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教学设计山东光远中学 王新伟(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6
《我的老师》教案教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我的老师》一文,了解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 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朗读、思考、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 学会尊敬和感激老师。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2. 引导学生正确表达自己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我的老师》全文。
2. 相关教学多媒体课件或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板书课题《我的老师》,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1.2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 朗读课文2.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2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学习课文3.1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理解重点句子和词语。
3.2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重点问题,教师解答。
4. 体会感情4.1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4.2 学生分享自己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5. 拓展延伸5.1 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尊敬和感激老师的原因。
5.2 教师总结,强调尊敬和感激老师的重要性。
6. 小结作业6.1 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尊敬和感激老师的重要性。
6.2 学生课后写一篇关于尊敬和感激老师的作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对问题的思考深度。
2. 作文评估:课后作文将作为学生对尊敬和感激老师理解与应用的评估,注重内容的完整性、逻辑性和情感表达的真实性。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将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反馈。
2. 针对学生的表现,教师将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八、课程扩展1. 邀请学校老师或者教育专家来课堂分享他们与学生之间的感人故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老师的工作和付出。
2. 组织学生参观学校老师的办公室或者备课室,了解老师的工作环境和准备课程的辛勤。
《我的老师》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我的老师》这篇文章,理解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 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主题,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 学习文章中的优美语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与老师之间的深厚感情。
2. 学会欣赏和赞美老师,培养尊敬老师的品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我的老师》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教学课件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播放赞美老师的歌曲,营造尊敬老师的氛围。
1.2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2 学生边读边画出文章中的优美语句,进行感悟。
3. 合作交流3.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3.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4. 课堂讲解4.1 教师针对文章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4.2 教师强调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5. 情感教育5.1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赞美老师,培养尊敬老师的品质。
5.2 学生分享自己与老师的故事,增进师生感情。
6. 课堂小结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尊敬老师的重要性。
6.2 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对下一次课的期待。
7. 作业布置7.1 学生回家后,给老师写一封感谢信,表达自己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7.2 学生抄写文章中的优美语句,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表演,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体会作者与老师之间的情感。
2. 邀请学校老师参与课堂,让学生向老师提问,增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
七、课堂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评价其表达情感的准确性。
2. 学生分享感谢信,评价其对老师的理解和感激之情。
八、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对课堂教学的建议。
《我的老师》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我的老师》这篇文章,理解并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 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的老师》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3. 讨论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的表现。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一、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内容和表达方式。
3. 运用互动教学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二、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和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老师的思考。
2. 阅读课文: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和情感。
3.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4. 讨论与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的表现。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老师的短文,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一、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讨论情况来评价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 通过学生的短文写作来评价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反馈1. 在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倾听学生的回答和讨论,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2. 对于学生的短文写作,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工具一、教学资源1. 课文《我的老师》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二、教学工具1. 投影仪或电子白板,用于展示课文和相关资料。
2. 笔记本和笔,用于学生做笔记和写作。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一、教学计划1.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 第二课时:分析课文,讨论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3. 第三课时:总结与反思,学生写作短文。
二、时间安排1. 第一课时(40分钟):导入新课,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我的老师》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交流。
(3)能够分析并欣赏课文中描绘老师形象的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评价老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整体理解和朗读。
(2)运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交流。
(3)分析并欣赏课文中描绘老师形象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长句的理解和朗读。
(2)运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交流。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我的老师》。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教学卡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老师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他们对老师的看法和经历。
(2)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我的老师》,并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期待。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提问学生关于课文的问题,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 词汇与句型:(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复习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2)学生进行口语练习,运用关键词汇和句型进行交流。
