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摘要
- 格式:docx
- 大小:31.75 KB
- 文档页数:16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颅脑创伤是指由于外力作用使颅骨发生断裂、颅内脑组织受损或颅内血肿形成的病理状态。
颅脑创伤的发病率较高,危害极大。
针对颅脑创伤的救治需制定符合临床实际的救治指南,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科学、全面的治疗。
本文将详细介绍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以期提高对颅脑创伤的救治水平。
一、评估患者情况1. 患者初期救护颅脑创伤患者需要立即得到救治,因此在患者发生事故后及时进行急救十分重要。
救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快速评估,包括清除呼吸道、止血、拍打患者双肩以唤醒其意识等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得到维持。
2. 评估颅脑损伤程度在将患者送往医院的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的伤情进行初步评估。
评估颅脑损伤程度需要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反应、肢体运动情况等,以便在后续治疗中能够及时调整救治方案。
3. 评估CT影像医院到达后,患者需要进行头部CT检查,以明确颅脑损伤的具体情况。
根据CT影像的结果,医护人员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的伤情,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二、调整患者体位1. 保持呼吸道通畅颅脑损伤患者的呼吸道管理尤为重要。
在救治之初需要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清除吐血、呕吐物,保持患者呼吸道的畅通。
2. 避免颅内压增加针对颅脑创伤患者,应避免头部下垂,以防止颅内压增加。
需要将患者头部略微抬高,以有利于颅内高压的排出。
三、药物治疗1. 治疗颅高压对于颅脑创伤患者,颅内高压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在救治中需要尽快降低颅内压,常用的药物有甘露醇、呋塞米等,也可采取脱水疗法、高渗糖液等手段进行治疗。
2. 抗生素应用在严重颅脑创伤的患者中,由于颅内感染的风险较大,因此通常会给予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以避免感染的发生。
3. 镇痛及镇静颅脑创伤患者在疼痛及不适感较为明显,故需给予镇痛及镇静处理,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四、外科治疗1. 紧急手术对于颅脑创伤患者,当出现颅内压增高、颅脑损伤伴有颅内血肿、脑挫伤、脑水肿等情况时,往往需要立即进行紧急手术,以减轻颅内压,救治颅内血肿等。
第二章颅脑损伤第一节一般原则和平时期颅脑损伤多见于交通事故、厂矿事故;自然灾害,坠落、跌倒、爆炸、火器伤、以及各种顿、利器对头部的伤害。
常与身体其他部位的损伤合并存在。
一、急诊脑外伤病人接诊处置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意识状态,尤其是神志瞳孔等重点体征变化,询问病情,确定GCS评分及分型。
全身检查,确定有无胸、腹、脊柱、四肢复合伤,及时行头颅CT检查,作出初步诊断以及适当的急诊处置。
根据病情,决定就地抢救或直接进入手术室施行急诊手术。
二、救治原则抢救生命(心-肺-脑复苏),解除脑疝,止血,预防感染,复合伤的治疗。
三、各种类型的急诊手术头皮和颅骨损伤的清创手术,血肿钻孔引流术,标准开颅血肿清除术。
四、综合治疗如降低颅内压,改善脑循环,激素类制剂和止血药物的使用,预防性使用抗菌素,水电解质平衡,全身营养与能量支持。
五、危重病人抢救及监护六、康复治疗预防和对症治疗各种外伤后并发症,高压氧,锻炼神经功能和认知能力的恢复,精神心理治疗。
第二节头皮损伤诊疗常规一、头皮血肿头皮血肿多因头部顿器伤所致,根据血肿位于头皮内的具体部位又分为皮下血肿、帽状腱膜下血肿和骨膜下血肿。
【诊断】(一)临床表现1.局部肿块皮下血肿一般体积小,有时因血肿周围组织肿胀隆起,中央相对凹陷,易误认为凹陷性颅骨骨折。
帽状腱膜下血肿,因帽状腱膜组织疏松可蔓及范围较广。
骨膜下血肿其特点是限局于某一颅骨范围内,以骨缝为界。
2.休克或贫血帽状腱膜下血肿可蔓延至全头部,小儿及体弱者可导致休克或贫血。
(二)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化验了解机体对创伤的反应状况,有无继发感染。
2)血红蛋白下降表明出血严重。
2.影像学检查1)头颅X线平片,包括正位、侧位和血肿部位切线位平片。
2)必要时可考虑行头颅CT,以除外颅内异常。
【治疗】(一)非手术治疗较小的头皮血肿在1-2周左右可自行吸收,巨大的血肿可能需要4-6周吸收。
采用局部适当加压包扎,有利于防止血肿继续扩大。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颅脑创伤是指外力作用于颅骨或脑组织,引起脑部损伤的一种临床疾病。
