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世说新语两则2
- 格式:pdf
- 大小:1.66 MB
- 文档页数:9
初中语文世说新语二则【实用版】目录1.《世说新语》简介2.《世说新语》中的两则故事:管宁割席、谢安教子3.两则故事的启示正文《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刘义庆所编撰的一部笔记小说,主要记载了自汉末到东晋时期的士族阶层的言谈举止和逸事传闻。
这部书以简练的文字和生动的故事为人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风俗民情,也传递了许多令人深思的道理。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其中的两则故事:管宁割席和谢安教子。
首先,我们来看管宁割席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管宁和华歆两位好友在读书时,发现华歆总是被外界的纷扰所吸引。
为了让华歆能够专心读书,管宁毅然决定割断两人共坐的席子,与华歆保持距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朋友之间应该互相督促,共同进步。
在面对诱惑时,我们要有足够的自制力,不能因为一时的兴趣而耽误了学业和事业。
接下来,我们看看谢安教子的故事。
这个故事描述了东晋名臣谢安教育儿子的过程。
谢安发现他的儿子们过于奢华,沉溺于享乐,于是他决定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教育他们。
他让儿子们分别穿上华丽的衣服,然后让他们在雨中行走。
当儿子们因为衣服被淋湿而感到寒冷时,谢安借机告诉他们,只有经历过困苦和挫折,才能真正体会到幸福的来之不易。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善于抓住时机,用生活中的实例来教育他们。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懂得在逆境中奋发向前。
通过《世说新语》中的这两则故事,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朋友之间要互相督促,共同进步;在面对诱惑时,要有足够的自制力;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善于抓住时机,用生活中的实例来教育他们;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懂得在逆境中奋发向前。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咏雪翻译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开家庭集会,跟子侄辈谈论诗文。
不久,雪下得很大,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谢道韫说:“不如说是柳絮随风舞动的样子。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她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翻译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正午已过,(友人)没到,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太丘走后,(友人)才来。
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
友人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很久没来,他已经走了。
”朋友便生气了:“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走,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的大门,不回头看。
教案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2、背诵两篇短文。
3、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4、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5、教导人们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要高雅。
【教学重点】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教学方法】1、诵读法。
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这两则短文都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
我们应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结合,自主合作探究与点拨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二则任务中的“文言文二则”应该是指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的“《世说新语》二则”。
《世说新语》中记录了东汉、魏晋时期一些儿童的智慧故事,本课所选的《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的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两则。
下边整理分享相关课文及译文。
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
”太傅大笑起来。
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
