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壳式换热器设计
- 格式:xls
- 大小:266.00 KB
- 文档页数:8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要领1.结构设计:管壳式换热器由壳体、管束、管板、管头盖板等部分组成。
在设计中,需考虑到换热器的耐压性能、换热面积、流体分布等因素。
换热器的结构应具有良好的刚性和密封性能,以确保设备的可靠运行。
2.材料选择:换热器的材料选择直接影响其性能和使用寿命。
一般来说,壳体、管束等部分可选用碳钢、不锈钢、铜合金等材料,而密封件宜选择耐高温、耐腐蚀的材料。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工艺要求和介质特性选择合适的材料。
3.传热计算:换热器的传热计算是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传热计算需要确定换热器的传热系数、摩擦阻力、压降等参数。
传热系数的计算可采用经验公式或传热实验数据进行估算。
同时,需考虑换热介质的性质、流体状态和流速等因素。
4.流动特性:换热器的流动特性对传热效果和设备性能有重要影响。
合理设计的管束结构和流体分布能有效提高传热效果。
同时,应考虑流体在管束间和壳内的流动方式,如单相流、两相流、多相流等。
对于热敏介质,还需注意避免结垢、热点等问题。
5.安全性和维修性:管壳式换热器在使用过程中要保证安全性和维修性。
在设计中要考虑到设备的容易维修、更换部件的便利性,以及防止泄漏、爆炸等安全事故的发生。
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可以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6.经济性:在设计过程中要全面考虑成本和效益,追求经济性指标。
应根据具体的工艺要求和使用情况,合理选择换热器的型号、大小和材料。
在满足工艺条件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提高设备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要领主要包括结构设计、材料选择、传热计算、流动特性、安全性和维修性、经济性等方面。
合理的设计能够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高效换热,同时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在具体的设计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和改进,以满足特定工艺要求和使用要求。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常用的换热设备,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电力、制药、食品等行业。
它由壳体、管束、管板、管箱等组成,能够有效地将两种介质之间的热量传递。
下面将从换热原理、设计要求和结构设计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换热原理管壳式换热器通过管壳两侧的介质进行热量传递。
其中,一个介质在管内流动,被称为"壳侧流体",另一个介质在管外流动,被称为"管侧流体"。
壳侧流体通过壳体流动,而管侧流体则通过管束流动。
热量传递主要通过壳侧流体和管侧流体之间的传导和对流传热方式进行。
二、设计要求1.热量传递效果好:要求在换热器内两种介质之间实现高效的热量传递,以满足工艺要求。
2.压力损失小:为了保证介质流动的稳定性和降低能源消耗,设计时需要尽量减小换热器内的动能损失。
3.适应不同工艺条件:换热器的设计要能适应不同的流量、温度和压力等工艺条件的变动。
4.安全可靠:要求在设计中考虑到换热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尽量减少故障率。
三、结构设计1.壳体:壳体是换热器的外壳,一般采用钢质材料制造。
壳体的选择应考虑到介质的性质、压力和温度等参数,并采取相应的增强措施。
2.管束:管束是由多根管子组成的,一般采用金属材料或塑料制造。
管束的设计要考虑到介质对管材的腐蚀性、温度和压力等参数,同时也要考虑到换热面积的要求。
3.管板:管板位于管束两端,起到支撑和固定管束的作用,一般采用钢质材料制造。
管板的设计要考虑到壳侧和管侧流体的流动特性,并采用合适的孔洞布置,以保证流体的均匀流动。
4.管箱:管箱是安装在管板上的设施,主要用于集流壳侧流体并将其引导出换热器。
管箱的设计应考虑到壳侧流体的流动特性和流量等参数,以实现流体的顺畅流动。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换热器的热力计算和结构力学计算,以确定壳体、管束和管板等部件的尺寸和选材。