在临床中,颅脑创伤病人常常出现意识丧失、呕吐、头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可能给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对于颅脑创伤的救治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提高颅脑创伤的救治水平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编制了此《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份科学、规范的救治指南,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一、诊断与分级(一)临床表现:颅脑外伤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颈部僵硬、复视、意识障碍等症状。
需密切观察颅内压增高的表现,确保病人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治疗。
(二)影像学检查:颅脑外伤的诊断主要依靠CT和MRI检查。
CT可显示骨折、血肿、脑水肿等损伤,MRI可对脑组织进行更加清晰的显示,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三)分级:颅脑外伤的临床分级主要包括轻度脑震荡、中度脑震荡和重度脑震荡。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科学的分级,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急诊救治(一)监测生命体征:颅脑外伤病人在急诊救治阶段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意识状态、呼吸、血压、心率等,确保病人在急诊阶段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二)控制颅内压:对于颅内压增高的病人,需立即给予降颅压的治疗。
可采用镇静、头低位、通畅呼吸道、控制颅外伤出血、呼吸机辅助等措施降低颅内压,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
(三)积极止血:对于颅脑外伤病人出现颅内出血、颅骨骨折等情况,需积极进行止血治疗,防止出血加重颅内压。
(四)预防继发性脑损伤:对于颅脑外伤病人需预防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
包括预防颅内感染、预防脑水肿、预防脑梗死等措施。
三、手术治疗对于颅脑外伤病人,部分病例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主要包括开颅减压术、颅内血肿清除术、颅骨骨折复位术等。
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病人,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四、综合治疗(一)脱水疗法:对于颅内压增高的病人,可采用脱水疗法。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颅脑创伤是指头部外力作用于颅骨和脑组织时引起的病理变化,常见于机动车事故、坠落、打斗等暴力行为或意外事故中。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是为了规范颅脑创伤的诊断和处理而制定的一套指南。
以下是关于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的1000字简要介绍:一、诊断与分级:颅脑创伤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
还需要进行相应的影像学检查,如颅脑CT或MRI。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可以将颅脑创伤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个级别。
二、治疗原则:颅脑创伤的治疗原则是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早期治疗。
早期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判断,早期干预指的是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急救处理和监测,早期治疗则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三、急诊处理:对于颅脑创伤的急诊处理,首先要保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和心脏的正常功能。
要快速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确保其意识清醒。
