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世说新语两则2
- 格式:pdf
- 大小:1.67 MB
- 文档页数:9
初一语文《世说新语》二则笔记在初一的语文学习中,二则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
这两则小故事,就像是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知识的宝库里,时不时闪烁出智慧的光芒。
里谢太傅一家围坐在一起,谈诗论文的场景,让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其中。
那是一个寒风凛冽却又充满温馨的冬日,外面的世界银装素裹,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
谢太傅把家里的晚辈们召集起来,大家围坐在温暖的屋子里。
屋里的炭火噼里啪啦地响着,映得每个人的脸都红彤彤的。
谢太傅兴致勃勃地问:“白雪纷纷何所似?”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期待,希望孩子们能给出精彩的回答。
侄子胡儿马上抢答:“撒盐空中差可拟。
”嘿,你能想象到他那自信满满的样子吗?眼睛亮晶晶的,脸上带着急切想要得到表扬的神情。
可这时候,谢道韫不紧不慢地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她的声音轻柔却坚定,眼神里透着聪慧和自信。
大家听了她的回答,都忍不住称赞起来。
我仿佛能看到谢太傅那满意的笑容,他频频点头,嘴里还念叨着:“妙啊,妙啊!”在这个场景里,每个人的表情、动作,甚至是那细微的心理活动,都像是一幅生动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再来说说这一则。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好了时间一起出行,结果朋友过了约定的时间还没到。
陈太丘就先走了。
等那朋友终于赶到的时候,发现陈太丘已经不在,他可生气啦!对着陈太丘的儿子元方就开始大声嚷嚷:“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你看他,脸涨得通红,眼睛瞪得大大的,双手还在空中挥舞着,那副气急败坏的样子,真让人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元方呢,这孩子可真有骨气!他一点儿也不害怕,不卑不亢地回应道:“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挺直了小身板,一脸严肃,眼神里满是坚定。
他的声音虽然还带着些稚嫩,但却掷地有声。
那朋友听了,顿时觉得羞愧不已,想拉元方的手表示歉意,元方却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学习这二则故事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古人可真有意思。
他们用这么简单的文字,就能描绘出这么生动有趣的场景,传达出这么深刻的道理。
世说新语二则原文及注释导语:《世说新语两则》是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包括《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两篇古文。
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注释(1)谢太傅:即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
死后追赠为太傅。
(2)内集:家庭聚会。
(3)儿女:子侄辈。
(4)讲论文义:谈论诗文。
(5)俄而:不久,不一会儿。
(6)骤:急,紧。
(7)欣然:高兴的样子。
(8)何所似:像什么。
何,什么;似,像。
(9)胡儿:即谢朗。
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
做过东阳太守。
(10)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11)未若:倒不如。
(12)因:凭借。
(13)即:是。
(14)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
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15)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译文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文。
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太傅大笑起来。
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注释(1)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2)陈太丘: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教学设计2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研读《陈太丘与友期》。
学生朗读课文,自行疏通文意;提出阅读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研讨解决;背诵课文;归纳借鉴本文的写法和语言特色,积累词语。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世说新语〉二则》中的第二则《陈太丘与友期》。
