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搏骤停与心肺复苏(CPR)
- 格式:pptx
- 大小:11.18 MB
- 文档页数:50
cpr名词解释CPR是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的缩写,是一种用于急救心脏骤停或呼吸停止的紧急处理方法。
它是通过进行胸外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以恢复心脏自主跳动和呼吸功能。
下面是CPR中几个重要的名词解释。
1. 心脏骤停:指心脏停止跳动或跳动过缓,无法维持血液正常循环。
心脏骤停是一种紧急状况,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导致脑部缺氧和组织死亡。
2. 呼吸停止:指呼吸暂停或呼吸困难,导致氧气供应不足。
呼吸停止可能是心脏骤停的原因之一,也可能是其他呼吸道阻塞或受伤引起的紧急状况。
3. 胸外按压:指在心脏骤停时,用手的掌部在胸骨位置上进行有力且规律的压迫,以推动心脏血液流动。
胸外按压可以帮助维持血液循环,直到专业急救人员的到来。
4. 人工呼吸:指通过嘴对口或面罩对口的方法,输送氧气到心脏骤停患者的肺部,以替代自主呼吸。
人工呼吸可以提供氧气供给,帮助维持细胞功能。
5. AED(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自动体外除颤器是一种用于心脏骤停的专业设备。
它能够检测心脏的电活动,如果发现需要除颤,则会通过电击来恢复正常的心脏跳动。
6. 救命链(Chain of Survival):是CPR的执行过程中所遵循的一套指南。
它包括早期识别心脏骤停并呼叫急救人员、立即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尽快使用AED以及专业医护人员的到达和抢救。
7. 口对口人工呼吸:是一种通过将自己的嘴对住患者的嘴,用气流使患者的肺部膨胀和收缩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输送氧气来维持重要的气体交换,帮助维持生命。
CPR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紧急处理方法,在心脏骤停或呼吸停止时能够保护患者的生命。
因此,了解CPR的相关名词解释对于社会公众来说非常重要,可以提升自救互救的意识和能力,帮助拯救更多生命。
急救常识:心搏骤停心搏骤停是一种紧急情况,可能导致患者生命垂危甚至死亡。
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急救措施至关重要。
以下是关于心搏骤停的急救常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心搏骤停的定义心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搏动,导致血液无法被输送到身体各部位,从而引起全身缺氧。
心搏骤停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立即采取急救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二、心搏骤停的常见原因1. 心律失常:包括室颤、室速等。
2.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进而引起心搏骤停。
3. 溺水:溺水导致呼吸困难,缺氧,最终引起心搏骤停。
4. 电击、中毒等其他原因。
三、心搏骤停的表现1. 意识丧失。
2. 停止呼吸或呼吸困难。
3. 无脉或脉搏极其微弱。
4. 皮肤苍白、发绀。
5. 瞳孔散大。
四、心搏骤停的急救步骤1. 紧急呼叫急救电话:在发现心搏骤停时,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请求医护人员前来救助。
2. 进行心肺复苏(CPR):将患者平放在坚硬的地面上,双手交叉放在胸骨下方,进行按压和人工呼吸,按照30:2的比例进行,直到医护人员到达。
3. 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AED是一种能够检测心律失常并给予电击的设备,可在心搏骤停时使用。
按照AED的提示进行操作。
4. 寻找原因并进行处理:如果知道心搏骤停的原因,尽量处理原因,如清除患者口腔内异物、处理出血等。
5. 等待医护人员到达:在进行急救措施的同时,等待医护人员到达,他们会继续进行进一步的救治。
五、心搏骤停的预防1.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心脏健康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心脏问题。
2. 预防心血管疾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适量运动,控制饮食,预防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
3. 学习急救知识:学习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提高自救能力和他人救助能力。
总之,心搏骤停是一种危急情况,需要及时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
掌握心搏骤停的急救常识,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也可以为他人的生命安全提供帮助。
希望大家都能了解并掌握心搏骤停的急救知识,做好相关的预防和救治工作。
心脏呼吸骤停与心肺复苏护理一、概述(一)心脏骤停的概念心脏骤停一般是指患者在心脏相对正常或无全身性严重致命性疾病情况下,在未能估计到的时间内,心搏突然停止,从而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突然中止,若不及时处理,会造成脑及全身器官组织的不可逆损害而导致死亡。
