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世说新语两则2
- 格式:pdf
- 大小:1.66 MB
- 文档页数:9
初中语文世说新语二则【实用版】目录1.《世说新语》简介2.《世说新语》中的两则故事:管宁割席、谢安教子3.两则故事的启示正文《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刘义庆所编撰的一部笔记小说,主要记载了自汉末到东晋时期的士族阶层的言谈举止和逸事传闻。
这部书以简练的文字和生动的故事为人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风俗民情,也传递了许多令人深思的道理。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其中的两则故事:管宁割席和谢安教子。
首先,我们来看管宁割席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管宁和华歆两位好友在读书时,发现华歆总是被外界的纷扰所吸引。
为了让华歆能够专心读书,管宁毅然决定割断两人共坐的席子,与华歆保持距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朋友之间应该互相督促,共同进步。
在面对诱惑时,我们要有足够的自制力,不能因为一时的兴趣而耽误了学业和事业。
接下来,我们看看谢安教子的故事。
这个故事描述了东晋名臣谢安教育儿子的过程。
谢安发现他的儿子们过于奢华,沉溺于享乐,于是他决定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教育他们。
他让儿子们分别穿上华丽的衣服,然后让他们在雨中行走。
当儿子们因为衣服被淋湿而感到寒冷时,谢安借机告诉他们,只有经历过困苦和挫折,才能真正体会到幸福的来之不易。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善于抓住时机,用生活中的实例来教育他们。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懂得在逆境中奋发向前。
通过《世说新语》中的这两则故事,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朋友之间要互相督促,共同进步;在面对诱惑时,要有足够的自制力;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善于抓住时机,用生活中的实例来教育他们;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懂得在逆境中奋发向前。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咏雪翻译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开家庭集会,跟子侄辈谈论诗文。
不久,雪下得很大,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谢道韫说:“不如说是柳絮随风舞动的样子。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她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翻译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正午已过,(友人)没到,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太丘走后,(友人)才来。
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
友人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很久没来,他已经走了。
”朋友便生气了:“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走,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的大门,不回头看。
教案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2、背诵两篇短文。
3、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4、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5、教导人们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要高雅。
【教学重点】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教学方法】1、诵读法。
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这两则短文都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
我们应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结合,自主合作探究与点拨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二则任务中的“文言文二则”应该是指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的“《世说新语》二则”。
《世说新语》中记录了东汉、魏晋时期一些儿童的智慧故事,本课所选的《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的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两则。
下边整理分享相关课文及译文。
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
”太傅大笑起来。
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
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七年级上册语文《世说新语》二则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代文学家刘义庆所撰写的一本以言语为主要内容的散文集,收录了当时社会上的各种言谈,展示了人物性格、社会风俗和时代特点。
以下是其中的两则:
一则:有一天,王羲之去拜见高僧,心想要获得高人的指导。
当王羲之到达寺庙时,僧人正端坐于蒲团之上,无所言语。
王羲之等待了很久,终于忍不住开口询问:“大师,请您告诉我写好字有什么诀窍?”僧人却径直回答:“神清气爽,心平气和。
”王羲之听后恍然大悟,意识到写字不仅仅是手的动作,更重要的是心态和气质。
二则:当时曹操在位,他的心腹大臣司马懿为人忠诚聪明,因此备受曹操器重。
有一天,曹操突然问司马懿:“你钦佩哪种人?”司马懿立刻回答:“钦佩铜墙铁壁之气的人。
”曹操听后大笑,并解释道:“不对,我为你稍作补充,钦佩能够得罪我的人。
”司马懿闻言后恍然大悟,意识到曹操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地位,正是因为他能够容忍并借力于那些勇于得罪他的人。
通过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们对文化修养和处事之道的追求。
写字不仅仅是技巧,更需要内在的修养和心态;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容忍和包容他人的不同观点也许能带来更多机遇和智慧。
七上语文世说新语二则笔记《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撰写的文言志人小说集,是魏晋轶事小说的集大成之作,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
七年级上册语文《世说新语》二则包括《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以下是这两则的笔记:《咏雪》1.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白雪纷纷何所似。
- 状语后置句:撒盐空中差可拟。
2. 重点词语:- 内集:家庭聚会。
- 儿女:子侄辈。
-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 俄而:不久,一会儿。
- 欣然:高兴的样子。
- 何所似:像什么。
-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 未若:不如,不及。
3. 文章主旨:本文通过谢家儿女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同时也透出一种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氛围。
《陈太丘与友期行》1. 重点词语:- 期行:相约同行。
