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再灌注损伤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2
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疾病,其发生率和死亡率日益增加。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缺血情况下,组织再次被血液灌注时所引起的组织损伤。
这种损伤主要发生在心脏、肝脏、肾脏和大脑等器官中,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和死亡。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形成机制十分复杂。
一方面,血管内皮细胞和周围组织血管收缩后,血液无法到达组织细胞,从而导致局部缺血。
另一方面,当血液重新被灌注回组织细胞时,血管内皮细胞和周围组织会释放出大量的自由基和炎症因子,引起组织细胞的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
为了预防和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目前的主要方法是采用抗氧化剂、炎症因子抑制剂、细胞凋亡抑制剂等药物,以及利用低温、缺氧等方法来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
此外,合理的营养和运动也可以起到预防和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总之,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种十分严重的疾病,其发生机制十分复杂,需要多方面的方法来进行预防和治疗。
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我们一定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缺血再灌注损伤指标介绍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简称IRI)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指的是在缺血(血液供应不足)阶段后重新灌注(血流恢复)时引发的组织损伤。
IRI对许多器官和组织都有影响,包括心脏、肾脏、肝脏等。
针对IRI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借助各种指标来评估组织损伤的程度和机制。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多个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变化。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机制:1.缺氧损伤:缺血导致组织缺氧,细胞无法正常进行代谢活动,从而引发细胞死亡和组织功能障碍。
2.氧化应激:再灌注时,氧气迅速供应到缺血组织,产生大量自由氧化物,如过氧化氢和超氧自由基。
这些自由氧化物可以损害细胞膜、DNA、蛋白质等,进一步引发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3.炎症反应:缺血再灌注损伤会触发炎症反应,引发多种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的释放。
这些炎症反应可以进一步增强组织损伤的程度。
4.钙离子失衡:缺血再灌注会导致细胞内外钙离子浓度失衡,进一步破坏细胞的正常功能。
5.细胞凋亡和坏死: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细胞可以选择性地发生凋亡(程序性细胞死亡)或坏死(非程序性细胞死亡)。
这些细胞死亡方式对组织损伤的总体效应有很大的影响。
缺血再灌注损伤指标的分类为了评估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和机制,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指标和方法。
下面是几个常见的指标分类:组织结构指标组织结构指标是通过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的显微镜观察,来评估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和细胞损伤程度。
例子:•组织病理学评分:通过对组织切片进行染色和显微观察,评估细胞变性、坏死、炎症细胞浸润等程度,给予相应的病理学评分。
炎症因子指标炎症因子是在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释放的细胞因子和介质,可以作为炎症反应的指标。
例子:•白细胞计数:通过对血液样本进行计数,评估炎症反应的程度。
氧化应激指标氧化应激指标可以用来评估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氧化应激的程度和机制。
例子:•抗氧化酶活性:测定组织中抗氧化酶的活性,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活性,以评估氧化应激的抑制能力。
第十二章缺血-再灌注损伤一、名词解释1. 缺血性损伤:因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造成的细胞损伤。
2. 缺血再灌注损伤:指在缺血基础上恢复血流后组织损伤反而加重,甚至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的现象,简称再灌注损伤。
3. 氧反常:组织器官或培养细胞经过定时间的低氧后,再恢复正常氧供应,反而使组织细的损伤更趋严重的现象。
4. 钙反常:用无钙溶液灌流组织器官后,再用含钙溶液壠流,组织细胞损伤反而加重的现象。
5. 自由基: 是在外层电子轨道上含有单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的总称。
6. 氧自由基:指由氧诱发的自由基,例如超氧阴离子( )和羟自由基(0H· )。
