边坡稳定性的工程地质研究分析(79页)
- 格式:pdf
- 大小:9.83 MB
- 文档页数:79
工程地质知识: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是通过工程地质勘察,对影响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可能的变形破坏方式及失稳的力学机制的分析,给出边坡的稳定性状况及发展趋势的定性说明和解释。
1.自然(成因)历史分析法
该方法根据边坡发育地质环境、边坡发育历史中各种变形破坏迹象及其基本规律和稳定性影响因素的分析,追溯边坡演变的全过程,对边坡稳定性的总体状况、趋势和区域性特征做出评价和预测。
2.工程类比法
该方法实质上是把已有边坡的稳定性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经验应用到类似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和设计中去的一种方法。
通过分析,来类比分析和判断研究对象的稳定性状况、发展趋势、加固处理设计等。
3.图解法
图解法实际上是数理分析方法的一种简化方法,如Taylor图解、赤平极射投影图法、实体比例投影图法、MarklandJJ投影图法等。
地震边坡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摘要:边坡稳定性作为边坡研究的重点,由于认识局限性和条件复杂性,让工程地质在边坡稳定性中具有重要作用。
尤其是地质条件相对复杂的高边坡项目,必须注重地质定性分析过程。
本文结合地震边坡稳定性,对工程地质稳定性影响因素、确定动力破坏形式以及失稳机制进行了简要的探究和阐述。
关键词:地震边坡稳定性;工程地质;影响因素一、边坡稳定性工程地质探究1.1边坡变形破坏的基本类型边坡破坏的类型有很多类型,除了常见的是崩塌和滑坡外还有松弛张裂、倾倒、溃屈、蠕动变形等类型。
松弛张裂(边坡卸荷裂隙)是边坡的侧向应力削弱后,由于卸荷回弹而在斜坡上出现张裂的现象,随着河谷的进一步深切,则卸荷裂隙向深部发展,还可以产生与坡面大角度相交;崩塌是陡坡地段,边坡上部的岩体受陡倾裂隙切割,在重力作用下,突然以高速脱离母岩,翻滚坠落的急剧变形破坏现象;蠕动变形是指边坡岩体在以自重应力为主的坡体应力作用的一种长期缓慢的变形;滑坡是边坡上的一部分岩土体以一定的加速度沿某一滑移面发生剪切滑动的现象。
在边坡破坏中,滑破是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一类,或近于垂直的剪切裂隙,卸荷裂隙由坡面向深部有时呈多层发育,在边坡形成松弛张裂——卸荷裂隙带。
1.2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1)地貌条件的影响深切峡谷地区,陡峭的岸破是容易发生边坡变形破坏的地形地貌条件。
坡度越陡,坡高越大,对边坡稳定越不利。
一般崩塌现象均发生于坡度大于60度的陡坡上,而滑坡现象虽在陡坡地形发育较多,但在较缓的边坡上也可发生,这主要取决于滑动面的性质。
(2)地层岩性的影响边坡稳定的主要因素就是地层岩性的差异是影响,深成侵入岩、厚层坚硬的沉积岩以及片麻岩、石英岩等构成的边坡,一般稳定性较高;喷出岩边坡,如:玄武岩、凝灰岩、安山岩、火山角砾岩等,其原生节理(尤其是柱状节理发育时,容易形成直立坡而产生崩塌;含有黏土质页岩、泥岩、煤层、泥灰岩、石膏等夹层的沉积岩边坡,最易产生顺层滑动,或因深层蠕动而造成崩塌;千枚岩、板岩及片岩,软弱易风化,容易出现蠕动现象;黄土具有垂直节理、疏松透水,浸水后容易崩解湿陷。
边坡稳定性分析报告
1、边坡稳定性分析:
K s =(γv cosθtgφ+ Ac)/γv sinθ式中γ为岩土体的重度; c为结构面凝聚力; φ为结构面内摩擦角; A为结构面面积; v为岩土体积; θ为结构面倾角。
由于本工程边坡为折线边坡,故对边坡分为两段边坡(1:1.5边坡为边坡一,1:2边坡为边坡二)进行分析,详见图1-1;
边坡一:K s =(γv cosθtgφ+ Ac)/γv sinθ
=(1.21*19*0.83*0.364+1.21*15)/(19*1.21*0.555)=1.97>1
边坡二:K s =(γv cosθtgφ+ Ac)/γv sinθ
=(1.21*19*0.894*0.364+23.2*15)/(19*23.2*0.447)=2.49>1
两个边坡稳定系数都大于1,但未考虑开挖过程中机械扰动、降雨及边坡透水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此对理论计算得到的安全系数应进行修正, 如表1。
表1稳定性安全系数修正表
2、主动土压力计算
Ea=φc*r*h2Ka/2
=357.22KN
Φc=1.2,由于挖方高度大于8m,Φc=1.2。
r=19KN/m3,h=8m,Ka=tg2(45-φ/2)
3、备注
本验算未考虑上部行车荷载,尽管验算边坡稳定性符合要求但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在边坡埋设位移观测桩,每天按一定频率进行观测。
位移观测埋设如下:距离开挖断面外6-10m埋设,每个断面埋设3根。
在施工过程中如发现位移量超出规定范围应立即停止施工对边坡进行防护作业,边坡防护可采用钢花管深层注浆处理。
关于地震边坡稳定性的工程地质研究工程地质研究工作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边坡稳定性研究,工程地质的定性分析对于地质条件复杂的地震边坡稳定性是由一定指导意义的。
对于以前,我们很少使用工程地质的方法研究地震边坡,本文对地震边坡的稳定性评价以及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简单的分析,边坡发生失稳的机制进行简单的探讨。
标签:地震边坡稳定性工程地质研究1影响地震边坡稳定性的相关因素分析1.1地质背景因素边坡所处的大地构造单元对边坡的影响非常大,它直接关系到了边坡的地质活跃程度以及地震可能发生的几率以及强度。
区域性大断裂主要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断裂带能有效的屏蔽地震波的动能量,降低地震强度,另一方面断裂带一般都是震源的所在地,并且断裂带的岩体呈破碎状,自稳能力较差。
对于边坡来说,当其位置处于屏蔽作用一侧时,边坡的稳定性较好,反之则失稳的几率就要大很多。
1.2岩体的结构类型因素对于边坡来说,由于岩体结构因素的影响,造成边坡也不是一体的,它是由不同的结构面以及结构体构成的。
一般都是以下几种构造类型:块状、镶嵌、碎裂、层状、层状碎裂以及散体结构等类型。
不同的结构面对地震时所产生的变化也是不同的。
块状岩体整体性好,因此在地震时变形较小,不易发生失稳破坏的现象;镶嵌结构在发生地震时岩体可能会产生局部的坍塌,不易发生大的失稳;碎裂结构在发生地震时反应较大,如果地震较强烈,则会产生小规模的滑动;对于散体结构来说,地震时则有可能产生大规模的崩塌现象。
土质边坡一般都是散体结构,地震发生时极易发生失稳现象。
1.3岩性的组合因素不同的岩性对边坡失稳的影响也不相同。
页岩、泥灰岩、粘土等不同岩性组合的影响具有以下的特点:(1)抗风化能力差,风化作用下产生的颗粒有很高的崩解性、亲水性等特点;(2)这种地质中的软岩层抗剪能力差,遇水时就会泥化,造成抗剪能力更低;(3)由于不同岩性的组合也使得它们构成的软层既能是吸水层又能是隔水层;(4)干湿交替使得岩体就有了较高的收缩性,进而扩大了岩体间的缝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