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电荷(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84.50 KB
- 文档页数:15
教案:两种电荷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知道导体和绝缘体。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研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电荷量及其单位。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金属中的电子可以自由移动。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
教学用具: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教师演示摩擦起电现象,如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用毛皮摩擦橡胶棒,让学生观察到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物体带电的本质是什么?二、探究新知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2.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并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受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用玻璃棒和橡胶棒进行实验,观察到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现象。
3. 教师介绍电荷量及其单位,让学生了解电荷的量化表示。
学生通过实验测量电荷量,使用验电器进行电荷的检测。
4.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导体中电荷可以自由移动,而绝缘体中电荷不能自由移动。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导体和绝缘体在摩擦起电过程中的表现。
三、巩固练习1.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什么?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四、小结与拓展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电荷量及其单位,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教案:15.1 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2. 电荷的性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 电荷的单位:库仑;4.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只会转移或重新分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和性质,能够区分正电荷和负电荷;2. 让学生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够解释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3.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单位和守恒定律,为后续学习电学知识打下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性质以及相互作用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物模型、气球等;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摩擦起电、塑料尺吸引纸片等,引发学生对电荷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2. 知识讲解:介绍电荷的定义、性质、相互作用规律以及电荷的单位;3.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简单的例题,让学生理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5. 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和性质;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 电荷的单位和守恒定律。
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一下什么是电荷?电荷有哪些性质?2. 请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3. 电荷的单位是什么?请简述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良好;2. 在讲解电荷的性质时,通过举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 在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4. 对于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需要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练习;5. 拓展延伸:电荷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电子设备、电力系统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电荷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基本定律,它指出: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只会转移或重新分配。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物理两种电荷教案【课标要求】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学习目标】1、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总结出带电体性质,能说出区分正负电荷的方法,准确得出电荷作用规律。
2、通过演示实验,知道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了解电荷量。
3、通过自学,了解原子结构,能总结出摩擦起电的原因。
4、认识绝缘体与导体,能说出他们的区别与联系。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学习重、难点】重点:实验探究电荷作用规律。
难点:理解原子结构的基础上说出摩擦起电原因,导体导电原因。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教学过程】一、动手参与小实验:教师展示一束下端扯成丝状、有些向四周散开的塑料捆扎绳。
问:“为了让散开的塑料捆扎绳聚拢到一起,直接用手捋一捋能不能达到目的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想象回答。
引导学生得出:用干燥的手捋达不到目的,蘸水后再捋就可以了。
引入摩擦起电。
二、新课1、学生分组进行摩擦起电小实验完成任务:1带电体的性质:吸引轻小物体2怎样得到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3怎样得到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4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摩擦起电吸引轻小物体数量不同,为什么?1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符号Q2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
