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星球版七上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word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78.50 KB
- 文档页数:3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学案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气温分布的规律。
2.通过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原因。
二、重点难点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三、基础预习要求:预习课本,根据以下知识提纲在课本上用红笔标出关键词并默记,然后默写完成填空,并结合预习目标用红笔标出重难点作重点记忆。
(三)气温的差异1.读图4-2-4 等温线图的判读,低温中心是指,反过来,就是高温中心。
2.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
3.阅读正文及图 4-2-5 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4-2-6 北半球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4-2-7北半球7月平均气温分布,归纳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原因分析:(1)、;(2)、;(3)、;4.归纳总结:影响世界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四、导学问题1. 某山山脚下温度为22℃,山顶温度为10℃,这座山的相对高度为()A.600米 B.3666米 C.200米 D.2000米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等温线图上,等温线密集的地方说明气温差别小B.一般来说,纬度越高气温越高C.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D.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3. 读右边某地1月等温线分布图,回答问题。
(1)该地区处在___________半球(北、南)。
(2)造成南北方向上的气温差异的原因是什么?(3)A、B均在陆地上,二者在地形地势上有何不同? 假使A地海拔为200米,气温比B地高0.6℃,那么B地海拔应为多少米?4、通过网络检索关于气温的差异的资料,使用“学乐师生”拍照,分享给全班同学。
四、参考资料世上最冷和最热的10个地方世界上最冷的5个地方:1.俄罗斯沃斯托南极科考站俄罗斯在南极洲建立的沃斯托科考站紧邻地球磁南极,海拔3500米,气候十分寒冷。
1983年7月21日,这里更是达到了零下89.2摄氏度的全球历史最低温。
沃斯托附近最明显的一处地理现象就是沃斯托湖,它是世界上最大湖之一,被掩埋在4公里长的冰川冰之下。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和差异(第1课时)教案【课标要求】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温观察的相关知识,会计算日平均气温。
2、通过阅读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动口表达,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看图、制图。
学会合作、探究、讨论、评价,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做事态度和学以致用、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阅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和年变化曲线,说出最高(低)气温及气温日较差、年较差。
难点: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说出气温的年变化特点。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温度计、尺子【教学过程】情景导入:课件出示宁洱近几天的天气预报:1.请一学生模拟天气预报播音员,播报宁洱近几天的天气状况。
2.教师设问:除了天气现象天气预报中还两次提到了气温,分别是指什么气温?同学们知道气温是什么吗?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又分别出现在什么时间? 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今天的地理课堂吧!(板书课题)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一、气温和气温观测1、让学生自学课本P62,完成预习案的1、2、3题。
2、提问,什么是气温? (大气的冷热程度)用什么表示?(℃)读作“摄氏度”。
讲述:大气的冷热变化我们是可以感受到的,比如一天中什么时候冷什么时候热。
但是我们要想知道到底热到几度冷到几度,这时我们就得借助工具来测量了。
3、提问:我们是用什么来测量气温的?(温度计)温度计一般放在什么里面?百叶箱。
4、出示百叶箱图片,学生阅读课本63页阅读,小组合作确定百叶箱的安置的要求,结束后找一个小组的代表到黑板上来指图讲解。
5、出示图片“温度计的读法”,讲述温度计的正确读法,并让学生读出图片中的温度计所表示的度数。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教学目标】1、阅读“等温线的判读”图,了解等温线的含义,知道高温中心和低温中心的表示方法和等温线的疏密与气温水平变化的关系。
(重点)2、运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北半球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北半球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能归纳世界气温水平分布特点。
(重点、难点)3、运用“北半球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北半球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能归纳同一纬度陆地和海洋的气温水平分布特点。
(重点)【教学模式】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法指导】教师引导,识图-析图-总结相结合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感悟导入1.读图后回答:同一地点一天内、一年内气温会发生变化。
2.学生读图后回答: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气温可能差别很大。
图片导入,直观有趣,从两个方面说明气温的变化,导入气温空间上的差异1.出示两位同学放学路上的对话,引导学生思考。
2.出示北极地区和某某地区的北极熊同一时间的不同感受引出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气温有差异。
教师总结:气温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变化情况。
