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输液反应及处理
- 格式:docx
- 大小:409.61 KB
- 文档页数:3
常见的输液反应及处理方法
1.过敏反应:包括皮肤潮红、荨麻疹、呼吸困难等症状。
处理方法包括立即停止输液,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嘱咐患者平卧,及时使用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或肾上腺素。
在后续治疗中应避免使用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
2.静脉炎症:表现为输液部位红肿、疼痛、硬结等。
处理方法包括立即停止输液,拔除导管,应用冷敷或热敷减轻症状。
如果炎症明显,可能需要使用局部或口服抗生素治疗。
3.感染:输液过程中引入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导致感染。
处理方法包括立即停止输液,拔除导管,将导管送至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测试,根据结果选用适当的抗生素治疗感染。
4.过量输液:输液速度过快或总量过多,导致液体超负荷。
处理方法包括减慢输液速度,停止输液一段时间,监测患者的体征和症状,必要时使用利尿药物促进尿液排出。
5.药物反应:某些药物可能引起特定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头痛等。
处理方法包括停用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根据症状采取相应的对症处理,如使用抗恶心药物缓解恶心和呕吐。
1/ 1。
常见输液反应及处理1. 发热反应发热反应是输液常见的一种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引起。
多由于输液器和药品质量不合格、环境不洁、无菌操作不严格使致热物质进入体内而引起。
(1)评估:发热反应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至1小时,表现为发冷、寒战和发热。
轻者体温在38.0℃左右,于停止输液数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重者初起寒战,继之体温可达40.0℃以上,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脉速等症状。
(2)护理措施:① 减慢滴注速度或停止输液,及时与医师联系。
② 立即测生命征,每半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至病情平稳。
③ 对症处理,寒战时适当增加盖被或用热水袋保温,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
④ 按医嘱给抗过敏药或激素治疗。
⑤ 保留余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验室作细菌培养。
⑥ 预防:输液前严格检查药液质量、输液用具的包装及灭菌有效期等,防止致热物质进入体内。
2. 负荷过重肺水肿常与输液速度过快、输入液量过多有关。
(1)评估:输液过程中,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咳嗽、咯粉红色泡沫痰,严重时泡沫痰液从口鼻涌出,两肺可闻及湿啰音。
(2)护理措施:①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师,配合抢救。
②协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③加压给氧,可使肺泡内压力增高,减少肺泡内毛细血管渗出液的产生,同时给20%~30%乙醇湿化吸氧。
乙醇能降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改善肺部气体交换,缓解缺氧症状。
④按医嘱给予镇静剂、扩血管药物和强心剂、利尿剂等。
⑤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并指导病人进行有效呼吸。
⑥ 必要时用止血带进行四肢轮扎(阻断静脉血流,动脉血流仍通畅)每隔5~10分钟轮流放松一侧肢体的止血带,可有效地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待症状缓解后,逐步解除止血带。
⑦ 预防: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对有心、肺疾病的病人以及老年、儿童尤应慎重。
3. 静脉炎静脉炎常与长期输入高浓度和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输液导管长时间留置,输液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有关。
常见输液反应输液反应及处理发热反应1.发热是常见的输液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致热原、死菌、游离的菌体蛋白或药物成分不纯)、输液瓶清洁消毒不完善或再次被污染;输入液体消毒、保管不善变质;输液管表层附着硫化物等所致。
2.大多数症状在输液后几分钟到一小时内出现,主要包括寒战、寒战和发热(轻度病例通常发热38℃左右,重度病例通常发热40-41℃),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脉搏急促、全身不适,等3.预防和治疗方法(1)反应轻微者可减慢输液速度,注意保暖(适当增加盖子或给予热水袋)。
在严重情况下,必须立即停止输液;高热者应进行物理降温。
如有必要,应根据医生的建议服用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应保留剩余的溶液和输液器。
必要时,送医院进行细菌培养检查,查明发热原因。
(2)输液器必须经过严格消毒和无菌操作。
心力衰竭、肺水肿1.原因是滴速过快,在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导致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
2.症状病人突然感到胸闷、气短、咳泡沫样血性痰;严重时稀痰液可由口鼻涌出,肺部出现湿罗音,心率快。
3.预防和治疗方法(1)输液滴速不宜过快,输液量不宜过大。
应特别注意心脏病患者、老年人和儿童。
(2)如果出现肺水肿,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让患者坐下来,双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3)根据医生的建议给予血管扩张剂、平喘药、强心药、镇静剂和利尿剂。
(4)高流量吸氧,吸入后将湿化瓶内的水变为20%-30%的酒精,以降低肺泡表面的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从而改善肺气体交换,缓解缺氧症状。
(5)必要时,应将止血带系在四肢周围(四肢应每5-10分钟轮流放松一次,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回流到心脏的血液量)。
症状缓解后,应逐渐取下止血带。
静脉炎1.原因是长期输注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或在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强的塑料管过长,导致局部静脉壁发生化学炎症反应;由于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也会导致局部静脉感染。
