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教学论文 培养、落实学生的“学习与探究”精神
- 格式:pdf
- 大小:96.46 KB
- 文档页数:2
追根溯源,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品质内容提要:由于编写匆忙,引用疏忽,排印失误,校勘不精等多种原因,使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在人名,人物关系,活动时间等历史知识方面出现了一些错误,从而影响了教材的质量,给学生造成了错误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适当利用这一资源,引导,鼓励学生发现,探究并改正这些瑕疵,从而培养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而探究事物真相的学习品质.关键词:追根溯源;培养;探究;学习品质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的开设,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了解近代社会中外民主思想的发展和斗争实践,树立民主观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大有裨益.然而由于编写匆忙,引用疏忽,排印失误,校勘不精等多种原因,使其在人名,人物关系,活动时间等历史知识方面出现了一些错误,从而影响了教材的质量,给学生造成了错误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适当地利用这一资源,引导,鼓励学生发现,探究并改正这些瑕疵,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独立思考,探究事物真相的学习品质. 探究一,查理二世是詹姆士一世的儿子吗人教版《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以下统一简称为《历史选修2》)第19页"流亡海外的詹姆士一世之子带领保王分子,返回伦敦,登上王位,称为查理二世."发现这一瑕疵后我让学生对此进行了认真地探究.学生翻阅了许多资料,在《世界近代史·上》(王荣堂,姜德昌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5月第二版)第42页发现"……查理一世之子查理二世为国王".同时,为了更稳妥,笔者又让学生上网查询了教材涉及到的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查理二世的简介,结果发现:詹姆士一世(JamesⅠ,1566——1625年),1603年伊莉莎白一世去世后,苏格兰国王詹姆士一世以血统关系入继为英王 (1603~1625年),建立斯图亚特王朝(Stuart Dynasty).詹姆士一世是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第一位国王.1625年詹姆士一世逝世后,其子查理一世继位,1625——1649年在位.查理一世(Charles Ⅰ,1600年11月19日——1649年1月30日),斯图亚特王朝国王,英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处死的国王.查理一世有两个儿子——查理二世和詹姆士二世.查理二世(Charles Ⅱ,1630——1685年),斯图亚特王朝国王,于1660年登上王位.查理二世于1685年死后,其弟詹姆士二世继位.经过探究,学生们发现查理二世是查理一世的儿子,是詹姆士一世的孙子,而非像教材所说的是"詹姆士一世之子".探究二,教士和贵族同是第一等级吗《历史选修2》第61页"在三级会议上,以教士和贵族为代表的第一等级同由农民,工人,城市平民和资产阶级组成的第三等级产生了直接的对立."教士和贵族同是第一等级吗 由于这一问题学生在初中历史和本教材前面都学过,所以我提出问题后决定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学生很快就在教材第30页〖历史纵横〗中找到"第一等级教士和第二等级贵族,为特权等级……".还有的学生找到了初中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79页用图式说明第一等级是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也有学生从高三的学生借来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从其第38页找到"18世纪下半期……法国仍然是欧洲大陆上一个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封建等级森严.社会成员被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第三等级包括农民,工人,城市平民和资产阶级.最后学生们经过探究得出——教士是第一等级,贵族是第二等级,显然不能把教士和贵族统称为第一等级,如果要把他们放在一起可以称为"特权等级".经过两次这样的探究,学生们的探究热情被调动了起来,由原来认为教材不会有错到认为教材虽然是权威但也有时会出错,因此在学习时就敢动脑筋去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进行认真地探究.结果就有了以下几次的探究:探究三,罗伯特·沃波尔和罗伯特·华尔波尔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有一次在教学中学生向我提出了:罗伯特·沃波尔和罗伯特·华尔波尔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历史选修2》第47页是这样叙述的:"英国责任制内阁的正式形成,是与英国第一位实际上的首相,著名国务活动家罗伯特·沃波尔密切相关的." "……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主持."而在教材同页下段"辉格党的领袖华尔波尔实际上是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他当政期间,英国的内阁制开始形成."教材第48页的〖历史纵横〗又简介了罗伯特·华尔波尔.教材的这些内容不仅会让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就是有的老师也会这样认为甚至会产生错误的认识.如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济宁市教学研究室编写的《人教版历史选修2:新课程同步导学》(2006年2月第2版)第34页就围绕着这一内容出了一道选择题: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实际上的首相是A.罗伯特·沃波尔 B.华尔波尔 C.克林斯顿 D.罗素.这里就把罗伯特·沃波尔和罗伯特·华尔波尔当成了两个不同的人.学生提出了这一问题后,我把这个问题在课堂上又顺势向全班同学提了出来.学生们情绪高涨,立即进行了探究.结合教材正文内容以及第47页,48页的〖历史纵横〗,学生很快就判断罗伯特·沃波尔和罗伯特·华尔波尔是一个人.学生们余兴未尽,提议课下继续收集资料.经过探究,学生发现罗伯特·沃波尔和罗伯特·华尔波尔的英文名字都是Robert Walpole,生卒年份均为1676——1745年,均为英国下院多数党辉格党领袖,均在1721年4月4日——1742年2月1日任首相,并且都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任首相,因此确定罗伯特·沃波尔和罗伯特·华尔波尔就是同一个人.探究四,马克思是1814年大学毕业吗在学习中,有学生发现《历史选修2》第100页"1814年初,马克思在大学毕业论文中……"显然错了.因为同页教材〖历史纵横〗"1835年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和马克思图片下的生卒时间(1818——1883),可以确定马克思不是1814年大学毕业.经历史学习小组考证,马克思应是1841年大学毕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适当利用教材瑕疵这一资源,大胆引导和鼓励学生不盲从,不迷信权威,指导学生学会发现,探究并改正这些瑕疵,培养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而探究事物真相的学习品质.。
高中学生历史教学论文10篇第一篇:高中历史自主学习意识培养一、实施先学后教,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先学后教模式是相对于先教后学模式而言的,该模式最大的亮点就是学生从上课开始就是自学,有目的地自学,这样不仅给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所以,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有效地将先学后教模式应用到课堂之中,以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以先学后教模式在《明治维新》教学中的应用为例进行概述。
先学:带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我,并自主地将明治维新和清朝的“百日维新”进行对比学习。
当堂练环节:(1)日本明治维新取得巨大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是____。
(2)试说明百日维新失败与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影响因素。
(3)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主要的成果是____。
……后教:我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以及当堂练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以确保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同时,也促使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带来的乐趣,进而,使学生以积极的学习态度走进历史课堂,成为课堂发展的主体。
