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权法与财产法(下)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物权法与财产保护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财产保护在法律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物权法作为保护财产的法律基石,其在维护财产权益和促进经济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物权法与财产保护的关系,并分析物权法在财产保护方面的重要性和现实应用。
一、财产保护的意义和价值财产作为人们劳动和创造的结果,具有经济和社会的重要价值。
财产保护旨在维护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合法财产权益,保障财产交易的正常进行,维护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
在一个以私有制为基础、鼓励创新和创业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财产保护是保障个人权益和维护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和内容物权法是维护财产权益的重要法律工具,它规定了财产所有权和其他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等法律关系。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包括权益明晰、权属稳定、自由流转、保护优先和公平合理等。
这些原则为财产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指导。
物权法的内容涵盖了财产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等多个方面。
财产所有权是最重要的一种物权形式,它赋予财产的所有者依法支配和享有财产的权利。
用益物权是指在法律规定下,通过使用他人财产所获得的权益,例如租赁权和借用权。
担保物权是指债务人将财产转让给债权人作为债权的担保。
三、物权法在财产保护中的重要性物权法在财产保护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物权法规定了财产权益的归属和流转方式,为所有权人和权利人提供了合法的支配和享有权利,保护了其财产的安全和稳定。
其次,物权法规范了财产交易和财产转让的程序和要求,确保了财产交易的合法性和公平性。
再次,物权法赋予了财产所有者和权利人保护财产免受非法侵害的权利,为其提供了法律救济的途径和手段。
这些方面的保护都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四、物权法在实践中的应用物权法的实践应用涵盖了多个领域和层面。
一方面,物权法对于保护个人住房和产权,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物权法还适用于知识产权和网络财产等新兴领域,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提供了法律框架。
物权法解释:第六⼗六条【私有财产保护】 第六⼗六条 私⼈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任何单位和个⼈侵占、哄抢、破坏。
【解释】本条是关于私有财产保护的规定。
改⾰开放以来,随着整个国民经济⾼速发展,私⼈的财富也相应⽇益增长,同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公有制经济也迅速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
⼴⼤⼈民群众迫切要求保护他们获得的合法财产。
在法律上明确保护私有财产,不仅可以使财产所有⼈产⽣⼀种制度预期,对⾃⼰的财产产⽣安全感,⼀⽅⾯可以激励⼈们依法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另⼀⽅⾯可以起到⿎励交易,并形成稳定有序的市场秩序,推动市场经济向前发展。
我国1982年的宪法第⼗三条就明确规定了,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在2004年宪法修正案将该规定做了修改,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做了进⼀步的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民法通则第七⼗五条也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任何组织或者个⼈侵占、哄抢、破坏或者⾮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