还需要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电解质检查等。
四、药物治疗:在颅脑创伤的治疗中,常用的药物主要包括止痛药、抗炎药和抗感染药等。
止痛药主要用于缓解患者的头痛和不适感,抗炎药主要用于减轻脑组织的炎症反应,抗感染药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感染。
五、手术治疗:对于部分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方式主要包括颅骨开窗术、颅脑减压术、血肿清除术等。
六、康复治疗:颅脑创伤患者在治疗后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促进其功能的恢复和重建。
康复治疗的方式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认知康复训练等。
七、并发症预防:颅脑创伤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颅内感染、脑积水、脑血栓等。
为了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发生,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主要包括诊断与分级、治疗原则、急诊处理、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和并发症预防等内容。
这些指南的制定旨在规范临床的诊断与处理流程,提高颅脑创伤患者的救治质量和生存率。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颅脑创伤是指由于外力作用而对颅骨和/或脑组织造成损害的一种疾病。
其严重程度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
因此,颅脑创伤的及时救治至关重要。
1. 紧急评估和处理病人的基础生命支持应该是所有救治措施的首要任务。
在评估之前,应首先保证病人的呼吸和心跳正常。
然后进行病情评估,包括神经系统的评估、生命体征的监测、诊断成像的获取等。
对于昏迷的病人,应优先考虑呼吸支持和气道管理。
2. CT扫描颅脑创伤的诊断主要依靠CT扫描。
对于初步疑似颅脑创伤的患者,应尽快进行CT扫描以明确伤情。
CT扫描能够显示颅内的出血、水肿以及颅骨骨折等异常。
3. 预防二次损伤颅脑创伤可能导致神经衰弱和细胞破坏,从而导致神经元的功能障碍和延迟性损伤。
为了防止二次损伤,应立即采取措施,如降低颅内压、纠正低氧血症等。
4.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颅脑创伤,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的目的是清除颅内的血液和减轻颅内压,从而降低颅内的压力和减少神经元的损伤。
常见的手术包括开颅手术、去骨盖室术、减压手术等。
5. 康复治疗颅脑创伤病人的康复治疗至关重要。
康复治疗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恢复病人的认知和运动功能。
康复治疗的方案应根据病人的特定情况而定,可以包括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言语治疗等。
总之,颅脑创伤的临床救治需要及时、全面地评估病人的病情,包括呼吸和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和颅骨状况等。
针对不同的病情,应采取不同的救治措施,以尽快缓解病情,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并最大限度地恢复病人的功能。
2023中国脑部损伤康复治疗指南引言本文档旨在为脑部损伤患者提供指导,以促进康复治疗的有效性和效率。
在制定本指南时,我们依据最新的医学研究和临床经验,综合考虑了多种治疗方法和技术。
康复治疗的目标脑部损伤康复治疗的目标是帮助患者尽可能恢复日常生活功能和独立性,提高生活质量。
具体的康复治疗目标可能包括恢复运动功能、改善言语和语言能力、提高认知功能、减轻疼痛和促进情绪健康等。
康复治疗策略1. 多学科团队合作:脑部损伤康复治疗应由多学科团队共同参与,包括医生、护理人员、康复师、心理医生等,以提供综合的治疗方案和支持。
2. 个体化治疗计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康复目标,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
治疗计划应考虑到患者的症状、功能损失程度以及潜在的康复潜力。
3. 应用综合治疗方法:康复治疗可以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职业治疗等多种方法。
综合应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康复进程。
4. 积极参与患者家属:康复治疗应积极与患者的家属合作,提供相关的康复教育和支持,以帮助患者家属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康复过程。
康复治疗注意事项为了确保康复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请注意以下事项:- 严格按照医生或康复师的建议进行治疗。
