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提灯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1
《盲人为什么提灯》内容不多,先将全文录在下面:
有一个盲人,晚上出门总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
别人看到了,很是奇怪,就问他:“你又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走路?”
那个盲人认真地回答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当然不是为自己照亮道路,而是为了给别人照亮,让他们能看见我,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保护了自己。
”
“既帮助了别人,又保护了自己”。
朴实无华的语言,含义深刻的道理;看似简单,实施困难。
这倒使我想起了另外三个故事来:
第一个故事:
山路,公共汽车上,几名歹徒在向女司机耍流氓,一男子汉见义勇为,被流氓打得遍体鳞伤,其他乘客视而不见。
女司机被逼下车,受辱后,又和歹徒们一同回来。
上车后,女司机赶那男子汉下车,那男子据理力争,乘客们却帮女司机往下赶那男子汉,那男子无奈,只好途中下车。
之后,女司机立即加大油门,结果,车上人员无一幸免。
第二个故事:
外国一军人转业了,回家前给父母打来了电话,说要带一残友回家且与他永远相伴,父母坚决不允,儿子只好挂断电话。
第二天,父母接到部队打来的电话,说他们的儿子已坠楼身亡。
到现场,父母才发现,原来儿子的残友就是他儿子自己。
第三个故事:
司机撞人速逃逸,不知伤者是妻娘;医生下班不扶伤,原来死者是老娘。
不顾道义祸双至,夫妇二人如何想?
三个故事看似偶然,又纯属必然。
女司机死得壮烈,她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不肯帮助别人就等于害自己。
从五十年代末开始,“我为人人”流行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后来“助人为乐”也流行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读了《盲人为什么提灯》我又想起了这两句话。
盲人提灯笼读后感
《盲人提灯笼》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盲人在黑暗中提着灯笼寻找光明的故事。
这个故事让我深受触动,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小说中的盲人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他在黑暗中不放弃寻找光明的希望。
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哪怕生活再艰难,只要我们抱着希望,就能找到光明。
这让我深受鼓舞,让我明白了生活中的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有勇气和信心,就一定能克服一切困难。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盲人的坚强和乐观。
他没有因为自己的残疾而放弃,而是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生活的美好。
这让我明白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不是我们所拥有的,而是我们如何面对生活,如何对待困难。
正如书中所说的,“我们不能选择生活给我们的命运,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去面对它。
”。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明白了,生活中的困难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面对它。
只要我们抱着希望,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找到生活的光明。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盲人提灯笼》是一本感人至深的小说,它让我明
白了生活的真谛,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不仅让我
感受到了盲人的坚强和乐观,更让我明白了生活中的困难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面对它。
这本书让我受益良多,让我对生活有
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只要我们抱着希望,坚持不懈,就一定
能找到生活的光明。
《盲人提灯笼》阅读答案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
你所见过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盲人提灯笼》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盲人提灯笼”本是一则笑话,指一个人做事没用大脑想,尽是做些多此一举的事。
最近我从朋友那儿得到新诠释。
这位朋友是这么说的`:有一个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了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灯笼走路?”那盲人满心欢喜地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也等于帮助自己。
”有一次,我搭朋友的车,就借花献佛,再将这则故事叙述一遍与他分享。
朋友听后,颇有同感,又以自己的实际经验加以佐证。
他说:“以前我开车经过隧道,总是不喜欢开车灯。
一来隧道不长,里面的光线还不差;二来嫌麻烦,认为实在没有必要开开关关。
不料有一天被迎面而来的大卡车撞了个正着,险些丧命黄泉。
后来我才觉悟到,开车灯是给对方看的,因为车子进入隧道,是从亮处进入暗处,视觉难免调整不过来,加上对面来车不开灯,那实在太危险了……”世上的朋友,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自己走路是多么孤寂与危险,旦夕祸福,没有人知道你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
