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两系杂交稻品种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3
两系杂交中稻六两优香11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粮食生产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提高稻米产量和品质,农业科技工作者们不断努力,研发出了许多新品种的水稻。
两系杂交中稻六两优香11就是其中之一。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新品种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一、特征特性1. 产量高:两系杂交中稻六两优香11是一种产量非常高的稻米品种。
它的每亩产量可达到750公斤以上,比传统水稻品种要高出许多。
2. 优质优香:六两优香11的稻米具有优质优香的特点,粒型饱满,米质细腻,而且香味浓郁,口感极佳。
这种稻米不仅可以直接食用,还非常适合加工成各种米饭、米粉和米面制品。
3. 抗逆性强:六两优香11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和抗逆性,耐旱、耐涝、耐盐碱,生长适应性强,适合在不同土壤和气候条件下种植。
4. 适应性广:这个新品种的适应性非常广,适合在我国的南方和北方地区种植,不管是在亚热带地区还是在寒冷地区,都可以获得较好的产量和品质。
5. 早熟性强:六两优香11是一个早熟丰产、大粒型的新品种,成熟期比普通水稻提前5-7天,这对于确保稻米的生长期和增加产量都非常有利。
二、栽培技术1. 土壤要求:两系杂交中稻六两优香11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但最好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地进行种植。
在种植前要对土壤进行充分的肥力调查,合理施肥。
2. 种植时间:六两优香11适宜在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行育秧和插秧,秋季8月下旬至9月上旬进行成熟收获。
在南方地区,可以根据气温情况进行适当延迟或提前的栽种。
3. 水稻管理:水稻的管理非常重要,要保证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需要定期浇水,及时排放积水,保持适宜的水分和气温环境。
4. 病虫害防治:在种植过程中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特别要注意水稻纹枯病的防治,采取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保证水稻的健康生长。
5. 施肥管理: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要适时进行追肥,施用合理的化肥、有机肥和微量元素,保证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优质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昌两优丝苗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优质水稻新品种的培育取得了重大突破。
优质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昌两优丝苗备受关注,因其优异的产量和品质,被农业专家誉为“水稻界的明珠”。
昌两优丝苗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通过多年的研究和选育,成功培育出的一种优质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
它的命名来源于昌平和两优两个产地,也是一种符合特殊的水稻市场需求的新品种。
昌两优丝苗具有多项优异特性,包括高产、稳产、抗逆性强、耐贫瘠等,受到了广大农民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昌两优丝苗的高产性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根据试验数据显示,昌两优丝苗的单位面积产量比传统水稻提高了20%-30%,这对于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其高产特性,昌两优丝苗在市场上备受瞩目,成为了广大农民青睐的良种。
昌两优丝苗的抗逆性强,能够适应各种恶劣环境条件。
在气候异常、病虫害侵袭等情况下,昌两优丝苗依然可以保持较高的产量和质量。
这一特性使得昌两优丝苗成为了广大农民的“保质种”,在种植时更加省心省力。
昌两优丝苗还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耐贫瘠性。
在土壤贫瘠、水稀少的环境中,昌两优丝苗仍能生长茂密,保持较高的产量。
这一特性使得昌两优丝苗适合于我国的大部分耕地,能够满足不同地区的种植需求。
除了以上的特点之外,昌两优丝苗的品质也非常优秀。
它的米色晶莹,米粒饱满,口感香糯,营养丰富。
这些优质的品质特点,使得昌两优丝苗倍受瞩目,成为了市场上备受青睐的良种水稻。
昌两优丝苗是一种非常优秀的优质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逆性强、耐贫瘠和优质等多项优点。
它的出现,填补了国内优质水稻品种的空白,为我国水稻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昌两优丝苗将会成为我国水稻生产的主流品种,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推广昌两优丝苗新品种时,科学家还提出了一些建议:加大对昌两优丝苗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该品种的了解和认识。
优质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昌两优丝苗
“昌两优丝苗”是一种优质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具有较高的产量、较好的抗病性和
较好的食味品质。
该品种主要适合于华南和华中地区种植,对水分和温度的适应性较强。
该品种的杂交父本是清香稻品种“昌两优”,杂交母本是两系杂交稻品种。
通过选育
和优化配套,使得其具有显著的优势和特点。
该品种的产量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经过多年的试验性种植和推广种植,其平均亩产量
可以达到800公斤以上,相比于传统稻种有较为明显的提高。
该品种对病虫害具有较好的抵抗力。
在病虫害多发季节,例如稻瘟病、稻叶纹枯病等,该品种能够较好地抵抗病害的侵袭,减少对叶片和谷粒的影响。
该品种的食味品质较好。
稻米外观晶莹剔透,粒型饱满饱满,黄色温馨,口感软糯,
具有独特的香味和口感,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该品种的适应性比较强。
无论是恶劣的气候条件,还是对土壤的要求,都有较好的适
应性。
它适合在水田、旱田和山地等各种土地环境中种植。
对于品种推广和使用,种植者可以通过合适的种植密度、合理的施肥水管理和科学的
病虫害防治措施,进一步提高产量和稳定种植效果。
在水稻种植的过程中,应注意选择优质的种子,并严格进行播种和田间管理,以确保
品种的生长和发育。
荃两优1606品种介绍荃两优1606是由荃211S和YR1606杂交选育而成。
该品种属于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株高为124.0cm,每亩有效穗数为14.6万穗,每穗总粒数220粒,结实率87.0%,千粒重25.2g,整精米率66.0%,垩白度1.2%,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二级标准。
一、荃两优1606品种基本介绍1、审定编号:国审稻20206076。
2、品种名称:荃两优1606。
3、申请单位: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4、育种单位: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5、品种来源:荃211S×YR1606。
二、荃两优1606特征特性1、该品种属于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
一般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为129.5天,比对照组丰两优四号早熟了2.7天。
2、外表特征:株高为124.0cm,穗长为25.9cm,每亩有效穗数为14.6万穗,每穗总粒数约220.0粒,结实率为87.0%,千粒重约25.2g。