7. 活性氧:指一类由氧形成的、化学性质较基态氧活发的含氧物质,包括氧自由基和非自由基含氧物质。
8. 呼吸爆发: 再灌注组织重新获得氧供应的短时间内,微活的中性粒细胞耗氧量显著增加,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又称为氧爆发,这是再灌注时自由基生成的重要途径之一。
9. 膜脂质过氧化: 自由基与膜内多价不饱和脂肪酸作用使之发生过度氧化,造成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比例失调从而使磷脂膜的功能与结构发生改变。
10. 钙超载: 各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内钙含量异常增多,并导致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的现象。
11. 无复流现象: 缺血组织恢复血流后,部分缺血区并不能得到充分血液施流的现象。
12.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在心肌再灌注过程中出现的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最为多见,是造成猝死的重要原因。
13. 心肌顿抑: 遭受短时间可逆性缺血损伤的心肌,在流恢复或基本恢复后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暂时性收缩功能降低。
二、简答题1、简述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生成增多的机制?①黄嘌呤氧化酶的形成增多,催化次黄嘌岭、黄嘌呤产生氧自由基;②中性粒细胞聚集及激活,摄入的氧经细胞内NADPH氧化酶和NADH氧化酶催化形成氧自由基;③线粒体功能受损,氧经单电子还原形成氧自由基;④儿茶酚胺增加和氧化产生氧自由基。
第十章缺血与再灌注损伤复习提要一、概念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或称再灌注损伤,是指组织缺血一段时间,当血流重新恢复后,组织的损伤程度较缺血时进一步加重、器官功能进一步恶化的综合征。
二、发生原因凡能引起血流重新恢复而导致组织损伤的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原因。
三、影响因素缺血时间侧枝循环对氧的需求程度电解质浓度四、发生机制主要与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一)自由基生成增多1. 自由基的概念及分类自由基(free radical, FR):指外层轨道上有未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或分子的总称。
氧自由基(oxygen free radical, OFR): 包括:超氧阴离子(O·2 )、羟自由基(·OH)、单线态氧(1O2)。
O·2是其它氧自由基产生的基础。
一氧化氮(NO)脂性自由基: 是氧自由基与多聚不饱和脂肪酸作用后生成的中间代谢产物,如烷自由基(L.)、烷氧自由基(LO.)、烷过氧自由基(LOO.)等。
2. 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自由基生成增多的机制①通过血管内皮细胞的黄嘌呤氧化酶途径产生自由基②激活的白细胞经NADPH氧化酶途径产生自由基③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单电子还原生成氧自由基增多④体内清除自由基能力下降3. 正常机体清除自由基的机制:①抗氧化酶类: 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 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
②抗氧化剂: 维生素E、维生素C、辅酶Q等。
4. 自由基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①多价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损伤生物膜②蛋白质和DNA分子结构的变化(二)钙超载钙超载(calcium overload )是指Ca2+在细胞内大量积聚。
1. 细胞内Ca2+的稳态调节(homeostasis )①Ca2+进入胞液的途径质膜钙通道:包括①电压依赖性Ca2+通道(VOC)②受体操纵性Ca2+通道(ROC):又称配体门控钙离子通道(ligand gated calcium channel )。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名词解释1.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述嘿,朋友们!今天我们要聊聊一个听起来挺复杂的医学名词——缺血再灌注损伤。
别担心,我会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把它解释清楚,让你在朋友面前也能侃侃而谈。
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词听上去像是医学界的“高大上”,但其实就是描述一个身体在“缺血”和“再灌注”之间的小插曲。
1.1 什么是缺血?说到缺血,简单来说,就是身体某个地方的血液供应不足。
想象一下,你在夏天里喝着冰镇饮料,忽然停电了,冰块开始融化,饮料变得温温的,感觉可没那么爽了。
这就像身体里的某个器官,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它“没劲儿”,功能下降。
缺血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动脉被堵了,或者是某种病理状态让血流不畅。
1.2 再灌注又是怎么回事?再灌注就好比把冰箱重新插上电,恢复了原本的“冷气”。
再灌注就是让缺血的部位重新获得血液供应,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事情总是没那么简单!当血液一恢复,像是暴风雨来临,里面的活跃物质瞬间增多,这就可能导致一系列问题。
想象一下,就像一群小朋友在大雨后疯玩,可能会闹出一些麻烦。
