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1
经过汉初七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到公元前一四O年汉武帝即位以后,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
汉武帝继承文景之治造成的富强国势和安定政局,对内加强皇权巩固统一,进一步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继续打击地方割剧势力推恩令:汉武帝于公元前一二七年(元朔二年)采纳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
左官律:后来,汉武帝又“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汉书》卷一四《诸侯王表》)。
“左官律”规定,凡在诸侯王国任官者,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
“附益法”:严禁封国的官吏与诸侯王串通一气,结党营私,以达到孤立诸侯王的目的。
这样才最后解决了皇胡同王国的矛盾,使中央集权体制全面巩固下来,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
2、打击地方豪强。
西汉前期,随着封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各地豪强势力大为膨胀。
对于这种地方豪强势力,汉武帝采取了限制和打击的政策,一方面继续推行汉初以来迁徙豪强的办法,把他们迁到关中,置于中央政府控制之下;另一方面利用以严酷著称的官吏诛杀豪强。
公元前一O六年(元封五年),分全国为十三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第一条就是对“强宗豪右”的限制。
通过上述措施,地方豪强势力受到了一定的打击,有的甚至倾家荡产。
此后,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
3、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提高皇权,采取了限制丞相权力的措施。
与此同时,还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待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
这样,在朝宫中有了“中朝”(或称内朝)和外朝之分。
中外朝的形成,显示了统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西汉王朝的统治基础,汉武帝颁行了一套新的选用官吏制度(其一为察举制。
其二为“征召”之制。
其三,博士弟子,考试成绩优异者,也可入仕),注意选拔入才,充实官僚机构。
汉武帝为巩固统一王朝所采取的措施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汉朝的统一,他采取了多项重要的措施。
一、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着力加强中央集权,以确保国家统一和稳定。
他废除了
丞相制度,将执掌朝政的权力集中于皇帝自身,并建立了丞相辅政
的制度,使朝廷的政治力量更加集中和稳固。
二、推行文化统一
为了促进全国的文化统一,汉武帝采取了多项措施。
他推行文
化发展政策,大力发展教育,修建学校,培养人才,推广儒家思想,使汉朝的文化成为全国的主导文化。
三、推进农业发展
为了稳定社会和国家经济,汉武帝积极推进农业发展。
他实行
均田制,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业生产力。
另外,他还积极引进先
进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四、加强边疆防卫
为了维护汉朝边疆的安全,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
他
增建了边塞军事设施,建立了边防军队,并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
周边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巩固了边疆的防卫。
五、发展海上贸易
为了拓展汉朝的经济发展,汉武帝注重发展海上贸易。
他派遣
郑和等航海家出使东南亚和印度洋,推动了中国与外界的贸易往来,促进了国内商业的繁荣。
总结来说,汉武帝为巩固统一王朝所采取的措施涵盖了政治、
文化、经济和国防等多个方面。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加强了中央
集权,推动了文化统一,促进了农业和经济的发展,并确保了边疆
的安全。
这为汉朝的繁荣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汉武帝大一统的一系列措施如下:1、政治上。
颁布“推恩令”及“酎金夺爵”政令,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2、经济上。
铸币权、盐铁管理权归还中央政府,发行五泰铢。
重视水利建设,治理黄河,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农业生产得到空前发展。
西汉初年,私人铸币并没有完全被禁止,盐铁的管理大多掌握在暴君手中。
于是,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大亨,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
例如,汉初诸侯王造反时,政府向诸侯王借钱以平定叛乱,但诸侯害怕政府赢不了,所以拒绝借钱。
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将造币权交还中央政府,铸造了五泰铢硬币。
此外,全国各地都设立了盐铁官,将煮盐和炼铁的经营国有化,实行盐铁官的经营和垄断。
他们还在全国各地部署物资以压低价格。
这些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为汉武帝多项政策的实施奠定了经济基础。
3、在军事上。
年轻的将军,如卫青、霍去病,都由武帝亲自训练和提拔。
号召全国人民奋起,为将来击败北方强大的敌人匈奴奠定了基础。
他命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贸易路线。
4、在意识形态和文化。
