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有理数的加减法(基础)巩固 知识讲解 教案(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 格式:doc
- 大小:125.50 KB
- 文档页数:5
有理数的加法数本111 庞玉南 36【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2、能够应用有理数的加法的运算律进行计算.3、掌握异号两数的加法运算的规律.【重难点】1、理解有理数的加法的运算律.2、能够应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将有理数的加法转化为非负数的加减运算.【教学方法】教法:启发式教学和探究性教学学法:自主思考,合作交流胜球数。
层层递进、探知分问题一:一个物体作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向右运动 5m记作 5m,向左运动 5m记作− 5m;如果物体先向右移动 5m,再向右移动 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移动了 8m,写成算式就是:5+3 = 8问题二: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 5m,再向左运动 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左运动了 8m,写成算式就是(−5)+(−3) = −8在上示数结一规组形式。
问题三: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 5m,再向左运动 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 2m,写成算式就是5+(−3) = 2问题四: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3m,再向左运动5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 2m,写成算式就是3+(−5) = -2 在上示数结三规组形式。
问题五; 如果物体第1秒向可(或向左)走 5m,第二秒原地不动,两秒后物体从起点向右(或向左)运动了5m.写成算式就是5+0=5 或(—5)+0=—5.个出的规律三、巩固新知,变5例1、计算1.(-3)+(-9);2.(-4.7)+3.9.分析:解此题要利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解:1.(-3)+(-9)=-(3+9)=-122.(-4.7)+3·9=-(4.7-3.9)=-0.8.例2 计算:16 +(-25)+ 24 +(-35).解: 16 +(-25)+ 24 +(-35)= (16 + 24)+ [(-25)+(-35)]= 40 +(-60)=-20.例3 每袋小麦的标准重量为 90千克,10袋小麦称重记录如下:91 91 91.5 89 91.2 91.3 88.7 88.8 91.8 91.110袋小麦总计超过多少千克或不足多少千克?10袋小麦的总重量是多少千克?解:91+91+91.5+89+91.2+91.3+88.7+88.8+91.8+91.1 = 905.4.再计算总计超过多少千克905.4-90×10 = 5.4.学完请答。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有理数的乘法(1)》教学设计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
再利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化运算。
3、重练习,在学生自主练习中强调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
教学过程设计师生交往活动教师活动一、复习回顾1.叙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2.叙述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3.叙述有理数的减法法则.4.小学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板书课题: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复习回顾,能巩固前面所学知识,为本节课学习作铺垫。
二、新课探究例计算:(20)(3)(5)(7)-++---+师生分析:这个算式中有加法,也有减法.可以根据有理数减法法则,把它改写为(20)(3)(5)(7)-+++++-让学生思考减法转化为加法运算,渗透转化思想这个算式可以读作“负20、正3、正5、负7的和”,或读作“负20加3加5减7”. 大胆探究:在符号简写这个环节,有什么小窍门么?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步骤是怎样的?培养学生的符号语言,发展符号感.4.教科书第24页练习课堂练习(1)、(2)学生上台板演观察板书,学习解题步骤。
三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练习本上完成。
及时巩固,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把知识变成能力.巩固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回忆小学算术运算的学习过程,类比联想到在认识了有理数之后,必然要首先学习有理数的加法。
2)学生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指出:这三个问题都是求物体两次向同一方向运动的和的问题,同小学一样,可以用加法来做。
但是,这些数中出现了负有理数,怎样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呢?引出课题。
通过提问,复习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和用负数表示的量的实际意义,并通过实际问题,提出质疑导入新课。
