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练习题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47.50 KB
- 文档页数:25
习题1:常用工具书·填空题:1.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是东汉_许慎_编著的《说文解字》,共分为540部首,收9353单字,重文1163个;主要用于查检字的本义。
2.《_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共分19篇,其中前三篇分别是释诂、释言、释训。
3.专门解释唐宋元明人诗词曲中习见语辞特殊用法的辞书是近人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其中提到两类词语需要研究,分别是字面生涩而义晦的词和字面普通而义别的词。
4.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书是东汉班固撰的《汉书•艺文志》,其后,较为完善的有《隋书•经籍志》等。
5.我国大规模的目录学著作是清乾隆年间永瑢、纪昀等人奉诏编撰的《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其编排顺序是按经,史,子,集,四部目次;语言文字学属于四部之经部•小学类。
6.清代高邮王氏父子的四部重要文献分别是,王念孙的《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王引之的《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7.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检字法主要有音序,部首和笔画,四角号码检字法。
8.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刘淇的《助字辨略》、杨树达的《词诠》和今人裴学海的《古书虚字集释》等都是研究古汉语虚词的工具书。
9.汇集唐以前对古典文献解释的大型古汉语字典是清代阮元、臧庸等编的《经籍籑诂》;在此基础上,今人宗福邦等主编的一部汇辑从先秦至晚清的古籍文献中的注释材料的重要工具书是《故训汇纂》。
10.汉代运用“声训”原理而编纂的训诂专书是刘熙的《.释名》。
11.第一部研究汉语方言的著作是汉代扬雄的《方言》,全称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目前该书最新、最详的校释本是华学诚著《扬雄方言校释汇证》。
12.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著作称为“十三经”,它们分别是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13.唐代学者陆德明撰写的一部用于解释儒家经典文字音义的著作是《.经典释文》,后世治文字、音韵、训诂之学者,均十分推崇此书。
20XX年,中华书局出版该书汇校本,即黄焯《经典释文汇校》。
古代汉语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受”写作“授”不得分)2、偏义复词:是由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这种复音词叫做偏义复词。
3、间接引申义:由直接引申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做间接引申义。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了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5、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6、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代表的人或事物。
7、通假字:本有其字,若古人临文时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它,那么这个用来暂代"本字"的字就叫做"通假字"。
如:赵王少,不能蚤起。
蚤,通"早",早早地。
8、古今字:古时字少,常用一个汉字兼职记录一些意义,后世为理解书面语言时不产生歧义,常为这种兼职字所记录的某项意义再造新字,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
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
莫\暮其\箕要\腰昏\婚9、破读字:一个字因词性改变或意义转变而引起读音改变的字。
如:好学、王天下、衣褐等。
10、联绵字:联绵字,又叫联绵词、连语,就是指双音节的单纯词,两个音节表示一个语素,这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
11、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12、指事(要求举三例):许慎“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
如:亦、本、末13、会意: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并成一个新字,它们的意义组合表示该新字意义的一种造字方法。
例如,“信”字由“人”、“言”组合,表示人言真诚无欺,有“诚实”之意;“休”字由“人”、“木”组合,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有“休息”之意。
14、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扩大。
古代汉语练习(1)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1、下列关于《康熙字典》的说法正确的是--------------------()A全书按部首排列,共分540部。
B全书按照地支分成十集。
C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
D王引之《字典考证》纠正了五千多条错误。
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A《经传释词》 B《词诠》 C《助字辨略》 D《古汉语虚词通释》3、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 A会意 B形声 C假借 D转注4、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A莫、休、甘、武 B炎、寒、贼、朱 C从、信、秉、亦 D友、及、伐、取5、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A错措 B睹覩 C置寘 D沽酤6、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的是-------------------------()A孟尝君顾.谓冯谖。