2.症状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红、肿、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护理常见输液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方法静脉输液是临床用药的主要途径,在疾病的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静脉输液也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常见的输液反应:发热反应、急性肺水肿、静脉炎、空气栓塞等。
若处理不当或处理不及时会危及生命。
一、发热反应1.常见原因:发热反应是输液反应中最常见的一种,常见的原因有因输入致热物质引起。
多由于用物清洁灭菌不彻底,输液器消毒不严或被污染,输入的溶液或药物制品不纯,药物有配伍禁忌或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所致。
2.临床表现:多发生在输液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发冷、寒战、发热,严重者初起寒战,继而高热,轻者体温上升至38℃左右,情况较重者体温高达40~41℃。
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脉速等全身症状,多数经处理后好转。
3.防治和处理:在输液过程中,发热反应一旦出现,症状较轻者应立即减慢输液速度,注意保暖。
症状严重者应立即停止输液,并及时通知医生,详细查找发热反应的原因。
对高热患者,应给予物理降温,但要注意保暖,适当增加衣物。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二、急性肺水肿1.常见的原因:由于输液速度过快或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所致,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引起,尤其对老年人、儿童及心肺功能不全者。
2.临床表现: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气促、胸闷、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痰液可从口、鼻腔中涌出。
听诊肺部布满湿啰音,心率快且节律不齐。
3.防治和处理:在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变化,注意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的量,尤其对老年人、儿童及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更需要慎重。
患者出现急性肺水肿,应立即停止输液并迅速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可协助患者取端坐位或半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下肢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6~8升/分,遵医嘱给予镇静、平喘、强心、利尿和扩血管药物,必要时可进行四肢轮扎。
三、静脉炎1.常见的原因:长期输注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较强的朔料导管时间过长,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化学炎性反应。
输液反应的紧急处理方案输液反应是指在输液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输液反应紧急处理方案:1. 局部反应:如果患者出现局部反应,如注射部位红肿、疼痛或瘙痒,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局部反应:如果患者出现局部反应,如注射部位红肿、疼痛或瘙痒,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局部反应:如果患者出现局部反应,如注射部位红肿、疼痛或瘙痒,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停止输液,保持注射部位畅通。
- 低压缩敷局部冰袋,减轻疼痛和瘙痒。
- 观察反应是否恶化,如出现紧张、呼吸困难等症状,应迅速就医。
2. 过敏反应:如果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如发热、皮肤瘙痒、呼吸急促等,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过敏反应:如果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如发热、皮肤瘙痒、呼吸急促等,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过敏反应:如果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如发热、皮肤瘙痒、呼吸急促等,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停止输液,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 如果患者有历史过敏史,注射前应询问过敏原,并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或物质。
- 如症状严重,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输液药物种类和剂量。
3. 药物反应:如果患者出现与输液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如头晕、恶心、呕吐等,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药物反应:如果患者出现与输液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如头晕、恶心、呕吐等,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药物反应:如果患者出现与输液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如头晕、恶心、呕吐等,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停止输液,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 检查输液药物的配制、剂量和使用方法是否正确。
- 如症状严重,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输液药物种类和剂量。
4. 感染反应:如果患者出现与输液相关的感染反应,如发热、寒战、排尿困难等,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感染反应:如果患者出现与输液相关的感染反应,如发热、寒战、排尿困难等,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感染反应:如果患者出现与输液相关的感染反应,如发热、寒战、排尿困难等,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停止输液,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常见输液感染反应及处理流程引言输液是一种常见而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有时可能会发生输液感染反应。
了解常见的输液感染反应及其处理流程对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非常重要。
常见输液感染反应1. 输液部位感染输液部位感染是一种局部感染,可能会导致红肿、疼痛和渗液等症状。
2. 输液反应输液反应是指由于输液液体成分或速率不当而引起的过敏反应或药物反应,可能表现为皮疹、发热、呼吸困难、低血压等症状。
