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颗粒的群体沉降速度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08.58 KB
- 文档页数:6
固体颗粒的沉降分析
实验步骤
1.配制1000 mL1%阿拉伯树胶溶液:可在恒温水浴中加热使其溶解,温度不高于50℃。
2.往1000 mL量筒中加入阿拉伯树胶溶液,金属盘浸入溶液中,垂直悬挂。
打开扭力天平的制动旋钮。
旋转读数指针转盘,使平衡指针与零线重合,读数。
用刻度尺量金属盘到液面的距离。
关闭制动旋钮,将金属盘取出。
2.往量筒中加入15.0g碳酸钙粉末(称量在270),用搅拌棒上下均匀轻轻搅拌,搅拌时勿剧烈搅拌,以免产生气泡。
迅速将金属盘浸入量筒中,垂直悬挂,开始计时。
当金属盘位置稳定后,打开扭力天平的制动旋钮,不断旋转读数指针转盘,使平衡指针与零线重合,读数,并记下对应的时间。
从搅拌完毕到第一次读数,动作要迅速,时间越短越好,一般以15-20 s为宜。
每当金属盘上沉积的量增加约10 mg时记录读数和对应的时间,2min后每当金属盘上沉积的量增加约2 mg 时记录读数和对应的时间直至30 min。
关闭扭力天平的制动旋钮。
4.取下金属盘,将金属盘上的沉积物清洗下来。
继续轻轻搅拌,放入金属盘按前述方法重复测量一次。
5.实验完毕,关闭天平的制动旋钮,取出金属盘,倒掉量筒中的悬浊液,并洗净金属盘和量筒。
将金属盘挂在挂钩上。
注意:每次对金属盘进行操作时要关闭制动旋钮。
金属盘要轻拿轻放。
大气颗粒物沉降速率与粒径分布特征研究大气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物质,它们对空气质量和人类健康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研究大气颗粒物的沉降速率和粒径分布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其形成、传输和影响机制。
本文将探讨大气颗粒物沉降速率与粒径分布特征的研究。
首先,大气颗粒物的沉降速率是指颗粒物从大气中下降到地面的速度。
沉降速率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颗粒物的粒径、形态、密度等。
一般情况下,颗粒物的沉降速率与其粒径呈正相关关系,即粒径越大,沉降速率越快。
这是因为大颗粒物受到重力的作用更大,所以下降速度更快。
其次,大气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是指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内,不同粒径范围内颗粒物的浓度分布情况。
研究发现,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影响存在着差异。
比如,直径小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PM2.5)能够深入呼吸道并进入肺部,对呼吸系统造成危害;而直径大于10微米的粗颗粒物(PM10)更容易被鼻毛或上呼吸道拦截。
为了研究大气颗粒物的沉降速率和粒径分布特征,科学家们使用了各种方法和技术。
其中,重力沉降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通过在特定位置设置收集器,测量一定时间内颗粒物的沉降量,可以得出颗粒物的沉降速率。
而粒径分布特征的研究,则需要借助粒径分析仪器,如激光粒度仪等。
这些仪器能够对颗粒物的粒径进行快速而准确的测量。
除了实验室内的研究,大气颗粒物的沉降速率和粒径分布特征还可以通过现场观测和模拟计算来研究。
比如,科学家们会在城市、乡村等不同环境场景下设置观测站,利用传感器和仪器对颗粒物进行监测。
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不同地点和时间的颗粒物沉降速率和粒径分布情况。