设计二:同学们,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回答:“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成功的人”……)如果我们学习了《陈太丘与友期》,你结识了小元方,你就会默默地告诉自己:“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板书文题)二、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讨论、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
教师在巡视中酌情给予指导三、选两个学生复述课文,注意情节的完整和故事的核心内容,其他同学点评四、师生互动,研讨课文,背诵课文1、各小组提问。
2、教师归纳所提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⑴“日中”这个时间概念是否科学,古代没有精确的定时仪,怎么判断迟到?⑵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⑶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⑷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3、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依据回答情况给予必要的引导。
明确:⑴古代的定时仪器较为简陋,有木表、漏壶等,它不可能有精确的时段划分。
这里的“日中”是当时约定俗成的时间概念──中午。
这个友人错过了双方约定的时限,所以迟到了。
⑵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有同学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获知友人是比陈太丘官高两品的官员,平素对陈太丘傲慢无礼。
七年级上册语文《世说新语》二则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代文学家刘义庆所撰写的一本以言语为主要内容的散文集,收录了当时社会上的各种言谈,展示了人物性格、社会风俗和时代特点。
以下是其中的两则:
一则:有一天,王羲之去拜见高僧,心想要获得高人的指导。
当王羲之到达寺庙时,僧人正端坐于蒲团之上,无所言语。
王羲之等待了很久,终于忍不住开口询问:“大师,请您告诉我写好字有什么诀窍?”僧人却径直回答:“神清气爽,心平气和。
”王羲之听后恍然大悟,意识到写字不仅仅是手的动作,更重要的是心态和气质。
二则:当时曹操在位,他的心腹大臣司马懿为人忠诚聪明,因此备受曹操器重。
有一天,曹操突然问司马懿:“你钦佩哪种人?”司马懿立刻回答:“钦佩铜墙铁壁之气的人。
”曹操听后大笑,并解释道:“不对,我为你稍作补充,钦佩能够得罪我的人。
”司马懿闻言后恍然大悟,意识到曹操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地位,正是因为他能够容忍并借力于那些勇于得罪他的人。
通过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们对文化修养和处事之道的追求。
写字不仅仅是技巧,更需要内在的修养和心态;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容忍和包容他人的不同观点也许能带来更多机遇和智慧。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世说新语》是一本收录了晋朝文学家刘义庆所编撰的语录类著作,内容涉及了晋代社会风貌、人物品格和交际方式等方面,对于了解古代社会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下面将介绍七年级上册语文《世说新语》中的两则内容:一、《近臣》——“杀人不是父母,禽兽不如。
”1.1 何为近臣?在古代社会中,皇帝身边的官员称为近臣,他们直接侍奉在皇帝左右,对于国家政务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和决策权。
1.2 “杀人不是父母,禽兽不如”意味着什么?这句话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近臣身份的看重和其应尽的责任。
它意味着近臣要谨守职责,以忠诚、正直的态度为国家社稷谋福利,不得为了私利而伤害他人,更不能辜负人民的期望和皇帝的信任。
二、《文声》——麦中根刻刽2.1 何为“文声”?在《世说新语》中,“文声”是指人的文采和为人之声誉,具体含义是指一个人或一种行为所传达出来的卓越品质和美好形象。
2.2 麦中根刻刽的故事麦中根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文学家,他立志学问,著文认真。
刻刽是当时的一种惩罚方式,将罪犯的名字刻在光草的竹片上,这样的惩罚可以让人永远铭记罪犯的耻辱。
以上两则《世说新语》的内容为我们呈现了古代我国社会风貌和人物品格。
通过学习和理解其中的故事,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人文风貌,也能够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借鉴古代人的智慧和品格,成为更好的人。
世说新语中的两则内容,给我们带来了古代社会风貌和人物品格的深刻理解。
这些故事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代的伦理道德和人文风貌,也可以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为我们提供借鉴和启示。
我们来谈谈《近臣》中的故事和内容。