二、借助小组讨论,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讨论是历史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师的“一言堂”,而且,也有助于生生之间的交流,对高效率的历史课堂的顺利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实施小组讨论模式时,教师要选择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要鼓励学生自主发表意见、看法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知识的中心思想。
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立足于历史教材,要借助小组讨论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确保历史课程价值的最大化实现。
例如,在教学《毛泽东思想》时,为了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也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授课的时候,我选择了小组讨论模式,首先,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确保课堂面向全体学生,接着,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讨论,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也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新议摘要:在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努力做到师生平等,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历史教师要根据历史课程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悟历史,教学互动,共同参与,创建和谐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谈一下对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思考一、引言新课程改革作为新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生长点和突破口,备受人们的关注,它所体现出来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同和实践。
在教学中我们本着一切为了促进学生发展,一切为了促进教师成长的目标,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双基为中心,考试为中心”的课堂结构,逐步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生活为中心,三维为中心,全面评价为中心”的课堂模式。
那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高中历史教学,这是摆在广大高中历史教师面前的一个艰巨而又重大的任务。
笔者结合短短的一年多的实践,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
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一)转变观念,领会新课程理念。
历史上每一次重大改革,首先是思想的变革。
新一轮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材内容的选取到知识的呈现方式,从课程结构到课程评价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全新价值观念。
新课程实施的重点在教师,教师实施新课程重点在观念上转变。
教师要研读新课程相关的书籍,阅读专业杂志和上网浏览学习新知识,及时转变观念。
新课程基本目标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其秉承着两个教育理念:使所有学生和学校实现双赢,培养健全的人格或者公民基本素养;贯彻两个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体现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行四个举措: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教学内容,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知易行难,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就是要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广大教师有意识地、主动地、不断地尝试尤为重要。
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共7篇)大文斗范文网会员为你整理了“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7篇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篇一:历史教学论文历史教学专题论文摘要:本人主持的甘肃省“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历史新课程德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已进入结题阶段,通过对我校高一、高二两个年级文科学生的调查研究,课题组对高中历史课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做了讨论和分析,参见拙文《管窥高中历史课德育现状》,发表于《新课程》杂志20xx年第四期。
对历史课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此不再赘述,本文旨在探讨应对的举措。
关键词:高中历史;德育现状德育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中学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针对当今中学德育和历史课程德育的现状和困难,笔者也思考如下。
一、提高学生的品质境界在时代的影响下,当今学生“对人不感激,对物不珍惜”,与物的距离拉近了,与人的距离拉远了,在他们身上缺失中华美德。
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知识在于教育”,对学生进行“境界”教育正是历史课和历史教师的责任。
在高中历史课中穿插典型的历史人物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可培养学生的品质境界。
爱是道德的'基础,仁爱是中华美德的象征,是普遍的道德标准,讲仁爱有利于家庭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孝悌是仁爱的表现,是做人做事的根本。
诸子百家思想是国学精华,孔子讲“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言:“兼爱非攻”……古人认为“百善孝为先”,孝为首德,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等等不胜枚举,这些都是培养学生仁爱孝悌品德的良好素材。
我国向以礼义之邦著称于世,而“重义轻利”则是传统精神中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
“舍生取义”、“见得思义”、“多行不义必自毙”等名言警语,几千年来一直被用以褒贬劝诫。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尚“礼”的传统,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建筑、科技……不论从哪一方面都可以看出中国人的这种谦和礼让之气,翻开史书,此类的言论更是无处不在。
第1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历史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本文以中学历史教学为背景,探讨历史实践教学的意义、策略及实施方法,旨在提高中学历史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中学历史;实践教学;意义;策略;实施方法一、引言历史教学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历史、热爱历史。
然而,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历史知识掌握不牢固,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较弱。
为改变这一现状,本文从历史实践教学的意义、策略及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历史实践教学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实践教学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从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历史实践教学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历史,通过参观、调查、访谈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将历史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历史实践教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