物权法依据宪法和民法通则的规定,根据平等保护的原则,在规定“国家所有的财产受法律保护,禁⽌任何单位和个⼈侵占、哄抢、私分、截留、破坏”、“集体所有的财产受法律保护,禁⽌任何单位和个⼈侵占、哄抢、私分、破坏”的同时,按照私有财产保护的特点做了本条规定:“私⼈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任何单位和个⼈侵占、哄抢、破坏。
” 本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个⽅⾯: (⼀)私有财产的范围 这⾥的私有财产,是指私⼈拥有所有权的财产,不但包括合法的收⼊、房屋、⽣活⽤品、⽣产⼯具、原材料等不动产和动产,也包括私⼈合法的储蓄、投资及其收益,以及上述财产的继承权。
(⼆)合法 私有财产受到法律保护的前提是这些财产是合法的财产,⾮法取得的财产不受法律保护。
例如,通过侵占、贪污、盗窃国有、集体资产⽽取得财产,法律不但不予以保护,⽽且还要依法追缴。
第三章物权法律制度第一节概述【知识点一】物的概念与种类1.物的概念(1)物权法上的物指的是有体物,包括动产和不动产。
法律规定权利作为物权客体的,依照其规定。
(2)物是除人的身体之外,凡能为人力所支配,独立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之物。
2.物的特点(1)有体性①一般情况下,物权的客体只能是动产、不动产,不能是无形资产,更不能是行为。
②特殊情况下(经法律特别规定),某些权利可以成为物权的客体,如股权、票据权利等出质构成权利质权,亦称“准质权”。
【提示】①行为是债权的客体,②智力成果则是知识产权的客体,如电脑程序、基因信息。
(2)可支配性①能为人力所支配并满足人的需要。
②不能为人所支配(如太阳、月亮、星星等)或不为人所需之物(如汽车尾气),不属于物权法上的物。
(3)在人的身体之外①人是权利主体,不能成为物权客体。
②人体器官如脱离人的身体,则可成为物。
【知识点二】物权的概念与种类2.物权的种类——法定【知识点三】物权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1.物权法定原则(1)物权法定原则的含义①物权种类法定:不得创设民法或其他法律所不承认的物权。
举例:我国法律并未将优先购买权规定为法定的物权种类,因此,甲乙双方约定(假若甲将自己的房子出售,乙有有权优先购买)因违反物权种类法定原则而无效。
但双方买卖合同仍有效,乙方有权要求甲承担合同法上的违约责任。
②物权内容法定:不得创设于物权法定内容相异的内容。
举例:《民法典》规定,动产质权的设立,须以向质权人转移质物占有为前提,否则,质权不成立。
因此,甲乙双方约定,自行车不需要交付,仍可以在甲处,违反了物权内容法定原则而无效。
(2)法定的原因:物权具有绝对效力,如果允许当事人任意设置,不利于交易安全。
(3)物权法定原则的效力:①行为人违反种类法定原则,在法定物权种类之外创设物权,该物权创设行为无效。
②行为人设定与打定物权相异的内容,该设定行为无效。
2.物权客体特定原则(1)客体特定:物权只存在于①已存在的物,②已确定的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全文精选第一编总则第一章基本原则第一条为了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明确物的归属,发挥物的效用,保护权利人的物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物,包括不动产和动产。
法律规定权利作为物权客体的,依照其规定。
本法所称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第三条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国家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障一切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
第四条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五条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
第六条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
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交付。
第七条物权的取得和行使,应当遵守法律,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第八条其他相关法律对物权另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二章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第一节不动产登记第九条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所有权可以不登记。
