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的副作用
- 格式:docx
- 大小:37.01 KB
- 文档页数:2
肝素抗凝剂注意事项肝素是一种抗凝剂,常用于防治血栓病变。
在应用肝素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适应症和禁忌症:肝素适用于防治静脉血栓栓塞症、心脏瓣膜替代术、无气体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疾病。
禁忌症包括颅内出血、严重肝功能不全、未控制的高血压、活动性的胃肠出血等。
2.剂量和给药途径:肝素可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
剂量应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病情和监测结果个体化确定。
通常肝素静脉注射剂量为1500-2000IU/kg,皮下注射剂量为100IU/kg。
3.抗凝效果监测:使用肝素抗凝剂后需要监测抗凝效果,常用的监测指标有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活化全凝血酶时间(ACT)。
治疗目标为APTT延长至正常范围的1.5-2倍。
4.注意用药禁忌:与肝素合用的药物有一定禁忌,特别是其他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药物。
此外,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
5.注意药物相互作用:肝素可能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导致抗凝剂效果增强或减弱。
与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药物合用时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
6.皮下注射部位和技巧:皮下注射肝素时需要注意合适的注射部位和技巧。
常用的注射部位有腹部、大腿前侧、上臂外侧等。
注射时要选择适当的针头和注射角度,避免皮肤损伤和深层注射。
7.药物储存和保管:肝素应储存在干燥、阴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药物应放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避免误食。
8.注意药物过敏反应:个别患者对肝素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包括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等。
如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9.注意药物副作用和风险:使用肝素抗凝剂时应关注其副作用和可能的风险。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出血、血小板减少等。
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中应谨慎使用。
10.注意监测和随访:使用肝素抗凝剂后应定期进行相关的监测和随访,包括抗凝效果、出血情况等。
如有需要,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及时调整剂量和给药方案。
综上所述,应用肝素抗凝剂需要注意适应症和禁忌症、剂量和给药途径、抗凝效果监测、药物相互作用、皮下注射部位和技巧、药物储存和保管、药物过敏反应、副作用和风险、监测和随访等事项。
肝素副作用肝素是一类常用的抗凝血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血栓性疾病。
虽然肝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药物,但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副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肝素的常见副作用。
首先,肝素使用可能会导致出血。
肝素是一种抗凝血药物,可以抑制血液凝结,从而有效预防血栓形成。
但是,如果使用过量或不当使用,会导致血液过于稀释,从而增加出血的风险。
常见的出血表现包括皮肤淤血、瘀伤、鼻衄、牙龈出血等。
其次,肝素还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部分患者对肝素过敏,使用后可能出现过敏症状,如皮疹、瘙痒、荨麻疹等。
严重的过敏反应可导致呼吸困难、心动过速、低血压等。
此外,肝素使用还可能引发骨质疏松。
长期大剂量使用肝素会抑制骨细胞的生成,进而导致骨密度下降,增加骨折的风险。
因此,长期使用肝素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并采取相应的骨质保健措施。
另外,肝素还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症。
肝素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功能来防止血栓形成,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肝素会导致血小板数量明显下降。
这种血小板减少症会增加出血和瘀血的风险。
因此,在使用肝素期间需要定期监测血小板数,以便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最后,肝素使用过程中还可能发生注射部位疼痛、血肿、局部红肿等局部反应。
这些反应通常是暂时的,并在治疗结束后自行消失。
综上所述,肝素作为一种常用的抗凝血药物,虽然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方面非常有效,但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如出血、过敏反应、骨质疏松、血小板减少症等。
因此,在使用肝素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剂量,并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副作用。
同时,患者在使用肝素期间应密切观察身体的变化,如出血、过敏症状等,及时就医并停药。
肝素药物的研发与应用肝素(Heparin)是一种常见的抗凝血药物,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肝素药物的发明对人类是意义深远的,它不仅可以解决血管栓塞等抗血凝现象,而且还可以在手术中帮助人体对抗出血风险。