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七年级上册语文《世说新语》二则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代文学家刘义庆所撰写的一本以言语为主要内容的散文集,收录了当时社会上的各种言谈,展示了人物性格、社会风俗和时代特点。
以下是其中的两则:
一则:有一天,王羲之去拜见高僧,心想要获得高人的指导。
当王羲之到达寺庙时,僧人正端坐于蒲团之上,无所言语。
王羲之等待了很久,终于忍不住开口询问:“大师,请您告诉我写好字有什么诀窍?”僧人却径直回答:“神清气爽,心平气和。
”王羲之听后恍然大悟,意识到写字不仅仅是手的动作,更重要的是心态和气质。
二则:当时曹操在位,他的心腹大臣司马懿为人忠诚聪明,因此备受曹操器重。
有一天,曹操突然问司马懿:“你钦佩哪种人?”司马懿立刻回答:“钦佩铜墙铁壁之气的人。
”曹操听后大笑,并解释道:“不对,我为你稍作补充,钦佩能够得罪我的人。
”司马懿闻言后恍然大悟,意识到曹操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地位,正是因为他能够容忍并借力于那些勇于得罪他的人。
通过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们对文化修养和处事之道的追求。
写字不仅仅是技巧,更需要内在的修养和心态;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容忍和包容他人的不同观点也许能带来更多机遇和智慧。
七上语文世说新语二则笔记《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撰写的文言志人小说集,是魏晋轶事小说的集大成之作,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
七年级上册语文《世说新语》二则包括《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以下是这两则的笔记:《咏雪》1.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白雪纷纷何所似。
- 状语后置句:撒盐空中差可拟。
2. 重点词语:- 内集:家庭聚会。
- 儿女:子侄辈。
-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 俄而:不久,一会儿。
- 欣然:高兴的样子。
- 何所似:像什么。
-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 未若:不如,不及。
3. 文章主旨:本文通过谢家儿女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同时也透出一种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氛围。
《陈太丘与友期行》1. 重点词语:- 期行:相约同行。
-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 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 乃至:(友人)才到。
- 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 尊君在不:你父亲在吗?- 非人哉:真不是人啊!-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 引:拉,牵拉。
- 顾:回头看。
2. 文章主旨:本文通过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出行,友人失约,陈太丘离去,友人后到,陈太丘的儿子元方据理力争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慧和方正,也说明了“信”和“礼”的重要性。
3. 人物形象:- 元方:聪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辩,落落大方。
- 友人:无信无礼,但知错就改。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世说新语二则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世说新语》二则《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被誉为古代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面镜子。
它记录了晋朝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的许多真实故事和人物言行,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在七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我们选取了《世说新语》中的两个故事,接下来我们将分别进行讨论。
其一,讲的是立身自重、遵循社会规范的故事。
《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董仲舒曾经听说有个人迷信地取名叫“郯郯”,董仲舒认为这种做法不合适,于是站起来正告他:“你的名字取得太过随便了,不符合礼法。
这种行为不仅不得体,更是有失于大雅。
”董仲舒的劝告得到了周围人的认同和赞同。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要注重个人形象与社会礼貌的相符合。
只有遵守社会规范和礼仪,才能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其二,讲的是做人谦虚谨慎、不自负的故事。
另一个故事是关于支遁和顾恺之的争辩。
支遁自吹自擂,说自己写的文章和李斯的《谏君书》一样优秀,而顾恺之则认为支遁应该谦虚一点,不要过于自负。