3、抗性:该品种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3.9、4.0,穗瘟损失率最高级为5级,白叶枯病为7级,褐飞虱为9级,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抽穗期耐热性较强。
4、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为66.0%,垩白度为1.2%,直链淀粉含量为16.0%,胶稠度70.0mm,碱消值为6.9级,长宽比为3.1,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的二级标准。
5、产量表现:在201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为637.15kg,比对照组丰两优四号增产了2.55%;2019年续试,平均亩产为664.84kg,比对照组丰两优四号增产了3.37%;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为650.99kg,比对照组丰两优四号增产了2.96%;201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为626.31kg,比对照组丰两优四号增产了1.51%。
三、荃两优1606种植技术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
应根据各地具体生态条件、参考当地迟熟中籼稻主栽品种播种期进行合理确定,以穗期最好避开高温危害。
序号品种名称亲本来源("×"前为母本)类型原产地/选育单位1两优2388广占63-4S×R2388籼型两系杂交稻长沙利诚种业有限公司杨振玉2C两优9号C815S×70124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农业大学3广两优2010广占63-4S×R2010籼型两系杂交稻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C两优651C815S×湘丰651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丰源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等5皖稻93X07S×Wh16籼型两系杂交稻宣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6龙两优981龙S×R981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省水稻研究所等7陵两优22湘陵628S×中早22籼型两系杂交稻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8陵两优4024湘陵628S×4024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农业大学等9株两优19株1S×G19籼型两系杂交稻中国水稻研究所等10长两优173长早S×嘉早173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11潭两优215潭农S×潭早215籼型两系杂交稻湘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2奥两优200奥龙1S×奥R200籼型两系杂交稻所13Y两优096Y58S×R096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旺农生物科技研究所等14C两优277C815S×N恢277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等15C两优34156C815S×34156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农业大学16两优1128P88S×HR1128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17Y两优2号Y58S×远恢2号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18Y两优646Y58S×F646籼型两系杂交稻长沙金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19Y两优150Y58S×华恢150籼型两系杂交稻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20陵两优396湘陵628S×华396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21陵两优102湘陵628S×04E02籼型两系杂交稻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22陵两优104湘陵750S×华104籼型两系杂交稻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23陵两优229湘陵628S×华229籼型两系杂交稻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24株两优2008株1S×R2008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旺农生物科技研究所等25陆两优4026陆18S×4026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农业大学等26陵两优674湘陵628S×华674籼型两系杂交稻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27陆两优1733陆18S×1733籼型两系杂交稻中国水稻研究所等28株两优10株1S×AP籼型两系杂交稻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9株两优729株1S×E7299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省水稻研究所等30潭两优143潭农S×湘早143籼型两系杂交稻湘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31明糯优6号明糯S-1×荆糯6号籼型两系杂交稻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32Y两优624Y58S×华恢624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等33准两优199准S×R199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等34准两优608准S×R608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等35Y两优1928Y58S×R1928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天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36T98优1号T98A×怀恢1124籼型两系杂交稻怀化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37Y两优25Y58S×望恢025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希望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等38准两优608准S×R608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等39C两优255C815S×H255籼型两系杂交稻所等40Y两优696Y58S×H696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怀化奥谱隆作物育种工程研究所等41Y两优792Y58S×华恢792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等42奥两优76奥龙1S×奥R76籼型两系杂交稻所43陵两优916湘陵628S×华916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44陵两优21湘陵628S×师大21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等45株两优06株1S×06EZ11籼型两系杂交稻用研究所等湖南省历年来审定的水稻两系杂交品种46陵两优942湘陵628S×怀94-2籼型两系杂交稻怀化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47株两优389株1S×华389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48潭两优83潭农S×潭早183籼型两系杂交稻湘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49株两优4026株1S×4026