假如能学学提灯笼的盲人,为别人照路,也照亮自己。
时时帮助和关怀别人,别人也就帮得到你,所谓为善至乐就是这个意思吧。
(1)“盲人提灯笼”是歇后语,其下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词中的字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请写下来。
借花献佛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善至乐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一:《盲人提灯笼》盲人提灯笼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盲人一手拿着根小竹竿小心翼翼地探路,一手提着一只灯笼。
路人问“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走路?”“我提着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我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
而且,由于我的灯笼为别人带来光亮,为别人引路,人们也常常热情地搀扶我、引领我走过一个个沟坎,使我免受许多危险,你看,我这不是既帮助了别人,又帮助了自己探究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角度回答,盲人提灯笼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衔接知识点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篇二:《盲人提灯》一个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
人们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走路呢?”盲人说“我提着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了路,同时别人也容易看到我,不会撞倒我。
这样既帮助了别人,也保护了我自己。
篇三:《盲人不知灯熄》盲人不知灯熄一位盲人辞别朋友时,他的朋友给他一只灯笼。
他对朋友说“我不需要灯笼,无论明暗,对我都是一样的。
”朋友答道“这点我知道,但如果不带的话,别人也许会撞到你。
”这位盲人听后便打着灯笼回去了。
走着走着,突然有人撞倒了他,他生气地说“难道你看不见这盏灯笼?”路人指着灯笼说“老兄!你的灯笼早已经熄了。
”【感悟】对盲人来讲灯笼的作用不是为他照路,而是能够让别人看到盲人的存在。
如果你是那个盲人,你能知道那个灯笼已经熄灭了吗?你遇到这样的情况,是否也像这个盲人这样,大多数人都是类似的结果。
如果朋友没有送给他这盏灯笼,那么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朋友是为朋友带来方面,他这样做事出于好心,但是盲人毕竟是盲人。
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要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给他们切实的帮助。
有时候学生就像这个盲人,老师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他们不会应用这个方法解决问题。
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教师要抓住主要方面解决问题。
盲人提灯笼的后半句
《盲人提灯笼的后半句》是一句充满哲理的谚语,它揭示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智慧和勇气。
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在黑暗中,我们也应该持续努力,寻找希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活中,我们经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感到迷茫和无助,好像被黑暗所笼罩。
然而,就像盲人提灯笼一样,我们应该学会在困境中寻找光明。
我们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
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我们都不能放弃希望。
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事情会变得更好。
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成长。
面对困境,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这些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我们可以更加自信地面对困难,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我们要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
就像黑暗只是一时的,总会有光明的到来。
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们就能够找到出路,走向成功。
《盲人提灯笼的后半句》是一句鼓舞人心的谚语,它告诉我们,在困境中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成长,并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黑暗中找到光明,克服困难,走向成功。
三个“盲人提灯”的故事,三种立意,你认为哪个好?三个“盲人提灯”的故事,三种立意,你认为哪个好?海城·三个“盲人提灯”的故事,三种立意,你认为哪个好?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一位盲人辞别朋友时,他的朋友给他一只灯笼。
盲人说:“我不需要灯笼,无论明暗对我都是一样的。
”朋友说:“这点我知道,但如果不带的话,别人也许会撞到你。
”这位盲人听后便打着灯笼回去了。