支遁接受了顾恺之的意见,追溯自己多年来的成绩,忽然害羞地低下了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多么出色和成功,都应该保持谦虚和谨慎之心,不自满、不骄傲。
只有以谦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成绩,才能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进步。
通过这两则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人思想道德的崇高境界和成熟的人格修养。
这些故事不仅是一部名著,更是我们认识古代社会文化和人们行为准则的重要参考。
在今天的社会中,虽然时代在进步,但是这些故事中传递的内容和思想仍然具有启发和引导的意义。
我们应该从这些故事中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遵守社会规范,尊重他人,注重自己的形象和言行。
同时,也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自负、不骄傲,勇于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通过《世说新语》中的这两个小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社会的历史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可以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和修养,指导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追求。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课文原文及教案一、课文原文1. 孔子见南子南子者,鲁人也,少时隐居,不市采,不与时接,精精神焉。
及长,游大夫之门,以一篑之直,一琴之雅,报之。
大夫未之知也。
孔子自鲁游吴,至南子门,谓门者曰:“有南子在此乎?”门者曰:“无之。
”孔子曰:“善哉!吾闻其人善,而未之识也。
”言毕,去,张琴而歌。
南子闻之,曰:“孔丘来矣!”即出迎之,揖而让入。
孔子曰:“有言乎?”南子不对。
孔子又问,南子曰:“君自来何所?”孔子曰:“游。
”南子曰:“何游?”孔子曰:“吴。
”南子曰:“何为?”孔子曰:“求买八扇生。
”南子乃告孔子曰:“八扇生已死矣。
”——《世说新语》2. 鲁迅离婚信大长今到我家来吓我女人,她要问昨天的事。
因为昨天我给她拍了一个耳光,这是三十年的夫妻,我从不出手打人,这一回打她只因为太气了。
她不讲觉悟,一向站在日本人方面瞪眼看人,光明哇叫,真不怕钱能装到死。
我忍受到今天,已经忍受得不行,我希望她一个月不要来。
我再也不想见到她,也不想看到她写的信,所以请你们不要再传阅给我。
请代我去找张光楷,把所有钱交给她。
明天我也写信去找她,要她自己取钱请她赶快走,立刻走,我当然不会阻止。
其实我一心一意的工作和造反都没有造成今日的状况,都是她搅和的。
我没有再去见上海警察和国民党,不会去的。
鲁迅——鲁迅《信》二、教案1. 语文知识重点词汇1.游:旅游,指外出观光游玩。
2.篑(kuì):民间常用来举行儿童成人礼的仪式,篑指用糯米粉做的一种饮食。
3.琴之雅:指琴声幽静、柔和的音乐。
4.八扇生:初唐著名画家吴道子的代表作品,以描述一位美女与八扇子之间的故事。
5.大长今:韩国电视连续剧《大长今》,故事辑自朝鲜民间传说,是一部历史类的喜剧。
语言点1.名词性从句2.比喻手法2. 阅读分析《世说新语》是作者刘义庆在东晋时期整理的一部鲁迅企鹅解密班资料群语录。
这个故事中的孔子发现了一个对琴艺、礼仪等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南子,他虽然从未谋面,却对南子十分敬仰,张琴而歌,偶然得以见南子,最后了解到他想要找的画家已经去世。
世说新语二则课堂笔记《世说新语二则》是七年级上册语文中的两则故事,分别讲述了两位名人的言行举止和思想观念。
下面是我整理的课文笔记,供您参考:一、文章内容第一则故事《咏雪》讲述了谢太傅在寒冷的冬天举行家庭聚会,与子侄们讨论诗文。
忽然下起了大雪,谢太傅借此机会考查子侄们的才华,问他们雪像什么。
最后谢道韫的回答得到了谢太傅的赞赏。
第二则故事《陈太丘与友期行》讲述了陈太丘和朋友约定出行,但朋友未能按时到达。
陈太丘只好先行离开,但他的儿子陈元方却坚持等待朋友。
当朋友到达时,友人感到惭愧并向陈元方道歉。
陈元方以其良好的礼仪和正直得到了友人的赞赏。
二、重点词句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重点句子)2、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重点句子)3、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重点句子)三、问题探究4、谢道韫的比喻“未若柳絮因风起”为什么得到了谢太傅的赞赏?答:谢道韫的比喻将雪比作柳絮,既表现了雪的轻盈飘逸,又表现了其美丽可爱。
同时,这个比喻也体现了谢道韫的才华和文学素养,因此得到了谢太傅的赞赏。
5、陈元方为什么坚持等待朋友?这表现了陈元方的什么特点?答:陈元方坚持等待朋友是因为他认为朋友应该遵守约定的时间,这是基本的社会礼仪。
这表现了陈元方的正直、守信和有礼的特点。
6、友人面对陈元方的责问时为什么会感到惭愧并道歉?这表现了友人的什么特点?答:友人面对陈元方的责问时感到惭愧并道歉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没有遵守约定时间,没有做到应有的诚信和礼仪。
这表现了友人的知错就改、勇于承认错误的特点。
四、拓展延伸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约定的时间,做到守时守信。
同时,在待人接物方面,我们也应该注重礼仪和诚信,做到言行一致。
在文学表达方面,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形象地表达事物特征和情感体验。
