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哈克的意向性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若干问题探究.doc
- 格式:doc
- 大小:82.00 KB
- 文档页数:5
一、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一、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能力层级C。
所谓“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
所谓“自然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其主要特点是严密的逻辑性和语言的简明性。
概念是自然科学类文章的基石,判断是自然科学类文章的水泥和砖瓦,推理是自然科学类文章的构架。
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就是要通过阅读及逻辑思维的过程,准确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正确认知文中的科技内容。
高考阅读的自然科学类文章与我们平常见到的科技说明文不大一样,它大都是些自然类消息摘要,内容有着“新”而“广”的特点。
所谓“新”,是指它一般是新近发表的关于前沿性自然科学动态的文章;所谓“广”,是指选文的内容广泛,天文地理、生物化学、环境保护、生命科学、微电光电等无所不包。
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变化的科学,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教育学、伦理学等。
社会科学类的文章,是用来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和描述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章。
它既是探讨社会科学问题、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手段,也是概括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载体。
从文体上说,它应包括议论性和说明性等类别,但就高考说,侧重于社会科学类的议论文字。
经济学类文章传达经济信息,政治学类文章传达政治信息,社会学类文章传达社会知识,教育学类文章传达教育信息,历史学类文章传达历史信息,文化学类文章传达文化信息,语言学类文章传达语言信息,文艺学类文章传达文艺信息,美学类文章传达美学信息。
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就是通过阅读这一渠道,正确理解、捕捉、筛选、判断和转述这些信息。
因此,在阅读中正确把握文章中蕴含的信息,是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的关键所在。
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主要有两个方面: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生态学视野中的若干人文社会科学问题【摘要题】生态文化与环保意识【正文】科学的精神是统一,社会运动与自然运动的规律有着惊人的相似。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者间有许多值得相互借鉴的成果,从某种程度上讲,两者甚至可以用更加简练和统一的语言来描述,生态文化的核心观念为此提供有价值的视角。
在生命科学发展历程中,先后取得过两个对人类世界观产生重大影响的成果,一个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它使人们心目中静止不变的客观世界转变为动态、进化的客观世界;另一个成果就是随着生态科学的发展,而形成的生态文化观念,它使人类从人类中心主义的恶梦中醒来,回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永续发展的光明大道上来。
具体讲,生态文化作为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基础的文化形态,正在逐渐取代人类中心主义,成为人类发展的主导性、前瞻性文化,是现代以及未来人类文化发展的主流,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需的基础。
因此,从生态学视角认识和理解人类面临的各种困境和问题,寻求可能的、合理的解决途径,就显得格外迫切和重要了。
本文试图以生态工作者的视角审视和理解若干人文社会科学问题。
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显然是研究生态学和生态文化的基础。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很难用简短的几句话来概括,但是,我们可以从历史沿革的角度对其有一个比较恰当的理解。
简而言之,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
一、生命是环境的产物。
