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15
理工科学生的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是理工科学生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和实用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理工科学生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一技能。
一、实验设计在进行实验设计时,理工科学生需遵循一定的步骤和原则,以确保实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1. 确定实验目的和研究问题:在开始实验设计之前,理工科学生需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
这有助于确定实验的范围和内容,以及需要采集的数据类型。
2. 制定实验方案:理工科学生需要根据实验目的和问题,制定详细的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应包括实验步骤、实验条件、材料和设备的准备等内容,以确保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可比性。
3. 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进行实验设计时,理工科学生需要根据实验目的,设定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处理的样本或对象,而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处理的样本或对象,用于比较和分析实验结果。
4. 确定抽样方法和样本量:在实验设计中,理工科学生需要确定合适的抽样方法和样本量。
抽样方法应该能够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和可靠性,样本量应足够大,以确保实验结果的统计显著性。
5. 控制实验误差:在进行实验设计时,理工科学生需要注意控制实验误差。
这包括控制外界干扰因素,采取合适的实验条件和控制实验过程中的变量等,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理工科学生完成实验后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统计和分析数据,得出科学结论和研究结果。
1. 数据收集和整理:在进行数据处理之前,理工科学生需要将实验中获得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
这包括记录数据、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偏差等,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数据分析和统计:理工科学生可以利用各种统计方法和数据分析工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
这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等,以发现数据之间的规律和关联。
3. 绘制图表和图像: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理工科学生可以利用图表和图像来展示实验结果和研究结论。
何少华等.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1. 试验设计的重要性试验设计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一环,它直接决定了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好的试验设计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干扰因素,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进行科研工作时,科学家们都需要对试验设计非常重视,并严格遵循科学的原则进行设计。
2. 如何进行良好的试验设计良好的试验设计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要确定研究目的和问题,明确实验的目标和内容。
需要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方法,确保实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应当进行充分的实验前准备,包括实验流程、操作步骤、数据记录等。
在进行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干扰因素,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在实验进行过程中,科学家们需要充分地收集和记录实验数据。
数据的收集需要严格按照预定的计划和方法进行,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还需要进行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以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
数据的处理过程需要符合统计学的原则和方法,确保得出的结论具有科学的可信度。
4. 数据处理中常见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科学家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数据缺失、异常值、分布不均等问题都会影响到数据处理的结果。
针对这些问题,科学家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处理,如插补缺失数据、剔除异常值、进行数据转换和标准化等。
