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四章不同类型的学习
- 格式:ppt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126
第四章学习心理(★★★教育心理学的重点)第一节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概述(一)含义&分类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填空)。
前者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内驱力也是一种需要,但它是动态的。
后者是指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
学习期待所指向的目标可以使成绩,也可以是奖品、教师的赞扬、名誉、地位等。
学习期待不等于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的方法:1)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启发学生的学习需要;2)注意教学的新颖性和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加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知道,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4)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动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简答题、填空题1. 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2.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级的学习动机。
3. 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
4. 根据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分为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
5. ★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奥苏贝尔等人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填空认知内驱力:指要求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
此种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
自我提高内驱力: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并非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习看做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属于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学习做好的一种需要。
附属内驱力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第四章学习理论一、简答题1.简述学习的心理实质。
答: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经验而引起的。
2.简述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
答:(1)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 (2)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 (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3.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答: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其学习内容含三个方面: (1)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 (2) 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 (3)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4.简述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答:按照学习的层次,加涅将学习分为八类,从简单到复杂依次为: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
按照学习的结果,加涅将学习分为5类,分别为:言语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态度的学习,运动技能的学习。
5.简述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
答: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
在条件作用的获得过程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十分重要。
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2)刺激泛化与分化。
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教育⼼理学-第04章-学习动机第四章学习动机第⼀节学习动机概述⼀、学习动机的含义(⼀)动机及其功能1.动机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标的内部⼼理过程或内部动⼒。
⼈们⽆论从事什么活动,总要受到动机的调节和⽀配。
例如,⼀个学⽣在学校求学,是因为他有学习的动机;⼀位顾客去商店采购物品,是因为他有购买的动机。
即使是吃饭、喝⽔、⾛路这些⽐较简单的活动,也是在不同动机的推动下产⽣的。
动机可以说是活动的原因和动⼒,它表明⼀个⼈“为什么”、“为了什么”去从事某种活动。
2.动机的功能动机有3种功能。
⼀是激活功能。
动机是⼈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因,是推动⼈们进⾏某种活动的内部动⼒。
例如,饥择⾷、渴择饮。
这种择⾷、择饮的活动是由饥、渴的动机激发起来的。
没有这种动机,就不会产⽣相应的⾏为和活动。
⼆是指向功能。
在动机的⽀配下,有机体的⾏为将指向⼀定的⽬标或对象。
例如,在学习动机的⽀配下,⼈们可能去图书馆借书,或者去书店买书。
三是强化功能。
当动机把某种活动引起之后,动机并不能也不会⽴即停⽌,⽽是继续发挥其作⽤,即维持或调整已引起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标进⾏。
(⼆)学习动机及其基本成分1.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为朝向⼀定的学习⽬标的⼀种内在过程或内部⼼理状态。
学习动机⼀旦形成,不仅能使学⽣对所学的东西有⼀定的指向性,例如,⽤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上课能集中注意⼒去获取知识等,⽽且也有⼀定的动⼒使学习过程中的注意状态、兴趣⽔平保持下去,在遇到困难时有克服困难的意志⼒。
因此,对教师⽽⾔,了解学⽣的学习动机,并采取⼀定的教学⼿段,激发和培养学⽣的学习动机是⼗分重要的,也是提⾼教育和教学质量的前提。
2.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缺乏、不平衡⽽⼒求获得满⾜的⼼理状态。
第四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育学院冯维本节内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1、郭本禹主编:《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2、高文:《建构主义研究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3期。
3、王希华:《建构主义促进了学习理论的三次变革》,心理科学,2005年第28期。
什么是建构?建构(construct)一词通常运用于建筑学,指把事先造好的材料,诸如钢筋、水泥之类,通过合成建造成为一个新的结构性产品。
在教育心理学中,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双向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经验结构。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客观主义知识观1、知识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反映,知识是现存的,是独立于认识者的。
2、知识只有在正确地反映外部世界的情况下才被认为是正确的。
建构主义知识观1、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
2、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和假设,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知识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发展。
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2、学习的建构过程是双向的3、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的4、强调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体验一下知识的建构过程有一个小孩,坐在自家门前,看见一辆卖雪糕的车开过来,突然想起春节时奶奶给的压岁钱,猛地冲进屋内……有一个小孩,坐在自家门前,看见一辆“希望工程”捐款车开过来,突然想起春节时奶奶给的压岁钱,猛地冲进屋内……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教育心理学:九种学习风格与个体差异的分析引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学科。