3、演示验电器检验是否带电:1验电器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4、自学课本原子结构内容,完成任务:1原子结构:原子由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1.6×10-19 C。
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与核外所有的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物体对外也不显电性。
2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能力强弱不同,相互摩擦时,束缚核外电子能力强的得到电子,束缚核外电子能力弱的失去电子。
15.1两种电荷(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在今天的物理课上,我们将一起探索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电荷。
通过这个主题,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电荷的基本概念,并学会区分正电荷和负电荷。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这个课程时,我采用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
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电荷的性质,掌握电荷的分类,并能够运用电荷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荷的概念,知道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
2. 能够区分和识别正电荷和负电荷。
3. 学会用电荷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荷的概念,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
难点:电荷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守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气球,丝绸,毛皮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学生们亲眼看到电荷的存在。
我会用丝绸和毛皮分别摩擦气球,然后让学生们观察气球之间的相互作用。
2. 理论知识:讲解电荷的概念,介绍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
解释电荷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守恒定律。
3. 实践操作:让学生们自己尝试用丝绸和毛皮摩擦气球,观察和记录气球带的电荷性质。
4. 讨论交流: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讨论电荷的性质和相互作用。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电荷的概念,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
难点:电荷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守恒。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了解电荷的概念,掌握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并能够运用电荷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在课后,学生们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电荷的知识,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个课程,我希望学生们能够培养对物理的兴趣,提高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让他们明白,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需要我们重点关注。
引入环节的实验设计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的重要手段。
《两种电荷》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
2. 让学生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自然界中的雷电现象,引发学生对电荷的思考。
2. 讲解:介绍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讲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电荷实验,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5. 巩固:通过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正负电荷定义和电荷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以及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室设备:验电器、橡胶棒、毛皮、丝绸、气球等。
2. 教学课件:正负电荷的图片、动画演示电荷相互作用等。
3. 参考资料:电荷相关的研究论文或科普书籍。
八、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播放雷电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电现象。
2. 定义电荷:介绍正电荷和负电荷的概念,解释它们是如何被发现的。
3. 实验演示:使用验电器展示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现象。
4. 互动提问:询问学生对电荷相互作用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电荷相互作用规律,并分享讨论成果。
九、作业布置:1. 设计一道简单的实验,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电荷现象。
2. 写一篇短文,描述电荷相互作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 复习电荷知识,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
十、板书设计:1. 正电荷定义:相互作用:2. 负电荷定义:相互作用:3. 电荷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重点和难点解析:六、教学评价:补充和说明:在教学评价环节,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15.1两种电荷一、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及实质2.知道电荷量及单位3.知道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4.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及作用5.了解原子结构及原子呈电中性原因6.了解导体和绝缘体及导体导电原因二、教学重点1.电荷间相互用2.导体和绝缘体三、教学难点1.摩擦起电的实质2.原子结构四、教学用具不同类型验电器两个、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碎纸片、通草球等。