上节课学习了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这节课来学习气温在空间上的差异衔接过渡地图是我们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我们用气温变化曲线图表示,那么气温空间差异,我们如何来表示呢?讲授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提出问题):这是一幅什么图呢?(解释)由于没有标出数字的单位,所以无法判断出是什么图,但表示气温空间差异的是等温线图。
观察图片,学生回答问题:有的同学说是等高线地形图,有的同学说是等温线图。
认真听讲,理解老师的讲解,看课本,积极举手回答,明确:标上气温的分布图即等温线图可以表现气温空间差抛出图片引发争议,触发学生由认识等温线图的求知欲。
由于没有标出数字单位,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等温线图与等高线图的不同,激发学生探索等温线图与等高线图的异同积极性。
商务星球版七上 4.2 气温的差别与变化教案《气温的变化与差别》学习目标:1.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色;2.阅读世界年均匀气温散布图和1 月、 7 月均匀气温散布图,概括世界气温散布特色。
泗水多年代均匀气温资料时间(月)123456789101112气温(℃)画图要求:任务依据表格中的资料,把教案上的泗水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增补完好。
一:我会画图步骤:绘图1. 横坐标,标月份;2.纵坐标,注刻度;3.画垂线,标明点;4.连曲线,写图名。
任判读要求:依据方才绘制的泗水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剖析回答以下问题。
务二最热月 :____ 月,最冷月: ____月,气温年较差: _______。
:我泗水县气温年变化特色:会判夏天 _____(酷热 / 平和 / 严寒),冬天 _____(酷热 / 平和 / 严寒),气温年较读差__(大 / 小)。
泗水和甲地位于北半球同纬度地域,读北半球 1 月均匀气温散布图和北半球7月均匀气温散布图,小组内议论得出结果并把答案填在教案上:-30o读出:1 月份,泗水的气温o-10 Co0 C 泗水10o C靠近 ____℃,甲地的气温20o C甲地靠近 _____℃ 。
比较两地的气温高低:泗北半球 1 月均匀气温散布图任务三:结论:冬天,陆地气温我会探究10o C甲地泗水o20 C水气温 _____甲地气温 ( 填>或<)____大海气温。
(高于/低于)读出: 7 月份,泗水的气温____20℃,甲地的气温_____20℃ 。
( 填>或<)北半球 7 月均匀气温散布图比较两地的气温高低:泗水气温 _____甲地气温。
( 填>或<)结论:夏天,陆地气温____大海气温。
(高于/低于)。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 (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教学目标】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
(重点)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难点)阅读北半球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说出不同地区的季节差异。
(难点)通过气温观测,培养气象观测兴趣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观察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相关图片、投影。
【教学过程】温。
衔接与过渡气温在地球表面是如何分布的呢,我们又是如何描述的呢?前面学地形的时候,我们用等高线来表示地表的高低起伏,类似的,我们用等温线来描述不同地方的气温的高低变化。
追问和探索气温的差异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65页第一自然段。
2、投影展示:等温线图的判断3、讨论:等温线图和等高线地形图有哪些相似之处?教师巡视指导.世界气温的分布:投影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1、阅读课文65页自主完成下列问题:(1)世界各地的气温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可以通过等温线图表示出来。
(2)在地图上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平滑曲线叫等温线。
思考回答:2、观察:等温线图的判读读图回答:(1)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同。
(2)相邻两条等温线间的温差是相同。
(3)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
(3)等温线呈闭合状态,中心气让学生阅读课文,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自学即可。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
通过读图,让学生感受等温线图和等高线地形图有一定的相似性。
培养学生学会类比学1、观察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找到并描画出0℃、10℃、20℃等温线。
2、找到0℃等温线,说出年平均气温低于0℃的大致X围。
3、找到20℃等温线,说出年平均气温高于20℃的大致X围。
4、观察由低纬至高伟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有何特点?投影展示:南回归线上A、B两点5、观察同纬度地带,以南回归线这一纬度为例,看看同一纬度A海洋和B陆地等温线弯曲程度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6、观察比较南北半球等温线的弯曲程度。
星球版初一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并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3)、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 能力目标(1)、使学生初步把握气温观测方法及有关气温数值的一些运算方法。
(2)、通过数据分析培养抽象概括现象规律的能力。
3. 德育目标(1)、认识到天气现象的产生和变化表达着自然界的规律。
(2)、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
二.教学重难点(重难点的确立)1. 重点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进一步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 难点(1)、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找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2)、关于等高线这类的抽象概念,有的学生始终明白得不了,这关于明白得等温线的概念不利,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较差,读图分析时不能要求太高,读气温分布图时,难度相对较大,现象容易发觉,规律不行总结,要及时指导。
