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肝素血液透析诱发血小板减少症2例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2
低分子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2例并文献复习曾庆为;谢华;郑岩;马壮【摘要】目的探讨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和治疗的临床特点.方法 2例低分子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通过血细胞分析、凝血五项等检查,诊断为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结果经给予停用低分子肝素及补充凝血因子等治疗,恢复良好.结论低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少见症,临床医生应充分认识这一疾病的特点,并在临床中注意预防.【期刊名称】《临床肺科杂志》【年(卷),期】2012(017)005【总页数】2页(P962-962,964)【作者】曾庆为;谢华;郑岩;马壮【作者单位】110000,辽宁,沈阳,沈阳军区总医院呼吸内科与变态反应疾病诊治中心;110000,辽宁,沈阳,沈阳军区总医院呼吸内科与变态反应疾病诊治中心;110000,辽宁,沈阳,沈阳军区总医院呼吸内科与变态反应疾病诊治中心;110000,辽宁,沈阳,沈阳军区总医院呼吸内科与变态反应疾病诊治中心【正文语种】中文肝素是目前临床常用药物,尤其是低分子肝素,因其副作用小、使用方便、不需监测凝血等优点,目前应用广泛,我们2011年5月至2011年6月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抗凝中出现2例血小板减少,报告如下并文献学习。
临床资料病例1:郭某,女,78岁,因活动后气短、咳嗽、咳痰2周,发热1周为主诉入院,患者于2011年5月1日受凉后出现咳嗽,咯少量黄色粘痰,伴有活动后气短,5月8日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5℃,于附近医院静点2天头孢类抗生素无好转,于外院行肺CT检查示双肺炎,为求系统诊治于2011年5月15日入院。
既往史:左侧肺腺癌切除术后11年,否认糖尿病史,无药物过敏史。
入院查体:T:37.4℃,P:112次/min,R:21次/min,BP:136/86 mmHg神情语明,口唇无发绀,听诊双肺可闻及湿啰音,心率112次/min,律齐,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浮肿。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9.7×109/L,GR 81.3%,PLT:262 ×109/L,凝血五项:INR:1.18,TT:17.6 s,PT:14.4 s,APTT:42.7 s,FIB:6.86 g/L,D-dir:0.8 μg/ml;肺CT示双肺内间质性肺炎;肝功、肾功正常。
普通肝素对血液透析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影响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小板计数减少,出血风险增加,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当中更是如此。
现将2013年06月-2014年06月,我科血液透析患者在使用普通肝素钠抗凝过程中出现血小板减少症20例,报告如下:1临床材料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0(男9,女11)例,年龄32~72岁,常规给予普通肝素钠抗凝:首剂20-30mg,以后每小时追加12-16mg,在每次透析后抽血检查血常规,观察血小板计数的变化.2结果患者透析3天后发生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的4例,占20%。
6天后7例,占35%,10天后9例,占45%。
继续使用肝素到第15日,血小板基本恢复正常的8例,占40%;血小板继续减少者,后改用低分子肝素到第21日,血小板逐渐恢复正常的9例(45%);血小板继续减少的3例(15%)。
对于血小板继续减少的血液透析患者改用无肝素透析,待其血小板恢复正常后再改用低分子肝素,未发生血小板减少。
3讨论肝素有许多不良反应,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1]。
血小板聚集试验是目前最常用的诊断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的方法[2].一般情况下,一个接受肝素治疗的患者体内形成新的血栓或者发生无法解释的抗肝素反应,应考虑到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并进行血小板计数。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分为两型[3]:Ⅰ型通常是急性的,症状较轻. Ⅱ型是免疫机制,比较重. 对于Ⅰ型缺乏肝素依赖抗体的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无症状患者出现轻度血小板减少,无需终止肝素治疗,但这种情况与Ⅱ型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早期很难鉴别,需随访血小板计数每周2~3次,如有可疑则立即停用肝素. Ⅱ型肝素依赖性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抗体阳性者,如有出现血小板减少,治疗原则上绝对停用肝素,尽量避免一切潜在的肝素来源。
因出血并不常见,故不提倡输注血小板,且输血小板后有血栓栓塞的报道[4]。
一般停用肝素后,血小板计数在24~72小时内开始回升,约1左右恢复到正常[5]。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常见的药物相关性疾病,通常由肝素引起。
肝素是一种抗凝血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
