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思维——一扫而光
- 格式:rtf
- 大小:149.71 KB
- 文档页数:5
强迫症症状无法克制的反复摆弄物品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一种心理疾病,表现为存在固定的、反复出现的强迫性思维或行为,且无法控制或克制。
其中一种常见的症状是对物品的过度摆弄,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困扰。
本文将对强迫症患者无法克制的反复摆弄物品的症状进行探讨,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
1. 强迫症患者对物品摆弄的特点强迫症患者对物品摆弄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反复摆弄同一物品:患者会无法控制地对同一物品进行反复摆弄,如折叠衣物、整理书籍等。
这种行为常常伴随着焦虑和不安。
1.2 完美主义的表现:强迫症患者追求完美,对物品的位置、摆放方式等都有明确的要求。
如果无法满足自己的标准,就可能持续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整理。
1.3 对特定物品的依赖:某些物品对于强迫症患者具有特殊的意义,他们可能与之产生某种联系,无法将其摆弄或整理。
这种依赖可能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扰。
2. 强迫症患者无法克制摆弄物品的原因2.1 焦虑和不安:强迫症患者往往伴随着焦虑和不安情绪,摆弄物品成为了他们缓解这些情绪的一种方式。
2.2 缺乏决断能力:强迫症患者常常在作出决断时感到困难,通过摆弄物品来减轻决断的压力。
2.3 控制欲望:强迫症患者渴望对事物有完全的掌控,通过对物品的摆弄来满足他们的控制欲望。
2.4 厌恶杂乱:强迫症患者通常对杂乱和混乱的环境无法容忍,通过整理和摆弄物品来追求内心的平静。
3. 缓解强迫症患者摆弄物品的方法3.1 寻求心理咨询:强迫症是一种需要专业干预的心理疾病,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可以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解决方案。
3.2 面对恐惧:强迫症患者常常伴随着某种恐惧,逐步面对恐惧并寻找更适合的解决方式,有助于减缓对物品摆弄的依赖。
3.3 自我放松:通过学习自我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可以帮助缓解焦虑和不安情绪,从而减少对物品摆弄的需求。
3.4 转移注意力:寻找其他能够吸引注意力的活动,如运动、读书、社交等,可以有效地转移注意力,减少对物品摆弄的关注。
强迫症症状无休止的反复整理衣物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主要特征是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和行为。
其中,强迫症患者反复整理衣物的症状尤为突出。
这一症状常常导致患者的生活工作受阻,给他们带来许多困扰。
本文将就强迫症症状无休止的反复整理衣物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应对方法。
强迫症的患者通常会出现反复整理衣物的行为。
他们可能会在反复洗衣服、折叠衣物、整理衣橱等方面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尽管这种整理行为似乎是为了追求完美和整洁,但实际上,它们源于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患者往往认为如果不进行这些强迫行为,就会带来不好的后果,因此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些动作。
强迫症患者反复整理衣物的症状带来了许多问题。
首先,这种行为常常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患者无法专注于其他重要的事情。
其次,患者可能会陷入强迫思维的困扰中,难以自拔,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和情感。
再次,频繁的整理行为也给患者身体和社交方面带来了负面影响,他们可能会因此错过与他人的交流和社交活动。
针对强迫症症状无休止的反复整理衣物,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应对方法。
首先,患者可以尝试通过意识上的调整来缓解焦虑和不安。
他们可以告诉自己,整理衣物并不会改变现实,只是自己的一种心理安慰方式。
