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于传统意蕴与现代艺术审美之间——“行走集:彭小佳雕塑作品展”
- 格式:pdf
- 大小:694.10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陶艺肌理语言和情感表达以白明㊁白磊为例*尹小蝶(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景德镇333403)摘要笔者以当代陶艺作品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陶艺作品创作中肌理的表达方式㊂通过文献分析㊁作品欣赏和比较研究等方法,研究当代陶艺作品中不同肌理形态对观者情感的影响以及肌理的艺术表现形式㊂首先,通过对现代陶艺发展和陶艺肌理表现进行探讨,分析了现代陶艺肌理装饰的时代特征㊂其次,结合一些现代陶艺家陶艺作品,对不同类型的陶艺肌理进行了分类㊂同时,研究了不同材料肌理的视觉体验,总结出其具有独特的艺术表达效果㊂最后,归纳出现代陶艺肌理更加自由㊁个性化,从而表达作者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㊂关键词当代陶艺肌理情感表达中图分类号:T Q174.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72(2023)12-0069-031当代陶艺的发展概述当代陶艺主要是受西方现代美学理论的影响,且具有共同的历史背景与产生因素㊂现代新艺术主义大师罗丹㊁马蒂斯㊁毕加索等学院派对陶器艺术开始有了一些尝试,而后由彼得㊃沃克斯所主导的美国奥蒂斯陶瓷美术革命,以及由八木一夫所主导的日本 走泥社 开创了现代陶器的开端㊂当代陶艺家及陶艺爱好者用陶艺作品来表达其对陶瓷材料的喜爱和对这个社会的感受㊂从古至今,陶艺肌理一直是陶艺创作者所使用的艺术语言,肌理的视觉和触觉上给人最直观的感受㊂创作不在只追求作品的实用性和使用性,不仅在视觉感官上,触觉上的质感也给人最质朴原始的体验,唤起观者对陶艺肌理的纯粹感受,独具审美价值㊂如今,我国经济愈发繁荣,艺术领域也 百花齐放 ,陶艺家受到中外文化的熏陶,对陶艺肌理的表现与运用产生了新的认识,追求新的肌理表现技法,创作出满足创作需要和时代的作品㊂陶艺创作者在探索肌理在形态㊁颜色㊁质感与情感等内容上的运用,使作品更具生命力与感染力㊂2当代陶艺中的肌理概述肌理 意思是指物体表面的结构纹理,包括各种交错㊁层叠㊁粗糙和细腻的纹理变化㊂它是人们对设计物表面纹理特征的感知和表达㊂比如,干燥龟裂的河床㊁贫瘠的戈壁㊁波光粼粼的水面㊁粗糙的岩石等自然景观都属于自然肌理的范畴㊂笔者研究的是陶艺家在制瓷和陶器制作过程中留下的痕迹,通过使用不同工具在陶瓷材料表面创造出触觉或视觉效果的纹理㊂从视觉的角度看,当代陶艺肌理形态有具象的肌理语言㊁抽象的肌理㊂从制作上看,肌理形成有拉坯成型过程中形成的肌理㊁翻模注浆的肌理㊁捏塑留下的手作痕迹㊁借用工具进行拍打刻划等人为性的肌理等㊂这些肌理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与情感体验,有的粗犷㊁细腻㊁高雅㊁拙朴等颇多种类,给创作者提供艺术表达更多的可能性㊂3当代陶艺肌理中的艺术表达 以白明㊁白磊为例白明和白磊是当代陶艺界中唯一一对国际陶协㊃96㊃(陶瓷文化)2023年12月陶瓷C e r a m i c s *作者简介:尹小蝶(2000 ),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陶瓷绘画㊂I C A的兄弟会员㊂白磊将抽象绘画语言引入陶瓷,创作从一开始运用点线面色彩构成现代青花和釉里红作品,具有中国风格的 人文 和 自然 ,到后来直面 泥 与 火 的历史自然都是作者情感的释放㊂白明很好的地运用瓷泥的特性,如同书法般的线条和写意笔法形成具有形式的抽象画面美感㊂同时他手工制作的陶瓷造型与人文情怀结合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把握瓷泥的材料属性,留下的手工痕迹使器物具有肌理美感㊂3.1具象肌理形态的艺术表现具象性肌理是指艺术家或陶艺家尊重客观事物,以客观存在的事物为基准,真实地呈现对象的肌理特征㊂具象肌理形态可以分为釉面写实肌理和泥面写实肌理㊂3.1.1具象釉面写实肌理宋代‘清波杂志“中提到: 饶州景德镇瓷器,产自大观间,釉色变化红得如同朱砂一般十分突出,窑中碎片则呈现出非同寻常的跃动效果㊂ 尽管现代陶瓷艺术对釉料的纹理和色彩的重视程度不亚于中国传统陶艺,但更加注重釉料的复杂变化和纹理㊂白能够自如地将青花㊁釉里红㊁氧化铁在不同的器型上加以表达,器型唯美简洁,色彩激越,奇幻而又肃穆㊂尽管传统青花山水的老翁和红绿彩的婴戏是陶艺作品,却散发出山水水墨的酣畅之美㊂透明釉如玻璃般的质感为具象写实性肌理的制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与原料㊂3.1.2具象泥面写实肌理泥料拥有极高的可塑性和延展性,能够根据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制作出各种作品㊂泥料的模拟具象形态主要以人物㊁植物和动物等客体为主,结合陶艺家对客观对象的理解,再运用夸张和扭曲的艺术手法进行再现㊂例如,陶艺大师周国桢的作品‘任重道远“塑造出一只淳朴厚雅的骆驼形象㊂作品大胆的表达材料,保留了瓷土的细腻和紫砂泥的颗粒性,形成大小不一的龟裂纹㊂泥料写实肌理的应用增强了观赏者和使用者的视觉体验㊂这要求陶艺家和艺术家以客观㊁科学的方式观察和分析自然事物,而不是简单地照搬和模仿肌理㊂相反,他们需要有意识地提取并重新设计肌理元素㊂3.2抽象肌理形态的艺术表现抽象艺术家保罗㊃克利曾说过: 艺术并非模仿可见之物,而是创造不可见之物㊂ 抽象绘画的形象与我们所见的现实世界有所不同,它们是艺术家内心创造出的形象㊂在现代陶艺作品中,很多陶艺家和创作者善于将抽象艺术形象融入于釉面之中,通过点㊁线和面的釉色表现,展现出不可预测的抽象表现㊂3.2.1抽象釉面肌理‘景德镇陶录“认为: 窑变之器有三:二为天工,一为人巧㊂其由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则工故以釉作幻色物态,直名之曰窑变,殊数见不鲜耳 ㊂说的就是自然而成的自然肌理语言,表釉对陶瓷艺术表达至关重要㊂这种自然 窑变 效果跟窑的设计㊁黏土类型㊁作品造型㊁装窑方式㊁烧成温度㊁烧成时间等都是决定因素㊂白明的釉面作品多以釉下青花和釉里红,在自己塑造的器型上,运用书法般的线条和中国画写意的笔法进行描绘,青色的藤蔓和叶子在瓶子上蔓延生长,生生不息,短浅刻看似随意,但呈现出抽象的形式美感㊂图1白明‘灵隐清幽“图2白明‘城“另一类作品是他自己动手制作的陶瓷造型,同样的与青花语言相结合显得文儒雅致㊂除了釉下青花结合透明釉,高温颜色釉以丰富多彩的颜色㊁和窑变㊁釉变㊁流变带来的肌理效果被越来越多的陶艺创作者喜爱,如有着独树一帜风格的周国桢教授,在陶艺界不断追求变革,将颜色釉和陶瓷雕塑结合在一起㊂在‘西班牙舞“作品中,塑造了一位年轻㊃07㊃陶瓷C