具体问题是:在下列问题中用负数表示量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通过回忆与提问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有理数加法的学习必要性。
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来自于身边,与生活息息相关,对学好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愿望问题:(1)某人第一次前进了5米,接着按同一方向又向前进了3米;
(2)某地气温第一天上升了3°c,第二天上升了-1°c;
(3)某汽车先向东走4千米,再向东走-2千米。
观察幻灯片,根据图中要求讨论回答问题
直观演示,归纳法则
通过学生小组活动能够归纳出有理数加减法的法则,并能够较好的理解法则。
通过数轴直观演示两次行走后数的位置,自然就把问题归结为三种情况:问题(1)和(2)是同号两数相加的情况;问题(3)、(4)、(5)是异号两数相加的情况;问题(6)是有一个加数为零的情况。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的数形结合思想以及化归思想。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3《有理数的加减法》(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加减法》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基础知识后,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这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减法运算的规则和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对数的大小比较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时,可能会对符号的判断和运算顺序产生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正确判断符号,掌握运算顺序,提高运算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能正确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演示、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2.难点:符号的判断和运算顺序。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演示法: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合作能力。
4.练习法:通过大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例题和练习题。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有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题:设计一些有梯度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有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
例如:小明买了3本书,每本书5元,又卖掉2本书,每本书3元,请问小明最后赚了多少钱?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让学生发现有理数加减法运算的规律。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
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8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
包含本课对应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目的和要求: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并了解代数和概念。
2.使学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3.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难点:减法直接转化为加法及混合运算的准确性。
教学工具和方法:工具:应用投影仪,投影片。
方法: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并采取尝试指导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叙述有理数加法法则。
2.叙述有理数减法法则。
3.叙述加法的运算律。
4.符号“+”和“―”各表达哪些意义?5.化简:+(+3);+(―3);―(+3);―(―3)。
6.口算:(1)2―7; (2)(―2)―7; (3)(―2)―(―7); (4)2+(―7);(5)(―2)+(―7); (6)7―2; (7)(―2)+7;(8)2―(―7)。
二、讲授新课:1.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算式:以上口算题中(1),(2),(3),(6),(8)都是减法,按减法法则可写成加上它们的相反数。
同样,(―11)―7+(―9)―(―6)按减法法则应为(―11)+(―7)+(―9)+(+6),这样便把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算式。
几个正数或负数的和称为代数和。
再看16―(―2)+(―4)―(―6)―7写成代数和是16+2+(―4)+6+(―7)。
