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交往、新航路开辟
- 格式:ppt
- 大小:7.95 MB
- 文档页数:24
中考历史“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专题材料题专练与答案1.(海南期末)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
我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不同历史时期显现不同的特点。
【图表梳理】《古代中外交流情况表》(1)在表格中①、②、③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3分)①;②;③(2)我国古代对外交往道路发生变化的技术条件是什么?(2分)答:【史料分析】材料一: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中外交往出现盛况空前的局面。
日本、大食、天竺等国纷纷遣使到唐朝,与唐朝通商的国家达70多个。
——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材“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日本书纪》(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唐朝对外交往的盛况。
(6分)答:【观点思考】材料二:“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4)“郑和之后,再无郑和”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答:2.(2019·吉林期末)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对外交往,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以和平为主,也存在矛盾与冲突。
请观察下列图片中的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我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为题目,撰写一篇小短文。
要求:(1)文中包括图片涉及的六位历史人物在中外交往过程中的主要历史事件,以及事件的影响(一点即可);并谈谈有哪些因素影响我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答:(2)史实准确无误,表述清晰流畅,字数150字左右。
答:3.(2019·山东中考真题)明朝时,我国已进人封建社会后期,政治、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明史》记载,1380年,丞相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
朱元璋认为:“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来不及转脚跟,意为很快)而亡,汉、唐、宋虽有贤相,然其中多小人专权乱政。
”为了解决君相之争,朱元璋对中央的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对中央的政治制度进行了哪些“重大变革”。
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热点剖析】一、中国古代“东学西传”1.秦汉文明:中华文明开始走向世界(1)表现①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②制铁技术和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
(2)影响:以秦汉文明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和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文明的首次交往,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的进步。
初步确立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系统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2.隋唐文明:基本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1)表现:儒学的传播;造纸术8世纪传到中亚,后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2)影响①地位:全面繁荣、博大精深、承前启后、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②对新罗、日本、印度、大食的影响。
3.宋元文明:西传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1)表现①活字印刷术,西传埃及和欧洲,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成为科学复兴的手段。
②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③火药在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冶金业的发展,瓦解骑士阶层。
(2)影响: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二、中国历史上“西学东渐”1.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1)途径: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进入中国。
(2)表现:传播基督教教义;也大量传播了科学技术。
如当时传教士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著作介绍给中国。
(3)影响:西学传入,对当时中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天文学、数学和历法方面,由于只在少数士大夫阶层中流传,没有能够很好地普及。
2.近代的“西学东渐”(1)阶段①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
②从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
(2)表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影响: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前期主要局限于“器物”层面,在洋务运动后期,出现了倡导政治体制变革的早期维新思想及康梁维新思想,中国近代化出现了由“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过渡的迹象。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几个变化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先秦时期;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时期;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
与外部世界的交往,首先是周边的国家,其次是亚洲地区的其他国家,而后扩展到欧洲、非洲。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发生了众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一、对外交往路线经历了由陆路为主到海路为主的变化我国的对外交通在两汉时期初步形成。
在张骞“凿空”的基础上,丝绸之路逐步形成规模,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这时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由于我国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都在黄河中上游地区,同时造船技术不发达等因素,所以不占主要地位。
到唐朝时期,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和造船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一样成为主要通道,形成了“水陆并举”的局面。
