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与陶行知思想简要对比 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91.00 KB
- 文档页数:20
论杜威和陶行知思想对比及二者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实践,人们对于不同教育思想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杜威和陶行知作为两位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于教育领域的影响深远。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他们的思想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当前教育界亟需探讨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比较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探讨二者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杜威作为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强调通过实践与体验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他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陶行知则着重于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感知力。
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个体的个性发展和情感认知能力的培养。
通过比较二者的思想,可以更好地了解教育教学领域的多元化和发展方向,为教学实践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杜威和陶行知两位教育思想家对于数学教学的观点和方法,为高中数学教学提供新的理念和思路。
杜威注重学生的实践与经验,强调学习的主体性和体验性,通过实践和体验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陶行知则注重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强调情感和认知的统一,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来激发学习的动力和效果。
将两位教育思想家的理念融合到高中数学教学中,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本研究对于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比杜威和陶行知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为教师提供参考,启发教学实践,促进高中数学教育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1.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比杜威和陶行知思想,并探讨二者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希望能够深入分析两位教育大师的理论观点,为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研究杜威的经验主义教育理念和陶行知的情感教育观念,可以更好地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有助于教师们更科学地制定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陶行知和杜威教育对比一、教育起源的比较分析教育起源的问题,从发生学的角度去说明教育现象,是研究教育的前提。
教育起源的问题,教育史上曾有过很多种观点,比较著名的有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
前者把教育混同为生物本能的传授活动,后者则将教育起源视为儿童对无意识的模仿。
这两种观点都是脱离生活去孤立看待教育现象的唯心史观。
陶先生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是“与生俱来”的,生活是教育最根本的基础。
教育源于生活的需要,源于人的的需要,源于“教人化人”的需要。
所谓教育是“生活所原有”、是“与生俱来”,指的是教育是生活所固有的,它与生活“是一个西,不是两个西”.有了人类及其人类的生活,就必然要求产生教育,教育是与人类及其生活同时出现的.教育是人类祖先为了生存而向自然斗争的过程中必然的客观的产物。
陶先生的生活起源论中的生活,是指“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它不只是指为了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衣食主义”和谋求职业的“生利主义”的生活,它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包括个人生活和生活。
由于陶先生的“生活"是“包含广泛意义的生活",因而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的科学立场。
杜威教育起源的观点,是与陶先生截然不同的。
他认为教育起源于个体本能能力和个体生活适应的需要,是适应儿童天生本性“自然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教育即自然”。
杜威教育起源问题中的生活,是指生物学上个体的消极的对环境的适应。
他用脱离人类生活的观点孤立地看待教育的起源,否认教育的客观来源,实际上属于生物起源论。
因而,两种不同的教育起源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哲学观。
ﻭﻭ二、教育内容的比较ﻭﻭ陶先生认为教育的内容取决于客观的现实生活,是“生活所自营”的,必须“用生活来教育”。
他强烈抨击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提倡以生活为中心的生活教育。
他认为,书本只是教育的工具,而不能成为教育的中心.“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因而生活中到处都有教育的内容。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观点的差异及启示摘要: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的实用主义教育观点,陶行知立足于中国国情和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批判地吸收并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等一系列更符合中国实际的生活教育理论。
两者的教育思想既有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并具有现实的启示作用。
矣键词:陶行知;杜威;生活教育;区别——引言美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教育理论,打破了以学校、课本、教师为中心的机械的传统教育桎梏,将教育的内涵外拓到社会生活中“具有划时代意义”对欧美等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陶行知作为我国生活教育派的代表性人物,立足于我国国情及教育现状,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观点,主张“教学做合一”,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比较分析两者教育思想的异同,深入学习和吸收其思想精华,对于我们理性对待前人教育思想、结合国情实际推进教育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学界对两者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已有一定基础,本文力求在分析两者教育思想的区别上更加系统和深入。
二、杜威与陶行知教育观点的比较(-)“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
约翰•杜威(Jhon Dwey)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1896年创办“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1897年发表其教育观念的纲领性著作《我的教育信条》。
他的教育生活理论形成于19世纪90年代,而此时正是美国社会变革的分水岭,美国经历着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工业化迅速发展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社会、文化、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极度失衡,学校教育呆板,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的生长需要,使儿童在学校颇受压抑。
杜威作为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代表,首次提出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并倡导“教育即生活”,在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杜威提出:“教育是生活的必须。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约翰·杜威是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创立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因此他被誉称为“实用主义巨人”。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1915年,他24岁时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专修教育行政,杜威是他的指导教授。
陶行知作为杜威的得意门生,全面学习了杜威教育思想。
回国后,他根据中国社会现状,开展了平民教育运动,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创立了以生活教育为主线的现代教育理论。