e r a m i c s(陶瓷文化)2023年12月的外国女子热情忘我的跳着西班牙舞,郎窑红和乌金釉强烈对比的色彩来装饰,流畅而简洁的线条表现了女子跳舞时的奔放㊂3.2.2 抽象泥面肌理泥料抽象肌理的展现主要是指经过火烧洗礼后,在坯体上呈现出各种形态的视觉效果,给人一种神秘而多变的感觉㊂在无任何釉装饰的情况下,素坯直接入窑烧制,由于烧制温度和技法的差异,泥面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肌理效果㊂例如,柴火烧制的作品由于摆放位置的差异,还有还原和氧化焰的不同,使每件作品都呈现出独特的特点㊂图3 白磊‘形式的构建“白磊说 传统类的容器又太精美,让人觉得工艺的精致往往超越艺术本身㊂白磊喜欢在黏土的成器过程找到乐趣㊁找感觉,一道划痕,一种印迹都是令人着迷的地方,比较粗重的手法也显得自然率真㊂真正做到在泥与火上看风景㊂4 当代陶艺肌理质地的情感表达白磊说: 一件好的陶艺作品,除了让人感悟到作品的视觉形式和内涵之外, 陶泥 釉药 窑焰 ......,材质和工艺语言本身就魅力无穷㊂陶艺的创作过程主要是对大自然材料的陶瓷进行烧制,随后艺术家通过精心雕刻将其赋予独特的艺术之美,最后放入火中淬炼㊂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能够通过陶艺作品表达出内心的情感㊂观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可以感受到精神生活的愉悦㊂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作者与作品之间的情感互动㊂白明说: 真正都艺术家呈现的是情感和思维方式,而我们的眼光往往落在细节上 ㊂艺术家们的情感能够赋予每件艺术品以灵魂和生命,并贯穿整个创作过程㊂每个陶瓷作品都承载着艺术家内心真实的感受㊂正如英国陶艺家P a t r i c i aS h o n e 的作品自然形式,颜色和肌理是来内心对自然风景的体验㊂在P a -t r i c i a 的作品中,她试图给人一种自然的力量,自发形成的纹理,不可预测的拉坯技术,以及在制作过程对成功失败的接受黏土的自然质地类似于土地地质的侵蚀和腐烂模式㊂5 结语当代陶艺源自于传统陶艺,陶艺家和陶瓷创作者不断的进行探索与实践,充分展现出作品的思想性㊁前沿性以及开放性㊂不仅在材料和制作手法上进行创新,而且能够通过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展示出陶瓷作品的灵动和多样性㊂当代陶艺中纹理的引入,给人们对陶瓷的认识带来了全新的理解,陶瓷艺术家们不断尝试运用不同的肌理效果进行创新和实践㊂因此,对于陶艺肌理的准确表达和运用,一直是陶瓷艺术作品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因素㊂陶瓷肌理具有独特性和丰富性,同时陶艺肌理的正确表现也充分体现和突出了作品的内在思想情感,也能够揭示其所属时代的真实面貌㊂陶瓷艺术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内心情感体验㊂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当代陶艺的艺术语言愈加丰富,新观念㊁新材料应运而生,对陶艺的发展也带来了有力的推动㊂在这个理想的背景下,陶艺肌理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潜质和空间,为了实现对陶艺肌理的持续性丰富以及创新,仍然需要国内外陶艺爱好者的不断探索㊁实践和研究㊂参考文献[1] 朱开佩.论高温颜色釉在当代陶瓷艺术中的形式风格与意义[J ].中国陶瓷,2014,50(7):83-86.[2] 庞亚松.论陶艺肌理在陶瓷创作中的情感表达[D ].天津:天津美术学院,2020.[3] 张志辉.肌理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应用研究[D ].郑州:河南大学,2021.[4] 孙延亭.当代陶艺肌理语言研究[D ].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大学,2017.[5] 刘江远,范迪安,罗一平.白磊㊁白明陶艺作品展[J ].中国陶艺家,2009(1):16-21.[6] 张永瑾.浅谈陶艺肌理语言与情感表达[J ].全国性建材科技期刊 陶瓷,2021(2):12-13.㊃17㊃(陶瓷文化)2023年12月 陶瓷 C e r a m i c s。
从“贾科梅蒂—行走的人”谈起作者:田甜来源:《丝路艺术》2018年第04期摘要: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入手,从艺术作品贾科梅蒂—行走的人剖析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艺术家产生的影响,内外双重因素对特定艺术作品的产生和与社会之间的必然联系。
社会结构的要求艺术作品的产生过程要和主体艺术家、接受消费者紧密相连,其中还不能缺少中间环节—艺术的传播,在三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从艺术社会学角度来研究艺术作品是非常有价值的,减少单纯的追求“纯粹的个人艺术”忽视客体社会受众者的消费需求。
关键词:艺术社会学;贾科梅蒂;艺术作品;接受与消费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陌生的艺术作品是时,面临这种办法陌生感你会有怎样的思考?这幅作品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被你所看到?欣赏一幅作品都离不开你自身的审美能力,这种审美来自于的成长来自于你所处的社会。
这幅作品的作者在创作时依然如此,摆脱不了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行走的人》是瑞士雕塑家阿尔贝托.贾科梅蒂的雕塑作品,1901年10月10日在瑞士斯坦帕出生,贾科梅蒂早年画过雕塑和油画,他的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哲理。
尤其是后期的雕塑作品,对人与环境关系中直接表现出对人的生存和环境的思考。
任何一位艺”术家的成长离不开都离不开“特定”时代的滋养”、所属“现实的生活。
丹纳《艺术哲学》“中艺术创作与画家的种族、环境、时代息息相关“,伟大的艺术家与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不会是孤立的封闭的。