-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 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 乃至:(友人)才到。
- 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 尊君在不:你父亲在吗?- 非人哉:真不是人啊!-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 引:拉,牵拉。
- 顾:回头看。
2. 文章主旨:本文通过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出行,友人失约,陈太丘离去,友人后到,陈太丘的儿子元方据理力争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慧和方正,也说明了“信”和“礼”的重要性。
3. 人物形象:- 元方:聪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辩,落落大方。
- 友人:无信无礼,但知错就改。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世说新语二则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世说新语》二则《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被誉为古代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面镜子。
它记录了晋朝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的许多真实故事和人物言行,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在七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我们选取了《世说新语》中的两个故事,接下来我们将分别进行讨论。
其一,讲的是立身自重、遵循社会规范的故事。
《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董仲舒曾经听说有个人迷信地取名叫“郯郯”,董仲舒认为这种做法不合适,于是站起来正告他:“你的名字取得太过随便了,不符合礼法。
这种行为不仅不得体,更是有失于大雅。
”董仲舒的劝告得到了周围人的认同和赞同。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要注重个人形象与社会礼貌的相符合。
只有遵守社会规范和礼仪,才能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其二,讲的是做人谦虚谨慎、不自负的故事。
另一个故事是关于支遁和顾恺之的争辩。
支遁自吹自擂,说自己写的文章和李斯的《谏君书》一样优秀,而顾恺之则认为支遁应该谦虚一点,不要过于自负。
支遁接受了顾恺之的意见,追溯自己多年来的成绩,忽然害羞地低下了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多么出色和成功,都应该保持谦虚和谨慎之心,不自满、不骄傲。
只有以谦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成绩,才能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进步。
通过这两则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人思想道德的崇高境界和成熟的人格修养。
这些故事不仅是一部名著,更是我们认识古代社会文化和人们行为准则的重要参考。
在今天的社会中,虽然时代在进步,但是这些故事中传递的内容和思想仍然具有启发和引导的意义。
我们应该从这些故事中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遵守社会规范,尊重他人,注重自己的形象和言行。
同时,也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自负、不骄傲,勇于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通过《世说新语》中的这两个小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社会的历史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可以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和修养,指导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追求。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课文原文及教案一、课文原文1. 孔子见南子南子者,鲁人也,少时隐居,不市采,不与时接,精精神焉。
及长,游大夫之门,以一篑之直,一琴之雅,报之。
大夫未之知也。
孔子自鲁游吴,至南子门,谓门者曰:“有南子在此乎?”门者曰:“无之。
”孔子曰:“善哉!吾闻其人善,而未之识也。
”言毕,去,张琴而歌。
南子闻之,曰:“孔丘来矣!”即出迎之,揖而让入。
孔子曰:“有言乎?”南子不对。
孔子又问,南子曰:“君自来何所?”孔子曰:“游。
”南子曰:“何游?”孔子曰:“吴。
”南子曰:“何为?”孔子曰:“求买八扇生。
”南子乃告孔子曰:“八扇生已死矣。
”——《世说新语》2. 鲁迅离婚信大长今到我家来吓我女人,她要问昨天的事。
因为昨天我给她拍了一个耳光,这是三十年的夫妻,我从不出手打人,这一回打她只因为太气了。
她不讲觉悟,一向站在日本人方面瞪眼看人,光明哇叫,真不怕钱能装到死。
我忍受到今天,已经忍受得不行,我希望她一个月不要来。
我再也不想见到她,也不想看到她写的信,所以请你们不要再传阅给我。
请代我去找张光楷,把所有钱交给她。
明天我也写信去找她,要她自己取钱请她赶快走,立刻走,我当然不会阻止。
其实我一心一意的工作和造反都没有造成今日的状况,都是她搅和的。
我没有再去见上海警察和国民党,不会去的。
鲁迅——鲁迅《信》二、教案1. 语文知识重点词汇1.游:旅游,指外出观光游玩。
2.篑(kuì):民间常用来举行儿童成人礼的仪式,篑指用糯米粉做的一种饮食。
3.琴之雅:指琴声幽静、柔和的音乐。
4.八扇生:初唐著名画家吴道子的代表作品,以描述一位美女与八扇子之间的故事。
5.大长今:韩国电视连续剧《大长今》,故事辑自朝鲜民间传说,是一部历史类的喜剧。
语言点1.名词性从句2.比喻手法2. 阅读分析《世说新语》是作者刘义庆在东晋时期整理的一部鲁迅企鹅解密班资料群语录。
这个故事中的孔子发现了一个对琴艺、礼仪等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南子,他虽然从未谋面,却对南子十分敬仰,张琴而歌,偶然得以见南子,最后了解到他想要找的画家已经去世。
世说新语二则课堂笔记《世说新语二则》是七年级上册语文中的两则故事,分别讲述了两位名人的言行举止和思想观念。
下面是我整理的课文笔记,供您参考:一、文章内容第一则故事《咏雪》讲述了谢太傅在寒冷的冬天举行家庭聚会,与子侄们讨论诗文。
忽然下起了大雪,谢太傅借此机会考查子侄们的才华,问他们雪像什么。
最后谢道韫的回答得到了谢太傅的赞赏。
第二则故事《陈太丘与友期行》讲述了陈太丘和朋友约定出行,但朋友未能按时到达。
陈太丘只好先行离开,但他的儿子陈元方却坚持等待朋友。
当朋友到达时,友人感到惭愧并向陈元方道歉。
陈元方以其良好的礼仪和正直得到了友人的赞赏。
二、重点词句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重点句子)2、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重点句子)3、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重点句子)三、问题探究4、谢道韫的比喻“未若柳絮因风起”为什么得到了谢太傅的赞赏?答:谢道韫的比喻将雪比作柳絮,既表现了雪的轻盈飘逸,又表现了其美丽可爱。
同时,这个比喻也体现了谢道韫的才华和文学素养,因此得到了谢太傅的赞赏。
5、陈元方为什么坚持等待朋友?这表现了陈元方的什么特点?答:陈元方坚持等待朋友是因为他认为朋友应该遵守约定的时间,这是基本的社会礼仪。
这表现了陈元方的正直、守信和有礼的特点。
6、友人面对陈元方的责问时为什么会感到惭愧并道歉?这表现了友人的什么特点?答:友人面对陈元方的责问时感到惭愧并道歉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没有遵守约定时间,没有做到应有的诚信和礼仪。
这表现了友人的知错就改、勇于承认错误的特点。
四、拓展延伸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约定的时间,做到守时守信。
同时,在待人接物方面,我们也应该注重礼仪和诚信,做到言行一致。
在文学表达方面,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形象地表达事物特征和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