B天帝使我长.百兽。
C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D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7、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D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8、“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为之所”是双宾语句。
B“无”与“勿”是古今字。
C“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
D两个“之”用法不同。
9、“说文四大家”中注重分析字义来源和发展的是---- -()A段玉裁 B桂馥 C王筠 D朱骏声10、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童子隅坐而执烛”用法不同的是--()A其后秦稍蚕.食魏。
B舜勤于民事而野.死。
C良庖岁.更刀,割也。
D子路拱.而立。
二、填空(每题1分,共10分)1、《说文》作者是东汉的___。
这是中国_____的奠基之作。
古代汉语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个词组在古代汉语中表示“非常”?A. 甚是B. 非常C. 甚好D. 甚矣答案:B2. “子曰”中的“子”指的是:A. 孔子B. 老子C. 孟子D. 韩非子答案:A3.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以下哪部经典?A. 《诗经》B. 《尚书》C. 《礼记》D. 《春秋》答案:A4.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的“蹊”是指:A. 道路B. 河流C. 花园D. 山林答案:A5.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白居易答案:A6.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子衿”指的是:A. 衣服B. 书信C. 朋友D. 思念答案:A7.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体现了哪种思想?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法家思想D. 墨家思想答案:B8.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哪种思想的体现?A. 仁爱B. 忠诚C. 礼仪D. 智慧答案:A9.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中的“驷马”指的是:A. 四匹马B. 马车C. 马队D. 马夫答案:A10.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出自以下哪个历史事件?A. 长平之战B. 垓下之战C. 淝水之战D. 巨鹿之战答案: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但是”的常用词。
答案:然而2.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如果”的常用词。
答案:若3.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那么”的常用词。
答案:则4.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因为”的常用词。
答案:因5.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所以”的常用词。
答案:故6.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虽然”的常用词。
答案:虽然7.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但是”的另一个常用词。
答案:然则8.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即使”的常用词。
古代汉语文言文考试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哪个词的用法是名词用作状语?A. 风烟俱净B. 星汉灿烂C. 举头望明月D. 低头思故乡答案:A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哪位古代文学家之口?A. 司马迁B. 陶渊明C. 李白D. 杜甫答案:B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之”字的指代用法的是:A. 之乎者也B. 之子于归C. 之乎者也,可以休矣D.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答案:B4. “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三省”指的是:A. 早中晚三次反省B. 反省三次C. 反省自己的三个方面D. 反省三次不同的事情答案:C5.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窈窕”一词,其含义是:A. 身材苗条B. 举止优雅C. 心灵手巧D. 容貌美丽答案:B6.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的意思是:A. 桃树和李树不会说话,但它们下面的路自然形成B. 桃树和李树不会说话,但它们下面的道路自然变得平坦C. 桃树和李树不会说话,但它们下面的小路自然形成D. 桃树和李树不会说话,但它们下面的小径自然形成答案:D7.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中的哪一篇?A. 《关雎》B. 《蒹葭》C. 《子衿》D. 《采薇》答案:C8.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的意思是:A. 不进入老虎的洞穴,怎么能捕获老虎的幼崽B. 不经历困难和危险,怎么能获得成功C. 不进入老虎的洞穴,就无法了解老虎的生活习性D. 不进入老虎的洞穴,就无法知道老虎的凶猛答案:B9.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哪位诗人之手?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孟浩然答案:A10.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的是:A. 月亮B. 美丽的女子C. 明亮的星星D. 清澈的泉水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______,温故而知新”是《论语》中的一句话,强调了复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答案:学而时习之2. “______,可以为师矣”出自《论语》,意味着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