另外,利用数值模型对大气颗粒物进行模拟计算,也可以得到它们的沉降速率和粒径分布特征。
这些方法既可以为实验室内的研究提供验证,又可以用于跨时间和空间尺度的研究。
研究大气颗粒物沉降速率和粒径分布特征的意义重大。
首先,了解不同大小颗粒物的沉降速率有助于我们对环境污染源的识别和治理。
流态化基本原理【摘要】流态化技术是利用流动流体的作用,将固体颗粒群悬浮起来,从而使固体颗粒具有某些流体表观特征,利用这种流体与固体间的接触方式实现生产过程的操作。
自由沉降速度,又称终端速度。
指任一颗粒的沉降不因流体中存在其他颗粒而受到干扰时,在等速阶段里颗粒相对于流体的运动速度。
即加速阶段终了时颗粒相对于流体的速度。
关键词:流态化;固体;颗粒;沉降1流态化与自由沉降流态化一般指固体流态化,又称假液化,简称流化,它是利用流动流体的作用,将固体颗粒群悬浮起来,从而使固体颗粒具有某些流体表观特征,利用这种流体与固体间的接触方式实现生产过程的操作,称为流态化技术,属于粉体工程的研究范畴。
流态化技术是一种强化流体(气体或液体)与固体颗粒间相互作用的操作,如在直立的容器内间歇地或连续地加入颗粒状固体物料,控制流体以一定速度由底部通入,使其压力降等于或略大于单位截面上固体颗粒的重量,固体颗粒即呈悬浮状运动而不致被流体带走。
流态化技术在强化某些单元操作和反应过程以及开发新工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广泛应用于化学、石油、冶金、原子能等工业的焙烧、干燥、吸附、气化、催化反应和催化裂化等许多过程中。
单个颗粒在流体中的沉降过程称为自由沉降。
若颗粒数量较多,相互间距离较近,则颗粒沉降时相互间会干扰,称为干扰沉降。
颗粒刚开始沉降时,速度u 为零,则曳力也为零,颗粒在净质量力(质量力与浮力之差)作用下沿质量力方向作加速运动,随着运动速度u的增加,曳力开始由零不断增大,直至与净质量力相等为止,这时,颗粒加速度减为零,速度u达到一恒定值,也是最大值,此后,颗粒等速下降,这一最终的运动速度称为沉降速度。
由此可见,单个颗粒在流体中的沉降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加速段和等速段,对于小颗粒,加速段极短,通常可以忽略,于是,整个沉降过程都可认为是匀速沉降。
2流态化现象将一批固体颗粒堆放在多孔的分布板上形成床层,使流体自下而上通过床层。
由于流体的流动及其与颗粒表面的摩擦,造成流体通过床层的压力降。
大气环境中颗粒物沉降速度分析与预测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污染的关注日益加深,大气颗粒物污染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而颗粒物的沉降速度,作为评估其扩散和迁移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了解颗粒物在大气中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大气环境中颗粒物沉降速度的影响因素,并尝试对其进行预测。
一、颗粒物的类型和特性大气环境中的颗粒物主要包括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和可见颗粒物(PM1),其直径大小分别不超过10微米、2.5微米和1微米。
颗粒物的来源多样,包括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燃煤等。
颗粒物在大气中的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大气动力学条件、气象条件、地形和气溶胶特性等。
二、颗粒物沉降速度的影响因素1. 颗粒物的粒径:颗粒物的沉降速度与其粒径大小呈正相关关系。
一般来说,颗粒物粒径越大,其沉降速度越快。
因此,可见颗粒物的沉降速度相对较快,而细颗粒物的沉降速度较慢。
2. 大气动力学条件:大气中的气流对颗粒物的沉降速度具有重要影响。