此外,肝素药物还广泛用于各种心脏手术、肾脏疾病、深静脉血栓等。
本文主要探讨肝素药物的研发与应用,以期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知识和理解。
一、肝素药物的发明历程肝素药物由加拿大生物化学家麦克莱恩(Jay McLean)在1916年首先提取,其后由美国癌症研究院的沃特曼(William Henry Howell)和研究小组进一步研究。
肝素最初是从牛肺和人肺中提取的存在于粘多糖类似于硫酸肝素的物质。
从此开始,肝素药物就成功地进入到了人类医学的领域。
但是,当时的肝素研究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因为它的化学结构比较复杂,限制了人们对它的深入研究。
肝素药物的重大突破出现在1930年代。
当时瑞典生物化学家桑德斯陪伴了一位病人死亡,该病人在治疗跳骨头内侧静脉血栓的过程中,血栓并未得到很好的控制。
此时桑德斯想到了之前已经在动物实验中成功使用肝素的研究成果,于是便自行加入肝素进入了该病人的治疗过程中,并取得了成功。
这引发了人们对肝素药物的重视,肝素药物的研究方向也逐渐转向医学领域,并取得了积极成果。
二、肝素药物的分类及作用原理肝素药物可以分为无需监管的抗血小板聚集剂和需要监管的抗凝血剂。
抗血小板聚集剂主要是指那些能够防止血小板粘附或聚集的药物;抗凝血剂则是指那些可以抑制凝血因子活性的药物。
这些药物在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同时,也成为了重要的危险信号。
肝素药物的作用原理是通过干扰凝血过程,阻止凝血因子活性并促进其降解。
在人体内,凝血过程是由一系列凝血酶分子的激活过程所引起的。
当血液中的血小板粘附在炎性细胞上时,这些炎性细胞和肝脏将通过调节凝血因子的产生和降解来维持身体的新陈代谢状态,并干扰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
因此,在不稳定的炎性环境中,肝素药物就可以调整血小板活性的增强程度,并保证其有效性。
肝素疗法的副作用及其防治代金枝(三峡大学仁和医院湖北宜昌 443001)作者简介:代金枝 (1972 — )女湖北宜昌人, 2010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主管药师【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164-01肝素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生化和药理作用,可用于多种疾病的防治,疗效肯定。
随着肝素应用范围的扩大,其副作用趋向增加,从而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本文将肝素的常见副作用及其防治概述如下:1 出血倾向肝素疗法的主要副作用是出血。
各家报告的发生率差异较大,一般为1~33%,致命性出血发生率约4.64‰。
常见的有皮肤瘀点、瘀斑、鼻衄、咯血、便血、血尿和腔道大出血。
有报道鼻衄占6.2%,齿龈渗血占11.6%,便血和其它部位出血占0.8%[1].。
肝素疗法诱发出血的因素:1,剂量偏大,抗凝效果强:研究证明肝素疗法随肝素用量和它抗凝效果的增加,出血的发生率亦增加[2]。
目前肝素的应用已趋向小剂量法,即24h内肝素用量不超过15000U,出血副作用少,而且不需要实验室监测[3]。
2,制剂的不同:有报道采用皮下注射肝素治疗114例,肝素钙治疗118例,两组皮肤瘀点,瘀斑和鼻衄发生率分别为68%和18.6%。
认为皮下注射以肝素钙为好,局部硬结和出血现象发生率低[1]。
3,给药方式:肝素以不同给药方式的试验结果表明,连续静脉输注者大出血的平均发生率为6.8%,而间歇静脉注射者出血的平均发生率为14.2%。
间歇疗法病人的出血发生率率高,可能是24 h内肝素用量大所致。
4,合并用阿司匹林: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被认为肝素诱发出血的危险因素[5]。
心脏直视手术病人需要接受大剂量肝素时,阿司匹林的合用可增加术中或术后出血。
若短期内调整肝素的用量,加用阿司匹林的危险明显降低[4]。
5,肝素抑制血小板表面凝血酶的生成并抑制血小板聚集。
6,其它诱发因素:如老年女性,嗜酒及严重的并发症如肾衰[4]。
肝素的作用功能主治肝素简介肝素是一种天然存在于人体内的碳水化合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
它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对人体内凝血系统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肝素的作用功能肝素具有以下主要作用功能:1.抗凝作用:肝素可以抑制凝血过程中的凝血酶活性,阻断凝血酶形成,从而防止血栓的形成。
2.抗炎作用:炎症反应在人体内往往伴随着凝血活性的增加,肝素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减少凝血因子的生成,以及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发挥一定的抗炎作用。
3.保护内皮细胞功能:肝素能够保护内皮细胞的正常功能,维持正常的血液流动和血管通透性。
4.溶栓作用:肝素可以激活体内的纤溶酶系统,促进血栓的溶解,从而起到溶栓作用。
5.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肝素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减少血栓的形成。
肝素的主治领域肝素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用于以下领域:1.心血管疾病:由于肝素具有抗凝功能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常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冠心病等。
2.深静脉血栓形成:肝素被认为是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线药物,能有效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的形成。
3.血小板减少症:肝素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常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症。
4.血液透析:在血液透析过程中,肝素被用作抗凝剂,可以防止透析器内的血栓形成。
5.手术和创伤后的抗凝治疗:肝素被广泛用于手术和创伤后的抗凝治疗,防止血栓的形成。
