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练习题
- 格式:docx
- 大小:21.41 KB
- 文档页数:12
习题1:常用工具书·填空题:1.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是东汉_许慎_编著的《说文解字》,共分为540部首,收9353单字,重文1163个;主要用于查检字的本义。
2.《_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共分19篇,其中前三篇分别是释诂、释言、释训。
3.专门解释唐宋元明人诗词曲中习见语辞特殊用法的辞书是近人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其中提到两类词语需要研究,分别是字面生涩而义晦的词和字面普通而义别的词。
4.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书是东汉班固撰的《汉书•艺文志》,其后,较为完善的有《隋书•经籍志》等。
5.我国大规模的目录学著作是清乾隆年间永瑢、纪昀等人奉诏编撰的《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其编排顺序是按经,史,子,集,四部目次;语言文字学属于四部之经部•小学类。
6.清代高邮王氏父子的四部重要文献分别是,王念孙的《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王引之的《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7.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检字法主要有音序,部首和笔画,四角号码检字法。
8.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刘淇的《助字辨略》、杨树达的《词诠》和今人裴学海的《古书虚字集释》等都是研究古汉语虚词的工具书。
9.汇集唐以前对古典文献解释的大型古汉语字典是清代阮元、臧庸等编的《经籍籑诂》;在此基础上,今人宗福邦等主编的一部汇辑从先秦至晚清的古籍文献中的注释材料的重要工具书是《故训汇纂》。
10.汉代运用“声训”原理而编纂的训诂专书是刘熙的《.释名》。
11.第一部研究汉语方言的著作是汉代扬雄的《方言》,全称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目前该书最新、最详的校释本是华学诚著《扬雄方言校释汇证》。
12.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著作称为“十三经”,它们分别是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13.唐代学者陆德明撰写的一部用于解释儒家经典文字音义的著作是《.经典释文》,后世治文字、音韵、训诂之学者,均十分推崇此书。
20XX年,中华书局出版该书汇校本,即黄焯《经典释文汇校》。
古汉练习题古代汉语模拟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说文解字·叙》中所谓“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指的是“六书”的()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2、下列各组字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全部都有的一组是()A、刃日除鱼B、象朱牧闻C、集日信暴D、山河旦车3、下面各组复音词中,全部是联绵词的一组是()A、匍匐参差萧条狼藉B、栗烈荒忽婀娜造次C、凛冽燕婉婵娟独特D、淡漠扶摇逶迤消息4、下列各句中,用“之”复指前置宾语的句子是()A、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B、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C、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D、宋何罪之有?5、下列四句中,用作指代性副词的“见”是()A、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D、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6、下列四句中,用“于”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施事者)的是()A、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B、遂置姜氏于城颍。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者,何也?7、在“是谁之过与”中,“是”的语法分析是()A、指示代词作主语B、判断词,表肯定判断C、指示代词作定语D、指示代词作谓语。
8、在下列四句中,用作兼词(于是)的焉字句是()A、姜氏欲之,焉辟害?B、万钟于我何加焉?C、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D、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9、下列四句中,含介词前置宾语的“孰与”句是()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C、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D、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10、下列各句中,“以”用作连词的是()A、宫之奇以其族行。
11、下列各句中,“之”是动词的是()A、之二虫又何知?B、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C、负耒耜而自采之滕。
D、寡人之于国也,可谓尽心焉耳矣。
12、《论语·季民》:“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注:“萧之言肃也”,这一注释属以下训释方式中的()A、义训B、声训C、形训D、互训13、在“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段是()A、用典B、委婉C、共用D、分承14、在“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中,“壮”的用法是()A、形容词用作谓语B、形容词活用为动词C、形容词的意动用法D、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5、下列各联诗句,有对仗的是()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古代汉语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受”写作“授”不得分)2、偏义复词:是由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这种复音词叫做偏义复词。