当气流较大时,颗粒物的沉降速度会增加;反之,当气流较小或静止时,颗粒物的沉降速度会减慢。
3. 颗粒物的密度和形状:颗粒物的密度和形状是影响其沉降速度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颗粒物的密度越大,沉降速度越快。
此外,颗粒物的形状也会对沉降速度产生影响。
4. 大气湍流效应:大气中的湍流效应会使颗粒物的沉降速度增加。
湍流效应使得颗粒物在气流中不断受到颠簸和扰动,从而增加了其与气流相互作用的机会,从而加快了颗粒物的沉降速度。
三、颗粒物沉降速度的预测方法为了更好地了解和预测大气环境中颗粒物的行为,科学家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对其沉降速度进行预测。
1. 经验公式法:经验公式法是一种简便可行的预测方法,通过对颗粒物的粒径、密度等参数进行测量和推算,然后利用已有数据得出公式,从而估计颗粒物的沉降速度。
2. 气动直径法:气动直径法是一种基于颗粒物在气流中受到的空气阻力的预测方法。
通过测量颗粒物的气动直径大小,再结合气流速度等参数,可以预测颗粒物的沉降速度。
固体在牛顿流体中的沉降
固体在牛顿流体中的沉降是指固体颗粒在牛顿流体中受到重力作用下向下沉降的过程。
牛顿流体是指满足牛顿黏度定律的流体,其黏度和剪应力之间呈线性关系。
固体在牛顿流体中的沉降可以通过斯托克斯定律来描述。
斯托克斯定律认为,当固体颗粒的尺寸远小于流体中的平均自由行程时,固体颗粒在流体中的沉降速度与其直径、密度以及流体粘度有关。
根据斯托克斯定律,固体颗粒在牛顿流体中的沉降速度可以用下式表示:
V = (2*(ρp-ρf)*g*d^2)/(9*η)
其中,V表示固体颗粒的沉降速度,ρp表示固体颗粒的密度,ρf表示牛顿流体的密度,g表示重力加速度,d表示固体颗粒
的直径,η表示牛顿流体的黏度。
通过斯托克斯定律,可以计算固体颗粒在牛顿流体中的沉降速度,从而了解固体颗粒在流体中的运动行为。
固体颗粒的沉降速度越大,说明其在流体中的沉降能力越强。
此外,通过研究固体颗粒在流体中的沉降行为,可以对流体的黏度进行测量和分析。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颗粒自由沉降实验报告篇一:颗粒自由沉降实验颗粒自由沉淀实验一、实验目的1、过实验学习掌握颗粒自由沉淀的试验方法。
2、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自由沉淀的规律,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时间-沉淀率(t-e)、沉速-沉淀率(u-e)和ct/co~u 的关系曲线。
二、实验原理沉淀是指从液体中借重力作用去除固体颗粒的一种过程。
根据液体中固体物质的浓度和性质,可将沉淀过程分为自由沉淀、沉淀絮凝、成层沉淀和压缩沉淀等4类。
本实验是研究探讨污水中非絮凝性固体颗粒自由沉淀的规律。
实验用沉淀管进行。
设水深为h,在t时间内能沉到深度h颗粒的沉淀速度vh/t。
根据给定的时间to计算出颗粒的沉速uo。
凡是沉淀速度等于或大于u0的颗粒在t0时就可以全部(:颗粒自由沉降实验报告)去除。
设原水中悬浮物浓度为co则沉淀率=(co-ct)/c0×100%在时间t时能沉到深度h颗粒的沉淀速度u:u=(h×10)/(t×60)(mm/s)式中:c0——原水中所含悬浮物浓度,mg/lc1————经t时间后,污水中残存的悬浮物浓度,mg/l;h——取样口高度cm;t——取样时间,min。
三、实验步骤1、做好悬浮固体测定的准备工作。
将中速定量滤纸选好,放入托盘,调烘箱至105±1℃,将托盘放入105℃的烘箱烘45min,取出后放入干燥器冷却30min,在1/10000天平上称重,以备过滤时用。
2、开沉淀管的阀门将软化淤泥和水注入沉淀管中曝气搅拌均匀。
3、时用100ml容量瓶取水样100ml(测得悬浮物浓度为c0)记下取样口高度,开动秒表。
开始记录沉淀时间。
4、时间为5、10、15、20、30、40、60min时,在同一取样口分别取100ml水样,测其悬浮物浓度为(ct)。