必要的原因显示艺术家要适应社会环境满足满足社会要求,每种艺术的风格和风格化只能是特殊的精神气候中产生,否则将要被淘汰。
一.内外矛盾—艺术创作《行走的人》创作来自于内部的激情和周围环境。
在现实主义鼎盛时期,他的超现实主义一员并不是很出众,1935年后逐渐将精力放在现实对象上面,二次世界大战时,贾科梅蒂经历了血腥的场面后给他内心留下了恐怖的战争印象。
1940后,用火柴杆作为豆芽性状建模。
将内心深刻留下的印象诠释着象征被战争烧焦的人,揭示战争的罪恶。
他的雕塑表现出的形象更像是视距拉远,由远处观察的远视角。
学习领域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感人的形象第1课 崇敬的人欣赏·评述 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 综合·探索内容提要目 录五年级上册m u l u美好的家乡第2课 长长的路第3课 高高低低的房子理想的生活第4课 未来的交通工具第5课 未来的家用电器第6课 小小桌椅设计师第7课 地球,我们的家园巧手创新第8课 热线你我他第9课 小书签第10课 扎扎糊糊红色记忆第11课 老矿灯主题策划第20课 小小编辑部美的体验第12课 画画美丽的自然景色第13课 春华秋实第14课 四格幽默漫画第15课 重复的美第16课 渐变的美传统的魅力第17课 感悟彩陶之美第18课 多姿多彩的风筝第19课 感悟青铜之美同学们好,新学期又开始了,这套崭新的美术教科书将带领你们踏上探寻美的历程。
这套教科书是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写的。
所编课程内容注重对同学们的个性、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注重内容与同学们的生活经验的联系,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培养基本的美术素养。
教科书关注文化与生活,介绍了美术与社会、美术与传统文化、美术与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培养同学们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和人文情怀。
在跟随这套教科书探寻美的历程中,同学们将会发现:德育与美术学习融合。
红色革命经典能让同学们在美术学习实践中感悟革命精神,继承革命传统。
课程内容丰富多样。
针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现状,既适合城市又兼顾农村,教师易教,学生易学。
注重美术学习的趣味性和愉悦性。
同学们能在快乐的学习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传统文化特色浓厚。
教科书弘扬中国传统美术文化,同学们得以丰富知识、启迪智慧、感悟祖国灿烂而伟大的文明。
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更加紧密了。
美术学习与语文、音乐、数学以及科学等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将带给大家一种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本套教科书结构体系按小学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及初中划分为四个学段。
036评论CO M M E N T“我的作品极力追求民俗风情,追忆昔日的黄昏之恋,反映逐渐逝去的川西平原的农民生活,和老成都的市井小市民生活,作品基础诙谐有趣,折射出巴蜀文化的风骨。
”怒放的生命文丨吴得民(四川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理事长)IN FULL BLOOM OF LIFE : APPRECIATING THE WOODCARVING "WOMAN FLOWER" BY LI XIANHAI,THE MASTER OF ARTS IN SICHUAN PROVINCE——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李先海乌木雕《女人花》赏析乌木雕《女人花》60cm×50cm×23cm037一、《女人花》入选《中国雕塑年鉴》得知李先海大师的乌木雕作品《女人花》收录入(2015)《中国雕塑年鉴》,觉得很了不起,因为同期登入的四川作品只有两件,另一件就是全国著名雕塑家、四川美院名誉院长、中国雕塑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叶毓山大师的铸铜作品《苏辙》,现立于眉山东坡广场上。
《中国雕塑年鉴》由中国《雕塑》杂志社主办,始于2001年,每两年一辑,目前已成功甄选编纂出版七集。
《年鉴》始终坚持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年度成果为横断面,真实全面地记录中国雕塑领域最新学术动向和艺术动态。
它已经成为雕塑界学术理论上探讨研究及教学实践上开拓创新的一个重要平台。
该年鉴一直以来备受国内外图书馆、博物馆、重点大学图书馆、艺术研究机构的高度关注,并为国内外专业人士、文化艺青铜雕《圣火激情不息》术研究机构、收藏家、批评家、策展人等提供雕塑理论、创作、研究等方面的参照依据,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
《中国雕塑年鉴》(2015)囊括了国内外雕塑界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雕塑家,刊登了他们创作于2013年至2014年的最具学术贡献和实验探究精神的优秀雕塑作品。
二、李先海雕塑风格及成就李先海的雕塑艺术,可用一个“苦”字来概括。
其创作之路充满了艰辛和磨难,反映到他屡获大奖的《小川戏》《四川老茶馆》《苦旅共甘泉》等作品中,则形成了饱经沧桑、枯瘦苦涩的审美特点,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表现出深沉的、深厚的、朴实的、向后的、四川的民国风。
【画廊推荐】画家彭石:文衣霓裳花鸟期展开全文彭石自由艺术家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庆大学文学硕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委员现为重庆梦斋艺术创作中心常务副院长重庆红岩画院常务副院长多次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举办个人画展,作品被国内外众多美术馆、艺术机构和个人收藏。