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除百家而尊儒”的建议,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他还以《诗经》、《史记》、《礼记》、《易经》、《春秋》等儒家书籍为教材,在长安建立了国学,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儒家人才。
孔子也进入了各级政治机构。
此后,儒学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受到历代尊崇,影响深远。
儒家的忠君尊礼思想成为统一政权的精神支柱。
5、官僚团队监督和选举。
汉武帝鼓励推荐人才,建立了向中央政府推荐人才的制度。
建立了郡守制度,全国划分为13个郡(府),每个郡(府)各设一位郡守。
他代表朝廷监视县部的地方官员、铁腕人物及其子女,严格禁止他们作恶。
通过这些措施,中央对各地区的控制大大加强,进一步削弱了王国的力量。
汉武帝的巩固措施
自汉武帝刘彻称帝以来,实现大一统和中央集权,就是汉朝的建立,为完成大一统、中央集权的艰巨任务,汉武帝采取了多方面的政策,并设计及实施了一系列的“武政”措施,以巩固中央集权。
首先,汉武帝采取军事手段来封建地方势力,派遣兵马将军劫持并封建和装备军队,夺取分子地域,扩大汉朝领土。
同时,通过加强社会食物供给,为百姓缓解贫困,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政教管理,巩固其权力。
其次,汉武帝大力实施政治改革,对行政机构进行重组和整合,完善分封制,将中央集权改为地方分封制,使本地地方官吏由改封地方官来管理,使地方的法律和税收一律归中央统一管理。
同时,他还把地方郡县的行政机构整合成两个:一是州县机构,二是郡机构。
郡机构由中央派遣的官员统管,以中央把关;州县机构则以地方官员为主,以便行政管理便利。
此外,汉武帝还对任免官员进行了调整,减少百姓负担并建立官场考核制度,以检验并奖惩官员。
另外,他还采用分类制统一试用优胜进贤任官,实行开放任用,由此加强了人才施主官制,有效地吸收了战国以来普遍存在的官位推荐和贿赂现象。
汉武帝实施的还有财政改革,他规定中央主要依靠完税收入,重视地方的耕作地租和国家的固定财产税,减少了百姓经济负担;他还把税收主要用于弘扬汉仪文化,提倡宗教教育,建立了大一统的汉末文化。
最后,汉武帝在外交政策上的举措,使汉朝的声望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中央集权得以得到稳固,使汉朝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为了巩固大一统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政策一、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1、政治上,实施推恩令,削夺诸侯爵位,建立刺史制度;2、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经济上:盐铁专卖,将铸币权统一收归中央。
4、军事上:征讨匈奴,解决边疆隐患。
二、推恩令实施的原因推行的原因。
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一是诸侯王势力,二是地方地主豪强势力。
因而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
三、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推行的原因,一是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二是诸子百家的学说影响中央统治。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称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在长安兴办太学,将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
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
影响是从此以后,儒家学说称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四、盐铁专卖推行的原因一是私人铸币权没有完全禁绝,二是富商控制了国家重要的经济命脉。
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盐铁专卖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第一个鼎盛局面。
五、军事上攻打匈奴,稳定边疆武帝即位之后,决心设法解决匈奴的外患问题。
从元光六年(前129年)开始对匈奴作战。
经过卫青和霍去病等人的北伐后,三次大破匈奴,匈奴再也无力对抗西汉,部分匈奴开始南迁,西汉西北边境上的威胁暂时解除,也为边境的和平和民族的交往奠定了基础。
除了上述课本里的提及的举措外,汉武帝还有很多对西汉有力的举措。
一、政治上1、完善监察制度汉武帝在地方设置十三州部刺史。
即完善监察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打击地方豪强。
京师七郡则另外设立司隶校尉监察。
汉武帝将全国地方划分为13个监察区,是为冀、兖、豫、青、徐、幽、并、凉、荆、扬、益、朔方、交趾共13州(京畿附近7郡为司隶校尉部作为一个单独的监察区)。
每州派遣一名刺史,每年8月巡行所部,监察地方官员和强宗豪右,岁终至京师向御史中丞禀报。
专题12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知识讲解1.汉武帝期间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
汉武帝促进大一统采取的措施有哪些?①政治上,接受主父偃建议,实行“推恩令”。
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②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举办太学;③在经济上,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④在军事上,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
综合练习一.选择题(共15小题)1.汉初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
是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