每个人在学习上都存在着不同的倾向和偏好,而这些差异可以被归类为不同的学习风格。
本文将介绍九种常见的学习风格,并分析这些风格对个体学习效果的影响。
1. 视觉型学习者(Visual Learners)视觉型学习者通过观察图像和图表来理解和记忆信息。
他们更容易通过看书、查看幻灯片或观看演示等方式进行学习。
提供可视化材料和图像以满足这类学生的需求,例如图表、表格、彩色图片等。
2. 听觉型学习者(Auditory Learners)听觉型学习者通过聆听声音、音频录音和讲解来有效获取信息。
他们喜欢参加课堂讨论、听听力录音,并通过口头复述来加深记忆。
教师可以利用录音材料、讨论会和口头阐述等方式提供给这类学生所需的信息。
3. 动触型学习者(Kinesthetic/Tactile Learners)动触型学习者喜欢通过实践和动手操作来学习。
他们更容易通过亲身体验,并运用感官来理解知识。
教师可以为这类学生提供实验、实地考察和模拟情境等学习机会,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4. 反思型学习者(Reflective Learners)反思型学习者偏好在个人独立环境中进行思考和分析。
他们通常需要时间去反思、整理以及将所学知识与自身经验相联系。
教师可以鼓励这些学生进行写作、日记或个人反馈活动,以促进他们的学习效果。
5. 线性型学习者(Sequential Learners)线性型学习者更倾向于按照逻辑顺序获取信息和组织知识。
他们喜欢遵循一定的步骤和规则来进行学习,并将知识从简单到复杂地构建起来。
为了满足这类学生的需求,教师可以提供结构化的教材、明确的指导和基于层次结构的教学方法。
6. 全局型学习者(Global Learners)全局型学习者更倾向于从整体的角度来理解和记忆知识。
他们不关注细节,而是着重于把握事物的整体框架和关联性。
2013年河南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第四章考点第四章课后习题:知识的学习第一节:知识与知识学习概述1、什么是知识的含义、种类、作用?知识属于人们的认知经验,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对客观现实认识的结果,它反应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
种类:1、根据知识的概括水平划分为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2、根据知识的功能划分为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具有静态性质)和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具有动态性质)作用:1、任何活动总有一定的方向,活动的方向由活动的目的决定;2、任何活动都是由一系列具体动作组成的动作系统,各具体动作作用于一定的对象,从而使对象发生合乎目的的要求的变化。
2、知识的表征存储?(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命题网络。
两个或多个命题常常因为有某个共同的成分而相互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了命题网络(或语义网络)。
(二)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产生式系统。
产生式系统由一系列“条件—行动”规则构成,产生式以“如果…就…”的形式存在,具有自动激活的特点。
(三)成块知识的组织:图式。
(四)认知结构:不管是命题网络、产生式系统还是图式,它们都强调知识间的联系,强调知识的组织结构。
人的知识不是零乱地“堆积”在人的头脑中,而是按照一定的逻辑联系“集成”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
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广义而言,它是某一学习者的全部观念及其组织;狭义地说,它可以是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知识领域内的观念及其组织。
一般认为,认知结构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有些概念、规则、原理的抽象概括水平较高,处在认知结构的上层,而有些知识则相对更为具体,概括水平较低,它们处在认知结构的下层。
当然,由于人具有各种具体的经验以及各种各样的联想、推理,各种知识经验之间会形成复杂的网状联系。
3、简述知识学习的含义、种类与作用?知识学习是知识的掌握,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接受和占有前人所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建构相应的认知结构。
第四章学习心理概述第一节学习的实质、类型与特点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一)学习的心理实质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1.学习是一个介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学习者必须凭借反复的练习与经验,才有可能产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
可以凭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来推断学习的发生。
当人们表现出一种新的技能即可推知学习已经发生了。
有时,人们通过学习获得的是一些一般性的知识经验和行为准则,这类学习不一定在人们的当前行为中立即表现出来,但却影响着人们在将来对待某些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即它们改变了人的行为潜能。
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人们学会的有些技能几乎终生不忘。
习得的知识观念虽然有时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发生遗忘或被以后新的学习内容所干扰,但保持时间仍是比较持久的。
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由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有计划的练习或训练而产生的正规学习;另一种是由偶然的生活经历而产生的随机学习。
学习也离不开个体成熟的影响,只有个体具有一定的成熟准备时,经验才会发生作用。
广义的学习是动物和人类所共有的心理现象。
学习不是本能活动,而是后天习得的活动,是由经验或实践引起的。
任何水平的学习都将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不仅有外显行为的变化,也有潜在的个体内部经验的改组和重建,而且这些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只有通过反复练习、训练,使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才能称为学习。
(二)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次广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由于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长期以来,心理学家把从动物学习的实验中找出的一些规律用以解释人类的学习过程。
但是,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第二,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第三,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工心理学的创始人西蒙(H.A.Simon)和纽厄尔(A.Newell)认为,人脑和计算机一样,都是“物理符号系统”,其功能都是操作符号。
计算机之所以具有智能,能完成各种运算和解决问题,乃是由于它贮存了一系列以如果/则(if/then,亦译“如果/那么”)形式编码的规则的缘故。
也就是说,由于人经过学习,其头脑中贮存了一系列以如果/则形式表示的规则。
这种规则称为产生式。
产生式是所谓条件—活动(condition—action)的规则(简作C—A规则)。
C—A规则与行为主义的S—R公式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原则上的区别。
相似之处是每当S出现或条件满足时,便产生反应或活动;不同的是,C—A中的C不是外部刺激,而是信息,即保持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A也不仅是外显的反应,还包括内在的心理活动或运算。
正如命题网络有不同的表示方法一样,不同作者用于表示产生式的符号也不完全统一。
这里以E.D.加涅(E.D.Gagné)的描述方法为例说明最简单的产生式(简作P)的表示法。
(见表4·1)产生式中的“如果”部分规定行为必须满足的条件,在第一个产生式中有两个条件,在第二个产生式中有三个条件;“则”部分规定应进行的活动,第一个产生式中的活动是“表扬”儿童,第二个产生式中的活动是“识别”与“说”三角形。
表4·1实施强化和鉴别三角形的产生式P1实施强化的产生式:如果目标是要增加儿童的注意行为,且儿童注意时间比以前稍微延长,则对儿童进行表扬。
P2鉴别三角形的产生式:如果已知一个图形是两维的,且该图形有三条边,且三条边是封闭的,则识别此图形为“三角形”,并说“三角形”。
(二)产生式系统简单的产生式只能完成单一的活动。
有些任务需要完成一连串的活动,因此,需要许多简单的产生式。
经过练习,简单产生式可以组合成复杂的产生式系统。
这种产生式系统被认为是复杂的技能的心理机制。
如果说,若干命题通过其共同的观念而形成命题网络,那么产生式通过控制流而相互形成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