- 定期进行康复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计划。
- 遵循治疗的持续性原则,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坚持。
- 在康复过程中注意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平衡,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
结论通过制定本指南,我们希望为脑部损伤患者和医疗专业人员提供了一份全面且实用的康复治疗指南。
我们鼓励医疗机构和专业团队在实践中运用本指南,并不断总结和更新康复治疗的最佳实践,以更好地帮助脑部损伤患者实现康复。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是医学界关于颅脑损伤的现代治疗方案的纲要,涵盖了临床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的内容。
在现代医学研究中,颅脑创伤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急性创伤,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临床诊断、治疗及康复等方面,对颅脑创伤的救治指南进行一些介绍。
一、颅脑创伤的临床诊断1. 病史采集。
询问伤口及所引起的症状、当时和之后的状态及治疗情况等。
2. 神经检查。
包括定向力(Orinetation)、肢体力(Strength)、感觉(Sensation)、语音(Speech)。
评估瞳孔大小、对光反应及它们之间的同步性。
3. 器械检查。
CT头颅扫描、MRI磁共振成像,X光检查等。
4. 观察查体。
快速检查身体其他部位外伤及抽搐等情况。
治疗颅脑损伤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根据创伤程度进行不同的治疗决策。
1. 保守治疗。
用于颅脑损伤轻度和中度的患者。
安静休息,控制颅内高压,保持呼吸道开放,避免再次颅脑损伤。
可给予口服药物,如肌松剂、利尿剂、庆大霉素等,液体控制。
2. 手术治疗。
对颅脑损伤较重的患者采取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包括开颅减压、肿瘤切除、血肿清除等。
目的是缓解颅内压力、避免出现神经功能损伤、并确保器官供应。
康复期是颅脑损伤患者最长的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在康复期,患者可以进行训练,以增强肢体力量,恢复语言功能和认知能力。
1. 肌肉康复训练。
包括肌力训练、肢体功能训练、平衡训练、柔韧性训练等。
2. 语言康复训练。
包括言语重复、声音识别、语音理解及交流训练等。
3. 认知康复训练。
包括认知技能训练、注意力训练、记忆等。
4. 社交技能训练。
包括日常活动、生活技能练习等。
在康复期内,应该遵循可持续、全面的康复治疗,多涉及家庭支持和改变生活方式。
康复期的特点是时间较长,内在负担较大,但是通过逐步恢复生活能力和社交能力的训练,可以使患者更好地适应生活。
四、总结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颅脑创伤的检查、治疗和康复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颅脑创伤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紧急情况,其采取合适的救治方法关乎生命危险的重大问题。
本指南旨在提供一些解决方案,以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评估和治疗颅脑创伤患者。
一、颅脑创伤患者的初步评估颅脑创伤患者的初步评估包括了对患者的意识、呼吸和循环的评估。
此外还需要检查患者受伤的部位和进行头颅影像检查。
1、意识与神经系统意识状态是评估颅脑创伤的主要指标之一,也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
Glasgow昏迷评分系统是最常用的一种测量意识状态的方法。
Glasgow评分由眼睁开反应、语言反应和运动反应构成,每项评估分数为1-4分,总分数为3-15分,评分越低,意识状态越差。
除意识状态外,还需要对患者的神经系统进行评估,包括瞳孔大小、对光反应、肢体运动、感觉等,从而了解患者的神经系统是否存在异常。
2、呼吸与循环对颅脑创伤患者的呼吸和循环的评估是十分重要的。
需要检查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
对呼吸支持包括氧疗、机械通气和协同通气等方法。
对于循环不稳定的患者,要及时进行液体输注和血管活性药物应用。
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情况,预防突发情况的发生。
3、头颅影像检查颅脑创伤患者应根据情况进行头颅影像检查。
头颅CT检查可以直观地显示患者颅骨和脑组织是否损伤。
MRI检查可以显示更加详细的脑部组织结构,SSPCT检查可以显示脑血管供应情况。