其次,寻求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也是一个好的选择。
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强迫思维和行为,并提供相应的疏导和指导。
此外,患者还可以尝试一些放松和调节情绪的方法,如运动、冥想和深呼吸等,以舒缓身心压力。
此外,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也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他们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患者一些信任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认知和心理调适能力。
同时,他们还可以陪伴患者参与一些能够分散注意力和减轻焦虑的活动,如户外运动、旅行等。
这样做不仅可以让患者获得心理上的支持,还可以增加他们的社交圈子,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强迫症症状无休止的反复整理衣物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它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和困扰。
强迫症的常见症状反复整理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主要特征是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
强迫症患者通常表现出强迫性整理的症状,即持续反复地进行物品摆放和整理,以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和焦虑。
本文将探讨强迫症的常见症状和反复整理行为,并介绍可能的治疗方法。
1. 病理性重复整理强迫症患者往往反复整理和摆放物品,例如整理衣橱、书桌或厨房用具等。
他们可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保持物品的有序性。
即使他们已经整理过一百遍,他们仍然觉得不能达到满意的程度,因此反复进行整理。
2. 注意细节和顺序强迫症患者在进行整理时非常注重细节和顺序。
他们可能要求物品按照特定的排列方式放置,例如按照颜色、大小或形状等参数来摆放。
如果有任何一个物品没有按照他们的要求,他们会感到极度不安,并觉得必须立即进行整理以恢复秩序。
3. 担心遗忘和失去控制强迫症患者整理物品的动机之一是害怕遗忘或失去对物品的控制。
他们可能认为整理可以帮助他们记住物品的所在位置,并且能够减少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
4. 固执和坚持强迫症患者在进行整理时表现出一种固执和坚持的态度。
他们可能拒绝他人的帮助,并坚持自己亲自完成整理任务。
他们可能会感到只有通过自己的方式来整理,才能达到内心的满足。
5. 时间和精力消耗强迫症患者在反复整理行为中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他们可能会花几个小时来整理一个小小的角落,甚至可以整整一天只为了整理一个房间。
这种行为对他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干扰和困扰。
治疗方法:强迫症的治疗可以通过药物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
药物治疗通常使用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氟西汀、舍曲林等,来减轻强迫症症状。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和暴露与反应防止治疗(ERP)。
CBT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而ERP则通过暴露患者于强迫症触发物并阻止他们进行强迫行为来减少症状。
总结:强迫症的常见症状之一是反复整理行为,患者表现出过度注重细节和顺序、担心遗忘和失去控制、固执和坚持的特点。
走出强迫思维的最好方法强迫思维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它让人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思维模式中,让人无法自由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然而,要走出强迫思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和时间。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走出强迫思维的最好方法,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首先,要走出强迫思维,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自己的强迫思维模式。