三.学习方法观看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四.教学预备多媒体运算机课件。
五.教学过程1. 给出气温的准确概念和气温的测定气温是指大气的冷热程度,一样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气温的度数用温度计测得,温度计如何放置?应放置在百叶箱里,展现百叶箱,什么缘故放置在百叶箱里?阅读材料,气温的观测为了幸免地面阻碍和太阳照耀,温度计需要放置在百叶箱内,其感应部分距离地面1.5米,在那个高度空气温度比较稳固,人们观测起来比较方便。
还有那些需要注意的?为了防止观测时太阳光直截了当照耀到百叶箱里,百叶箱门都朝北,安置百叶箱的地点空间要开阔,空气要畅通,下垫面必须是草坪,如此温度计测得的气温才更准确。
对气温观测一天要进行几次,是一次、两次依旧几次?共4次,展现幻灯片,观看每次测量的时刻。
2时、8时、14时、20时,依照各地的情形和需要,观测的时刻和次数能够不完全一样,那么我们平常所说的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指的是一天当中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依旧日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70+150+120+40)/4=95℃)议一议,如何用类似的方法求得一个地点的月平均气温顺年平均气温?同位之间交流、讨论举手回答,每日平均气温之和除以那个月的天数就等于月平均气温,每月平均气温之和除以12就等于年平均气温。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2.了解气温的变化和影响因素;3.掌握气温图的读取和分析方法;4.理解不同地区气温差异的原因。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气温的定义;•气温的测量方法(温度计)。
2. 气温的变化和影响因素•气温变化的原因(地球自转、公转、太阳辐射、气候和季节的影响等);•气温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气温图的读取和分析方法•气温图的构成要素;•气温图的阅读方法;•气温图的分析方法。
4. 不同地区气温差异的原因•不同地区气候类型的区别;•不同经纬度、高度、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1. 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1.引入主题,让学生了解“气温”这个概念;2.展示不同类型的温度计,让学生了解温度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3.安排实验,让学生自行使用温度计测量室内和室外的温度,并记录数据;4.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气温的高低对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2. 气温的变化和影响因素1.让学生观察和比较日常生活中气温的变化,引导学生探究气温变化的原因;2.分别介绍地球自转、公转、太阳辐射、气候和季节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3.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气温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气温图的读取和分析方法1.给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气温图,让学生掌握气温图的构成要素;2.教授气温图的阅读和分析方法,让学生能够读取、理解和分析气温图。
4. 不同地区气温差异的原因1.让学生浏览不同地区的气温图,观察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2.分别介绍不同地区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差异;3.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不同经纬度、高度、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驱动式教学;2.案例教学;3.探究式学习;4.实验演示;5.课堂讨论。
1.在教学过程中布置相关的课堂互动问题,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档次;2.给学生安排小组讨论、展示等形式的作业,以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3.期中、期末考试采用笔试的形式,以检测学生的综合素质。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教学目标】1.知道气温测定的方法,学会计算平均气温。
2.阅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和年变化曲线,说出最高(低)气温及气温日较差、年较差。
3.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说出气温的年变化特点。
【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温度计、多媒体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昨天是正值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虽未飘雪,但寒意已至。
请同学们结合自身感受,谈谈这几日早、中、晚的冷暖变化。
学生结合自身生活感受畅所欲言。
早晨上学:天气很冷,穿着厚厚的衣服,戴着手套,耳套,感觉仍然挡不住寒风;中午:比较暖和,可以减件衣服,跑动容易出汗;下午放学:感觉已经变得凉了许多,等等。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谈出自身感受,引起学生的注意,自然而然的进入到知识点学习中。
同学们刚才提到的早上、中午等这种大气的冷热程度其实就是“气温”,那么,一天的气温会不会象同学说的那样:早上上学的时候最冷,中午放学时气温最高呢气温的冷热如何是测量出来的那就让我们进入这节课的学习中吧!一、认识气温1、气温的测量(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2页的文字和63页的阅读,完成《助学》67页的1、2题。
2、检查自学内容。
3、展示温度计教师出示温度计,走到学生中间,要求读出度数。
发现误差,做出强调:(1)不可触球部;(2)读值要平视。
4、读出四时气温(1)要求学生读出课本62页图4-2-1中四个时间段的气温值。
(2)求算日平均气温,追问求算方法。
一天中测量的四次气温,哪一次能代表这一天的状况呢(3)再追问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如何求算学生回答的不一定准确,教师加以更正。
一、认识气温1、自学气温阅读并完成《助学》。
2、成果汇报(1)气温是用放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测得的,感应部分距地面1.5米。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和差异》教案一.教学要求1. 理解气温的涵义,知道怎么测定气温。
