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重点知识总结
- 格式:pdf
- 大小:29.72 KB
- 文档页数:13
精神病学重点整理名词解释1、被害妄想:(delusionof persecution) 是最常见的一种妄想。
病人坚信某人或某个集团对他进行不利的活动,进行打击、陷害,欲置病人或其家人于厄运或死地。
如被跟踪、被监视、被诽谤、被隔离等,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偏执性精神病。
2、关系妄想:(delusion of reference) (牵连观念)患者将环境中与他无关的事物都认为与他有关。
常与被害妄想伴随出现,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3、思维被洞悉感(experienceof being revealed )又称内心被揭露。
患者认为其内心所想的事,未经语言文字表达就被别人知道了,但是通过什么方式被人知道的则不一定能描述清楚。
该症状对诊断精神分裂症具有重要意义。
4、病理性激情(pathogenicpassion)[课本无,见于百度百科]:患者骤然发生的强烈而短暂的情感爆发状态,常常伴有冲动和破坏行为,事后不能完全回忆。
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癫痫、酒精中毒、反应性精神病、智能发育不全伴发的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等。
5、缄默症(mutism):由于言语运动区处于抑制状态,病人缄默不语,也不回答问题,可用手示意。
见于癔病和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6、戒断状态(withdrawal state):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其机理是由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心理生理症候群,于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引起的适应性的反跳。
7、原发性妄想症(primary delusion):是突然发作,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当前处境无关,也不是来源于其它异常心理活动的病态信念。
8、阿尔茨海默症(A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
多起病于老年期,潜隐起病,病程缓慢且不可逆,临床上以智能损害为主。
9、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 PTSD):也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里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精神病学重点第一章绪论1、精神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精神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2、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是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
包括:重性精神病和轻性精神障碍。
3、精神障碍的病因:⑴遗传⑵心理社会因素①应激性生活事件:可以成为直接原因。
②父母教养方式:个性和应对模式的形成。
③经济状况:差异性。
④文化背景⑤人际关系⑶人格特征: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个性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①精神障碍的易感人格②分裂样人格③癔症样人格④偏执型人格⑤强迫型人格第二章精神障碍的症状学1、精神病理学定义:研究精神症状(对症状进行描述、命名、归类)及其发生机制的学科称为精神障碍的症状学,又称精神病理学。
是精神病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深入精神病人心灵的钥匙。
精神活动是通过外显行为(言谈、书写、表情、动作等)表现出来的。
2、精神症状的判定判断精神活动是否属于正常范围:首先不能脱离现实谈症状,离开现实无症状可言。
其次可从三个方面比较分析:①纵向比较:与其过去一贯表现相比较,如性格改变。
②横向比较:与大多精神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如偶尔的入睡前幻觉。
③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如“杯弓蛇影"、“草木皆兵"3、精神症状的特点:⑴症状的出现不受意识控制(故意就不是精神症状).⑵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
⑶症状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⑷症状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
4、精神症状间的关系及鉴别当确定某精神症状存在时,应注意:⑴了解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如幻觉。
⑵分析各症状之间的关系,确定哪些症状是原发的,与病因直接有关,具有诊断价值;哪些是继发的,有可能与原发症状存在因果关系。
⑶注意各症状间的鉴别,如内脏幻觉与内感不适.⑷分析各症状发生的可能诱因或原因及影响因素。
精神病学重点整理精神病学重点整理1、被害妄想是一种常见的妄想,病人坚信某人或某个集团对他进行不利的活动,如被跟踪、被监视、被诽谤、被隔离等,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偏执性精神病。
2、关系妄想是患者将环境中与他无关的事物都认为与他有关的一种妄想。
常与被害妄想伴随出现,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3、思维被洞悉感又称内心被揭露。
患者认为其内心所想的事,未经语言文字表达就被别人知道了,该症状对诊断精神分裂症具有重要意义。
4、病理性激情是患者骤然发生的强烈而短暂的情感爆发状态,常常伴有冲动和破坏行为,事后不能完全回忆。
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癫痫、酒精中毒、反应性精神病、智能发育不全伴发的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等。
5、缄默症是由于言语运动区处于抑制状态,病人缄默不语,也不回答问题,可用手示意。
见于癔病和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6、戒断状态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心理生理症候群,其机理是由于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引起的适应性的反跳。
7、原发性妄想症是一种突然发作的病态信念,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当前处境无关,也不是来源于其它异常心理活动的病态信念。
8、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多起病于老年期,临床上以智能损害为主。