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学生看课本P32-35。
引入: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们生活在电的世界里,所有的用电器只有电才能工作,那么我们天天提及的“电”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就来学生和电有关的知识,今天我们从最基本的电荷开始电学的学习。
(二)摩擦起电问题1:橡胶棒是否带电?怎么证明?物体带上电和没有带电有什么区别?1.对比演示:(1)不带电和带电的橡胶棒和玻璃棒吸引碎纸片和通草球;(2)吸引的纸片有一部分“弹开”。
(如果学生发现了可以提出,否则可以不讲。
)问题2:橡胶棒和玻璃棒带电了吗?用的什么办法让它带上了电?一个物体如果带上电有什么的性质?总结:(1)带电性质:吸引轻小物体;(2)可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2.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的例子:(1)冬天脱衣服冒火花;(2)梳头时头发跟梳子一起;(3)毛衣容易脏;(4)电视电脑屏幕容易吸灰;(5)油灌车下面拖着一条铁链;(6)纺织工厂要保持空气潮湿;(7)买食物时,薄塑料袋容易沾在手上甩不掉等。
(三)电荷及其相互作用1.两种电荷引入:橡胶棒和玻璃棒都可以通过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上电,都可以吸引轻小物体,它们带的电性质是不是一样的呢?科学研究表明,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1)丝绸←→玻璃棒带正电:记+,“丝玻正”;(2)毛皮←→橡胶棒带负电:记-,“毛胶负”。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引入: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正电可以吸引轻小物体,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也可以吸引轻小物体,那么把带正电的玻璃棒和带负电的橡胶棒放在一起会不会相互吸引呢?得出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教案:15.1《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学期第15章《电与磁》的15.1节《两种电荷》。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电荷的性质、两种电荷的定义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具体内容包括:1. 电荷的性质: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只存在于带电体上。
2. 两种电荷的定义: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荷的性质,知道电荷只存在于带电体上。
2. 掌握两种电荷的定义,能够区分正电荷和负电荷。
3. 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静电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的定义和电荷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玻璃棒、橡胶棒、丝绸、毛皮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包括丝绸、毛皮、玻璃棒、橡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分别吸引纸屑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玻璃棒和橡胶棒会吸引纸屑?它们带有哪种电荷?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电荷的性质,两种电荷的定义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关于电荷间相互作用的例题,如:两个相同的金属球,一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分别吸引轻小物体,验证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5. 知识巩固: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关于电荷的性质和两种电荷的定义的题目,让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性质2. 两种电荷的定义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七、作业设计1. 题目: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分别吸引轻小物体,观察它们的相互作用,并解释原因。
两种电荷的教案第一篇:两种电荷的教案两种电荷教案(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叫物体带电和摩擦起电。
2.知道正、负电荷是如何规定的;3.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知道电量及其单位。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电学的浓厚兴趣,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及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锻炼学生积极参与、亲自动手操作、大胆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教学难点导体中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电子(三)教学过程日常生活中,当空气干燥时用笔摩擦头发,笔可以吸引小纸屑,在干燥的天气里,衣服表面容易吸附灰尘。
你有过这种体会吗?问题:笔为什么会吸引小纸屑?衣服表面为什么容易吸附灰尘?1、摩擦起电① 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把棒靠近纸屑,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②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将棒靠近纸屑,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我们看到,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带电体性质:吸引轻小物体轻小的物体:轻质小球,纸屑,通草球(通脱木的茎做成的小球,质量非常轻)2、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演示实验:① 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互相排斥。
②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互相吸引。
思考:这两个实验现象说明什么?总结: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不同。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自然界中只有2种电荷。
用绸布摩擦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可用“+”表示。
两种电荷教案电荷是物质中最基本的属性之一,是指物质中存在的电子和质子所带的电荷。
电荷有两种,一种为正电荷,另一种为负电荷。
正电荷是物质中质子所带的电荷,负电荷是物质中电子所带的电荷。