在古代社会中,近臣是皇帝身边的官员,他们的地位尊贵,对国家政务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和决策权。
这也意味着他们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杀人不是父母,禽兽不如”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近臣,他们要以身作则,忠诚为国家效力,不能为了私利而伤害他人,更不能辜负人民的期望和皇帝的信任。
这也提醒我们,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身为公职人员或领导者的我们,应该秉持公平正义,以身作则,对待他人要真诚宽容,不得违背伦理道德,不得利用职权谋求私利,更不能伤害他人的利益。
世说新语二则课堂笔记《世说新语二则》是七年级上册语文中的两则故事,分别讲述了两位名人的言行举止和思想观念。
下面是我整理的课文笔记,供您参考:一、文章内容第一则故事《咏雪》讲述了谢太傅在寒冷的冬天举行家庭聚会,与子侄们讨论诗文。
忽然下起了大雪,谢太傅借此机会考查子侄们的才华,问他们雪像什么。
最后谢道韫的回答得到了谢太傅的赞赏。
第二则故事《陈太丘与友期行》讲述了陈太丘和朋友约定出行,但朋友未能按时到达。
陈太丘只好先行离开,但他的儿子陈元方却坚持等待朋友。
当朋友到达时,友人感到惭愧并向陈元方道歉。
陈元方以其良好的礼仪和正直得到了友人的赞赏。
二、重点词句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重点句子)2、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重点句子)3、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重点句子)三、问题探究4、谢道韫的比喻“未若柳絮因风起”为什么得到了谢太傅的赞赏?答:谢道韫的比喻将雪比作柳絮,既表现了雪的轻盈飘逸,又表现了其美丽可爱。
同时,这个比喻也体现了谢道韫的才华和文学素养,因此得到了谢太傅的赞赏。
5、陈元方为什么坚持等待朋友?这表现了陈元方的什么特点?答:陈元方坚持等待朋友是因为他认为朋友应该遵守约定的时间,这是基本的社会礼仪。
这表现了陈元方的正直、守信和有礼的特点。
6、友人面对陈元方的责问时为什么会感到惭愧并道歉?这表现了友人的什么特点?答:友人面对陈元方的责问时感到惭愧并道歉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没有遵守约定时间,没有做到应有的诚信和礼仪。
这表现了友人的知错就改、勇于承认错误的特点。
四、拓展延伸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约定的时间,做到守时守信。
同时,在待人接物方面,我们也应该注重礼仪和诚信,做到言行一致。
在文学表达方面,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形象地表达事物特征和情感体验。
语文版初一语文:《〈世说新语〉两则》(2)【文章导语】语文版初一语文:世说新语两则原文教材理解,《〈世说新语〉两则》原文教案理解,《〈世说新语〉两则》原文教学设计《期行》和《乘船》分别出自《世说新语·方正》和《世说新语·德行》。
“方正”即正直,“德行”即道德品行,由此看来,这两则故事均是记叙人物品行操守的。
《期行》重点记叙了陈元方的聪颖和刚正。
他父亲的友人不守信,迟到后还生气地骂人,七岁的小元方据理反驳,指责他是无信无礼之人,使他父亲的这位朋友惭愧顿生,下车拉他来表示认错,可小元方头也不回地回家了。
他是不屑理睬不守信的人啊!元方小小年纪,有如此表现,让人佩服。
《乘船》以对比的手法写了华歆和王朗。
在没有危险时,王朗极热情地接纳搭船者,而华歆却百般推托。
当贼人追来时,王朗却要抛弃人家,华歆则对搭船者不离不弃。
对托身者的不同态度和行为,表现出两个人不同的品格和境界。
两相对比,品行谁优谁劣,不言自明。
华歆先前的不接纳,乍看起来觉得他不近人情,但从他后面的话语可看出,这正是他考虑问题周全所致。
在逃难的情况下,自身尚且难保,怎么能保全他人?但既然接纳了,就要共对人生的风雨。
在危急时刻,他重“义”守信,不负所托,显现了大丈夫本色。
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有力地凸显了华歆的优秀品格,值得学习。
《世说新语》中的故事以短小精悍著称,这两则故事也不例外。
《乘船》不足百字,《期行》连标点不足150字。
文章虽短,但都做到了尺幅兴波,意味隽永。
两文都行文简洁,叙事精练,人物性格鲜明,语言铿锵有力。
①去后乃至②宁可以急相弃邪③后贼追至④本所以疑尊君在不①为何为不可正为此耳②相相委而去宁可以急相弃邪《期行》:A.期:约定。
B. 乃:才C.哉:啊。
D.委:丢下,抛弃。
E. 则:就是。
F.顾:回头看。
《乘船》A.俱:一起。
B.欲:想要。
C,辄:总是。
D.本:本来E.宁:难道。
F. 遂:于是。
G.以:凭。
判断句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新课(二)《世说新语》二则成语积累标新立异:标:揭举;立:树立。
持不同的态度或看法。
提出新奇的见解和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
(中性词)成语出自《世说新语·文学》:“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
”支道林在白马寺里,和太常冯怀一起谈论,便谈到《逍遥游》。
支道林在郭、向两家的见解之外,卓越地揭示出新颖的义理,在众名流之外提出了特异的见解。
成语故事:东晋时期,佛教学者支道林结交王羲之、谢安等名士。
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论玄理,研究《庄子》。
《庄子》是战国时期庄周写的一部哲学经典著作。
晋代的向秀和其后的郭象两人完成了对《庄子》的注释。
《庄子》的第一篇《逍遥游》是这本书最深奥难懂的地方。