1、保持呼吸道通畅一旦颅脑创伤患者失去意识,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十分重要的。
可以进行手动通气或使用呼吸机支持呼吸。
此外,需要将患者头部转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引起窒息。
2、控制颅内压力颅脑创伤后,脑组织水肿和出血等影响颅内压力的因素会逐渐增加。
有效的颅内压控制可以减缓和预防脑组织损伤,降低死亡率。
颅内压监测和药物治疗是控制颅内压力的主要方法。
常用的药物有曲安奈德|硫酸甘露醇等。
3、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颅脑创伤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包括脑内出血清除、减压手术等。
通过手术清除颅内血肿、减轻颅内压力,从而减少脑组织缺血和缺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急性颅脑损伤诊疗指南颅脑损伤是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引起的损伤,可分为颅和脑两部分损伤,颅部包括头皮、颅骨,脑部是泛指颅腔内容物而言,即脑组织、脑血管及脑脊液。
颅脑损伤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主要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即致伤的因素和损伤的性质。
前者系指机械性致伤因素,如暴力作用方式、力的大小、速度、方向及次数等;后者则为各不同组织和结构在接受暴力之后,所造成的病理损伤及病理生理变化,故致伤因素不同,所致损伤的程度和性质也各异。
由于致伤物体的物理性质不一致、头部受力的强度和部位不固定、颅脑各部组织的结构与密度不相同,因此,所造成的头皮、颅骨和脑损伤的情况亦有所差异。
颅部与脑部的损伤可以同时并存,也可以各自单独发生。
由于颅脑解剖生理的影响,头部受伤后所引起的病理过程也有其特殊性。
当暴力作用于头部时,头皮、颅骨作为表面屏障首先对抗外力,如果暴力强度较小,仅引起头皮和/或颅骨的损伤,而脑部可以无损伤或损伤较轻微;若暴力超过了表面屏障的致伤阈,则头皮、颅骨和脑组织将同时受损;若暴力是通过身体其他部位间接作用于头部时,则只引起脑组织的损伤,而头皮和颅骨往往完好无损。
不仅如此,遭受暴力作用而致伤的脑组织,除了发生原发性损伤之外,并在受损组织的周围,还将引起不同程度和不同范围的脑缺血、出血、水肿及变性等一系列继发性损伤。
而后,或继续加重、恶化,累及全脑甚至全身;或经一定时间逐渐吸收、消退和修复。
急性颅脑损伤的现场急救处理(一)初步检查1.头部伤情:有无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大面积撕脱、活动性出血、脑脊液漏、脑组织溢出、颅骨骨折。
2.生命体征:(1)呼吸功能: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情况。
(2)循环功能:有无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
3.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如胸腹部及肢体的损伤。
(二)伤情判断:除呼吸循环功能外,在颅脑损伤现场的伤情判断目前主要是采用临床分级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ComaScale,GCS),将颅脑损伤分为3级。
中国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摘要颅脑创伤患者颅内高压治疗阈值及方法当颅内压上限为2."7—3."3kPa时,应开始降颅压治疗。
颅腔内的代偿容积占总容积8%(10%以下)。
治疗方案包括:病因治疗、扩大颅腔容积、缩小颅内容物容积。
病因治疗:为理想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如及时处理广泛的颅骨凹陷骨折和清除颅内血肿或脑脊液积聚,通过去除病因,ICP增高症状即可消失,ICP恢复正常。
扩大颅腔容积:常用的有颞肌下减压术,手术骨窗减压术等。
但因手术本身是对症处理的手段,虽可达到暂时缓解ICP增高和改善病情的目的,但毕竟不是病因治疗的根本方法,因此,应慎重选择。
缩小颅内容物容积:手术清除血肿、失活脑组织进行内减压;控制脑水肿,其中甘露醇、血将白蛋白、速尿联合用药是目前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最有效的方法。
颅脑创伤患者血气指标监测及其意义对颅脑创伤患者进行血气指标监测,能早期发现低氧血症,并为改善患者呼吸功能、纠正酸碱失衡提供依据。
颅脑损伤急性期低氧血症、低碳酸血症、呼吸性碱中毒是最常见的血气指标异常,且与脑损伤轻重、预后密切相关。
动脉血呈碱血症的原因主要是过度通气,CSF酸中毒则为乳酸含量增高所致。
适当控制过度通气、气管切开、机械辅助呼吸以及呼气末正压给氧对纠正低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有益。
颅脑创伤患者CT扫描价值动态CT检查是确诊颅脑损伤患者的首选方法。
有条件的医院应将CT检查作为颅脑创伤患者常规措施。