语文版初一语文:《〈世说新语〉两则》(2)【文章导语】语文版初一语文:世说新语两则原文教材理解,《〈世说新语〉两则》原文教案理解,《〈世说新语〉两则》原文教学设计《期行》和《乘船》分别出自《世说新语·方正》和《世说新语·德行》。
“方正”即正直,“德行”即道德品行,由此看来,这两则故事均是记叙人物品行操守的。
《期行》重点记叙了陈元方的聪颖和刚正。
他父亲的友人不守信,迟到后还生气地骂人,七岁的小元方据理反驳,指责他是无信无礼之人,使他父亲的这位朋友惭愧顿生,下车拉他来表示认错,可小元方头也不回地回家了。
他是不屑理睬不守信的人啊!元方小小年纪,有如此表现,让人佩服。
《乘船》以对比的手法写了华歆和王朗。
在没有危险时,王朗极热情地接纳搭船者,而华歆却百般推托。
当贼人追来时,王朗却要抛弃人家,华歆则对搭船者不离不弃。
对托身者的不同态度和行为,表现出两个人不同的品格和境界。
两相对比,品行谁优谁劣,不言自明。
华歆先前的不接纳,乍看起来觉得他不近人情,但从他后面的话语可看出,这正是他考虑问题周全所致。
在逃难的情况下,自身尚且难保,怎么能保全他人?但既然接纳了,就要共对人生的风雨。
在危急时刻,他重“义”守信,不负所托,显现了大丈夫本色。
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有力地凸显了华歆的优秀品格,值得学习。
《世说新语》中的故事以短小精悍著称,这两则故事也不例外。
《乘船》不足百字,《期行》连标点不足150字。
文章虽短,但都做到了尺幅兴波,意味隽永。
两文都行文简洁,叙事精练,人物性格鲜明,语言铿锵有力。
①去后乃至②宁可以急相弃邪③后贼追至④本所以疑尊君在不①为何为不可正为此耳②相相委而去宁可以急相弃邪《期行》:A.期:约定。
B. 乃:才C.哉:啊。
D.委:丢下,抛弃。
E. 则:就是。
F.顾:回头看。
《乘船》A.俱:一起。
B.欲:想要。
C,辄:总是。
D.本:本来E.宁:难道。
F. 遂:于是。
G.以:凭。
判断句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翻译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开家庭集会,跟子侄辈谈论诗文。
不久,雪下得很大,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谢道韫说:“不如说是柳絮随风舞动的样子。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她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通“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正午已过,(友人)没到,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太丘走后,(友人)才来。
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
友人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很久没来,他已经走了。
”朋友便生气了:“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走,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的大门,不回头看。
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2、背诵两篇短文。
3、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4、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5、教导人们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要高雅。
【教学重点】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2、背诵课文。
新课(二)《世说新语》二则成语积累标新立异:标:揭举;立:树立。
持不同的态度或看法。
提出新奇的见解和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
(中性词)成语出自《世说新语·文学》:“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
”支道林在白马寺里,和太常冯怀一起谈论,便谈到《逍遥游》。
支道林在郭、向两家的见解之外,卓越地揭示出新颖的义理,在众名流之外提出了特异的见解。
成语故事:东晋时期,佛教学者支道林结交王羲之、谢安等名士。
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论玄理,研究《庄子》。
《庄子》是战国时期庄周写的一部哲学经典著作。
晋代的向秀和其后的郭象两人完成了对《庄子》的注释。
《庄子》的第一篇《逍遥游》是这本书最深奥难懂的地方。
当时,许多名士都曾深入研究这篇文章的意思,但都不能超出郭象和向秀的见解。
支道林曾经在白马寺和冯太常一起聊天,谈到《逍遥游》时,他提出了一种比郭象和向秀的见解更为全新的看法,也与当时众多名士的观点迥然不同。
支道林的这些见解都是众多名士苦苦思索而不能够想明白的。
后来,人们在解释《逍遥游》时也就借鉴了支道林的这些观点。
代人捉刀:指代人作事或写文章。
成语出自《世说新语·容止》:“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王(其实是崔季珪)气度非凡,不过我看,在魏王旁边站着的侍卫才是真英雄。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生性多疑的曹操在会见匈奴的使者时,为了显示他的威武形象就让一表人才的崔季珪装成他接见,自己则扮成武士提着刀(刀,实际应为一种书写工具,古代捉刀人即刀笔隶,写文字的,就是说以上解释是错的。
曹操当时扮的不是提刀侍卫,是史官一类的记录员。
【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
刊,古代指消除刻错了的字,不刊是说不可消除,修改。