在地球形成之初,表面笼罩着原始的还原性大气,没有氧气、臭氧层,紫外线强烈地照射着地面,地球上没有任何生命;经历漫长的化学演化过程,大约在35~38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原始的生命——光合自养生物蓝绿藻(Cyano phyta);原始的生命在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长期作用下,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形成了现存的多样性的生物类群。
二、生物在进化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浅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冲撞与融合《三种文化》读书报告摘要由美国知名的发展心理学家杰罗姆·凯根撰写的《三种文化:21世纪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一书,致力于解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在词汇、工具等方面的差异,对这三者近代以来的成就、兴衰过程及原因进行了解读。
本篇读书报告对其理论进行了简要概括,并对其几个有吸引的内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三种文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罗姆·凯根一、《三种文化》作者及内容简介杰罗姆·凯根(Jerome Kagan),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
出生于1929年,现任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凯根在拉特格斯大学取得学士学位,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先后就职于俄亥俄州立大学、西点军事医院、俄亥俄州费尔斯研究所和美国国立心理健康研究所。
1964年,他进入哈佛大学心理系,在这之后的16年里,他致力于儿童气质类型的研究,尤其是0—10岁儿童发展的相关问题。
他以跨文化和纵向研究的形式探究儿童内在气质和外在文化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其中他对婴儿和儿童认知与情绪发展,特别是对气质形成根源的研究十分著名。
他的研究表明:个体气质的差异既受环境又受基因的制约。
1987年,他获得了美国心理学会颁布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杰罗姆•凯根针对1959年C·P·斯诺在“瑞德讲坛”发表的“两种文化”(智力生活分成两种文化,一边是艺术和各人文学科,另一边是诸自然科学学科)的理论,提出了“三种文化”,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
《三种文化》一书提出了通常称之为“社会科学”的第三种文化,包括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专业领域,并分章介绍了三种文化中每一种文化的各个假定、词汇和贡献,指出每一个共同体所使用的许多概念的意义对它自己的方法来说都是独特的,因为证据的来源各不相同。
本书总结了各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对我们理解人类本质的贡献,并怀疑以下流行的信念:生物学过程是人类行为多样性的主要决定因素。
CATALOGUE目录•苏珊·哈克及其新实用主义概述•苏珊·哈克的新实用主义科学观主要内容•苏珊·哈克的新实用主义科学观的贡献•评价与反思苏珊·哈克的学术背景与成就030201新实用主义的起源与发展起源新实用主义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逐渐成形,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发展历程主要代表人物方法论新实用主义在方法论上更强调科学性和规范性,与旧实用主义的相对随意性和模糊性形成鲜明对比。
理论基础旧实用主义重视经验和实践,而新实用主义则在此基础上引入了更多的逻辑和理论元素。
应用范围新实用主义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领域,还更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领域。
而旧实用主义则主要关注自然科学的问题。
新实用主义与旧实用主义的对比实证精神的贯彻方法论的灵活性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科学方法的实用主义解读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实践性科学真理的实用主义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实用主义关系科学与技术的互动01科学与技术的共同目标02科学方法与工程方法的互补03对科学哲学的独特见解强调科学的实践性苏珊·哈克认为,科学是一种实践性的事业,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真理或知识。