然而,一些患者在接受肝素治疗期间会出现血小板减少的并发症,这就是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
病因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具体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目前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免疫反应:肝素可能会引发机体免疫反应,导致血小板破坏,从而引起血小板减少症。
2.骨髓抑制:肝素可能对骨髓造成抑制,抑制血小板的生成,导致血小板减少。
3.其他因素:个体差异、遗传因素等也可能影响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临床表现患者患上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后,常常表现为以下症状:•流血倾向:患者出现皮肤、黏膜、消化道等不明原因的出血。
•瘀斑:皮肤或黏膜上出现紫癜、瘀痕等。
•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计数降低,可能伴有出血时间延长等。
诊断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通常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病史:了解患者用药史、过敏史等,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2.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检查等。
3.肝素致敏试验:通过肝素致敏试验判断患者是否对肝素过敏。
治疗对于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停用肝素:停止使用肝素治疗,尝试其他抗凝药物。
2.支持疗法:对症治疗,包括输血、止血药物等。
3.免疫治疗:对免疫相关性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皮质类固醇等治疗。
预后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预后通常较好,停用肝素后血小板计数会逐渐恢复正常。
然而,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再次发作,因此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症状变化。
结语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重要的临床问题,尤其在使用肝素治疗的患者中需要引起重视。
及时识别并处理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对这一疾病有更深入的了解。
以上就是关于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例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药学监护弓小雪;刘俊丽;党瑞丽;江沛;郭玉金【摘要】目的通过对2例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药学监护,探讨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思维及用药监护要点.方法临床药师参与2例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诊治,采用病例分析和文献复习的方法,参与治疗方案的调整,优化治疗方案,进一步促进药物合理使用.结果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确定患者为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经停用肝素或其类似物并积极对症治疗后患者病情稳定,血小板恢复正常后顺利出院.结论在参与药学监护过程中,临床药师积累了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相关知识点.【期刊名称】《医药导报》【年(卷),期】2017(036)012【总页数】3页(P1426-1428)【关键词】低分子肝素;血小板减少症,肝素诱导性;药学监护;临床药师【作者】弓小雪;刘俊丽;党瑞丽;江沛;郭玉金【作者单位】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药学科,济宁 272000;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兖州院区药剂科,济宁 272100;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药学科,济宁 272000;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药学科,济宁 272000;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药学科,济宁27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3.2;R969.3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以及我国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接受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患者逐年上升。
伴随着肝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临床的抗凝问题得以解决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良反应,如皮下出血、严重出血及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1]。
其中,HIT的发病率为0.1%~1.0%[2]。
据报告,约有38%~78% HIT患者形成血栓,其中10%截肢,20%~30%患者在1个月内死亡,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1]。