3、间接引申义:由直接引申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做间接引申义。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了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5、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6、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代表的人或事物。
7、通假字:本有其字,若古人临文时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它,那么这个用来暂代"本字"的字就叫做"通假字"。
如:赵王少,不能蚤起。
蚤,通"早",早早地。
8、古今字:古时字少,常用一个汉字兼职记录一些意义,后世为理解书面语言时不产生歧义,常为这种兼职字所记录的某项意义再造新字,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
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
莫\暮其\箕要\腰昏\婚9、破读字:一个字因词性改变或意义转变而引起读音改变的字。
如:好学、王天下、衣褐等。
10、联绵字:联绵字,又叫联绵词、连语,就是指双音节的单纯词,两个音节表示一个语素,这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
11、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12、指事(要求举三例):许慎“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
如:亦、本、末13、会意: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并成一个新字,它们的意义组合表示该新字意义的一种造字方法。
例如,“信”字由“人”、“言”组合,表示人言真诚无欺,有“诚实”之意;“休”字由“人”、“木”组合,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有“休息”之意。
14、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扩大。
陕西师范大学中文专业古代汉语练习题(上)一、解释下列术语。
(每題3分,共12分)1、六书2、四体二用3、本义4、词义扩大二、填空题。
(每空1分,共8分)1、“姜氏欲之,焉辟害”一句中的“辟”与“避”是一对。
A、古今字,B、通假字,C、异体字,D、繁简字2、“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餘杯”一句中,“餘”今作“余”,它们是一对。
A、古今字,B、繁简字,C、异体字,D、通假字3、就词汇音节结构而言,古代汉语词汇中占多数。
4、下列各词属于第一人称代词的是、。
小人、仆、臣、不才、吾、予5、下列各词中属于疑问代词的有:、。
吾、谁、余、莫、斯、夫、奚、其、或、若6、“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一句中,“亟”字的词性是。
三、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
(每字0.5分,共10分)亦诚羊都刃伐盥矢上壶莫十徒问既采马础鹿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每句1分,共13分)1、时: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②问君西游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③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④时与出游猎。
(《史记·吕太后本纪》)⑤时移而治,不易者乱。
(《韩非子·心度》)⑥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庄子·秋水》)2、间:①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轼《前赤壁赋》)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左传·庄公十年》)④遂与外人间隔。
(陶潜《桃花源记》)⑤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史记·屈原賈生列传》)⑥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⑦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史记·陈涉世家》)六、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并说明古今义的差异。
(每题2分,共10分)1、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大学古代汉语考试练习题及答案11.[单选题]“崩”的特指义是( )A)天子死B)山塌下来C)崩溃答案:A解析:2.[单选题]清代学者提出的四体二用,“四体”是指:A)象形 象事 象声 会意B)象形 会意 形声 假借C)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答案:C解析:3.[单选题]“四体二用”中的二用指:A)转注 假借B)指事 会意C)象形 指事答案:A解析:4.[单选题]庭()A)堂前、厅堂B)堂阶下平地无屋之处C)适中、均匀答案:A解析:5.[单选题]父母何尝。
()A)佐雍得尝B)浅尝辄止C)得未尝有答案:A解析:6.[单选题]吏的本义是( )A)法官7.[单选题]浮( )A)轻浮B)浮在水面C)不合实际答案:B解析:8.[单选题]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
(《墨子·非攻》)( )A)感情B)思想、精神C)诚、实在答案:C解析:9.[单选题]穑( )A)收割禾麦B)种田C)禾的穗答案:A解析:10.[单选题]"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句中"甲兵"的含义是( )A)穿上铠甲的兵士B)最好的武器C)铠甲和兵器答案:C解析:11.[单选题]奏刀臻然,莫不中音。
(《庄子·庖丁解牛》)( )A)演奏、吹奏B)节奏C)进答案:C解析:12.[单选题]馆的本义为( )A)安置,住13.[单选题]失( )A)过错B)做错了事情C)丧失、失掉答案:C解析:14.[单选题]下列汉字不属于会意字的是:A)美好B)放心C)武林答案:B解析:15.[单选题]《周礼·地官·保氏》中提到的“六书”是指:A)儿童蒙学识字B)六部著作C)关于汉字结构的一种理论答案:A解析:16.[单选题]褐( )A)一种颜色,褐色B)粗布C)用粗麻织成的袜子答案:C解析:17.[单选题]闻而审,则为福矣。