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农业大学等50株两优1733株1S×1733籼型两系杂交稻中国水稻研究所等51Y两优86Y58S×明恢86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52陆两优1537陆18S×R1537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省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53陵两优564湘陵628S×华恢564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54宜S晚2号宜农3S×C20-7-85籼型两系杂交稻江西省宜春学院等55广两优8号广8S×R8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大唐种业有限公司56两优168丰39S×R168籼型两系杂交稻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57两优2469广占63S×R2469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58Y两优香2号Y58S×江恢6292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中江种业有限公司等59Y两优3218Y58S×湘恢3218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科裕隆种业有限公司等60Y两优9918Y58S×R928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天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61C两优501C815S×制501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金健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等62C两优608C815S×R608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等63C两优755C815S×755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农业大学64Y两优3399Y58S×湘恢3399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科裕隆种业有限公司等65Y两优527Y58S×蜀恢527籼型两系杂交稻长沙长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66双两优1号双8S×0293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67川江优2号江育1S×蜀恢527籼型两系杂交稻四川发生水稻科技有限责任公司68株两优4024株1S×4024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农业大学等69株两优189株1S×R189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希望种业科技有限公司70株两优21株1S×师大21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71陆两优267陆18S×LW267籼型两系杂交稻娄底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72Y两优51Y58S×J5511籼型两系杂交稻长沙金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73C两优4488C815S×4488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农业大学74Y两优599Y58S×599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农业大学等75Y两优19Y58S×19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等76C两优1102C815S×1102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等77C两优343C815S×岳恢9113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农业大学等78Y两优8号Y58S×明恢63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79奥两优69奥龙1S×R69籼型两系杂交稻所80Y两优302Y58S×F302籼型两系杂交稻长沙年丰种业有限公司等81准两优1141准S×R1141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等82准两优1102准S×R1102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隆平高科农平种业有限公司等83Y两优7号Y58S×R163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84C两优4418C815S×R218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农业大学等85准两优143准S×早优143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86准两优49准S×中品49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87株两优4290株1S×4290籼型两系杂交稻德农正成长沙水稻所88株两优90株1S×E3590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省水稻研究所89潭两优921潭S×潭早921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省湘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90株两优811株1S×华811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广阔天地科技有限公司等91准两优312准S×嘉早312籼型两系杂交稻92株两优268株1S×华268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93株两优168株1S×R168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湘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94陆两优819陆18S×华819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95准两优893准S×R893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隆平高科农平种业有限公司张文春97华两优285H155S×华284选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98华两优164H155S×华164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99Y两优372Y58S×R372籼型两系杂交稻长沙金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100两优5271161S×蜀恢527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隆平高科农平种业有限公司101C两优87C815S×蜀恢527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农业大学等102华两优7号H155S×华恢7号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103N两优1号N111S×93-11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104e福丰优11福eS1×93-11籼型两系杂交稻福建农林大学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105C两优396C815S×R396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农业大学水稻科学研究所106株两优611株1S×华611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107株两优211株1S×华211