9、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里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其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警觉性增高;回避对即往创伤环境或事件的回忆。
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包括情绪低落、失去兴趣、疲乏无力、睡眠障碍、食欲改变、注意力和记忆力减退、自我评价降低、自杀念头等。
诊断标准:根据《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第五版(DSM-5)的诊断标准,抑郁症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条件:至少出现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或丧失兴趣的症状,同时伴随着其他抑郁症状,如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疲乏无力等,且这些症状明显影响到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
精神病学重点总结精神病学是研究精神障碍的医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各种心理和行为异常,涵盖了焦虑、抑郁、精神分裂、躁狂、心理创伤等多种疾病。
以下是精神病学的重点总结。
1. 精神疾病的定义精神疾病是指由各种因素引起的神经系统功能的异常变化,导致精神活动和行为产生不正常的反应。
具体表现为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出现明显的障碍,影响日常生活,有害自身和周围人。
2. 精神障碍的分类精神障碍可分为以下几类:神经症类、精神分裂症类、情感障碍类、人格障碍类、心境障碍类、依赖状态、性障碍等。
3. 精神障碍的评估评估精神障碍应该是一个全面的过程,必须包括对患者的个人和家庭状况、历史、思维和情感等方面的详细了解。
可以使用精神评定量表来评估患者,例如贝克抑郁量表、哈密尔顿抑郁量表等。
4. 精神病的治疗方案精神疾病的治疗方案必须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确定。
一般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交治疗等。
例如利用抗焦虑药物、抗抑郁药物、抗精神病药物等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
此外,行为治疗、认知疗法、催眠疗法等心理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5. 精神障碍的预防精神障碍的预防应该从家庭教育、社交和日常生活的健康习惯等方面着手。
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锻炼身体、合理饮食等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6. 精神障碍的急救处理患有精神障碍的患者在紧急情况下需要及时处理。
正常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失去对现实的掌控能力,出现自杀或暴力行为。
紧急情况下,我们需要采用安抚和引导的方法来避免事件的发生。
7. 精神病的社会关怀患有精神病的患者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怀和理解。
社会不应该歧视精神病患者,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
让患者融入社会和家庭是帮助精神病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
8. 精神病的研究精神病的研究可以为治疗精神病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于精神病的遗传和治疗两方面。
精神病的研究不仅是治疗患者的原因,也有助于了解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特点。
总之,精神病学是研究和治疗精神障碍的重要学科,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
知识点总结
名词解释
精神病学 精神障碍 精神症状 错觉
幻觉
妄想
超价观念 顺行性遗忘 假性痴呆 阴性症状 阳性症状 环性心境 躯体化
癔症
精神症状的特点
症状出现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
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
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
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
我国精神障碍主要分类
0:器质性精神障碍
1: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精神分裂症(分裂样)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3: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
4:癔症、严重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神经症
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6: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和性心理障碍 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与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8:童年和少年期的品行障碍、多动障碍和情绪障碍
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概述——神经症的共同特征
起病与社会心理因素相关
病前有一定素质和人格基础
症状表现:脑功能失调,情绪症状,强迫症状,疑病症状,躯体不适症状;无器质性基础,无精神病性症状
相当自知力,疾病痛苦感明显
社会功能相对完好
病程多迁延
●精神分裂症的症状特点与诊断标准●躁狂发作、抑郁发作的具体表现●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惊恐发作的具体表现及鉴别诊断●广泛性焦虑的症状特点与治疗方法●强迫障碍的具体表现
●躯体形式障碍的发病特点
●分离性障碍的分类与鉴别诊断。
精神疾病总论1.整体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心身疾病,心身疾病包括两个方面:心和身,.心是心理的疾病,它起主导地位;明显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叫心身疾病,包括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溃疡病。
治疗原则包括:心身同治和心理干预目标3.精神障碍:包括认知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情感障碍、智能障碍、意识障碍、意志行为障碍八种。
个论:1. 认知障碍:1)感觉障碍: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包括感觉过敏:轻微刺激引起强烈感觉;感觉过渡:受到刺激后经过一个潜伏期,感受到强烈定位不明确的不适;感觉异常:没有刺激,自发感觉;内感性不适:难以表达的异常感觉,无定位;感觉减退:对刺激感受性减低。