古代汉语一、选择题:1.下面几种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成熟的隶书产生于秦代。
B.行书是由楷书发展而成的。
C.小篆的产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D.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
2.下列四组字中全是指事字的一组是()A.亦、寸、甘、下B.犬、上、本、州C.夕、末、刃、及D.未、又、曰、目3.“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中,“兵”的词义保留在下列成语中的是()A.先禮后兵B.窮兵黷武C.短兵相接D.兵不厭詐4.以下各项关于词义变化的例子,属于词义扩大现象的一项是()A.獄:原义为“案件”,引申为“监狱”。
B.丈夫:原义为“成年男子”,引申为“女子的配偶”。
C.臭:原义为“气味”,引申为“难闻的气味”。
D.裁:原义为“裁衣”,引申为“裁断,裁决”。
5.下列各句中的“也”,用在句中表示提顿语气的一句是()A.寡人之於國也,盡心为耳矣B.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奚谷,不知地之厚也。
C.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謂也。
D.故言有召禍也,行有招辱也。
6.下列句子,含有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一句是()A.脩道而不貳,则天下能禍。
C.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
C.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
D.沛公旦欲從百餘騎來見項王。
7.以下韵书中,作为近体诗押韵所遵循的诗韵、由南宋人根据唐诗用韵情况归并而成的一部是()A.《切韵》B.《廣韵》C.《平水韵》D.《中原音韵》8.下列句子中,“以”作连词,表示后一动作是前一动作的目的或结果的一句是( )A. 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不忍殺之,以賜公。
B. 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
”C.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D. 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
9.下列句子中,属于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A.許子奚爲不自織?B.沛公安在?C.且焉置土石?D.臣實不才,又誰敢怨?10.下列句子“責”用本义的一句是A.亦恐二世誅之,故欲以法誅將軍以塞責。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字,都是形声字的一组是(A )A、條倍脩休B、特牧福祈C、盆簋益孟D、颖颍顿颈2、下列各组字属于通假字的一组是(阿)A 说——悦B 矜——鳏C 歌——謌D 昏——婚3、下列各组字属于异体字的一组是(A )A 遁——遯B 脩——修C 辟——避D 罢——疲4、下列句子,有疑问代词做介词宾语而前置的一句是( C )A 姜氏何厌之有?B 敢问何谓也?C 谁为为之?孰令听之?D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5、下列句子,具有动词用作使动用法的一句是(D)A 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B 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C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D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6、下列句子,具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一句是(A )A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B 从左右,皆肘之。
C 乃幽武,置大窖,绝不饮食。
D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7、下列句子,属于双宾语句的一句是(B)A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B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C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D 盍各言尔志?8、下列句子,“于”为介词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一句是(B )A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B 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C 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
D 百里奚举于市。
9、下列句子为判断句的一句是(D)A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B 是非君子之言也。
C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D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10、下列句子,属于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工具的一句是(A)A 惠等哭,舆归营。
B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 君为我呼入,吾将兄事之。