第十条不动产登记,由不动产所在地的登记机构办理。
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
统一登记的范围、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
第十一条当事人申请登记,应当根据不同登记事项提供权属证明和不动产界址、面积等必要材料。
第十二条登记机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一)查验申请人提供的权属证明和其他必要材料;(二)就有关登记事项询问申请人;(三)如实、及时登记有关事项;(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申请登记的不动产的有关情况需要进一步证明的,登记机构可以要求申请人补充材料,必要时可以实地查看。
民法典下的物权法个人财产保护自2021年1月1日起,中国正式实施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这部法典作为我国民法领域的总章程,对个人财产保护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进一步加强了对个人财产权益的保护。
本文将通过探讨民法典下的物权法,探讨个人财产保护的相关问题。
一、民法典下的物权法与个人财产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编《物权》对个人财产权益的保护做出了系统性规定。
该编包括不动产权、动产权和债权三个部分,涵盖了个人财产权益的各个方面。
物权法确立了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等基本制度,为个人财产的安全提供了法律保障。
(一)所有权的保护所有权是物权法的核心概念,对于个人财产的保护至关重要。
根据物权法的规定,所有权人对其合法拥有的财产享有独占、处分和收益的权利。
同时,物权法对所有权的取得、保护和消灭等问题做出了详细的规定,确保了个人财产的安全。
首先,物权法规定了所有权的取得方式。
一般来说,个人通过购买、继承、赠与等方式取得财产的所有权。
此外,新的物权法对土地的所有权作出了重要规定,明确了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和农民集体所有制,个人在土地上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得到保护。
其次,物权法对所有权的保护进行了具体规定。
物权法规定,没有合法依据的侵占和侵犯他人所有权的行为是不允许的。
对于侵权行为,物权法规定了追偿、停止侵犯和消除影响等救济措施。
此外,物权法还规定了物权保护时效,对于侵权行为的追究有明确的时限规定。
最后,物权法对所有权的消灭进行了界定。
物权法规定,所有权可以通过出卖、赠与、遗赠、弃权和继承等方式消灭。
同时,个人可以通过放弃所有权或者将财产用于公益事业等方式实现个人财产的合理调转。
(二)用益物权的保护除了所有权保护外,物权法还对用益物权提供了保护。
用益物权是指个人对不动产或者动产享有使用、收益的权利,如使用权、著作权等。
物权法明确规定了用益物权的种类和设立条件,并对其行使、转让、消灭等问题做出了详细规定。
(二)物权法案例分析一.王某与林某为邻居。
1962年王某全家迁往外地,因不知以后是否回来,遂将其四间房屋借给林某使用,并托林某妥为管理。
林某自王某离去后,即使用该房屋。
1980年林某因儿子结婚需要住房,即将王某的房子整修了一下,并在王某房屋占用的院内新盖厢房三间,共花费1 500元左右。
1993年王某因年龄已大,即回老家居住,让林某腾还房屋。
于是,林某将王某的原四间房屋还给林某,自己仍住在三间厢房。
王某让林某归还厢房,林某称厢房是自己建的,应归其所有,如王某愿意要可以卖给王某。
而王某则认为,厢房虽然是林某盖的,但在自己院内,故应归自己所有。
何况林某住在自己院内多年也未付过房租,而对房屋的修缮费用他已还给林某。
双方争执不下,王某就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令林某搬出厢房,归还给他。
试问:(1)试分析本案主要涉及的法律问题。
添附物的所有权归属问题。
添附指不同所有人的物结合在一起而形成不可分离的物或具有新物性质的物。
由于因添附形成的财产要恢复原状在事实上不可能或者在经济上不合理,因而需要立法确定添附物的归属,以期定分止争。
(2)试对运用民法原理对该问题进行分析。
从本案看,林某是在王某的宅基地范围内建造房屋的,宅基地的使用权和房屋的所有权是一致的,只能为一人所有,因而林某是不能取得房屋所有权的。
所以,在这种与他人宅基地上建筑房屋的情况下,厢房应当由王某取得所有权。
然而,在添附中,取得所有权的一方没有取得利益的根据,其对因此而造成的他人的损失应当于所得利益范围内返还。
所以,王某应当向林某返还其所得的不当利益。
返还范围为林某建房的费用及相关的劳务报酬。
二.甲、乙二人系夫妻,均在A市做生意,2人共同拥有住房1幢、店面3间。
二人婚后感情不和,经常闹离婚,因生意不佳,二人于1999年6月将店面租给丙使用,约定租期3年,每年租金10万元。
