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溶剂中毒及预防参考文本
- 格式:docx
- 大小:83.38 KB
- 文档页数:11
有机溶剂的危害及预防范文有机溶剂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物质。
它们在涂料、清洗剂、胶水、油漆等产品中被广泛使用。
然而,虽然有机溶剂在工业和生活中具有很大的用途,但它们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危害。
本文将详细介绍有机溶剂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防范有机溶剂的风险。
一、有机溶剂的危害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机溶剂可以通过皮肤吸收、吸入和食入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带来多种危害。
首先,有机溶剂对人体的呼吸系统有害。
长期接触有机溶剂的人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咳嗽、气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其次,有机溶剂还可能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导致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此外,有机溶剂还可能引发肝脏病变、皮肤病变、肾脏病变等多种疾病。
2.对环境的危害有机溶剂排放到大气中会对大气环境产生污染。
有机溶剂的挥发性较高,易于进入大气,形成有机溶剂气体。
这些气体会对空气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同时,有机溶剂还可能通过雨水的冲刷进入土壤和水体,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二、有机溶剂的预防措施为了防范有机溶剂的危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采取预防措施:1.工作环境的改善要尽量减少有机溶剂在工作环境中的使用量,可以通过优化工艺流程、改进生产设备和替代有机溶剂等方式实现。
此外,还应加强通风设施的建设和使用,确保工作场所能够及时将有机溶剂挥发到外部环境,减少人员接触的机会。
2.个人防护措施的采取在工作时,应穿戴防护服、触觉手套和防护眼镜等个人防护装备,以减少有机溶剂对皮肤和眼睛的直接接触。
同时,还应注意个人卫生,及时洗手和洗脸,以减少有机溶剂的残留。
3.员工培训和教育为了提高员工对有机溶剂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应进行定期的员工培训和教育。
通过开展有机溶剂的危害知识培训,提高员工对有机溶剂的认识和风险意识,使其能够主动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并掌握应急处理的方法。
4.合理储存和处理有机溶剂的储存和处理是预防有机溶剂危害的重要环节。
有机溶剂的危害及预防模版有机溶剂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工业和家庭的化学物质,常见的有乙醇、丙酮、甲苯等。
它们在许多行业中用作溶剂、清洗剂和溶解剂,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危害性。
本文将介绍有机溶剂的危害及预防模版。
有机溶剂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皮肤刺激:有机溶剂可能引起皮肤刺激和炎症。
如果直接接触有机溶剂,可能导致皮肤干燥、瘙痒、脱皮等不适症状。
长期接触有机溶剂,还可能导致皮肤癌的发生。
2. 呼吸系统影响:有机溶剂蒸汽进入呼吸系统后,可能引起咳嗽、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
某些有机溶剂还可能损害肺部组织,导致炎症和纤维化。
3.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长期接触有机溶剂,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不可逆的损害。
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等。
严重的中毒情况下,还可能导致昏迷、抽搐甚至死亡。
4. 细胞毒性:有机溶剂可以进入人体细胞,引起细胞凋亡和DNA损伤。
这些损伤可能导致细胞畸变和癌症的发生。
为了预防有机溶剂的危害,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做好个人防护:使用有机溶剂时,应佩戴防护手套、防护眼镜和防护口罩,以防止有机溶剂直接接触皮肤、眼睛和呼吸道。
2. 加强通风管理:在使用有机溶剂的工作场所,应确保良好的通风条件。