强迫思维往往是由于过度焦虑和恐惧所导致的,当我们意识到自己陷入了这种思维模式中,就可以更好地去面对和解决它。
因此,要想走出强迫思维,首先要学会观察和认识自己的思维模式,找出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其次,要学会放松自己的心态。
强迫思维往往伴随着紧张和焦虑,而放松自己的心态可以有效地缓解这种情绪。
可以通过做一些放松的活动,比如听音乐、做瑜伽、呼吸练习等,来放松自己的身心,从而摆脱强迫思维的困扰。
此外,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强迫思维往往是由于过度的担忧和焦虑所导致的,因此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问题。
可以通过学习一些积极心理学的知识,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摆脱强迫思维的困扰。
最后,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强迫思维往往伴随着对完美的追求,而这种追求往往是不切实际的。
因此,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减轻自己的焦虑和压力,摆脱强迫思维的困扰。
总之,要走出强迫思维,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和时间。
但只要我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强迫思维模式,学会放松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以及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就能够逐渐摆脱强迫思维的困扰,走向健康和积极的生活。
希望以上方法对你有所帮助,也希望你能够早日走出强迫思维的困扰,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强迫症的常见症状和表现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特点是出现反复、不自主的强迫念头和行为。
强迫症患者往往会体验到极大的痛苦和困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强迫症的常见症状和表现,以及对患者的影响。
一、强迫症的症状分类强迫症的症状主要可分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两个方面。
1. 强迫思维强迫思维是指反复、固定的、难以忍受的念头或观念,常常是一种强烈的担忧或害怕,具有以下特点:(1)反复出现的念头:患者将某种念头或想法反复出现在意识中,如害怕感染细菌、怕失去亲人等。
(2)不合理的观念:患者对某些想法或信念过分坚持,具有强迫性,且认为这些想法和行为是不合理的。
(3)影响情绪和行为:强迫思维会导致患者情绪紧张和焦虑,使其不得不采取某种行动来缓解内心的痛苦。
2. 强迫行为强迫行为是指患者出现反复、持续的行为,目的是为了减轻内心的焦虑和痛苦,常常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1)洗手强迫:患者反复洗手,甚至长时间洗手,认为只有通过洗手才能保持清洁和避免污染。
(2)检查强迫:患者频繁检查门窗是否关好,煤气是否关掉等,以确保安全。
(3)计数强迫:患者反复计数某个数字,无法停止,觉得只有达到特定数字才会得到解脱。
(4)整理强迫:患者不停整理东西的摆放位置、书本的整齐程度,以满足内心的强迫需求。
二、强迫症的表现特点1. 不自主性强迫症的表现具有不自主性,患者反复出现强迫念头和行为,并且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即便是患者自己明白这些念头和行为毫无道理。
2. 强迫与焦虑的关联强迫症患者经常伴随有强烈的焦虑情绪,他们认为只有通过采取特定的行动才能减轻焦虑和痛苦。
这种焦虑常常是无端的、与实际情况不符的,但患者却无法摆脱。
3. 影响生活强迫症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常常会导致工作、学习和社交方面的困扰。
患者可能因为强迫行为而耗费大量时间,无法专注于正常的工作或学习;同时,强迫症也使得患者害怕与他人交流,导致社交障碍。
4. 心理痛苦强迫症患者的心理痛苦是显而易见的,他们时常陷入焦虑、沮丧或抑郁的情绪中。