2000年8月,二人因琐事产生争执,甲一气之下前往外地做生意去了。
2002年1月,丙找到乙,希望能够续签合同。
第一讲:物权法是财产的基本法。
除了智力成果(知识产权法)、债权(合同法)、遗产(继承法),其他财产都归物权法管;物权法不直接管的财产,与物权法也有一定的联系。
物权约等于财产权,物权法是财产的基本法。
英美法系国家不存在物权法这个概念,一般叫财产法;有些大陆法系国家如法国也不存在物权法的概念。
物权法并不是世界各国都有,大多数国家叫财产法。
物权是支配权,是拥有财产的权利,是财产流转的起点和终点。
约等于财产权。
最早开始于《德国民法典》。
德国人的思维非常精细,中国人的非常模糊。
德国人以精细见长,中国人以模糊见长,所以中国人有一句话,叫难得糊涂,.中国物权法的地位:财产的基本法除了债权、智力成果、遗产,其他财产都归物权法管;物权法不直接管的财产,与物权法也有一定的联系物权分为三种,所有权其反应的是财产的归属关系。
用益物权,非所有人使用财产和在财产上取得收益的权利,是所有人和使用人一种平等互利和共赢的模式。
担保物权,用财产为债务作保。
物是为人力所能控制,又能够为人所能利用的物质资料。
财产不仅仅限于有体物(实体形态的财产),而且也包括货币价值形态的财产。
物包括动产、不动产、和依法规定的权利第二讲:所有权:占有和登记。
动产占有不动登记。
所有权国家集体私人。
所有权: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设定永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所有权的限制:国家法律他人合法权益社会公德。
所有权单独所有,共有。
共有:按份共有,如出资买房。
共同共有如夫妻婚后取得的财产。
所有权如何识别?1、通过占有方式来推定所有权。
推定,在法律意义上指的是没有相反证据来认定一定的事实和权利之间的联系2、通过登记方式来确定所有权。
登记指的是在国家相关登记部门进行记录和记载。
国家对于一些财产要进行登记,是由于这些财产一般是我们生活之中的重要财产。
所有权制度一个重要规则,无主财产归国家所有。
所有权有三种基本类型:1、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私人所有权。
三种所有权法律地位平等,国家给予平等保护所有权的共有。
物权法解读财产权益与物权保护一、引言在现代社会中,财产权益是人们生活的基础和保障。
而物权法作为保护财产权益的法律规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物权法进行解读,探讨财产权益与物权保护的相关内容。
二、财产权益的基本概念财产权益是指个人或组织对财产所享有的权利与利益。
在物权法中,财产权益主要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所有权是指对物的直接支配和处分权,用益物权是指对物的合法使用和收益权,担保物权是指物权人利用自己的财产为债权的履行提供担保。
三、物权保护的法律依据物权保护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宪法、民法总则和物权法。
宪法规定了人民拥有财产权益的基本权利,民法总则对物权的一般规范进行了阐述,而物权法则具体规定了物权的相关内容和保护措施。
四、物权保护的主要原则物权保护的主要原则包括权利保护原则、法定保护原则和公平交易原则。
权利保护原则要求法律保护物权人的合法权益,法定保护原则则规定了物权人的权益享有条件和限制,公平交易原则要求在物权行为中各方具有平等地位。
五、物权保护的方式和措施物权保护的方式和措施主要包括登记保护、侵权责任和救济措施。
登记保护是指将物权事项登记于相应的登记机关,以确保权利的公示和保护;侵权责任是指对侵害他人物权行为进行追责和补偿;救济措施则是指在物权纠纷处理过程中,根据法律规定采取的一系列维权措施。
六、物权保护的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物权保护的实际效果,下面将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一:小明购买房产后,发现原房主房产信息隐匿不报,导致产权争议。
物权法明确规定,房产买卖双方应当如实告知相关房产信息,如果隐瞒或虚假陈述,购房人有权要求解除合同,并追究卖方的赔偿责任。
案例二:某企业拥有一块土地,被邻居非法占用建设。
物权法规定,对于非法占用或侵犯他人财产权益的行为,物权人有权要求其停止侵害,并可以请求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相应措施。
七、未成年人财产权益保护在物权法中,对于未成年人的财产权益保护具有特殊性。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将所选项的字母写在答题纸上。
1.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 )。
A.所有权B.用益物权C.担保物权 D准物权2.根据《物权法》的规定,利害关系人认为不动产登记簿的事项错误的,在更正登记不能获得权利人同意后,有权提出异议并记入登记簿。