可以通过安装排风设备、使用空气净化器等方式,将有机溶剂蒸汽排出室外。
3. 控制工作环境:避免在密闭的空间中使用有机溶剂,尽量选择开放的场所进行操作。
同时,也要减少有机溶剂的蒸发速度,如尽量避免溶剂暴露在阳光下和高温环境中,合理调整温度和湿度等。
4. 提供良好的工作培训:必须确保工作人员了解有机溶剂的危害性以及正确的使用方法。
提供相关的培训材料和培训课程,对于新员工还应进行特殊培训。
5. 定期健康检查:有机溶剂的危害可不立即显现,因此,应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有机溶剂暴露引起的问题。
6. 做好应急处理:事故难以避免,一旦发生有机溶剂泄漏或溢出的情况,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清理和处理。
有机溶剂的危害及预防有机溶剂是一类化学物质,常用于工业生产、实验室研究以及家庭日常使用。
虽然有机溶剂在很多领域都起到重要作用,但它们也存在一定的危害性。
本文将就有机溶剂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进行详细阐述。
有机溶剂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呼吸道刺激:有机溶剂挥发速度较快,容易进入人体呼吸道,引起刺激,导致咳嗽、气喘等症状。
2. 神经系统损害:有机溶剂可能对人体神经系统产生直接损害。
长期暴露在有机溶剂中,可能导致头痛、头晕、失眠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引起神经系统疾病。
3. 皮肤损害:有机溶剂可通过皮肤直接进入体内,长期暴露在有机溶剂中可能导致皮肤炎症、过敏等不适反应。
某些有机溶剂还可能导致皮肤干燥、脱皮等问题。
4. 消防风险:有机溶剂易燃易爆,遇到明火或高温可能导致火灾或爆炸事故。
这些事故不仅会对人体造成直接伤害,还可能导致工厂、实验室等设施的损毁。
针对有机溶剂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遵循安全操作规程:在使用有机溶剂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注意个人防护,如佩戴防护眼镜、手套、面罩等。
了解有机溶剂的安全性能,避免接触高毒物或易燃物。
2. 加强通风换气:有机溶剂挥发性强,容易在使用或储存过程中引起有机溶剂浓度升高,因此建议在有机溶剂使用区域增设通风设施,保持空气流通。
3. 避免有机溶剂泄漏和挥发:正确储存有机溶剂,包装严密,防止泄漏;在使用过程中,控制有机溶剂的使用量,避免大面积散发。
4. 个体防护:在与有机溶剂接触的场所工作时,应佩戴符合安全标准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手套、面罩、护目镜等,避免有机溶剂直接接触皮肤、眼睛和呼吸道。
5. 定期体检:由于有机溶剂对人体健康潜在的危害,建议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定期体检,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6. 应急措施:在发生有机溶剂泄漏、火灾等事故时,应立即进行应急处理。
及时疏散人员,将有机溶剂泄漏源隔离,通风换气,避免火源。
7. 提高安全意识:定期开展有机溶剂相关的安全培训活动,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
常用有机溶剂中毒预防指南1.毒性的定义毒性(toxicity)指外源化合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或简述为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
相对于同一损害指标,需要剂量越小的化学物质,其毒性越大。
化学物质毒性的大小仅具有相对意义,只要达到一定的剂量水平,化学物质就具有毒性,而如果低于某一剂量水平时,不具有毒性。
2. 毒性作用的分类2.1可逆与不可逆作用可逆作用指停止接触化学物质后损伤可逐渐恢复,常见于接触化学物质的剂量较低、接触时间较短、损伤较轻时。
不可逆作用指停止接触化学物质后损伤不能恢复,甚至进一步发展。
2.2 速发与迟发作用速发作用指机体与化学物质接触后在短时间内出现的效应。
迟发作用指机体接触化学物质后中毒症状缺乏,或虽有中毒症状但似已恢复,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才表现出来的毒效应。
2.3 局部与全身作用局部作用指化学物质在机体接触部位直接造成的损伤作用。
全身作用指化学物质经血液循环到达体内其他组织器官引起的损伤作用。
2.4 急性与慢性作用急性作用和慢性作用常称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是按引起毒作用所需接触次数或期限来区分的。
急性毒性是指1次(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即产生的毒作用,而慢性毒性是指长期反复多次接触产生的毒作用。