还需要借助适当的统计工具和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确保得出的结论具有科学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5. 结论试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直接决定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科学家们在进行研究工作时需要严格遵循科学的原则进行试验设计,并在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过程中注意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处理,以确保得出的结论具有科学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中的关键要素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过程中,有一些关键要素需要特别引起科研人员的注意。
这些要素涉及到实验的可重复性、对照组的设立、实验误差的控制等方面,它们对于最终结论的可信度具有重要的影响。
大学论文中的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方法在大学论文中,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方法是论文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合理的实验设计和准确的数据处理方法能够有效地支持并展示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分析大学论文中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并探讨它们在研究中的作用。
一、实验设计方法1. 随机对照实验设计随机对照实验设计是一种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
在这种设计中,研究对象被随机分成两组或多组,其中一组作为对照组,其他组作为实验组。
对照组接受常规处理或不接受任何处理,实验组接受特定处理。
通过对比两组或多组数据,可以评估特定处理的效果和影响。
2. 配对实验设计配对实验设计适用于研究中存在相互依赖或相互影响的组别。
在配对实验设计中,研究对象被按照某种特征进行配对,然后将配对的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配对实验设计可以减少个体间的差异,从而更容易观察到实验处理的真实效果。
3. 单因素实验设计单因素实验设计是通过改变一个因素来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在这种设计中,只有一个自变量,其他变量保持恒定。
通过设定不同水平的自变量,可以评估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
4. 多因素实验设计多因素实验设计考虑了多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通过同时改变多个因素,可以评估不同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效果。
在设计多因素实验时,需要注意因素之间的独立性,确保能够准确地分析各因素的影响。
二、数据处理方法1. 描述统计分析描述统计分析是对数据进行整理、概括和描述的方法,包括计算均值、中位数、标准差、方差等统计指标。
通过描述统计分析,可以对研究数据进行初步的整体了解,揭示数据的分布特征和集中趋势。
2. 探索性数据分析探索性数据分析是通过图表、图像和统计分析等方法,从数据中探索和发现隐藏的模式和关系。
通过探索性数据分析,研究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数据,发现数据背后的规律,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指导。
3. 统计假设检验统计假设检验用于判断研究中提出的假设是否成立。
通过设定显著性水平和计算统计检验值,可以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显著性检验。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对于科学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技术的介绍和分析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对于科学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理有效的实验设计和精准可靠的数据处理能够提高实验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从而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本文将对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技术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实验设计1. 实验设计的概念和重要性实验设计是指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经过合理的思考和计划,选择和安排实验条件和步骤,以达到科学研究目标的过程。
一个好的实验设计应该具备科学性、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 实验设计的要素(1)研究目的和问题:明确实验的目的,确保实验设计的针对性。
(2)试验对象和样本选择:选择合适的试验对象和样本,以确保实验结果具有代表性。
(3)实验条件和步骤:合理选择和安排实验条件和步骤,以确保实验过程的可操作性和稳定性。
(4)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置:合理划分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确保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3. 常见实验设计方法(1)完全随机设计:将试验对象随机分配到不同处理组,以减小个体差异的影响。
(2)区组设计:将试验对象按照某种特征分组,再根据随机原则将不同处理组分配到不同的区组中进行处理。
(3)因子水平设计:根据研究目的,选择一些重要的因子及其水平,进行系统性的设计和分析。