2. 理解气温的变化,知道气温的差异跟什么有关。
3.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4. 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并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三.教学难点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四.教学过程1. 对气温的概念在作出解释,然后开始介绍气温观测。
2. 日常生活中,我们能明显感到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引出“气温的变化”这一名词。
3. 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多方面的。
教材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地讲述,而是设计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和生产实际出发,思考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 气温的时间变化主要在讲了日变化和年变化。
日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午后2时左右)指的是地方时,而不是北京时间。
讲解平均气温的概念,一个地方的平均气温是理解该地气候特点的基础之一。
日平均气温是一天中不同时间观测的气温值的平均数。
月平均气温是一月中各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年平均气温是一年中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1)、气温日变化(提问1)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
日常说今天的温度多少度,这是指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最低值、还是日均温?(日均温怎样计算呢?(4次气温数相加除以4)(提问2)一天中气温最高值最低相差多少,即气温日较差,这又是怎能样计算得来的?(最高值-最低值。
)(2)、气温年变化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P64页活动不仅在一天中气温有最高的时刻和最低的时刻,而且在一年中也有气温最高月和气温最低月的时候。
同学们,请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前面学过的知识,填写下表。
气温最高月气温最低月南半球 7月1月北半球 1月7月(提问)一年中气温最高月北半球出现在几月份?(7月)为什么?(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南半球气温最高月出现在几月人份?(1月)为什么?(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提问)北半球气温最低月出现在几月份?(1月)为什么?(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南半球气温最低月出现在几月份?(请看课文《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那么年平均气温是怎样计算出来的?(一年中十二个月的平均气温相加除以12)月平均气温又怎样计算呢?(该月每天的日均温相加除该月的天数)归纳:不同地区,气温的年变化不同。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教学目标】1.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
2.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重点)3.阅读北半球1月、7月气温分布图,说出不同地区气温的季节差异。
(难点)【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读图思考、探究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判读读上图,回答下列问题:(1)完成课本P66读图题。
(2)总结纬度与气温的关系。
(低纬气温高,高纬气温低。
)变化原因?(纬度不同,太阳高度角不同,接受太阳光热不同。
)(3)等温线的分布与纬线有何关系?(等温线大致沿纬线方向延伸。
)(4)南北半球等温线相比较,北半球等温线曲折,南半球等温线平直,原因是什么?(5)总结世界气温水平分布特点。
问题探究: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在中纬度的青藏高原地区,为什么出现了0℃闭合低温中心?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通过交流得出问题答案。
(4)南半球受海陆分布影响小,海洋面积广大。
总结:1、等温线大致沿纬线方向延伸。
2、在同纬度地区,等温线在陆地和海洋弯曲程度不同。
3、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北半球等温线比较曲折,南半球等温线比较平直问题探究: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
通过读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特点。
北半球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判读活动探究:课本66页活动:设置“活动”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气温一、提出问题:1、1月,同纬度地带,陆地与海洋比较,哪里气温低?2、7月,同纬度地带,陆地与海洋比较,哪里气温低?3、一月和七月等温线分布状况有何差异?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二、生活感受:(通过生活体验解决问题)(1)生活体验:夏天赤脚走在沙滩上,感觉沙滩;把脚伸进海水,感觉海水。
(2)、冬天为什么陆地土壤都上冻了,水底不结冰?三、延伸思考:在炎热的夏季,我们可以到哪里避暑?(1、上山;2、下海;3、两极。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3、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到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
学会关注生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教学重点学会使用气温资料。
教学难点学会阅读、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教学方法讲述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课前准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教师)炎热的夏天过了,我们都感到了秋天的寒意,同学们的衣着也由单薄的夏装换上了较厚的秋衣,这说明气温发生了变化。
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中经常提到气温这个词。