这里“刊”的部首和刀有关。
用刀既可以在竹简上刻字,也可以削刮字迹。
】另外,这个典故本身也是假的,刘知几在《史通》一书中有考据。
《世说新语》二则(期行,乘船)原文和译文原文:《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友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乘船》: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之,王欲舍所携之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在中午,中午过了没有到,太丘放弃等他走了,走后不久,那朋友就到了。
陈太丘的儿子元方当时年龄是七岁,正在门外嬉戏。
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回答说:“等您很久不到,已经走了。
”友人便怒道:“真不是人!跟人约了同行,弃我而走。
”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的是中午。
中午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吗父亲,就是无礼。
”友人惭愧,下车牵他的手,元方进门不理睬。
华歆和王朗一同躲避灾难,有一个人想和他们同乘一条船,华歆就为难他,(不让他上船),王朗(对华歆)说:\'船还有位置,为什么不给他上呢?\'后面的敌人(向那人)追了过来.(这时)王朗就想抛下带着的那个人.华歆说:\'我之所以怀疑正是因为这样啊.既然已经答应他让他上船,怎么可以现在抛下他呢?\'因此,就当什么事都没有发生那样.世人就以这件事来平定华歆、王朗的(品质)好坏.。
七年级上册语文《世说新语》二则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所编写的著名文言文散文集,收录了很多有关人情世故、处世之道的故事和格言。
以下是《世说新语》中的两则故事:
1. 三顾茅庐:故事中,刘备是蜀汉的创建者,他在东南的江夏任太守时,听说了当时已经有很高声望的诸葛亮。
刘备对诸葛亮的才华很是敬佩,于是三次派人去拜访请其出山,但是诸葛亮三次都被安排在家修养,并没有出山。
最后,刘备决定亲自前往拜访,他终于成功地请到了诸葛亮,成为了他的忠诚臣子。
这个故事表现出了刘备尊重才能,不计较名利地培养人才的精神。
2. 董卓见貂蝉:故事中,北方军阀董卓想获取貂蝉,貂蝉坚决不从。
董卓派人送给貂蝉很贵重的礼物,但貂蝉依然拒绝。
最后,董卓亲自去见貂蝉,貂蝉依然不从。
董卓感到非常愤怒,他对貂蝉说:“你为什么不从我?”貂蝉回答:“我虽是妓女,
但也有自尊,不能为你所用。
”这个故事表现出了貂蝉坚守自
己的原则和尊严,不为权势和金钱屈服的品质。
这些故事在《世说新语》中以简洁有力的语言,通过人物言行和对话的方式,生动地表现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道德的问题。
通过这些故事,读者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思想智慧,并从中汲取启示和教益。
初中语文世说新语二则摘要:一、世说新语简介二、世说新语二则的具体内容1.第一则:陈太丘与友期行2.第二则:陈元方候袁公三、两则故事中的文化内涵与启示1.第一则:诚信的重要性2.第二则:尊敬长辈与正直品行四、世说新语二则对初中语文教育的意义1.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2.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价值观3.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与阅读能力正文: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一部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该书以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故事,展示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智慧和品行。
初中语文课程中选取了世说新语中的两则故事,让学生们从中领略古人的智慧,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世说新语这部书。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内容涉及当时名士的言行、轶事、寓言等。
书中所载故事既有教育意义,又具有趣味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两则故事的具体内容。
第一则故事名为“陈太丘与友期行”,讲述的是陈太丘与友人在出行前约定时间,但友人未按时到达,陈太丘独自前行的故事。
故事中,陈太丘的友人失约,但陈太丘并未因此而生气,而是表示理解并继续前行。
这则故事体现了诚信的重要性,教育我们要守信用,不要因为别人的失约而耽误自己的事情。
第二则故事名为“陈元方候袁公”,讲述的是陈元方在袁公来访时,因父亲去世而表现出的尊敬长辈与正直品行。
故事中,陈元方在得知父亲去世的噩耗时,仍然坚守礼节,以礼待人,体现了他正直品行的一面。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要尊敬长辈,正直为人,面对困境时要有坚定的信念。
通过这两则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内涵与智慧。
诚信、尊敬长辈、正直品行等都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学习和传承的品质。
世说新语二则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意义不容忽视。
