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活运动和国民精神总动员论析
- 格式:pdf
- 大小:682.34 KB
- 文档页数:8
近年来,关于抗战时期中国动员体制之研究成果逐渐增多。
方德万(Hads J.van de Ven)指出:“战争动员为我们审视国民党处理中日战争的方式提供了一个视角,这个视角阐明了国民党所面对的各种困难,反映了国民党政权具有的能动性和认知力。
”①方德万在其专著中分别以征兵、农业政策、工业动员、国民参政会、国家总动员法等为线索,分析了国民政府的战时动员。
②奥村哲通过比较中日两国之兵力装备、经济实力和社会之组织动员情况,指出中日两国在开战时国力相差悬殊。
③石岛纪之分析重庆国民政府推行的各项政策,指出其抗战体制存在很多问题。
④奥村哲与笹川裕史等人则将焦点对准战时中日两国的基层社会,希望以此来揭示两国总动员的实际情况。
⑤姬田光义分析了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之发动和推行过程,以及国家总动员法的实施情况,对了解重庆国民政府的战时动员有很大作用。
⑥张燕萍则主要分析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经济动员。
⑦笔者也曾以重庆市动员委员会为例,通过分析其组织结构和活动,指出战时动员存在的问题。
⑧久保亨则从整个东亚地区的总动员体制这一更为广泛的视角,分析了中国的战时体制。
⑨众所周知,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谈话会上发表了《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之演说,并于19日将其公开发表。
⑩蒋介石认为如果卢沟桥被日军占领,那么北平就会成为第二个沈阳。
如果北平成为第二个沈阳,首都南京也将遭受同样的命运。
因此,蒋介石于7月31日发表《告抗战全体战士书》,呼吁:“大家齐心,努力杀贼,有进无退,来驱逐万恶的倭寇,复兴我们的民族!”(11)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中日战争全面展开。
以往很多研究指出,抗战时期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权力高度集中在蒋介石手中。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的战争领导能力受到考验。
也就是说,面对日本侵略,蒋介石都采取了什么对策,变得十分重要。
但是,迄今为止,关于蒋介石战争领导能力的研究还十分有限。
本文将通过考察抗战时期蒋介石的动员理念、国民政府有关总动员实施机关之变迁及其法制工作之进展,探讨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构建总动员体制的过程及其存在的问题。
抗日战争时期政治动员研究述评政治动员是指引导社会成员政治参与、组织和凝聚社会力量的过程。
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动员,在团结全国人民抗日救亡、推动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学术界对抗日战争时期政治动员的政策、特征、内容、方法途径、作用意义以及国共两党的政治动员合作等问题进行了丰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本文对这些理论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当代政治动员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运用。
标签:抗日战争;政治动员;统一战线政治动员是指引导社会成员政治参与、组织和凝聚社会力量的过程。
它是现代国家和政党政治生活的核心内容,在社会整合和现代政治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我国现代民族国家和政党政治建立与发展的重大事件。
这一时期,国共两党面对生死存亡的民族危机,从民族大义出发,摒弃前嫌再次合作,并形成统一战线,为争取民族抗战的胜利进行了广泛有效的政治动员工作,积累了大量关于政治动员的宝贵经验。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动员理论、实践和经验的探究,国内外理论学者都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并形成了丰硕的成果。
一、抗日战争时期政治动员研究的主要视角、观点和内容综观国内外学者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动员的研究成果,其主要的研究视角有三个层面,即专门研究共产党的政治动员、专门研究国民党的政治动员以及研究国共合作统一战线视野下的政治动员,所涉及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包括政治动员的政策、特征、途径与方法、作用与意义等诸多方面。