11、下列各组汉字,都是形声字并且具有相同义符的一组是(C )A、陣都鄙隣B、树析休栔C、修脩儵倏D、胃肺膾炙12、下列各组字,关系为异体字的一组是(D )A、暱——昵B、翦——剪C、桀——揭D、赴——讣13 下列各组字,关系为通假字的一组是(A)A、知——智B、昏——婚C、雕——彫D、襍——雜14 下列句子,属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一句是(B )A 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B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古代汉语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受”写作“授”不得分)2、偏义复词:是由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这种复音词叫做偏义复词。
3、间接引申义:由直接引申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做间接引申义.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了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5、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6、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代表的人或事物。
7、通假字:本有其字,若古人临文时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它,那么这个用来暂代”本字"的字就叫做”通假字"。
如:赵王少,不能蚤起。
蚤,通”早",早早地.8、古今字:古时字少,常用一个汉字兼职记录一些意义,后世为理解书面语言时不产生歧义,常为这种兼职字所记录的某项意义再造新字,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
莫\暮其\箕要\腰昏\婚9、破读字:一个字因词性改变或意义转变而引起读音改变的字。
如:好学、王天下、衣褐等.10、联绵字:联绵字,又叫联绵词、连语,就是指双音节的单纯词,两个音节表示一个语素,这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
11、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12、指事(要求举三例):许慎“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
如:亦、本、末13、会意: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并成一个新字,它们的意义组合表示该新字意义的一种造字方法.例如,“信”字由“人”、“言"组合,表示人言真诚无欺,有“诚实"之意;“休"字由“人”、“木”组合,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有“休息”之意。
14、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扩大。
古代汉语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四组汉字中,均为形声字的一组是( )A、颖行路公B、裁毓戚修C、哀赖佞雒D、耆豪疆眉2、在商代金文中,字体笔画的明显特征是() A、线条笔画B、块面笔画C、平直笔画D、方折笔画3、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同括号内的字属于古今字关系的是()A、尺虫隻之屈,以求信(伸)也。
B、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征)。
C、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丧期无(無)数。
D、他日发,则有馈其兄生鸟我(鹅)者。
4、下列工具书中,可查检《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著作的语句出处的是()A、《词诠》B、《辞通》C、《十三经索引》D、《四库全书总目提要》5、下列工具书中,收列材料遍及经、史、子、集,专门解释虚词的工具书是( ) A、《经传释词》B、《说文解字》C、《经籍篡诂》D、《助字辨略》6、《后汉书·斑超传》,“互抱超马脚不得行”句中,“脚"字的词义发展成今义,它的词义范围的变化属于()A、扩大了B、缩小了C、转移了D、没有变7、下列各旬中,“*”字用其本义的是( ) A、立名者,行之*也. B、(蔡茂)梦坐大殿,*上有三穗禾,茂跳取之. C、譬众星之环*。
D、平原远而*目兮。
8、《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其中“辩”用的是( ) A、本义B、引申义C、假借义D、常用义9、在“既至匈奴,置幣遗单于”中,“幣”用的是()A、本义B、假借义C、今义D、引申义10、下列四句中,“且”作为副词,表示“将要”义的是( )A、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B、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C、水且犹可以忠信诚身亲之,而况人乎?D、楚人尚在,君必左,元与王遇,且攻其右。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l、“贼”字的声符是 .2、“归还”的“归”的繁体是 .3、《国语·晋语》:“赵孟使人以其乘车干行,献子执而戮之.”句中“干"字用的是它的。
古代汉语100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1、汉字起源有种种传说,不属于起源传说的是()A八卦说 B结绳说 C仓颉造字说 D图画说2、《周易·系辞》和《说文解字》认为“八卦”为()所作A神农氏 B伏牺氏 C仓颉 D郑樵3、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益”字应属()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4、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亦”字应属()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5、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眉”字应属()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6、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吹”字应属()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7、下列四组字中,全是象形字的一组是()A丘皿行回 B人血象舟 C 山雨目本 D果州考豆8、下列四组字中,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A采明北晶 B耳林从解 C治星炊信 D 自文蚕进9、下列四组形声字中,属内形外声的一组是()A超街碧冈 B风瓣闻闽 C阁围屈觉 