4. 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历史实践教学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历史实践教学的策略1. 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在设计实践教学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丰富教学内容。
2. 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加强师生互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加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4.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应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实践教学。
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法论文
摘要: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注重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阿拉伯也有类似的格言:“授人以鱼只给一饭之恩,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
”所以要提高能力,必须授人以渔,让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改变过去的传统式教学。
传统式教学以老师讲解为主,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学得被动、消极。
师生有个共识,那就是历史是死记硬背的科目,记住了就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在探索历史的发展规律方面没有足够的认识,就算有认识也是沿用别人的观点。
在高中历史新课标下,除了学好历史知识外,还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树立
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索的治学精神,学会思考,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理出线索、得出结论,古史今用,以史为鉴,明确得失,培养学生创造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
一、高中历史教学实施探究教学的意义
在新课改的倡导下,全国各地纷纷把探究性学习引入到高中教学的课堂中,让学生对知识的生成过程有了自己的亲自体验,其核心内容就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体性和主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
由于历史这门学科有其特殊性,历史的发展与当今社会和未来的发展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熟练掌握,在历史发展中借鉴某些科学的、正确的理论审视当代社会的发。
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论文因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有的高中历史教师还是以“以教材为本”的标准来评价课堂教学,偏向知识与技能目标,关注教学行为,看教师是否较好的处理教材内容,是否突破教学重难点等,而对于学生如何学,学生学习效果怎样,在评课时甚少关注。
而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也在“知识与技能”的根底上还增加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评价既要观察教师教学行为,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看课堂教学是否符合学生学情,学生是否形成自主意识,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综合能力等。
如有些以灌输为主授课方式,用“以教材为本”的评价标准看,能够促进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与能力,但以三维目标来评价,没有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缺乏方法与过程,也忽略了学生学情分析,不能有效达成情感价值目标。
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需要遵循课程标准,以三维目标为导向,重新审视课堂教学设计,使历史课堂核心从重视“教师教向”转移到“关注学生的学”,让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会学”。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翻开了道路。
在教学《辛亥革命》时,这一章节内容较多,怎样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融入学习,更好的理解与把握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及其历史意义,教师合理运用了多媒体,这是教学亮点之一,教学效果明显,比方可快速提炼丰富多样的图片、图示与图表等资源,形成生动形象的直观课件,拓宽教学空间,培养学生史料、整合历史信息的能力;可通过动画呈现事物开展过程,比方辛亥革命形势示意图等。
另外,还活用了历史情景剧,诱导学生置身情境之中,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使其多角度思考历史事件,转变学习方式,增强情感体验,强化学生学习热情,达成三维目标。
课堂教学评价是有效教学、展开教育决策的前提与根底,其范围包括教与学两方面,可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综合开展。
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探究论文开展高效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读史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探究论文,希望对您有用。
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探究论文篇一一、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高中历史的学习,排在首位的是要有兴趣。
那么兴趣要怎么培养呢?首先要试着摆正心态,清楚有了兴趣,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通过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的开展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历史学习的方法,实际上是指对有关的历史信息进行接收、加工及运用,涉及到对知识的掌握、学习技能的运用,也是能力的体现。
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二、精心安排课堂结构,有效利用课堂45分钟。
(一)吃透教材首先要宏观把握教材。
把每节课都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去,居高临下地讲述,掌握历史阶段特征。
其次是微观拓宽教材。
在使用教材时,对一些内容必须进行必要的充实和具体化,使之生动形象和更易理解。
这对提高学生的读史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很有好处的。
再次,深化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师在讲课时不但要突出重点、难点,还要注意深化各个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严谨的课堂结构严谨的课堂结构这是上好一节高效课的关键所在。
要做到这一点,使学生学活历史,我认为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首先是“严”与“活”的关系。
良好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既严肃又活跃。
做到严中有活,活中有严;严而不,活而不乱。
“严”表现在:课堂纪律要严;注重知识的准确性,做到史实准确、观点正确,褒贬分明;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严肃认真地对待,肯定正确答案,及时纠正错误的答案。
其次是“疑”与“释”的关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师要正确处理“疑”与“释”的关系,这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
可多用一些设问句、反问句来设疑,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合理运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讨论是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它强调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并去研究和探求真理;让学生多问“为什么”。