下面是两种电荷的教案。
教案一:正电荷一、教学目标1. 了解正电荷的概念和性质;2. 知道常见物体中所带的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3. 能够举例说明正电荷的产生和传递;4. 能够应用正电荷的性质解释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点正电荷的概念和性质。
三、教学难点正电荷的产生和传递。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和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回顾电荷的概念和性质。
2. 概念讲解讲解正电荷的概念,即物质中质子所带的电荷。
正电荷的性质有:相同的正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的正电荷互相吸引。
3.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说明正电荷的产生和传递。
例如,摩擦产生正电荷,物体之间的接触传递电荷。
4. 身边实例探究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找出带有正电荷的物体,并解释其产生和传递的原因。
5. 拓展应用通过对电子束的偏转实验或气球的悬浮实验等,引导学生应用正电荷的性质解释物理现象。
6. 总结归纳对正电荷的概念和性质进行总结和归纳。
教案二:负电荷一、教学目标1. 了解负电荷的概念和性质;2. 知道常见物体中所带的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3. 能够举例说明负电荷的产生和传递;4. 能够应用负电荷的性质解释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点负电荷的概念和性质。
三、教学难点负电荷的产生和传递。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和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回顾电荷的概念和性质。
2. 概念讲解讲解负电荷的概念,即物质中电子所带的电荷。
负电荷的性质有:相同的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的负电荷互相吸引。
3.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说明负电荷的产生和传递。
例如,摩擦产生负电荷,物体之间的接触传递电荷。
4. 身边实例探究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找出带有负电荷的物体,并解释其产生和传递的原因。
5. 拓展应用通过对电子束的偏转实验或气球与头发摩擦产生静电等实验,引导学生应用负电荷的性质解释物理现象。
教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电荷的单位:库仑(C)。
4.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相互作用和单位,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气球,丝绸和毛皮。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闪电和静电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电荷的存在和性质。
2. 知识讲解:讲解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单位。
3. 实验演示:用丝绸和毛皮分别摩擦气球,观察气球带的电荷性质;将带电的气球靠近其他气球,观察相互作用现象。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笔记本记录实验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的电荷知识解释。
5. 知识巩固:讲解电荷守恒定律,并用实例进行解释。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3. 电荷的单位4. 电荷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文字描述电荷的定义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解释电荷守恒定律的含义,并给出一个实例。
(3)完成实验报告单,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
2. 答案:(1)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性质。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电荷守恒定律的含义是: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本章内容概述声、光、热、力、电、磁现象是自然界中的基本现象,本章是在“声现象”、“光现象”、“力现象”、“热现象”学习的基础上,开始让学生接触有关“电现象”的初步知识.本章教学内容,就是从最基本、最简单的电路开始学习,学习电荷和摩擦起电,学习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学习电流的测量,学习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本章共分5节:1.第1节“两种电荷”,主要讲述了摩擦起电的现象,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要求学生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了解电子是带电量最小的电荷,知道金属中存在大量可自由移动的电子.2.第2节“电流和电路”,本节是本章的重点教学内容,本节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让学生认识简单电路,能动手连接简单电路,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上,并注意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良好的电学实验习惯、良好的画电路图的习惯.3.第3节“串联和并联”,本节主要讲述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串、并联电路,能画简单的串联、并联电路图,能根据电路图连接实际电路.4.第4节“电流的测量”,本节的内容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用类比的方法建立电流概念;第二,电流的单位及换算;第三,用电流表测电路的电流——电流表的使用.5.第5节“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本节主要是在学生初步了解电路和电流的概念、认识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以及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等自主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①认识摩擦起电现象,认识两种电荷及它们的相互作用.②从能量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③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④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⑤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⑥知道电流,会使用电流表测电流,知道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①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②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学习从现象中分析归纳出规律的方法.