(《吕氏春秋·察传》)( )A)详细B)审讯C)审察答案:C解析:18.[单选题]作的本义是( )A)站起来19.[单选题]反的本义为( )A)相反,对立B)造反,反叛C)翻转,颠倒答案:C解析:20.[单选题]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的是A)蒋捷B)姜夔C)辛弃疾D)柳永答案:A解析:21.[单选题]“俯噣白粒,仰棲茂树。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王力古代汉语在中国古代文化和语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本文将提供一些古代汉语试题及其答案,以便读者进行学习和练习。
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语意相近的一组是:A. 盖梁之请、晋升、茂盛B. 眷顾、顾盼、告听C. 疾驰、奔驰、迅猛D. 险峻、峻岭、严峻答案:B2. “闻一多”一词的古代汉语写法是:A. 闻京豆B. 文一多C. 问一多D. 听一多答案:C3. 古代汉语中,“玉不琢,不成器”一词的意思是:A. 玉石经过打磨才能发光B. 人需要不断磨炼才能成材C. 玉器并非琢磨而来D. 礼成方能玉成答案:B二、填空题1.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中的“弥”字的意思是______。
答案:越发2.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的“里”字的意思是______。
答案:之间3. “宛行生出于腹中,于丹熟出于皮肤之下”中,“熟”字的意思是______。
答案:变成三、简答题1. 解释古代汉语中的“韬光养晦”一词,并举例说明。
答案:古代汉语中的“韬光养晦”意思是指隐藏才华,待时而动。
例如,晋代山涛是一位很有才华的画家,但他并不张扬,而是在平时韬光养晦,等待合适的时机展示自己的才能。
2. 描述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的主要区别。
答案: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存在一些词汇和用法上的差异。
古代汉语使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比如古代汉语中的“余”代表“我”,现代汉语中用“我”来表示。
古代汉语还有一些独特的用法,比如“尔”代表“你”,现代汉语中用“你”来表示。
此外,古代汉语对字音、字形和文法等方面的要求也与现代汉语不同。
四、应用题请结合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九天揽月,五岳倒为轻”1. 这句话中的“九天”代表什么?答案:九天代表极高的位置或境界。
2. 这句话中的“五岳”指的是哪五座山?答案:五岳指的是中国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答案古代汉语,又称古文,是中国古代书面语言的一种形式,它与现代汉语在语法、词汇、句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以下是一些练习题及答案:# 练习题1. 请解释“之乎者也”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
2. 阅读以下古文段落,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 古代汉语中的“使动用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4. 请解释“宾语前置”在古代汉语中的特点,并给出例句。
5. 阅读以下句子,并指出其主谓宾结构:> 吾日三省吾身。
6. 古代汉语中的“意动用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7. 请解释“倒装句”在古代汉语中的作用,并给出例句。
8. 阅读以下古文段落,并指出其中的修辞手法:>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答案1. “之乎者也”是古代汉语中的虚词,用于句中起到停顿、连接或强调的作用。
“之”通常用来代指人或事物,“乎”、“者”、“也”多用于句末,表示疑问、判断或陈述。
2. 翻译:> 孔子说:“学习了又时常温习,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范吗?”3. “使动用法”是指动词用作使令的意思,使宾语做某事。
例如:“使”字,可以翻译为“让”或“使”。
4. “宾语前置”是指在古代汉语中,宾语有时会放在动词之前,起到强调的作用。
例如:“吾日三省吾身”中的“吾身”就是宾语前置。
5. 主谓宾结构为:“吾(主语)日三省(谓语)吾身(宾语)”。
6. “意动用法”是指动词表示一种意向或愿望。
例如:“欲”字,可以翻译为“想要”。
7. “倒装句”是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句式,主语和谓语的位置互换,起到强调或修辞的作用。
例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中的“桃之夭夭”就是倒装句。
8. 修辞手法包括排比和拟人。
“桃之夭夭”是排比,“灼灼其华”是拟人,将桃花比喻为有生命力的少女。
古代汉语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受”写作“授”不得分)2、偏义复词:是由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这种复音词叫做偏义复词。
3、间接引申义:由直接引申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做间接引申义.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了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5、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6、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代表的人或事物。
7、通假字:本有其字,若古人临文时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它,那么这个用来暂代”本字"的字就叫做”通假字"。
如:赵王少,不能蚤起。
蚤,通”早",早早地.8、古今字:古时字少,常用一个汉字兼职记录一些意义,后世为理解书面语言时不产生歧义,常为这种兼职字所记录的某项意义再造新字,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
莫\暮其\箕要\腰昏\婚9、破读字:一个字因词性改变或意义转变而引起读音改变的字。
如:好学、王天下、衣褐等.10、联绵字:联绵字,又叫联绵词、连语,就是指双音节的单纯词,两个音节表示一个语素,这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
11、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12、指事(要求举三例):许慎“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