到了宋代以后,因为经济中心南移,北方处于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西北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造成交通不便,造船技术和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等航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所以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尤其是到明清时期,不管是郑和下西洋还是荷兰侵占台湾都是通过海路。
二、交往的商品由丝绸为主到瓷器为主在我国古代的对外交流的商品中,丝绸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我们赢得了“丝国”的美誉。
尤其在古罗马,来自东方的丝绸一度成为奢侈品的代名词,备受贵族的推崇,以至于罗马皇帝被迫下令禁止穿着丝绸。
但就整体而言,古代交往的主要商品还是发生了变化。
唐代之后,瓷器在对外交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瓷器的英文china也与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紧密相连。
发生变化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一些:一是养蚕缫丝技术的外传。
在汉代时期,通过丝绸之路,我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技术、井渠法就先后西传。
二是陶瓷业的发展。
唐代“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宋代景德镇瓷都的出现,元代青花瓷的创造,标志着我国陶瓷技术的发展。
正是瓷器制作越来越精美,所以大量的瓷器外传。
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群神图》中,画家就把来自中国的青花瓷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反映出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格外珍视。
中国与世界的交往★重点掌握: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人员往来、对外贸显的不同:明朝中期以前:由于科技和生产力的局限,世界还没有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中国主要是与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朝鲜和印度等国开展各种形式的交往。
明朝中期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陆续向东扩张,中国与西方的交往逐渐增多。
对外交通①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②海上丝绸之路:广东沿海港口→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经过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到①西汉以前,中国丝绸经西北各民族少量地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半岛等地。
②西汉张骞通西域后,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汉武帝后,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斯里兰卡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两汉之际,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③唐朝时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天竺的交往更为密切。
贞观时,天竺一再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
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推动了天竺数学的发展,在中印文化交流中,高僧玄奘和义净起了重要作用。
④明朝郑和下西洋曾到达印度半岛。
⑤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时约定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也得到了广泛的国际响应,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朝关系:①汉代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和光武帝,“三韩”之一的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嫁娶以礼”,语言、称谓与秦相似,有人因此称之为“秦韩”。
秦汉时,朝鲜的特产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等工艺品以及铁制生产工具等输出到朝鲜。
②隋唐时,新罗和唐朝交往频繁,唐朝留学生中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
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还设立国学,教授佛学,新罗的诗歌、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新罗还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
唐朝的长安和沿海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
初中历史中外交通史交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纽带,它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贸易和文化传播。
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中外交通史是一个丰富多彩且意义重大的篇章。
中国古代的交通发展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较为简陋的道路和交通工具。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车同轨”的政策,大大改善了道路交通状况。
汉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是古代中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商品的交换,还使得佛教等外来文化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隋唐时期,中国的交通进一步发展。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的经济联系,成为了中国古代交通的一大壮举。
唐朝时期,对外交往频繁,与周边国家如日本、新罗等有着密切的交通往来。
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了中国的佛教、文化和艺术,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宋元时期,航海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
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使得中国的航海事业蓬勃发展。
宋朝的海上贸易繁荣,与东南亚、南亚和阿拉伯等地的国家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关系。
元朝时期,马可·波罗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在他的游记中生动地描述了中国的繁荣景象,吸引了更多的西方人对中国的向往。
明清时期,虽然在某些方面交通发展有所停滞,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仍然展示了中国当时强大的航海能力。
