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陷阱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比较优势与比较优势陷阱的论文比较优势与比较优势陷阱的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一个简要的回顾,再简略介绍比较优势陷阱的概念,找到它们之间的冲突点并进行比较,最后结合中国国情对中国的贸易战略选择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比较优势比较优势陷阱国际贸易一、理论回顾1.比较优势理论发展和实证检验比较优势起源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
比较成本理论的基本思想在于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存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或成本的差异, 各国分工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 即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或者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 通过国际贸易可获得利益。
通常我们把这认为是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
进入20世纪,比较优势理论又有新的发展。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证明得出, 各国要素禀赋差异导致了要素价格不同,而要素价格决定了一个国家里的要素分配,进而决定了各国的商品价格,因为价格的不同产生了国际贸易,各国应分工生产密集使用本国丰富要素的商品。
资本丰富的国家应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 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应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较为有利。
这种理论也被称为要素禀赋论。
要素禀赋论可归纳为四个基本的定理,即赫克歇尔—俄林(h- o) 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s - s) 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fpt) 定理和雷布津斯基(rybczynsk i) 定理。
这些定理是建立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下而经过严密的理论证明,构成了国际经济学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理论。
那么,要素禀赋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解释了现实经济状况呢?许多经济学家对该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诺贝尔获奖者里昂惕夫提出的里昂惕夫悖论。
里昂惕夫发现,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要低于其进口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而这个现象是与要素禀赋论矛盾的——很少人能否认美国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国家,按照理论它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应该更高。
“比较优势陷阱”与中部地区经济增长题目:1. 比较优势陷阱的概念及影响因素2. 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挑战与机遇3. 中部地区如何避免比较优势陷阱的影响4. 技术创新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5. 中部地区产业升级的途径与实践一、比较优势陷阱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领域具有先天优势,以致该领域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领域,而其他领域因缺少资源、人才、技术等而得不到发展,难以摆脱低技术含量与低附加值的产业结构,从而形成了经济增长的瓶颈。
比较优势陷阱的成因可以归结为产品质量、技术含量、产业链分工等多种因素,其生成既可能源自自然条件因素,也可能源自外部环境和政策影响。
比较优势陷阱对于发展经济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由于过分依赖某一产业,会导致其他产业的长期困境。
其次,由于同类产业特征相似、竞争激烈,很难实现某一领域的技术升级与转型升级,长期处于困境。
第三,过分依赖某一领域会导致生产成本较高,劳动力、环境、资金成本均会增加,对于国家和企业经济增长造成极大的影响。
第四,长期保持同一产业的发展会对经济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会使得发展遭遇长期停滞,进而导致社会经济的崩溃。
二、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挑战与机遇我国中部地区位于东南沿海地区与西南地区之间,其经济发展的特点是生产力水平靠前,资源利用率高,人力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市场潜力大等。
然而,中部地区的经济仍然面临着三个主要的挑战:第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
第二,中部地区规模相对较小,单一产业占据了经济增长的主要空间。
第三,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的不足。
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很多机遇。
随着科技创新的推进,周边的人口和市场基础不断扩大,金融保险等行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来看,中部地区有很大的机会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资源利用等方面发挥作用,进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中部地区如何避免比较优势陷阱的影响避免比较优势陷阱是中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
一、“比较优势陷阱”含义及类型“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入“比较利益陷阱”。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比较优势陷阱可以分为“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和“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两种类型。
前者是指执行比较优势战略时,发展中国家运用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并且由于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还会强化这种国际分工形式,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入低附加值环节。
由于初级产品的需求弹性小,加上初级产品的国际价格下滑,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甚至是贫困化增长现象的出现就不可避免了。