气温就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气温的知识。
二、新授板书: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教师)气温与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板书(一)气温和气温观测(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P62页的“说说你对气温变化的感受”,看看气温与什么有关?(请学生阅读后稍作讨论)(学生作答)生活(教师)这说明气温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很大,那么,气温到底怎样测出来的?请同学们阅读书P63页“气温的观测”。
提问:⑴气温的观测用什么工具?(温度计,放置离地1.5米)⑵通常一天进行观测的次数、时间?(4次。
8时﹑14时﹑20时﹑2时)(教师)过渡:气温是随时都在变化的还是不变的?请学生举例,得出:“气温是变化的”板书(二)气温的变化(教师)气温是如何变化的?有规律吗?举例:早晨冷,中午热。
夏天热,冬天冷。
引出习语“午热晨凉,冬寒夏暑”板书午热晨凉,冬寒夏暑(教师)我们在研究气温的变化规律时,经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气温的值。
如: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大屏幕出示课本P63 4-2-2图某地气温日变化曲线,(教师)指图提问:日常说今天的气温多少度,这是指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最低值﹑还是日均值?学生答:日均温。
日均温怎样计算呢?学生答:4次气温数相加除以4。
4-2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2课时)教案【课题】七上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教学目标】1、阅读“等温线图的判读”图,了解等温线的含义,知道高温中心和低温中心的表示方法,等温线的疏密与气温水平变化的关系。
2、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3、阅读北半球1月、7月气温分布图,说出不同地区气温的季节差异。
【教学重点】1、等温线的判读。
2、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3、同纬度地带的陆地和海洋,冬季和夏季气温高低的差异。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教学方法】讲解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及相应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不同时间气温的变化规律,即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
这节课我们再来探讨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气温的分布规律。
(二)新课教学板书:第二节气温变化与差异(2)【投影】展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读图回答问题:⑴什么是等高线?(地图上海拔相同的点连成的线)。
⑵等高线的作用是什么?(运用等高线是表示地面的高低。
)⑶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的陡缓有何关系?(等高线稠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⑷如何判断等高线闭合处的地形?(等高线是封闭形状。
如果中心海拔低,表示的是盆地。
如果中心海拔高,表示的是山顶。
)教师设问:地球表面高低不同,我们能用等高线图表示出来。
那么,世界各地的冷热也不同,能不能用类似的方法来表示出气温的水平分布呢?【投影】图4-2-4等温线图的判读, 让学生仿照等高线图的判读方法,思考、探究以下问题:⑴这张图与我们学过的什么图比较相似?(等高线地形图)⑵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同?(相同)⑶相邻两条等温线的温差是多少?(4℃)⑷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等温线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气温低于四周气温,表示的是低温中心;如果中心气温高于四周气温,表示的是高温中心。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及解读】●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1.知道气温观测的相关知识,能计算某地的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2.运用气温日(年)变化曲线图,说出某地一天(一年)中最高气温(最热月均温)、最低气温(最冷月均温),并能计算出气温的日较差与年较差。
3.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说出气温的年变化特点。
4.加深学生对气温的认识和体验,培养关注生活的意识;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曲线图。
【教学难点】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教学方法】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和学生亲身体验的方法,结合实验,利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直尺等。
【教学过程】欣赏延伸小结们在行动!的情感,树立人地关系和谐的观念。
回顾所学知识,总结梳理本课知识要点。
构建知识体系,提升地理思维品质。
【当堂达标】1.(目标2)一天中,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2.(目标2)某地7月平均气温是25.8℃,1月平均气温是一2.8℃,其气温年较差是 ( ) A.25℃ B.28.6℃ C.27"C D.27.6℃3. (目标2)“早穿棉袄,午披纱”反映的是()4.(目标3)“四季分明”是哪一个温度带气候的真实写照()A寒带 B亚寒带 C热带 D温带5.(目标3)澳大利亚大陆的月均温最高值出现的月份是()6.(目标2)小亮测得5月7日最高气温是24℃,最低气温是14℃,那么这天的日较差()A.38℃B.10℃C.19℃D.5℃7.(目标1)畅畅在老师的指导下,实地测得某一天的气温,记录如下:8时5℃,14时15℃,20时10℃,2时2℃。
请问,这一天的平均气温是()A.32℃ B.15℃ C.10℃ D .8℃8.(目标2、3)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A、B、C、三幅气温年变化曲线图中,能基本反映某某省气温年变化的是图,气温年较差最小的是图。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知道气温的观测方法,了解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日较差、年较差的概念。
2.学会分析气温变化曲线图。
二、重点难点绘制和分析气温变化曲线图三、基础预习要求:预习课本,根据以下知识提纲在课本上用红笔标出关键词并默记,然后默写完成填空,并结合预习目标用红笔标出重难点作重点记忆。