因此,她主张我们应该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待科学,并强调科学家在实践中所运用的各种技能和方法。
反对“理论优先”的观点传统的科学哲学往往将理论置于高于实践的地位,认为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基础。
然而,苏珊·哈克认为这种“理论优先”的观点是有问题的,因为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往往超出了理论的范畴,需要科学家通过实践来解决。
因此,她主张我们应该将理论和实践看作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
强调“工具主义”的科学方法苏珊·哈克认为,科学方法的核心在于运用各种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些工具可以是理论、模型、实验等等,而科学家的任务就是要选择适当的工具来解决面临的问题。
这种“工具主义”的科学方法与传统的“假设-演绎”方法有所不同,它更加关注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而不是从已有的理论中推导出新的结论。
叶适:学者称水心先生。
他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
他所代表的永嘉事功学派,南宋时期三大学派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与永康的陈亮都是力主抗战的。
主张功利主义的社会思想。
性恶论:荀子主张人性恶,性恶论和他的欲望论事紧密联系的,认为人性是自然而有的先天性的本能,本来就不包括尊尊、亲亲等品质,所以人性本恶。
特别是人的生物本性决定了人们的欲望论是“不知足”的,不知足就会导致破坏社会秩序,所以人性也就会表现出恶的一面。
荀子认为人性之恶是无法彻底改变的,但是可以用“伪”来抑制人们的恶性而使之归于善。
大同社会:大同社会是中国古代儒家所宣传的最高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它包括一下几方面: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
在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至德之世:庄子的至德之世思想是在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国寡民”作为文明社会的特性;而“至德之世”却全无文明之迹象,国家固不存在(以其无“君子”、“小人”之分),就连“舟梁”都还没有,人们甚至尚未构木为巢,而“同与禽兽居”,这说明其时代至少也得在“有巢氏”以前。
庄子在思想方面,他比老子走的更远,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忽视了自然界中物竞天择的规律,有利于当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的发扬。
意义:表面上看李贽的社会平等思想有相对主义的色彩,但实际上,他们所强调的人们德性的天然平等,是和等级制度下的不平等相对立的,他是圣人与众人平等思想,实际上是对儒家的“劳心”与“劳力”、“治人”与“治于人”的等级观念的批判,因此是具有强烈的战斗意义。
答:背景:春秋末年,中国社会处于“礼崩乐坏”的动荡时代。
兵连祸结,人民饥寒交迫,积极斗争日益尖锐的社会现实,而这种状况对农民小私有者阶级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他们极为讨厌这个社会。
请在这里输入标题在这里输入作者姓名犬儒主义(Cynicism)是个外来词,中文里本来没有现成的对应词汇,通常将它理解为讥诮嘲讽、愤世嫉俗、玩世不恭。
犬儒主义学派是古希腊四大学派之一(犬儒主义学派,斯多亚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新柏拉图学派)一般认为是苏格拉底的弟子安提斯泰尼创立的,另一人物第欧根尼(公元前404-公元前323)则因为住在木桶里的怪异行为而成为更有名的犬儒主义者。
当时奉行这一主义的哲学家或思想家,他们的举止言谈行为方式甚至生活态度与狗的某些特征很相似,他们旁若无人、放浪形骸、不知廉耻,却忠诚可靠、感觉灵敏、敌我分明、敢咬敢斗。
于是人们就称这些人为“犬儒”,意思是“像狗一样的人”。
至于这个称谓是不是肯定来源于此,学界的观点并不一致。
另外一种说法是指安提斯泰尼经常到雅典的一个被人们叫做“快犬”的体育场去和人们谈话、辩论,在这个地方形成了他的思想和观点的最初的追随者队伍,因而被称作“犬儒派”。
“犬儒主义”则由这一学派的观点理念和生活行为演化而来。
现代犬儒主义是一种“以不相信来获得合理性”的社会文化形态。
现代犬儒主义的彻底不相信表现在它甚至不相信还能有什么办法改变它所不相信的那个世界。
犬儒主义把对现有秩序的不满转化为一种不拒绝的理解,一种不反抗的清醒和一种不认同的接受。
(美)苏珊·哈克:理性地捍卫科学:在科学主义与犬儒主义之间,曾国屏,袁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该书是2003年英文版。
苏珊·哈克是迈阿密大学哲学教授,主要研究逻辑、科学证据问题。
总体上说,这本书试图在科学大战的两极争论中提出一种中庸的科学观,她称之为批判常识主义。
这种观点既不像是认识论,也不像社会学,而是两者一种折中性的混合。