二、数据处理1. 数据处理的概念和重要性数据处理是指根据实验设计和采集到的原始数据,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整理、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良好的数据处理能够提取、总结和归纳数据的信息,揭示实验结果的规律性和内在关系。
2. 数据处理的步骤(1)数据清洗: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筛选、清理和校验,剔除异常值和错误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和可靠。
(2)数据归类与整理:按照实验设计的要求,将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以便后续的分析和处理。
(3)数据分析与统计:根据实验目的和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和工具,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等。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引言: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学生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教案将通过三个小节来探讨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重要性、方法以及相关技巧,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一、实验设计的重要性及基本原则(800字左右)1. 介绍实验设计的定义和意义(100字)。
- 实验设计是指在科学研究或实验中,为了验证或证伪某种假设而进行的一系列控制和安排的计划和策划。
- 实验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以支持科学研究或实验的结论。
2.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300字)。
a. 控制变量:在实验过程中,需尽可能控制除待测变量之外的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以确保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b. 随机分组:实验对象应随机分组,使每个组的特征和条件尽可能相似,以减少实验结果因实验对象差异而引起的误差。
c. 多次重复:为了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实验应进行多次重复,以求得更准确的数据。
3. 实验设计中的常见误区及解决方法(400字)。
a. 样本选择偏差:样本选择不具代表性,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解决方法:应在样本选择上进行随机抽样,并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
b. 缺乏对照组:没有设置对照组,无法进行比较和分析。
解决方法:应设置明确的对照组,与实验组进行对比,以评估实验结果的有效性。
c. 实验操作不一致:不同实验者操作不一致,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解决方法:应进行统一培训和操作规范,确保实验操作的一致性。
二、数据处理的方法与技巧(800字左右)1. 数据收集与整理(200字)。
a. 介绍数据收集的方法,如实验记录、观察、测量等。
b. 强调数据整理的重要性,如数据分类、排序、去除异常值等。
2. 数据分析与统计(300字)。
a. 介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如平均值、标准差、相关系数等。
b. 介绍常用的统计方法,如t检验、方差分析等。
3. 数据展示与解读(300字)。
a. 介绍常见的数据展示方式,如表格、图表等。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实验设计是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为了解决研究问题或验证假设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一个好的实验设计能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并且能够提供可靠的数据来支持结论。
实验设计的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问题定义:明确研究领域中的问题或假设,确定实验的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
2. 变量定义:确定实验中要观察和测量的变量,包括自变量(独立变量,影响结果的因素)和因变量(依赖变量,被观察和测量的结果)。
3. 实验设计:根据实验目的和问题,确定实验的具体设计。
这包括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确定实验的随机分组或对照等。
4. 数据采集:根据实验设计,执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这可以通过观察、测量、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
5. 数据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以得出结论。
这可能包括描述性统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
6. 结果解释: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解释实验结果,讨论结论的意义和影响,并提供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在数据处理方面,有几个常用的统计方法可用于分析实验数据。
1. 描述性统计:通过计算平均值、标准差、中位数等指标,对数据的分布和集中趋势进行描述。