笔者通过对2例HIT患者治疗讨论,探讨该类患者临床治疗思维及用药监护要点。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2例例1,男性,55岁,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有吸烟史20年,否认近期黑便史、青光眼病史,因“持续心前区疼痛2小时”入院,查体:交界性心律,42次/分,血压70/40mmHg,心电图:II、III、AVF、V3R—V5R 导联ST段抬高0.1-0.2mv,诊断: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治疗给予负荷量拜阿司匹林300mg、波立维300mg、低分子肝素钠4250皮下注射,尿激酶150万单位静脉溶栓,溶栓后2小时心电图ST段回落大于50%,胸痛缓解,此后每日常规拜阿司匹林、波立维口服,化验:发病时心肌钙蛋白0.17ng/ml,发病18小时心肌钙蛋20.52ng/ml,发病后第五天拟行冠脉造影检查,术前血常规:WBC 24.51×109/L,RBC 4.56×1012/L,HB 143g/L,PLT 239×109/L,肾功、肝功、离子、凝血四项等检查均正常,术中使用肝素2000单位,行PCI,追加肝素5500单位,术后1小时患者突然出现寒战,予异丙嗪25mg肌注,约25分钟后患者寒战明显好转,自觉周身乏力,无心前区疼痛,无呼吸困难,测体温为38.2摄氏度,复查心电图较前无动态演变。
术后3小时PLT 109×109/L,术后12小时PLT 25×109/L,术后23小时PLT 10×109/L,此患因心肌梗死使用低分子肝素4250每日2次皮下注射,共计5天,初步排除低分子肝素所致,辅助检查:凝血四项、D二聚体、3P实验均正常。
患者造影术后出现血小板急性下降,考虑与术中使用肝素钠注射液有关,考虑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诊断成立,予生理盐水500ml+氢化可的松300mg每日静点,停低分子肝素钠、停替罗非班静点,因患者此次急性心肌梗死入院,保留拜阿司匹林、波立维口服。
每过3天激素减少100mg,9天后停用。
术后第4日血小板开始回升,第6日恢复正常。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病因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血小板减少症,在使用肝素治疗患者中发生。
肝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凝药物,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
然而,有些患者在接受肝素治疗时会发生血小板减少,进而导致血栓形成和其他严重的并发症。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已有许多研究对其病因进行了探究。
肝素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引起血小板减少:免疫介导和非免疫介导。
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约占HIT的95%。
它发生在患者产生了肝素依赖性IgG(heparin-dependent IgG)抗体,这些抗体能与肝素结合成复合物,进而结合到血小板上,激活了这些血小板,使其释放出血小板因子4(platelet factor 4,PF4)并形成血栓。
同时,这些抗体和PF4也会激活体内的血小板,并导致血小板减少。
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相对较少见,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肝素直接对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产生抑制作用有关。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不仅与肝素的使用有关,还与患者个体差异有密切关系。
以下是一些可能会增加患者患上HIT的危险因素:1. 肝素使用时间:HIT在肝素使用时间长的患者中更常见。
一般来说,HIT的发生率在使用肝素3天后会显著上升,并在7天后达到峰值。
2. 肝素剂量:高剂量的肝素使用会增加患者患上HIT的风险。
3. 家族史:有家族史的患者更容易患上HIT,这表明遗传因素在HIT的发病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4. 既往药物过敏史:患有其他药物过敏史的患者更容易患上HIT。
5. 年龄:老年患者更容易患上HIT。
6. 性别:女性更容易患上HIT。
除了上述危险因素外,有些研究还发现在一些特定领域、特定疾病和特定手术中HIT的发生率更高。
例如,心血管手术、血液透析、重度创伤和半胱氨酸心肌梗死患者更容易患上HIT。
尿毒症血液透析时肝素导致血小板减少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尿毒症血液透析时肝素导致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我院2000年5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120例尿毒症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所有患者均给予血透透析治疗,2~3次/周,观察所有患者治疗期间血小板计数情况,综合其临床表现,分析对比标准肝素水平及低分子量肝素的治疗差异。
结果 120例患者经血液透析治疗后,共有20例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100例患者未出现血小板减少,20例血小板减少患者中,血小板减少距首次应用肝素时间≤5d 5例,无出血倾向或栓塞事件,继续肝素抗凝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6~14d?例,存在出血倾向或栓塞事件,包括牙龈出血、呕血黑便及血尿;继续肝素抗凝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有明显下降趋势;≥15d5例,存在出血倾向或栓塞事件,包括牙龈出血、呕血黑便、血尿及肝素抵抗;继续肝素抗凝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