走着走着,突然有人撞到了他,他生气地说:“难道你看不见这盏灯笼?”路人指着灯笼说”:老兄!你的灯早已经熄了。
”要求全面审读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立意:盲人根本看不见,却提着灯笼行走,原意是讽刺一个人不用脑子思考,尽做一些多此一举的事。
也可翻出新意:盲人提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自己,不会误撞到自己,这样就可保护自己的安全。
盲人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帮助了别人,为他人着想,实际上也能惠及自身,为善至乐。
从朋友提建议到最终路人撞上盲人的角度看用心与效果之间是有距离的。
适用范围:用心与效果、付出与回报、帮人与帮己。
参考立意:1.要换位思考。
2.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帮助别人应从他人的实际出发。
其他角度:1.为善者至乐。
2.予人方便,予已方便。
3.给予就是获得。
参考拟题:《推己及人,点亮心灯》《再次点亮你的灯笼吧》《彼所不适,勿施于人》《助人者自助》《为自己也是为他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贵州省八校联盟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命题:遵义四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有则民间故事,一位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总是手提一盏明亮的灯笼。
别人总觉得很奇怪,不时发出风言风语,有人说他是痴呆症患者,也有人责怪他说:“你自己是个盲人,眼睛已看不见,白天黑夜不是一个样吗?何必多此一举?”后来,盲人终于道出了心声:“我黑夜提灯笼不是照明自己而是照亮别人,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撞倒我。
盲人提灯笼的故事篇一:一位盲人挑一盏灯笼在漆黑的街道行走一位盲人挑一盏灯笼在漆黑的街道行走,当不解的苦行僧问他时,他回答:既为别人照亮,也为别人不撞到自己。
读罢顿觉眼前一亮,又暗暗赞叹,此真乃智者也!处在黑暗之中,方知光明之可贵。
灯是爱与光明的化身,而此处灯更是智慧之显现。
巴金曾深谙灯之妙而做文章,歌颂其博爱。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医生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深夜接到一个求治电话。
医生问:这样的夜晚,这样的天气,我如何才能找到你的家呢?那人便说:我会通知村里的人亮起他们的灯的。
医生到那儿,果然如此,灯沿车道一直蜿蜒,美丽无比。
当诊治完毕,要返回时,他有些担心了,心里暗想:灯不会亮了吧?这样的夜,如何开车回家。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灯仍在亮着,他的车经过一家,那家的灯才会熄灭。
那医生由此感动不已。
试想在漆黑的夜晚,那亮而又熄的灯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这灯,便显示出人与人之间那种关爱与和-谐。
其实,实实在在的灯尚且如此。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点亮一盏爱之灯,更会让人温暖。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
在你心灵的天空中闪耀着各种各样的光芒。
正是这种不灭的光,给你前进的动力,生活的勇气,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照耀。
同时,我们还拥有更宝贵的财富,那便是盛满爱与善的爱之灯,这盏灯是那么的温馨美好,以至于每一次的提及,都会让人联想到阳光、鲜花、蓝天、白云,以及至纯至美的、远离尘俗的境界,让每一个人感动。
又想到曾经看过的一个故事:一个部落,在迁徙的途中经过一个茫茫的大森林,天色已黑,无月、无光、无火难以前进。
身后的路与前方的路同样漆黑迷茫,大家在彷徨、在恐惧,深深地陷入了绝望之中,此时,一个其貌不扬的青年掏出自己的心,那心在他手中燃起烈火,他高举着明亮的心,带领族人走出了黑森林。
后来,他成了这个部落的酋长。
只要心里有盏灯,再平凡的人也会有美丽的人生。
那么,就让我们点亮这盏灯吧。
正如那盲人所说,不仅照亮别人,也照亮自己。
这样我们的爱心才会永在,我们才会更加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赐予我们的一切。
[安全小故事]盲人提灯笼有则民间故事,一位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总是手提一盏明亮的灯笼。
别人总觉得很奇怪,不时发出风言风语,有人说他是痴呆症患者,也有人责怪他说:“你自己是个盲人,眼睛已看不见,白天黑夜不是一个样吗?何必多此一举?”后来,盲人终于道出了心声:“我黑夜提灯笼不是照明自己而是照亮别人,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撞倒我。
这样,我既保护了自己又保护了别人。
”[安全启示]在现实生活中,类似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
比如,司机开车进隧道时,往往有人或嫌麻烦或存侥幸心理不开车灯,认为反正隧道不长,能见度尚可,开开关关的,何必自找麻烦!事实并非如此。
有报载:某日,某司机开车进隧道离出口不远处,迎面驶进一辆大卡车,两车相撞,造成人员伤亡的重大交通事故。
事故原因,据称是大卡车刚进隧道,没有及时开车灯,从隧道外光亮处进入里面黑暗处,司机的视觉还未调整过来,而对面的来车司机认为即将出口又没开灯,故发生了惨剧。
在此,提醒司机朋友和广大民众要学学“盲人提灯笼”的精神,在保护自己、保护他人的同时,又免遭意外的民事纠纷,利人利己,促进人际和社会的和谐。
这就是助人为乐、为善至乐的哲理所在吧。
[安全小故事]合格率的安全检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美国空军的降落伞合格率99.9%,这意味着每生产1000个降落伞就有一个会出事故。
每个降落伞都关系到一个空降兵的生命,军方要求制造厂必须达到100%的合格率。
但是,厂商负责人认为降落伞的制造工艺复杂,不管怎么努力改善也不可能达到100%合格的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后来,美国军方改变了检查降落伞品质的方法,决定每生产一批降落伞将随机挑出一个,让厂商负责人装备上身后亲自从飞机上跳下。