当时,许多名士都曾深入研究这篇文章的意思,但都不能超出郭象和向秀的见解。
支道林曾经在白马寺和冯太常一起聊天,谈到《逍遥游》时,他提出了一种比郭象和向秀的见解更为全新的看法,也与当时众多名士的观点迥然不同。
支道林的这些见解都是众多名士苦苦思索而不能够想明白的。
后来,人们在解释《逍遥游》时也就借鉴了支道林的这些观点。
代人捉刀:指代人作事或写文章。
成语出自《世说新语·容止》:“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王(其实是崔季珪)气度非凡,不过我看,在魏王旁边站着的侍卫才是真英雄。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生性多疑的曹操在会见匈奴的使者时,为了显示他的威武形象就让一表人才的崔季珪装成他接见,自己则扮成武士提着刀(刀,实际应为一种书写工具,古代捉刀人即刀笔隶,写文字的,就是说以上解释是错的。
曹操当时扮的不是提刀侍卫,是史官一类的记录员。
【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
刊,古代指消除刻错了的字,不刊是说不可消除,修改。
这里“刊”的部首和刀有关。
用刀既可以在竹简上刻字,也可以削刮字迹。
】另外,这个典故本身也是假的,刘知几在《史通》一书中有考据。
七年级上册语文《世说新语》二则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所编写的著名文言文散文集,收录了很多有关人情世故、处世之道的故事和格言。
以下是《世说新语》中的两则故事:
1. 三顾茅庐:故事中,刘备是蜀汉的创建者,他在东南的江夏任太守时,听说了当时已经有很高声望的诸葛亮。
刘备对诸葛亮的才华很是敬佩,于是三次派人去拜访请其出山,但是诸葛亮三次都被安排在家修养,并没有出山。
最后,刘备决定亲自前往拜访,他终于成功地请到了诸葛亮,成为了他的忠诚臣子。
这个故事表现出了刘备尊重才能,不计较名利地培养人才的精神。
2. 董卓见貂蝉:故事中,北方军阀董卓想获取貂蝉,貂蝉坚决不从。
董卓派人送给貂蝉很贵重的礼物,但貂蝉依然拒绝。
最后,董卓亲自去见貂蝉,貂蝉依然不从。
董卓感到非常愤怒,他对貂蝉说:“你为什么不从我?”貂蝉回答:“我虽是妓女,
但也有自尊,不能为你所用。
”这个故事表现出了貂蝉坚守自
己的原则和尊严,不为权势和金钱屈服的品质。
这些故事在《世说新语》中以简洁有力的语言,通过人物言行和对话的方式,生动地表现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道德的问题。
通过这些故事,读者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思想智慧,并从中汲取启示和教益。
初中语文世说新语二则摘要:一、世说新语简介二、世说新语二则的具体内容1.第一则:陈太丘与友期行2.第二则:陈元方候袁公三、两则故事中的文化内涵与启示1.第一则:诚信的重要性2.第二则:尊敬长辈与正直品行四、世说新语二则对初中语文教育的意义1.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2.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价值观3.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与阅读能力正文: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一部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该书以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故事,展示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智慧和品行。
初中语文课程中选取了世说新语中的两则故事,让学生们从中领略古人的智慧,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世说新语这部书。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内容涉及当时名士的言行、轶事、寓言等。
书中所载故事既有教育意义,又具有趣味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两则故事的具体内容。
第一则故事名为“陈太丘与友期行”,讲述的是陈太丘与友人在出行前约定时间,但友人未按时到达,陈太丘独自前行的故事。
故事中,陈太丘的友人失约,但陈太丘并未因此而生气,而是表示理解并继续前行。
这则故事体现了诚信的重要性,教育我们要守信用,不要因为别人的失约而耽误自己的事情。
第二则故事名为“陈元方候袁公”,讲述的是陈元方在袁公来访时,因父亲去世而表现出的尊敬长辈与正直品行。
故事中,陈元方在得知父亲去世的噩耗时,仍然坚守礼节,以礼待人,体现了他正直品行的一面。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要尊敬长辈,正直为人,面对困境时要有坚定的信念。
通过这两则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内涵与智慧。
诚信、尊敬长辈、正直品行等都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学习和传承的品质。
世说新语二则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意义不容忽视。
首先,学习这两则故事可以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其次,通过分析故事中的文化内涵与启示,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价值观。