如:亦、本、末13、会意: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并成一个新字,它们的意义组合表示该新字意义的一种造字方法.例如,“信”字由“人”、“言"组合,表示人言真诚无欺,有“诚实"之意;“休"字由“人”、“木”组合,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有“休息”之意。
14、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扩大。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教研室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练习一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
其中x 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汤问》)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
(《水经注·巫山、巫峡》)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自,假设连词,苟、如果。
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古代汉语语法练习题及其答案语法练习题第一节词类的划分(练习题)1判断题:(1)副词和代词在古汉语中一般归入虚词。
()(2)实词的活用和词的兼类不是一回事,前者是一种常规性的语法现象,后者是临时改变功能。
()(3)古代汉语以“语法功能”作为划分词类的基本依据和标准;现代汉语划分词类,则不但考虑其“语法功能”,而且考虑其“词汇意义”。
()2解释名词术语:(1)实词的活用(2)词的兼类3填空题:(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言”的词性①法先王,顺礼义,党学者,然而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也。
《尚书·无逸》..②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③彤弓弨兮,受言藏之。
《诗经·小雅·彤弓》.(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殆”的词性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庄子·秋水》.②殆有甚焉。
《孟子·梁惠王上》..4问答题: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和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有什么区别?5标点并翻译短文。
(1)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者旦暮磬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神无形者不磬于前故易之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2)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第二节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练习题)1选择题:(1)《韩非子·难一》:“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相”的用法是()(A)名词用作意动(B)名词用作一般动词(C)名词用作使动(D)动词用作使动(2)在下列四句话中,中加点词是名词的意动用法()(A)《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
”(B)《孟子·尽心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C)《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
”(D)《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忘我,我何面目见之。
王力《古代汉语》(一)练习一、填空题1.关于汉字的形体构造,传统有的说法。
它们是象形、、会意、形声、假借。
2.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1)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
(2)、、来者犹可追。
5、清代对《说文解字》作注解的有和桂馥、王筠、朱骏声等四家。
6、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的产生是一次重大的改革,这种改革直接影响到汉字的构造,改变了篆书和篆书以前的古文字的面貌。
7、指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8、词义的引申方式有连锁式、和综合式。
9、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
”10.异体字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 )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字。
像“寘”与“置”、“脩”与“修”、“游”与“遊”等只有部分义项相同或相通,不能在任何情况下互相代替,就不能算是异体字。
11.二、名词解释题1、古今字:2、浑言:3、异体字:4、偏义复词:5、衍文:6、异体字7、浑言、析言三、解释下列句中的词1、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
亟:2、(晋灵公)犹不改。
宣子骤.谏。
公患之,使锄麑贼之。
骤:贼:3、师进,次.于陉。
次:4、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归孔子豚。
归:5、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
适:会:6、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再:7、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市:8、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五谷:9、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毙:姑:10、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
”羹:遗:11、曾子曰:“不可。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濯:暴:12、(宣子)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饿:四、指出下列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及其活用类型,并解释其在句中的意义1、庄公寤生,惊姜氏。