③在认识和使用电流表的过程中,学会阅读说明书,对照实物,掌握正确使用测量工具的方法.④在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探究的步骤.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①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电现象,如摩擦起电等.②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善于观察、勤于分析,具有创新的精神.本章课时安排【课时建议】本章共有5节,建议10课时.第1节两种电荷………………………………………………………1.5课时第2节电流和电路……………………………………………………1.5课时第3节串联和并联……………………………………………………2课时第1课时初步认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第2课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在生活中的综合运用第4节电流的测量……………………………………………………1.5课时第5节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2课时第1课时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第2课时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本章复习和总结1.5课时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1.知道两种电荷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掌握电荷量及其单位,了解原子结构.【教学难点】1.运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判断物体带电的性质,并解释简单的静电现象.2.理解金属中的电子可以自由移动.【教具准备】玻璃棒、橡胶棒、细线、铁架台、纸屑、毛皮、丝绸、验电器、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杆、空易拉罐、梳子、气球、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5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教师播放视频“怒发冲冠”,引导学生注意动画中女孩的头发竖起来了.师下面老师将演示“怒发冲冠”给你们看.教师请2位长头发的女生上台,当空气干燥时,教师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头发随梳子“飘”起来.师同学们一定很惊讶为什么头发会“飞舞”,这是因为“摩擦起电”,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进行新课】知识点1 摩擦起电和两种电荷1.摩擦起电教师将“摩擦”过的气球“挂”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吸在黑板上.生1:是不是因为黑板和气球具有磁性,所以它们可以互相吸引.生2:气球怎么可能具有磁性,这是因为老师刚“摩擦”了气球,使气球带电了,所以才会吸在黑板上.教师不需着急解答,先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实验:实验1:教师用“未摩擦过”的梳子靠近易拉罐,用“未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碎纸屑,用“未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现象:无法吸引)实验2:教师用“摩擦过”的梳子靠近易拉罐,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碎纸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现象:可以吸引)师请同学们说说两组实验中的“玻璃棒”、“橡胶棒”、“梳子”有什么不同?生:摩擦过的玻璃棒、橡胶棒、梳子能吸引轻小物体,没有经过摩擦的玻璃棒、橡胶棒、梳子不能吸引轻小物体.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引出摩擦起电的概念,并进行总结和板书.板书:(1)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师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你还见过哪些“摩擦起电”现象?生1:摩擦过的小塑料尺能吸引头发.生2:电风扇的“叶子”易招灰尘.生3: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肤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下面我们来做个例题.例题1 (多媒体展示)把一张干燥的报纸紧贴在竖直墙壁上,松手后报纸会自行脱落.如果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在报纸上摩擦几下,报纸就会“贴”在墙壁上.这是报纸和铅笔摩擦后,报纸与墙壁相互吸引的缘故.此时报纸相对于墙壁是的.解析:报纸与铅笔摩擦后带了电荷,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将报纸靠近墙壁时,与墙壁表面相互吸引,所以报纸能粘在墙壁上,此时报纸与墙壁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相对静止.答案:起电(带电或带了电荷)静止2.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3个实验(教师可以边演示边解说).实验3:用两块相同的丝绸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玻璃棒,再将两根玻璃棒互相靠近.(现象:互相排斥)实验4:用两块相同的毛皮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橡胶棒,再将两根橡胶棒互相靠近.(现象:互相排斥)实验5:将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现象:互相吸引)教师引导学生说说从上面3个实验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生1: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带同种电荷,靠近时互相排斥;两根橡胶棒都是用毛皮摩擦的,它们带同种电荷,靠近时也互相排斥,由此可知,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生2:既然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互相吸引,说明它们带的是异种电荷,异种电荷互相吸引.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并进行总结和板书.板书: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1)正电荷:人们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可以用“+”表示.(2)负电荷:人们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可以用“-”表示.(3)两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例题2(多媒体展示)用丝线悬挂着A、B、C三个轻质小球,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如图,若C带负电,则()A.B可能带负电B.A、B一定都带正电C.B可能不带电D.A一定带负电解析:由图可知,A、B相互排斥,说明A、B带电且带同种电荷;B、C相互吸引,说明B、C可能带异种电荷,也可能其中一个不带电,另一个带电.