既然都可以写成代数和,加号可以省略,每个括号都可以省略,如:(―11)―7+(―9)―(―6)=―11―7―9+6,读作“负11,负7,负9,正6的和”,运算上可读作“负11减7减9加6”;16+2+(―4)+6+(―7)=16+2―4+6―7,读作“正16,正2,负4,正6,负7的和”,运算上读作“16加2减4加6减7”。
有理数的加减法的教案【学情分析】(一)学情分析《有理数的减法》是人教版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第二小节的内容,以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及有理数减法运算为课堂教学内容。
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通过有理数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对今后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对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 情境与问题: 能够将减法运用到生活当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 知识与技能: 会应用减法法则进行减法运算。
3. 思维与表达: 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4.交流与反思:通过计算净胜球数的实例和探索法则时的几个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来源于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重点难点】(一)重点难点重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探索过程,会利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计算。
难点:能准确运用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进行计算。
【新课导入】(一)新课导入教师提问:随机抽取8名同学的每日班级德育量化加分扣分情况,同学们能得出这8名同学的德育量化考核分吗?并列出等式?1、彭诗语同学上午加了3分,下午又加了2分,那么他今天的得分是多少?2、李晟同学上午被扣了2分,下午又被扣了1分,那么他今天的得分是多少?3、李莎同学上午加了3分,下午又被扣了2分,那么他今天的得分是多少?4、袁宁同学上午被扣了3分,下午又加了2分,那么他今天的得分是多少?5、毛易威同学上午加了3分,下午又被扣了3分,那么他今天的得分是多少?6、杨俊杰同学上午被扣了2分,下午又加了2分,那么他今天的得分是多少?7、杨志鑫同学上午加了3分,下午没有加分也没有被扣分,那么他今天的得分是多少?8、刘妙可同学上午没有加分也没有被扣分,下午被扣两人2分,那么他今天的得分是多少?【新课讲解】(一)新课讲解教师提问:1、这8个等式从加数的符号来看,可以分为几大类?2、每一类得到的结果的符号是怎么确定的?结果的绝对值又是怎么确定的?请同学们观察列出的8个等式,带着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小组代表班上交流。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1.3.1 有理数的加法第1课时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2.初步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3.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并能运用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我们已经熟悉正数的运算,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范围.例如,足球循环赛中,通常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作净胜球数.本章前言中,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于是红队的净胜球为4+(-2),黄队的净胜球为1+(-1).这里用到正数与负数的加法.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例1 计算:(1)(-0.9)+(-0.87);(2)(+456)+(-312); (3)(-5.25)+514; (4)(-89)+0.解析:利用有理数加法法则,首先判断这两个数是同号两数、异号两数还是同0相加,然后根据相应法则来确定和的符号和绝对值.解:(1)(-0.9)+(-0.87)=-1.77;(2)(+456)+(-312)=113; (3)(-5.25)+514=0; (4)(-89)+0=-89.方法总结:两数相加时,应先判断两数的类型,然后根据所对应的法则来确定和的符号与绝对值.探究点二:有理数加法的应用【类型一】 有理数加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2 股民默克上星期五以收盘价67元买进某公司股票1000股,下表为本周内每日(1)星期三收盘时,每股多少元?(2)本周内每股最高价多少元?最低价多少元?解析:(1)用买进的价格加上周一、周二、周三的涨跌价格,然后根据有理数加法运算法则进行计算即可求解;(2)分别求出这五天的价格,然后即可得解.解:(1)67+(+4)+(+4.5)+(-1)=74.5(元),故星期三收盘时,每股74.5元;(2)周一:67+4=71元,周二:71+4.5=75.5元,周三:75.5+(-1)=74.5元,周四:74.5+(-2.5)=72元,周五:72+(-6)=66元,∴本周内每股最高价为75.5元,最低价66元.方法总结:股票每天的涨跌都是在前一天的基础上进行的,不要理解为每天都是在67元的基础上涨跌.另外熟记运算法则并根据题意准确列出算式也是解题的关键.【类型二】 和有理数性质有关的计算问题例3 已知|a |=5,b 的相反数为4,则a +b =________.解析:因为|a |=5,所以a =-5或5,因为b 的相反数为4,所以b =-4,则a +b =-9或1.