()2、晋灵公不君。
()3、齐侯饮赵盾酒。
()4、左右以君贱之矣,食以草具。
()5、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古代汉语练习题库及答案古代汉语练习(1)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1、下列关于《康熙字典》的说法正确的是--------------------()A全书按部首排列,共分540部。
B全书按照地支分成十集。
C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
D王引之《字典考证》纠正了五千多条错误。
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A《经传释词》 B《词诠》 C《助字辨略》 D《古汉语虚词通释》3、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 A会意 B形声 C假借 D转注4、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A莫、休、甘、武 B炎、寒、贼、朱 C从、信、秉、亦 D友、及、伐、取5、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A错措 B睹覩 C置寘D沽酤6、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的是-------------------------()A孟尝君顾.谓冯谖。
B天帝使我长.百兽。
C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D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7、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D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8、“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为之所”是双宾语句。
B“无”与“勿”是古今字。
C“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
D两个“之”用法不同。
9、“说文四大家”中注重分析字义来源和发展的是---- -() A段玉裁 B桂馥 C王筠 D朱骏声10、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童子隅坐而执烛”用法不同的是--() A其后秦稍蚕.食魏。
B舜勤于民事而野.死。
C良庖岁.更刀,割也。
D子路拱.而立。
二、填空(每题1分,共10分)1、《说文》作者是东汉的___。
古代汉语考试题及答案古代汉语是指中国古代的语言形式,其词汇、语法、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
由于其独特性和历史价值,学习古代汉语成为了许多人的兴趣和研究领域。
本文将为您带来一些古代汉语考试题及答案,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古代汉语。
一、选择题1. 下列古代诗词的作者是谁?春江花月夜 A. 杜甫 B. 李白 C. 苏轼 D. 白居易答案:C. 苏轼2. “神仙何日下凡尘,一念人间便现身”是哪位古代文人的名句?A. 王安石B. 范仲淹C. 文天祥D. 李清照答案:B. 范仲淹3. 古代文人常用的七律格式是几个字?A. 五言绝句B. 七言绝句C. 五言律诗D. 七言律诗答案:D. 七言律诗4. 下列哪位古代文人并非唐代诗人?A. 白居易B. 杜牧C. 杜甫D. 王之涣答案:D. 王之涣5. 古人常用“昔日门前流水人家,今日泱泱众人墓”来表达什么意思?A. 感叹时光荏苒B.寄托对往事的思念与怀念之情C. 不舍人间美好D. 对现实的无奈与不满答案:A. 感叹时光荏苒二、填空题1.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中的“子规”是指什么鸟?答案:夜鹭2. 宋代文学家苏轼自号为:答案:东坡居士3. 古代诗词中的“修短合度”是指什么意思?答案:诗句的构思要合乎逻辑,字数要适中4. 古代文人的纸笔工具中,常用的毛笔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答案:动物的毛发5. 古人用“五岳归来不看山”来表达什么意思?答案:经历过更大的风浪后,对一般的景物不再感到惊讶或惊奇三、简答题1. 简要描述古代中国诗歌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答案:古代中国诗歌多以五言或七言为基本结构,常常表达个体对于自然、思乡、友情等情感的抒发。
例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其中表现了登高时的壮丽景色和人们对于自然的情感抒发。
2. 简述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主要区别。
答案: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汇、语法以及诗词体裁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古代汉语》综合练习题单选题1.下列各组字,全是假借字关系的是()A、禽擒;然燃B、归馈;蚤早C、益溢;取娶D、莫暮;解懈2.在“鲁仲连义不帝秦”句中,“帝”字的用法的是()A、名词的意动用法B、名词用作动词C、名词的使动用法D、名词作状语3.下列各句中,<>中的词用其本义的是()A、王见之,曰:“牛何<之>”。
对曰:“将以衅钟。
”B、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C、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
D、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4. “父母唯其疾之忧。
”一句中,宾语前置的条件是()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B、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C、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D、用助词“之”作宾语前置的语法标记5.《词诠》主要用于查检古汉语的()A、实词B、成语C、虚词D、联绵词6. 下列各组汉字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结构都具备的是()A、鱼上牧材B、本亦及雨C、牛朱徒眉D、车鼎降集7.在“刘子政玩弄(左氏),童仆妻子皆呻吟之。
”句中,“玩弄”的意义与后世出现的意义的差异属于()A、词义的轻重不同B、词义的侧重点不同C、词义的范围不同D、词义的色彩不同8.下列各句中,省略主语的一句是()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