文衣霓裳花鸟期——彭石《深衣系列》赏鉴不久前见微信上彭石发一作品图片很是迥然,以前他不这样画。
放大细读后感觉很有意思,据画面即兴几句曰:大袖宽衣一展平,国色天香尽乾坤。
无端不言花事好,迷离静观清气生。
(最初“迷离”二字为“留白”,改为“觅倪”二字,以为“无端”“觅倪”、端倪相应。
终觉造词痕迹重,文中改用“迷离“二字,通俗易懂又切画面”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此注。
)以为他异想天开就这一件,没想到是一个系列。
又发我十幅,看似一样又不尽相同,是借一种样式发诸多感慨、抒不同情怀。
画面上,勿论交领右衽、正襟舒袖、直背肃立,除一幅外,均以线勾出深衣端正轮廓,再在直白的特定样式中植入花鸟,构思构图单纯简洁却极其巧妙。
样式上四尺横幅,两个正方,大的对称构架中一袭深衣,“垂衣裳而天下治”,一衣统率画面,一目了然,雍容大方;内容上花鸟纷呈,各司其位,传统笔墨点厾勾勒虚实晕染,“云想衣裳花想容”,或明丽或幽隐,几多韵致,各具娇憨。
《服章之美谓之华系列之二》68×136cm衣者、依也,身之所依、心之所依。
衣食住行,着衣在前,始往其它。
衣冠禽兽、由礼仪而生廉耻;霓裳羽衣、藉自然而说文化。
彭石聪慧,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认认真真将古代深衣植入他的作品,战战兢兢把传统花鸟融入其中。
一袭袭深衣,端端正正从从容容,怀种种情愫领笔墨书香步出深闺,浑身古意又透出时尚。
中国文化,古诗词是精髓之一。
而古诗词中,以衣代人的句子良多:“拂衣何处去,高枕南山南“、“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珍重彩衣归正好,莫将闲事系升沈“、“且脱衣沽酒,终南山欲香”、“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我做故我思马天羽——有感《亟待商榷的命名》系列雕塑创作一、二作者:暂无来源:《艺术评论》 2017年第8期马天羽十年来我一直做做、停停,却始终执着于“蔬菜雕塑”,虽无心插柳,但在朋友们眼中似乎已成了我的符号。
诚如作品题目《亟待商榷的命名》一样,充满了矛盾、焦虑,夹杂着希望,我的内心深处或不解或存疑,伴随着系列雕塑的创作过程,不断深化对主题的思考,同时亦收获着语言的锤炼、形式的探索、认识的提升和有时那瞬间袭来的美妙。
如今再回头凝视这些作品,并做一点思考,权作为即将踏入不惑之年的时候,继续坚持自己雕塑创作的动力罢了。
生命技术与艺术思考基因一词在大众生活中频繁出现不足 20年,但它正以空前浩大的技术方式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认识和价值观。
从公众口头描述的“优质基因”到下一代“优生重组”,从当下人们热衷的“形体改造”到“自我重塑”,从茶余饭后讨论转基因食品的危害到实验室创新药品的突破成就,人们面对强大的基因工程又敬又怕,又喜又恐,又不得不接受着基因带来的重塑自然,也重塑我们自身的现实改变。
然而,基因作为解开人类自身钥匙的“密码”已是不争的事实,现在和未来的几代人像前人探索长生不老药和发明永动机那般,通过寻求镶嵌在生命中的基因密码,获得对生命的认知、把握、创造。
生命技术与互联网信息技术联姻,共同成为这个时代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最重要力量。
生命技术时代已经到来。
生命技术将人们自身和其他物种的有形部分按照人类的理想模式,不断地进行改造,使其呈现新的形状和形式特征,杰里米·里夫金称其为基因术。
寻找和确定基因,建构和重构基因图谱,最终以理想的效果实现基因的改变,这一过程和方式与艺术创作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于人类行为和创造活动所达到的最高境地——艺术水平。
我显然不具备前者的超凡特质,但作为艺术家,我可以用作品创造一个共享的空间,与观众分享和实现我们各种内心感受和心动奇想,也可以促使我们预测将经历何种风险。
《创新与传统之间的关系_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摘要:“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这是人们对景德镇瓷器的形容,她反问:“丢了这些传统,还能做什么?”记者丝毫不怀疑这份努力的真诚,当传统变成了对传统样态的保守追随,当“大师”变成了专业技术职称,普通的人们面对这一切能做什么?一切为“大师”而来,一切因“大师”而有所收获“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这是人们对景德镇瓷器的形容。
一千多年以来,景德镇的窑火从未熄灭,不论是在历代战火中还是在工业化的今天。
简单地重温历史,就像一条古老的航船溯流而上:郑和的船只满载昌南的瓷器向西航行,当西方陶瓷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时,昌南陶瓷温润细腻的质地与典雅含蓄的图案令西方王公贵族为之倾倒。
昌南就是现在的景德镇。
中国景德镇的瓷器从宋代开始进入西方陶瓷历史,被称为“新瓷”。
它曾经独领风骚,影响和引领了世界陶瓷艺术的审美风格,并使世界认识了中国。
一直以来,中国人负载在陶瓷上的雅致含蓄的审美情趣引发了西方世界对这个古老中国的无数幻想,直到今天,景德镇依然是世界各地陶瓷艺术家心目中的圣地。
当我们的视线重新回到今天的景德镇,则有一番难以言说的多重意蕴。
“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当代的陶艺家们之所以能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中成为被关注的群体,与现代陶艺发达的美日等国艺术家平等对话,是缘于创造灿烂陶瓷文化的真正主角――景德镇的贡献。
” 清华美院陶艺教师白明是中国当代陶瓷界最为活跃的青年艺术家之一,每当走出国门与西方对话,他都能深深感受到那段历史辉煌带给他的骄傲。
但如果把中国现当代陶瓷再次放到整个世界的体系中去衡量,这种衰落则是不言而喻的。
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老院长常沙娜先生面对记者的提问,轻轻地说,我们早就落后了,对待传统,我们了解得太少。
常老的回答隐含着一种传统的陌生与断裂。
行走在景德镇琳琅满目的瓷器店里,几乎所有瓷器都以一种极为传统的样式存在着,花鸟、山水、古代美人、民间故事,甚至仿制得极为精美的清朝的盘子、明朝的碗。