解:-9或1方法总结:本题涉及绝对值和相反数的定义,在解决绝对值问题时要注意考虑全面,避免造成漏解.三、板书设计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 的绝对值.(3)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0.(4)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教学反思本课时利用情境教学、解决问题等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氛围,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在本节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致力联系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第2课时 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及运用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并能熟练的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重点)2.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的过程,体验探索归纳的数学方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宋国有个非常喜欢猴子的老人.他养了一群猴子,整天与猴子在一起,因此能够懂得猴子们的心意.因为粮食缺乏,老人想限制口粮.那天,他故意先对猴子们说:“以后给你们吃桃子,早晨三颗晚上四颗,好不好?”众猴子听了都很愤怒.老人马上改口说:“那就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吧,够了吗?”众猴子非常高兴,大蹦大跳起来.大家听完故事,请说说你的看法.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加法运算律例1 计算:(1)31+(-28)+28+69;(2)16+(-25)+24+(-35);(3)(+635)+(-523)+(425)+(1+123). 解析:(1)把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2)可把符号相同的数相加;(3)可把相加得到整数的数相加.解:(1)31+(-28)+28+69=31+[(-28)+28]+69=31+0+69=100;(2)16+(-25)+24+(-35)=16+24+(-25)+(-35)=(16+24)+[(-25)+(-35)]=40+(-60)=-20;(3)(+635)+(-523)+(425)+(1+123)=(635+425)+(-523)+(223)=11+(-3)=8. 方法总结:合理地运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可使计算简化.在进行多个有理数相加时,在下列情况下一般可以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简化运算:①有些加数相加后可以得到整数时,可以先行相加;②有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可以互相消去,和为0,可以先行相加;③有许多正数和负数相加时,可以先把符号相同的数相加,即正数和正数相加,负数和负数相加,再把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相加.探究点二: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应用例2 某公路养护小组乘车沿南北方向巡视维修,某天早晨他们从A 地出发,晚上最后到达B 地,约定向北为正方向,当天的行驶记录如下.(单位:km)+18,-9,+7,-14,+13,-6,-8.(1)B 地在A 地何方,相距多少千米?(2)若汽车行驶1km 耗油a L ,求该天耗油多少L?解析:(1)首先把题目的已知数据相加,然后根据结果的正负即可确定B 地在A 何方,相距多少千米;(2)首先把所给的数据的绝对值相加,然后乘以a 即可求解.解:(1)(+18)+(-9)+(+7)+(-14)+(+13)+(-6)+(-8)=[(+18)+(+7)+(+13)]+[(-9)+(-14)+(-6)+(-8)]=38+(-37)=1(km)故B 地在A 地正北,相距1千米;(2)该天共耗油:(18+9+7+14+13+6+8)a =75a (L).答:该天耗油75a L.方法总结:解题关键是理解“正”和“负”的相对性,明确什么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在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中,先规定其中一个为正,则另一个就用负表示,其次是要正确理解题目意图,选择正确的方式解答.三、板书设计有理数加法运算律⎩⎪⎨⎪⎧交换律:a +b =b +a 结合律:(a +b )+c =a +(b +c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以故事引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建构新知,主动探索有理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课堂中学生通过自主互助交流,不断地总结规律、方法和解题技巧.1.3.2 有理数的减法第1课时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会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重点)2.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通过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技能.