2. 为什么缺血再灌注损伤会发生?那么,缺血再灌注损伤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首先,咱们得明白,缺血的状态下,身体的细胞会变得“无精打采”,缺乏氧气和营养物质。
而当血液一来,细胞又开始“疯狂进补”,可是,能量的瞬间激增,反而会引发一些“负面情绪”。
这就像是你刚喝完一杯浓咖啡,整个人突然嗨起来,但心跳也开始加速,甚至有点焦虑。
2.1 自由基的“捣乱”在这个过程中,自由基就像是个捣蛋鬼。
缺血时,身体的防御机制会受到抑制,等血液一恢复,这些自由基就开始大肆破坏。
它们会攻击细胞膜,搞得细胞不堪重负。
就像个小火把,烧得你根本没法招架。
2.2 炎症反应的来临再说说炎症反应。
再灌注之后,身体会释放一堆小信使,告诉周围的细胞“快来,咱们得抵抗入侵者!”这时候,血管会扩张,血液流量增加,炎症细胞也蜂拥而至,像是群蜂袭来。
虽然它们是来帮助的,但有时候“帮助”也会过头,反而让受损的地方更痛苦。
名词解释缺血再灌注损伤咱今儿个来说说缺血再灌注损伤。
你说这缺血再灌注损伤啊,就好像是身体里的一场小闹剧。
你想想啊,身体里的血管就好比是一条条公路,血液呢就像是来来往往的车辆。
有时候因为一些原因,比如血管堵塞啦,这路上的车就过不去了,这就是缺血呀。
那这块地方就没了血液的供应,就像没了物资的输送,那肯定会出问题呀。
然后呢,等问题解决了,血管又通了,血液又能流过去了,这就叫再灌注。
按道理说,这应该是好事儿呀,路通了,物资又能送进去了。
可有时候啊,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就好比你家好久没住人,突然你回去了,打开门,是不是可能会扬起一阵灰尘啊?这缺血再灌注损伤就有点像这扬起的灰尘。
在缺血的时候,身体里的一些细胞啊、组织啊,都已经适应了那种缺血的状态。
这突然又有血液流进来了,它们反而不适应了,就会出乱子。
这再灌注的时候,会产生很多有害物质呢,就像一群捣乱的小淘气,在身体里闹腾。
这些小淘气会让细胞受伤,让组织受损。
你说气不气人?那这缺血再灌注损伤会有啥后果呢?哎呀,那可多了去了。
比如说会影响心脏啊,让心脏功能不好了,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呀!还可能影响到大脑,让人变得迷迷糊糊的。
这就好比是家里的电器,突然被这么一折腾,说不定就坏了,不好用了。
那怎么预防这讨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呢?这可得注意啦!平时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呀,别抽烟,少喝酒,多运动。
就像给身体这条大路做保养,路好了,车才能跑得顺畅嘛。
还有啊,如果身体有啥不舒服,可别拖着,赶紧去看医生。
医生就像是道路维修工,能及时帮我们解决问题,避免出现大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反正啊,这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不是啥好东西,咱得重视起来,可别让它在咱身体里捣乱呀!大家都要好好爱护自己的身体,别让这些小麻烦找上门来哟!这身体可是革命的本钱,咱得好好保护它,让它健健康康的,才能好好享受生活呀,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缺血再灌注损伤名词解释
缺血再灌注一般指缺血-再灌注损伤,又名肌病肾病性代谢综合征,是指由于局部肌肉组织缺血,肌肉出现溶解,释放出肌红蛋白和钾离子等物质,进而造成肾脏及其他器官损伤的疾病,如肺栓塞、急性肾衰竭等疾病。
一般主要考虑是由于急性动脉阻塞、缺血性坏死以及非创伤性疾病导致,多见于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心房颤动以及恶性肿瘤等患者。
该病常见的症状为患肢僵硬、水肿、肌红蛋白尿(樱桃红色尿)。
若酸性代谢产物进入脑内,还可能导致躁动和神志不清,还可引起高钾血症,进而导致出现心律失常的症状,可感到心慌气短,严重时可突然昏厥。
建议如果出现肌病肾病性代谢综合征的情况时,患者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在医师指导下积极配合做相关检查和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其他更多:
缺血再灌注损伤和体内氧自由基的损伤有关,当人体器官发生缺氧就会导致局部代谢产物堆积,无法及时运走。
缺血再灌注损伤分为两种情况:
1、脑梗之后出现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一般采用降颅压脱水来进行治疗。
2、肢体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上肢或下肢动脉栓塞之后进行取栓血管再通,术后会出现缺血再灌注损伤,严重的出现筋膜综合征,必要时进行骨筋膜综合征切开减压。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条件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组织或器官在缺血一段时间后,再次接受血液供应时发生的损伤。
它是一种常见的医学问题,在许多临床情况下都会出现,例如心肌梗死、卒中等。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缺血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再灌注的速度等。
当组织或器官在缺血状态下,因缺乏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细胞的代谢功能受到抑制。
随着再灌注,氧气和营养物质会迅速进入细胞,引发一系列的生化反应,包括氧自由基的产生、乳酸和酸性物质的积聚等。
这些反应会产生一种称为再灌注损伤的炎症反应,导致细胞和组织的进一步损伤。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表现各异,可包括局部组织的水肿、血管扩张、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等。
严重的再灌注损伤甚至可导致组织坏死、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