2. 假设检验:通过对比样本数据和理论分布的差异,判断样本数据与总体数据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3. 方差分析:用于比较两个或多个样本均值之间的差异,并判断这些差异是否显著。
4. 相关分析:用于研究两个或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
5. 回归分析:用于建立一个或多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关系,并根据模型进行预测和解释。
在进行数据处理时,还需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以使用统计软件(如SPSS、R等)来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以确保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实验设计是科学研究和实验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良好的实验设计可以保证得到准确和可靠的实验结果,为数据处理和分析提供可信的依据。
本文将从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实验设计1.问题和目标:在进行实验设计之前,需要明确研究的问题和目标。
合理的问题和目标有助于确定实验的内容和方向。
2.独立变量和因变量:确定研究中的独立变量和因变量。
独立变量是研究者人为控制和变化的因素,而因变量则是受独立变量变化而产生变化的量。
3.实验组和对照组:针对独立变量的不同水平,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是接受处理或干预的组别,而对照组则是与实验组相对比的组别。
4.样本选择:对于实验中的样本选择,需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和可行性。
样本的选择应尽量随机,并且样本量要足够大,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5.实验过程和方法:设计具体的实验过程和方法,确保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可操作性。
实验过程要清晰明确,实验方法要符合科学原理和研究要求。
二、数据处理1.数据收集:在实验过程中准确、规范地进行数据的收集、记录和保存。
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避免数据遗漏或损坏。
2.数据清洗: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初步的清洗和筛选,剔除异常值和错误数据。
清洗后的数据有助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建模。
3.数据分析:通过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发掘数据中的规律和关联性。
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
4.结果展示:将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结果以合适的方式进行展示。
可以使用图表、表格等形式直观地展示实验结果,同时配以准确的文字说明。
5.结果解读:对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结果进行解读和推断。
根据实验目标和问题提出相应的结论,指出研究的意义和启示。
三、总结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能够确保实验过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而规范的数据处理则可以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和结论。
在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时,研究者需要深入了解相关理论和方法,并严格遵守科研伦理和规范,以获得可信的实验结果和科学的结论。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的方法实验设计是科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处理则是对实验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的一些常用方法。
一、实验设计的方法1.1 随机分组设计随机分组设计是实验设计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
在随机分组设计中,研究对象会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中,以减少实验误差的影响。
这样可以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初始条件上的基本一致性,从而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实验处理对结果的影响。
1.2 单因素设计单因素设计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只考虑一个因素的影响。
通过改变这个因素的不同水平,观察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时该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单因素设计常用于初步筛选影响结果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1.3 多因素设计多因素设计是指在实验过程中,考虑多个因素并研究它们的相互作用。
多因素设计通过系统地改变每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观察它们对实验结果的综合影响,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各个因素的重要程度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数据处理的方法2.1 描述统计分析描述统计分析是对实验数据进行整体描述和总结的方法。