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北京天气预报网每天实时播报天气情况,它会告诉我们各个城市的天气状况和气温变化.下图是2015年1月30日北京天气预报网上的北京天气情况,从下图我们可以得知北京从周五到下周二的最高温度为6℃,最低温度为-5℃.那么它的温差怎么算?6-(-5)=?二、合作探究探究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类型一】 有理数减法法则的直接运用例1 计算:(1)7.2-(-4.8);(2)-312-514. 解析:先根据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将减法转化为加法,再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计算即可.解:(1)7.2-(-4.8)=7.2+4.8=12;(2)-312-514=-312+(-514)=-(312+514)=-834. 方法总结: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时,将减法转化为加法,再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要特别注意减数的符号.【类型二】 有理数减法的实际应用例2 上海某天的最高气温为6℃,最低气温为-1℃,则这一天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为( )A .5℃B .6℃C .7℃D .8℃解析:由题意得6-(-1)=6+1=7(℃),故选C.方法总结:要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再运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答.【类型三】 应用有理数减法法则判定正负性例3 已知有理数a <0,b <0,且|a |>|b |,试判定a -b 的符号.解析:判断a ,b 差的符号,可能不好理解,不妨把它转化为加法a -b =a +(-b ),利用加法法则进行判定.解:因为b <0,所以-b >0.又因为a <0,a -b =a +(-b ),所以a 与-b 是异号两数相加,那么它们和的符号由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决定,因为|a |>|b |,即|a |>|-b |,所以取a 的符号,而a <0,因此a -b 的符号为负号.方法总结:此类问题如果是填空或选择题,可以采用“特殊值”法进行判断,若是解答题,可以将减法转化为加法通过运算法则来解答.三、板书设计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利用有理数减法法则,可以将有理数减法统一成加法运算.教学反思本节课从实际问题出发,创设教学情境,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实例计算,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通过大量的数学练习,使学生在计算中巩固解题技能,在小组交流中体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运算魅力,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归纳运算法则;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数学的转化思想.第2课时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会把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2.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及其运算顺序;(重点)3.能根据具体问题,适当运用运算律进行简化运算.(难点)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多少千米?小组探究此时飞机与起飞点的高度,得出以下两种计算方法:(1)4.5+(-3.2)+1.1+(-1.4)=1.3+1.1+(-1.4)=2.4+(-1.4)=1(千米);(2)4.5-3.2+1.1-1.4=1.3+1.1-1.4=2.4-1.4=1(千米).比较以上两种算法,你发现了什么?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例1 将下列式子写成省略括号和加号的形式,并用两种读法将它读出来.(-13)-(-7)+(-21)-(+9)+(+32)解析:先把加减法统一成加法,再省略括号和加号;读有理式,式子中第一项的符号,要作为这一项的符号读出正负来,式子中的符号就读作加或减.解:(-13)-(-7)+(-21)-(+9)+(+32)=-13+7-21-9+32.读法①:负13、正7、负21、负9、正32的和;读法②:负13减去负7减去21减去9加上32.方法总结:注意掌握括号前是“+”号时,将括号连同它前边的“+”号去掉,括号内各项都不变;括号前是“-”号时,将括号连同它前边的“-”去掉,括号内各项都要变号.探究点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例2 计算:(1)-9.2-(-7.4)+915+(-625)+(-4)+|-3|; (2)-1423+11215-(-1223)-14+(-11215); (3)23-18-(-13)+(-38). 解析:本题根据有理数加减互为逆运算的关系把减法统一成加法,省略加号后,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求出结果.其中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先结合;能凑成整数的各数先结合.另外,同号各数先结合;同分母或易通分的各数先结合.