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108株两优15株1S×H98-15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省贺家山原种场109株两优124株1S×124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省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110株两优08株1S×潭早08籼型两系杂交稻湘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11陆两优8号陆18S×96E08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省水稻研究所112海丰优66海丰1S×G66籼型两系杂交稻司113八两优18安农标810S×R18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怀化奥谱隆作物育种工程研究所114Z两优68Z9s×D68籼型两系杂交稻郴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15株两优224株1S×5-224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省水稻研究所116两优航2号SE21S×航2号籼型两系杂交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117丰两优香1号广占63S×丰香恢1号籼型两系杂交稻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118Y两优1号Y58S×93-11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119两优389P88S×0389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120两优0293P88S×0293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121两优03603S×安选6号籼型两系杂交稻安微荃银农业高科技研究所122金两优838Y22S×辐恢838籼型两系杂交稻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123海两优85海丰1S×G85籼型两系杂交稻司124陆两优611陆18S×华611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125株两优706株1S×R706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隆平高科农平种业有限公司126株两优30株1S×潭早30籼型两系杂交稻湘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27华两优89H155S×华89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128株两优819株1S×华819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129株两优100株1S×中鉴100籼型两系杂交稻湘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30陆两优996陆18S×996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农业大学水稻科学研究所等131陆两优105陆18S×华105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132陆两优106陆18S×K106籼型两系杂交稻贵州省黔东南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等133株两优505株1S×505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省水稻研究所等134株两优99株1S×E599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省水稻研究所135培两优慈4培矮64S×慈选4号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省慈利县农业局育种组136准两优527准S×蜀恢527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等137陆两优28陆18S×华28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138培两优981培矮64S×R981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省水稻研究所139培两优93培矮64S×岳恢9113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省岳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40培两优559培矮64S×559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141培两优500培矮64S×500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142株两优83株1S×潭早籼4号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省湘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143株两优02株1S×ZR02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省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144株两优176株1S×怀176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省怀化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培两优210147陆两优63陆18S×明恢63籼型两系杂交稻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148两优培九培矮64S×93-11籼型两系杂交稻等149株两优112株1S×ZR112籼型两系杂交稻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150株两优971株1S×怀9710籼型两系杂交稻怀化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151八两优96810S×怀96-1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省怀化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52八两优100810S×D100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省安江农校153香两优68香125S×D68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154培两优余红培矮64S×余红1号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农业大学155培两优288培矮64S×R288籼型两系杂交稻湖南农业大学农学系两优培特审定编号湘审稻2012014湘审稻2012013湘审稻2012010湘审稻2012009湘审稻2012008湘审稻2012007湘审稻2012006湘审稻2012004湘审稻2012003湘审稻2012002湘审稻2012001湘审稻2011039湘审稻2011027湘审稻2011026湘审稻2011025湘审稻2011024湘审稻2011020湘审稻2011019湘审稻2011017湘审稻2011011湘审稻2011010湘审稻2011009湘审稻2011008湘审稻2011007湘审稻2011006湘审稻2011005湘审稻2011004湘审稻2011003湘审稻2011002湘审稻2011001湘审稻2010040湘审稻2010039湘审稻2010028湘审稻2010027湘审稻2010024湘审稻2010022湘审稻2010021湘审稻2010018湘审稻2010017湘审稻2010016湘审稻2010015湘审稻2010011湘审稻2010008湘审稻2010007湘审稻2010006湘审稻2010004湘审稻2010003湘审稻2010002湘审稻2010001湘审稻2009054湘审稻2009053湘审稻2009052湘审稻2009040湘审稻2009034湘审稻2009033湘审稻2009032湘审稻2009031湘审稻2009030湘审稻2009029湘审稻2009028湘审稻2009027