D辩凤国裹10、“辟”和“避”的关系是()A古今字 B通假字 C繁简字 D 异体字11、大汶口文化中发现有四个与早期汉字结构相似的图形符号,这几个符号属于大汶口文化早期,距今约()年至5000年A 2000B 3000C 40000D 450012、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保”字应属()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13、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自”字应属()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14、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星”字应属()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15、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牟”字应属()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16、下列四组字中,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A亦街炎伐 B涉崔莫私 C安即和牧 D鸣步武益17、下列四组字中,全是形声字的一组是()A修约菜苗 B保禄私空 C寐融照哀 D问娶分笺18、下列四组形声字中,属左形右声的一组是()A攻期江棋 B郊胡鸽邵 C河诂语超 D滑株鸠功19、“说——悦”这组古今字中,古字和今字的关系是()A改换意符 B增加意符 C读音相同 D意义同源20、《经传释词》的作者是()A王引之 B张玉书 C阮元 D 许慎21、下列各组汉字,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四种都有的一组是()A止末行锦 B目曰戒哀 C又甘受朝 D皿亦眉疆22、下列各组字,关系为异体字的是()A佗——他 B翦——剪 C说——悦 D反——返23、下列各组字,关系为通假字的是()A陈——阵 B赴——讣 C矢——屎 D曾——增24、我国目前收集汉字最多的字典是()A《康熙字典》 B《汉语大字典》 C《中华字海》D《词源》25、“北”是一个()字。
古代汉语练习题含答案1.---------------1.汉字是【B】A。
拼音文字B。
表意文字C.图画文字D.想象文字2.最早界说"六书"的是【A】A.许慎B.王引之C.段玉裁D.玉书3.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指的是【B】A。
指事B.象形C.会意D.形声4.许慎所谓"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指的是【B】A.象形B.指事C。
会意D.形声5.下列各组汉字全是形声字的一组是【C】A.苗闻病功B.领宇斧暮C.颖阁辨霖D.肌篱衷眉6.与"颖"的形旁所在位置相同的一组是【B】A.领颇颔题B.修腾佞赖C.项颜戴藏D.颍稽指诣7.与"罟"的声旁所在位置相同的一组是【A】A.茅简耄空B。
嫔帘屏疗C.窜症肩届D.扉屈痣近8.依据文字的通行时代命名的是【C 】A。
甲骨文B。
金文C.战国文字D.小篆9.以形体特点命名的是【C 】A.甲骨文B.隶书C.小篆D.战国文字10.因用途而命名的是【B 】A.甲骨文B.隶书C.楷书D.书11.标志着汉字形体的演变最终完成的是【C 】A.甲骨文B.隶书C.楷书D.书2.---------------1.汉字形义统一的条件【C】A。
只有现在的汉字和有规律演变的字形才是形义统一的。
B.只有本字引申义才是形义统一的。
C.只有早早期汉字和有规律演变的字形才是形义统一的。
只有本字本义才是形义统一的。
D.通过字形探求词义。
2.《说文解字》的作者是【A 】A.许慎B。
玉书C.阮元D.王引之3.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文学著作是【B】A.《康熙字典》B。
《说文解字》C.《经籍纂诂》D.《辞海》4.下列例句"发"字用其本义的是【C】A.王发图B.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C.一发饮羽,狼失声而逋D.王何不发将而击之5.下列例句"驰"字用其本义的是【A】A.毋驰而弓B.吾蛇尚存,则驰然而卧C。
文公欲驰孟文子之宅D.免于罪戾,驰于负担3.---------------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A。
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B.台甚高。
C.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
D.有一卒曰:"臣可以为师乎?"因反走。
2.下列各组字中,是通假字的一组【A 】A.佚逸B.卒族C.尘D.受寿3."距"和"拒"两字的关系是【C 】A。
"距"是"拒"的古字B."距"是"拒"的简化字C."距"是"拒"的假借字D."距"是"拒"的异体字4.下列句中,"见"字的用法与其他几句不同的一句是【C 】A.单为临淄市掾,不见知。
B.城中人见齐诸降者尽劓,皆怒,坚守惟恐见得。
C.今岁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下列各组字,关系为异体字的是【C】A.舍一捨B。
翦一剪C.置一真D.说一悦6.分化字的类型有【D 】A.分化本义B.分化引申义C。
分化借义、分化广义D。
分化本义、分化引申义、分化借义、分化广义4.---------------1.古代汉语中绝大多数是【C】A。
复合词B。
联绵词C。
单音节词D。
双音节词2.下列属于双音节词的是【D 】A.且夫B.所以C.形容D.夏至3."和睦"属于复合词中的【B】A.偏正结构B.并列结构C.支配结构D.主谓结构4。
"司马"属于复合词的哪种结构?【 A】A.支配B.偏正C.并列D.主谓5.下列双声词语中,属于叠韵连绵词的是【 D】A.参差B.荒忽C.憔悴D.逍遥6。
下列属于双声连绵词的的是【A 】A.参差B.从容C。
窈窕D.蹉跎5.---------------1.导致词语古代义项消失的原因不包括【C】A。
社会的发展B.事物的消亡C.皇帝的更替D.人们观念的变化2.下列各句中"劝"不作"勉励"讲的是【D】A.赦之,以劝事君者。
B.子若免之,以劝左右,可也C.荀子《劝学》D.劝王显岩穴之士3.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今义比古义围窄的是【A】A。
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B.虽蔬食菜羹C.东至于海,西至于河D.子为父死亡所恨4.以下各个词义变化的例子,属于词义扩大现象的是【D】A.狱:古义为"案件",今义为"监狱"B.丈夫:古义为"成年男子",今义为"女子的配偶"C.臭:古义为"气味",今义为"难闻的气味"D.河:古义为"黄河",今义为"河流"5.以下各个词义变化的例子,属于词义缩小现象的是【D】A.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B。