天工|2023年第5期[摘 要]西汉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T 字形帛画以丰富的画面内容、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三重空间,代表着西汉绘画的巅峰水平,同时也展示了西汉人独特的生死观念与对生存空间的另一种理解。
运用对比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等,分析其背后的“空间”观念和成因,以及对后世绘画的影响。
[关键词]T 字形帛画;空间观念;浪漫;现实 [中图分类号]J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5-0006-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杨梦格.浪漫与现实:西汉马王堆T 字形帛画的“空间”观念[J].天工,2023(5):6-8.杨梦格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浪漫与现实—西汉马王堆T 字形帛画的“空间”观念作者简介:杨梦格(1997—),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2022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考古。
西汉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T 字形帛画(以下简称T 字形帛画),是一幅以“引魂升天”为主题的旌幡帛画,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出土时被铺盖在墓主人的第四层内棺上。
T 字形帛画的画面根据T 字形状,分三段描绘了天上、人间、地下的景象。
与战国时期的《人物驭龙图》与《人物龙凤图》相比,T 字形帛画在一个二维平面中出现了两个以上的“空间”,画面内容丰富,构图左右对称,上下连贯,寄托了生者对逝者的祝愿;同时也说明西汉人对“空间”的理解较前代有所扩大——展示出了天上、人间、地下混而不分的世界。
在图像的呈现方面,画面中怪异又浪漫的神、人、异兽图像也启迪着现代人利用与时俱进的手段继续创造帛画中的浪漫世界。
一、三界构图与三个空间依照帛画的T 字形状,整幅帛画可分为上端较宽部分与下端较窄部分,事实证明,如此划分更有利于对帛画的整体构图进行认识。
画面内容从上到下分别为天上、人间、地下,其中较宽部分的“天上”占据的画面面积最大。
三个空间处于一个平面内,相邻空间的交界处分别由担任不同“职能”的神仙、神兽区分开,表现了西汉人眼中的物质空间。
长春世界雕塑公园景观设计研究杨欣怡;汤巧香【摘要】雕塑公园将雕塑与公园相结合,通过公园这样一个供人休闲、娱乐、活动的场所,向人们展示雕塑艺术的魅力,增加公园的艺术气息,提升城市文化景观内涵,对城市文化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以长春世界雕塑公园为研究对象,介绍雕塑公园的设计构思;分析雕塑公园建设中地形、道路、植物、建筑,环境小品;总结长春世界雕塑公园景观设计特点,特别是雕塑作品的设计应用,以及雕塑艺术在景观设计应用上的思考,使得雕塑与公园景观相互融合的建园手法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期刊名称】《天津城建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23)004【总页数】6页(P245-250)【关键词】长春;雕塑公园;景观设计【作者】杨欣怡;汤巧香【作者单位】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38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6雕塑公园是一个以展示雕塑为主要景观的公园,公园景观以雕塑为主,摆放大量的雕塑作品集中展示,在整个公园景观中形成一定的展览规模供游人欣赏.所以,雕塑公园也被称为室外雕塑博物馆,是雕塑艺术家们通过雕刻的手法与公园相互结合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进而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们对生活的感受、情感与理想,实现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的高度融合.其通过提升自然景观环境来烘托雕塑制作的艺术效果,是公园建设中独特的景观之一,艺术气息浓厚.近年来,随着雕塑公园建设的越来越多,出现了一些像长春世界雕塑公园这种优秀作品,能够将雕塑与公园紧密结合,既充分发挥了园林绿地的生态功能,也赋予了公园人文景观所具有的科技与文化艺术的内涵,使人们在享受公园风景的同时,更加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和精神上的感受,增加游园时的互动体验.同时也出现了不少诸如公园主题不够突出,层次欠佳,城市文化没有得到有效传承等诸多作品.为此,对长春世界雕塑公园景观设计进行研究,旨在为以后雕塑公园的建设提供借鉴.长春世界雕塑公园位于长春市主干道人民大街南端,于2003年建成并对外开放.公园占地约92 hm2,其中水域面积11.8 hm2[1].园内荟萃了来自216个国家和地区,402位世界著名雕塑大师的453件(组)雕塑艺术作品,是一座以展示雕塑艺术作品为主,自然风景与雕塑艺术相融合为特色的现代雕塑公园[2].这些雕塑作品融合了东西方文化艺术,提升了公园景观的艺术氛围和文化品位.公园中的雕塑作品、植被景观、建筑及景观小品等寓意深厚,设计新颖,整个雕塑公园以“友谊·和平·春天”为主题,并且将主题集中体现在29.5 m之高的主题雕塑上,向人们传达了人与自然,人与城市之间的和谐之美.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在规划设计中,采用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和现代景观规划理念相结合的方式,将现代雕塑作品融入到自然环境之中,表现了雕塑艺术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也映衬了公园中主题雕塑所传达的思想.公园的设计以雕塑为主体,绿化为背景,将公园划分成几个相互联系的展示空间,根据其空间大小、地形特点,布置规模不同、类型不同的雕塑作品[3].并注重与水的结合,强调用植物营造空间,实现城市公园的生态效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见图1).