湘审稻2009026湘审稻2009014湘审稻2009013湘审稻2009012湘审稻2009009湘审稻2009005湘审稻2009004湘审稻2009003湘审稻2008044湘审稻2008041湘审稻2008037湘审稻2008036湘审稻2008033湘审稻2008032湘审稻2008031湘审稻2008029湘审稻2008027湘审稻2008025湘审稻2008021湘审稻2008020湘审稻2008017湘审稻2008016湘审稻2008013湘审稻2008012湘审稻2008011湘审稻2008010湘审稻2008009湘审稻2008006湘审稻2008005湘审稻2008004湘审稻2008003湘审稻2008002湘审稻2007057湘审稻2007050湘审稻2007049湘审稻2007047湘审稻2007042湘审稻2007036湘审稻2007027湘审稻2007023湘审稻2007022湘审稻2007021湘审稻2007017湘审稻2007016湘审稻2007015湘审稻2007014湘审稻2007013湘审稻2007012湘审稻2007009湘审稻2007008湘审稻2007007湘审稻2007005湘审稻2006043湘审稻2006037湘审稻2006036湘审稻2006030湘审稻2006029湘审稻2006028湘审稻2006017湘审稻2006016湘审稻2006007湘审稻2006006湘审稻2006005湘审稻2005012湘审稻2005010湘审稻2005009湘审稻2005008湘审稻2005007湘审稻2004018湘审稻2004004湘审稻2004003 XS007-2003 XS006-2003 XS003-2003 XS052-2002 XS051-2002 XS049-2002 XS048-2002 XS047-2002 XS046-2002 XS045-2002湘品审第304号湘品审第303号湘品审第302号湘品审第300号湘品审第299号湘品审第297号湘品审第266号湘品审第221号湘品审第220号湘品审第204号湘品审第174号湘品审第139号。
两系杂交中稻六两优香11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两系杂交中稻六两优香11是我国育成的一种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具有许多特征特性和适合的栽培技术。
本文将对其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一、特征特性:1. 生育期适中:六两优香11的生育期为110-115天,与北方水稻大田一轮稻作的生育期需求相符,适合北方地区栽培。
2. 较高的穗长穗重:该品种的穗长可达20-24厘米,平均穗重约为85-100克,表现出较好的果实表达力。
3. 高产稳产性:六两优香11的亩产稻谷可达350-400公斤,其产量可比一些普通品种提高20-30%。
4. 优质特性:该品种稻谷泡水后粒饱满,米长短一致,米粒颗粒饱满紧实,籽粒米白、糯性佳,黏性适中,米质软糯有爽滑感,口感好,耐煮耐炒,适合加工为粽子、米饭等特色美食。
5. 抗性较强:六两优香11对稻纵卷叶螟、稻食叶螟等稻食害虫有一定抗性,同时对稻瘟病、稻疮病等稻病害也有一定的抗性。
二、栽培技术:1. 地力选择:选择土地肥沃、排水良好的稻田进行种植,土壤pH值为5.5-7.5,有机质含量在20-30克/千克以上。
2. 播种时间:较早、较暖的地区一般选择3月中旬至下旬进行直播,较寒冷地区可选择4月上旬进行间作或秧田直播。
3. 育苗技术:选用良种作为种子,提前一周进行浸种,育苗温度控制在25-30℃,湿度保持在80%-90%,定植前适当浇水,并通风保持温度适宜。
4. 种植密度:根据土壤肥力、种子质量和栽培技术条件确定种植密度,一般亩播斤量约为9-11斤。
5. 施肥管理:适量施用有机肥和化肥,按照地力情况和稻情变化合理追肥,分期营养管理,从拔节期到成熟期分别施氮、磷、钾肥。
6. 灌溉管理:早期保持田面湿润,分薄层灌水,后期根据干旱程度适时增加灌水量,注意排水和鳞片施肥。
7. 病虫害防治:及时防治稻纵卷叶螟等稻食害虫,使用低毒、高效、安全的农药进行喷施;对于稻瘟病、稻疮病等稻病害,可采用轮作、合理施肥和灌溉等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两系杂交稻准两优527
一、品种介绍:准两优527是两用核不育系准S与蜀恢527测交配组而成的超级稻先锋组合。
该组合在湖南省的区试中表现巨大的增产潜力,两年区试的平均产量为654.7公斤,比对照增产69公斤,增产幅度达11.94%。
是迄今为止湖南省区试中增产幅度最大的组合。
于2003年通过湖南省品种委员会审定,2005年通过国家品种委员会审定。
该组合株叶形态好,株高125厘米左右,植株整齐,株型适中,叶色淡绿,主茎16叶左右,茎秆弹性好,叶片挺立,属叶下禾,后期耐寒性强,熟期落色好,不早衰。
分蘖力中等,单株分蘖数13个左右,单株平均成穗9个左右,成穗率70%左右,每公顷有效穗230万左右。
穗长28厘米左右,平均每穗总粒数180粒左右,结实率85%左右。
谷粒黄色,稃尖无色,中长粒,谷粒长10.3毫米左右,宽3毫米左右,精米长度比3.1,千粒重33克左右。
作中稻栽培,全生育期135-140天。
准两优527出糙率为80%,整精米率56.8%,直链淀粉含量21.1%。
米饭软硬适度,食口性好。
中抗稻瘟病。
截止到2004年,在全国推广面积达26.67多万hm2。
该项目已经申请了品种保护。
二、适用区域:湖南省中稻区均可种植。
- 1 -。
两系杂交中稻六两优香11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特征特性:1. 生育期短:两系杂交中稻六两优香11的生育期为110-115天,相比其他稻米品种,生长周期较短,适应性较强。
2. 高产稳产:该品种的产量较高且稳定,亩产可达到600-700公斤,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3. 籼粳杂交:六两优香11是具有籼粳两种水稻特性的杂交品种,既保留了粳米的粘性和香味,又具备了籼米的粒长和产量优势。
4. 籼粳杂插:该品种的灵活性较强,可以在普通高粱稻田中进行粳籼杂插栽培,提高土地利用率。
栽培技术:1. 土壤选择:六两优香11适应力较强,对土壤要求不高,但以土质肥沃、排水良好的田地为宜。
2. 育秧技术:选用健康的种子进行育秧,保持水分充足,控制温度,适时追施适量的氮肥,并添加磷、钾等微量元素,提高种子萌发率和幼苗质量。
3. 种植密度:推荐种植密度为1200-1500株/亩,株行距为25-30厘米,穗行距为20-25厘米,以保证充分的光照和通风,避免病虫害的发生。
4. 水肥管理:在生长期间,要合理浇水,保持田间湿润度,避免干旱或积水对稻米产量的不利影响。
施肥时应按照氮磷钾的不同需求期进行施肥,注意控制氮肥的用量,以避免过量施肥导致秆倒现象的发生。
5. 病虫害防治:六两优香11对病虫害的抵抗力较强,但仍需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等稻谷主要病害和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主要害虫的侵袭,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6. 收割与储存:根据稻米的生育期,合理选择收割时机,一般在稻米成熟至充实期时进行收割。
收割后应注意将稻穗晾晒至水分含量适宜的程度,然后进行去稻壳、脱粒等后续处理,并进行干燥、储存,以保持稻米的品质。
总结:两系杂交中稻六两优香11是一种具有短生育期、高产稳产、籼粳杂交和杂插特性的优良稻米品种。
种植过程中,要注意土壤选择、育秧技术、种植密度、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和收割储存等方面的工作,以保证稻米的产量和品质。
两系杂交中稻六两优香11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两系杂交中稻六两优香11是一种优质高产的水稻品种,具有较高的抗病虫害能力和适应性。
该品种适合在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种植,并且在栽培技术上有一定的要求。
下面将详细介绍两系杂交中稻六两优香11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一、特征特性:1. 优质高产:两系杂交中稻六两优香11具有较高的稻米品质和产量。
其稻米晶莹剔透,米粒饱满,口感香糯。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该品种的单产可达到每公顷800公斤以上,属于高产水稻品种。
2. 抗病虫害能力强:两系杂交中稻六两优香11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较强,特别是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白叶枯病、水稻白背飞虱等病虫害有一定的抗性,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
3. 生长周期短:该品种生长周期相对较短,一般播种后约为120天左右即可成熟收割,适合于我国南方和北方不同的种植条件。