它包括测量中心趋势的指标,如均值、中位数和众数,以及测量变异程度的指标,如标准差和方差。
描述统计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据的分布状况和变异程度,为后续的数据处理提供基础。
2.2 参数检验参数检验是用来检验两个或多个样本之间差异是否显著的方法。
在参数检验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验类型和数据类型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如t检验、方差分析等。
参数检验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评估不同处理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用来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在回归分析中,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测和解释因变量的变化。
回归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实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程度,以及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
2.4 方差分析方差分析是一种用于比较两个或多个处理组之间平均值差异的方法。
Fisher传统的试验设计被誉为第一个里程碑。
正交表的构造和开发是第二个里程碑,日本学者田口玄一开开发的SN比试验设计则称为第三个里程碑。
第一章试验设计1.试验包括:验证性试验、探索性试验。
2.试验设计的要求:效率、精度。
(效率由设计保证,精度由数据处理、分析保证。
)3.试验方案设计的4个基本要素:目标、目标函数、因素、水平。
4.目标:进行试验所要达到的目的。
目标可以定量也可定性。
5.目标函数:表示目标的函数Y(x)。
有显示目标函数、隐式目标函数。
6.因素:对目标产生影响的自变量或试验条件,也称因子。
分为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
7.水平:每个因素所处的状态,也称位级。
8.选取因素的原则:抓住主要因素及多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抓住非主要因素,在试验中保持不变,消除其干扰。
因素用大写字母表示。
9.按所取因素的多少,可把试验分为单因素试验、两因素试验、多因素试验。
10.交互作用:就是这些因素在同时改变水平时,其效果会超过单独改变某一因素水平时的效果。
11.水平的选取原则:等间距;三水平为宜;是具体的;技术上可行。
12.误差包括:系统误差、随机误差。
13.费希尔Fisher三原则(作用:进行误差控制):重复测试、随机化、区组控制。
14.重复测试,作用:减小误差。
15.随机化是使系统误差转化为偶然误差的有效方法。
原则:进行随机化,使其转化为随机误差。
16.区组控制,原则:机会均等,公平原则。
区组控制原则实质上是机会均等原则,实行区组控制,可使设备条件由存在差异转化为没有差异,在区组控制中也把区组当做因素来对待,并称之为区组因素。
17.试验设计法和现行做法的不同点:对于不能实现控制的环境条件及未知原因对试验数据产生的干扰和影响程度,可以做出客观的定量性的评价——通过随机化。
考虑到个因素间的相关性——通过正交表。
根据试验数据定量地验证决定个因素的影响程度——通过F试验。
能对计算值以外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累积法。
能对性能定量的评价——方差分析法。
第二章单因素试验设计1.单因素试验设计的步骤:确定试验范围;确定实验指标;选择试验方法,安排实验。
2.单因素试验方法:平分法、斐波纳齐法、黄金分割法、预给要求法。
(序贯试验)3.平分法就是在确定因素范围的中心处做试验,每做一次试验后,根据试验点目标函数值的高低,就可决定去掉左半边或右半边范围。
在留下范围内的中心处再试验,用同样的方法决定去掉和留下的区间,再反复地试验下去,至达到要求。
4.平分法的优点:每次试验可去掉试验范围的一半,试验次数大大减少。
其适用情况是:每次试验的结果能直接分析出该因素的值是取大了还是取小了的情况。
5.黄金分割法/0.618法,步骤:确定试验范围【a,b】;选定试点(0.618,0.312处取得);根据“留好去坏原则”对比试验结果缩小试验范围;在新范围内安排试验,重复上述步骤至满意结果。
6.0.618法的优点:有效减少试验次数;适用范围:目标函数为单峰函数。
7.斐波纳齐法与0.618法的不同点:0.618法每次按一定比例常数0.618来缩短区间,而斐波纳齐法按不同比例缩短区间,即斐波纳齐数列{Fn}来进行。
斐波纳齐法基本思想与0.618法一致。
8.预给要求法适用范围:预先确定总的试验次数;预先限定了试验的批数和每批试验的个数。
预给要求法即为分批试验的方法。
9.单因素试验定义:只考虑一个与目标紧密相关的因素来安排试验。
10.序贯试验:是指试验进行的测量是依先后次序序贯进行的,在试验过程中,下一次的试验必须根据上一次的试验结果来确定,而同时进行试验是指所进行的试验内容不受先后次序的限制。
第三章正交试验设计1.正交表:正中交设计法中合理安排试验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特殊表格。
2.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概念:利用正交表安排与分析多因素试验的一种方法,通过有代表性的水平组合进行试验,了解全面试验情况。
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特点:用部分试验代替全部试验。
正交试验设计的两个矛盾:(1)全面实验次数与可行试验次数之间的矛盾。
解决办法:正交试验设计(2)少数试验与事物内部规律之间的矛盾;解决办法:数据处理。
3.正交表的性质:(1)正交性;任一列中各水平出现次数相等;任两列中各种不同水平的肯能组成全部出现,出现次数相等。
(2)均衡搭配性;(3)综合可比性;重要应用:比较同一因素不同水平对因素的影响。
4.正交表的表示方法:LN(PK);L-正交设计;N-实验次数;P-水平数;K-正交表列数。
5.数据结构模型概念:定义试验数据的结构模型是由因素的效应模型决定的;因素的效应:因素不同水平对试验指标的影响(试验值是效应值的1/2).6.俩因素交互作用的多种情况:叠加作用,增效作用,减效作用。