2.5 过敏性反应与特异性反应过敏性反应是由于某些作为半抗原的化学物质(致敏原)与机体接触后,与内源性蛋白结合为抗原并激发抗体产生致敏作用,当再次接触该化学物质或结构类似物质时,引发抗原抗体反应,产生典型的过敏反应症状。
特异性反应是指由遗传因素所致的对某些化学物质的异常反应。
2.6 一般毒性与特殊毒性化学物质除可引起传统观念的中毒以外,还有致突变、致癌、致畸及生殖毒性作用,这些作用称为外来化学物质的特殊毒作用。
传统观念的中毒称为一般毒作用。
3. 有机溶剂中毒的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3.1 发病特点3.1.1 突发性吸入高浓度有机溶剂可引起突然发病,甚至可瞬间导致死亡。
安全管理编号:YTO-FS-PD838有机溶剂中毒及预防通用版In The Production, The Safety And Health Of Workers, The Production And Labor Process And The Various Measures T aken And All Activities Engaged In The Management, So That The Normal Production Activities.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有机溶剂中毒及预防通用版使用提示:本安全管理文件可用于在生产中,对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和生产、劳动过程的正常进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从事的一切活动实施管理,包含对生产、财物、环境的保护,最终使生产活动正常进行。
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一)理化特性与毒作用特点溶剂通常为液体,以有机溶剂为主,大多用作清洗、去油污、稀释和提取剂。
许多溶剂也用作中间体以制备其它化学产品。
工业溶剂约30000余种,具有相似或不同的理化特性和毒作用特点,现概括如下:1.挥发性、可溶性和易燃性有机溶剂多易挥发,接触途径以吸人为主。
脂溶性是有机溶剂的重要特性,这是决定它与神经系统亲和,具有麻醉作用的重要因素; 但它又兼具水溶性,故可经皮肤进人体内。
多数有机溶剂具有可燃性,如汽油、乙醇等,可用作燃料; 但有些则属非可燃物,如卤代烃类化合物,可用作灭火剂。
2.化学结构可按化学结构将有机溶剂分为若干类(族),同类物的毒性趋于相似。
例如,氯代烃类多具有肝脏毒性,醛类具有刺激性等。
基本化学结构为脂肪族、脂环族和芳香族;其功能团包括卤素、醇类、酮类、乙二醇类、酯类、羧酸类、胺类和酰胺类。
3.吸收与分布大多数有机溶剂吸人后有40%一80%在肺内滞留,体力劳动可使经肺摄人量增加2~3倍。
有机溶剂的危害及预防近年来,有机溶剂群体急慢性中毒事件频发,尤以苯和正己烷中毒常见。
某美发饰品有限公司30余名职工因长期接触苯,而导致的慢性重度苯中毒事件。
2002年6月,广东东莞安加鞋厂13人正己烷中毒。
有机溶剂造成中毒事件如此频繁的发生,尤其以中小企业发生频率最高。
了解有机溶剂的种类及毒性,对预防有机溶剂中毒事故重要。
有机溶剂的分类及毒性中毒预防对策改进生产工艺, 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高毒物质。
从源头上采取措施是预防有机溶剂中毒最根本的方法。
通过引进新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的设备,改进生产工艺,去除一些有毒有害因素严重的工艺流程,以减少甚至杜绝作业人员接触有毒有机溶剂。
另一方面,用无毒或低毒的物质代替高毒物质,也是目前较为常用的预防有机溶剂中毒的一种方式,其最常见的例子是用甲苯或二甲苯代替苯, 前者的毒性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抑制, 而无血液毒害, 因此对作业人员的危害要小得多。
加强通风, 减少有机溶剂接触时间。
目前,很多有机溶剂作业场所存在通风设计、安装不合理的问题,甚至因生产条件简陋而缺乏有效通风排毒设施,导致作业场所空气中有机溶剂积聚而引发中毒事故。
同时,应严格执行8小时工作制度,对于直接接触有机溶剂的作业人员应采取轮岗制度,减少其接触时间,从而有效的控制中毒事件的发生防止作业人员长时间接触有机溶剂也是预防中毒的有效手段,。
加大有机溶剂使用的监管力度。
通过有效的防护措施、严格的监督管理,促使企业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做好个体防护工作,确保劳保用品的发放、使用和检查更新,对预防有机溶剂中毒发生的意义不言而喻。
在一些特殊工艺要求的作业场所或生产环节,如在密闭空间喷漆作业,因工艺需要不能采取通风措施,此时,良好的个体防护工作对预防有机溶剂中毒发生的意义更大。
做好防护工作的同时,还必须加大有机溶剂使用的监管力度,特别是对毒性较大的有机溶剂,必须在其生产、使用的各个环节做好监管工作,生产原料严格实行化学品登记和标签使用制度,使得操作人员详细了解其中所含有毒成分及其危害。