4. 写作练习:(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他们自己的老师的短文。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反馈。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等,以便对教学进行改进和调整。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写作等。
2. 口语表达:评估学生在口语练习中的语言流畅性、准确性和表达能力。
《我的老师》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阅读《我的老师》这篇文章,了解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培养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感激之心,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通过阅读《我的老师》这篇文章,了解作者与老师之间的故事和情感。
分析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并对文章中的情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以小组讨论、分享感悟的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文章中的情感和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文章的音频或视频版本,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章的情感。
使用图表、图片等视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章的内容。
使用小组讨论和分享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教学步骤引入:向学生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阅读: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中的情感和意义的理解和感悟。
总结: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价值观。
3.2 教学活动引入活动:向学生展示作者的图片或相关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阅读活动:让学生独立阅读文章,并在阅读后进行分享和讨论。
分析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表达方式,进行解读和讨论。
讨论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中的情感和意义的理解和感悟。
总结活动: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价值观。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参与度、讨论和表达来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我的老师》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作者背景,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老师的特点和品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
(3)通过模仿、创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的情感。
(2)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分析课文中老师的特点和品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老师的内心世界。
2.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
3. 模仿、创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我的老师》。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曾经教过自己的老师,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情。
(2)简介作者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章氛围。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生字词的学习。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大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结构。
(2)分析课文中老师的特点和品质,引导学生尊敬老师。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你对哪个老师印象最深刻?他/她有哪些特点和品质让你尊敬?(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感受。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小练笔。
(2)学生模仿课文,创作一篇关于自己老师的短文。
6. 课堂总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尊敬老师的价值观。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热爱学习、积极向上。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老师有哪些教育方法值得我们学习?2. 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学习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老师是如何帮助解决问题的?3. 教师分享经验:如何做一个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七、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我的老师》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我的老师》这篇文章,了解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 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思想感情。
3. 提高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的老师》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作者对老师的描述和情感表达。
3. 讨论如何尊敬和感激老师。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一、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描述。
3. 运用情感教育法,培养学生的感情态度。
二、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和课文背景。
2. 学生自读课文《我的老师》。
3.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课文内容。
4. 分析课文中的描述和情感表达。
5. 总结课文主题,引导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思一、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检查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掌握和内化程度。
二、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及时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3. 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感。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工具一、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我的老师》。
2. 与课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素材。
3. 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
二、教学工具1. 投影仪或白板。
2. 多媒体教学软件。
3. 教学卡片或板书。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一、教学计划1. 安排两个学时进行本节课的教学。
2. 第一个学时用于阅读和理解课文。
3. 第二个学时用于讨论和表达。
二、时间安排1. 第一个学时:阅读课文(20分钟),讨论课文内容(20分钟)。
2. 第二个学时:分析课文描述(30分钟),总结课文主题(10分钟),布置作业(10分钟)。
六章:教学活动设计一、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 分组讨论,分享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我的老师》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老师的特点和品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和品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的情感,认识到老师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中所描述的老师的特点和品质。
难点:1.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和品质。
2. 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我的老师》全文。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教学多媒体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尊敬老师的文章或故事。
(2)提问:你们对老师有什么样的情感?为什么?2. 自读课文:(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所描述的老师的形象。
a. 课文中的老师有哪些特点和品质?b. 课文中的学生是如何尊敬老师的?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认读。
(2)让学生组内交流,讲解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4. 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细节,分析老师的特点和品质。
(2)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和品质。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所描述的老师的特点和品质。
(2)提问:你们认为怎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为什么?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尊敬老师的短文。
2. 拓展作业:(1)收集有关尊敬老师的名言警句。
(2)观察身边的老师,了解他们的特点和品质,与同学交流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我的老师》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我的老师》,了解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1.2 教学内容课文《我的老师》的阅读与理解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探讨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的表现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2.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利用网络资源提供相关阅读材料使用小组讨论工具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作者的照片和简介,引导学生对作者产生兴趣。
