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修改要点及标准操作程序3-文档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1.79 MB
- 文档页数:41
心肺复苏的流程及现场救治变化要点心肺复苏流程:从“A-B-C”到“C-A-B”2010 版指南最明显的变化是,对成人和儿科患者(包括儿童和婴幼儿,除外新生儿)基础生命支持(BLS)的顺序从“A-B-C”(开放气道、人工通气、胸外按压)变成了“C-A-B”(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通气)。
这样能减少从识别到初次按压的时间,但却需要对每一个曾受过CPR培训的人员进行重新培训,让他们放弃已经建立起来的“A-B-C”模式,重新认识和接受“C-A-B”模式的训练。
指南推荐的这种变化基于以下原因:(1)绝大多数心脏骤停患者都是成人。
在各种年龄段的心脏骤停患者中,存活率最高的是那些有目击者的心脏骤停,且初始心律是心室颤动(VF)或无脉性心动过速(VT)的患者。
在这些患者中,心肺复苏(CPR)关键的初始部分是胸外按压和早期除颤。
(2)在 A-B-C 顺序中,当施救者开放气道以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寻找防护设备或者收集并装配通气设备的过程中,胸外按压往往被延误。
C-A-B 顺序可以尽快开始胸外按压,通气延误时间能尽量缩短至仅为完成第一轮胸外按压的时间(30 次胸外按压大约在18 秒内完成)。
(3)不到50%的心脏骤停患者得到了目击者实施的CRP。
这可能有许多原因,其中最大的障碍可能是开放气道并进行人工呼吸。
若一开始就实施胸外按压,就能保证更多的心脏骤停患者得到CPR救治,那些不能或不愿实施人工呼吸的施救者至少能完成胸外按压。
(4)医务人员根据心脏骤停最可能的原因而改变急救程序是合理的。
如果发现一名患者突然倒地,而现场仅有一个医务人员时,该医务人员可能会认为患者突发VF型心脏骤停;一旦该施救者证实该患者无意识、无呼吸或仅有叹气样呼吸,施救者就必须立即激活急救反应系统,拿到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后进行电除颤,然后实施CPR操作。
但对一名推测为淹溺或其他原因导致的窒息性心脏骤停患者,在呼叫急救反应系统之前,先给予大约5个循环(约2分钟)的传统CPR(包括人工呼吸)。
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更新心脏停搏、呼吸骤停是临床上最紧急的情况。
如未能在现场得到及时正确的抢救,患者将因全身严重缺氧而由临床死亡转为生物学死亡。
常温下,心脏停搏3秒时病人就感到头晕;10秒即出现昏厥;30~40秒后瞳孔散大;60秒后呼吸停止、大小便失禁;4~6min后大脑发生不可逆的损伤。
因此,对心脏停搏、呼吸骤停病人的抢救应当在4min内进行心肺复苏,开始复苏的时间越早,成活率越高。
据统计,在心脏停搏4min内进行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并于8min内进行进一步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ALS),则病人的生存率达43%。
BLS和ALS开始的时间与病人存活率的关系见下表。
开始BLS时间(min)开始ALS时间(min)存活率(%)< 4 < 4 8~ 12 8~ 12 > 12 < 816< 16> 16> 1643106一、《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继续强调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的需要,包括:(1)按压速率至少为每分钟100 次(而不再是每分钟“大约”100 次)(2)成人按压幅度至少为 5 厘米;婴儿和儿童的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婴儿大约为 4 厘米,儿童大约为 5 厘米)。
(3)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回弹(4)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5)避免过度通气二、新“生存链”的五个环节2010年AHA CPR-ECC指南更新的流程,在原“生存链”的基础上新增了第五个环节,即早期识别求救、早期CPR,早期电除颤、早期救治以及心脏骤停后的救治(见图1)。
这个变化更加强调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只是CPR复杂的临床病理过程和救治的开始,需要采用多学科的综合优化进行救治的重要性。
(1)早期识别求救:施救者发现患者突然倒地,快速检查患者无反应、无呼吸或无正常呼吸(叹息样呼吸),首先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大声求救,启动急救反应(EMS)系统,要求取带除颤器(AED)。
人基本生命支持操作规范(2010年版)【目的】当病人呼吸停止、心脏停搏时,现场对病人实施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及电除颤,以维持和促进呼吸、循环功能的恢复。
【操作方法及程序】1、判断意识并观察有无自主呼吸(或正常呼吸)摇晃或拍肩并大声呼叫病人(意识丧失:呼之不应,推之不动)。
观察自主呼吸,叹息样呼吸是无效呼吸。