强迫思维的名词解释强迫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个体在面临某个问题或情境时,无法控制地陷入一个单一、固定且无法摆脱的思维模式中。
这种思维方式常常伴随着强迫行为或行为习惯的形成,给个体的生活和社交带来不便。
强迫思维常见于焦虑障碍、强迫症等精神障碍疾病中,但也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暂时出现。
强迫思维的特征之一是反复出现的、令人厌烦的思维,个体在尝试逃离这些思维时可能会感到痛苦和不安。
这些思维通常是与某些指令、念头或图像相关联的,这些指令、念头或图像对于个体来说是无意义、不合理的,但却无法摆脱。
例如,个体不受控制地反复出现一个念头,要求自己检查门锁是否锁好,即使明知已经锁好,但还是无法抑制这种想法。
强迫思维的另一特点是其与强迫行为或行为习惯的联系。
个体在面对强迫思维时,往往会选择采取某种特定行为来减少不安或恐惧。
例如,个体对于冲动要反复洗手,以通过洗手来减轻强迫思维引起的不安。
强迫思维往往伴随着明显的情感反应,如焦虑、痛苦和抑郁。
个体常常觉得自己无力控制这些思维,并对其产生负面情绪和评价。
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思维模式的固化和强化,形成恶性循环。
产生强迫思维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有研究表明,遗传、神经生物学、环境因素等都可能与强迫思维有关。
人们普遍认为,强迫思维与个体对控制、安全和完美主义的追求有关。
对于某些人来说,强迫思维可能是一种应对焦虑的方式。
当个体感到焦虑或无力面对某个问题时,强迫思维就成为一种暂时减轻焦虑的方式,帮助个体获得一种虚幻的安全感。
治疗强迫思维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抗焦虑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减轻焦虑和降低强迫思维的程度。
心理治疗则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和暴露疗法。
CBT 旨在帮助个体认识和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并培养健康的应对策略。
暴露疗法则通过逐步暴露个体于引发强迫思维的情境,帮助个体逐渐降低对这些思维的恐惧和不安。
强迫症症状频繁的洗手和清洁行为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不自主、重复、持续的强迫性思维和行为。
其中,强迫症患者的洗手和清洁行为是一种经典症状。
他们频繁地洗手、清洁物品或环境,以满足自己对于清洁的强烈要求。
本文将探讨强迫症症状频繁的洗手和清洁行为的表现、原因以及治疗方法。
一、症状表现强迫症患者的洗手和清洁行为表现为过于频繁、反复和刻板的行为。
他们可能会洗手数十次乃至数百次,每次洗手都要进行特定的动作和顺序。
他们还会频繁地清洁自己的居住环境,如擦拭家具、清理地面等。
即使在环境看上去已经十分干净的情况下,他们依然感到不安和焦虑,无法停止这种行为。
洗手和清洁行为的频繁出现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困扰和时间的浪费。
他们可能因此错过正常的社交活动、学习或工作机会,导致生活品质下降。
二、病因分析强迫症症状频繁的洗手和清洁行为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 神经化学因素:研究表明,强迫症可能与大脑神经递质异常有关。
特别是与血清素的不平衡相关,血清素是调节情绪和焦虑的重要神经递质。
2. 遗传因素:有研究发现,某些家庭中存在强迫症患者的风险更高,提示遗传可能在强迫症的发生中起到一定作用。
3. 环境因素:生活中的压力、创伤和焦虑等因素可能增加患强迫症的风险。
对于有洁癖倾向的人来说,这些因素可能进一步加重其症状。
三、治疗方法针对强迫症症状频繁的洗手和清洁行为,以下治疗方法可能对患者有帮助:1.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治疗包括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五氟西咪替丁(Fluoxetine),这些药物可以调节脑内神经递质的平衡,减轻焦虑和强迫症状。
2. 认知行为疗法(CBT):CBT是针对强迫症最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与临床心理学家合作,患者可以逐渐学会识别和改变他们的强迫性思维和行为。
3. 深度脑刺激(DBS):对于一些抗药性强迫症患者来说,深度脑刺激是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这种治疗通过在患者的大脑中植入电极来干扰异常的神经活动,从而减轻症状。