厂商负责人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终于创造了“奇迹”,使降落伞合格率达到了100%。
[感悟]其实降落伞制造厂并非不具备制造100%合格产品的能力,只是常规的质量检验制度没有最大限度地涉及厂商负责人的自身利益。
厂商负责人惯于惰性思维,按一般标准行事,对0.1%的隐患没有切身感受,甚至认为这很正常。
盲人提灯笼的作文
《盲人提灯笼》
有一天,我和小伙伴们在小区里玩耍,突然看到一个盲人爷爷拿着一根拐杖,慢慢地走着。
他的另一只手还提着一个灯笼,这让我们觉得很奇怪。
“哎呀,盲人爷爷为啥要提个灯笼呀?”我好奇地问小伙伴们。
“是呀,他又看不见,提灯笼有啥用呢?”一个小伙伴也疑惑地说。
我们决定去问问盲人爷爷。
“爷爷,您为啥提个灯笼呀?”我跑到爷爷身边问。
爷爷笑了笑,温和地说:“孩子呀,我虽然看不见,但我提灯笼是为了让别人能看见我呀,这样就不会撞到我啦。
”
哇,原来是这样啊!我们恍然大悟。
“那爷爷,您这样多麻烦呀,还不如小心点走路呢。
”我又说。
“哈哈,孩子,我提灯笼不只是为了自己呀,也是为了给别人照亮路呢。
”爷爷笑着回答。
我和小伙伴们都呆住了,我们从来没想过盲人爷爷提灯笼还有这样的意义。
这时候,旁边一个叔叔走过来说:“小朋友们,你们想想,这就像我们生活中呀,有时候我们做一件事情,不只是为了自己,也能给别人带来好处呢。
”
“对呀对呀!”另一个小伙伴叫起来,“就像我们帮同学讲题,我们自己也会更明白呀!”
“哎呀,真的是呢!”我也兴奋地说。
盲人爷爷提灯笼这件事,就像一颗小种子种在了我们心里。
从那以后,我们也学会了多为别人着想,哪怕是一件小小的事情。
我觉得呀,我们都应该像盲人爷爷一样,心里有盏明灯,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
难道不是吗?。
盲人提灯笼——为他人服务盲人提灯笼——照人不照己盲人提灯笼——白费蜡盲人提灯笼——白瞎盲人提灯笼——多此一举意思:“盲人提灯笼”本是一则笑话,指一个人做事没有用大脑想,尽是做些多此一举的事。
歇后语的故事:有一个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路太黑,僧人被行人撞了几次。
他继续向前走,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过来,这时候旁边有人说:“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僧人被那个人的话吸引了,等那个打灯笼的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那个人说:“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到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
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僧人更迷惑了,问道:“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是为了迷惑别人,不让别人说你是盲人吗?”盲人说:“不是的,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了和我一样的盲人,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晚上我就打着灯笼出来。
”僧人感叹道:“你的心地多好呀!原来你是为了别人!”盲人回答说:“不是,我为的是自己!”僧人更迷惑了,问道:“为什么呢?”盲人答道:“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人碰撞过?”僧人说:“有呀,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不留心碰到了。
”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有被人碰到过。
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我了。
”资料扩展: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盲人提灯”与“自我防护”
一位盲人晚上提着灯笼走在街上,有过路人问:“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走路呢?”盲人回答说:“我提着灯笼是为了让别人能够看到我,不会撞到我。
”读完这则故事笔者颇受启迪:盲人之聪就是因为他有高度的自我防护意识。
看到一些生产企业《事故通报》中的“典型案例”,因缺乏自我防护意识而酿就事故,真的是不在少数。
如:有人因高空作业未做好自身保护措施而坠地伤亡;有人在作业中未严格按安全规章制度去做而险些丧生……一幕幕触目惊心,一桩桩发人深思。
然而究其原因,也无非是他(她)淡漠了“自我防护”而导致。
不难想象,如果他(她)们做好安全保护措施,严格按规程操作,也就是说像“盲人点灯”的瞎子一样高度重视“自我防护”,类似这样的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无疑是一种保障作业者自身安全的最佳途径和有效办法。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应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理念深深根植于脑际,时时处处讲安全、要安全;提高“自我防护”意识,要掌握一定的安全技术,明白那里存在危险,怎样做才不会发生危险;提高“自我防护”意识,还要克服掉懒惰、侥幸这些与生俱来的劣性,狠反习惯性违章,用制度来严格约束自己,不让自己的行为越“雷池”半步。
时下,设备检修、工程改造等各项工作正有序的开展,盲人提灯笼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去效仿的。
在作业生产过程中,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自我防护意识,互相监督,不但自己不违章作业,而且还应及时提醒、制止他人违章,真正做到“三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杜绝违章,避免事故的发生,保证自身的安全,保障企业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