最后,世说新语二则的故事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他们的语文素养与阅读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8、《世说新语》二则课文内容:《世说新语》两则包括《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
《咏雪》一文在《世说新语》中被编入“言语”门。
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 一事的始末,表明了太傅对谢道福才气的赞赏,作者未加一句评论,但意图很明显。
《陈太丘与友期行》在《世说新语》中被编入“方正”门。
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的意思。
本文记叙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的故事,表现了陈元方年纪虽小,却聪敏、识大体、义正辞严的个性。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掌握部分字词在特定语境中的意思。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能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
2、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3、学习课文以叙述为主、叙中有议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入体会古人家庭文化生活雅趣,学习古代少年的智慧。
教学重点:1、把握课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述为主的特点。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的评价。
2、元方最后“入门不顾”的做法是否失礼仪。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课时安排:2课时(一篇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陈太丘与友期行》导入,揭题让学生畅谈该做什么样的人导入并揭题。
一、自渎课文,初知1、对照注释,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2、组织小组讨论、解决字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在巡视中酌情指导。
二、复述课文,注意情节的完整和故事的核心内容,其余学生点评。
三、师生互动,研讨课文,背诵课文1、学生质疑。
2、教师帮助归纳所提问题。
(可能有的问题)(1)“日中”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古代没有精确的定时仪,怎么判断迟到?(2)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3)元方有怎样的性格特点?(4)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3、学生展开讨论。
(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出示省去标点的原文,学生试读、试背。
《世说新语》二则翻译及赏析《世说新语》二则选自南朝宋刘义庆编著的《世说新语》,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陈元方和周拜访名士袁绍和李元礼的故事。
下面是对这两则故事的翻译和赏析。
一、《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翻译: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
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到,他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走开了。
元方回到屋里,父亲的同县姓吕的人刚好来到,责备元方的父亲说:“和人相约出行,怎么能丢下别人自己走呢?”元方的父亲既使元方回去而自己还没有回来,于是离开了。
赏析:这篇短文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
先写客人无礼在先,不守信约;再写陈氏父子不卑不亢,礼貌对答;最后写客人自觉羞愧。
全文写怒写悔,曲折有致。
同时,客人最后怒而“去之”,这一结果也客观上强化了作者对礼的重要性的阐述。
二、《世说新语·咏雪》翻译: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不久,雪下得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侄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谢道韫说:“不如说— 1 —是柳絮因风起。
”(谢太傅大笑)(按:差可拟人和柳絮舞姿遒劲)赏析:《咏雪》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
这也是千百年来一直能引起人们共鸣的原因。
“公大笑乐”评价道韫的比喻有如神助妙合人意,“此笑乐”中的“笑”既包含着对兄妹三人无拘无束、充满家庭气氛的“言谈”而产生的逗趣,也包含着对自己侄子“言语道出”的嘉许。
作者有意高扬女才子谢道韫,作为名门才女,“神情疏朗,有林下之风”的优雅风度随着着笔。
谢道韫风雅兴奋观赏雪景之高致情调亦透显无遗。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