预防和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并控制缺血的程度和时间,避免过长时间的缺血,尽快恢复血液供应。
2. 采取适当的再灌注策略,如使用低渗透质溶液进行等容性再灌注,减少水肿和炎症反应。
3. 使用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和损伤。
4. 采取炎症抑制剂和抗凝剂等药物,降低炎症反应和减少血栓形成。
5. 促进被损伤组织的修复和再生,如使用生长因子、细胞治疗等。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其机制和治疗方法仍需深入研究。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不断的临床实践,相信将能找到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人体的不利影响。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名词解释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因缺血而导致的组织损伤,当脑血流不足时,
局部神经元受到缺血后,脑组织的氧气供应和营养物质供应不足,神经元
出现坏死,导致组织发生变性,呈现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只要血液中没
有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这种损伤就会发生,但如果缺血是短暂的,组
织损伤也可以恢复。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症状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心慌、易怒、嗜睡、记忆力减退、语言障碍、行动困难、耳鸣、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障碍等。
此外,这类损伤也可能导致脑室膨胀、视觉障碍、脑积水等生理改变。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最常见的原因是外伤、出血、高血压、血管疾病,
也可能是心脏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所致。
在诊断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时,可以采用头部CT扫描,核磁共振等检查方法。
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主要是改善血流,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
神经元损伤和变性,促进神经细胞再生,改善氧供应,并用药物缓解病情,如果条件允许,可采用手术缩小血管瘤、创建新血管或抽出血栓来改善血
液循环,恢复组织活力。
缺血再灌注
近年来.随着休克治疗的进步以及动脉搭桥术、溶栓疗法、经皮腔内冠脉血管成形术、心脏外科体外循环、心肺脑复苏,断肢再植和器官移植等方法的建立和推广应用,使许多组织器官缺血后重新得到血液再灌注。
多数情况下,缺血后再灌注可使组织器官功能得到恢复,损伤的结构得到修复,患者病情好转康复;但有时缺血后再灌注.不仅不能使组织、器官功能恢复,反而加重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
这种在缺血基础上恢复血流后组织损伤反而加重,甚至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的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凡是在组织器官缺血基础上的血液再灌注都可能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
常见的有:
1组织器官缺血后恢复血液供应如休克时微循环的疏通,冠状动脉痉挛的缓解等。
2一些新的医疗技术的应用如动脉搭桥术、溶栓疗法、经皮腔内冠脉血管成形术等。
3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
4心脏骤停后心、肺、脑复苏。
5其他断肢再植和器官移植等。
但并不是所有缺血的器官在血流恢复后都会发生缺血一再灌注损伤,许多因索可以影响其发生及其严重程度,常见的有:
1缺血时间首先影响再灌注损伤的是缺血时间。
缺血时间短,恢复血供后可无明显的再灌注损伤.因为所有器官都能耐受一定时间的缺血。
缺血时间长,恢复血供则易导致再灌注损伤。
若缺血时间过长,缺血器官会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甚至坏死,反而不会出现再灌注损伤。
例如,阻断大鼠左冠状动脉5~10min.恢复血供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很高.但短于2min或超过20min的缺血,心律失常较少发生。
另外,不同动物、不同器官发生再灌注损伤所需的缺血时间不同,小动物相对较短,大动物相对较长。
如家免心肌再灌注损伤所需的缺血时间一般为40min,脑一般为30min(全脑血流阻断),肝脏一般为45min(部分肝血流阻断),肾脏一般为60min,小肠大约为60min,骨骼肌甚至为4小时。
再灌注损伤与缺血时间的依赖关系,提示在缺血过程中组织发生的某些变化,是再灌注损伤发生的基础,再灌注损伤实质上是将缺血期的可逆性损伤经恢复血流后进一步加重或转化为不可逆性损伤。
2侧支循环缺血后侧支循环容易形成者,可因缩短缺血时间和减轻缺血程度,不易发生再灌注损伤。
3需氧程度因氧易接受电子,形成氧自由基增多.因此,对氧需求高者,窖易发生再灌注损伤.如心、脑等。
4再灌注压力愈高,造成的再灌注损伤愈严重;适当降低灌注液的温度、pH值.则能减轻再灌注损伤;减少灌注液中的Ca’、Na’含量,或适当增加K’、M矿含量.有利于减轻再灌注损伤。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尚未彻底阐明。
目前认为自由基的作用、细胞内钙超载和白细胞的激活是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发病学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