解:(1)-9.2-(-7.4)+915+(-625)+(-4)+|-3|=-9.2+7.4+9.2+(-6.4)+(-4)+|-3|=-9.2+7.4+9.2-6.4-4+3=(-9.2+9.2)+(7.4-6.4)-4+3=0+1-4+3=0;(2)-1423+11215-(-1223)-14+(-11215)=-1423+11215+1223-14-11215=(-1423+1223)+(11215-11215)-14=-2+0-14=-16; (3)23-18-(-13)+(-38)=23-18+13-38=(23+13)+(-18-38)=1+(-12)=12. 方法总结:(1)为使运算简便,可适当运用加法的结合律与交换律.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2)注意同分母分数相加,互为相反数相加,凑成整数的数相加,这样计算简便.(3)当一个算式中既有小数又有分数时,一般要统一,具体是统一成分数还是小数,要看哪一种计算简便.探究点三:利用有理数加减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例 3 下表是某水位站记录的潮汛期某河流一周内的水位变化情况(“+”号表示水位比前一天上升,“-”号表示水位比前一天下降,上周末的水位恰好达到警戒水位.单位:(1)本周哪一天河流水位最高,哪一天河流水位最低,它们位于警戒水位之上还是之下,与警戒水位的距离分别是多少?(2)与上周末相比,本周末河流的水位是上升还是下降了?解析:(1)先规定其中一个为正,则另一个就用负表示.理解表中的正负号表示的含义,根据条件计算出每天的水位即可求解;(2)只要观察星期日的水位是正负即可.解:(1)以警戒水位为基准,前两天的水位是上升的,星期一的水位是+0.20米;星期二的水位是+0.20+0.81=1.01米;星期三的水位是+1.01-0.35=+0.66米;星期四的水位是:+0.66+0.13=0.79米;星期五的水位是:0.79+0.28=1.07米;星期六的水位是:1.07-0.36=0.71米;星期日的水位是:0.71-0.01=0.7米;则水位最低的一天是第一天,高于警戒水位;水位最高的是第5天;(2)+0.20+0.81-0.35+0.13+0.28-0.36-0.01=+0.7米;则本周末河流的水位是上升了0.7米.方法总结:解此题的关键是分析题意列出算式,采用的数学思想是转化思想,即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三、板书设计1.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1)将减法转化为加法,然后去掉括号和加号.(2)运用加法法则和运算律进行计算.2.加法运算律(1)结合律:(a+b)+c=a+(b+c).(2)交换律:a+b=b+a.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所有含有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式子都可以化为有理数的加法的形式,并能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及其运算顺序.本节课本着“扎实、有效”的原则,既关注课堂教学的本质,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且面向全体学生来设计教学.。
《七年级第一章有理数》教案1.3.2有理数的加减法【教学课型】:新◆课程目标导航【教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到减法的意义,再从减法是加法的相反运算的角度,探求两个有理数的差是多少,以及是否可利用加法进行减法的运算,从而引发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运用有理数减法法则进行运算。
2、技能掌握与指导:能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相应的算式,感悟到减法是反映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运算。
3、智能的提高与训导:在与他人交流探究过程中,学会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合作,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4、情感修炼与开导:积极创设问题情景,认识到减法的实用性,并亲身体验其过程。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经历减法可以转化成加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类比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目标的分立表述,有利于理清数学思路,有利于课堂教学评估,较好地体现新课程多元化的目标和价值追求)【教学重难点】:将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进行,有一定难度,为此应逐阶引导,同时让学生注意归纳有理数减法的规律。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4观察温度计:你能从温度计看出4℃比-3℃高出多少度吗?7学生普遍能直观地看出4℃比-3℃高7℃,进一步地假定某地一天的气温是-3~4℃,那么温差(最高减-最低气温,单位℃),如何用算式表示?4-(-3按照刚才观察的结果,可知4-(-3)=7①而4+(+3)=7②∴由①②可知:4-(-3)=4+(+3)③上述结论的获得应放手让学生回答。
(这是教师设置的问题情景,当学生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时,学习通常会更主动)(二)动手实践,发现新知观察、探究、讨论:从③式能看出减-3相当于加哪个数吗?(此时所形成的问题场,既能激活学生思维,又能复习已学知识,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述能力) 结论:减去-3等于加上-3的相反数+3(三)类比探究,总结提高如果将4换成-1,还有类似于上述的结论吗?先让学生直观观察,然后教师再利用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去验算。
课题:1.3。