2、呼救单人急救时先呼救后抢救,两人或多人时,一人抢救,一人协助通知。
3、体位去枕仰卧、肢体不扭曲,脊椎外伤时整体翻转(头、颈与身体同轴转动),放在地面或硬床板上(软床垫硬板)。
解衣露胸、解开腰带。
4、判断循环触摸同侧颈动脉搏动:触摸部位为气管两侧2~3cm,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轻触,靠近检查者一侧更容易判断,判断时间要小于l0秒,判断不清时按无脉搏对待。
5、胸外按压(1)术者体位:根据个人身高及病人位置高低采用踏脚凳或跪式等体位。
定位方法:一只手的食、中指放在肋缘下,沿肋骨缘向上滑到剑突与胸骨交界处,把另一只手掌根靠在定位手指上方(胸骨下1/2)定位手重叠在另一只手上,手指交叉掌根紧贴胸骨。
男性也可定位于两乳头连线和胸骨交界处。
(2)按压姿势:双臂绷直不得弯曲,与胸部垂直,以髋关节为支点,腰部挺直,用上半身重量往下压,按压后必须完全解除压力,胸部弹回原位。
(3)按压力量:胸骨下陷大于5cm。
(4)按压频率:至少100次/min。
(5)按压与放松:比例适当(1:1),放松时手不能离开胸壁。
(6)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单人或双人操作的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均为30:2。
气管插管后,按压和人工呼吸可不同步,此时人工呼吸频率8-10次/分,按压频率大于100次/min。
如果自主循环恢复后,人工呼吸次数是10-12次/分。
6、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开放气道方法:(1)仰头举颏法,清除可见口鼻分泌物、异物、活动性义齿。
(2)托颌法:用于怀疑颈椎骨折病人,如果此法不能将气道完全开放,仍可采用仰头举颏法。
《2010`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已经公开发表,该指南框架结构与《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基本相似。
经过五年的应用实施,有相应的调整!几个最主要变化是:1.生存链:由2005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1)尽早识别与激活EMSS;(2)尽早实施CPR:强调胸外心脏按压,对未经培训的普通目击者,鼓励急救人员电话指导下仅做胸外按压的CPR;(3)快速除颤:如有指征应快速除颤;(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ALS);(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处理。
2.几个数字的变化:(1)胸外按压频率由2005年的100次/分改为“至少100次/分”(2)按压深度由2005年的4-5cm改为“至少5cm”(3)人工呼吸频率不变、按压与呼吸比不变(4)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对普通目击者要求对ABC 改变为“CAB”即胸外按压、气道和呼吸(5)除颤能量不变,但更强调CPR(6)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PEA者常规使用阿托品(7)维持ROSC的血氧饱和度在94%-98%(8)血糖超过10mmol/L即应控制,但强调应避免低血糖(9)强化按压的重要性,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5s3.整合修改了BLS和ACLS程序图2010新亮点:《2010`心肺复苏&心血管急救指南》《2010`AHA CPR&ECC指南》《2010`AHA CPR&ECC指南》成人CPR操作主要变化如下:突出强调高质量的胸外按压保证胸外按压的频率和深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避免过度通气,保证胸廓完全回弹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主要因素1、将重点继续放在高质量的CPR上2、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区别于大约100次/分)3、胸骨下陷深度至少5 ㎝4、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5、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6、避免过度通气CPR操作顺序的变化:A-B-C→→C-A-B★2010(新):C-A-B即:C胸外按压→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2005(旧):A-B-C即: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C胸外按压生存链的变化★2010(新):1、立即识别心脏骤停,激活急救系统2、尽早实施CPR,突出胸外按压3、快速除颤4、有效地高级生命支持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2005(旧):1、早期识别,激活EMSS2、早期CPR3、早期除颤4、早期高级生命支持(ACLS)应及时识别无反应征象,立即呼激活应急救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