同时,还需要根据不同工艺和使用条件的要求,进行热交换面积的计算和确定。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设计在化工、石油和能源等领域中,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高效换热设备。
本文将详细探讨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设计,包括材料选择、传热原理和应用特点等方面的内容,旨在提高设备的传热效率和可靠性。
一、管壳式换热器的基本结构管壳式换热器主要由壳体、管束、折流板、进出口接管等部件组成。
其核心部分是管束,它由许多平行排列的传热管组成。
这些传热管的一端与壳体连接,另一端则通过封头与进出口接管相连。
在操作时,一种流体(例如水或油)在管内流动,另一种流体(例如蒸汽或冷凝液)在壳侧流动,两种流体通过管壁进行热交换。
二、材料选择与优化管壳式换热器的材料选择对其性能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壳体通常采用碳钢、不锈钢和钛等材料,而管束则通常采用不锈钢、铜和钛等具有优良传热性能和抗腐蚀性的材料。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可以考虑对关键部位进行表面处理,以提高抗腐蚀性和耐磨性。
三、传热原理与优化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原理主要是通过对流传热和热传导的组合来实现的。
为了提高设备的传热效率,可以采用以下措施:1、改变折流板的形状和布置,以增加壳侧流体的湍流度。
2、选择具有高导热系数的材料,以提高管壁的热传导性能。
3、适当增加管束数量和布置密度,以增加传热面积。
四、应用特点与优势管壳式换热器在各种工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特点有:1、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易于布置。
2、材料选择广泛,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工艺条件和腐蚀性介质。
3、传热效率高,能够实现两种流体的有效热交换。
4、制造工艺成熟,操作维护方便,使用寿命较长。
五、结论本文对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设计进行了全面分析,包括材料选择、传热原理和应用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显著提高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效率和可靠性,使其在各种工业领域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和制造水平也将不断提升,为工业生产带来更大的价值。
六、展望随着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能源紧缺的压力日益增大,管壳式换热器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及计算管壳式换热器是常见的一种热交换设备,用于在流体之间进行热量传递。
它由一个外壳和多个热交换管组成。
在设计和计算管壳式换热器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选择换热器类型、确定换热器尺寸、确定流体特性、计算热量传递量和压降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及计算过程。
首先,选择适合的换热器类型。
根据具体的应用和流体特性,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管壳式换热器,如定压式、定温式、冷凝器和蒸发器等。
每种类型的换热器都有特定的性能和适用范围,需根据实际需求确定。
接下来,确定换热器的尺寸。
首先要确定传热面积,这取决于所需的传热量和两种流体间的温度差。
一般来说,换热器的传热面积越大,传热效果越好。
然后确定换热器的外壳直径和长度,这取决于流体的流速、流量和压降要求。
根据流体速度和流量计算出流道的横截面积,再确定壳程内的流道数量,最后通过换热器的设计公式计算出外壳直径和长度。
确定流体特性是设计换热器的关键一步。
需要收集并分析流体的物性数据,如温度、压力、流速、密度、热容等。
这些参数将用于计算热量传递量和压降。
此外,还需要考虑流体的腐蚀性、粘度和污染物含量等因素,在选择材料时要注意其耐腐蚀性能和抗堵塞能力。
计算热量传递量是设计换热器的核心任务。
可以使用传热计算公式,如奥兹逊公式、Nusselt数公式等,根据流体的特性参数计算出传热系数。
传热系数与换热器的结构、流体速度和物性参数有关。
通过计算热传导、对流和辐射等传热机制,可以得到热量传递量的准确数值。
最后,要计算管壳式换热器的压降。
压降是流体通过换热器时产生的能量损失。
为了保证流体的正常流动和换热效果,需要控制良好的压降。