血小板减少与血小板未减少患者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首次血透时肝素用量及平均每次血透肝素用量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HIT是导致尿毒症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的重要并发症。
关键词:尿毒症;血液透析;肝素;血小板0引言尿毒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多指人体无法正常通过肾脏代谢尿液的综合性疾病,从而引起一定程度的毒害,现代医学认为尿毒症是肾功能丧失后,机体内部生化过程紊乱而产生的一系列复杂的综合征,尿毒症并非独立性疾病,很容易引发体内大量毒素潴留,从而导致消化系统受到影响,诱发食欲不振、腹胀、厌食等症状,随病情进展,逐渐导致其进食过程中产生恶心、呕吐等症状,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升高[1]。
临床上通常选择血液透析进行治疗,其虽然具有一定疗效,但在治疗过程中发生血小板减少的相关研究并不全面,本次研究聚焦尿毒症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的血小板减少问题,抽取120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00年5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120例尿毒症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所有患者均给予血透透析治疗,2~3次/周,观察所有患者治疗期间血小板计数,其中男性65例,女性55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52.5±8.5)岁,其中包括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30例、狼疮性肾炎15例、多囊肾20例、梗阻性肾病30例、痛风性肾病10例、间质性肾炎5例;排除重大器官器质性损伤及传染性疾病,经本人及家属同意,其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P>0.05)。
使用肝素后血小板低的原因
使用肝素后,血小板低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肝素的抗凝作用导致。
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药物,它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来阻断血液凝结过程,从而预防血栓的形成。
然而,长期或高剂量使用肝素可能会导致血小板减少,出现血小板低的症状。
肝素对血小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肝素可以直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激活过程。
它通过与血小板膜上的凝血因子结合,阻断凝血酶的形成,从而降低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反应的发生。
其次,肝素还可以影响血小板的生成和释放。
肝素抑制了骨髓中血小板前体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减少了新生血小板的数量。
此外,肝素还可以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和存活,导致血小板数量的减少。
血小板低可能会导致出血倾向和凝血功能障碍。
当血小板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时,人体的止血功能会受到影响,容易出现皮肤瘀点、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出血现象。
在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出现内脏出血、颅内出血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为了避免肝素使用后出现血小板低的问题,医生在使用肝素前会进行相关的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检查,以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
在长期使用肝素的患者中,还需要定期监测血小板数量和凝血功能,及时发现和处理血小板低的情况。
如果出现血小板低,医生可能会调整肝素的剂量或给予其他辅助治疗,以保证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在正常范围内。
肝素使用后血小板低是一种常见的副作用,可能会影响人体的凝血功能和止血能力。
医生在使用肝素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和凝血功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出现血小板低导致的出血问题。