2)知觉障碍:对客观事物全面属性的反应,包括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有东西看错了;幻觉:没有刺激,感观出现知觉体验,无中生有,最常见的是幻听。
又分为内脏性幻觉:有定位的无中生有;功能性幻觉:同一感官发生;反射性幻觉:不同感官发生。
前面有,但后面无中生有;如听到广播声音的同时就看到播音员的人像站在面前,幻觉产生于另外一个感官3)感知觉综合障碍:视物变形症:整体正确,个别有误。
2 思维障碍:思维障碍主要分为思维形式障碍和内容障碍两大类。
思维形式障碍1).思维奔逸表现为语流增快,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多见于躁狂症2).思维迟缓反应慢,话少,患者自觉脑子变笨,思考问题困难。
患者感到“脑子不灵了”、“脑子迟钝了”,多见于抑郁症;3)强迫观念、强迫思维(强迫症):知道没有必要,但却无法摆脱。
强迫症最核心的是强迫观念。
4)***思维、思维***:除思维奔逸和思维迟缓外均为精神分裂症。
5)思维散漫:答非所问,但能听懂。
6)思维破裂:答非所问,听不懂。
7)思维贫乏:缺乏进一步联想。
表现为沉默少语,谈话言语空洞单调或词穷句短。
6).病理性赘述做不必要的过分详尽的累赘的描述。
前面的回答文不对题,最后一句才是答案。
7).强制性思维:外力强行加入,不痛苦;受外界被动影响;别人让他想的;见于精神分裂症。
精神病学重点整理名词解说1、被害妄图: (delusionof persecution)是最常有的一种妄图。
病人深信某人或某个公司对他进行不利的活动,进行打击、诬陷,欲置病人或其家人于恶运或死地。
如被追踪、被监督、被诋毁、被隔绝等,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偏执性精神病。
2、关系妄图:(delusion of reference) (牵涉观点)患者将环境中与他没关的事物都以为与他有关。
常与被害妄图陪伴出现,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3、思想被洞悉感( experienceof being revealed)又称内心被揭露。
患者以为其内心所想的事,未经语言文字表达就被他人知道了,可是经过什么方式被人知道的则不必定能描绘清楚。
该症状对诊疗精神分裂症拥有重要意义。
4、病理性激情( pathogenicpassion)[课本无,见于百度百科]:患者忽然发生的激烈而短暂的感情迸发状态,经常伴有激动和损坏行为,过后不可以完好回想。
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阻碍、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阻碍、癫痫、酒精中毒、反响性精神病、智能发育不全伴发的精神阻碍、精神分裂症等。
5、默然症 (mutism) :因为语言运动区处于克制状态,病人默然不语,也不回答以下问题,可用手表示。
见于癔病和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6、戒断状态( withdrawal state ):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有受体后所出现的特别心理生理症候群,其机理是由于长久用药后,忽然停药惹起的适应性的反跳。
7、原发性妄图症(primary delusion ):是忽然发生,内容不行理解,与既往经历、目前处境没关,也不是根源于其余异样心理活动的病态信念。
8、阿尔茨海默症(A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
多起病于老年期,潜隐起病,病程缓慢且不行逆,临床上以智能伤害为主。
9、创伤后应激阻碍(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 PTSD):也称延缓性心因性反响,是因为遇到异乎平常的威迫性、灾害性内心创伤,致使延缓出现和长久连续的精神阻碍。
精神病学重点总结症状学1.为了判定某一种精神活动属于病态或正常范围,一般应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①纵向比较②横向比较③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
2.精神症状具有以下特点;①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②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③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④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
3.感觉过敏多见于神经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4.感觉减退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
5.内感性不适是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舒适和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
性质难以描述,没有明确的局部定位,可继发疑病观念。
多见于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和躯体化障碍。
内脏幻觉是患者对躯体内部某一部位或某一脏器的一种异常知觉体验。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及抑郁症。
6.错觉指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病理性错觉常在意识障碍时出现,带有恐怖色彩,多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谵妄状态。
7.幻觉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评论性幻听、议论性幻听和命令性幻听为诊断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症状。
8.在意识障碍时,幻视多为生动鲜明的形象,并常具有恐怖性质,多见于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的谵妄状态。
在意识清晰时出现的幻视见于精神分裂症。
9.单一出现的幻嗅,需考虑颞叶颠沫或颞叶器质性损害。
10.真性幻觉:患者体验到的幻觉形象鲜明,如同外界客观事物形象一样,存在于外部客观空间,是感觉器官而获得的。
11.假性幻觉:幻觉形象不够鲜明生动,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如脑内、体内。
幻觉不是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的。
12.功能性幻觉:是一种伴随现实刺激而出现的幻觉。
13.反射性幻觉:当某一感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时,出现涉及另一感官的幻觉。
14.感知综合障碍:指患者对客观事物能感知,但对某些个别属性产生错误的感知,多见于癫痫。
常见:a 视物变形症b 空间知觉障碍c 时间感知综合障碍d 非真实感(见于抑郁症、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15.正常人的思维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⑴目的性⑵连贯性⑶逻辑性⑷实践性16.思维奔逸:又称观念飘忽,指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丰富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