题目已知C带电,分析第一幅图可知B带电,即B、C都带电,且C带负电,所以B带正电,A带正电,故选B.答案:B课堂演练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知识点2 验电器1.认识电荷量师物体所带电荷有多有少,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电荷量.板书:(1)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也可简称电荷.(2)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3)一根实验室中常用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摩擦后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C.2.认识验电器教师出示两种不同型号的验电器,并介绍其结构.(如图甲、乙)板书:验电器的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师同学们一定很奇怪为什么验电器可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它又是怎样工作的呢?大家不要着急,我们先来观察一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①用不带电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不张开)②用不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不张开)③用带正电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张开)④用带负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张开)⑤用力摩擦玻璃棒、橡胶棒,再将它们分别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张开更大了)教师引导学生说说从这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生1:没有带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不张开,带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了.生2:带电多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箔片的张角更大,所以,验电器不光可以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还可以检验出带电量的多少.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带电体接触金属球时,金属箔片会张开呢?学生讨论后总结得出结论: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并进行总结和板书.板书: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课堂演练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知识点3 原子及其结构1.原子及其结构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有的分子由多个原子构成,有的分子由一个原子构成,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原子的结构.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原子的结构”,并讲解.原子的结构(多媒体课件)(1)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外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运动(如图甲所示).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1.6×10-19C.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原子整体不显电性,物体对外也不显电性.(2)原子很小,直径为10-10m,如果将原子比作一座大楼,原子核就如乒乓球那么大,可见原子核非常小.但是原子核又可以再分,它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而质子和中子还有更小的精细结构——夸克(如图乙所示).关于原子核结构的问题,本节课我们只需了解,不作深入探究,这些内容我们以后再学.甲:原子结构乙:原子核结构(3)氢原子的结构最简单,原子核中有1个正电荷(其电荷量与电子电荷量相等),核外有1个电子.氦原子核中有2个正电荷,核外有2个电子.(如图丙)丙:氢原子和氦原子的结构板书:(1)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旋转的电子组成,原子的核式结构与太阳系相似.(2)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1.6×10-19C.(3)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使得整个原子不显电性.例题3(多媒体展示)下列关于原子、原子核的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核不带电B.原子核几乎占据了原子的全部空间C.原子带正电荷D.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答案:D2.电荷守恒定律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摩擦起电”,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呢?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的实质(多媒体展示)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当两个物体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板书:(1)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2)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课外延展】师下面我们将做一个小实验来证明电荷的转移,请同学们注意观察金属箔片的张角情况.教师演示实验:将带正电的验电器A和不带电的验电器B的金属球用带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杆连起来.(现象:验电器A的金属箔片张角变小,验电器B的金属箔片张角变大)师请同学们说说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生:这个实验说明验电器A所带电荷减少,验电器B所带电荷增大,由此我可以联想到正电荷由验电器A移动到了验电器B.例题4 (多媒体展示)用一根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接触一个金属箔已张开小角度的验电器,接触时发现验电器金属箔片张角变大,由此判断()A.验电器原来带正电荷,接触时有电子从验电器传向玻璃棒B.验电器原来带正电荷,接触时有电子从玻璃棒传向验电器C.验电器原来带负电荷,接触时有电子从玻璃棒传向验电器D.验电器原来带负电荷,接触时有电子从验电器传向玻璃棒解析: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当它接触验电器时,箔片张角变大,说明验电器原来也带正电,且电荷量比玻璃棒小,箔片张角变大说明验电器所带正电荷量增加,带正电荷实质是失去电子,说明验电器失去电子,即电子从验电器传向玻璃棒,故A对.答案:A课堂演练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知识点4 导体和绝缘体师带电的物体有时会与其他的物体接触,从而失去电荷.