(一)气温和气温观测1.气温的概念:气温是大气_________的程度。
2.气温的单位:_______,记做_______。
3.观测时间:北京时间2时、_____、14时、_______。
4.观测求值:_________气温、月平均气温、_________气温。
(二)气温的变化1.气温的日变化与年变化气温变化陆地:最高____月,最低____月。
年变化(北半球)海洋:最高____月,最低____月。
2.气温的日较差与年较差(1)气温日较差:一天中______________的差。
(2)气温年较差:一年中________________的差。
3. 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四、导学问题1. 一年中,北半球大陆7月份气温达到最高,而海洋上几月份()A.6月B.7月C. 8月D. 9月2. 位于南半球澳大利亚的学校,放暑假的时间一般是()A.1月B.4月C. 7月D. 10月3. 某地7月月平均气温为26°C,1月月平均气温为-4.7°C,则该地的气温年较差是()A. 30.7°CB. -4.7°CC. 21.3°CD. 22.3°C4.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A.8时左右B. 12时左右C. 14时左右D. 2时左右5.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描述的是()A. 气温的年较差大B. 气温的年较差小C. 气温的日较差大D. 气温的日较差小6.“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是描述我国什么地方的什么地理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7、通过网络检索关于气温的资料,使用“学乐师生”拍照,分享给全班同学。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1.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2.运用气候资料,绘制气温曲线,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运用气候资料,绘制气温曲线,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读图掌握地理事物的分布,分析对比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其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读图分析法【教学过程】题探究问题探3、气温的观测:一天观测四次,分别在时间2时、8时、14时、20时,请同学们读出图中显示的不同时刻的气温。
4、你能计算出该地的的日平均气温吗?(提示:可利用数学上求平均值的方法。
)二、气温的变化1、思考:一天之内气温如议一议,如何用类似的方法求得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5、气温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气温:指大气的冷和热,常用摄氏度(°C)来表示。
测定气温的工具是:温度计学生观察:读出气温:这四个时刻分别是:3℃、7℃、15℃、12℃交流合作:同位间相互交流如何计算日平均气温。
结论:(3℃+7℃15+℃+12℃)÷4=℃学生合作交流:日平均气温:把一天中四次测得的气温值相加,再除以 4。
月平均气温:把一月中的日平均气温相加,再除以当月的天数。
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相关学科知识,增强知识间的联系。
学生结究探究活动:某地气温日变化曲线图知识拓展: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你们知道为什么吗?2、思考:一年内气温是如何变化的?展示北半球大陆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年平均气温:把一年中的月平均气温相加,再除以 12。
学生结合自身体验举例说明气温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生回答:晨凉、午热、夕暖、夜寒学生仔细观察图,完成表格:学生可根据教师的提示思考。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4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4章第二节(第二课时)》教材以“气温的变化与差异”为主题,通过分析地球上的气温分布规律、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以及气温差异带来的影响,使学生掌握气温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气候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初步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气候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变化与差异的概念、成因和影响因素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例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上的气温分布规律,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能解释气温差异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气候现象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2.气温差异带来的影响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了解气温变化与差异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2.讨论交流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如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全球气温分布图等。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准备学习卡片、作业纸等教学用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与差异。
提问:“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地球上的气温差异?”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案例材料,如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
引导学生分析气温变化的原因,总结气温变化与差异的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每组选取一个案例,分析其气温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卡片上的题目,检查对气温变化与差异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