C、人皆有兄弟,我独无。
D、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9.下列句子中,属于宾语前置的是()A、军旅之事,非妇人所当预也。
B、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
C、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D、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
10.根据字形分析,“析”字的本义应该是()A、劈开B、分析C、解除D、分开多选题11.下列判断句,表示类属关系的一句是()A、夫战,勇气也。
B、晋,吾仇敌也。
C、仲弓父,贱人。
D、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E、此必介子推也。
12.下列汉字中,属于形声字的是()A、寸B、衷C、辨D、珊E、逐13.“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一句中,宾语前置的条件是()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B、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C、用助词“是”作宾语前置的语法标记D、用助词“之”作宾语前置的语法标记E、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14.下列各句中,[ ]的词古今意义的变化属于词义转移的是()A、嘉耦曰[妃]。
古代汉语试题库[练习一]一、古汉语工具书一般可分为字书、辞书、韵书、目录书、类书、图录谱表和其他几类。
其中:1.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是东汉_____编著的《________》,宋代徐铉等校定。
2.《_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辞典,共分19篇,其中前三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全文分为____篇。
加目录和自叙共______篇,共_____卷,分为_____部首,共收______单字;重文字______个。
_______;3.专门解释唐宋元明人诗词曲中习见语辞特殊用法的辞书是近人_______的《_____________》:4.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魏______著的《________》,而现存最古的韵书是宋陈彭年、邱雍等编的《_____》,它的全名叫《__________》,大致反映了_________时期汉语的语音系统;5.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书是东汉班固撰的《_________》,其后,较为完善的有《___________》;6.我国大规模的目录学著作是清乾隆年间永瑢、纪昀等人奉诏编撰的《_________》二百卷,其编排顺序是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部目次;7.《____________》是叶圣陶编的关于索引类的工具书8.我国最早的类书是三国魏文帝时命令王象、刘邵编纂的《_________》,其后影响较大的有隋末唐初虞世南编辑的《________》,唐欧阳询等编的《____ ___》,唐______编的《初学记》、唐白居易编辑,宋孔传续辑的《_____ __》,宋李昉等编的《_____ ___》、宋王钦若、杨亿等编的《___ ___》,明朝解缙等编写的《__ _____》;9.“三通”指的是唐杜佑的《通典》、宋郑樵的《____ __》、元马端临的《文献_______》,遇到历史上的疑难问题可资查询,后人又陆续加以编纂,合称为“___ _____”;10.政书会要之类影响较大的有《春秋会要》、《西汉会要》和《_______》等。
“古代汉语”试题(第一学期)(第一学期)A A 卷 闭卷闭卷 一、填空:(一、填空:(2222分)1.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其中第一个“如”的意思是的意思是 ,第二个“如”的意思是的意思是 ;“俟”的意思是 。
2.“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其中“好”的读音是中“好”的读音是 ,意思是,意思是 ;“亟”的读音是 ,意思是,意思是 ;“知”的读音是 ,意思是,意思是 ;“岁不我与”的意思;“岁不我与”的意思是 。
3.“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其中“诚其意”的意思是 ;;“毋”的读音是的读音是 ,意思是,意思是 ;第一个“恶”的读;第一个“恶”的读音是音是 ,意思是,意思是 ;“谦”的读音是 ,意思是,意思是。
4.〔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其中“语”的读音是 ,意思是,意思是 ;“为长者折枝”的意思是 。
5.“读、乐”的繁体字是.“读、乐”的繁体字是 、 。
二、请给下列文段加上标点符号,然后译成现代汉语:(34分)1. 1. 子 曰曰 学学 而而 时时 习习 之之 不不 亦亦 说说 乎乎 有有 朋朋 自自 远远 方方来 不不 亦亦 乐乐 乎乎 人人 不不 知知 而而 不不 愠愠 不不 亦亦 君君 子子 乎乎 (《论语·学而》)(《论语·学而》) 译文:2. 2. 虽 有有 嘉嘉 肴肴 弗弗 食食 不不 知知 其其 旨旨 也也 虽虽 有有 至至 道道 弗弗学 不不 知知 其其 善善 也也 是是 故故 学学 然然 后后 知知 不不 足足 教教 然然 后 知知 困困 知知 不不 足足 然然 后后 能能 自自 反反 也也 知知 困困 然然 后后 能 自自 强强 也也 故故 曰曰 教教 学学 相相 长长 也也 兑兑 命命 曰曰 学学 学学 半 其其 此此 之之 谓谓 乎乎 (《礼记·学记》)(《礼记·学记》) 译文:3. 3. 初 郑郑 武武 公公 娶娶 于于 申申 曰曰 武武 姜姜 生生 庄庄 公公 及及 共共 叔叔段 庄庄 公公 寤寤 生生 惊惊 姜姜 氏氏 故故 名名 曰曰 寤寤 生生 遂遂 恶恶 之之 爱 共共 叔叔 段段 欲欲 立立 之之 亟亟 请请 於於 武武 公公 公公 弗弗 许许 及及 庄 公公 即即 位位 为为 之之 请请 制制 公公 曰曰 制制 巖巖 邑邑 也也 虢虢 叔叔 死 焉焉 佗佗 邑邑 唯唯 命命 请请 京京 使使 居居 之之 谓谓 之之 京京 城城 大大 叔 (《左传·隐公元年》)(《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三、名词解释:(三、名词解释:(1616分) 1.通假字:.通假字:2.古今字:.古今字:3.破读字:.破读字:4.联绵字:.联绵字:四、请穷尽式地分析下列文段中的语言要点请穷尽式地分析下列文段中的语言要点(通假字、(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破读字、词类活用现象、词序):(词类活用现象、词序):(2828分)昔者仲尼與於蜡賔,昔者仲尼與於蜡賔,事畢,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嘆。