安全管理编号:LX-FS-A80751 有机溶剂中毒及预防标准范本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plan the important work to be done in the future, and require the personnel to jointly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oractivity reaches the specified standard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有机溶剂中毒及预防标准范本使用说明:本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安全相关工作进行具有统筹性,导向性的规划,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
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一)理化特性与毒作用特点溶剂通常为液体,以有机溶剂为主,大多用作清洗、去油污、稀释和提取剂。
许多溶剂也用作中间体以制备其它化学产品。
工业溶剂约30000余种,具有相似或不同的理化特性和毒作用特点,现概括如下:1.挥发性、可溶性和易燃性有机溶剂多易挥发,接触途径以吸人为主。
脂溶性是有机溶剂的重要特性,这是决定它与神经系统亲和,具有麻醉作用的重要因素; 但它又兼具水溶性,故可经皮肤进人体内。
多数有机溶剂具有可燃性,如汽油、乙醇等,可用作燃料; 但有些则属非可燃物,如卤代烃类化合物,可用作灭火剂。
2.化学结构可按化学结构将有机溶剂分为若干类(族),同类物的毒性趋于相似。
例如,氯代烃类多具有肝脏毒性,醛类具有刺激性等。
溴甲烷中毒的危害及预防参考文本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某某管理中心XX年XX月溴甲烷中毒的危害及预防参考文本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1.概述溴甲烷是一种五色透明的液体,别名甲基溴。
有甜味、易挥发,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氯仿等多数有机溶剂,为较强的神经毒物,属于剧毒品。
农业上用作杀虫熏剂、冷冻剂。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燃烧后形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溴化氢,遇明火、高热以及铝粉、二甲亚砜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与活性金属粉末(如镁、铝等)能发生反应,引起分解。
与碱金属接触受冲击时会着火燃烧。
在工业上过去用作灭火剂、冷冻剂、熏蒸剂和化工原料,由于其毒性较大,现在主要用作化工原料和熏蒸剂。
2.接触机会与健康危害溴甲烷可经呼吸道、皮肤、消化道吸收。
引起中毒的主要途径是呼吸道吸人,皮肤吸收也可引起全身中毒。
主要损害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对皮肤、黏膜、肺、肾、肝、心血管等也有损害。
以中枢神经系统和肺最早受到损害,损害也最为严重。
皮肤接触溴甲烷液体可引起冻伤。
3.临床表现(1)急性中毒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的表现最为突出。
潜伏期为几分钟至48h,最长可达5天。
急性溴甲烷中毒以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两个主要靶器官的临床表现最为突出,此外,肾脏、肝脏损害较常见,轻者尿中可见有蛋白、管型及红、白细胞,严重者可发生肾功能衰竭;有的病例出现心肌损害,重病例亦可发生周围循环衰竭。
方案计划参考范本
有机溶剂的危害及预防(二篇)
目录:
有机溶剂的危害及预防一
陡波过电压的危害及预防二
- 1 -
有机溶剂的危害及预防一
近年来,有机溶剂群体急慢性中毒事件频发,尤以苯和正己烷中毒常见。
某美发饰品有限公司30余名职工因长期接触苯,而导致的慢性重度苯中毒事件。
2002年6月,广东东莞安加鞋厂13人正己烷中毒。
有机溶剂造成中毒事件如此频繁的发生,尤其以中小企业发生频率最高。
了解有机溶剂的种类及毒性,对预防有机溶剂中毒事故重要。
有机溶剂的分类及毒性
有机溶剂主要指那些不溶于水的有机化合物液体。
常用的有机溶剂包括:①烃类:如脂肪烃、环烷烃、芳香烃和混合烃等;②卤代烃:如卤代烷、卤代烯;③醇类:如甲醇;④酮类:如丙酮;⑤醚类:如乙醚;⑥其他:如二硫化碳。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有机溶剂的生产使用日益增多。
有机溶剂除具有常见的皮肤粘膜刺激作用外,还具有神经系统及身体器官损害。
有机溶剂的理化性质和化学结构与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密切关系。
长期接触有机溶剂会对人体神经系统、身体器官等造成损害。
中毒预防对策