问题是,折中往往肤浅,极端一般深刻,批判常识主义也难脱窠臼。
当然,想想费耶阿本德,其实他也无法得出没有特殊科学方法的偏激结论,他不过论证了许多被认为科学不会使用的方法其实也使用。
一位知名逻辑学家兼哲学家的理智历程1——苏珊·哈克访谈录陈波苏珊·哈克苏珊·哈克,牛津大学哲学学士,人文学硕士,剑桥大学哲学博士,曾任英国沃威克大学哲学教授,现为美国迈阿密大学文理学院库珀高级学者、哲学教授、法学教授。
其著作有:《变异逻辑》(剑桥大学出版社,1974);《逻辑哲学》(剑桥大学出版社,1978);《证据与探究——走向认识论的重构》(布莱克威尔,1993);《变异逻辑,模糊逻辑》(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96);《一位热情的稳健派的宣言:不时髦的论文集》(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98);《捍卫科学——在理性的范围内》(即将出版),以及关于逻辑和语言的哲学、认识论、形而上学、实用主义、女性主义、科学哲学和法庭上的科学证言的大量论文。
她的著作已被翻译为西班牙文、法文、葡萄牙文、意大利文、德文、波兰文、俄文、丹麦文、朝鲜文和中文。
关于她的工作的一卷论文集正在准备中。
陈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2-2003年,获得由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国家科学院共同奖助的CCSC Fellowship,在美国迈阿密大学哲学系与苏珊·哈克一道工作一年。
陈波:哈克教授,我很高兴有这次机会对您做访谈。
由于您的《逻辑哲学》一书的关系,您在中国逻辑学界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我们对您个人所知甚少。
您能够谈一谈有关您个人的一些事情吗?哈克:好的,让我来试一试。
我出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我在国立小学和文法学校读书;在牛津大学,我先获得了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学士学位,然后获得了哲学学士学位(我也获得了人文学硕士学位,在牛津大学,这只是一个形式);随后在剑桥,当我在New Hall(剑桥的一所女子学院)任教时,我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
在我们家族,我是第一个进大学的人。
回过头来看,我仍然认为,我的哲学教育也许开始于我的外祖父母,他们没有受过什么正式的教育,但是在与我娱乐时,他们教我挑战卡片游戏,并向我介绍发表在报纸上的字谜游戏——我很快就喜欢上它,差不多像我外祖母一样;这也许就是最终生长为我后来用于证据结构的纵横字谜类比的那棵种子。
哲学研究网@哲学在线 | 会员登陆 | 会员退出 | 会员注册 | 会员列表学术资讯学术评论马哲研究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道德哲学宗教学其他学科学人文集慧泉杂志当前位置:哲学研究网@哲学在线 > 阅读新闻苏珊·哈克:捍卫科学——在理性范围内--------------------------------------------------------------------------------时间:2003-8-27 20:50:04 来源:哲学研究网阅读479次陈波译让我们记住,从一个错误的极端到另一个错误的极端,这类愚蠢的事情是多么经常地发生。
[托马斯·里德]1对科学的态度是各式各样的,一个极端是无批判的崇敬,中间经过不信任、怨恨、嫉妒,达到另一个极端,即诋毁和公开的敌视。
我们在下述问题上常常被弄得混淆不清:科学能够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科学是如何做它所做的那些事情的,科学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社会在科学中的作用,科学与文学的关系,科学和宗教的关系,……尽管很复杂,上述混淆还是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科学主义的和反科学主义的。
前者是对科学的尊崇态度的夸张形式:例如,随时准备把科学所做出的任何断言当作权威的判断加以接受,随时准备把对科学或科学实践者的每一种批评当作反科学主义的偏见加以拒绝。
后者是对于科学的怀疑态度的夸张形式:例如,随时准备看出对力量因素的兴趣在每一个科学断言中起作用,或者,随时准备接受对科学或科学实践者的任何这样的批评,它们削弱了科学所做出的夸耀,即告诉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真相。
由于一种惊人的歧义性,使得清理上述混乱成为更加迫切的事情。
有时候,“科学”一词被简单地用来指称一些学科: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如此等等,通常还指人类学和心理学,有时也包括社会学,经济学,诸如此类。
但是,经常地——比不这样使用更为经常——“科学”及其同类词被赋予一种荣誉性用法:广告商要求我们使用新的、科学的洗涤剂,以便把我们的衣服洗得更干净;批判性思维课程的教师要求我们科学地推理,使用科学的方法;专家证人得到信任,其理由是他们所提供的是科学的证据;通灵术,圣水,顺势疗法,或按摩脊柱治疗法,或针刺疗法,则被贬斥为“伪科学”;在怀疑这个或那个断言时,我们抱怨说:它缺乏科学的解释,或者需要科学的证明。