古代汉语练习题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之善否。
然明谓子产曰:“何不毁乡校?”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
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
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辊辑讹之也。
”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辊讹可事辊讹也。
小人辊讹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译文:郑国人在乡校里走动,议论着当前执政的人管理好坏。
郑大夫然明告诉子产说:“干吗不把乡校取消呢?”子产说:“为什么要这样?乡人们白天(上午)工作,傍晚(下午)工作完毕到乡校走走,谈论谈论执政者的好坏。
他们提到我办得对的地方,我就继续执行;他们提到我办得不对的地方,我就加以改进。
这些人都是我的老师呀!如果情况正是这样,为什么要毁掉乡校呢?我听说过忠善可以减少民怨,却没有听说过压制可以堵住民怨,(采取忠善)岂不是很快就能消除怨恨吗?这如同预防水患,大的堤坝溃决,伤人必多,我也一时抢救不过来。
不如小的堤坝坍塌可以开渠疏通池涝。
正如犯了小的毛病,我听到了还可以用药物治疗(意即不要等到病入膏肓)。
”然明说:“从今以后我知道你确是能办成大事的,我实在是往薄能鲜。
你能这样干下去,郑国便有了强有力的依靠,岂止我们这些官吏呀!”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的子产不仁,我不相信。
”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我思古人,伊郑之侨。
以礼相国,人未安其教,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
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
“曰:”何患焉,可以成美。
夫岂多言,亦各其志。
善也吾行,不善吾避。
维善维否,我于此视。
川不可防,言不可弭。
下塞上聋,邦其倾矣。
”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
在周之兴,养老乞言。
及其已衰,谤者使监。
成败之迹,昭哉可观。
维是子产,执政之式。
维其不遇,化止一国。
诚率是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
於!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
谁其嗣之,我思古人!卫侯贞卜,正卜梦之吉凶。
其繇曰:“如鱼尾,赤也,鱼劳则尾赤。
○繇,直又反。
,敕呈反。
衡流而方羊裔焉。
横流方羊,不能自安。
裔,水边。
言卫侯将若此鱼。
○衡,华肓反,又如字。
方,蒲郎反,注同。
裔,以制反。
大国灭之,将亡。
阖门塞窦,乃自后逾。
”此皆繇辞。
○阖,户腊反。
窦音豆。
[疏] “其繇”至“后逾”。
○正义曰:杜以鱼劳则尾赤。
方羊,不能自安。
裔焉谓鱼至水边。
以喻卫侯将如此。
是贾逵之说,杜用之也。
郑众以为鱼劳则尾赤。
方羊,游戏。
喻卫侯淫纵。
杜不然者,以此鱼喻卫侯。
《诗》云“鲂鱼尾,王室如”。
鱼劳则尾赤,以劳苦之鱼比喻卫侯,则方羊为劳苦之状。
若其方羊是纵恣之状,何得比劳苦之鱼也。
刘炫以为卜繇之辞文句相韵,以“裔焉”二字宜向下读之。
知不然者,诗之为体,文皆韵句,其语助之辞,皆在韵句之下,即齐《诗》云:“俟我於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
”其王《诗》云:“君子阳阳,左执簧。
其乐只且。
”之类是也。
此之“方羊”与下句“将亡”自相为韵。
“裔焉”二字为助句之辞。
且繇辞之例,未必皆韵。
此云“阖门塞窦,乃自后逾”,不与“将亡”为韵。
又“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不与“攘公之为韵。
是或韵或不韵,理无定准。
刘以为“裔焉大国”谓土地远焉之大国,近不辞矣。
又以方羊为纵恣之状而规杜过,非也。
一、给下列句中括号内的词选择恰当的义项1.相:A.视,观察 B.辅助 C.貌相,状貌 D.扶着瞎子走路的人(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2)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季氏将伐颛臾》)2.过:A.过错 B.超过 C.太甚 D.责备(1)求!无乃尔是过与?(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3.国:A.国家 B.诸侯的封地 C.都城 D.一个地域(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郑伯克段于鄢》)二、解释下列括号内词的意思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三、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四、解释下列句中带颜色的词,并与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加以比较1.沛公居(山东)时,贪於财货,好美姬。
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5.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6.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五、给下列括号内的词选择合适的义项1.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A.多少B.小桌子C.接近、接近D.数量少2.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A.房屋的统称B.宗庙C.古代刑罚之一D.古代五声音阶之一3.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
A.知道B.知识,见识C.记住D.标志,记号4.亟称其人,所以(劝)之。
A.劝告B.劝诫C.勉励D.提倡六、选出下列句中宾语前置的一项A.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B.当其取于心儿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C.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
D.志乎古,必遗乎近,吾诚乐而悲之。