首先,学习这两则故事可以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其次,通过分析故事中的文化内涵与启示,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价值观。
最后,世说新语二则的故事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他们的语文素养与阅读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8、《世说新语》二则课文内容:《世说新语》两则包括《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
《咏雪》一文在《世说新语》中被编入“言语”门。
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 一事的始末,表明了太傅对谢道福才气的赞赏,作者未加一句评论,但意图很明显。
《陈太丘与友期行》在《世说新语》中被编入“方正”门。
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的意思。
本文记叙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的故事,表现了陈元方年纪虽小,却聪敏、识大体、义正辞严的个性。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掌握部分字词在特定语境中的意思。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能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
2、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3、学习课文以叙述为主、叙中有议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入体会古人家庭文化生活雅趣,学习古代少年的智慧。
教学重点:1、把握课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述为主的特点。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的评价。
2、元方最后“入门不顾”的做法是否失礼仪。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课时安排:2课时(一篇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陈太丘与友期行》导入,揭题让学生畅谈该做什么样的人导入并揭题。
一、自渎课文,初知1、对照注释,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2、组织小组讨论、解决字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在巡视中酌情指导。
二、复述课文,注意情节的完整和故事的核心内容,其余学生点评。
三、师生互动,研讨课文,背诵课文1、学生质疑。
2、教师帮助归纳所提问题。
(可能有的问题)(1)“日中”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古代没有精确的定时仪,怎么判断迟到?(2)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3)元方有怎样的性格特点?(4)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3、学生展开讨论。
(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出示省去标点的原文,学生试读、试背。
《世说新语》二则翻译及赏析《世说新语》二则选自南朝宋刘义庆编著的《世说新语》,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陈元方和周拜访名士袁绍和李元礼的故事。
下面是对这两则故事的翻译和赏析。
一、《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翻译: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
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到,他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走开了。
元方回到屋里,父亲的同县姓吕的人刚好来到,责备元方的父亲说:“和人相约出行,怎么能丢下别人自己走呢?”元方的父亲既使元方回去而自己还没有回来,于是离开了。
赏析:这篇短文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
先写客人无礼在先,不守信约;再写陈氏父子不卑不亢,礼貌对答;最后写客人自觉羞愧。
全文写怒写悔,曲折有致。
同时,客人最后怒而“去之”,这一结果也客观上强化了作者对礼的重要性的阐述。
二、《世说新语·咏雪》翻译: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不久,雪下得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侄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谢道韫说:“不如说— 1 —是柳絮因风起。
”(谢太傅大笑)(按:差可拟人和柳絮舞姿遒劲)赏析:《咏雪》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
这也是千百年来一直能引起人们共鸣的原因。
“公大笑乐”评价道韫的比喻有如神助妙合人意,“此笑乐”中的“笑”既包含着对兄妹三人无拘无束、充满家庭气氛的“言谈”而产生的逗趣,也包含着对自己侄子“言语道出”的嘉许。
作者有意高扬女才子谢道韫,作为名门才女,“神情疏朗,有林下之风”的优雅风度随着着笔。
谢道韫风雅兴奋观赏雪景之高致情调亦透显无遗。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