7.正交设计的基本步骤:(1)明确试验目的,确定试验指标;(2)挑选因素,选择水平,列出因素水平表;(3)选择正交表,进行表头设计;(4)试验;(5)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8.选用正交表的原则:(1)因素数《=正交表列数;(2)因素水平数=正交表水平数。
(3)若满足(1)(2)条件下,选取较小表。
9.正交试验设计分析方法:(1)直观分析法(极差法)。
(2)方差分析法。
极差法作用:可以确定因素的主次顺序。
极差越大,因素对指标影响越大,即越为主要因素。
10.极差法,优点: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计算工作量少,便于普及。
缺点:(1)不能区分各因素水平对应的试验结果间的差异,究竟是有水平不同引起,还是由试验误差引起。
(2)对影响实验结果的各种因素的重要程度,不能给以精确的数量估计,也不能提供一个标准,用来判断考察因素的作用是否显著。
方差分析法,优点:可以区分各因素水平对应试验结果间的差异化影响;对影响试验结果的各种因素的重要程度给以数量估计,并通过估计来考察因素的作用是否显著。
缺点:计算复杂,运算量大。
适用范围:需要准确考察单个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程度场合。
11.判别因素的主次的原则是看它们的均方,均方大的是主要因素,小的是次要因素。
12.正交试验方差分析(多因素)特点:(1)与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思路、步骤一致。
(2)比单因素方差分析复杂一些,首先要计算出各种因素及误差的变动及自由度,最后进行F检验,列出方差分析表。
(3)正交表每一列代表一个因素,则每一列的偏差平方和就代表这个因素由于水平不同引起的误差,总偏差平方和等于各列的偏差平方和。
13.方差分析的意义:通过数据分析搞清与试验相关的各个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基本思想:数据总和偏差平方和(ST)分解为:(1)个因素的偏差平方和SA(组间平方和);(2)误差偏差平方和Se(组内平方和)。
主要公式有:ST=SA+Se;自由度fT=fA+fe;修正项:CT=G2/n;n为总的试验次数,14.最佳工况为显著因素的最优水平平均值的组合;最佳工况估计值为显著因素的最优水平平均值之和减去试验结果的平均值T (T=G/n)。
误差限的估计:(1)有效重数:ne=处理数/(1+显著因素的自由度之和);第四章要因正交试验设计1.级数为交互作用的因数减一。
2.列表乘法:正交表各列的关系。
任何两列,其系数的乘积将出现在另外一列。
确定列间交互作用的方法:可通过列间对比实现3.交互作用的处理原则:把它当作因素看待与因素处理方法的区别/:1)用于考察交互作用的列不影响实验方案及其实施2)交互作用不一定只有正交表的一列,所占列数与水平数,级数有关。
4.混杂:正交表中的同一列安排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或交互作用效应混杂:在一列内就出现两各处理,这意味着试验结果不止是一个处理的效应,而是同时代表着两各处理的效应,这种现象称作效应混杂。
别名因素:同一列类出现的混杂在一起的诸因素互称为别名因素(互为别名因素的因素效应是一致的)5.表头设计原则:避免混杂,降低误差。
减少实验次数具体实施原则:1)忽略三因素和三因素以上的交互作用,把主因素与三因素和三因素以上的交互作用排在同一列内,保证主因素效应分析2)在能够确定一两因素交互作用不显著时,才可以把主因素与这个两因素交互作用排在同一列,否则不允许排入这个主因素3)对两因素交互作用混杂一列的问题应通过试验来分析,不要把两个都显著的两因素交互作用排在同一列内以免混杂4)设计表头时应留有空列即不要全部排满否则将得不到试验误差,会给显著性检验带来困难。
空列的多少应保证误差自由度fe=5——106.对于难于满足误差自由度fe=5——10的可采用两中方法:1)重复试验2)在显著性检验后把显著因素的自由度合并到误差项中去,其平方和也加入到误差平方和中去重新估计试验的误差方法。
7.点线图三要素:点应用安排主因素线用于安排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数代表列号8.拟水平法:是在正交表水平数大于因素的水平数时所采用的设计方法(做法:选取重复水平进行重复一次)9.区组因素试验设计:把区组看成因素称为区组因素。
区组因素也有水平变化,但效应大小在技术上没有任何意义,不能用来控制指标,采用区组因素只为了避免某些条件误差同其它因素效应发生混杂而采用的一种误差控制方法。
10.裂区试验设计:将正交比表按一定规律分区,把试验因素按其不同情况分别安排到相应的区中进行实验的一种方法。
应用场合:很多场合调整某些因素的水平比较困难不是工作两大就是原材料消耗量大,为了在实施随机化原则的同时,达到节省人力,无力的时使用。
11.裂区法针对的问题:有的因素更换水平比较困难有的则比较容易,有的水平比较重要有的水平比较次要,有的水平需要时空范围大……较小的情况。
12.裂区法的原则:把水平改变比较困难的因素安排在低次群中。
13.赋闲法试验设计:在正交表中,有意将几个交互作用同时存放在同一列并使该列“闲”起来,该列称为赋闲列。
赋闲列做法:进行结果分析时,赋闲列完全空闲,即不考察交互作用也不考察试验误差第六章广义试验设计1.实物试验:一般是由专门人员在确定的条件下,利用某些仪器、设备和一定的测试技术进行的实地试验。
2.实物试验的局限性:实物试验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与时间较多,而且有些场合实物试验通常无法实施,有些场合虽然实物试验可以实施,但实际情况也不允许,有些场合实物试验不宜多次实施。
3.广义试验:是指为了观察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的某种活动。
广义试验包括实物试验与所有非实物试验。
从数理统计的角度理解:抽样就是广义试验。
以信息论的角度理解:广义试验就是获取信息的某种活动。
广义试验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包括:技术领域和非技术领域。
广义试验方法:除实物试验方法外,有观察、调查、统计、考试、检验、销售、一般的测量、数学计算等。
4.数学试验:指不需要进行实物试验而仅通过数学计算,包括计算机计算而获取试验数据的试验。
(数学试验是非实物试验)数学试验的基本条件是必需建立因素与试验目标间的定量关系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