强迫思维的治疗方法在我们平常生活中由于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是不同的,有许多人有强迫思维,但是强迫思维会给我们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有时候甚至让人的性格发生肯定的转变,由于强迫思维假如不准时的进行治疗和调整,甚至会导致人们消失精神分裂症以及焦虑症,这样对正常的生活和给家人都会带来肯定的困扰,下面一起了解一下强迫思维的治疗方法。
强迫思维的治疗方法治疗方法一在思维强迫症消失时,患者不能紧急,不能强迫它消逝,而是坦然接受,以放松的心态对自己说“想就想吧,没什么大不了的!”也就是要以平常心来对待,不要把它看作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就像对待天气的变化一样--顺应自然,该做什么事就去做什么事,坚持把自己该做的事和能做的事做好。
渐渐地你心绪就会放松,对强迫思维的消失也没有那么恐惊和紧急了,久而久之,当您真正得到了放松之后,这种症状也就渐渐消逝了。
治疗方法二患者可转移对思维强迫症的留意力,实际上也是一种谈化,即是把自己的留意力集中于工作、学习和业余爱好上,尤其是当自己思维强迫症消失时,若能准时去留意别的事情,去从事自己最感爱好的活动,转移自己对思维强迫症的留意,也就能避开心理冲突和苦痛。
治疗方法三患者可淡化对思维强迫症的恐惊,顺其自然,不必介意。
或忽视它,或淡化它的存在,不要由于思维强迫症的存在而带来心理冲突,造成焦虑心情,不要把思维强迫症的存在看成是多么严峻的问题。
不要怕它,强迫症是只纸老虎,你怕它就会凶相毕露,你越怕它就越像只真老虎,你不怕它,它也就是一张纸而已,不怕谈化它就很自然地断它造成的恶性循环。
忽视它,它就失去市场,它就失去兴风作浪的本事。
预防首先,不要过分在乎自我形象,不要过于追求完善。
不要老是问自己我做得好吗、这样做行不行、别人会怎么看我等问题。
其次,学会顺其自然。
强迫症的另一特点是喜爱琢磨,一个芝麻大的事情往往会想出天大的事来。
因此在思索问题时,要学会接纳他人、不要钻牛角尖、学会适应环境而不要刻意转变环境。
强迫症症状一切事物都要整齐划一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主要表现为强烈的焦虑和不可控制的冲动,导致患者频繁进行某种行为或思维,以减轻焦虑感。
而强迫症的一种常见症状就是对一切事物都要求整齐划一。
这种症状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困扰,下面将从症状表现、原因分析以及应对方法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强迫症的一种常见症状就是对一切事物都要求整齐划一。
患者常常感觉到一种无法忍受的焦虑感,只有通过特定的方式或者重复特定的行为来减轻这种焦虑感。
例如,有些患者要求家中的家具、书籍摆放整齐划一,否则他们会感到不安;有些患者要求衣柜里的衣物按照颜色、款式进行排列,只有满足这种要求,他们才会放心。
这种症状的原因可以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生理上,一些研究表明强迫症可能与大脑神经递质的异常有关。
神经递质的失衡可能导致信息传递异常,从而使得患者难以抑制冲动。
心理上,强迫症患者往往具有过分注重细节、完美主义倾向、过度思考等个性特点。
他们对事物的要求过高,一旦无法满足这种要求便会产生焦虑情绪。
针对强迫症症状一切事物都要求整齐划一这一问题,患者和家人可以采取一些应对方法来减轻症状的影响。
首先,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暴露疗法等方式来帮助患者逐渐改变这种强迫思维和行为。
其次,患者可以尝试进行一些放松练习,如深呼吸、冥想等,帮助缓解焦虑感。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可以逐渐降低对事物的要求,放宽对完美的追求,培养灵活的思维方式。
总之,强迫症症状一切事物都要求整齐划一是强迫症患者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会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不小的困扰。
然而,通过适当的治疗和应对方法,患者可以减轻症状的影响,提高生活质量。
最重要的是,患者和家人需要理解和支持,给予他们必要的关爱和帮助。
强迫症如何克服内心的强制思维和行为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持续的强迫思维和行为。
患者常常被内心无法控制的强制性想法所困扰,为了减轻内心的不安,不得不反复进行某些特定行为。
然而,这种强迫思维和行为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那么,如何才能克服强迫症的困扰呢?一、了解强迫症的原因和机制要解决问题,首先要了解它。