这表明()A.汉初封国制度严重威胁了中央政权的统治B.汉初封国制度与郡县制度间存在严重冲突C.汉初封国制度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政权稳定D.汉初封国实力强大完全可以取代郡县制度【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重点掌握汉武帝的推恩令相关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汉初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
是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
”可知,这表明汉初封国制度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政权稳定,C符合题意,ABD表述错误。
故选:C。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汉代儒家经学得到重大发展,……它又桎梏民族思维,使学术自由从此成为后代士子的奢望。
这说明()A.思想的统一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B.“独尊儒术”摧残了学术的自由发展C.汉武帝用儒家学说巩固“大一统”D.儒家“大一统”适应当时形势的需要【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重点掌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
【解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汉代儒家经学得到重大发展,……它又桎梏民族思维,使学术自由从此成为后代士子的奢望。
这说明思想的统一有利于汉代儒家经学的发展,但是“独尊儒术”摧残了学术的自由发展,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这实际上是文化专制主义的一种表现。
简述汉武帝大一统盛世的主要内容
汉武帝大一统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持续了汉朝西汉
时期的数十年。
其主要内容包括了中央集权的建立、边疆的巩固
和汉文化的繁荣,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汉武帝的统治下,中央集权得到了大幅增强。
他实行了重要
的制度改革,例如设立了丞相和尚书等官职,以加强中央政府的
管理和控制力。
他还大力推行法制,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法律,统
一了法律标准,提高了政治稳定性。
为了巩固汉朝的疆土,汉武帝通过一系列的军事征服和外交手段,成功地统一了中国境内的大部分领土。
他向北方的匈奴发起
多次战争,边境地带的安全得到了保障。
此外,他还派出使者和
其他国家进行外交交流,扩大了汉朝的影响力。
在汉武帝时期,汉文化迅速繁荣。
他支持教育事业,设立了国
子监和太学,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他还采取了一系列文化措施,
例如推广汉字的使用以及编纂《史记》,加强了文化统一和历史
记载。
此外,他还大力发展经济,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
发展。
总的来说,汉武帝大一统盛世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央集权的加强、边疆的巩固以及汉文化的繁荣。
这一时期的政治稳定和文化繁荣
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列举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措施
1、积极推进经济建设:汉武帝颁布《郡县制度》,将军州郡实施分管,军、州、县划分明确;实行田制,统一耕种、收缴和收税,加大粮食
储备,促进经济繁荣发展;实施焚书坑儒,厉行政治统一,制度规范,提高政治效率;鼓励发明创业,宣传劳动田家,以积极推动经济建设。
2、促进文化发展:汉武帝重视文化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着当时的文
化面貌,鼓励考究训诫,注重经史著文、文体相互渗透;组建养学府,建立教育体系,促进了系统性文科教育的发展;编修《汉书》等历史书,记述古代历史,传承古史精华;颁布《郡县制度》等法令,把文
化法律制度化。
3、加强政治管理:汉武帝采取着多方面的措施,加强政治管理;颁布《甘棠侯衡乱臣条约》,明确政府的权力;以谋臣的方式组建国家机构,实行官制,使统治更加有效;在军事方面,大力彻底革新军事组织,改革秩序,遏止战乱。
4、维护地方统治:汉武帝不仅崇尚大一统,也重视霸王的政治想法,
在外部采取审慎的地区政策,适时扩大部分省份边界;在内部,处理
各地的政策,政治风气,催生出了地方统治的奇迹,如建立护国、山
谷封地等,使各地更加统一、稳定。
简述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汉武帝刘彻,建立汉朝,以实现大一统的梦想,为统一中国而付诸行动,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
他的政策不仅在外交上把中国的敌对势力击溃,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经济、文化、内政上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使中国形成了更加统一的格局。
一、经济政策1、垄断贸易。
汉武帝推出了一系列措施,阻止外国商人从中国海岸经商,仅准许秦朝、西汉朝及韩、楚四国作为中国的贸易伙伴,并且严格控制其出口的商品及数量,从而保护了中国贸易的繁荣。
2、税收政策。
汉武帝推行了平均税制,取消了各地的特殊税制,把诸侯国及郡县归入中央税收体系,即用地税及庚金等收取税款,还取消了拖欠税款的处罚,这大大丰富了汉室官府的财政收入。
3、货币政策。
汉武帝为了统一货币系统,令禁止流通多种货币,以金币为主。
汉朝以金币为主要货币,并推行使用地方货币的政策,使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文化政策1、推行官办学制。
汉武帝推行官办学制,出现了“四书五经”思想,以此作为培养精英统治者的教育形式,加强中央集权,向外部传播中华文化,以确保统治地位。
2、普及兵法。
汉武帝将兵书普及到社会各个层面,组织每五年一次的兵书科考,加强了官吏的科学知识,使军队建立起了科学管理体系,从而维护了汉朝的统治地位。