4. 适应性广:两系杂交中稻六两优香11的适应性较广,适合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种植,同时对土壤适应性也较好,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生长。
二、栽培技术:1. 土壤要求:两系杂交中稻六两优香11适合在肥沃、排水良好的中重度粘质土壤中种植,避免在酸性土壤或者砂质土壤中种植。
2. 水田准备:在田间地块进行水稻种植前,需要进行土壤松土、平整,排除冬季积水,促进土壤的通风透气。
3. 播种施肥:在播种前需进行充分施肥,尤其是有机肥及钾肥的施用。
在播种前充分施用基肥,一般以有机肥为主,每亩施用6000-7500公斤。
同时施入适量磷、钾肥。
4. 灌溉管理:在水稻生长过程中需合理控制灌溉水量,避免长时间积水,导致根系缺氧。
5. 病虫害防治:在水稻生长期间,需要做好水稻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定期对水稻田进行病虫害的调查和监测,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6. 种植密度:两系杂交中稻六两优香11的种植密度为每亩22200-24740株,株行距30×13.5cm。
7. 种植时间:适宜的种植时间一般在每年4月下旬至5月初,这个时候气温和光照适宜,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优质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昌两优丝苗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现如今,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育种研究一直是农业科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开始了杂交水稻育种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极大地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有关杂交水稻研究的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学家在两系杂交水稻育种方面取得了一项重大突破,推出了一系列优质的新品种,其中昌两优丝苗就是其中的一种。
昌两优丝苗在水稻育种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其良好的抗逆性、高产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成为业界瞩目的焦点。
随着昌两优丝苗的不断推广和应用,相信将为我国水稻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优质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昌两优丝苗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育种原理和技术特点,分析其优点和栽培技术,总结其产量表现。
通过研究昌两优丝苗的优点和特点,为其在实际种植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并为优质两系杂交水稻品种育种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对昌两优丝苗的应用前景和推广意义进行探讨,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和推广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未来对昌两优丝苗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改良提供方向和思路。
通过研究昌两优丝苗的研究目的,能够更好地认识该品种的特点和优势,为推动其在种植业中的应用提供科学支持和指导。
1.3 意义:昌两优丝苗作为优质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其成功研发和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昌两优丝苗具有高产、高效、高抗性等优点,能够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满足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
昌两优丝苗的推广应用,可以促进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昌两优丝苗的成功研发也将为水稻育种领域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推动水稻品种改良和新品种选育工作,有助于提升我国水稻产业的竞争力。
昌两优丝苗的意义不仅在于其本身的优点和特点,更在于其对我国农业发展和相关领域的重要影响和促进作用。
该优质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的研究和推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龙绥199水稻品种简介
龙绥199是一种水稻品种,由中国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和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联合选育而成。
该品种在1993年通过国家审定,被列入国务院农业部推广优良品种目录。
龙绥199是一种中早熟、两系杂交水稻品种。
该品种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优良的适应性。
龙绥199适合在东北地区等寒冷地区种植,但也可以在江浙等温暖地区进行种植。
2.高产稳产。
龙绥199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高效的光能利用能力,能够在各种环境下获得高产和稳产。
3.良好的品质。
龙绥199的米粒颗粒饱满、稳重有光泽,口感软硬适中,煮饭时不容易粘稠,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
4.抗病性好。
龙绥199具有较强的抗病性,包括抗稻瘟病、抗稻纹枯病、抗稻瘿蚊等病虫害。
两系杂交稻两优多系1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两优多系1号系福建旺穗种业有限公司与福建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共同用优质两系不育SF21,为母本,四川内江市农科所的多系l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两系杂交晚稻新组合。
2006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清流县2005年引进在各乡镇种植,经展示示范该组合表现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等特点,深受农户喜爱,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1 特征特性1.1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沙县晚稻小区评比,平均单产9330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2.90%;2003年参加沙县品种区试,平均单产8430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9.7%,产量居参试组首位。
2003年在江西、浙江、云南、湖南、安徽等省试种,均表现比当地当家种增产。
2004年参加省晚稻区试,平均单产7095.9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7.88%,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100%,居第2位。
2005年在福建清流县林畲乡孙坊村、东华乡俞坊村、长校镇河排村3个烟后粮食“丰产技术推广工程”22.5hm2核心示范片,与后备品种一起展示,平均产8352kg/hm2,汕优63增607.5kg/hm2,增产7.84%,在东华全县多个乡镇种植,平均单产7950~8700kg/hm2。
比当地主推品种增产6%~8%。
1.2 品育期两优多系1号属晚籼两系杂交稻组合,在清流县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45d 左右,烟后稻种植135d左右,作晚稻种植130d,与汕优63相当。
1.3 主要农艺性状株高104cm,株形适中,群体整齐,分蘖力较强,熟期转色好,有效穗数271.5万/hm2,穗长24.8cm,每穗总粒数128粒,结实率82%左右,千粒重28.68。