七、选出下列各句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一项A.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B.李深源、元克己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C.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D.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答案:一 1. 1.D 2.B 2. 1.C 2.A 3. 1.A 2.C二加:变得更或:有的人直:只,仅仅第四题你没标出来三距,通据,盘踞倍,通背,违反蚤,通早,指时间上早四山东,旧指崤山之东,后指太行之东,今指山东省谢,旧指道歉,今指道谢非常,旧指非常规时期,多为混乱时期,现做形容词,强调程度之严重细,旧指小人、奸细,细说谓谗言,今与“粗”相对去,旧指距离,今为动词,或表方向五 1,C 2,B 3.A 4.C 六 B 七 C第一套古代汉语试卷及答案一、填空(每空1分,共15分)1、从____顾炎武__开始,把古韵分成十部,至__段玉裁--分成十七部,王力分成___29_____部。
2、《庄子》注本到清代有_王先谦__的《庄子集解》和__郭庆藩_____的《庄子集释》。
4、近体诗的对仗中,有两种特殊的类型:___流水对___和__借对________。
5、三十六字母中的齿头音是指___ 精清从心邪___,舌上音是指_____知彻澄娘____。
6、七言律诗平起仄收式颈联对句的平仄格式是____ 仄仄平平平仄仄____。
7、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中_颔联___、__颈联____两联必须对仗。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8分)1、韵目答:每一个韵部选用一个字作为代表,(1分)这个代表韵部部类的字叫韵目。
(1分2、之为言答:古书释义术语之一。
(1分)是通过声音关系解释词义的方法。
(1分)3、粘、对答:所谓“粘”,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
(1分)所谓“对”,是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
(1分)4、疏答:又称“正义”,古书注解的体例之一。
(1分)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叫“疏”。
(1分)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每题1分,共25)1、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通“”,用火熨木使弯曲2、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给?饭吃3、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
获罪4、同我妇子,彼南亩。
送饭5、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用如名词,硬度6、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仰视的样子7、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
禀告8、春日载阳,有名仓庚。
开始9、七月在野,八月在宇。
屋檐下10、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是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11、亟其乘屋,起始播百谷。
急忙12、八月断壶,九月叔苴。
拾取13、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水中高地14、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栽种;种植15、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唯陈言之务去。
务必16、英俊鸟集,秦失其鹿。
像鸟一样;帝位17、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曾经;不同18、高帝以陈平计,天子巡狩会诸侯。
聚合19、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两杯20、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
通“罹”,遭遇21、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
无礼22、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悬赏征购三、指明下列句子的修辞方式(每题1分,共5分)1、英雄无用武之地,故刘豫州遁逃至此。
代称2、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之阳陵。
委婉3、臣闻洪水横流,帝思俾义。
用典四、为下列古文加上标点(每题3分,共6分)1、东坡母成国太夫人程氏,眉山著姓。
其侄之才,字正辅,第二 ;之元字德孺,第六,即楚州; 子邵字懿叔,第七。
正辅初娶东坡女兄。
2、 (佗)复与两钱散。
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有病如成者,谓成曰:“卿今强健,我欲死,何忍无急去药,以待不祥? 成与之。
后十八岁,成病竟发,无药可服,以至于死。
五、简答(每题3分,共15分)1、简述《诗经》韵例的特色。
答:(1)从韵在句中的位置看,句尾韵是最常见的形式。
(1分)(2)从一章中韵数看,可以分为一韵到底和换韵两类。
(1分)(3)从韵脚相互距离看,有句句押韵、隔句押韵和交韵。
(1分)2、介词“于”有哪几种用法,各举一例说明。
答 (1)介绍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
(1分)(2)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
(1分)(3)介绍比较的对象。
(1分)(4)介绍主动者。
(1分): 4、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脯。
稽古 5、侣鱼虾而友麋鹿。
互文3、古书注解的主要内容是什麽?答:(1)解释词义 (2)阐述语法(3)说明修辞 (4)注明字音(5)校勘文字 (6)串讲文意4、近体诗有哪些特点?答:(1)讲究平仄,一般只押平声韵。
(1分)(2)用韵要求严格,一韵到底,不许临韵通压。
(2分)5、说出《十三经注疏》中为《周易》、《尚书》、《礼记》、《春秋左传》和《尔雅》作注疏的作者。
答:《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 (1分)《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1分) 《春秋左转》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尔雅》:晋郭璞注,宋邢疏;(1分)六、为下列一首诗划出平仄,说明该诗是否是律诗,为什麽?如果是律诗,有拗救要指出。
(共10分)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