轻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CT检查价值:取决于是否存在以下临床表现:1、"短期记忆丧失。
2、"药物或乙醇中毒。
3、"锁骨以上有明显的受伤体征。
4、"年龄大小60岁。
5、"抽搐发作。
6、"头痛。
7、"呕吐。
出现临床表现越多,CT阳性几率越大,CT检查的意义也就越大。
重型颅脑损伤的CT检查价值:必须争分夺秒。
重型患者,必须早诊断、早治疗,对GCS评分低,颅内压持续升高,CT提示有较大颅内血肿、中线移位明显、脑室压闭、环池封闭者,须紧急行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充分减压。
术后加强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的综合治疗,结合动态CT扫描,严密观察病情演变,防止并发症出现,一旦CT复查提示颅内病情恶化,应立即再次行手术治疗。
颅内血肿的CT检查价值:对于颅内血肿,CT可准确定位、定性、定量。
临床以多田明(1981)提出的血肿量计算公式T=π/6xLxSlice(cm)(其中T为血肿量ml,L 为血肿最大长轴,S为血肿最大短轴,Slice为血肿层厚,单位均为cm)。
慢性硬膜下血肿,一般而言,从新月形血肿演变到双凸形血肿需3—8周;血肿期龄平均在3."7周时可呈高密度影,6."3周时呈等密度影,至8."2周时则为低密度影。
CT对脑室、脑池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并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对颅脑创伤患者进行CT检查并跟踪观察中脑周围池的变化,可很好地反映病情和治疗效果,准确地预测预后。
这种CT分型方法与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既有利于发现早期征象,又能反映病理改变程度,对预后作出客观估计,但在评判过程中要注意双侧对比,排除后颅窝伪影的影响。
迟发性血肿是CT影像学概念,高峰在伤后72小时。
因此需动态CT检查。
1)意识障碍无明显好转甚至逐渐加重。
2)血肿清除后一度好转后又逐渐加重。
3)颅内压监护提示颅内压持续增高者。
4)神经系统出现新的阳性体征特别是一侧瞳孔散大时,甚至出现急性脑疝征象者。
5)对冲性脑挫裂伤或者减速性脑损伤或者经保守治疗无明显好转甚至逐渐加重者。
6)已经采用过度换气、行去骨瓣减压和强力脱水剂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必要时动态CT检查。
弥漫性轴索损伤CT诊断标准:直径小于20mm的脑实质出血而无明显局部肿块和中线移位,其CT征象与DAI预后相关。
脑肿胀的发生与年龄有关,CT扫描是诊断弥漫性脑肿胀的主要手段,它能对活体脑组织的血管扩张或脑水肿进行动态观察和研究。
脑血管扩张引起的脑肿胀表现为高密度或等密度,而脑水肿引起的则表现为低密度,这对于选择血管收缩剂或应用抗脑水肿剂有重要意义。
所有颅脑火器伤患者原则均应行CT扫描,以明确诊断,并根据CT提示的伤情确定适宜的治疗措施。
颅脑创伤患者激素的应用颅脑创伤后激素的使用应严格掌握适应征,不宜常规使用。
疗效争议很大。
颅脑创伤后激素的使用主要有以下两个目的:1、"减轻神经损伤,减轻脑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主要是糖皮质激素,包括地塞米松、泼尼松龙、甲泼尼龙、氢化可的松、倍他米松等。
2、"脑颅伤后一些并发症治疗。
如下丘脑损伤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导致尿崩症和内分泌功能减弱等的治疗。
糖皮质激素有许多其他药物无法替代的作用如:抑制神经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反应;稳定细胞膜有通透性;抑制血管收缩物质的生成;抑制促炎物质的生成等。
尽管1996年美国神经外科医生联合会宣布糖皮质激素不应当应用于闭合性脑创伤的治疗,但在没有禁忌证的前提下,糖皮质激素作为治疗用药,仍可大剂量、早期、短时应用,目的在于减少颅脑损伤后内源性损害因子的产生。
对于脑创伤后内分泌紊乱应常规使用激素替代疗法。
ACTH治疗是矫正ADH/ACTH失衡的治本之法,有助于恢复ADH/ACTH的动态平衡;尿崩症垂体后叶素、弥凝治疗;高血糖胰岛素治疗等。
颅脑创伤患者过度通气的应用在没有颅内压(ICP)增高的情况下,应避免将长时程过度通气疗法(PaCO2≤3."3kPa)应用于治疗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特别是最初24小时应避免预防性过度通气疗法。
颅脑创伤患者亚低温的应用国内有条件的医院应将亚低温治疗方法列为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治疗常规,尤其是是广泛脑挫裂伤脑水肿出现严重颅内高压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
亚低温治疗适应证比较明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重开(GCS6—8分)和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GCS3—5分)、广泛性脑挫裂伤脑水肿。