改进生产工艺,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高毒物质。
从源头上采取措施是预防有机溶剂中毒最根本的方法。
通过引进新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的设备,改进生产工艺,去除一些有毒有害因素严重的工艺流程,以减少甚至杜绝作业人员接触有毒有机溶剂。
另一方面,用无毒或低毒的物质代替高毒物质,也是目前较为常用的预防有机溶剂
3 / 3。
有机溶剂的危害及预防范本有机溶剂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化工、印刷、医药等行业的化学物质。
它们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可用于溶解或稀释固体物质,从而应用于各种工作场所。
然而,长期接触有机溶剂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为了保护工作人员的健康,必须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来降低有机溶剂的危害。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有机溶剂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危害一:皮肤刺激和过敏有机溶剂具有很强的脂溶性,能够渗透皮肤并对其产生刺激和过敏。
长期接触有机溶剂可能引起皮肤干燥、龟裂、炎症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过敏性皮炎。
预防措施:1.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防护服等,减少有机溶剂与皮肤接触的机会。
2. 定期检查皮肤状况,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3. 在操作过程中注意使用防护膏或护肤品,形成保护膜以减少有机溶剂对皮肤的直接接触。
危害二:呼吸系统损害有机溶剂具有挥发性,易于生成蒸气,在高温环境下甚至可以以气态存在。
呼吸这些蒸气可能导致呼吸道和肺部的损伤,引起咳嗽、气短、胸闷等症状。
预防措施:1. 在有机溶剂操作区域内安装通风设备,确保良好的空气流通。
2. 使用呼吸防护装置,如防毒面具或呼吸防护器,减少吸入有机溶剂蒸气的风险。
3. 注意个人卫生,及时洗手以防止有机溶剂进入呼吸道。
危害三:神经系统功能障碍长期接触有机溶剂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表现为头晕、头痛、失眠、记忆力下降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引起中毒性脑病。
预防措施:1.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有机溶剂操作区域内,尽量减少接触的频率和时间。
2. 使用防护设备,如手套、防护面具等,以减少有机溶剂与身体直接接触。
3. 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神经系统方面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危害四:肝脏和肾脏损伤有机溶剂在体内经过代谢后,会对肝脏和肾脏造成损伤。
长期接触有机溶剂可能导致肝脏功能异常,甚至引起肝脏疾病。
此外,有机溶剂还可能通过尿液排出,对肾脏造成损害。
预防措施:1. 遵循操作规程,确保操作过程的密闭性,减少有机溶剂蒸汽的泄漏。
有机溶剂的危害及预防范本有机溶剂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物质,包括醇类、醚类、酮类、醛类、酯类、芳香烃、氯代烃等。
在正确使用的前提下,有机溶剂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如果不加以注意和控制,有机溶剂也会带来一定的危害和风险。
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有机溶剂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一、有机溶剂的危害1. 皮肤刺激和腐蚀作用:有机溶剂对皮肤有很强的刺激作用,接触后可引起痒、红、肿、痛等不适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皮肤损伤和溃疡。
2. 皮肤吸收和中毒作用:有机溶剂能够通过皮肤直接吸收进入人体,经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并对内脏器官产生毒性作用,严重时可引起中毒反应,如头晕、恶心、呕吐、肝肾损害等。
3. 呼吸道刺激和损伤作用:有机溶剂蒸气进入呼吸道后,可引起咳嗽、喘息、胸闷等呼吸道刺激症状,长期接触有机溶剂蒸气还可能导致气道炎症、肺功能损害等。