5、一次取样应先排出取样口中的积水,减少误差,在取样前和取样后必须测量沉淀管中液面至取样口的高度,计算时采用二者的平均值。
一颗粒分析试验密度计法一颗粒分析试验密度计法(Sedimentation Analysis Test)是一种用于确定固体颗粒的密度、粒径分布以及表面积的方法。
它是基于粒子在一定介质中沉降速度的变化来进行测量的。
通常情况下,介质是液体,在测量中可以通过粒子沉降速度的变化来得到不同颗粒大小的分布,从而计算出粒子的表面积和密度。
本文将介绍一颗粒分析试验密度计法的工作原理、实验步骤以及相关应用。
1. 工作原理在液体中,固体颗粒的沉降速度是受到颗粒的大小和密度的影响的。
在一定条件下,粒子的沉降速度与粒径的平方成反比,即V ∝ 1/r²(V表示颗粒的沉降速度,r表示颗粒的半径)。
根据斯托克斯定律,可以得到以下公式:V=(dp2-d0²)g/18η其中dp是颗粒直径,d0是介质的密度,g是重力加速度,η是介质的粘度。
根据上述公式,可以得到不同粒径的颗粒在介质中的沉降速度与粒径的平方成反比,因此可以通过测量颗粒的沉降速度来确定不同粒径的颗粒分布。
2. 实验步骤(1) 制备样品:将适量的样品通过研磨等方法得到粉末样品。
(2) 配置溶液:选择适当的悬浮液,通常选择水作为溶液,并加入少量的分散剂。
(3) 实验装置:将所选的悬浮液放入密度计中。
将样品适量地加入密度计中,加入后搅拌均匀,让样品分散均匀地分布在密度计中。
放置一段时间使得颗粒充分分散。
(4) 测量:测量样品在密度计中的沉降速度,并记录下数据。
通常情况下,采用光散射或者超声波技术来测量颗粒沉降速度。
(5) 数据处理:通过计算不同粒径颗粒在悬浮液中的沉降速度,可以得到颗粒的粒径分布以及表面积、密度等相关参数。
在计算过程中,常常使用计算机程序进行数据处理。
3. 应用一颗粒分析试验密度计法主要用于颗粒物和粉末的表征和分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对颗粒物性质的了解。
该方法广泛地应用于材料工程、制药工业、化学工业、食品工业、农业等领域。
例如:(1) 制药工业:通过测量药品颗粒的大小和表面积,可以有效地控制药品的活性和稳定性。
固体颗粒的群体沉降速度分析固体颗粒的群体沉降速度是指在液体中,由于其自身重力作用而下沉的速度。
这一速度对于很多工程和科学领域都非常重要,例如河流和海洋的泥沙运移、水处理过程中的沉砂池设计以及颗粒材料的分离和筛选等。
本文将对固体颗粒的群体沉降速度进行分析,并探讨影响沉降速度的各种因素。
一、基本概念固体颗粒沉降速度是指颗粒在液体中下沉的速度。
在真实的流体环境中,固体颗粒的沉降速度会受到许多影响因素的制约,如颗粒的形状、大小、密度、液体介质的性质等。
理想情况下,颗粒的沉降速度可以用斯托克斯定律来描述,即沉降速度与颗粒直径、颗粒密度、液体密度和黏度有关。
二、斯托克斯定律斯托克斯定律描述了在理想流体环境中,球形微小颗粒的沉降速度。
根据定律,颗粒的沉降速度与颗粒的直径d、颗粒密度ρ_p、液体密度ρ_l、液体黏度η以及重力加速度g有关,可表示为:V=(4/3)*(g*(ρ_p-ρ_l)*d^2)/(18*η)其中,V为沉降速度。
三、影响沉降速度的因素1.颗粒直径:颗粒直径越大,沉降速度越快。
2.颗粒密度:颗粒密度越大,沉降速度越快。
3.液体密度:液体密度越大,沉降速度越慢。
4.液体黏度:液体黏度越大,沉降速度越慢。
5.重力加速度:重力加速度越大,沉降速度越快。
四、沉降速度的实际工程应用固体颗粒的群体沉降速度在很多工程领域都有实际应用。
一方面,对于河流、海洋等自然环境中的泥沙运移研究来说,了解沉降速度有助于预测泥沙的扩散和沉积过程,保护沿岸地区和港口航道的安全。
另一方面,在工业和环境工程中,了解颗粒物沉降速度可帮助优化流体处理过程。
例如,在水处理系统中,需要设计合适的沉砂池来实现颗粒物的分离和去除。
此外,颗粒物的沉降速度还可用于颗粒材料的分离和筛选。
综上所述,固体颗粒的群体沉降速度是颗粒在液体中下沉的速度。
该速度可通过斯托克斯定律描述,受到颗粒直径、颗粒密度、液体密度、液体黏度以及重力加速度等因素的影响。