第1篇摘要:历史实践教学是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本文从历史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当前高中历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
一、引言历史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我国高中教育中逐渐受到重视。
它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将历史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素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历史实践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历史实践教学在高中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
二、历史实践教学的重要性1. 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历史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从而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2.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历史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实践教学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种兴趣的激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实践教学使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同时,关注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这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三、当前高中历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1. 教师对历史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教师对历史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认为实践教学只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2. 实践教学内容单一部分学校的历史实践教学内容单一,缺乏创新,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3.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部分学校实践教学资源匮乏,如场地、设备、师资等,导致实践教学难以开展。
4. 学生参与度不高部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低,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成效。
四、历史实践教学实施策略1. 提高教师对历史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历史实践教学培训,提高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使教师能够将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培养、落实学生的“学习与探究”精神
1、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质疑和探究的欲望。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们的思想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常常来源于好奇心。
”高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水平都有了相当的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比较强。
根据这一特点,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知识。
正所谓“学贵有疑,有疑才有所思”。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
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了一‘半’。
”在讲述《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这一节时,我的导入是展示几段不同的关于秦始皇的评论材料,学生通过影视书籍或多或少对秦始皇有所了解,自然而然对这些材料抱有不同的看法和疑问,而我就是利用它们的这种了解和疑问,让他们通过学习,去还原真正的秦始皇。
通过新颖的活动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学生不仅大大提高了学习历史的兴趣,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历史情境的理解。
问题教学策略是双向和多向的,可以教师问,学生答;也可以学生问,教师答;还可以学生问,学生答。
回答问题固然是一种能力,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能力。
比如在复习《古代政治制度》时学生就提出了颇有价值的几个问题:分封制为何在西周前期和后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的政治制度形成的背景和区别;君主专制制度为何在明清时期会走向极端等等。
我并没有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找准角度去分析问题,从而得到答案。
2、营造融洽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回答和创新的精神。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开展自我思考、自由探究的活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创新求异,使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主体探索和体验来逐渐形成勇于探究、敢于实践的个性品质和独立探究的能力。
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后,老师千万不要马上向学生奉送所谓的真理,而是引导、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生动地思考问题,让学生自己自由驰骋在探究学习的广阔时空之中。
只要我们充分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放手解放学生,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我在讲述《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这一专题时,并没有上来就给学生把所谓的“知识点”、“考点”一一罗列,而是选择了几组关于衣食住行方面不同时期的图片及反映社会习俗方面变化的史料和影像资料,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一节课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
学生的兴趣很浓厚,气氛很热烈,因为这些都和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他们能够很好的感知和理解。
结果也是出乎我的意料,学生自己整理了框架体系,从衣、食、住、行、习俗、传媒等方面分类按时间顺序把变化情况一一罗列好,并提出了很多问题。
当然这些问题我没有回答,也是让他们自己解决。
尽管答案多种多样,有的同学给大家“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有的同学给大家现身表演,还有的同学争论地面红耳赤,但是我却很高兴地看到:原来学生的知识面竟是这样的宽广,思维竟是如此敏捷,他们对于问题的看法竟是比我们所谓的“标准答案”还要标准和丰富。
3、开展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交流合作和竞争的意识。
孔子曾说:“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合作学习是历史课堂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他是在个人思考探索的基础上,开展同伴合作,小组讨论,解决个人思考探索中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应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教学中既可通过对教学内容重难点设疑,组织学生进行限时性课堂小组讨论,也可结合学生经验和生活实际,对重要的历史问题进行专场课堂讨论或辩论,还可以让学生分工查找资料,进行社会调查,再分享“智慧成果”。
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活动建议,其中特别强调开展课堂讨论和社会调查,而讨论和调查都是需要通过合作才能顺利进行的探究性学习问题。
因此,探究式课堂教学应把课堂讨论作为教学常态,以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达到合作解疑的目的,并养成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