异议登记申请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的,则异议登记失效。
异议登记申请人起诉的法定期限为( )。
A.提出异议申请之日起15日内B提出异议申请之日起30日内C.异议登记之日起15日内D.异议登记之日起30日内3.甲居住的房屋,乙认为并非甲所有,而对其主张所有权。
根据《物权法》的规定,乙可以请求法院( )。
A.返还原物B.排除妨碍C.恢复原状D.确认物权4.在所有权的四项权能中,最核心的内容是( )A.占有权B.使用权C.收益权D.处分权5.根据我国《物权法》的规定,遗失物自发布招领公告之日起一段时间内无人认领的,归国家所有,该段时间为( )。
A.1个月B.3个月C.6个月D.1年6.甲将其所有的房屋出租给乙,双方口头约定租金为每年5万元,乙可以一直承租该房屋,直至乙去世,房屋出租后的第二年,乙为了经营酒店,经甲同意,对该房屋进行装修,共花费6 万元。
对于乙的房屋装修费用,若后来甲乙协商达不成一致,应如何处理( )。
A.乙无条件拆除,费用由乙自理B.装修物归甲所有,且甲无须支付费用C.装修物归甲所有,且甲应当支付全部装修费用D若装修物可以拆除则拆除,不能拆除的,可折价后归甲所有7.李某有一头牛走失,赵某牵回关入自家牛棚,准备次日寻找失主,当晚牛棚被台风刮倒,将牛压死,赵某将牛肉和牛皮出售,各得款500元及100元,请人屠宰及销售支出100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李某有权要求赵某返还一头同样的牛B.李某有权要求赵某返还500元C.李某有权要求赵某返还600元D.李某有权要求赵某按牛的市价赔偿l000元8.甲有天然奇石一块,不慎丢失,乙捡到误认为是无主财物并拿回家,配以基座,陈列于客厅,乙的朋友丙非常喜欢,乙遂以之相赠,后甲发现,向丙追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民法典下的物权法如何规范和保护个人和企业的财产权随着中国民法典的颁布实施,物权法作为其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个人和企业的财产权提供了规范与保护。
物权法明确了财产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的法律地位与要求,进一步加强了个人和企业的财产保护。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民法典下的物权法如何规范和保护个人和企业的财产权。
一、物权法明确个人和企业的财产所有权在民法典下,物权法明确了个人和企业对财产的所有权。
所有权是指个人或者企业享有对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绝对权利。
物权法规定了财产的所有权归属、取得和丧失的条件,明确了个人和企业对于财产的权利和义务。
对于个人来说,他们有权选择是否对其个人财产进行占有和处理,同时也有义务保护和维护自己的财产。
对于企业来说,他们有权占有和使用合法的生产资料和生产经营所需的其他财产,同时也有义务保护和管理企业的财产。
这样一来,个人和企业的财产所有权得到了明确的界定和保护。
二、物权法保障个人和企业的用益物权除了财产所有权,物权法还规定了用益物权。
用益物权是指个人或者企业在他人财产上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根据物权法的规定,个人和企业可以通过租赁、借用等途径获取使用他人财产的权利,并且享有合法的收益。
这对于个人和企业来说,既提供了使用他人财产的便利,又确保了合法的权益。
同时,物权法还明确了用益物权的设立、行使和效力,保障了个人和企业在使用他人财产时的合法权益。
三、物权法加强了对个人和企业财产权的保护物权法在保护个人和企业财产权方面,还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物权法明确了对不正当占有的禁止与返还原则,保护个人和企业免受不正当侵害。
其次,物权法规定了侵权责任和救济措施,对于侵害他人财产权的行为,提供了合理的补救方式。
同时,物权法还规定了财产权保护的诉讼程序和法律责任,保证了个人和企业在侵权之后能够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此外,物权法还对物权的限制和公示进行了规范。
例如,物权法规定了合法担保权的设立和效力,保障了企业在进行经济活动时的信用权益。
李云亮说文解字(十五):
——物权法虽没有财产法先天的开放性,对现代社会发展表现出不适,但并不意味着它因此而可逾越。
物权法与财产法(下)
文/李云亮
1949—2007,近60年,我国法律体系没有物权概念。
1986年《民法通则》开始有“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
从“财产权”到“财产法”,汉语仅差一字。
然而,立法没有仅差一字那么简单。
现实由财产权跃到物权法,如何解释?《物权法》草案期间,就因立法应该是物权法还是财产法而引发大腕学者之间的争论。
1998年3月,立法机关委托9位民法学者成立民法起草工作小组,其中计划4-5年内通过《物权法》。