4. 神经系统损害作用:有机溶剂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对神经细胞产生损害作用,可引起头晕、头痛、失眠、精神衰弱等神经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认知和行为能力的下降。
5. 致畸和致癌作用:某些有机溶剂具有致畸和致癌作用,长期接触这些溶剂可能导致胎儿畸形和肿瘤等严重疾病。
二、有机溶剂的预防措施1. 替代原则:优先选用无机溶剂或低毒、低挥发度的有机溶剂,减少使用具有较高危害性的有机溶剂。
2. 通风换气:保持工作场所通风良好,安装排风设备或使用通风设备,及时排除有机溶剂蒸气。
3. 封闭操作:季节性或间歇性使用有机溶剂时,应尽量选择封闭操作,避免溶剂蒸汽释放到室外环境。
4. 隔离防护:在工作场所设置有机溶剂隔离区,做好工作区域和生活区域的隔离,避免有机溶剂蒸汽对员工的影响。
5. 个人防护:使用有机溶剂时应配备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手套、护目镜、呼吸器等。
工作结束后及时清洗和更换个人防护装备。
6. 健康监测:定期对从事有机溶剂接触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早期发现并处理有机溶剂引起的健康问题。
文件编号:TP-AR-L5244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示范文本)编订: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有机溶剂中毒及预防(正式版)有机溶剂中毒及预防(正式版)使用注意:该安全管理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
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一)理化特性与毒作用特点溶剂通常为液体,以有机溶剂为主,大多用作清洗、去油污、稀释和提取剂。
许多溶剂也用作中间体以制备其它化学产品。
工业溶剂约30000余种,具有相似或不同的理化特性和毒作用特点,现概括如下:1.挥发性、可溶性和易燃性有机溶剂多易挥发,接触途径以吸人为主。
脂溶性是有机溶剂的重要特性,这是决定它与神经系统亲和,具有麻醉作用的重要因素; 但它又兼具水溶性,故可经皮肤进人体内。
多数有机溶剂具有可燃性,如汽油、乙醇等,可用作燃料; 但有些则属非可燃物,如卤代烃类化合物,可用作灭火剂。
2.化学结构可按化学结构将有机溶剂分为若干类 (族),同类物的毒性趋于相似。
例如,氯代烃类多具有肝脏毒性,醛类具有刺激性等。
基本化学结构为脂肪族、脂环族和芳香族;其功能团包括卤素、醇类、酮类、乙二醇类、酯类、羧酸类、胺类和酰胺类。
3.吸收与分布大多数有机溶剂吸人后有40%一80%在肺内滞留,体力劳动可使经肺摄人量增加2~3倍。
有机溶剂中毒及预防参考
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有机溶剂中毒及预防参考文本
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一)理化特性与毒作用特点
溶剂通常为液体,以有机溶剂为主,大多用作清洗、
去油污、稀释和提取剂。
许多溶剂也用作中间体以制备其
它化学产品。
工业溶剂约30000余种,具有相似或不同的理化特性
和毒作用特点,现概括如下:
1.挥发性、可溶性和易燃性
有机溶剂多易挥发,接触途径以吸人为主。
脂溶性是
有机溶剂的重要特性,这是决定它与神经系统亲和,具有
麻醉作用的重要因素; 但它又兼具水溶性,故可经皮肤进人
体内。
多数有机溶剂具有可燃性,如汽油、乙醇等,可用
作燃料; 但有些则属非可燃物,如卤代烃类化合物,可用作
灭火剂。
2.化学结构
可按化学结构将有机溶剂分为若干类(族),同类物的毒性趋于相似。
例如,氯代烃类多具有肝脏毒性,醛类具有刺激性等。
基本化学结构为脂肪族、脂环族和芳香族;其功能团包括卤素、醇类、酮类、乙二醇类、酯类、羧酸类、胺类和酰胺类。
3.吸收与分布
大多数有机溶剂吸人后有40%一80%在肺内滞留,体力劳动可使经肺摄人量增加2~3倍。
有机溶剂多属脂溶性,故摄人后多分布于富有脂肪的组织,包括神经系统、肝脏等;由于血-组织膜屏障富含脂肪,故有机溶剂亦分布于血流充足的骨骼和肌肉组织。
此外,大多数有机溶剂可通过胎盘,亦可进人母乳,从而影响胎儿和乳儿健康。
4.代谢与排出
不同溶剂的代谢程度各异,有些可充分代谢,有些则几乎不被代谢。
体内溶剂主要以原形物经呼出气排出,少量以代谢物形式经尿排出。
多数溶剂的生物半减期较短,一般从数分钟至数天,故生物蓄积对大多数溶剂说来,不是影响毒作用的重要因素。
(二)常见有机溶剂
■苯(C6H6,分子量78)
1.理化特性
苯(bezene) 在常温下为带特殊芳香味的无色液体,沸点80.1C,极易挥发,蒸气比重为2.77。
自燃点为562.22C,爆炸极限为1.4%~8%。
易着火。
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氯仿、乙醚、汽油、丙酮、二硫化碳等有机溶剂。
2.接触机会
苯在工农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接触机会很多,例
如:
(1)作为有机化学合成中的一种常用原料,如制造苯乙烯、苯酚、药物、农药、合成橡胶、塑料、洗涤剂、染料、炸药等。