肝素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肝素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和注意事项,包括:1.出血:肝素具有抗凝作用,可能导致出血,尤其是在过量使用或患有出血病症的患者。
2.过敏反应:肝素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呼吸急促等,对肝素过敏的患者应禁用。
3.骨质疏松:长期大剂量使用肝素可能导致骨质疏松。
4.肝素的剂量和使用方法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结论肝素作为一种重要的抗凝药物,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除了抗凝作用外,肝素还具有抗炎、溶栓和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种作用功能。
血液科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与副作用在临床治疗中,血液科医生常常会应用各类药物来治疗患者的疾病。
这些药物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能够对患者的病情产生积极的影响。
然而,药物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需要医生在使用时严密监测。
本文将对血液科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与副作用进行详细描述。
一、抗凝药物1. 肝素肝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血液科的抗凝药物。
其主要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降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转化速率,从而抑制血栓的形成。
此外,肝素还能够通过与抗凝血酶Ⅲ结合,抑制凝血因子Ⅹa的活性,进一步增强抗凝效果。
然而,肝素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常见的副作用,如出血、皮肤过敏等。
2. 华法林华法林是一种口服抗凝药物,属于维生素K拮抗剂。
它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再生,减少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的合成,从而达到抗凝的作用。
但是,使用华法林时需要密切监测凝血指标的变化,因为其副作用包括出血风险增加、肝功能受损等。
二、贫血治疗药物1. 铁剂铁剂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首选药物。
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提供足够的铁元素,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和修复。
铁剂可以分为口服和静脉注射两种方式使用,具体使用哪种方式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然而,铁剂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如胃肠道不适、黑便等。
2. 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EPO)EPO是一种通过刺激骨髓红细胞前体细胞增殖分化,促进红细胞生成的药物。
它是治疗尿毒症和癌症相关贫血的常用药物。
然而,EPO的滥用可能导致造血功能恢复异常,出现异常增殖性疾病,并增加血栓栓塞风险。
三、白血病治疗药物1. 靶向治疗药物对于白血病患者,靶向治疗药物常常被应用于治疗。
例如,伊马替尼是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标准治疗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针对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然而,靶向治疗药物也会引起一系列副作用,如恶心、呕吐、水肿等。
2. 化疗药物化疗药物也是白血病治疗中常用的药物之一。
它们通过干扰白血病细胞的DNA合成和修复,抑制其增殖和分化。
肝素的生物和药理学肝素(Heparin)是一种高度糖基化的天然多糖,它的发现和研究史可以追溯到近一个世纪前。
肝素在医学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心血管病、血栓病等疾病,是常用的抗凝药物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肝素的生物和药理学。
一、肝素的生物学特性肝素是一种由肝脏细胞、血小板和内皮细胞等产生的天然多糖。
在人体内,肝素主要存在于血细胞内和血管内膜上。
肝素的化学结构非常复杂,它主要由硫酸化甘露聚糖和葡萄糖胺聚糖组成,其中硫酸化甘露聚糖是构成肝素分子的主要成分,其硫酸化程度和结构决定了肝素的活性和特性。
肝素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发挥其生物学作用。
第一种方式是通过结合并激活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III,AT-Ⅲ)来发挥抗凝作用。
肝素能够结合AT-Ⅲ的同源结构域,从而促进AT-Ⅲ与凝血酶和因子十活化酶的结合,抑制凝血过程。
第二种方式是通过与其它细胞表面受体(如炎性细胞表面的白细胞介素-8(IL-8)受体)结合来具有抗炎作用。
二、肝素的药理学作用肝素作为常用的抗凝药物,它的药理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抗凝作用肝素能够抑制凝血酶和因子十活化酶的活性,促进AT-Ⅲ与凝血酶和因子十活化酶的结合,从而阻断凝血过程。
它可以用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疾病,并可作为手术前后的抗凝治疗药物。
2. 抗炎作用肝素能够结合炎性细胞表面的白细胞介素-8(IL-8)受体,从而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肝素对于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其机制可能和其抗炎作用有关。
3. 抗血小板作用肝素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凝聚和黏附,从而具有抗血小板作用。