后者是指发展中国家虽然开始进行制造业的生产,但是这种改良型的比较优势战略由于过度的依赖技术引进,使自主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无法发挥后发优势,只能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
【实例1】iPhone 4供应链。
先来看一个最新的例子,举苹果公司推出的新款手机iPhone4为例,《纽约时报》有文章曾从产业链上解剖说:一部售价600美元的iPhone4,材料成本约187.51美元,大部分来自韩国,占到约80美元,其余的来自美国、德国和日本一些公司。
包括富士康在内的中国企业主要是进行组装,每台仅有6.54美元的酬劳。
而苹果公司呢?每台iPhone4获利高达360美元。
【案例2】(反例,成功规避陷阱的例子)美国成为一个世界领先地位的工业化国家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如果每个国家都专注于生产符合它比较利益的商品,将这商品出口,再从别的国家进口它没有比较利益的商品,那么两个国家都会在这贸易上受益,因此贸易必须自由。
但如果我们将这个理论放到历史中去检验,事实正好与李嘉图的理论相反。
工业化首先在英国开始,到了19世纪初英国的工业发展遥遥领先,美国与德国都远远落在后面。
比较优势陷阱:本质、原因与超越一、引言自中世纪全球化进程开展以来,发达国家用大量的理论分析、总结开放市场和自由贸易的益处,通过各种渠道宣称其发展发达历程是开放市场和自由贸易的结果,故意忽视基于国际分工的不平等交换关系,试图掩盖其真实的贸易保护的历史与现实,并且依靠刻意安排的国际分工引起的不平等交换保持自身绝对优势,以维系其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主导权,掌控经济全球化。
发展中国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利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尤其是在话语权方面处于绝对劣势,在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从而其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
针对比较优势陷阱的本质,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策等问题,本文考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交换条件、贸易结构和科技水平的变化,认为由于比较优势陷阱的本质是发达国家维持与发展中国家基于国际分工的不平等交换关系。
面对发达国家的贸易主导权和话语权,发展中国家应建立立足于本国的经济学体系,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话语权建设。
二、文献回顾经过亚当•斯密(1776)的绝对优势理论中的内生比较利益学说的启蒙和大卫•李嘉图(1817 )的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国际贸易的必要性问题得到了解决。
随着赫克歇尔(1919)和俄林(1933)的要素禀赋学说、萨缪尔森HOS定理、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等不断的补充、完善,形成了现代主流的比较优势理论。
但在提出政策建议,尤其是站在发展中国家立场分析贸易形势及本质,解决“怎么做”问题上,缺少相关的研究。
比较优势陷阱理论站在发展中国家立场分析国际贸易问题,指出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且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发达国家进行贸易中,虽然能短期获利,但贸易结构不稳定,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入“比较优势陷阱”。
李斯特( 1841)在分析比较优势陷阱基础上提出了走出比较优势陷阱的对策。
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用了近1/4 的篇幅分析了英国、法国、德国、荷兰、西班牙等先进国家的发达之路,指出比较优势理论本质上是靠贸易保护、技术垄断而占据领先地位的国家,为保持其优势地位,劝说后进国家实行自由贸易,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发展经济,使得后进国家放弃正确发展道路,达到保持自身优势地位的目的[1] 。
Y圆桌论坛UAN ZHUO LUN TAN比较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陷阱的辩证关系分析张广勤摘要:在国际贸易中,运用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世界贸易的发展中国家通常参与的是垂直型分工,用本国具有相对优势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从经济发达国家换取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
若发展中国家长期过度依赖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上的比较优势进行贸易,将很可能面临资源过度开发、人口红利消失、科技水平停滞不前等问题,国家产业结构难以升级调整,长期陷入出口产品低附加值的困境,落入比较优势陷阱。
本文通过探寻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陷阱的成因,辩证分析比较优势原理与比较优势陷阱间的关系,试图为当前正运用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中国家寻找最利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道路,权衡比较优势原理和陷阱间的利弊关系。
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陷阱;利弊权衡一、比较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陷阱之间的对立自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与奥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诞生以来,比较优势理论长期居于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地位,不同国家各自发挥比较优势,自由贸易,优势互补,对贸易双方和世界整体利益都有利。
比较优势理论成为世界各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法则,沿用至今。
然而,比较优势理论也受到了理论界的质疑,有学者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对相对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可能是一个理论陷阱或者理论骗局,即如果发展中国家长期局限于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可能出现产业结构的畸形、贸易条件长期恶化、对外依附程度加深、社会贫困面积扩大等不良后果。
比较优势陷阱可表现为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和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前者是指一些发展中国家长期依赖自然资源和能源类产品出口,变成了发达国家的原料基地和商品市场,造成对发达国家的长期经济依附和贸易条件恶化;后者是指一些发展中国家长期出口劳动密集型制成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产业结构长期得不到升级,同样会成为发达国家经济控制和奴役的对象,无法与发达国家展开公平的国际竞争,永远无法跻身发达国家行列。
比较优势与比较优势陷阱对于老师提出的一个思考问题“现实世界中,各国是否应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中国是否应该专注于某几种产品的生产?”,我想,曼昆的某些经济思想和不断发展完善的经济理论可以对这两个问题有所解决。