固体颗粒的沉降速度在许多工程和科学领域都有实际应用,对于泥沙运移、水处理和颗粒材料分离等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大气中颗粒物的沉降速率及影响因素研究近年来,大气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
其中,颗粒物污染是重要的大气污染源之一。
颗粒物是指大气中悬浮的微小固体或液体颗粒,其直接来源主要为燃烧排放、工业排放和交通排放等。
颗粒物不仅对人体健康产生重大影响,还会对环境和气候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研究大气中颗粒物的沉降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颗粒物的沉降速率的研究方法研究颗粒物的沉降速率通常采用实地观测和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方法。
实地观测主要通过设置样点,采集不同高度和时间的样品以获得不同高度上颗粒物的沉降速率。
同时,还可以通过安装沉积板或采集器等设备来捕集颗粒物,然后通过称重或显微镜等手段来测量其质量或数量。
而模型模拟则是基于对颗粒物沉降规律的理论研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测颗粒物的沉降速率。
二、颗粒物的沉降速率的影响因素1. 大气环境因素大气环境因素如空气湿度、气温、风速等对颗粒物的沉降速率有着显著影响。
研究发现,湿度对颗粒物的沉降速率影响较大,湿度越高,颗粒物沉降速率越快。
这是因为高湿度环境下,颗粒物容易与水分发生反应形成较大的颗粒或附着在大气气态物质上而增大沉降质量。
而气温和风速对沉降速率的影响则较为复杂,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确定其影响机制。
2. 颗粒物本身属性颗粒物的粒径、密度、形状等性质也会对其沉降速率产生影响。
一般情况下,较大的颗粒物沉降速率较快,而较小的颗粒物沉降速率较慢。
这是因为较大颗粒物的惯性较大,受到空气阻力较小,沉降速率较快。
而较小颗粒物则受到空气阻力的显著影响,沉降速率较慢。
此外,颗粒物的形状和密度也会影响其沉降速率,不同形状和密度的颗粒物受到空气阻力的方式和大小不同,从而导致沉降速率的差异。
3. 大气运动因素大气运动因素如垂直风速、湍流强度等对颗粒物的沉降速率也有一定的影响。
垂直风速越强,颗粒物的沉降速率越快。
这是因为强垂直风会加大颗粒物下沉的力度。
而湍流强度的增大则会增加颗粒物与气体的混合程度,从而促进颗粒物的沉降。
颗粒的沉降速度
颗粒的沉降速度是指:颗粒以均匀速度下沉时的速度。
水或空气中悬浮物颗粒自由沉淀过程中,开始为加速沉淀,瞬时间即可达到作用于颗粒的推动力(重力)与水的阻力相等时的平衡状态,此时颗粒即以均匀速度下沉。
它可通过沉淀试验或理论计算求得。
容器中液体含固体颗粒浓度不高时,粒子的沉降过程不受器壁和液体中其他粒子的影响而自由下沉。
常用的斯托克斯公式就是颗粒自由下沉运动的数学表现。
这时,颗粒在沉降过程中呈离散状态,其形状、尺寸、质量均不改变,下沉速度不受干扰。
低浓度的离散性颗粒,如砂砾、铁屑等在水中沉淀时,都会发生这种颗粒的沉降现象。
大气颗粒物沉降速度的研究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大气颗粒物沉降速度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大气颗粒物是由机械粉尘、液体滴粒和气溶胶所组成,其沉降速度与空气动力学、颗粒物特性和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一、空气动力学对颗粒物沉降速度的影响空气动力学是指空气分子与颗粒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颗粒物在空气中受到空气分子的碰撞力,从而产生惯性作用,使得颗粒物具有沉降的趋势。