3、促进文化交流。
汉武帝派遣使臣出使各国,开拓了贸易,使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文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
三、内政政策1、制定统一的教育体系。
汉武帝推行“九品官人制”,以考试制度考核官员,使更多的有才干的人得以任职,从而开发了国家的文化氛围。
2、建立统一的司法制度。
汉武帝改革了司法制度,把司法官分为四级,统一了中央司法官到地方的司法权力,从而使司法官在官员中得到较高地位,维护了司法部门的职能。
3、改革官制。
汉武帝把各级官制作出细分,把终审部门统一在中央,把统治权力下放到地方,加强了官制的制衡,从而加强了整个社会的稳定性。
四、总结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不仅在军事上,更重要的是在经济、文化、内政上做出了重大贡献,让中国勤劳勇敢的人民完成大一统的梦想,把中国打造成为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国家。
汉武帝的巩固大一统王朝之路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皇帝,他致力于巩固汉朝的统治和扩大帝国的疆土。
在他的统治下,汉朝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和政策,这为他巩固大一统王朝奠定了重要基础。
扩张帝国领土为了拓展汉朝的疆土,汉武帝采取了积极的军事行动。
他发动了多次征战,征服了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南越等部族。
通过这些征战,汉朝的领土得以逐步扩大,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提供了稳固的基础。
推行中央集权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并防止地方割据,汉武帝实行了一系列政策。
他建立了郡县制度,将帝国划分为多个郡县,由中央政府派驻官员来管理。
这有效地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势力,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
推行法律和行政改革为了确保社会秩序和治理效率,汉武帝推行了一系列法律和行政改革。
他颁布了《律令》,规范了各项法律制度,使司法更加公正。
在行政方面,他设立了各种官职和官吏选拔制度,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效能。
恢复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汉武帝重视儒家思想,并将其确立为国家的官方思想。
他任用儒者为官,经常与儒者商讨国家大政。
这样做既保持了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又为国家治理提供了理论指导。
发展经济和加强对外交往在巩固大一统王朝的过程中,汉武帝还注重发展经济和加强对外交往。
他推行农业改革,改善农民收入,并积极开发矿产资源和水利工程。
与外国的交往也得到了加强,开展了一系列的外交使团和贸易活动,增进了国家的繁荣和国际地位。
通过上述措施和政策,汉武帝成功地巩固了大一统王朝,确立了汉朝的统治地位,并为后世的政治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的统治成就彰显了他作为一位伟大皇帝的才干和智慧。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基础练习一、选择题1.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正统思想的学说是()A. 道家B. 墨家C. 法家D. 儒家2.下列属于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而采取的措施是()A. 统一文字B. 统一度量衡C. 建立皇帝制度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汉武帝以后,地方上的诸侯国越分越小,实力大减,无力和中央抗衡。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下列哪项措施的关系最密切()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实行“推恩令”C. 连年征战D. 开拓西域4.《汉武的帝国》一书中写道:“从此,中华帝国有了国家意识形态,也有了恒定的核心价值。
帝国作为一种制度,也才稳定地延续了两千多年”。
其中的“核心价值”指()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法家思想D. 佛教思想5.年代尺有助于历史记忆。
下列所示年代尺上的括号内分别应该填入()A. 秦汉B. 西汉东汉C. 汉三国D. 三国西晋6.汉朝初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局面,史称()A. “文景之治”B. “光武中兴”C. “贞观之治”D. “开元盛世”7.汉朝的法律规定,商人禁止穿丝绸和乘车骑马,不许他们及其子孙当官,向他们加倍征税。
据以上材料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 该政策有利于商业的发展B. 汉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 该政策导致更多人弃农经商D. 该政策导致人们不再经商8.考古专家在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漆器屏风上发现了《论语》,某报刊评论:“可见墓主人刘贺对儒家典籍尤其是与孔子相关的著作特别重视,除了大风气外,个人的喜好恐怕也是重要一面。
”“大风气”指的是()A. “焚书坑儒”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尊孔复古D. “打倒孔家店”9.汉武帝为实行“大一统”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整理财政的措施是()A. 断绝研读儒家以外学说的人求取功名利禄之路B. 招收“弟子员”、铲除“异姓王”C. 国家统一铸币,盐铁官营D. 颁布推恩令,设河西四郡10.一年一度的高考圆了莘莘学子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