对于强迫症患者来说,必须认识到自己的困扰源于内心的负面想法和不安感。
这些想法和不安感可能是由于个人经历、童年阴影、生活压力等原因产生的。
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患者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为解决问题采取积极的措施。
二、接受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治疗强迫症的主要方法之一。
它通过改变患者的想法和行为,帮助其克服强迫思维和行为。
在认知行为疗法中,患者会逐渐暴露于与其强迫症相关的情境中,并接受认知重塑训练。
通过不断地与恐惧和不安感进行对抗,患者逐渐学会将这些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思维和行为。
三、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和支持治疗强迫症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支持。
患者可以寻找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或专业机构进行咨询。
他们可以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帮助患者理解自己的问题,发现问题的解决途径,并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持续的支持和关心。
四、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强迫症与生活方式和习惯息息相关。
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焦虑和不安感。
例如,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可以缓解紧张情绪,保持身心健康;学习放松和冥想技巧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内心的紧张状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和稳定情绪等。
五、逐渐减少和面对触发强迫行为的刺激强迫症患者往往对特定的刺激有强烈的反应并产生强迫行为。
为了减轻这种反应,患者可以逐渐减少暴露于这些刺激之中,并尝试与之面对。
例如,如果洁癖是患者的强迫行为之一,那么患者可以逐渐减少对清洁的过度关注,并尝试接受一些不太干净的环境,以逐渐减轻对洁净的强迫需求。
六、家人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强迫症患者需要家人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人世间最痛苦的是什么?绝症?战争?生离死别?不,是自己与自己的战争,是一个自己与另外一个“自己”的战争。
而且,很多人战斗一生,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
请看小A的痛苦经历:“……大一时,有次上课时我突然想到:‘万一思想不集中,怎么办?’此念一出,便把自己推向了痛苦的深渊。
从此,我整天处于一种惶惶不安之中。
任何时候,无论看书、写文章、看电影甚至在散步时,只要一想到,就无法集中注意力,而自己又时时刻刻努力想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这样的斗争,越斗越惨烈,最后只能以自己的失败告终。
陷入了“越想集中注意力反而越无法集中”的恶性循环之中。
我不想这么想,但无法控制自己……这样的痛苦和折磨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但是,我束手无策。
”其实,他患的是强迫思维,只有患者才能真正地体会到这番痛苦的感受。
强迫思维的表现多种多样:怕无法自控从高处跳下去或讲出有违礼节的话;常常被一些毫不相干的思维反复地纠缠不清而无所适从;“怕”自己乱伦或有乱伦的想法而痛苦不堪;怕自己做的事情不够好、总不放心,反复问别人;常想着“1+1为什么等于2而不等于3或其他数字;怕自己注视异性的敏感部位“不道德”而痛苦;专门注意汽车或发票的号码,反复不停地想着、记着……明知这些问题毫无意义,十分荒谬,不愿想下去,但似乎有另外一个自己强迫自己非一直想下去不可。
虽然强迫思维千奇百怪,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来源于一个“怕”字。
虽然这些怕“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患者内心,但却是虚、假、空的!因为患者往往是“当局者迷”,一进入情境,与“怕”字接触,就身不由己地迷糊了,弄不清真假是非,就在“虚、假、空”这个由自己划的“圈套”里转来转去出不去,焦虑不安,犹豫不决,陷入无路可走的地步。