(2)作为溶剂、萃取剂和稀释剂,用于生药的浸渍、提取、重结晶,以及油漆、油墨、树脂、人造革、粘胶和喷漆制造。
(3)苯的制造,如焦炉气、煤焦油的分馏、石油的裂化重整与乙炔合成苯。
(4)用作燃料,如工业汽油中苯的含量可高达10%以上。
3.毒理
苯在生产环境中以蒸气形式由呼吸道进入人体,皮肤吸收很少,经消化道吸收完全,但实际意义不大。
苯进人体内后,主要分布在含类脂质较多的组织和器官中。
一次大量吸入高浓度的苯,大脑、肾上腺与血液中的含量最
高;中等量或少量长期吸入时,骨髓、脂肪和脑组织中含量较多。
中毒机制苯代谢产物(主要是酚类物质)被转运到骨髓或其它器官,可能表现为骨髓毒性和致白血病作用。
迄今,苯的毒作用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主要涉及:(1)干扰细胞因子对骨髓造血干细胞的生长和分化的调节作用。
骨髓基质是造血的微环境,在调节正常造血功能上起关键作用,苯代谢物以骨质基质为靶部位,降低造血正调控因子白介素IL-1和IL-2的水平;活化骨髓成熟白细胞,产生高水平的造血负调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
(2)氢醌与纺锤体纤维蛋白共价结合,抑制细胞增殖。
(3)损伤DNA,其机制有二,一是苯的活性代谢物与DNA共价结合;二是代产物引发氧化性应激,对DNA
造成氧化性损伤。
通过上述两种机制诱发突变或染色体的损伤,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或因骨髓增生不良,最终导致急性髓性白血。
(4)癌基因的激活。
肿瘤的发生往往并非单一癌基基因的激活,通常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癌基因突变的协同作用。
苯致急性髓性白血病可能与ras、c-fos、c-myc等癌基的激活有关。
4.毒性作用
急性苯中毒主要损伤中枢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
慢性苯中毒主要损害造血系统。
苯可引起各种类型的白血病,苯与急性髓性白血病密切相关。
5.预防措施
(1)以无毒或低毒的物质取代苯。
如在油漆及制鞋工业中,以汽油、二乙醇缩甲醛、环己烷、甲苯、二甲苯等
作为稀薄剂或粘胶剂;以乙醇等作为有机溶剂或萃取剂。
(2)生产工艺改革和通风排毒生产过程密闭化、自动化和程序化;安装有充分效果的局部抽风排毒设备,定期维修,使空气中苯的浓度保持低于国家卫生标准
(40mg/m3,MAC)。
(3)卫生保健措施苯作业现场进行定期劳动卫生学调查,监测空气中苯的浓度。
作业工人应加强个人防护,如戴防苯口罩或使用送风式面罩。
进行周密的就业前和定期体检。
女工怀孕期及哺乳期必须调离苯作业,以免对胎儿和乳儿产生不良影响。
(4)职业禁忌证血象指标低于或接近正常值下限者,各种血液病,严重的全身性皮肤病,月经过多或功能性子宫出血。
■甲苯、二甲苯
1.理化特性
甲苯(toluene)、二甲苯(xylene)均为无色透明,带芳香气味、易挥发的液体。
甲苯沸点110.40C,蒸气比重3.90。
二甲苯有邻位、间位和对位三种异构体,其理化特性相近;沸点8.4一144.40C,蒸气比重3.66,均不溶于水,可溶于乙醇、丙酮和氯仿等有机溶剂。
2.接触机会
用作化工生产的中间体,作为溶剂或稀释剂用于油漆、喷漆、橡胶、皮革等工业,也可作为汽车和航空汽油中的掺加成分。
3.毒理
甲苯、二甲苯可经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吸收。
吸收后主要分布在含脂丰富的组织,以脂肪组织、肾上腺最多,其次为骨髓、脑和肝脏。
甲苯80%~90%氧化成苯甲酸,并与甘氨酸结合生成马尿酸,可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皆随尿排出。
甲苯以原形
经呼吸道排出一般占吸入量的3.8%~24.8%,
二甲苯60%~80%.在肝内氧化,主要产物为甲基苯甲酸,甲基苯甲酸与甘氨酸结合为甲基马尿酸,随尿排出。
二甲苯经呼吸道排出的比例较甲苯小。
4.毒性作用
高浓度甲苯、二甲苯主要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麻醉作用;对皮肤粘膜的刺激作用较苯为强,直接接触可引起皮肤红斑、干燥、脱脂及皲裂等,纯甲苯、二甲苯对血液系统的影响不明显。
5.预防措施
(1)降低空气中的浓度。
通过工艺改革和密闭通风,将空气中甲苯、二甲浓度控制在国家卫生标准以下(二者均为1OOmg/m3,MAC)。
(2)加强对作业工人的健康检查。
做好就业前和2年一次的定期健康检查工作。
安全文书样本 QCT/FS-ZH-GZ-K412(3)卫生保健措施同苯。
(4)职业禁忌证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明显的神经衰弱综合征,肝脏疾病。
请在此位置输入品牌名/标语/slogan
Please Enter The Brand Name / Slogan / Slogan In This Position, Such As Foonsion
第2页/总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