2001年5月,物权法已有社科院草案、人民大学草案、全国人大法工委民法室草案三稿。
2001年6月、7月、9月,郑成思教授(1944-2006)在中国社科院《要报》接连刊载《关于制定“财产法”而不是“物权法”的建议》、《关于法律用语、法律名称的建议》、《再谈应当制定财产法而不制定物权法》三文(中国社科院《要报》是一份专供中央高层领导阅读的机密内刊)。
梁慧星教授见状,著长文反驳:《是制定“物权法”还是制定“财产法”?――郑成思教授的建议引发的思考》。
这几篇文章成为我国物权立法第一波学术大讨论中最著名的论战。
梁的反驳没有言及我们的财产权为何只能长成物权法不能是财产法。
我们的财产权只能长成物权法,前世命定。
清末变法修律,学日本全盘选欧陆制定法的理念和方法,政治上有利帝制,技术上规则显然、工具性强。
清朝亡,民国立(1911),宪、刑、民、商、刑诉、民诉“六法全书”雏形出现在1902—1912期间(黄源盛)。
欧陆制定法理念是预先立法供人遵循,出格受罚。
其方法是观察社会状况设想其理想形态,再围绕理想社会形态,各部门以有限的初始概念逻辑演绎出一套法律规则。
典型如制定法中的物权法。
物权法是欧陆制定法中的“财产法”。
之所以称“物权法”,因为当初世上注意财产主要是一些物质性实体。
早期的人占有无主土地、植物、动物,总称无主物。
无主物经先占(事实)到占有(半事实半权利)再到所有权(绝对权利),欧陆制定法思想就产生两个初始概念:物和所有权。
然后,开始逻辑演绎,物权和物权法概念就此而来。
物权法演绎的是一套关乎正义、关于财产权利的逻辑。
这套关乎正义的逻辑当然应该自己可以证明自己至少不是矛盾的或者错误的。
这叫逻辑的自洽性。
物
权法逻辑的自洽性客观造成物权法逻辑的封闭性。
封闭性一:物,原则是物理物,多为实体物;
封闭性二:所有权具有绝对性;
封闭性三:一物一所有权。
即一物不能同时有二个独立的所有权;
封闭性四:物权以所有权(自物权)为核心延展出他物权,自物权为君,他物权为臣,君臣有序;
封闭性五:物权品种法定,不能自由商定物权榜上无名的物权。
等等。
物权法的封闭性到了今天,遇到麻烦。
首先,财产这个概念在每个人心中都是开放的,凡有经济价值者无论有形无形皆财产。
随着财产意识,财产权意识同步开放,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物权法显然不能适应开放的新情况。
其次,现代科技与世界经济文明已发达到社会非物质财产引领物质财产的程度。
郑教授说:“20世纪后期,无形财产和无形服务已作为社会和私人财产的重要内容越来越与有形的‘物’分庭抗礼。
”物权法封闭性难以容纳知识财产的开放。
这就是郑教授要求改立财产法的根本。
物质性财产永远是社会的基本财产形式。
在制定法法域内,物权法仍然要经典地保留不可或缺。
就像小学《算数》是数学的基础不可或缺一样。
物权法的另一重要作用是对社会财产秩序的思想训练。
因财产的物质性,物权法训练是基础的、小学式的。
不可设想在代数和微积分之前不安排小学算数训练;也不可设想在制定法法域内,在知识产权法之前不安排物权法训练。
知识产权法的开放性只能在物权法之外单独成立特别法。
没有必要处心积虑地扩大物权法领地,使之包罗万象。
除非我们改旗易帜从头再来学英国财产法。
英国财产法自其形成起就完全开放,不限实体物,不以所有权为中心,更没有一物一权或者说一物一主制度,少了君臣秩序,没有物权法定,以致他们的土地纠纷“不必证明自己对诉争土地享有绝对的权利,只需证明自己比被告更有资格取得土地即可。
”(咸鸿昌)在英国,不动产转让或诉争,重要的不是一纸权利证书,而是一箱或一大箱自己祖先占有的证据以及连续合法的继承文件,诉争是比较谁的权利优先。
所以,英国财产法的title不是所有权,而是所有权资格。
英国法title的特点是没有过度发展到绝对的程度,仅到半事实半权利的程度。
英国法保护历史更悠久更古老的权利资格的习惯,客观地制约了暴力革命。
郑―梁之争一致同意无论物权法还是财产法规范的关系都是人与人的关系。
对,也不对。
对――从哲学的角度,无论物权法还是财产法规范的关系确是人与人的关系。
不对――如果物权法与财产法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法,英美财产法和欧陆物权法还有什么法学特征的区别?
欧陆物权法首先是人与物的关系法,其次是人与人的关系。
物权法的核心是所有权。
所有权首先将人对物的占有绝对化、永恒化、排他化,然后宣称(对世权)任何人均负有不妨害权利人实现其权利的义务。
所有权有各种权能。
权能也是指基于所有权而产生的人对物行使权利的各种可能。
英国财产法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法,其次是人与物的关系。
英国财产法的渊源是当初英国人的封建关系,先关注人与人的关系,然后在封建关系下建立有层次的对物的保有秩序。
由于英国财产法保有权的半事实半权利性,没有物权法所有权那种权利绝对性,财产形式可约定,所以英国财产法先天具有开放性,很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
(本文发表在《现代物业•新业主》2011年5期/总第18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