可以通过实验或计算公式,如达西公式和克尔文公式,预测换热器内的压降情况。
根据流体的流速、流量和物性参数,计算出壳程和管程内的压降,并进行整体的能量平衡计算。
综上所述,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和计算包括选择换热器类型、确定尺寸、确定流体特性、计算热量传递量和压降等步骤。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总结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常见的热交换设备,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制药等行业。
其设计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换热原理、结构设计、材料选择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进行总结和分析。
管壳式换热器的换热原理是通过管内流体与壳侧流体之间的热传导来实现热量的交换。
管内流体一般为待加热或待冷却的介质,而壳侧流体一般为冷却剂或加热介质。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两种介质之间的热量转移,达到加热或冷却的目的。
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它由管束、壳体、管板、管侧流体进出口以及壳侧流体进出口等部分组成。
管束是换热的核心部分,通过将多根管子固定在管板上,形成流体的通道。
而壳体则是管束的外部保护壳,起到支撑和密封的作用。
管侧流体通过管侧进出口进入管束内,与管内流体进行热量交换,然后再通过壳侧进出口流出。
这样的结构设计,既保证了换热效率,又方便了设备的安装和维护。
管壳式换热器的材料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由于在换热过程中,介质可能存在腐蚀、高温等问题,因此需要选择耐腐蚀、耐高温的材料。
常见的材料有不锈钢、钛合金等。
对于特殊的工况,还可以采用陶瓷、镍基合金等材料。
在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考虑一些其他因素。
首先是换热面积的确定,它与换热效果直接相关。
一般来说,换热面积越大,换热效果越好。
其次是流体的流速和流量,它们对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和压力损失有着重要影响。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换热器的尺寸和重量,以及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方面。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工况和要求进行换热器的定制设计。
例如,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需要采用密封性好、耐高温高压的结构和材料;在对流体的温度变化要求较高的情况下,需要采用多级换热器或增加管程等方式来提高换热效果。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换热原理、结构设计、材料选择等。
合理的设计可以提高换热效率,降低能耗,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
同时,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工况和要求进行定制设计,以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
1.传热面积的计算:传热面积决定了热交换效果的好坏,计算传热面
积是设计的第一步。
传热面积的大小受到工艺需求、流体特性和设备尺寸
等因素的影响。
2.流体流速的选择:流体流速对传热效率有重要影响。
流速不宜过大,以免增加流体阻力和泵耗能,但也不宜过小,以免影响传热效果。
需要通
过经验和实验确定合适的流速范围。
3.换热器的参数选择:根据工艺要求和流体性质选择合适的管壳式换
热器参数,如管子和外壳的材料、厚度和长度等。
一般情况下,不同材料
的换热器对不同的流体具有不同的传热效果和抗腐蚀能力。
4.温度和压力的控制:管壳式换热器工作时,内外两种流体通常以不
同的温度和压力运行,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换热器的安全性能。
这包括选择合适的密封材料、加装安全阀和温控装置等。
5.清洗和维护的考虑:管壳式换热器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有积垢和堵
塞的问题,因此需要预留清洗口和维护通道,并定期进行清洗和维护工作,以保证换热器的正常运行。