研究表明,肝素对于预防心肌梗死、脑梗死等疾病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三、肝素的临床应用肝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凝药物。
它通常以注射、静脉滴注等方式使用。
在临床上,肝素可以用于预防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等疾病,也可以用于心脏手术、血液透析等过程中进行抗凝治疗。
肝素的作用与功效肝素(Heparin)是一种由肝细胞合成的多糖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动物的肝脏和肺部。
肝素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抗凝剂,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和药理学作用。
在临床上,肝素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
此外,肝素还用于肾脏透析、心脏手术、动脉血栓形成的预防等领域。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介绍肝素的作用和功效。
一、抗凝作用肝素的最主要且直接的作用是抗凝,它通过多种方式发挥其抗凝作用。
肝素能与抗凝酶III结合,阻止抗凝酶III与凝血酶复合物的形成,抑制凝血酶的活性,阻止凝血反应的进行。
此外,肝素还能与凝血酶Ⅹa结合,阻止凝血酶Ⅹa与因子Ⅴa的复合物形成,从而抑制凝血酶Ⅹa的活性。
肝素还能与血小板因子4结合,影响血小板聚集,进一步抑制血液凝固。
通过这些机制,肝素能够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除了抗凝作用外,肝素还具有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肝素对血小板因子4的结合能力,可以抑制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此外,肝素还能影响血小板膜上一些重要受体和信号传导通路,从而调节血小板功能。
三、抗炎作用肝素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炎症是机体对损伤及感染的一种反应,但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引起组织损伤和疾病的发生。
肝素通过多种机制调节炎症反应,包括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调节免疫细胞的活化、促进炎症介质的清除等。
因此,肝素在一些炎症性疾病的治疗中也具有一定的功效。
四、抗肿瘤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肝素还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肝素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肝素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对肿瘤的抵抗能力。
临床研究显示,肝素在一些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效果,并且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率。
五、改善血流动力学除了上述作用外,肝素还具有改善血流动力学的作用。
肝素能够通过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和平滑肌收缩,调节血管的张力和血流的分布,从而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心脏负担。
肝素研究报告肝素研究报告一、肝素的概述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血药物,其作用是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阻止血液凝结。
肝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肝素钠,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另一种是低分子量肝素(LMWH),由肝素经酶解制成,具有更长的半衰期和更稳定的活性,广泛用于治疗静脉和动脉血栓、心肌梗死等疾病。
二、肝素的研究历史肝素最早于20世纪初由德国科学家发现,并在193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实践。
随着对肝素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发现肝素不仅具有抗凝血作用,还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内皮细胞损伤等多种途径发挥其他生物功能。
三、肝素的研究进展近年来,肝素与肿瘤、免疫炎症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研究发现,肝素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迁移,并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具有抗肿瘤作用。
此外,肝素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功能,参与免疫炎症反应的调控。
四、肝素的副作用与安全性尽管肝素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抗凝药物,但其使用也存在一些副作用与安全性问题。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出血、皮肤过敏等,严重的副作用包括血小板减少、肝素引起的血清肌酐升高等。
因此,对肝素的使用需慎重,必须在严密监测下进行。
五、肝素的未来展望在未来,肝素的研究方向将更多关注其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的作用机制,以及如何减少其副作用。
此外,随着纳米技术和基因工程的发展,肝素的药物给药方式和剂型也将得到创新,进一步提高其疗效和安全性。
六、结论肝素作为一种重要的抗凝血药物,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虽然肝素的主要作用是抗凝血,但其具有多种生物功能,未来的研究将更多关注其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的作用机制,以及如何提高其安全性和疗效,有望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