响:古义为"回声",今义为"声音"C。
劝:古义为"勉励"、"鼓励",今义为"劝阻"D.宫:古义为"房屋,居室",今义为"宫殿"6.在"腥臊恶臭而伤腹胃"中的"臭"字,古今词义发生的变化是【 B】A.词义的扩大B.词义的缩小C.词义的转移D.感情色彩的变化7."购"古代的意义是"悬赏征求",现代的常用义是"购买",这种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是【B】A.程度深浅的差异B.词义特点的差异C.色彩褒贬的差异D.广度宽窄的差异6.---------------1.下列各句中,"天"字用其引申义的是【D】A.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
B.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C.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D.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2.下面各字的本义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制,本义为裁剪B.快,本义为与"慢"相对C.汉,本义为水名,即今的汉水D.息,本义指气息,鼻子呼吸3。
对下面各字的本义分析正确的是【 A】A.秒,本义指禾穗的芒尖B.烈,本义为猛烈、强烈C.臭,本义难闻的气味D.蜡,本义为动植物和矿物所产生的某些油质,具有可塑性,易融化,不溶于水4.下列各句中的"防"字,用其本义的是【A】A.以防止水。
B.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C.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D.视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
5.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属于相似类型的是【 A】A.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B.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
C.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D.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君,师必退。
6.下列各句中,"鄙"用其本义的是【 C】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C.四鄙之氓人。
D.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7.根据字形分析,"時"字的本义应该是【 D】A.时机B.时常C.时间D.季节8."信"的本义是"言语真实","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中的信与本义的关系是【B】A.时空关系B.因果关系C.礼俗关系D.相似关系9."朝"的本义为"早晨","晨往,寝门闢矣,盛服将朝"中"朝"的意义与本义的关系是【A】A.礼俗关系B.动静关系C.时空关系D.相似关系10.引申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輻射式引申,另一种是【D】A.複合式引申B.抽象式引申C.假借式引申D.连锁式引申7.---------------1.关于同义词的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D】A.同义词的同义关系受历史条件的制约B.同义词的某一个或几个义位相同C。
同义词在语音上互不相关D.同义词的所有义位均相同2."恭,敬"这对同义词之间的差别在于【 C】A.围广狭不同B.性状情态不同C.侧重点不同D.语法功能不同3.下列同义词中,情感色彩上不同的是【C】A.耻,辱B。
恭,敬C.杀,弒D.饥,饿4."耻,辱"这对同义词之间的差别在于【C】A.侧重的方面不同B.感情色彩不同C.组合功能不同D.性状情态不同5.同义词的辨析方法不包括【 D】A.语言环境分析法B.对立意义分析法C.探求本源分析法D.同义比较法6.判定同义词,可以探求本源法,下列同义词的判定可以用此方式的是【A 】A;争夺B。
贫穷C.震动D.摇晃7."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中"货财"属于同义词应用的【 A】A.连用B.对用C.同义构词D.反用8.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不属于同义构词的是【D 】A.与朋友交而不信乎B.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C.齐王闻之,君臣恐惧D.动静以礼,则星辰顺序9."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中"一"和"孤"属于同义词应用的【 B】A.连用B.对用C.同义构词D.反用10.下列属于相对反义词的是【A】A.左一一右B.生一一死C.是一一非D.一一外11.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不属于反义构词的是【D 】A.动静以礼,则星辰顺序。
B。
密子贱、漆雕开、公尼子之徒,亦论情性,与世子相出入。
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间。
D.受策以出,出入三觐。
8.---------------1。
古代汉语中的词可以划分为两大类【C 】A.实词、名词。
B.动词、代词。
C.实词、虚词。
D.连词、形容词。
2.实词包括【B】A.动词、连词、语气词B.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C.副词、介词、语气词、名词D.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连词3。
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属于兼类词的是【A】A.左右欲刃相如B.道之不行C.项伯杀人,臣活之D.此谁也4.虚词包括【 C】A.代词、介词、数词B.连词、名词、动词C.介词、连词、语气词D.形容词、语气词、副词9.---------------1.在古代汉语里,谓语动词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用法就叫【 A】A.使动用法B.意动用法C。
词类活用D.词类借用2.下列句子中,有使动用法的一句是【B 】A.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B.小国寡民。
C.彼苍天者,曷其有极。
D.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