2005年清流种植看出,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有效穗较多。
1.4 抗性该组合清流种植表现耐肥性好,抗倒性强,中稻、烟后稻、连晚种植均未发现稻瘟病。
但全省抗稻瘟病鉴定综合评价为感病品种,因此,不宜在重稻瘟病区种植。
农资广角·市场介两个国审杂交水稻新品种一、“旺两优959”“旺两优959”是由湖南袁创超级稻技术有限公司选育的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于2020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200004。
1.特征特性。
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0.8天,比对照F优498早熟0.3天。
株高103.2厘米,穗长24厘米,每667平方米(1亩)有效穗数16.4万穗,每穗总粒数197.7粒,结实率80.3%,千粒重25.8克。
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2年分别为6.3、5.6,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七级,褐飞虱九级,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抽穗期耐热性较弱,耐冷性一般。
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2%,垩白度1.1%,直链淀粉含量21.9%,胶稠度70毫米,碱消值6.9级,长宽比2.9,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三级。
2.产量表现。
2017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每667平方米产651千克,比对照F优498增产3.19%;2018年续试,平均每667平方米产659.04千克,比对照F优498增产4.61%;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每667平方米产655.02千克,比对照F优498增产3.9%;2019年生产试验,平均每667平方米产571.55千克,比对照F优498增产1.21%。
3.栽培技术要点。
①适时播种。
一般在3月上旬至4月下旬播种。
育秧移栽每667平方米大田用种量1千克左右,浸种时注意种子用合适药剂消毒处理。
②移栽。
水育秧秧龄30天左右移栽,栽插株行距13.3厘米×30厘米或16.7厘米×26.7厘米,每667平方米栽插1.5万穴左右、每穴插2粒谷苗、基本苗6万~10万。
③施肥。
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主茎幼穗分化3期左右酌施穗肥,每667平方米需纯氮11千克左右,氮、磷、钾比例1︰0.5︰1.1。
一般大田翻耕前每667平方米施45%复合肥40千克左右作底肥,移栽后5~7天每667平方米施尿素7~9千克、氯化钾5千农田作业以及运输作业,两种轮距都可以选装水田轮胎,且四轮驱动机型前桥均为加强密封型前驱动桥,适应水旱兼作;后置加大油箱,容量增加10%,续航能力大幅提升;540/760双速动力输出,可配置多种农机具;悬挂式踏板、平地板、侧置换挡、减震座椅、三幅式方向盘、前后可调、液压助力操作轻便;专利全封闭四柱驾驶室,选装冷暖空调。
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和两优633刘馨蔓1 林世强2 陈 鸿3(1广东省信宜市农业局,信宜525300;2信宜市金垌镇农业技术推广站;3信宜市种子管理站)和两优633是深圳市兆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用和620S与R633组配而成的感温型两系优质杂交稻新品种,于2015年4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评审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粤审稻2015024。
该品种的育成是广东优质杂交稻育种技术获得新突破的标志。
1 特征特性和两优633早造全生育期132~133d,晚造118d。
株高99.5~102.1cm,每667m2有效穗数17.9万~18.8万,穗长22.9cm,每穗总粒数136~143粒,结实率82.6%~82.7%,千粒重22.6g。
株型集中、分蘖力中强,后期熟色好,株高适中,抗倒力强。
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7.06%~10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4.74%~100%,病圃鉴定叶瘟1.5级,穗瘟2.0~2.3级;中感白叶枯病(IV型菌3~5级,V型菌7级)。
整精米率47.7%~53.6%;垩白粒率4%~9%,垩白度0.4%~1.3%,直链淀粉12.2%~13.6%,胶稠度72~88mm,长宽比3.2~3.3,食味品质分79~81,饭味浓口感好。
2 产量表现2013年、2014年早造参加省区试,每667m2平均产量分别为458.65kg和439.25kg,比对照深两优58香油占分别增产5.09%和1.78%,增产均未达显著水平。
2014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450.01kg,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增产4.99%。
日产量3.33~3.45kg。
2015年早造本市引种667hm2,获得平均产量605kg/667m2。
3 高产栽培技术要点3.1 合理安排四期 四期是指水稻播种期、插植期、抽穗期和成熟期。
主要应从避免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并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来考虑。
根据本市的气候条件及和两优633的特性,对四期作如下安排。
两系杂交中稻六两优香11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两系杂交中稻六两优香11是一种优质稻谷品种,具有较高的产量和品质。
下面将介绍六两优香11的特征特性以及栽培技术。
一、六两优香11的特征特性:1. 产量高:六两优香11具有较高的产量稳定性,适应不同的种植条件和生态环境。
2. 抗病性好:六两优香11对稻瘟病、纹枯病等稻病具有较高的抗性,降低了病害发生的风险。
3. 品质好:六两优香11的稻米粒饱满,颗粒饱满,米质细滑,口感好。
4. 耐贮藏性强:六两优香11的稻谷贮藏性较好,能够保持较长的贮藏期。
二、栽培技术:1. 地力改良:选择富饶的土壤,进行合理施肥,增加土壤肥力,提高产量和品质。
2. 良种选择:选择高质量的种子进行播种,以保证良好的发芽和出苗率。
3. 合理的密植和疏苗: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合理确定种植密度,并进行适时的疏苗,保证每株稻苗的生长空间和养分供给。
4. 施肥管理:根据生长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时的施肥,保证稻苗的生长和发育。
5. 病虫害防治:及时发现和处理稻瘟病、纹枯病等常见的稻病虫害,采取合适的农药和防治措施,减少产量和品质的损失。
6. 合理的灌溉管理:根据土壤湿度和稻苗的生长需要,合理进行灌溉管理,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给稻苗带来不利影响。
7. 适时的收获和贮存:根据六两优香11的生育周期,合理安排收获时间,及时收割,避免稻谷的水分过多或过少。
进行科学合理的贮存,保证稻谷的品质和储存期。
总结:六两优香11是一种优质稻谷品种,具有高产、好品质、抗病等特点。
通过合理的栽培技术,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希望以上的介绍对您有所帮助。
两系杂交中稻六两优香11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稻六两优香11是由两系杂交育种方法培育而成的优质稻种。
下面将介绍稻六两优香11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稻六两优香11的特征特性:1. 产量高:稻六两优香11的单产可达到600-700公斤/亩,比其他稻种的产量要高出20%左右。
2. 籼粳兼具:稻六两优香11是稻粳两相兼具的品种,既具备了高产优质稻的特性,又具有粳米的风味和口感。
3. 叶面近净:稻六两优香11的植株具有较少的叶面突出,叶面近净,不仅便于管理,还可以减少水田面积的光照衰减现象,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4. 株型直立:稻六两优香11的株型直立,能够有效抵御风灾和秧苗被水淹,减少水稻倒伏现象的发生。
5. 抗倒抗病:稻六两优香11能够抗击水稻秧苗倒伏和多种主要水稻病害,如稻瘟病、稻纹枯病等。