那么,什么物体容易传导电荷,什么物体不容易传导电荷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教师演示教材P34《演示》——“电荷在金属棒中的定向移动”中的两个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解说:①第一个实验中,用橡胶棒连接后,验电器A、B金属箔的张角没有变化,说明橡胶棒中没有发生电荷的转移,即橡胶棒不容易导电.这种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等都是绝缘体.绝缘体中的带电粒子相互约束,不能自由移动.②第二个实验中,用金属棒连接后,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减小,B 的金属箔由闭合变为张开.这表明,验电器B也带了电,就是说,有一部分电荷通过金属棒从A移动到了B,电荷在金属棒中可以定向移动,说明金属容易导电,我们把这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食盐水溶液等都是导体.金属中有自由电子,能够导电,酸、碱、盐的水溶液中也有能够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好的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电线芯线用金属来做,因为金属是导体,容易导电;电线芯线外面包上一层橡胶或塑料,因为它们是绝缘体,能够防止漏电.板书:(1)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等都是导体.(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如橡胶、玻璃、塑料等都是绝缘体.(3)在金属中,部分电子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这种电子叫做自由电子.金属导电,靠的就是自由电子.例题5(多媒体展示)我们经常在加油站看到一条醒目的标语“严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这是因为桶内汽油会不断与塑料桶摩擦,使塑料桶带了电,而塑料是(选填“导体”或“绝缘体”),不能及时将电荷转移,易造成火灾隐患.解析:汽油是易燃物质,当用塑料桶装运汽油时,由于在运输过程中,汽油不断与桶壁摩擦而使塑料桶带电.又因塑料是绝缘物质,桶上的电荷不能传递与转移,从而桶上的电荷越积越多.当桶上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放电现象.放电产生的火花会引燃汽油,造成火灾或油桶爆炸事故,所以加油站用醒目的标语提醒人们不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以免发生意外事故.答案:绝缘体例题6(多媒体展示)如图是家庭电路中常用的白炽灯泡和灯头的示意图,则以下灯泡和灯头上各种部件中全部属于导体的是()A.灯头后盖、螺旋B.玻璃泡、锡块C.螺旋、金属片D.灯头后盖、玻璃泡解析:灯泡和灯头各个部件中,螺旋、锡块、金属片都是导体.答案:C教师总结: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例如,当某些绝缘体加热后部分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从而使该绝缘体变成了导体.课堂演练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教师结束语】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电荷的有关知识,知道了摩擦起电现象.正负电荷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导体和绝缘体的有关知识,为电学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电能在生活和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相信大家一定会学好电学知识.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1.对于“两种电荷的规定”、“金属中有大量自由电子”等知识需要很大篇幅才能讲清楚,而这些知识只是要求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有一个感性认识,不需要学生过多地进行深究,因此在教学时只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简略带过,更多关注的是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结果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2.本节“摩擦起电”和“原子结构”的学习是为下一节引入“电流”做铺垫.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结合本节“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问题,启发学生从电子的得失方面去猜想摩擦起电现象的产生,引导他们通过查找资料、课外阅读更多地了解科学家富兰克林,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了解静电除尘、静电复印等现代静电技术.在教学中还应告诉学生“电中性”是指原子(或整个物体)对外不显电性.物体呈电中性不等于物体没有电荷,只是物体所带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的数量相等而已.1.避雷针“避雷”的原理避雷针的发明,是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为人类避免雷电伤害而做出的巨大贡献.避雷针是一根高而尖细的针状导体,把它竖在高大建筑物顶端,尾部用粗铜缆连接到埋入地下几米深的金属板上,使避雷针与大地接触良好.雷雨天气时,空中的乌云团带有大量的电荷,乌云团与地面或与带异种电荷的其他乌云团间可形成上亿伏的高压电,这样的高压可使空气电离,由绝缘体变成导体,于是出现巨大响声和火花放电,这就是雷鸣和闪电.云团与云团之间的放电,称为“天雷”,云团与地面间的放电,称为“落地雷”,后者常对生命和财产造成伤害.当带电云团接近避雷针时,由于静电感应,避雷针顶部立刻聚集异种电荷,避雷针尖与带电云团间的电压远远大于地面与带电云团间的电压,这时避雷针很快与带电云团放电,使云团中的大量电荷顺着避雷针的铜电缆传到地下,从而使建筑物避免雷击.2.巧防静电污染静电是一种物理现象.天气干燥时,化学纤维质地的内衣、地毯、坐垫和墙纸等受到摩擦都会产生静电.另外,家用电器使用时亦会产生静电效应或外壳带上静电.静电会令人感到身体不适,出现头痛、失眠和烦燥不安等症状,甚至引发皮疹和心律失常.如何消除静电呢?以下方法不妨试试.(1)在温度低的天气,在家里洒些水或放置一两盆清水.(2)卧室不摆放电视机.看电视时打开窗户,与电视保持2~3m的距离.看完电视要洗脸、洗手.(3)老人、小孩、静电敏感者、查不出病因的心脏病人、神经衰弱者在冬季最好穿棉质的内衣、内裤.(4)当头发无法梳理服贴时,将梳子浸在水中片刻,等静电消除后再梳理.(5)赤足(休闲时,不要放过赤足的机会).3.现代静电技术静电技术包括静电应用和防止静电危害两个方面.静电应用技术现已广泛用于节能、节约材料、保护环境、快速传递信息等方面,并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例如静电除尘,它能有效地捕集空气中粒径在十微米以下的尘埃.静电除尘与其他除尘技术比较,耗能少,运行费用低,能回收有用物质,易于维修管理.静电复印是利用静电力使带电墨粉(或墨滴)按照原件的文字或图像粘附在纸上;采用三种基色可以进行彩色静电复印.静电涂漆和敷粉是将涂料带电喷出,使它们在电场力的驱动下射到工件上.同喷枪涂漆相比,它可以节约涂料,减轻污染,降低成本.静电分选主要用于选矿,它利用电性能不同的介质颗粒在电场中带有不同的静电力来选矿物.静电纺纱和植绒是利用静电力操纵带电的纤维实现的.静电危害起因于静电力和静电火花放电.静电危害中最严重的静电放电引起可燃物的起火和爆炸.防灾措施一般多是降低流速流量,改造起电强烈的工艺环节,采用起电较少的设备材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