在曼昆的书中,他提出“比较优势:专业化的动力”这个观点,我们似乎可以读出言外之意——“比较优势”是个好东西,各国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所以中国应该专注于自己有比较优势的某几种产品的生产。
要分析其对与错,首先要解决什么是“比较优势”这个概念问题。
曼昆在其书中指出:“比较优势是指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的行为。
”那么,通过理解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必须放弃的东西我们就能理解比较优势就是中国比美国更适合生产初级农产品,例如棉花,橡胶,茶叶等等;而美国比中国更适合生产微电子产品。
因为两国为此所放弃的东西都少于彼此得到的东西。
这是曼昆的观点。
我们再来看看原始的“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来解释国际贸易,他将不同国家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直接比较,认为在某种产品上所花生产成本绝对地低就称之为具有“绝对优势”。
只要有这种绝对成本优势,就应该发展这种产品的专业生产,并出口换回自己在生产上不占绝对优势的产品,贸易双方都从交易中获益。
而大卫·李嘉图则提出了“相对优势”以改进绝对优势理论的一些不足。
他认为斯密的绝对优势只考虑表面的生产力优势,但比较优势是考虑相对的优势。
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两种物品上皆拥有绝对优势,根据亚当斯密,两国不会有贸易。
然而,根据亚当斯密的看法,先进国家不会与落后国家贸易,因为逻辑上一个国家可以享有生产所有物品的绝对优势。
这个含意显然与现实不符。
所以,他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是:一个国家倘若专门生产自己相对优势较大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换取自己不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就能获得利益。
跨越“比较优势陷阱”一、“比较优势陷阱”的基本含义所谓“比较优势陷阱”(也有人称为“李嘉图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入“比较优势陷阱”。
比较优势陷阱有两种基本类型:第一种是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
它是指执行比较优势战略时,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机会成本的大小来确定本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运用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从而只能获得相对较低的附加值。
并且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还会强化这种国际分工形式,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入低附加值环节。
由于初级产品的需求弹性小,加上初级产品的国际价格下滑,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甚至是贫困化增长现象的出现就不可避免了。
第二种类型是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
由于初级产品出口的形势恶化,发展中国家开始以制成品来替代初级产品的出口,利用技术进步来促进产业升级。
但由于自身基础薄弱,主要通过大量引进、模仿先进技术或接受技术外溢和改进型技术等作为手段来改善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并有可能进入高附加值环节。
但是这种改良型的比较优势战略由于过度的依赖技术引进,使自主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无法发挥后发优势,只能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
二、中国贸易发展已受到“比较优势陷阱”的制约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从贸易数量与金额来看,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
但与此相伴的是不断升级的国际贸易摩擦。
持续不断的贸易摩擦提醒我们,需要警惕“比较优势陷阱”。
长期以来,受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理论的影响,我们一直把“劳动力成本优势”视为对外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并相应地大力发展诸如纺织企业等众多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但是随着高新技术产品日益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品种,加之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严重供过于求,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正日渐下降,它们赖以生存的低成本“比较优势”越来越不成其为“优势”。
谈比较优势极限论与比较优势陷阱内容摘要:根据比较优势极限论,国际分工和规模经济带来的行业产量增加的速度一旦超越世界市场需求增加的速度,产能过剩和贸易摩擦将不可避免。
所以,每个国家按照比较优势从事国际分工实际上是有一定的极限的,一旦超越此极限,除加剧贸易摩擦之外,产业之间的“马太效应”显现。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仅仅在短期内成立,一国长期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参与国际分工将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关键词:比较优势国际分工规模经济极限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假定前提条件一是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劳动是产品生产投入的唯一要素。
我们称其为2×2×1模型;二是劳动具有同质性,且投入到不同产品的生产中效率不变;三是市场是完全自由竞争的,实行自由贸易;四是劳动在国内自由流动,但在国际上不能自由流动;五是每种产品的生产成本都是固定的,不存在规模经济效应;六是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七是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
(二)比较优势决定的国际贸易模式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能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得利益,不一定需要具备绝对优势,只要具有比较优势就可以。
比较优势就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每个国家都应该在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上进行专业化生产而放弃其他具有比较劣势的产业。
比较优势极限论放宽上述比较优势理论的第五个假设,假定存在规模经济效应,其他前提条件不变。
这样,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来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一方面每个国家只能选择若干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规模经济的存在会促进该行业劳动效率的提高,这些行业的产量持续大幅度增加。