公园的原始地形变化复杂,相对高差有22 m.在地形设计上,利用原始地形的相对高差,规划成不同的展示空间,每个空间雕塑的类型、大小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又相互联系.位于全园的制高点的是主题雕塑区,主题雕塑主碑高29.5 m,由三个巨型少女和一只和平鸽组成,最顶端是一只展翅欲飞的和平鸽,象征着和平.主碑四周由五个汉白玉浮雕和铸铜人像围绕组成,代表五大洲.浮雕墙上雕刻了各洲具有代表性的动物和植物,铸铜人像代表了各洲的人种.主题雕塑是整个雕塑公园的视觉集中点,表达了长春世界雕塑公园的主题:“友谊、和平、春天”,寓意着五大洲人们珍惜友谊、爱好和平、向往春天的美好愿望(见图2-3).公园中央的中心湖则是全园地形的最低点,也是中小型雕塑的密集展示区.中心湖湖水面积约为10hm2,占公园总面积的11%.中心湖四周既有平地又有缓坡,沿着湖边蜿蜒起伏的道路,人们驻足欣赏,既可以领略到不同国家、不同类型,不同风格雕塑作品的艺术魅力,又可以感受到优美的自然风景.而波光粼粼的湖水也为材质坚硬的雕塑带来一丝丝灵动感.公园有四个出入口,由公园正门通向主轴,主轴上连接入口广场区、中心广场区和主题雕塑区,道路笔直、宽阔,营造出一种视野开阔,气势宏伟的景观效果.在入口处便可以放眼望到公园制高点上的主题雕塑(见图4).而围绕环湖水系的雕塑展示区多是蜿蜒起伏的景观小路,有曲径通幽的感受(见图5).道路两边错落有致的雕塑作品,形成引导人们的参观游玩路线,再加上周围的植物、水面,使人们在休闲漫步的同时,既欣赏到雕塑大师们的艺术作品,又感受到优美的自然风景. 景观小路采用的是透水性道路.有利于雨水的自然回收与利用,也是公园一种生态理念的体现.景观植物设计,强调艺术与自然的相互融合,突出雕塑艺术与公园环境的高度协调,营造出一种和谐而富有生机的公园环境.在植物配置上,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多采用长春地区的乡土树种,如:红皮云杉,樟子松,垂柳、白桦、紫椴等乔木作为基调树种.同时注重植物结构与色彩的搭配,栽植了灌木和草本植物,如:金山绣线菊、玫瑰、砂地柏及紫萼玉簪、四季球海棠、矮牵牛、金鸡菊等,植物种类丰富,配置多样[4].大面积的草坪是公园的一大亮点,碧绿整齐的草坪展现一种很强的空间感,能形成开阔的视野,为雕塑艺术的展现提供很好的空间场地,也为游人提供了很好的欣赏视距(见图6-7).在雕塑的密集展示区,选用的多是耐修剪的,生长整齐的植物来作为配景,以突出雕塑的艺术性.同时这些植物景观与摆放在其中的雕塑作品相互融合,也创造出了新的、和谐的景观艺术.公园中,郁郁葱葱的草地,栩栩如生的雕塑,错落有致的植物群落,赋予了雕塑公园新的生命力,做到了雕塑与周围景观植物相得益彰的融合.另外公园的水生花卉也非常引人注目,公园利用地形高差做了叠水设计,每一层叠水中种植了水生植物,如:睡莲、菖蒲等;还有中心湖的大片荷花(见图8).炎炎夏日,清清的水面,一朵朵荷花、睡莲竞相开放,景色十分优美,与湖中风格迥异的大块石头结合,更凸显了自然、随性的意境,营造出一种中国古典园林之美. 雕塑艺术馆是公园中的主体建筑,艺术馆依坡而建,建筑外形独特,由三个几何形体组合而成,气势雄伟(见图9).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的建筑外形,丰富多变.建筑外观以银白色为主,两侧配以蓝色的玻璃幕墙,在绿色草坪的烘托下显得格外醒目.馆内设立了特色展区,教室、国际会议室和雕塑创作工作室,功能齐全,为雕塑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体验和感受雕塑艺术魅力的场所.雕塑艺术馆中展出来自五大洲不同风格的艺术精品,展示了中国著名工艺美术大师彭祖述先生,历经十年完成的82块《石头记》微雕作品.馆内还收藏了国内外雕塑家的经典作品百余件.除雕塑艺术馆外,公园还进行了大胆、新颖的环境小品设计,其中在公园湖的一侧,有四组景观长墙,景观长墙呈阶梯状,一直延伸到湖中,向湖中喷水,景象壮观,与公园碧波粼粼的湖水、蜿蜒变化的园路一起,形成了动与静、直与曲的韵律美(见图10).雕塑设计是公园内最具特色的设计,体现公园模式和展现主题.长春市已举办过多届国际雕塑展,很多雕塑作品都来自于雕塑展中.园中展出了来自世界各国雕塑家们创作的六百多件雕塑作品,风格多样,各具特色,体现了不同国家、民族、地域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和艺术魅力.雕塑作品有具象的,也有抽象的,极具内涵.而选用多种不同材质的雕塑作品也给人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其中最为珍贵的雕塑是来自罗丹的作品《思想者》,是中国唯一的一件原件作品,可谓是世界艺术的瑰宝.在雕塑旁放置雕塑名也是画龙点睛之笔,使游客在欣赏浏览的时候,可以根据雕塑名感受每一件雕塑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情感,拉近了雕塑艺术与人们的距离(见图11-12).其中的“友谊之环”是一件抽象雕塑作品,雕塑呈矩形,中间镂空,最初不理解它要表达什么,但是看过雕塑名后就瞬间明白了有一种力量将它们紧紧连在一起,象征着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友谊天长地久,牢不可破的艺术寓意(见图13).长春世界雕塑公园中的雕塑均以“友谊、和平、春天”为主题而创意和布置,给人一种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和谐感.不论是欣赏雕塑作品本身,还是由雕塑名有感而发,都向人们展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如春天般让人愉悦的美好情感,把雕塑艺术的魅力展现在公园各个层面,赋予了它用无声的语言向人们诉说世间的美好的情感.长春世界雕塑公园的景观设计在采用中国传统造园技法与现代规划设计理念相结合的基础上,突出雕塑艺术作品的室外空间展示.用标志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与民族文化特点的宏大雕塑作品体现公园建设主题;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实现公园建设的功能,达到了雕塑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凸显了以雕塑为主体,以湖面为中心,以绿化为背景,以道路为纽带的造园意境[5].长春世界雕塑公园中既有雕塑艺术大师雕塑的艺术瑰宝,如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的《思想者》,确立了公园在世界上的主流地位;又有体现气势磅礴的大型雕塑如《春之爱》等凸显公园主题;还有不同类型的中小雕塑(群)来烘托不同区域不同内涵的人文景观.