上海医药 2022年 第43卷 第24期 (12月下)·全科医疗和社区护理·血液透析患者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伴鼻出血一例刘彦亮1邱强2邱彦龙3(1.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许家湖镇卫生院,临沂 276400;2.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整骨医院麻醉科,烟台 264100;3.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人民医院药剂科,临沂 273399)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症;肝素;血液透析;有机磷中毒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22)24-0039-02引用本文刘彦亮, 邱强, 邱彦龙. 血液透析患者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伴鼻出血一例[J].上海医药, 2022, 43(22): 39-40.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with epistaxis in a hemodialysis patientLIU Yanliang1, QIU Qiang2, QIU Yanlong3(1. Health Center of Xujiahu Town, Yishui County, Yishui County, Linyi City, Shandong Province 276400; 2.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Muping District Osteopathic Hospital, Yantai City, Shandong Province 264100;3. Department of pharmacy, People’s Hospital of PingyiCounty, Linyi City, Shandong Province 273399)KEY WORDS thrombocytopenia; heparin; hemodialysis; organophosphate poisoning1 病例简介患者女,16岁,因“自服敌敌畏160 mL后1 h”于2021年12月1日15:03入平邑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ECMO持续治疗下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1例ECMO(体外膜肺氧合)是一种通过机械装置将血液从体外循环引出,氧合后再重新输回体内的技术,用于治疗严重的心肺功能衰竭。
在ECMO治疗过程中,患者还存在一些并发症,如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药物,应用于ECMO治疗的患者,以防止血液在体外循环中凝结。
过多的肝素使用会导致血小板的减少,甚至引起血液出血。
本文报道了一例ECMO持续治疗下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病例。
患者是一名27岁的男性,因重症呼吸衰竭入院。
病情较为严重,无法维持正常气体交换,因此决定进行ECMO治疗。
起初,患者接受肝素抗凝治疗,并通过ECMO装置维持心肺功能。
在治疗的第4天,患者出现了严重的出血症状,血小板计数仅为10×10^9/L。
这是一个明显的血小板减少症状,可能与肝素过量引起的药物反应有关。
为了控制出血,立即停用ECMO装置,并采取了紧急治疗措施。
在停用ECMO装置后,患者接受了血浆置换和临时红细胞过滤,以清除体内过量的肝素。
还采用了血小板输注、输注凝血因子和使用止血药物进行控制性止血。
经过积极治疗,患者的血小板计数逐渐恢复,并在2天后增长到100×10^9/L。
此时,患者的出血症状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在治疗后的随访期间,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保持稳定,并未再次出现血小板减少症状。
经过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的肝素抗凝作用已恢复正常。
最终,患者成功脱离ECMO治疗,病情逐渐稳定。
以上病例提示,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是ECMO治疗中的一个潜在并发症,需要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
对于出现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应立即停止肝素使用,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通过及时干预,可以有效控制血小板减少症状,并提高患者的治疗成功率。
应用肝素血液透析诱发血小板减少症2例
张秋子沈烨渠张灿伟(解放军第188医院潮州521000)
摘要本文报告2例血液透析使用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HIT)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处理经过。
阐述HIT的发病机制和分型、临床诊断、治疗与预防措施。
指出若透析患者使用肝素后3~15天血小板计数开始下降,尤其是再次使用肝素时血小板计数较基础水平下降超过50%,甚至出现透析器或动静脉壶血栓者,应高度怀疑HIT。
肝素抗凝时出现无法解释的快速耐受性或耐药性,或停药后血小板计数能够恢复,均提示可能存在HIT。
阿加曲班可作为此类患者血透抗凝时首选的替代药物。
关键词肝素;血小板减少症;血栓形成
普通肝素是成功进行血液透析最常用的抗凝物资。
2012年以来,我院血液净化中心先后收治2例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临床表现及处理均有其特殊性,现报告如下,冀引起同行注意。
例1.女性患者,59岁,汉族。
因维持性血液透析5月,乏力头晕3天于2012年4月16日入住我院肾内科。
既往有糖尿病病史15年,高血压病史6年。
2011年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纳差浮肿少尿到外院就诊,经相关检查确诊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于同年2月底因高钾血症外院行紧急血液透析,予标准肝素抗凝。
于第三次透析后患者双小腿胫骨前出现紫红色点片状皮疹,血小板计数呈进行性下降(由血透前的236ⅹ109/L下降至6ⅹ109/L)。
曾予输注血小板,一周后血小板上升至116ⅹ109/L,病情好转而转我院继续治疗。
入院时患者诉对肝素“过敏”,血小板计数185ⅹ109/L,临床考虑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可能。