总之,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传热效率、流体性质、工艺
要求和设备安全性能等因素,确保换热效果良好、运行安全可靠。
通过合
理的设计和选择,可以使管壳式换热器发挥最佳的效果,实现节能降耗的
目的。
一、课程设计题目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二、课程设计内容1.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设计包括:管子数n,管子排列方式,管间距的确定,壳体尺寸计算,换热器封头选择,容器法兰的选择,管板尺寸确定塔盘结构,人孔数量及位置,仪表接管选择、工艺接管管径计算等等。
2. 壳体及封头壁厚计算及其强度、稳定性校核(1)根据设计压力初定壁厚;(2)确定管板结构、尺寸及拉脱力、温差应力;(3)计算是否安装膨胀节;(4)确定壳体的壁厚、封头的选择及壁厚,并进行强度和稳定性校核。
3. 筒体和支座水压试验应力校核4. 支座结构设计及强度校核包括:裙座体(采用裙座)、基础环、地脚螺栓5. 换热器各主要组成部分选材,参数确定。
6. 编写设计说明书一份7. 绘制2号装配图一张,Auto CAD绘3号图一张(塔设备的)。
三、设计条件气体工作压力管程:半水煤气0.75MPa壳程:变换气 0.68 MPa壳、管壁温差55℃,tt >ts壳程介质温度为220-400℃,管程介质温度为180-370℃。
由工艺计算求得换热面积为140m2,每组增加10 m2。
四、基本要求1.学生要按照任务书要求,独立完成塔设备的机械设计;2.设计说明书一律采用电子版,2号图纸一律采用徒手绘制;3.各班长负责组织借用绘图仪器、图板、丁字尺;学生自备图纸、橡皮与铅笔;4.画图结束后,将图纸按照统一要求折叠,同设计说明书统一在答辩那一天早上8:30前,由班长负责统一交到HF508。
5.根据设计说明书、图纸、平时表现及答辩综合评分。
五、设计安排六、说明书的内容1.符号说明2.前言(1)设计条件;(2)设计依据;(3)设备结构形式概述。
3.材料选择(1)选择材料的原则;(2)确定各零、部件的材质;(3)确定焊接材料。
4.绘制结构草图(1)换热器装配图(2)确定支座、接管、人孔、控制点接口及附件、内部主要零部件的轴向及环向位置,以单线图表示;(3)标注形位尺寸。
(4)写出图纸上的技术要求、技术特性表、接管表、标题明细表等5.壳体、封头壁厚设计(1)筒体、封头及支座壁厚设计;(2)焊接接头设计;(3)压力试验验算;6.标准化零、部件选择及补强计算:(1)接管及法兰选择:根据结构草图统一编制表格。
第七章管壳式换热器的机械设计本章重点: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基本结构本章难点:管、壳的分程及隔板建议学时:4学时第一节概述一、定义:换热器是用来完成各种不同传热过程的设备。
二、衡量标准:1.先进性—传热效率高,流体阻力小,材料省;2.合理性—可制造加工,成本可接受;3.可靠性—强度满足工艺条件。
三、举例1.冷却器(cooler)1)用空气作介质—空冷器aircooler2)用氨、盐水、氟里昂等冷却到0°C〜-20°C—保冷器deepcooler2.冷凝器condenser1)分离器2)全凝器3.加热器(一般不发生相变)heater1)预热器(preheater)—粘度大的液体,喷雾状不好,预热使其粘度下降2)过热器(superheater)—加热至饱和温度以上。
4.蒸发器(etaporater),—发生相变5.再沸器(reboiler)6.废热锅炉(wasteheatboiler)看下图说明其结构及名称图卜1换热器樹件名称1—忖箱〔乩乩口门型〉江一接骨法兰;3设备法兰管扳拓一秃程接管:6—拉杆洛勰胀节芒-売休洱-换热管;10-#气管J1—吊耳;12—封头彳13-顶丝门4—双头螺拄门5-燃母JE--垫片门7—防冲板门8—折流扳或支承板19--定距竹:20—拉杆螺母;21—支座辽2排液世;盟-管箱壳体;24曲程接管25分程隔J®;2G-骨箱盈四、管壳式换热器的分类1、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优点:结构简单、紧凑、布管多,管内便于清洗,更换、造价低,应用广泛。
管坏时易堵漏。
缺点:不易清洗壳程,一般管壳壁温差大于50°C,设置膨胀节。
适用于壳程介质清洁,不易结垢,管程需清洗以及温差不大或温差虽大但是壳程压力不大的场合。
2、浮头式换热器:管束可以抽出,便于清洗;但这类换热器结构较复杂,金属耗量较大。
适用于介质易结垢的场合。
3、填料函式换热器:造价比浮头式低检修、清洗容易,填料函处泄漏能及时发现,但壳程内介质由外漏的可能,壳程中不宜处理易挥发、易燃、易爆、有毒的介质。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1.流体流径的选择哪一种流体流经换热器的管程,哪一种流体流经壳程,下列各点可供选择时参考(以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为例)(1) 不洁净和易结垢的流体宜走管内,以便于清洗管子。
(2) 腐蚀性的流体宜走管内,以免壳体和管子同时受腐蚀,而且管子也便于清洗和检修。