如果产量在一定时间之后超过国际市场容量,产能过剩,超越外国消费者的购买力,外国就会有较大动力产生贸易摩擦。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一国长期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必将缺乏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
在比较劣势的产业上劣势更加明显,在产能过剩且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上优势进一步扩大,结果是产能过剩加剧,贸易摩擦不可避免。
中国的“比较优势陷阱”
中文摘要:加工贸易在中国贸易方式中占据半壁江山,外资企业在中国贸易中占绝对主流地位,都客观说明中国已经面临踏入“比较优势陷阱”的风险。
要想在当今世界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引领增长潮流的趋势下获益,需要不断创新改革。
关键词:比较优势陷阱中国贸易创新
正文: 一。
什么是比较优势论及比较优势陷阱
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的基础上发展除了比较优势论。
该理论认为一国即使不能生产出成本绝对低的商品,只要能生产出成本相对低的商品,就可以与另一国进行贸易,而且是贸易双方都能够得到好处。
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难呢过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入“比较优势陷阱”中。
二.比较优势陷阱的类型
比较优势陷阱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
它是指执行比较优势战略时,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机会成本的大小来确定本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运用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从而只能获得相对较低的附加值。
第二种类型是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
由于初级产品出口的形势恶化,发展中国家开始以制成品来替代初级产品的出口,利用技术进步来促进产业升级。
但由于自身基础薄弱,主要通过大量引进、模仿先进技术或接受技术外溢和改进型技术等作为手段来改善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并有可能进入高附加值环节。
三.中国已经面临踏入“比较优势陷阱”的风险
加工贸易在中国贸易方式中占据半壁江山,以及外资企业在中国贸易中的绝对主流地位,都客观说明了中国贸易对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传统比较优势的较强依赖,这不仅使得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弱势地位,而且也让中国贸易长期形成了对劳动力比较优势的依赖,这为中国贸易转型,走高附加值道路带来了困难,而这也正是通向“比较优势陷阱”的第一条潜在道路。
此外,中国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贸易时,依旧走加工、组装的老路,在技术变革上过于依赖进口更新,造成了“产品顺差、技术逆差”的尴尬现状,这对中国树立自我品牌,寻求自主技术创新带来了结构性瓶颈,中国高新技术贸易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受到制约,而这也构成了通往“比较优势陷阱”的第二条道路。
现阶段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无疑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具有相对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不等于我国所有的劳动力都能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力量。
具有一定人力资本的劳动力无疑在我国经济运行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而含量不够充足,或不含人力资本的劳动力在我国经济运行中不一定能发挥积极作用,甚至起了消极作用。
之所以存在这个问题,是由于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着一些不可实现的比较优势的一些因素。
首先,总需求不足给经济增长带来障碍并因此引发就业不充分是现阶段大多数国家存在的主要经济问题;其次我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的同构性使得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十分激烈;第三,当代需求结构的升级使得劳动密集型产品份额呈下降趋势;第四,我国国内非贸易品市场的需求扩张明显的受到了总需求不足的约束。
四.如何发挥现有的比较优势,创造新的比较优势
在当今世界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引领增长的潮流的趋势下,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在国际贸易中真正分享最大收益。
现阶段中国的要素禀赋状况决定了其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中国应遵从产业演进的客观规律,在发展经济和对外贸易中遵循而不是脱落比较优
势的原则。
当前要通过资源转换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一簇处于较高技术层次的主导产业。
要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培植中国出口产业和产品的动态比较优势。
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争取有利地位,增强抵御各种外部风险与冲击的能力,逐步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的目标。
第二,坚持创新,对传统比较优势产业进行改造,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含量。
从长远来看,能否最大程度享受参与国际分工所带来的的好处,从根本上取决于中国能否尽快提高对外贸易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从而获取国际变幻的最佳效益。
第三,抓住机遇,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要实现我国外贸发展从主要依靠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向主要依靠质量和效益提高的根本性转变,努力保持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贸易更需要在保持总量适度增长的前提下进行贸易基础结构的改革。
减少对劳动力比较优势的习惯性依赖,中国贸易需要增强创新能力,完善品牌意识,在面对贸易总额不断扩大的利好消息时保持“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清醒头脑。
参考文献:1.闫国庆孙琪毛筠编著《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2.鲁建彪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研究.集团经济研究.2005
3.林毅夫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管理世界
4.张秀娥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研究
5.黄健康后发优势理论与中国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