决定在严密观察下改用低分子肝素为抗凝剂,血透过程见血流量渐渐下降,静脉壶和透析器有血凝块形成,血透3小时复查血小板下降为95ⅹ109/L,支持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
随后的透析改为无肝素,每20分钟予生理盐水100ml快速冲洗透析器,观察患者的血液为高凝状态,仅能维持3小时的血透,否则动、静脉壶有血凝块析出。
改用阿加曲班(负荷量0.1mg/kg体重,随后输注剂量为50µg/kg/h),未再出现血小板减少和/或血栓形成等情况。
例2.。
邱某,女性,55岁,汉族。
因发现血清肌酐升高8年,维持性血液透析2个月于2013年1月1日由省人民医院转我院继续治疗。
有风湿性心脏病史9年,高血压史4年。
患者诉在省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诱导血透时诊断“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在本院第1、2次血透时,仅在预冲时加入16mg的普通肝素,血透过程均采用无肝素透析,即每20分钟用生理盐水100ml快速冲洗透析器。
观察二次透析前后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95与82ⅹ109/L和89与45ⅹ109/L,且过程可见透析器及动、静脉壶有凝血块形成,严重时必须更换血路才能继续透析,提示即使在预充时少量应用肝素均可诱发血小板减少。
此后全程无肝素透析,患者的血液为高凝状态,仅能维持3小时左右的血透,否则动静脉壶有血凝块析出,被迫提前结束血透。
建议改用阿加曲班代替肝素,患者因经济原因未能采用。
讨论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指患者使用肝素后不久或在肝素抗凝治疗过程中,由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
若同时并有血栓形成,则称为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和血栓形成(HITT)。
HIT常发生在给与治疗量的肝素后(约5~15%),应用预防量的肝素HIT发生率较低,并且从牛肺中提取的肝素制剂比从猪小肠粘膜中提取的肝素更易发生HIT。
(1)
根据发病机制,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包括两种类型:(2)I型:非免疫相关,又称肝素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 associated thrombocytopenia)发生在初次使用普通肝素治疗后的1~4天。
大剂量肝素引起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结合而导致的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一过性轻微减少,随着继续使用肝素,血小板计数逐渐上升,预后多数良好,无血栓或出血等后遗症。
II型HIT:免疫相关性,其发病机制是一种免疫介导机制,分子量大于4000D的肝素与血小板因子4(PF4)形成肝素-PF4复合物,后者与体内肝素诱导的抗体(H-PF4抗体)结合,激活血小板,导致凝血酶生成增加,严重者出现血栓形成。
II型HIT多发生在肝素治疗后3~15天(平均10天),表现为明显的血小板减少(30~55*109/L),持续时间较长。
一般无出血,发生血栓的概率高达30~ 80%,可引起四肢血管闭塞、动静脉血栓栓塞,亦称为HITT。
透析患者诊断HIT通常基于使用肝素的病史、临床表现、透析前后监测血小板计数减少,停用肝素后
4~5天血小板回升,除外其他原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可建立临床诊断。
有条件的单位血清学检查H-PF4抗体阳性有助于明确诊断。
值得指出的是H-PF4抗体检查的敏感性虽高,但是缺乏特异性,所以应仔细分析。
(1)本文报告的病例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HIT的治疗方案包括停用肝素、评估可能合并的血栓栓塞性疾病、改用其他药物替代肝素抗凝治疗。
停用肝素是控制HIT的最基本措施,但在停用肝素后1周内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风险升高。
停用肝素应包括停止肝素预冲或冲洗,拔除肝素覆盖的透析导管。
本文例2就是仅在透析前预充使用小剂量肝素而诱发明显的血小板减少症,值得同行注意。
华法林可能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应在血小板计数大于100ⅹ109/L时使用。
目前HIT患者替代肝素抗凝治疗的药物有来匹卢定(一种水蛭素的重组物)和阿加曲班,后者是一种选择性的凝血酶抑制剂,临床应用效果满意,唯价格昂贵,难以普及使用。
其抗凝剂量为1~2µg/(kg.min),可根据APTT延长1.5~3.0倍(小于100s)个体化调节剂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HIT患者禁止输注血小板,因会增加形成血栓的危险。
预防HIT重要的是缩短肝素使用的时间,肝素治疗期间每1~2天检测一次血小板计数非常必要,可以早期诊断HIT。
使用低分子肝素可降低发生HIT的风险。
部分HIT患者可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但血小板减少症可能持续存在,如本文例1,改用阿加曲班后血小板减少即不复存在。
作者体会:若透析患者使用肝素后3~15天血小板计数开始下降,尤其是再次使用肝素时血小板计数较基础水平下降超过50%,甚至出现透析器或动静脉壶血栓者,应高度怀疑HIT。
肝素抗凝时出现无法解释的快速耐受性或耐药性,或停药后血小板计数能够恢复,均提示可能存在HIT。
阿加曲班可作为此类患者血透抗凝时首选的替代药物。
参考文献
1.Fregeric S.Bongard, Darryl Y et;邱海波主译。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854~857
2.Luca M. Bigatello, Rae M. Allain et;杜斌主译。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2: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