(3) 压强高的流体宜走管内,以免壳体受压。
(4) 饱和蒸气宜走管间,以便于及时排除冷凝液,且蒸气较洁净,冷凝传热系数与流速关系不大。
(5) 被冷却的流体宜走管间,可利用外壳向外的散热作用,以增强冷却效果。
(6) 需要提高流速以增大其对流传热系数的流体宜走管内,因管程流通面积常小于壳程,且可采用多管程以增大流速。
(7) 粘度大的液体或流量较小的流体,宜走管间,因流体在有折流挡板的壳程流动时,由于流速和流向的不断改变,在低Re(Re>100)下即可达到湍流,以提高对流传热系数。
在选择流体流径时,上述各点常不能同时兼顾,应视具体情况抓住主要矛盾,例如首先考虑流体的压强、防腐蚀及清洗等要求,然后再校核对流传热系数和压强降,以便作出较恰当的选择。
2. 流体流速的选择增加流体在换热器中的流速,将加大对流传热系数,减少污垢在管子表面上沉积的可能性,即降低了污垢热阻,使总传热系数增大,从而可减小换热器的传热面积。
但是流速增加,又使流体阻力增大,动力消耗就增多。
所以适宜的流速要通过经济衡算才能定出。
此外,在选择流速时,还需考虑结构上的要求。
例如,选择高的流速,使管子的数目减少,对一定的传热面积,不得不采用较长的管子或增加程数。
管子太长不易清洗,且一般管长都有一定的标准;单程变为多程使平均温度差下降。
这些也是选择流速时应予考虑的问题。
3. 流体两端温度的确定若换热器中冷、热流体的温度都由工艺条件所规定,就不存在确定流体两端温度的问题。
若其中一个流体仅已知进口温度,则出口温度应由设计者来确定。
例如用冷水冷却某热流体,冷水的进口温度可以根据当地的气温条件作出估计,而换热器出口的冷水温度,便需要根据经济衡算来决定。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一、设计原理:二、工艺要点:1.确定热媒:根据工艺要求,选择合适的热媒,包括流体的物性参数(如密度、比热等)、热传导性能等。
2.确定传热面积:根据传热工质的物性、进出口温度差、热媒的传热系数等参数,计算所需的传热面积。
一般情况下,可以根据热传导的基本公式进行计算,也可以通过经验公式进行估算。
3.确定流量与速度:根据热媒的性质及工艺需求,计算出所需的流量和速度。
流量一般通过流量计进行测量,速度通过壳体内径和流量计算得出。
4.确定壳程和管程流体的传热系数:通过经验公式计算出壳程和管程的传热系数,用于后续的热传导计算。
5.确定传热过程: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传热过程,包括对流传热、传导传热和辐射传热等。
6.确定材料和结构:根据工艺要求和运行条件,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制造。
同时,结构设计要考虑到换热效果、运行安全性和维护方便性。
三、常见设计问题:1.壳程流体和管程流体的温度差:对于壳程和管程,流体的温度差越大,传热效果越好。
设计时需要考虑流体温度差对换热器的尺寸和传热效率的影响。
2.压降:壳程和管程的流体在换热过程中会产生压降。
设计时需要考虑压降对流体流速和传热系数的影响,并在设计中进行合理的折减和控制。
3.热媒的物性参数:热媒的物性参数对换热器的设计和运行有很大影响。
需要考虑热媒的密度、比热、热传导系数等参数,并在设计中进行合理的估算和计算。
4.材料选择:根据工艺要求和运行条件,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制造。
必须考虑材料的耐受性和耐腐蚀性,以及对流体和环境的影响。
总结:管壳式换热器设计涉及多个方面的参数和工艺要求,包括热媒选择、传热面积计算、流量和速度确定、传热系数估算、传热过程选择、材料和结构设计等。
在实际设计中,需按照工艺要求和运行条件合理选择参数和材料,并通过模拟计算和经验公式进行设计。
同时,需要注意常见的设计问题,如温度差、压降、热媒物性参数和材料选择等。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选择,可以实现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工作和长期稳定运行。
管壳式换热器原理与设计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常见的换热设备,广泛应用于化工、炼油、石油化工、动力、核能等多个工业领域。
其工作原理和设计要点如下:工作原理:基本构造:管壳式换热器主要由壳体、管束、管板、折流板、管箱等部件组成。
壳体通常为圆筒形,内部装有平行排列的管束,管束两端固定在管板上。
流体通过管内(管程)和管外(壳程)进行热交换。
热量传递:冷热两种流体分别在管程和壳程中流动,热量通过管壁从高温流体传递给低温流体。
一种流体在管内流动(管程流体),另一种流体在管外,即壳体内流动(壳程流体)。
热量传递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从高温区自发流向低温区。
强化传热:为了提高传热效率,壳程内常设置折流板,迫使壳程流体多次改变方向,增加流体湍流程度,从而提高传热系数。