肝素凝血作用的原理和应用引言肝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凝血剂,其原理是通过与凝血因子和抗凝血酶的相互作用,抑制血液凝固过程。
本文将介绍肝素凝血作用的原理以及在临床中的应用。
肝素的工作原理肝素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抗凝血作用:1.抑制血小板聚集:肝素可以阻止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
2.抑制凝血因子:肝素可以结合凝血因子,特别是活化凝血酶因子,从而阻断血液凝固的级联反应。
3.增加抗凝酶的活性:肝素可以与抗凝酶如抗凝血酶III形成复合物,增加抗凝酶的活性,进一步抑制血液凝固。
肝素的应用领域肝素在临床中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和治疗:肝素可以通过抑制血液凝固和降低血小板活性,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
2.心脏手术和血管介入治疗:肝素被广泛用于心脏手术和血管介入治疗中,以预防血栓的形成和促进血管的通畅。
3.血液透析:肝素可以防止血液在透析过程中凝结,保持血液的顺畅流动。
4.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肝素可用于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减少血栓的形成和阻塞。
肝素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使用肝素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出血风险增加: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但容易引起出血,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密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和出血情况。
2.过敏反应:少数患者可能对肝素过敏,出现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荨麻疹等,应及时停药并妥善处理。
3.肝素过量:长时间使用肝素或过量使用肝素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出现出血等并发症,因此应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
总结肝素凝血作用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和抗凝酶的相互作用来阻止血液凝固。
在临床中,肝素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心脏手术、血管介入治疗、血液透析以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然而,在使用肝素过程中需要注意出血风险增加、过敏反应以及肝素过量等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通过了解肝素的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临床中的价值和应用前景。
使用肝素后血小板低的原因
使用肝素后,血小板低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肝素的抗凝作用导致。
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药物,它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来阻断血液凝结过程,从而预防血栓的形成。
然而,长期或高剂量使用肝素可能会导致血小板减少,出现血小板低的症状。
肝素对血小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肝素可以直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激活过程。
它通过与血小板膜上的凝血因子结合,阻断凝血酶的形成,从而降低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反应的发生。
其次,肝素还可以影响血小板的生成和释放。
肝素抑制了骨髓中血小板前体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减少了新生血小板的数量。
此外,肝素还可以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和存活,导致血小板数量的减少。
血小板低可能会导致出血倾向和凝血功能障碍。
当血小板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时,人体的止血功能会受到影响,容易出现皮肤瘀点、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出血现象。
在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出现内脏出血、颅内出血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为了避免肝素使用后出现血小板低的问题,医生在使用肝素前会进行相关的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检查,以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
在长期使用肝素的患者中,还需要定期监测血小板数量和凝血功能,及时发现和处理血小板低的情况。
如果出现血小板低,医生可能会调整肝素的剂量或给予其他辅助治疗,以保证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在正常范围内。
肝素使用后血小板低是一种常见的副作用,可能会影响人体的凝血功能和止血能力。
医生在使用肝素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和凝血功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出现血小板低导致的出血问题。
打肝素的免责声明模板肝素是一种很常见的抗凝血药物,对于治疗心肌梗塞,心脑血管疾病有非常好的疗效,但是他也有严重的副作用,会导致患者出现一些不良的反应。