(二)心肺复苏的概念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患者所采取的抢救关键措施,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心脏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颤动,以及尽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重新恢复自主循环的急救技术。
心肺复苏的目的是开放气道、重建呼吸和循环。
只有充分了解心肺复苏的知识并接受过此方面的训练后,才可以为他人实施心肺复苏。
(三)临床表现及判断标准(1)意识突然丧失。
(2)大血管搏动(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出。
(3)瞳孔散大。
(4)皮肤粘膜呈灰色或发绀。
(5)手术患者创面血色变紫,渗血或出血停止。
临床上只要具备前述临床表现中的前两项,即可判断为心搏骤停,应立即进行抢救。
二、心肺复苏(成人,使用简易呼吸器)(一)评估和观察要点(1)确认现场环境安全。
(2)确认患者无意识、无运动、无呼吸(终末叹气应看做无呼吸)。
(二)操作要点(1)立即呼救,同时检查脉搏,时间<10s,寻求帮助,记录时间。
(2)患者仰卧在地面或坚实的垫板表面。
(3)暴露胸部腹部,松开腰带。
(4)开始胸外按压。
术者将一手掌根部紧贴在患者双乳头连线的胸骨中心,另一手掌根部重叠放于其手背上,双臂伸直,垂直按压,使胸骨下陷至少5cm,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完全反弹,放松时手掌不能离开胸壁,按压频率至少100次/min.(5)采取仰头举颏法(医务人员对创伤患者使用推举下颌法)开放气道,简易呼吸器连接氧气,调节氧流量至少为10~12L/min(有氧情况下)。
使面罩与患者面部紧密衔接,挤压气囊1s,使胸廓抬起,连续2次。
通气频率8~10次/min.(6)按压和通气比为30:2.(7)反复5个循环后,进行复苏效果评估,如果未成功则继续进行心肺复苏,评估时间不超过10s.(三)心肺复苏的有效指征(1)病人散大的瞳孔缩小。
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一、心搏骤停心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是心脏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
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由心脏原因引起的死亡。
(一)心搏骤停的常见原因导致心搏骤停的主要原因包括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因素。
1.心源性原因心源性原因是心脏本身的病变所致。
(1)冠心病:是造成成人心搏骤停的最主要病因,约80%心脏性猝死是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引起,而这些冠心病患者中约75%有急性心肌梗死。
(2)心肌病:各种心肌病引起的心脏性猝死约占5%-15%,如肥厚梗阻型心肌病、致心率失常型心肌病等。
(3)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室停顿。
2.非心源性原因非心源性原因是因其他疾患或因素影响到心脏所致。
(1)各种原因所致呼吸停止:如气管异物、溺水、窒息等引起的气道阻塞,各种休克以及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等,均可导致呼吸停止,引起心肌严重缺氧而发生心搏骤停。
(2)严重的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严重低血钾、高血钾等电解质紊乱,严重酸中毒等可影响心脏自律性和心肌的收缩性,最终可引发心搏骤停。
(3)突然意外事件:如严重创伤、电击伤等可导致心搏骤停。
(4)其他:低血容量、各种药物中毒(如抗心律失常药物、洋地黄类药物、钙离子拮抗剂、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等)或过敏反应、诊断性操作如血管造影、心导管检查等均有可能造成心搏骤停。
不论何种原因,最终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心脏电活动和生理功能,或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出量降低;或引起冠状动脉灌注不足;或导致心律失常,成为导致心搏骤停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二)心搏骤停的临床表现及判断1.临床表现(1)意识丧失,或全身短暂性抽搐。
(2)心音消失、脉搏摸不到、血压测不出。
(3)呼吸断续,呈叹息样或短促痉挛性呼吸,随后呼吸停止。
(4)瞳孔散大、固定。
(5)面色苍白或发绀。
2.判断标准心搏骤停时,出现较早而最可靠的临床征象是意识突然丧失伴大动脉搏动消失。
二、心肺脑复苏(CPCR)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心搏、呼吸停止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应用胸外按压或其他方法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心脏自主搏动和血液循环,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并恢复自主呼吸,达到恢复苏醒和挽救生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