管束的排列(如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也会影响传热效率和清洁维护的便利性。
设计要点:流体选择:根据工艺要求决定哪种流体走管程,哪种走壳程。
一般而言,易结垢或腐蚀性的流体走管程便于清洗和更换管束。
材料选择:根据流体的性质(如温度、压力、腐蚀性)选择合适的材料,如不锈钢、碳钢、铜合金等,以确保换热器的耐用性和安全性。
热负荷计算:根据工艺条件计算所需的热负荷,确定换热面积,进而决定管束的数量、长度和直径。
压降考虑:设计时需考虑流体在管程和壳程中的压降,确保泵送能耗合理,避免因压降过大导致系统运行不稳定。
结构设计:包括管板的设计(固定管束的方式)、壳体厚度设计、支撑和悬挂结构设计等,以保证换热器的机械强度和稳定性。
清洗与维护:设计时应考虑换热器的可维护性,如管束的可拆卸性,以及便于清洗壳程内部的结构设计。
综上所述,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是一个综合考虑热工性能、机械强度、材料选择、经济性和可维护性的复杂过程,需要精确的计算和细致的工程设计。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1. 管壳式换热器概述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常见且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的换热设备。
它主要由壳体、热交换管束、管板、进出口管道和支撑结构等组成。
通过壳体内外流体的传热和传质,实现不同流体之间的能量交换。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对于提高传热效率、减少能源消耗、降低设备运行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选择合适的换热管材料、确定合适的管束结构、优化流道布局等。
2.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步骤2.1 确定操作参数在进行管壳式换热器设计前,首先需要明确操作参数,包括流体的流量、温度、压力等。
这些参数的确定对于选择合适的换热器尺寸和换热面积至关重要。
2.2 选择合适的换热管材料在进行换热器设计时,需要根据流体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换热管材料。
常见的换热管材料包括碳钢、不锈钢、铜合金等。
根据流体的性质、温度和压力等因素,选择耐腐蚀、导热性好的管材。
2.3 确定管束结构管束结构的设计直接影响到换热器的传热效率和压降。
通常有多种不同的管束结构可供选择,如固定管板式、浮动管板式和U型管式等。
根据具体需求和操作参数,选择合适的管束结构。
2.4 流道布局优化流道布局对于管壳式换热器的性能至关重要。
良好的流道布局可以提高流体的流动速度,增加传热面积,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通过合理的流道设计,可以减小压力损失,降低能源消耗。
2.5 确定热交换面积根据操作参数和所选的管束结构,计算出所需的热交换面积。
通常使用LMTD (Log Mean Temperature Difference)法进行计算。
2.6 设计壳体结构和管道连接根据热交换需求和操作参数,设计合适的壳体结构和管道连接。
壳体结构应具有良好的强度和刚度,同时要考虑便于清洁和维修的因素。
3.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的优化方法3.1 流体动力学模拟利用流体动力学模拟软件对管壳式换热器的流动状态进行模拟和分析,以优化流体的流动路径和流速分布,提高传热效率。
3.2 换热管材料优化选择通过对不同换热管材料的性能进行评估和比较,选择性能更好的材料,以提高换热效率和延长换热器的使用寿命。
管壳式换热器课程设计管壳式换热器课程设计⼀、管壳式换热器的介绍管壳式换热器是⽬前应⽤最为⼴泛的换热设备,它的特点是结构坚固、可靠⾼、适应性⼴、易于制造、处理能⼒⼤、⽣产成本低、选⽤的材料范围⼴、换热⾯的清洗⽐较⽅便、⾼温和⾼压下亦能应⽤。
但从传热效率、结构的紧凑性以及位换热⾯积所需⾦属的消耗量等⽅⾯均不如⼀些新型⾼效率紧凑式换热器。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组成:管⼦、封头、壳体、接管、管板、折流板;如图1-1所⽰。
根据它的结构特点,可分为固定管板式、浮头式、U形管式、填料函和釜式重沸器五类。
⼆、换热器的设计2.1设计参数参数名称壳程管程设计压⼒(MPa) 2.6 1.7操作压⼒(MPa) 2.2 1.0/0.9(进⼝/出⼝)设计温度(℃) 250 75操作温度(℃) 220/175(进⼝、出⼝) 25/45(进⼝/出⼝)流量(Kg/h) 40000 选定物料(-)⽯脑油冷却⽔程数(个) 1 2腐蚀余度(mm) 3 -2.2设计任务1. 根据传热参数进⾏换热器的选型和校核2.对换热器主要受压原件进⾏结构设计和强度校核,包括筒体、前端封头管箱、外头盖、封头、法兰、管板、⽀座等。