(一)抗日战争时期政治动员的政策政治动员需要制定相应政策来保证其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
在争取人民支持抗日战争胜利的努力中,国共两党都认识到了政治动员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就如何进行政治动员制定了相关的政策。
1.共产党的政治动员政策。
孙远东在《政治动员与政策过程》中认为中共的政治动员政策主要是在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治政”上,主要表现为在根据地的政权人员组成上搞三三制,在土地问题上进行减租减息;二是“治党”层面上,主要是整风运动。
蒋介石发起的“新生活运动”(引言)1934年,当蒋介石开始“新生活运动”的时候,他的观点是简单而原始的:通过恢复儒家思想来改造全体人民。
但他同时还吸收了基督教的思想和法西斯主义。
传记作家们把蒋介石的这一主张归因于一件相对来说不太重要的偶然事件。
福建战役期间,他在把司令部迁回南昌时,看到一个不到10岁的男孩正在街上抽烟,蒋介石大为震惊,他从车上下来,要求见小孩父母,并批评他们放纵自己的孩子。
不久“一场引人注目的禁止青少年吸烟运动”开始了,蒋介石认为,这种有害身心的习惯使中国人不断落后。
他们需要的是一种新的行为规范。
1934年2月19日,在江苏省南昌举行的一次5万人的群众大会上,蒋介石正式发起了“新生活运动”。
在会上,他讲述了那个抽烟男孩的故事。
他请大家注意一下德国。
德国虽然在大战中失败了,但他们很快就恢复了。
他们不再偿付战胜的协约国强加给他们的战争赔款,现在他们正在努力废除列强加给他们的不平等条约。
而中国呢?同德国人相比,中国人还在忍受着不平等条约所带来的耻辱。
德国并不是中国人的唯一榜样,具有斯巴达式纪律的日本人也为中国人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
蒋介石热衷于他的道德主张,提倡许多世纪以前的儒家思想和其他中国先哲们所制定的行为规范,他建议人们要待别注意其中的4点:礼,思维的标准方式;义,正确的处世原则;廉,辨别事物的清醒认识,特别是指在个人的和政治的生活中要诚实无欺;耻,道德荣誉感。
“新生活运动”的口号实际上是把这些儒教的价值标准合为一体:礼义廉耻――被译成英语就是“礼貌、公正、诚实和自尊感”。
尽管蒋介石正在进行一场军事战争,但他还是以其一贯的速度和精力召集了多批学生,让他们接受训练,然后派他们向公众进行“新生活”的演讲。
仅江苏省南京一地就建立了13个演讲站,“新生活运动”的领导人每天在那里对大量观众进行演说。
他们还印刷了许多小册子,民间团体或宗教团体也被动员起来以便尽可能广泛地散发这些印刷品。
为了补充这几项价值标准,还制定了指导人民的8项原则:1.把昨天看作死亡,把今天看作新生,让我们抛弃昨天的耻辱,建设一个新的民族。
什么是新生活运动_新生活运动失败为什么失败什么是新生活运动?新生活运动内容是什么?新生活运动(简称新运)指1934年至1949年在中华民国政府第二首都南昌推出的国民教育运动,横跨八年抗战。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新生活运动简介,希望对你有用!新生活运动简介运动目的“礼义廉耻”(四维)是新运的中心思想。
蒋介石要民众把“礼义廉耻”结合到日常的“食衣住行”各方面。
新运想要做到的,不仅是表面的市容清洁、谨守秩序,而是“要改革社会,要复兴一个国家和民族”。
蒋介石理想化地希望新运能使人民改头换面,具备“国民道德”和“国民知识”,从根本上革除陋习。
三化如果说“礼义廉耻”是新运的理论基础,则“三化”就是实践理论的行动指引。
所谓“三化”,就是“生活艺术化、生活生产化、生活军事化”,并在各篇演讲中强调务必达到军事化的严格标准。
所谓“艺术化”,就是以“艺术”为“全体民众生活之准绳”,告别“非人生活”,力行“持躬待人”并以传统之提倡“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榜样,以艺术陶养国民,以达“整齐完善,利用厚生之宏效”。
所谓“生产化”,则旨在“勤以开源,俭以节流,知奢侈不逊之非礼,不劳而获之可耻”,从而“救中国之贫困,弭中国之乱源”。
而“军事化”在《新生活纲要》中列于最末,但却是“新生活”的核心所在。
在《新生活运动之要义》中蒋介石即有这样的陈述:我现在所提倡的新生活运动是什么?简单的讲,就是使全国国民的生活能够彻底军事化!……勇敢迅速,刻苦耐劳……能随时为国牺牲!……养成这种临时可以与敌人拚命为国牺牲的国民,就要使全国国民的生活军事化。
所谓军事化,就是要整齐、清洁、简单、朴素,也必须如此,才能合乎礼义廉耻,适于现代生存,配做一个现代的国民!蒋举日本人民之能“洗冷水脸”、“吃冷饭”的例子来说明日本人“早已军事化了,所以他们的兵能够强”,故此要求中国人民达致同样的标准。
由此可见,提倡军事化生活之目的,乃在于“安内攘外”,借此提高国民政府动员人民之能力,一方面与中共抗衡,同时也为准备对付来自日本的威胁。
