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技术.详解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5.24 MB
- 文档页数:58
1、原则因为大结节的显著突出,会导致肩部的疼痛和撞击,所以大于5mm的移位建议复位和固定。
2、大结节的复位和临时固定预置缝线:穿过冈上肌肌腱插入预留的缝线,如果可能,也在冈下肌肌腱预留。
(见上图)清理骨折断端清理骨折断端及血肿块。
通过有限的剥离或掀开骨膜,以显示骨折线周围2-3mm 的范围。
(见上图)复位通过牵拉预留的缝线,来将大结节复位。
小心不要用持骨钳去夹结节的骨折碎片。
一旦大结节骨折块在正确的高度,旋转手臂,以使骨折块正确复位。
(见上图)临时固定用1-2枚克氏针临时固定复位的骨折块。
(见上图)3、固定总论固定大结节有几种方法。
选择取决于:∙骨折块的大小∙骨质条件(骨质疏松)∙骨折粉碎的程度方法包括:A)螺钉固定(空心螺钉或是普通螺钉;用或不用垫片),适用于单独较大的骨折片,并且骨质条件要好。
B)张力带缝合张力带缝合对于骨质疏松或粉碎骨折的患者更为安全,因为通过肌腱的缝线比通过骨质的缝线要牢固。
缝线的形式也可为粉碎性骨折提供更好的稳定。
张力带远端的锚定,可以通过在肱骨干前后位上钻孔(B1),或在外侧皮质置入螺钉或铆钉(B2)。
这些技术可以组合使用。
拉力螺钉置入一枚3.5mm拉力螺钉或空心螺钉。
螺钉应到达关节面下方内侧皮质。
备注:垫片有可能使螺钉头更为突出,进而导致肩部撞击。
在远离肩峰的位置使用垫片,问题可能较少。
在透视机下检查复位的情况。
(见上图)如果可能,要置入第二枚螺钉,以使其达到旋转稳定。
备注:置入第二枚螺钉时,应尽量靠近近端,以避开腋神经。
拉力螺钉置入后,可以移除临时固定的克氏针,和其他的缝线。
(见上图)张力带缝合,缝线最佳的位置是在腱骨联合处。
将缝线平行穿入肌腱,获得最佳的把持力,比穿过骨质更好,特别是在骨质疏松患者。
(见上图)远端锚定—钻孔可以通过水平钻孔行远端锚定。
用2.0mm钻头钻孔,可利用导针辅助穿入缝线。
(见上图)图示为“8”字缝合,缝线穿过骨质并系紧。
缝线的形式也可为粉碎性骨折提供更好的稳定。
1原则1。
1正确的复位由于肩袖的牵拉,大结节会向后上方移位。
肩胛下肌腱牵拉完整的小结节而使肱骨头旋转向后。
两个面的畸形,都要准确的予以纠正。
要纠正肱骨头的外翻/内翻畸形,以使大结节有一个正确的复位。
1.2 缝线辅助及固定大结节在肩袖的肌腱处插入缝线,帮助操纵、复位及临时固定肱骨近端骨折块。
牵引缝线有助于复位,当系紧的时候,可以将骨折块绑在一起,并使其稳定。
1.3钢板螺钉固定外加张力带缝合张力带缝线要穿过肩袖处的肌腱以增加稳定性,可配合钢板和螺钉使用,尤其是在粉碎的骨折,和/或骨质疏松病人。
特别是在骨质疏松的情况,肌腱的强度通常要比骨质本身高,因此,穿过肌纤维的缝线,可以比螺钉或是穿过骨质的缝线更有把持力。
这些附加的缝合通常是固定的最后一步。
1.4角稳定钢板与标准钢板比较本节介绍应用成角稳定钢板固定肱骨近端骨折(A)。
如果没有这些内植物,标准钢板也可以。
例如,改良的三叶草钢板(B)。
目前对于角稳定钢板和标准钢板,具体的适应症,优缺点都已经明确。
有一些证据表明,角稳定钢板的效果更好。
除了固定的类型和技术,复位的质量,软组织的处理,以及损伤和病人的特点,都会显著影响结果。
没有证据表明,应用角稳定钢板可以克服这些因素。
2复位和临时固定2.1复位B1.1型和B1.3型骨折包含肱骨外科颈及大结节的骨折。
复位顺序:1.先将结节与肱骨头复位及固定(将3部分骨折转变为2部分骨折)2.再将肱骨近端与骨干连接并固定。
2.2 肩袖处留置缝线肩胛下肌和冈上肌腱最先在肩胛下肌(1)和冈上肌腱(2)缝线。
将缝线缝在腱骨结合处,这些缝线可以控制骨块,并帮助复位,也可以临时固定大小结节。
2.3 冈下肌腱接下来于冈下肌腱(3)缝入缝线,如果较为困难,可以牵拉先前缝合的缝线,帮助置入缝线。
2.4 根据所选择的入路有所变化。
外侧入路时,将缝线缝在冈下肌腱结合会很容易。
A)为三角肌胸大肌入路。
B)为前方劈开三角肌入路。
2.5 使用留置的缝线向前牵引冈上肌腱,可以帮助显露大结节和冈下肌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