3.设计装配图和重要的零件图。
2.3热⼯设计2.3.1基本参数计算2.3.1.1估算传热⾯积-=220-45=175-=175-25=150因为,所以采⽤对数平均温度差算术平均温度差:=P=R=查温差修正系数表得因此平均有效温差为0.82放热量考虑换热器对外界环境的散热损失,则热流体放出的热量将⼤于冷流体吸收的热量,即:取热损失系数,则冷流体吸收的热量:由可的⽔流量:==31372.8这⾥初估K=340W/(),由稳态传热基本⽅程得传热⾯积:=16.552.3.1.2由及换热器系列标准,初选型号及主要结构参数选取管径卧式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其参数见上表。
从⽽查《换热器设计⼿册》表1-2-7,即下表公称直径管程数管⼦根数中⼼排管管程流通换热⾯积换热管长换热管排列规格及排列形式:换热管外径壁厚:d=50mm排列形式:正三⾓形管间距: =32mm折流板间距:2.1.1.3实际换热⾯积计算实际换热⾯积按下式计算2.2计算总传热系数,校核传热⾯积总传热系数的计算式中:——管外流体传热膜系数,W/(m2·K);——管内流体传热膜系数,W/(m2·K);,——分别为管外、管内流体污垢热阻,(m2·K) /W;—管壁厚度,m;——管壁材料的导热系数,W/(m2·K) oαiαiorr,δwλ2.2.1管内传热膜系数管内未冷却⽔流⼊,其速度为:雷诺数:对于湍流,由Dittus –Boelter关系式,有传热膜系数:其中,普朗特数: =4.87由于冷却⽔要被加热,故取n=0.4,即管内传热膜系数为:=927.4W/()2.2.1管外传热膜系数因换热管呈正三⾓形排列,根据Kern法当量直径:=故0.55流体流过管间最⼤截⾯积是其中壳体内径估算为=0.37因此,=0.216.7=雷诺数:普朗特数:壁温可视为流体平均温度,即:2.2.3总传热系数因为有污垢热阻,因此查看表《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可有管外有机物污垢热阻:/W 管内冷却⽔污垢热阻:/W插⼊法得到=因此得到故2.2.4总换热⾯积由稳态传热基本⽅程:=8.5(1+25%)=10.62.3计算管程压⼒降管程压⼒降有三部分组成,可按照如下公式进⾏计算—流体流过直管因摩擦阻⼒引起的压⼒降,Pa;--流体流经回弯管中因摩擦阻⼒引起的压⼒降,Pa;—流体流经管箱进出⼝的压⼒降,Pa;—结构矫正因素,⽆因次,对Φ25×2.5mm,取为1.4;--管程数,取2;--串联的壳程数,取1其中:对光滑管,Re=3时,由伯拉修斯式,得:因此,因此,管程压⼒降在允许范围内1.3.2壳程压⼒降采⽤埃索法计算公式:式中:--流体横过管束的压⼒降,Pa;--流体通过折流板缺⼝的压⼒降,Pa;—壳程压⼒降的结垢修正系数,⽆因此,对液体取1.15;其中:式中:F—管⼦排列⽅法对压⼒降的修正系数,对三⾓形F=0.5;—壳程流体摩擦系数,当Re>500时,;--横过管束中⼼线的管⼦数,对三⾓形排列;--按壳程流通截⾯积计算的流速,。
按GB151-2014规定,取标准直径
44长径比l/Ds=4.5/0.5
45管程接管直径
D 2
mm
按钢管标准取值46管程雷诺数Re 2
47
管程换热系数
α2
W/(
·℃)48折流板形式选定
49折流板缺口高度h m 取h=0.25Ds=0.25×0.5
50折流板的圆心角度51折流板间距l s m (0.2~0.1)Ds=(0.2~0.1)×0.5=0.1~0.5,取
52折流板数目N b 块l/l s -153折流板上管孔数个由图得
54折流板上管孔直径d H
m 由GB151-2014规定
55流过折流板上管子数目根由图56
折流板缺口处管子数目
根
由图
57折流板直径D b m 由GB151-2014规定58折流板缺口面积A wg
m 2
59错流区内管数占总管数的百分比Fc
60缺口处管子所占面积A wt ㎡
61流体在缺口处流通面积A b
㎡
A b =A wg -A wt =0.03839-0.01237
62流体在两折流板间错流流通截面积
A c
㎡
63壳程流通截面积As ㎡64壳程接管直径D 1mm 按 计算,并由钢管标准选接近规格65错流区管排数
N c 排由图
66每一缺口内的有效错流管排数
N cw 排
67旁流通道数N E 68
旁通挡板数
N ss
对选取69错流面积中旁流面积所占分数F bp
70
一块折流板上管子和管孔间泄漏面
积
A tb
㎡
71
折流板外缘与课题内壁之间泄露面
积
A sb ㎡21000mm =D 22226
w 19940.021Re =
71910ρμ-⨯⨯=⨯i d 2
2i
0.80.4220.80.4
0.023Re Pr d 0.623 =0.02329023 4.80.021
λα=
⨯⨯⨯
⨯2wg 2o 1
2[(1)sin ]4220.5120π20.125 [0.5-(1-)sin60]
41800.5
s Ds h A D θ
θ=
--⨯=⨯s s c s 122{2sin[arccos()]22arccos()}
10.520.1250.520.125{2sin[arccos()]0.4730.473
0.520.125
2arccos()}