这种大、中、小并举,规模数量宏大,构思严谨细致,荟萃不同雕塑家的雕塑艺术作品的设计定位,使得风格迥异的雕塑艺术张力尽显.长春世界雕塑公园作为城市公园,在进行雕塑公园建造时,不仅充分考虑公园与其城市周边环境特色的融洽,而且融合各国雕塑的艺术流派,充分展示了公园独有的特性——世界性[6].在公园的景观设计中,把众多雕塑作品和长春自然环境相结合,把世界不同区域的雕塑艺术及文化荟萃在一起,成为长春城市文化特色的一部分,做到了不同文化传承的遥相呼应.城市与文化有机联系起来,凸显个性,展示了城市文化,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城市符号.(1)要在突出地域文化的营造上找准定位.每一个城市,在谋划和实现自己发展愿景的过程中,最终展示的还是文化.城市公园作为区域文化传承的重要地点,在规划和建设中要首先考虑和确定城市文化的主流,进而借助雕塑的个性和力量来营造城市文化特色[7].要充分运用好雕塑和雕塑群这个主要载体,将城市的历史文化展现出来,使人们在游玩观赏的同时加深对文化沉淀的认识,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2)要在解说系统的完善上创造新意.城市雕塑公园中雕塑艺术的应用虽然突出了公园的主题和表达的意境,但往往对雕塑的解说不到位,导致人们无法很好地理解雕塑的寓意和文化韵味.因此,雕塑应用上要在解说系统的建立上下功夫,创新意.要探讨在雕塑旁增设解说碑,安置动漫形象图牌等具体的形式来解说雕塑.简明扼要的文字,生动优美的诗歌,简洁明了的速写画、优美的音乐等等,都可成为解说的内容.通过不同形式的解说,使人们能够了解雕塑,懂得寓意,接受文化的熏陶. (3)要在统筹空间结构的设计上站位更高.雕塑公园中的景观不同于其他公园中的景观,在秉承雕塑和景观建设的整体性,和谐性的前提下,要特别注重自然环境的空间性,注重空间结构和景观格局的塑造性,用空间结构为雕塑作品创造一个良好的展示环境[8].这个空间结构设计塑造,即要用一定的立体空间手法突出雕塑在整个公园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也要充分利用植物,水景、建筑物等形成的空间地段增加私密空间的建造,克服如今公园建设中的私密交往空间少,人性化设施少的问题,使不同年龄段的人们都有可以活动的范围,感悟的地方,在公园中多样性的选择得到充分体现[9].(4)要在小环境的营造上体现别样性.在公园景观大环境下,小环境的营造一定要在特色方面别样体现.要把每一个小环境中的景观设计都把握成为某一主题作品的铺垫而存在,做到以小见大,以大观小,使得雕塑所要表达的艺术情感更能通过小微景观来充分烘托,相得益彰,进而释放雕塑艺术的生命力,营造优美的艺术氛围[10].雕塑艺术在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建设中的应用,提升了人们对雕塑艺术和城市文化的认知度,打破了常规的公园建园模式,其雕塑艺术与园林景观的相互结合,提高了公园景观中的艺术品位,雕塑在景观设计上的应用理念,已成为城市公园建设的成功范例.通过提炼总结公园的景观设计特点,分析雕塑艺术在景观设计应用中需要注重和拓展的方面,借鉴和学习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建园特色,进一步在地域文化、空间结构、解说系统、小微环境等景观设计载体上统筹好,体现好,使得雕塑艺术也能在园林、河道治理、广场建设、建筑小品等景观设计上具有更好的借鉴性和实用性,成为广大从事景观设计工作者们探索创新的一块新天地.【相关文献】[1]单冬梅.浅析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建设特色[J].社科论坛,2012(8):238-239.[2]王冬健.品牌文化功能——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展望[J].雕塑,2014(3):46-47.[3]李晓晶,张红兴,王立秋.自然与艺术结合的成功范例——长春世界雕塑公园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06(9):33-36.[4]张启蒙.长春世界雕塑公园植物配置调查与完善性设计的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4.[5] 刘秀晨.石景山雕塑公园的规划与设计[J].建筑学报,1986(9):49-53.[6]程秀萍,裘鸿菲,纪芳华.城市、自然与艺术的交融——解读西雅图奥林匹克雕塑公园[J].规划师,2008(10):93-96.[7] 陶宇.雕塑公园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8] 朱富帅.雕塑公园景观价值分析与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9]刘畅.雕塑主题公园景观环境研究——以大连市小黑山雕塑主题公园为例[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4.[10]张鹏.景观环境中的雕塑主题公园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
自然情怀与生命诗意作者:***来源:《现代艺术》2022年第09期孟夏字子行,中国美协会员,四川省文联委员,四川省美协理事,四川省美協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四川省美协山水画专委会委员,四川省书协会员,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画师,四川省巴蜀画派促进会副秘书长,四川省中国画学会女画家专委会秘书长,四川西部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四川南丝路中国画院院长,成都市美协理事,成都山水画艺委会副主任,第一批巴蜀画派艺术实力代表人物。
先后师从黄纯尧、李文信、姚思敏、罗其鑫、彭先诚诸师学习山水;师从谢季筠、何应辉先生学习书法。
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展览奖项;出版多部个人作品专辑;作品被多家艺术机构及个人收藏。
艺术,在本质上是诗性的,写实也好,写意也好,工笔也好,不过是表现形式、手法不同而已,其目的是寻找、发现并表达某种诗意的感觉。
这种诗意体现为生命的特点,以及源于生命的感觉方式。