2有理数的减法(1)教学目标:理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会用有理数减法法则进行简单的计算.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难点:运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流程:一、知识回顾问题:请说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答案: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二、情境回顾问题:北京冬季里某天的气温为―3℃~3℃。
这一天北京的温差是多少?答案:3-(―3)追问1:你能看出3ºC比-3ºC高多少摄氏度吗?答案:3-(―3)=6追问2:3与谁相加等于6呢?(即:3+____=6)答案:3结论:3-(―3)=3+3追问3:如果最高气温是0ºC、-1ºC呢?追问4:如果将前面的数换成-5呢?结论:这些数减-3与它们加+3的结果相同。
计算:9-8=______9+(-8)=______答案:1;115-7=______15+(-7)=______答案:8;8追问5:从中又有什么新发现呢?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追问6:你能用字母把减法法则表示出来吗?答案:a-b=a+(-b)注意:减法在运算时有2个要素要发生变化。
1。
减法变加法2.减数变相反数练习1:1.计算1-(-1)的结果是( )A.2B.1 C。
0 D.-2答案:A2。
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
2-(-2)=0 B。
(-3)-3=0 C。
0-(-1)=1 D。
-7-2=-5答案:C3.口算:6-9=_____; (+4)-(-7)=_____; 0-(-5)=_____;(-5)-(-8)=_____。
答案:-3;11;5;3。
三、探究2例:计算:(1)(3)(5);---(2)07;-(3)7.2( 4.8);--(4)11 (3)5.24 --解:(1)原式=(-3)+5=2 (2)原式=0+(-7)=-7(3)原式=7。
有理数的加减法(基础)【学习目标】1.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法则及运算律,并会使用运算律简算;2.掌握有理数减法的法则和运算技巧,认识减法与加法的内在联系;3.熟练将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的意义,运用加法运算律合理简算,并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要点梳理】要点一、有理数的加法1.定义:把两个有理数合成一个有理数的运算叫作有理数的加法.2.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要点诠释:利用法则进行加法运算的步骤:(1)判断两个加数的符号是同号、异号,还是有一个加数为零,以此来选择用哪条法则.(2)确定和的符号(是“+”还是“-”).(3)求各加数的绝对值,并确定和的绝对值(加数的绝对值是相加还是相减).3.【高清课堂:有理数的加减382681有理数的减法】要点二、有理数的减法1.定义: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例如:(-5)+?=7,求?,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要点诠释:(1)任意两个数都可以进行减法运算.(2)几个有理数相减,差仍为有理数,差由两部分组成:①性质符号;②数字即数的绝对值.2.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即有:()a b a b-=+-.要点诠释:将减法转化为加法时,注意同时进行的两变,一变是减法变加法;二变是把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如:要点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将加减法统一成加法运算,适当应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典型例题】类型一、有理数的加法运算1.计算:(1)(+20)+(+12);(2)1223⎛⎫⎛⎫-+-⎪ ⎪⎝⎭⎝⎭;(3)(+2)+(-11);(4)(-3.4)+(+ 4.3);(5)(-2.9)+(+2.9);(6)(-5)+0.【答案与解析】(1)(2)属于同一类型,用的是加法法则的第一条;(3)(4)属于同一类,用的是加法法则的第二条;(5)用的是第二条: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6)用的是法则的第三条.(1)(+20)+(+12)=+(20+12)=+32=32;(2)121211 23236⎛⎫⎛⎫⎛⎫-+-=-+=- ⎪ ⎪ ⎪⎝⎭⎝⎭⎝⎭(3)(+2)+(-11)=-(11-2)=-9(4)(-3.4)+(+4.3)=+(4.3-3.4)=0.9(5)(-2.9)+(+2.9)=0;(6)(-5)+0=-5.【总结升华】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是有理数加法的难点,在应用法则时,一定要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举一反三:【变式1】计算:113343⎛⎫⎛⎫-++⎪ ⎪⎝⎭⎝⎭【答案】11111 3333433412⎛⎫⎛⎫⎛⎫-++=+-=⎪ ⎪ ⎪⎝⎭⎝⎭⎝⎭【变式2】计算:(1)(+10)+(-11);(2)⎛⎫⎛⎫ ⎪ ⎪⎝⎭⎝⎭12 -1+-23【答案】(1) (+10)+(-11)=﹣(11-10)=﹣1;(2)⎛⎫⎛⎫⎛⎫⎛⎫⎪ ⎪ ⎪ ⎪⎝⎭⎝⎭⎝⎭⎝⎭1212341 -1+-=-1+=-1+=-2 2323666类型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2.计算:(1)(-32)-(+5);(2)(+2)-(-25).【思路点拨】此题是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先按照减法法则将减法转化为加法,再按照有理数的加法进行计算.