3.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我的老师》,并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3 重点词汇和句子分析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3.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的表现,并分享各自的观点。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和课后作业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材料课文《我的老师》文本多媒体课件相关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工具第六章:拓展活动6.1 活动一:感恩卡片制作让学生制作一张感恩卡片,写下自己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和祝福的话语,以表达对老师的敬意和感谢。
6.2 活动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作者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场景,通过表演来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第七章:教学实践与案例7.1 实践一:采访老师让学生分组采访学校的老师,了解老师们的工作情况和学生对他们的评价,以此增进学生对老师的了解和尊敬。
7.2 案例分析:优秀学生作品展示选取一些学生在课堂上的优秀作品,如作文、绘画等,进行展示和分析,以此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八章:教学反思与改进8.1 反思一:教学效果评估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
8.2 改进措施:教学方法调整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尝试采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我的老师》最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我的老师》这篇文章,了解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 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质。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 分析文章中的形象描写,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体会文章中深层次的情感表达。
2. 学会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合理的推理和判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我的老师》2. 相关参考资料3. 多媒体教学设备4. 教学课件教案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一下自己对老师的印象,思考一下老师在自己心中的位置。
2. 提问:你们觉得老师是一种怎样的职业?你们尊敬老师吗?为什么?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阅读课文《我的老师》,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 学生阅读完毕后,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三、情感体验(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 学生分享自己心中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教师进行情感引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尊敬老师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老师的作文,题目为《我的老师》。
第二课时一、作业反馈(5分钟)1. 教师对学生上节课的作业进行反馈,指出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进行自我调整和改进。
二、文章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我的老师》中的形象描写,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中形象描写的理解和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做一个尊敬老师的好学生?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山东光远中学王新伟(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及重点]
1、训练学生从课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概括的能力和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2、领会安妮·莎利文对学生的深沉的爱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教学课型及课时]
1.自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
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海伦·凯勒,这是世界各国,特别是有志青年人众所周知的名字。
她是一个美国人,她出生才19个月,就失去了视力听力,不久又变哑,生命的开端就是多灾多难的。
但幸运的是这个病弱的生命受到一位优秀老师——莎利文小姐的关爱和栽培,使她顽强地成长起来,使她生命之火燃烧并焕发出无比的
光芒,照亮了人类精神的殿堂。
这个残疾儿童最后成长为一名作家、教育家。
海伦·凯勒的故事在诸多方面都给我们以启示,但最重要的启示应该是“爱”,爱生命、爱人、爱学习、爱思考。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海伦·凯勒的一篇文章——《我的老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位杰出的学生的老师——莎利文小姐。
(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解题
海伦·凯勒,美国作家、演讲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她出生后19个月,就丧失了视力和听力,而且变成哑巴。
后来,她的父母亲要求当地的盲人学校给予帮助,该校派莎利文老师到她家里协助,海伦借触摸的方法学会了聋哑语言,她利用点字系统学会了阅读,又用一种特殊的打字机书写。
十岁时,学会了说话,后来在剑桥女校求学,1900年读大学,1904年她大学毕业,并和莎利文老师合作她的自传《我的一生》,此书一出,引起了文坛的轰动,她的故事不但感动和激励着千百万的残疾人,也使无数的正常人为之震憾,使他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
此后,她又参加了各种社会活动,她经常来回演讲,写了数本书,1927年她开始为美国盲人基金会募捐,致力于盲人事业。
出版了《我的宗教》一书,1930年出版第二本自传《中流》。
她被人们称为美国女英雄。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在认识莎利文老师前,海伦·凯勒是凭什么去接触世界的?海伦在学习方面有哪些不利因素?请对比自己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身有残疾,又聋又哑又盲。
2.在海伦·凯勒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谁为她铺平了一条道路?
明确:莎利文老师。
3.莎利文老师是教了海伦什么,是怎么教的?她的教学方法有什么优异之处?
明确:(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并归纳)莎利文老师是利用实物来教导“我”认识具体事物,认识自然界。
例如:她“给我一个洋娃娃。
我玩了一会儿以后,她慢慢地在我手上拼了四个字母‘d一o 一l-l ’(洋娃娃)。
这种用手指拼字的方式使我很感兴趣。
我不断模仿老师的做法,后来我也学会了拼字··、…”再如“我们走到井边,有人在吊水,我的老师把我的手放到水里。
清凉的水涌到我的手上时,老师在我的手心中拼了‘w—a—t-e—r’(水)这个字,开始她拼得慢,后来越拼越快,我的注意为全凝聚在她的手指上。
突然,我似乎重新记忆起了被遗忘的往事而引起欢乐的激情。
语言的奥秘打开了我的心扉,我懂得了“水”是清凉的……这个字是活生生的。
”
(莎利文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爱”的?)(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并归纳)通过理解教法,教会海伦认识“爱”的莎利文老师是从生活中和比喻的方式中教导致认识爱的。
“莎利文小姐把她的手臂温存地围着我的脖子,在我手上拼写了‘我爱海伦’……她把我拉得更近,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就在这里。
’…… 老师回答说,‘爱’就像云一样。
你不能摸到云,但你会感觉到雨。
同样,你不能摸到
‘爱’,但是你知道人的温情可以灌注到每一样东西中去。
没有爱你就没有欢乐,你就不愿游玩。
”
4.在和莎利文老师相处的日子里,世界在海伦·凯勒的心目中有了什么样的变化?
明确:
5.你觉得莎利文老师是怎样一位老师,是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来?
明确:莎利文老师是一个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有良好的教学方法的好老师。
(从这些问题入手,我们很快会发现,莎利文老师确实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好老师。
作者是一个盲人,在认识莎利文小姐之前,她对世界的感受是不全面的,她的一切都只能靠有限的触摸来完成。
在认识莎利文小姐之后,她认识世界的范围扩大了,而且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这个过程对常人来讲并没有什么,但对于一个盲人,聋哑人来说就
显得不可思议了。
无论从观察世界还是从认识世界的角度上讲,还是从莎利文老师教学的角度讲都是一曲感人的颂歌。
)
6. 作者对莎利文老师的感情是什么?
明确:(品味作者的师生真情。
由于海伦年幼,又生残疾,因此失去了很多认识世界的机会。
正是莎利文小姐,以一个教师的角色,使海伦完成了从一个残疾人到常人的转变,而这种转变经历了十数年的时间,日久生情,那种特殊的师生情谊恐怕是其他任何东西所不能代替的。
因而,在阅读时体会起来也才十分不易。
而这一点,正是文章的的真情和价值所在。
)
7.最后,我们以全班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段。
师生齐读……
8.结束语
师生情,是人间最为美好的情感之一;尊师爱生,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作为老师,我从这篇课文中领悟到怎样做个好老师;作为学生,我们大家也应该从海伦·凯勒的热爱学习中感悟到怎样做才算是一名好学生。
让我们各自都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获得心灵的熏陶吧。
『布置作业』
同学们课下继续思考海伦能够取得成功的奥秘,并把你思考的结果写成一篇短文,字数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我的老师
科学的教学方法深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