山水画家孟夏,其人与其艺术都分明洋溢着自然情怀和生命诗意,应该说,她是以女性的生命视角,去叩击艺术诗性大门的,她的作品不追求自然现象的真实还原,而是传达其对生命诗意与自然情怀的特定感觉。
在孟夏的作品中,山水不为“形役”、徜徉肆意、随心所欲、以情寓理,因此,画面中展示的是烟锁云封、山峰连绵、若隐若现、婉转曲折之感,其中透示的是画家独特的心灵感悟,时间无尽,空间无涯,致广大与尽精微,沧桑的气息与含蓄的韵致,总之,在笔墨与图式的深层,流动的是画家内心的意绪。
孟夏的山水画,至少有这样两个特点:一、它是感觉性的,在虚实之间,她尤重“虚写”的效果,而淡化“实写”的作用;二、以女性的视角去发现山水的生命意义与诗性,在她笔下,山水艺术构建的乃是她的精神家园。
因此,一点一划、一笔一墨,都构思精巧、清丽不俗、感情真挚、气韵生动,使有限的画面向无限的诗境延伸,跃动着人文情怀和女性特有的情思。
巴蜀山水在画家那里,是一种“似与不似之间”的心迹流露,是心灵空间图景的展现,是潜意识的情绪波动,而浓、淡、破、泼、渍、焦、宿等墨法,用于营造诗境与感觉,而不只是物象原型的追求;在笔笔见笔、笔笔生发、意到笔不到与“有形无迹”之中,造成了山势连绵、危崖重迭、苍黛其天、烟雾缭绕的水墨效果;这是一种墨与水、线与点、干与湿、浓与淡的旷远、空濛的书写,大美含于情怀与诗意之间,缥缈空灵的山水,化为心灵符号,传达永恒的美感与魅力。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作者:薛倩琳罗曼聂昕来源:《中国艺术》2021年第05期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文化交流的前提,且任何时代的文化形态都是要以该时代现实的社会物质生活为基础的。
当下时代背景中的设计,既意味着当代社会物质基础的创造,又意味着人类对未来理想社会建设的规划和预见。
在当今文化多样性背景下,不同文化相互渗透、交流,而设计作为文化多样性表达的媒介之一,其对文化多样性的表达也愈发纷繁复杂。
中国设计的源头和特征要从中国最根本的文化基因中寻找,从中国设计的本土实践中寻找,从植根于中国社会之中的设计发展历程中寻找。
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是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性”在这里体现得最为充分。
因此本专题选择以云南省为切入点,研究设计对文化多样性的表达。
《中国艺术》:我们都知道陈院长深耕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数十载,那么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开始关注民族文化艺术并在云南开展田野调查的呢?陈劲松:这要从求学之路说起。
我1986年就读于云南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染织服装专业。
那时云南艺术学院刚刚开设这类专业,任课教师基本上都来自四川美术学院,如专业创办人、主课教师孙云玲、陈祖骥、孙德贤等,他们都深受留法学者李有行先生的影响。
李有行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色彩教育家,他把早年留学法国学习绘画艺术的丰富经验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相融合,在四川美术学院独创了从图案艺术到绘画写生再到归纳色彩写生的装饰色彩写生教学体系。
因这种特殊的学缘关系,我们进校的第一年就开始装饰色彩写生、图案设计学习,在老师的带领下深入民族地区收集和整理民族图案、研究民族服饰,并配合学校的工艺美术工厂进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实践。
四年的大学生涯,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学期的民族地区田野调研,这让从小在城市长大的我对民族艺术、民族文化有了最鲜活的认知,也在我心中播下了一颗关注民族艺术的种子。
民族地区的田野调研,让我们在欣赏博大精深的民族艺术之余,还能深度感受美轮美奂的自然美景。
浅析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水彩金奖作品之许海刚《亮宝节上的人们》1、相关定义1.1、商业海报概念及意义各种表达手法创造出具有精彩的视觉效果,使得人们感到审美愉悦,从而获得人们的认可。
商业海报往往以消费者的诉求为出发点,达到与消费者的心理沟通。
其次,商业海报的第二个作用在于商家通过这种手段促销商品或者服务,扩大盈利。
这是商业海报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否则必然导致其消亡。
最后,商业海报对于社会环境来说也有很大的作用。
成功的商业海报可以带动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水平,人们通过欣赏商业海报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
当然,失败的商业海报必将会对社会环境带来视觉污染。
51.2、作品的概念及本质研究学者在论及作品概念的时候,要么直接援引某一国家版权法中有关”作品”的定义,要么采用穷举法把各种类型的作品一一列举出来。
这是很不科学的,对作品概念及本质的研究要从基本理论出发。
概念是我们认识和思考问题的逻辑起点,对概念的分析研究与对新问题的研究同等重要,具有同等的理论价值。
本部分的概念是全文的基础,本部分提出的基础性概念有可版权作品、版权作品、思想、表现、内容、形式、形式载体、固定载体、复制载体、作品原件、复制品、作品本质等。
1.3、() 著作权法对作品的定义是著作权法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只有在弄清楚什么是作品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讨论。
著作权法中所称的作品,是指在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
在著作权法第三条中也明确规定了作品的范围,如文字作品、电影作品、摄影作品等。
但是不论在法律中将其定义为什么类型的作品,它们必然都具备著作权法中作品的特征。
1.4、作品的概念1.1.1 可版权作品的概念版权抽象理论和其他抽象理论一样是建立在最少的基本逻辑概念、基本公理和公设上的科学理论。
而”表现(expression)”正是构成版权抽象理论的基本逻辑概念之一。
[1]与表现概念相对应的另一基本概念是”思想(id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