【答案与解析】法一:法二:(1)原式=-32-5=-32+(-5)=-37;(2)原式=2+25=27【总结升华】算式中的“+”或“-”既可以看作运算符号按法则进行计算,也可以看作是性质符号按多重符号化简进行计算.类型三、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3.计算,能用简便方法的用简便方法计算.(1) 26-18+5-16 ; (2)(+7)+(-21)+(-7)+(+21)(3) ⎛⎫⎛⎫⎛⎫⎛⎫ ⎪ ⎪ ⎪ ⎪⎝⎭⎝⎭⎝⎭⎝⎭21111-1+1++7+-2+-832432 (4) 113.587(5)5(7)3( 1.587)24⎛⎫⎛⎫--+-++-+-+ ⎪ ⎪⎝⎭⎝⎭(5)132.25321.87584+-+ (6)1355354624618-++- 【答案与解析】(1) 26-18+5-16=(+26)+(-18)+5+(-16) →统一成加法=(26+5)+[(-18)+(-16)] →符号相同的数先加= 31+(-34)=-3(2)(+7)+(-21)+(-7)+(+21)=[ (+7)+(-7) ] +[(-21)+(+21)] →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先加=0(3)⎛⎫⎛⎫⎛⎫⎛⎫ ⎪ ⎪ ⎪ ⎪⎝⎭⎝⎭⎝⎭⎝⎭21111-1+1++7+-2+-832432 ⎡⎤⎡⎤⎛⎫⎛⎫⎛⎫= ⎪ ⎪ ⎪⎢⎥⎢⎥⎝⎭⎝⎭⎝⎭⎣⎦⎣⎦21111-1+-2+1+-8+733224→同分母的数先加 ()()⎡⎤=⎢⎥⎣⎦1-4+-7+74=3-34 (4)113.587(5)5(7)3( 1.587)24⎛⎫⎛⎫--+-++-+-+ ⎪ ⎪⎝⎭⎝⎭113.5875573( 1.587)24⎛⎫⎛⎫=++-++-+- ⎪ ⎪⎝⎭⎝⎭→统一成加法 11[3.587( 1.587)](57)5324⎡⎤⎛⎫⎛⎫=+-+++-+- ⎪ ⎪⎢⎥⎝⎭⎝⎭⎣⎦→整数、小数、分数分别加 312128544⎛⎫=++-= ⎪⎝⎭(5)132.2532 1.87584+-+ (2.25 2.75)(3.125 1.875)=-++→统一同一形式(小数或分数),把可凑整的放一起 0.55 4.5=-+=(6)1355354624618-++- 1355354624618=--++++-- 1355(3546)()24618=-++-+-++-→整数,分数分别加 182********-++-=+ 2936= 【总结升华】在进行加减混合的运算时,(1)先将各式中的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2)观察各加数之间的关系,再运用“技巧”适当交换加数的位置,注意交换时各加数的带着符号一起交换.举一反三:【高清课堂:有理数的加减 382681 简便方法计算】【变式】用简便方法计算:(1)(-2.4)+(-4.2)+(-3.8)+(+3.1)+(+0.8)+(-0.7) (2) 2)324(83)65()851(43-++-+-+ 【答案】 (1) 原式=[(-3.8)+ (-4.2)]+[ (-2.4)+ (-0.7) +(+3.1)]+(+0.8)=-8+0.8=-7.2(2)原式=(2-1-4)+(34-58-56+38-23)=-3+[68-58+38+(-56-46)]=-3-1=-4 类型四、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在实际中的应用4.小虫从点O 出发在一条直线上来回爬行,向右爬行的路程记为正,向左爬行的路程记为负,爬行的各段路程依次为:+5,-3,+10,-8,-6,+12,-10.(单位:cm )(1) 小虫最后是否回到出发地O ?为什么?(2) 小虫离开O 点最远时是多少?(3) 在爬行过程中,如果每爬行1 cm 奖励1粒芝麻,则小虫一共可以得到多少粒芝麻?【思路点拨】题目中给出的各数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性质符号,表示的爬行的方向,二是绝对值部分,表示爬行的路程大小.所以若直接将它们相加得到的和也包括两层含义:方向和路程大小;若只把它们的绝对值相加,则最后结果只表示路程的大小.【答案与解析】解:(1)(+5)+(-3)+(+10)+(-8)+(-6)+(+12)+(-10)=(5+10+12)+(-3-8-6-10)=27-27=00表示最后小虫又回到了出发点O答:小虫最后回到了出发地O.(2) (+5)+(-3)=+2;(+5)+(-3)+(+10)=+12;(+5)+(-3)+(+10)+(-8)=+4;(+5)+(-3)+(+10)+(-8)+(-6)=-2;(+5)+(-3)+(+10)+(-8)+(-6)+(+12)=+10;(+5)+(-3)+(+10)+(-8)+(-6)+(+12)+(-10)=0.因为绝对值最大的是+12,所以小虫离开O点最远时是向右12cm;++-+++-+-+++-=(cm), 所以小虫爬行的总路程是54 cm,(3) 531086121054⨯=(粒)由15454答:小虫一共可以得到54粒芝麻.【总结升华】利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以解决很多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认真观察、大胆分析和设想.举一反三:【变式1】华英中学七年级(14)班的学生分成五组进行答题游戏,每组的基本分为100分,答对一题加50(1)第一名超过第二名多少分?(2)第一名超过第五名多少分?【答案】由表看出:第一名350分,第二名150分,第五名-400分.(1) 350-150=200(分)(2) 350-(-400)=350+400=750(分)答:第一名超过第二名200分;第一名超过第五名750分.【变式2】某产粮专业户出售粮食8袋,每袋重量(单位:千克)如下:197,202,197,203,200,196,201,198.计算出售的粮食总共多少千克?【答案】法一:以200(千克)为基准,超过的千克数记作正数,不足的千克数记作负数,则这8个数的差的累计是:(-3)+(+2)+(-3)+(+3)+0+(-4)+(+1)+(-2)=-6200×8+(-6)=1594(千克)答:出售的粮食共1594千克.法二:197+202+197+203+200+196+201+198=1594(千克)答:出售的粮食共1594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