0.473π()ππ()π--=+-
--⨯-⨯=+-⨯-L L
L
D h D h
F D D D h
D 2
wt 2
d (1)
8
0.025140(10.64)
8
ππ =-⨯=⨯⨯-t o c A n F 0
c 0[()]0.4730.025
0.25[0.50.473(0.0320.025)]
0.032-=-+
--=-+-L s s L D d A l D D s d s
s A 2
1D 0.02854
π=p
s h N ⨯
=8.0cw bp 1
[]/2
[0.50.4730.510.044]0.25/0.031
=-+=-+⨯⨯⨯s L E E s c
F D D N l l A sb ()2[arccos(1)]20.5(0.50.4955)20.25[-arccos(1)]
20.5s s b s
D D D h
A D -=
---⨯=-ππtb 001
d ()(1)2
0.0250.0254-0.0250.510.64136
ππ()()=-⨯+=⨯⨯⨯+⨯t
H c A d d F n 2
m
72壳程雷诺数Re 1604873理想管数传热因子j H 由图2.280.0174
折流板缺口校正因子
j c
由图2.29
1
75
折流板泄漏校正因子
j 1
0.7
76旁通校正因子j b 0.8277壳程传热因子j o j 0=j H j c j 1j b
0.005778壳程质量流量G s G s =M 1/A s =4.17/0.0285
146.279壳侧壁面温度t w ℃
假定6380
壁温下煤油粘度
μw1
kg/(m·s)
查物性表
0.001080
81壳侧换热系数α1W/(㎡·℃)314.982水垢热阻r s,2(㎡·℃)/W 查有关资料0.0005283煤油污垢热阻r s,1
(㎡·℃)/W
查有关资料
0.0004184管壁热阻
略
85传热系数K
W/(m 2·℃)
#NAME?
86传热面积F ㎡#NAME?87传热面积之比F ,,/F 72.1/61.85
#NAME?88检验壳侧壁温t w1℃#NAME?89管内摩擦系数f i 查图2.35
0.006590管侧壁温t w2℃假定4091
壁温下水的粘度
μw2
kg/(m·s)
查物性表
#NAME?
92沿程阻力
ΔP i
Pa
#NAME?
93回弯阻力ΔP r Pa #NAME?94进出口连接管阻力ΔP N Pa #NAME?95两台管程总阻力ΔP t Pa
#NAME?96
理想管束摩擦系数
f k
查图2.36
0.19
97理想管束错流段阻力
ΔP bk
Pa
#NAME?
98
理想管束缺口处阻力
ΔP wk
Pa
59.9
99旁路校正系数R b ——查图2.380.79
折流板泄漏校正系数R 1——查图2.370.55折流板间距不等的校正系数
R s ——间距相等,无需校正
1
壳程总阻力
ΔP s ,
Pa
#NAME?
10161 4.170.025
e 604.5100.0284
μ-⨯=
=
⨯⨯s M d R A sb sb 0.0023650.0035
0.18890.0310.0023650.400.0023650.00352.30由
及查图++====++tb c sb tb A A A A A A ss bp 30.3330.3959
2.31
由及查资料图线===c N F N s m ⋅2kg 112/30.14
102/3
j Pr (/)0.0060146.2233013.7
/1.0846
αμμ--==⨯⨯⨯p s w G c 001
,1,2121
11[
]125125 =[0.000520.00041]314.921476121αα--=+++++⨯+⨯s s i i d d K r r d d m
=621770/236*42.63t Q
F K =
⋅∆m
s m t r K t ∆+-=)1
(
t 1,0
011w α2
0.14
i 26-0.14
64(/)2
4 4.59967191040.00650.021265410()
ρμμ---∆=⨯⨯=⨯⨯⨯⨯⨯t
i
w i L w P f d 2
4996r 4
422t t w P Z ρ⨯∆==⨯2
1
95.9965.12w 5.12t ⨯⨯
==∆ρN P N
i P P P ++∆=∆r t P 220.14
k 111
224(/)2 4.178
=40.19 1.084
20.031744
μμρ-∆=⨯⨯⨯
⨯⨯⨯s c
b k
w c M N P f A 2
k 1
2(20.6)
24.17(20.6 3.7)20.0320.044774
ρ∆=
++⨯=
⨯⨯⨯s w cw b c M P N A A s c
cw
b bk wk b b bk b R N N R P R P N R P N P )1(2])1[(1s +
∆+∆+∆-=∆
103两台的壳程总阻力ΔP s PaΔPs,=2ΔPs#NAME?附
录
备注
1.704748092 0.833333333
0.1
以外径为准
4.5
#NAME?
见图
合理
1.19047619
稍大
与原假定值差
0.42℃
两台
两台
没有超过表2.10的规定
没有超过表2.10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