6. 稻谷品质优良:稻六两优香11的稻谷质地饱满,米粒透亮,口感糯软,煮熟后有浓郁的香味,是一种口感丰富的优质稻种。
稻六两优香11的栽培技术:1. 土壤准备:选择排水良好、肥沃的稻田作为种植基地,进行平整整地,清理杂草和病虫害残留物。
2. 育秧技术:选择优质稻种作为种子,进行浸种、浸发和培养等步骤,注意合理施肥和管理,保证秧苗的营养供应和生长。
3. 播种管理:选择合适的播种期,留足适宜的行距和行数,注意稀薄苗和适时施肥。
4. 灌溉管理:根据水稻生长的需要,合理施行灌溉,保持田间水分平衡。
5. 施肥技术:根据土壤肥力和生长期需要,合理施肥,尤其是注意氮肥的控制,以避免稻谷脆性过高。
6. 病虫害防治:定期巡田,及时发现和防治各类病虫害,选用合适的化学药物和生物农药进行防治。
7. 收割和加工:根据稻株的生长情况和成熟程度,选择适当的收割期进行收割,注意处理好稻谷的晾晒和加工等工作。
稻六两优香11是一种具有高产、籼粳兼具、抗倒抗病、品质优良的优质稻种。
在栽培过程中,合理施肥、防治病虫害、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和收割时间等都是关键的栽培技术。
两系杂交中稻六两优香11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稻六两优香11是一种采用两系杂交培育而成的水稻品种,由云南省普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种。
该品种在生长期、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征和特性,适合于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进行栽培。
1.生长期:稻六两优香11生长期较短,一般为115-120天左右。
2.植株性状:稻六两优香11植株高度在90-100厘米之间,颜色较浅,粗壮度适中。
这种品种的叶片比较直挺,色泽翠绿。
3.产量:稻六两优香11的产量相对较高,可达到每公顷8000-10000公斤左右。
4.品质:稻六两优香11属于优质稻品种,粒型较为粗略,米质饱满而富有弹性。
稻米外观整齐美观,外壳有一定的透明度,香气扑鼻,口感细腻。
5.抗逆性:稻六两优香11对一些逆境比较耐受,如旱害、病虫害等。
栽培技术1.土壤和肥料要求:它适合在水稻主产区种植,最理想的土壤应该是以壤土、黄壤为主。
在施肥方面,宜采用生物肥料、有机肥料和化肥结合的方式,在生育初期以磷肥为主,到了后期需要适当增加钾肥的施用量。
2.水田管理:稻六两优香11是一种产量较高的水稻品种,因此对灌溉水量的要求也比其他水稻品种略微高一些。
在生育期间要保持土壤湿度的平衡状态,及时排水,定时灌溉,促进稻米足够的生长。
3.防病防虫:稻六两优香11在抗病虫方面有着一定的抵抗力,但还是需要采取一些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首先要保持稻田环境整洁卫生,将稻根等废弃物清除干净。
除草剂可以采用草甘膦等化学品进行喷洒,防止草本杂草危害,对于病虫害应该及时发现,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
4.收割处理:一般情况下,稻六两优香11从播种到成熟期一般需要120天左右,成熟期将近时,从亲本,后代到生产管理,都需要特别关注。
收割期间要避免误伤稻穗,要尽量使用手摘的方式,避免使用大型的收割机等机器。
两系杂交中稻六两优香11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稻六两优香11是一种优质、高产的水稻品种。
它是由两系杂交育成的,具有许多独特的特征和特性,同时也需要特殊的栽培技术。
特征和特性:
稻六两优香11的植株高大,株姿优美,茎秆壮硕,根系发达,叶片长而宽,绿色且厚实,耐倒伏能力强。
稻穗较长,叶鞘勿宽,穗长约25-30厘米,每穗可含150-180粒米,芒长,米粒圆饱,稻粒质地弹性好,外表光滑柔润,香味浓郁,米质白、透亮、油亮,米粒粘性适中。
在生长方面,稻六两优香11具有短生育期、早熟性、丰产性强、易于管理等特点。
栽培技术:
1.选址:稻六两优香11对土地的要求不高,但喜欢富含有机质、排水良好的土地。
避免在风口、阴凉处种植。
2.施肥:种植前必须充分施肥,以保证丰收。
建议在春季及夏季前期进行施肥。
3.水稻熟期测产:水稻熟期是决定收成大小的关键时期,必须进行严格测产工作,以
便在抢收时有所依据,同时还要注意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4.防治病虫害:在种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防治病虫害。
建议在种植前,采用生物农
药等有效措施预防虫害。
5.田间管理:在种植过程中,需要采取适当措施选海适应外部环境,加强对田间的管理,定期除草、松土、通风等操作。
综上所述,稻六两优香11具有丰产、优质的特性,在栽培过程中严格执行科学的种植技术,将为农民朋友带来丰厚的收益。
品种介绍
1、隆两优华占特征特性:
生育期:2012年隆平高科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生态试验,平均全生育期平均138.1天,比对照丰两优4号长3.0天;隆平高科一季晚稻生态测试,平均全生育期126.3天,比C两优343长3.1天;江西省一季稻预备区试,平均全生育期比对照Y两优1号短0.5天;湖南省中稻区试,平均全生育期比对照Y两优1号长1.6天。
属迟熟中稻类型。
植株性状:株高110厘米左右,株型适中,茎秆中粗,耐肥抗倒力强,生长势强,繁茂性好,叶鞘绿色,剑叶直立,叶下禾,抽穗整齐,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每亩有效穗数18.4万穗,每穗总粒数189.2粒,结实率82.3%,千粒重24.4克,长粒型,谷粒长9.1mm,长宽比3.2,稃尖无色,穗顶无芒,熟期转色好。
抗性:2012年隆平高科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生态试验7个病圃统一稻瘟病鉴定:平均叶瘟2.9级,穗瘟4.1级,穗瘟损失率
1.6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
2.5,穗瘟损失率最高级
3.0级;白
叶枯病3.0级,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湖南省区试鉴定结果:叶瘟3.5级,穗瘟4级,综合抗性指数2.9级,中抗稻瘟病。
耐高温、低温能力强。
米质:2012年隆平高科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生态试验米样检测:整精米率69.8%,长宽比 3.1,垩白粒率10.0%,垩白度
2.2%,胶稠度8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0%。
米饭较软,适口
性好。
产量表现:
2011年隆平高科一季稻品比试验,平均亩产650.2公斤,比对照C两优343增产7.97%(极显著),居第一名。
2012年隆平高科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生态试验(8省15点),平均亩产664.8公斤,比对照丰两优4号增产8.86%(极显著),居第一名。
隆平高科一季晚稻生态测试(2省6点),平均亩产598.99公斤,比对照C两优343增产7.58%,增产显著,居第一名。
2012年江西省一季稻预备区试,平均亩产656.63公斤,比对照Y两优1号增产5.93%,居第一名。
湖南省中稻区试平均亩产640.32kg,比对照Y两优1号增产
6.49%。
湖南省一季晚稻预备区试,平均亩产699.59公斤,比
对照C两优343增产10.5%,居第一名。
2013年袁隆平第四期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攻关最新品种。
2、深两优116
熟期适中:长江中下游作中稻,全生育期与丰两优4号相当
丰产性好:2012年国家中下游区试,亩产比对照增产4.04%
抗病能力强:稻瘟病综合指数3.7级,白叶枯病3级,稻曲病7级米质较优、食味品质好:整精米率56.4%,垩白粒率35%,垩白度5.3%,直链淀粉19.9%
3、广两优1128 ——入选“超级杂交稻百千万高产攻关示范工程”项目,全国仅6个品种入选
熟期适宜:湖北2011年预试比对照扬两优6号短5.2天。
在长江中下游作中稻,与丰两优4号相当。
丰产性好,有超高产潜力:2012年9月13日,湖北荆门百亩示范测产验收,平均亩产910.3公斤。
2012年9月19日,湖南溆浦百亩示范测产验收平均亩产达913.6公斤。
米质优,口感及加工品质好:整精米率60.4%,粒长7.2毫米,长宽比3.1,垩白度3.2%,透明度1级,胶稠度8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
主要指标达国标三级标准。
适应性强,抗性好:稻瘟病综合指数4.8级,白叶枯病4级,稻曲病6级。
2012年海南测产数据:株高117 cm,有效穗14.5万,穗平总粒数281粒,结实率90%,千粒重30克。
理论亩产1101.3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