郑和的船队远航至非洲东海岸,传播了中国的文化和技术,促进了中外交流。
而在世界其他地区,交通的发展也各有特色。
古埃及的尼罗河是重要的交通要道,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贸易的往来。
古希腊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了海上贸易,其航海技术和商业活动对后来的西方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罗马帝国修建了发达的道路网络,使得帝国的统治得以巩固和加强。
中世纪的欧洲,由于封建割据和战争频繁,交通发展相对缓慢。
但随着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交通迎来了重大变革。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使得欧洲与美洲、亚洲等地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开启了全球化的进程。
必修2第5课《开辟新航路》导与练[重点讲解]浅谈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及其过程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通往东方的新航线,通常被叫做。
而把发现新新航路。
西方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都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航路的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为“扩X的时代〞、“发现的时代〞。
一、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及其可能性新航路的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还有一定的思想根源和某某根源,商路不畅和转运本钱过高造成的贸易危机那么是一个直接原因,以上因素构成了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同时,欧洲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知识的进步、皇室的支持说明新航路开辟的主客观条件也已具备,远洋航行是可行的、有希望的,构成了新航路开辟的可能性。
1.必要性:新航路的开辟的原因〔1〕新航路的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社会根源──黄金或寻金热。
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导致自然经济日趋解体,作为普遍交换和支付手段的货币,不仅取代土地日益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象征,而且也日益成为衡量社会地位和权力的重要标志。
因此社会各阶层人士无不醉心于搜寻黄金和财富。
十五世纪转向金本位制以后,黄金成为国内外贸易的惟一支付手段,需求量急增,但是西欧贵金属产量本来就不高,它的很大一部分黄金是靠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队从非洲中部转运而来,这种传统的供给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
同时,与东方贸易中出现的巨额逆差又使某某大量外流,加剧了西欧市场货币的普遍短缺。
当时的欧洲人渴望看得到黄金,并由于《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广泛流传的影响而认定只有到中国等东方国家才可以实现他们梦寐以求的黄金梦,到东方往寻金成为一股社会高潮。
哥伦布就曾阅读过《马可?波罗行纪》,并在书中作了很多批注,可见深受其影响。
“黄金〞是咒语,是魔鬼,是驱使欧洲人不顾一切投向海洋的原动力,由此可见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动机并不纯。
一、中考考点: a,朝代更替时序,123页
歌诀: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二、中考考点,a,列举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交往的实例,知道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是相互影响的汉代开辟丝绸之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唐朝的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日本,元朝海上丝绸之路,马可波罗来华,郑和下西洋。
三、中考考点,a,知道百家争鸣及其对早期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
儒家孔子,《论语》,仁、礼。
儒家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道家老子,《道德经》,无为,自然;道家庄子,顺其自然。
墨家墨子,反对战争,非攻;爱一切人,兼爱。
韩非子——法家
孙子——《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膑——《孙膑兵法》
四、中考考点:概述元时期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举措(b)
五、中考考点18:知道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成就和重要发明(a)
(二)宋元时期的重要的科技成就和重要发明(P113—115) 宋元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高峰。
选择题《赫梯法典》第六十四条规定:假如任何人盗窃拉车的马,则要赔付十匹马,并用自己的房屋担保。
这一规定说明A.赫梯注重维护贵族的私有财产B.马匹对赫梯人具有特殊意义C.赫梯的立法原则是“轻罪重刑”D.战马的实用价值远高于房屋【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判断,《赫梯法典》的第六十四条规定是为了保证马拉战车的使用,因此说明马匹对赫梯人具有特殊意义,故B项正确;拉车的马不一定是贵族的,故A项错误;单纯从题干中的一个规定,不能断定赫梯的立法原则就是“轻罪重刑”,故C项错误;战马与房屋一个用于战争,一个用于居住,不能确定战马的实用价值远高于房屋,故D项错误。
选择题19世纪上半期,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西进运动,把美国领土从大西洋沿岸的13个州,向西扩展到太平洋沿岸。
随着疆界的不断扩张,新的领土的开发和利用,急需大批劳动力。
外来移民迅速增加,形成了一股空前规模的移民浪潮。
在这股移民潮中,大量华工从事的主要工作是A.开矿筑路B.金融证券C.建立牧场D.买办经商【答案】A【解析】19世纪上半期,在美国著名的西进运动中,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来到美国。
在美国,华工是加州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故A项正确;来美的中国华工大多是穷苦百姓,文化水平较低,难以从事金融证券行业,故B项错误;建立牧场是资本家的工作,故C项错误;买办经商是西方列强侵华时,在中国沿海地区出现的一种现象,不是在美国劳作的华工从事的工作,故D项错误。
选择题1788年1月18日,由菲利普船长率领的一支有6艘船的船队共1530人的“第一舰队”抵达澳大利亚的植物学湾,当中有736名囚犯。
八天后的1788年1月26日,他们正式在澳大利亚杰克逊港建立起第一个英国殖民区。
这说明当时的澳大利亚A.是英国流放罪犯的场所B.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C.原住民遭到驱赶屠杀D.是英国“第一舰队”发现的【答案】A【解析】从题干中的英国“第一舰队”的人员构成可知,罪犯占了近一半,说明当时的澳大利亚是英国流放罪犯的场所,故A项正确;1788年澳大利亚并没有进行工业革命,故B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英国人与原住民的关系,故C项错误;澳大利亚最早是由西班牙人和荷兰人在17世纪初发现的,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