这类“圈套”存在于患者内心,并时刻禁锢着自己:“我一定不能想……,否则,是不道德的!”“我必须……,不能……”他们的“怕”无非有两类:1、怕“万一”。
往往盯着万分之1的可能,而忽略另外万分之9999的不可能。
为“万一”、“可能”、“也许”找出种种的理由和借口,逃避现实,想入非非,想象出“纸老虎”吓唬自己。
2、怕“不完美”。
要求自己一定要十全十美或严格按照社会伦理或道德的规范去想、去做,否则,就自责、痛苦。
实际上,这些“万一”和“完美”事实上都是不现实的!如果说强迫思维的直接来源是“怕”的话,其根源则是个性缺陷。
强迫思维由特殊的个性衍变而来的,多具有“过分”的特征。
强迫思维是由特殊的个性衍变而来的,多具有“过分”的特征。
严谨、拘泥、心地善良、墨守成规、循规蹈矩、不善应变、认真刻板、做事有序、负责有恒、原则性强、伦理道德观念过强、追求十全十美、情感幼稚、依赖性强、独立性差、执拗教条、追根求源,甚至作自我牺牲等,这种特征本来是正常的,在许多健康人身上也都具有,但强迫症患者往往发展过于极端,形成了独特的个性特征。
这在其他类型的神经症中是不具备的。
具有这种个性特征的人,一旦在大脑中形成“惰性病理兴奋灶”,强迫症状这种“惰性”就朝着既定方向运动起来,以后它会持续下去,难以停止或转变方向。
因为这种个性是从幼年起在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等社会环境影响下,潜移默化形成的动力定势,是根深蒂固的,所以具有强迫个性倾向者,因为常常注重细节而忽视全局,所以往往妨碍其事业上的创造性,他们只有呆在一个充满规章制度而不需要任何主动性的环境中才感到满意。
作为一名学生,他可能是学习成绩拔尖的优等生,作为一名职员,他可能是最优秀的。
但由于其思维刻板僵化,往往产生内在的不安全感,对自己的一切都提出过高的要求,当这些要求不能或难以完成时,就感到极大的焦虑不安,对于新的环境尤难适应。
强迫症患者往往是自己为自己设个“圈套”,然后跳进去,在进进出出中痛苦不堪。
就象自己在自己脚下画了个极小的圈,“我一定要……,不能……”,将自己囿于其中,自己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于心不安。
对自己如此苛刻,要求自己长时间保持“立正”姿态,连“稍息”的机会都没有,谁能做得到?他们也想跳出来,但在他们的心目中,往往有过多的、无形的、似乎永远无法逾越的“锁链”约束着自己,使他们不得不强迫自己将自己囚禁起来。
而这些“锁链”的设计和建造者不是别人,而是他们自己。
为什么?似乎难以理解!其实,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心理禁地,只是他们的禁地过多、过大了些,自划的“小圈”外面全部是思维禁地,“我只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只能这么想,不能那么想;否则,就……”,“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无数的禁地使他们循规蹈矩、钻“牛角尖”,不断在自己前进的道路上设置障碍,使自己举步艰难,每取得一点进步都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代价。
这些心灵之“锁”来源于哪里?来源于从小养成的个性缺陷:过分刻板、拘泥、十全十美……强迫思维严重地危害着人的心身健康、学习、生活、工作及人际交往,影响着人的一生。
同时,强迫思维患者的个性根深蒂固,所以,其治疗难度极大。
但不治疗,该病将会伴随一生。
“心理疏导疗法”在该病的治疗方面获得了突出的成就。
如何克服强迫思维?(强迫思维之二)对于对待“怕”字,“心理疏导疗法”总结了“三步曲”:第一步,分清是非真假。
即认识清楚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对的、是的,坚决去做,非的、假的,坚决地丢。
丢了自己会感到难受,但只要辨别清楚了,难受也要去做,真正按照“习以治惊”的决策做。
当你分不清是非真假时,那就随“大流”,若遇到这个问题,大家是怎么想的或怎么处理的,我就向大家学习,也这么想或这么做。
如果真正能按照两个“坚决”去做,并坚持下去,不但能够克服“怕”字,而且同时也改造了个性:改造犹豫不决、不放心,树立起果断的个性。
第二步,少想多做。
即少想病态的东西,多做“正常的”事情。
除了病态的事情,都是正常的,如工作、学习、娱乐等等。
只要是正常的,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
不等病态思维出现,就把自己的时间安排紧凑,做到事先转移。
通过转移把病态思维消灭在萌芽之中。
临床上,很多病友都有这样的体会:当空闲下来或情绪不好时,病态思维出现较多;而工作忙时或情绪好时,病态思维出现的较少甚至完全消失。
但这种情况只有不逃避的患者才能做到,逃避者往往会退缩不前。
第三步,想到就做。