通过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比较,进一步分析陶行知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凸现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我们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一、学校与社会对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杜威的观点有两方面:一是从学校组织形式看,他认为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把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呈现儿童现在的社会生活。
二是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
杜威认为,学校教育社会功能,首先是改良调节功能。
其次,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延续功能;最后学校教育的培养功能。
杜威从当时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现状出发,分析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其改良主义的社会思想。
陶行知对杜威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翻半个跟头”,提出“社会即学校”,他指的学校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专门学校;其二是指人民大众生活场所。
陶行知对“社会即学校”的定义是为了从当时中国国情出发,寻找普及大众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切实可行的道路。
陶行知认为,学校的组织形式应该是:(1)联系社会生活的学校。
(2)改造社会的中心。
陶行知又从拯救中国人民民族出发阐述了学校教育的功能。
他认为:①学校教育是一种武器,。
②学校教育要提高民族素质。
二、教育与生活杜威站在自然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概念。
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生活离不开教育。
二是生长是生活的特征,而教育就是生长。
教育的历史就是生长过程。
三是教育是对生活的改造。
它是一个连续不断改造的过程。
陶行知在教育与生活的问题上又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又“翻了半个跟头”,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把生活和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
论杜威和陶行知思想对比及二者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日益深入,其中杜威和陶行知的思想备受关注。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提出了“经验主义教育理论”,注重学生实践和经验的积累。
而陶行知则是中国现代教育界的泰斗,他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借鉴和应用两位思想家的理论,提高教学效果,是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比和分析杜威和陶行知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本研究就专注探讨杜威和陶行知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差异与共通之处,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两位思想家的理论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将有助于改进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具有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数学人才。
1.2 研究意义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杜威和陶行知这两位教育思想家的理论,分析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提升教育者对教学方法和理念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对比二者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教育问题的本质,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结合杜威和陶行知的思想改进高中数学教学的实践,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更全面的素质和能力。
通过本研究的探讨和实践,可以为高中数学教学的改进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1.3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比杜威和陶行知的思想,探讨二者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深入研究两位思想家的理论,分析它们在教育领域的优势和特点,进而探索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到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
通过对比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教育学家们的思想,同时提出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改进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和效果。
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动高中数学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力,促进他们对数学学科的理解和兴趣。
这也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教育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为未来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生活与教育———杜威“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之比较朱丽(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也倍受人们的关注。
在历史上,杜威曾提出过“教育即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二者看似仅是语序作了变化,但实际上,二者是有区别的。
本文比较了两个命题的相同点及不同之处,揭示了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杜威;陶行知;生活与教育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28X(2002)04-0051-04生活与教育,一直是人们无法回避的话题。
二者的关系经历了笼统整合———分离———重新整合三个阶段。
在原始社会,教育在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中产生,教育此时是上代将生产与生活的经验传递给下代的桥梁,有生活便有教育;随着生产的发展,教育从生产与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机构,有专门从事教育的人,有专门供学习的地方,有专门进行学习的人;随着社会的继续推进,人们越来越发现,这种独立式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儿童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于是重新提出要将教育与生活整合,这种整合是超越了原始混沌的笼统的整合,是更高水平上的整合。
在近代,对教育与生活之关系探讨较多的应首推杜威,其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主张;在我国,生活教育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陶行知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以及“教学做合一”等流传至今,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教育思想。
人们不难发现,杜威的观点与陶行知的观点只是语序作了变换,那么,二者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呢?笔者认为二者不是一回事,它们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一、两个命题的相同之处(一)对生活与教育之关系的重视从“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这两个教育观点中,人们能够发现杜威和陶行知都是很重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的。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包含了两层意思:(1)教育为社会生活之必需,杜威认为,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2)教育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如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所说的:“社会不仅通过传达、通过传递而继续生产,而且可以公正地说,在传递中、在传达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