简评“新生活运动”作者:周振杰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6年第20期摘要:长期以来,学界对于新生活运动的评价有个基本观点,即认为长达15年之久的新生活运动其结果收效甚微,是场骗局,不得人心。
本文对此提出不同看法,认为该运动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关键词:新生活运动蒋介石抗日战争1934年发端于江西的新生活运动,堪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波及地域之广,持续时间之长,为民国史上所罕见。
这也是近几年来新生活运动问题引起学者们关注的原因所在。
但对当前新生活研究中的观点,笔者认为尚有商榷之必要。
考察史学界对新生活运动的评价,大致有以下四种,反共论、复古论、法西斯运动论、国民精神动员论。
反共论认为新运从南昌剿共行营发起,是配合蒋介石军事进攻的,欲从思想上瓦解共产主义存在的土壤。
复古论认为新文化运动以“礼义廉耻”为核心欲恢复封建道德,是对“五四”新文化的一种反动,国时认为从新运期间出现全国性尊孔读经逆流来看,新运与封建道德之间确有密切联系。
法西斯运动论认为新运最终目的是建立蒋介石的法西斯独裁统治,理由是新运要求的军事化和新运骨干均是力行社这一特务组织的成员。
国民精神动员运动论认为新运是在日寇侵略日剧的情况下推行的,有动员民众抵御外侮的意图。
特别是新运后期与国民政府国民精神动员运动相汇合,更可说明新运是国民政府的抗战动员之重要一环。
以上的四种评价都是从某一方面来评价新运的,且每一种都言之有据并有众多的附合者。
这一现象说明新运自身纷繁复杂,单从某一方面研究,并不能将这一运动的貌展示于世人。
一、抗战以前的新生活运动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试着给新生活运动定位:新运是蒋介石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企图以中国固有的儒家文化掺和西方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某些内容和德意志法西斯精神从思想上完成统一的一次尝试。
其主要目标是仿效“同治中兴”内除共忧,外除倭患,振兴儒学,提高国民素质。
显然,这些具体详尽的规定和做法,并不是为了装点门面,做为实施程序和步骤,实际上已构成新生活运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前言2012年我进入大学学习,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时候,对新生活运动产生了浓厚兴趣。
教授近代史的老师鼓励我利用南昌的文献资源,把新生活运动好好研究一番。
对此,国内出版的书籍和论文有温波的《南昌市新生活运动研究(1934-1935)》和《新生活运动中的社会动员》、王晓华的《“模范”南昌新生活运动策源地》等。
之后,我选择了从绳金塔小学实施的新生活运动,将研究成果整理成毕业论文。
一、新生活运动概述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政府危机四伏,外有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内有军阀割据和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革命。
无疑可以看出,蒋介石发起的新生活运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国民党的统治,而绳金塔小学实行新生活运动是国民党对教育领域实施思想控制的手段。
1934年2月19日,蒋介石在南昌乐群电影院(今南昌市东湖区小金台)发表讲话,标志新生活运动的开始,他说道蒋介石在动员大会上说:“新生活运动就是复兴我民族和国家对症下药的根本运动。
受什么教育就过什么日子;我们受新生活教育就过新生活。
”1新生活运动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三化”和“四维”。
三化是运动的指导,即生活军事化、生活生产化、生活艺术化。
军事化是要求整齐、清洁、简单、朴素。
生产化是要求国民生活要俭朴节约,不要浪费。
艺术化是使国民用艺术陶冶情操,丰富日常生活。
“四维”是中心思想,即中国传统的“礼义廉耻”。
2蒋介石在新生活运动的讲话中提到:“新生活教育,就是要符合礼义廉耻。
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
若国民的生活能合乎礼义廉耻,则这个国家就能兴盛。
”3他的观点很明确,即认为新生活运动是一场移风易俗,实行日常生活新规范的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运动。
蒋介石本人具有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极为推崇王阳明和曾国藩,所以希望用中国传统思想来改造国民。
同时他也推崇当时崛起的德国和日本,故将学习普鲁士精神和武士道精神引入新生活运动。
新生活运动很快推广到全国各地,各省均成立新生活运动促进会开展。