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之中,我们应该多多学习,有关于打肝素的知识,这对于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
那么打肝素的副作用有哪些呢?患者在注射肝素之后,血液中的血小板含量会大大减少,会导致发生一些自发性的出血症状,比如粘膜出血,关节腔积血以及流血不止。
如果血液中的血小板非常低,很容易导致脑血栓或者动脉血栓,会给生命安全造成非常大的危险,所以患者一定要引起注意,在注射肝素之后严密的观测自己的身体状况,预防这种状况的发生。
那么打肝素有哪些禁忌呢?对于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而言,是一定不能够注射肝素的,这会加重患者的症状,造成出血不止的症状,而且有外伤没有愈合和有外伤性血的患者也不能够注射肝素。
注射肝素会加重患者肝肾功能的负担,所以对于肝肾功能不全者,也不能够注射肝素。
还有重症高血压,内脏肿瘤以及患有肠胃疾病的患者,都不能够注射肝素。
打肝素的注意事项也非常多。
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我们要减少肝素的剂量,因为在用药的时候会导致患者出现量的增加,所以我们一定要特别的注意,并且定期的去医院进行复查。
而且在注射肝素之后会对检查和诊断造成一定的影响,我们在诊断其他疾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区分。
孕妇月经过多和和准备妊娠的妇女都不能够注射肝素,以免出现流血不止的情况。
总而言之,我们要正确的认识甘肃这种药物,并且学会正确的使用方法,以免因药物的副作用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患者在注射肝素之后,一定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发现有不良的症状,及时的去医院进行处理,以免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那样就得不偿失了。
肝素少见的副作用
傅淑霞;李林芬;姚尔固
【期刊名称】《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9(20)1
【摘要】肝素作为抗凝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主要副作用为出血,已为众所周知。
近来发现一些少见的肝素治疗相关性综合征,如不及时诊治,可危及患者生命。
1肝素-血小板减少-血栓形成接受肝素治疗2.7%~10%患者可发生肝素治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其中10%~89%可并发...
【总页数】2页(P61-62)
【关键词】肝素;副作用;血小板减少;血栓形成;药源性疾病
【作者】傅淑霞;李林芬;姚尔固
【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科;河北省涉县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3.2;R595.3
【相关文献】
1.老年人需警惕药物的少见副作用 [J], 李长玉;于松明
2.“糖友”慎防降压药的少见副作用 [J], 李长玉;邓世周
3.欣妥治药物少见副作用患者的护理体会 [J], 郑晓玲
4.硼替佐米的少见毒副作用 [J], 易树华;王亚非;邱录贵
5.悉复欢的少见副作用 [J], 赵纯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素的副作用
肝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上的抗凝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循环系统疾病,如静脉血栓栓塞症、心脏瓣膜病和冠心病等。
肝素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凝血因子,阻止血液凝结,从而预防形成血栓。
然而,肝素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尽管大多数人可以良好耐受,但在使用肝素时,仍需要密切注意其副作用。
首先,肝素的主要副作用是出血。
由于肝素的抗凝作用,它可能导致血液凝血功能下降,使患者出现出血的风险增加。
当使用肝素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时,可能出现明显瘀血、淤血或皮下出血等症状。
出血的严重程度与肝素剂量和患者的特殊情况有关,因此,医生需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剂量调整。
其次,肝素还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有些患者对肝素过敏,可能出现皮疹、荨麻疹、痒、发热、喉咙肿胀或呼吸急促等过敏症状。
严重的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或心律失常也可发生,这种情况下应立即停止使用肝素并就医。
此外,肝素还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症。
长期使用肝素可能干扰骨骼的代谢,抑制钙的吸收,从而导致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的表现为骨折风险增加,易于出现骨疼、关节痛、身高减少等症状。
因此,在长期使用肝素的患者中,应密切关注骨骼状况,并采取相应措施预防骨质疏松。
最后,肝素还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症。
肝素的使用可能导致血小板的数量减少,从而影响凝血功能。
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出现容易出血、皮肤出血点和瘀斑等症状。
如果出现血小板减
少症,应立即就医,并根据医生的建议适时停止肝素治疗。
总的来说,肝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抗凝药物,但仍存在一些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肝素时,医生应充分评估患者的情况,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和需要,决定是否使用肝素以及使用何种剂量和疗程。
此外,患者在使用肝素期间应定期接受血液凝血功能和其他相关指标的检查,以及及时报告任何不适症状,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