2、"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干伤。
3、"难以控制的颅内高压。
4、"各种原因所致的心搏骤停,如电击伤、溺水、一氧化碳中毒所致的急性脑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患者。
目前,国内外临床亚低温治疗方法已比较规范,主要指全身降温法。
因头部局部降温通常难以使脑温降至亚低温水平,而全身降温方法比较可靠。
江基尧1993年将28℃--35℃轻中度低温定义为亚低温,目前国内外临床多采用32℃--35℃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亚低温脑保护的确切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包括以下几方面:1、"降低脑组织氧耗量,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
2、"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
3、"抑制乙酰胆碱、儿茶酚胺以及兴奋氨基酸等内源性物质对脑细胞的损害作用。
4、"减少钙离子内流,阻断钙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
5、"减少脑细胞结构蛋白破坏,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修复。
6、"减轻弥漫性轴索损伤。
亚低温治疗时间窗:亚低温治疗在伤后越早越好,通常认为在伤后24小时内实施。
有人则认为伤后6小时以内才有效。
但对于严重脑挫裂伤恶性颅内高压患者,在大骨瓣减压术后和大剂量甘露醇脱水无效情况下,伤后24小时以上加用亚低温治疗,部分患者仍有较好的降低颅内高压的作用。
临床通常在实施亚低温治疗时应使用适当剂量的肌肉松驰剂和镇静剂以防寒颤。
常用剂量:1、"静推苯磺阿曲库铵25mg或西地泮10—20mg。
2、"500ml生理盐水+苯磺阿曲库铵200-400mg+氯丙嗪100mg静滴,20—40ml/h。
静滴肌松剂和镇静剂速度和用量取决于患者的体温、血压、脉搏和肌松程度。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使用适当剂量肌松剂和镇静剂的患者,必须使用呼吸机,以防肌肉松驰和镇静剂所致的呼吸麻痹。
有关亚低温治疗的时程尚有争议,国外有人提倡一律采用24—48小时短时程,也有人提倡一律采用7—14天长时程。
我们主张根据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和脑损伤程度、采用不同的亚低温治疗时程(2—14天)。
颅脑创伤患者巴比妥疗法不主张巴比妥疗法预防性应用或治疗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颅内高压。
大剂量的巴比妥疗法仅在血流动力学较稳定的严重颅脑损伤患者救治过程中,并且对常规最有效的治疗药物与外科手术等无效的难治性颅内高压时才考虑使用。
治疗方案:1、药物选择:常用药物包括异戊巴比妥、巴比妥、甲苯比妥、苯巴比妥、司可巴比妥、依托咪酯、环已烯巴比妥、紫尿酸铵、硫喷妥钠等,临床上以中效性的戊巴比妥最常用。
2、使用方法:均需首剂量(负荷剂量)和维持剂量治疗。
负荷剂量10mg/kg,静滴30min 或5mg/(kg.h)x3次。
维持剂量:1mg/(kg.h)静滴。
3、监测方法:巴比妥类药物治疗可发生低血压、心血管功能紊乱等循环系统并发症,但与药物血浓度及疗效的相关性较差。
治疗中巴比妥的有效血浆浓度应30—40mg/L血浆。
除了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脉搏和心电外,脑电图监测脑电波形的暴发抑制是一种更为可靠的方法。
因为暴发抑制时,脑代谢及脑血流的减少最明显,恰与ICP下降的最低点相一致,而此时的血药浓度多在30—50mg/L。
由于巴比妥昏迷时,一些患者可发生脑血流减少、脑低氧血症,因此,可给予动静脉氧饱合度监测。
4、注意事项:1)创伤性休克、心功能不全者禁忌使用,儿童与老年患者慎用。
2)为了防治巴比妥治疗时的低血压反应,必须对患者心血管系统疾病加以了解与鉴别。
维持足够的液体量,如有必要可加用血管收缩剂,如多巴胺治疗。
3)当巴比妥的血药浓度为30—40mg/L时,患者ICP控制在小时2."7kPa维持48小时后,应逐渐减少剂量达3天再停药。
如在减量期间,ICP又上升至用药前水平,可再用第2个负荷剂量的药物,直到控制颅高压。
4)如ICP达3."3kPa,持续4小时;4."7kPa,持续1小时;5."3kPa持续5min,或瞳孔散大、心血管功能衰竭,则表示巴比妥治疗无效或失败。
在开颅去骨瓣、硬膜减张(面积大于25cm2)的患者,上述ICP标准各降低1."3kPa,因为此类患者在较低程度的颅高压时即可发生脑疝。
甘露醇在重型颅脑创伤治疗中的应用甘露醇对控制重型颅脑创伤后的颅内压升高是有效的。
有限的资料提示间歇给药治疗较持续灌注更有效。
有效剂量为0."25—1."0g/Kg。
方法选择:1)在ICP监测前使用甘露醇的指征是患者出现天幕裂孔疝或脑创伤后脑水肿所致的神经功能受压(但在低血容量时避免用甘露醇作为容量替代治疗)。
2)血浆渗透压控制在825."18kPa(37℃,1kPa≈0."3878mosm/kg)以下,以防止损害肾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