根据斯托克斯定律,颗粒物的沉降速度与其直径的平方成正比。
因此,较大直径的颗粒物沉降速度更快。
但是,在实际大气中,由于空气中的湍流效应和颗粒物的密度不均匀分布,颗粒物的沉降速度可能受到影响。
二、颗粒物特性对沉降速度的影响颗粒物的密度、形状和粒径分布等特性也会对其沉降速度造成影响。
密度较大的颗粒物,由于其惯性较大,沉降速度更快。
而形状不规则的颗粒物,由于其表面积较大,与空气的摩擦力也相对较大,使得沉降速度增加。
此外,颗粒物的粒径分布也会影响沉降速度,粒径越大的颗粒物沉降速度越快。
因此,不同颗粒物的沉降速度差异较大,需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研究。
三、环境因素对沉降速度的影响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大气颗粒物沉降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温、湿度、大气压力和风速等环境因素都会对颗粒物的沉降速度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气温越高,颗粒物的沉降速度越快。
因为气温升高会使颗粒物与空气分子的碰撞变得更加频繁,增加颗粒物的沉降速度。
湿度和大气压力对颗粒物沉降速度的影响较小,而风速则可能对颗粒物的颗粒分布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影响其沉降速度。
综上所述,大气颗粒物沉降速度受到空气动力学、颗粒物特性和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研究大气颗粒物沉降速度,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通过准确测量和分析沉降速度,可以更好地评估颗粒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为环境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不同场景下颗粒物沉降速度的规律,并探索有效的控制和减少颗粒物沉降速度的方法,以实现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固体颗粒在液体中沉降速度的计算方法评述
吴宁;张琪;曲占庆
【期刊名称】《石油钻采工艺》
【年(卷),期】2000(022)002
【摘要】固体颗粒在液体中的阻力系数和沉降速度的计算直接关系到现场有关工艺的设计.在固、液多相流计算中普遍采用漂移流动模型,固相在静止液体中的沉降速度是建立漂移流动模型的基础,因此,有必要深入了解固体颗粒在静止液体中的沉降动力学特性.综述了固体颗粒在静止液体中发生自由沉降和干涉沉降的阻力系数和沉降速度的计算相关式以及这些相关式的使用范围,并且考虑了颗粒形状和边界条件等因素对沉降速度的影响.
【总页数】4页(P51-53,56)
【作者】吴宁;张琪;曲占庆
【作者单位】石油大学石油工程系,山东东营,257062;石油大学石油工程系,山东东营,257062;石油大学石油工程系,山东东营,257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
【相关文献】
1.固体颗粒在匀速旋转液体中的沉降过程 [J], 皮运正;皮运清;叶裕才
2.固体颗粒在宾汉流体中的阻力系数与沉降速度 [J], 岳湘安;郝江平
3.离子液体中电化学还原CO2研究评述与展望 [J], 冯建朋;张香平;尚大伟;高红帅
4.搅拌条件下固体颗粒在液体中的流场强度分布 [J], 车敬标; 张春义
5.“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学实录与评述──物理实验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案例 [J], 张以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