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使新生活运动受到严重影响。
新生活运动简谈02130318 郑文婷新生活运动(简称新运)是1934年至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在第二首都南昌推出的国民教育运动。
其目的是为了规范国民生活,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改革社会,复兴中华。
1934年2月17号,蒋介石在南昌发表了演讲《新生活运动发凡》,指出:“吾国革命之所以迄今尚未成功,即在于全国国民之生活形态始终无所改进”。
并对新生活运动做出了概括和解释,即为“全国国民于食衣住行四项实际的基本生活能彻底改进之一种社会教育的运动”。
两日后,蒋介石正式在南昌行营发表题为《新生活运动之要义》的演讲,此为一般意义上新生活运动的正式开始。
蒋介石继承了传统的儒家思想,主张四维,即礼义廉耻,他认为四维既张,国乃复兴。
除了传统儒学思想、传统礼教之外,新生活运动中还包含很多外来思想,比如日本传统武士道精神,基督教价值观等等。
蒋介石曾经多次留学日本,并且在日本加入了中国同盟会,非常了解日本社会状况和居民的生活习俗。
他自己本人也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早起并用冷水洗脸,每天记日记,不烟不酒。
他还是一个基督徒,并且经常做礼拜。
所以说新生活运动的思想来源和蒋介石个人的生活学习经历和个人习惯是分不开的。
蒋介石要求民众把礼义廉耻结合到日常生活中去,比如保持整洁、谨守秩序、提倡节俭、破除陋习、禁烟消毒(规定公共场合不准吸烟,禁止毒品)、读书识字等等。
除了礼义廉耻之外,新生活运动还提倡“三化”即生活艺术化、生活生产化、生活军事化。
所谓“艺术化”,就是以“艺术”为“全体民众生活之准绳”,告别“非人生活”,力行“持躬待人”并以传统之提倡“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榜样,以艺术陶养国民,以达“整齐完善,利用厚生之宏效”。
所谓“生产化”,则旨在“勤以开源,俭以节流,知奢侈不逊之非礼,不劳而获之可耻”,从而“救中国之贫困,弭中国之乱源”。
而所谓的军事化,这其实是最为关键的,是新生活运动的核心,是蒋介石发起新生活运动的根本目的。
蒋介石在《新生活运动的意义和目的》中说:“新生活运动的最后目的,就是要使全体国民的生活能够做到整齐划一四个字。
新生活运动概述新生活运动(简称新运)指1934年至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推出的公民教育运动,横跨八年抗战。
新运虽然标榜“新”生活,内容却是“旧”的儒家伦理思想。
新运最后因中华民国政府于1949年内战失利「暂停办理」,无疾而终,总体成效不大。
1934年蒋介石在对中国工农红军连续发动军事“围剿”和在国民党统治区实行文化“围剿”的同时,在中国江西省城南昌发起的所谓重整道德、改变社会风气的运动。
因其从改造国民的日常生活入手,所以命名为新生活运动。
目的在于用封建的伦理纲常来控制人民的思想和言论行动,用生活细节的要求来转移人民对政治、社会问题的不满,以反对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维护国民党的统治。
新生活运动的主要内容是:①以礼、义、廉、耻为基本准则。
礼为四维之首,就是规规矩矩,不犯上作乱。
②从改造国民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做起。
规定要拔上鞋跟,扣齐钮颗;走路靠左,胸部挺起;和洽邻里,同谋公益等。
③以整齐、清洁、简单、朴素、迅速、确实为标准。
在一个政府,一个主义,一个领袖之下,绝对统一,绝对团结,绝对服从命令。
④以生活艺术化、生产化、军事化,特别是军事化为目标。
随时准备捐躯牺牲,尽忠报国。
1934年2月19日,蒋介石在南昌成立了新生活运动促进会,自任会长;7月1日,又成立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自任总会长。
1934年7月~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为全面推行时期。
其间,新运总会由南昌迁到南京,聘请何应钦、陈果夫、张群等33人为指导员,又增设妇女指导委员会,以宋美龄为指导长。
在全国各省、直辖市、各县设立分会或支会。
这一运动受到革命者和进步人士的反对和抵制,未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实际收效甚微,抗日战争爆发后逐渐停止。
缘起1934年2月19日,蒋介石于南昌发表演说,为历时十五年的新生活运动揭开了序幕。
「新生活运动」这个名词,最早见于一九三四年二月十七日蒋介石在南昌于调查设计会所作的演说〈新生活运动发凡〉。
在这次演说中,蒋介石指出「所谓革命者,即依据一种进步的新思想(主义),以人力彻底改进各个人以至整个国家之生活形态之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