3. 输液相关血流感染输液相关血流感染是一种严重的感染,并且可能导致败血症。
它通常表现为局部感染症状,如输液部位红肿、疼痛等,以及全身感染症状,如高热、寒战、心率加快等。
处理流程1. 输液部位感染的处理流程- 首先,应立即停止输液,拆除输液装置。
- 然后,使用无菌纱布清洁患者输液部位,可使用适当的消毒剂进行清洁。
- 若局部有渗液,可使用无菌纱布进行吸干。
- 最后,根据医嘱决定是否更换输液部位。
2. 输液反应的处理流程- 如果患者出现轻度过敏反应,如皮疹、轻度呼吸困难等,应调慢输液速率,并观察患者症状变化。
- 如果症状进一步恶化,或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如呼吸急促、面部水肿等,应立即停止输液,并寻求医生或护士的帮助。
3. 输液相关血流感染的处理流程- 对于疑似输液相关血流感染的患者,应及时报告医生或护士,并停止输液。
- 医生可能会要求进行血液培养以确认感染。
- 采集血液培养后,应及时进行适当的抗生素治疗。
- 患者应密切观察感染症状的变化,并及时向医生或护士报告。
结论对于输液感染反应,我们应及时识别并处理。
护士和医生在日常工作中应密切关注患者输液情况,并根据症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常见输液反应及处理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1.发热反应
(1)原因:输入致热物质。
多由于输液瓶清洁消毒不彻底或被污染,输入的溶液或药物制品不纯,消毒保存不良所致,输液器消毒不严或被污染,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等原因所致。
(2)临床表现:是输液反应中最常见的一种反应。
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至一小时,表现为发冷、寒战、发热。
轻者发热常在38o C左右,严重者初起寒战,继之高热达40o C以上,并有恶心、呕吐、头痛、脉速等症状。
(3)护理
①预防:输液前严格检查药液质量、输液用具的包装及灭菌有效期;严格无菌操作。
②处理:发热反应轻者,立即减慢滴速或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发热扫应重者,应立即停止输液,并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验室作细菌培养;对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按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2.循环负荷过重(急性肺水肿)
(1)原因: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所致。
(2)临床表现: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呼吸急促、出冷汗、面色苍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可由口鼻涌出,患者心前区有压迫感或疼痛、听诊肺部有广泛湿啰音,心率快,心律不齐。
(3)护理
①预防:在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情况,注意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的量,尤其对老年人、儿童及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更需要慎重。
②处理:如果发现有上述症状,应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可能的情况下让患者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轻心脏的负担;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用20%~30%酒精湿化,机制是酒精可以减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改善肺部的气体交换;按医嘱给予镇静剂,扩血管、强心、利尿、平喘等药物;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用橡胶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在四肢适当部位适当加压,以阻止静脉回流。
每5~10分钟轮流放松一个肢体上的止血带,可有效减少静脉回心血量。
必要时也可进行静脉放血200~300ml,但贫血的患者禁忌使用该方法。
3.静脉炎
(1)原因:长期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静脉内放置刺激性较大的塑料管过久,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化学反应。
另外,在输液过程中不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也会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2)临床表现: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图13-31),局部组织有红、肿、热、痛,有的患者同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图13-31 静脉炎的临床表现
(3)护理
①预防: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避免药物漏至血管外。
还要有计划的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
②处理:出现静脉炎后,应将患肢抬高并制动,局部用50%硫酸镁或95%酒精行湿热敷,也可用中药外敷。
超短波物理疗法。
如合并全身感染症状,根据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4.空气栓塞
(1)原因:加压输液、输血时看管不当,输液前空气未排尽,输液管衔接不紧密或有漏缝均有发生空气栓塞的危险。
空气进入静脉后首先到达右心房,然后进入右心室,如空气量较少,则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并分散到肺小动脉内,最后到毛细血管,因而损害较小。
如空气量大,则空气在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的入口,由于空气的可压缩性,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引起严重缺氧,患者可能会立即死亡。
(2)临床表现:患者胸部感到异常不适,随即有呼吸困难和严重发绀,听诊心前区可闻及响亮的、持续的“水泡声”。
(3)护理
①预防:输液前输液导管内空气要绝对排尽;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及时发现故障,及时更换输液瓶,加压输液、输血时应有专人守护;深静脉插管输液结束拔除导管时,必须严密封闭穿刺点。
②处理:发现上述症状立即置患者于左侧头低脚高卧位,此体位在吸气时可增加胸内压力,减少空气进入静脉,同时使肺动脉的位置处于右心室的下部,气泡则向上漂移到右心室,避开了肺动脉入口(图13-32)。
在心脏跳动过程中,空气被振荡成泡沫,可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最后逐渐被吸收(图12-33)。
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流量可达到10L/min,以提高患者的血氧浓度,纠正严重缺氧状态。
图13-32 气泡在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口
图13-33 左侧头低足高卧位,使气泡避开肺动脉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