当想到正常的事情时,就立即去做,不要有过多的想象或假设——过多的想象只能使自己退缩、逃避;当出现病态思维时,立刻转移思路或中断病态想象,不要使自己无限制地想下去,而去做正常的事情。
例如,不少患者“怕”出现病态思维,而实际上越“怕”越出现。
这时,不要硬顶或者想马上就中断或要求自己不能受到任何干扰,更不要紧张,而是不要理会它的存在,带着症状继续做“正常的”事情。
这时,它可能对你所从事的事情的干扰会很大,但当你坚持一段时间后,这些干扰就会越来越少。
在采取上述“三步曲”克服“怕”字的过程中,对于强迫思维,可以采取“四不”策略逐步消除——“不怕它、不理它、不硬斗、不刻意注意它”。
不怕它——实际上,很多人总“怕”强迫思维的出现。
实际上,这类思维在正常人也是会偶尔出现的,只不过大家不在意它或偶尔思考一下也就过去了。
而强迫思维患者往往由于对于这种谁都可能会有的思维出现“闪念性”的恐惧——“怕”,接着,就怕这种思维的再次出现,结果是,越怕出现越出现,越出现越紧张,不断把这种“怕”强化和巩固下来。
为什么一般人不会形成病态思维,而强迫症患者导致了病态呢?还是“树根”——个性缺陷在作祟。
试想,如果没有对自己要求完美、伦理道德观念过强……等一系列“过”的个性,而是对什么都不在乎,能够见怪不怪,还会有这种恐惧感吗?还会有这种思维吗?因此,对于强迫思维,患者首先要改变思路,“大家都也可能会有这些思维或担心,只是大家不在乎它而已,自己有也是正常的,之所以自己怕它出现,反而强化了它,为什么要求自己一定不能出现呢?出现就出现吧,我不怕你!”对它采取不在乎的态度,不要怕它。
只有改变“强迫思维一出现,自己就紧张,还没看清‘纸老虎’的样子,自己就先被吓得瘫倒了”的习惯化病态思维方式,才能逐步建立起自信心。
有了这个自信心做前提,自己在“纸老虎”面前才能站得住,才能和它进行“韧性”和“策略性”战斗。
韧性说明它很顽固,策略性说明斗争时要采取策略,不要硬斗。
如果怕它,就说明自己的个性改造还不够——树根还没彻底挖掉——“正因为自己的个性还是太严谨、要求太完美、太……,所以它才出现,还要进一步改造这些个性缺陷”。
所以,认清“怕”字——“纸老虎”“欺软怕硬”的脾气很重要。
否则,被纸老虎吃掉了,自己可能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不理它——为什么很多患者斗争了几年甚至几十年,一直无法战胜它呢?原因就是不能做到“顺其自然”。
举例说明,强迫思维就象一块石头砸在水面时激起的涟漪一样。
怎样才能使水面平静下来——症状消失呢?是不再往水里砸石头,还是继续砸呢?当然是前者。
对待强迫思维也是如此,是不管它、不理它,忽视它的存在?还是不断地关注它——不断地砸石头?同样是前者。
忽视它的存在,不再关注它——不再砸石头,一段时间后,水面自然会平静下来——症状自然会慢慢消失。
否则,你越注意它,它对你的干扰就越大。
对待强迫思维,疏导疗法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象对待一个“自己讨厌的人”一样的态度对待它——不理它。
他来纠缠、骚扰自己时,自己不要理它,不在乎它,忽视它的存在——即使他存在,当作他不存在一样,该干什么干什么。
你第一次、第二次不理他,他可能还会来干扰自己(开始阶段,大家会感到自己无法不受这些思维的牵制和干扰,这都是正常的),但当你长久坚持采用这样的方式,他就会逐渐感觉无趣,并慢慢离开的,对自己的干扰就会越来越少了。
反之,如果你常常搭理他或者和他争斗,骂他、排斥他,他就会像个无赖一样一直纠缠着你,让你无法脱身,越来越痛苦。
不硬斗——不要与症状本身硬斗或硬顶,不能象对待一些强迫行为那样通过和“怕”字做直接斗争而逐渐“习以治惊”,而是要通过与个性缺陷的战斗达到“习以治惊”的目的。
事实证明,只和强迫思维的症状斗,你是斗不过它的。
与强迫思维的斗争和物理学上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样,你越和它斗、越过分关注它,它对你的干扰就越大。
什么时候你不关注它、不在乎它了,它对你的干扰就没有了。
只和症状本身斗,每个患者都是失败者。
为什么强迫思维这么痛苦?正是大家不断和其激烈战斗的结果。
你和症状的战斗越惨烈,就越痛苦,越发强化了症状。
所以,不能以病态压病态。
那么我们讲的“和强迫症做斗争”,和什么斗?对于强迫思维来讲,必须釜底抽薪——不去摘叶子,而是去挖树根——和个性缺陷斗,改造自己个性上的“过”字。
在改造个性的同时,不断深化认识自己“怕”的虚假空的本质,改变以往对“怕”的歪曲认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只要你的个性稍有所改变,对自己要求不那么完美、不那么高了,可以“糊涂”一点了,可以允许自己“越轨”了,“怕”字——树干就会逐渐萎缩,症状——树叶也会逐渐枯萎的!不刻意注意它——有的患者在经过初步治疗或者心情愉快时,强迫思维会大大减轻甚至很久不出现,这时,他们会想“强迫思维好久没出现了,会不会再出现?可千万别再出现了!”这么一想,强迫思维果真就出现了,而且往往开始了新一轮的强迫思维恐惧“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