苏珊·哈克的意向性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
若干问题探究-
摘要:苏珊・哈克将里德的意向性理论延伸到了社会科学研究领域。
在这里,哈克所说的意向性的社会科学和其他的社会科学有区别的,但在某些实质方面,两者存在许多相似之处。
不过,在哈克看来,“意向的社会科学也可以与自然科学相整合,就像关于一个地区的道路和城镇的地图可以叠置于同一地区的等高线地图上一样。
”①哈克更倾向于将心思放在意向性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整合上。
关键词:意向性;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一、作为意向性的科学
“意向性”这一哲学术语最早于19世纪由布伦塔诺提出。
实际上,早在18世纪托马斯・里德就对意向性问题有过研究了,主要批判笛卡尔以来近代西方哲学的观念论。
由于心灵不能直接指涉它之外的东西,意向性就被理解为灵魂与观念间的一种关系。
里德通过深入反驳观念论揭示了心理活动的意向性特征,使更多人开始关注心理的意向性问题。
从形而上学层面进行分析,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把追求真理作为终极目标,所使用的推理和程序和相关要求却是一样的。
但从一种相对较弱的意义上来说,社会的类型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在本质上是实在的;社会的规律以历史为条件。
虽然我们说存在”价值自由”,但社会科学不可能是实现价值自由的。
统一论者与二分论者在关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上各执己见。
一方面,统一论认为两者在本质上是相似的。
其中,
乐观的统一论者认为自然科学虽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地位,但社会科学最终也能够还原成物理学;而悲观的统一论者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被政治利益以及修辞所渗透。
另一方面,二分论却认为两者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
其中,乐观的二分论者认为两者是平等且独立存在的;而悲观的二分论者却认为社会“科学”不配称为科学。
然而,哈克认为以上观点都是盲人摸象。
她认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都是系统化的经验探究的形式。
但前者在研究主题上有所不同,研究对象也更为复杂。
通常社会科学会被描述为“解释性的”(Interpretive),但为了突出对人类信念、渴望、意图等的关注,避免“解释性的”缺陷,哈克选择意向性的(Intentional)社会科学。
二、意向性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相关问题
如哈克所言,意向性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主要存在如下五个问题。
对此,哈克一一做出具体回应:
1、还原问题:意向性的社会科学可以还原成物理学吗?
其实,这里涉及本体论―认识论意义上的还原论问题,除自然科学外的所有科学的词汇在原则上都可以用物理学的词汇来表达,并且其科学规律也是源于物理学规律的。
对于还原问题,哈克做了如下分析:
首先,我们只需明白人类社会行为并不是在所有方面都由生物学所决定就可以了。
我们的所有行为部分是源于纯粹的生物学本能以及情绪或习惯的影响。
此外还会受一些生物学普遍规律的制约、文化特殊性的影响以及自身信念或动机等的限制。
其次,哈克从神经生理学的“构型”角度来回答这一问题。
虽然神经生理的运行只是引起人类行为举动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关于神经生理
学“构型”我们还需明确知道它所涉及的该个体语言共同体中语言行为的模式、指称、意义等。
在哈克看来这不能说是还原,只不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的整合,这类似于“自然科学描述了一张人类属性的生物学决定因素和人类文化的生物学根源的等高线地图,在这张地图中,社会科学提供了一张新几内亚的婚俗、苏联经济的失败、17世纪欧洲现代科学的兴起等等的线路图。
”②社会科学是根据信念、目标等展开说明的,是不能用任何方式还原成物理学的。
但两者是连续的、相关的,并非绝对地不可还原。
2、实在问题:两者研究的是同一个世界吗?
回答是肯定的,只是各自的侧重点略有差异。
自然科学研究的世界在人类诞生之前就已经出现,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
而意向性的社会科学倾向于对世界的意向性方面的研究。
我们这里所说的实在不是独立于人类和心智而存在的,是与“虚构的臆造之物”形成对比。
社会建制不同于人类制造人工制品,它是真实的,部分是由人类的行为、信念以及意向来建造的。
真实但受限制的普遍性植根于人类本性之中,也存在于特殊的社会建制下,为解释甚至预言提供了可能性。
综上所述,两者研究的是同一个世界,只是切入点不同罢了。
3、方法问题:两者使用的是一样的方法吗?
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科学方法”,自然科学是依赖客观观察进行因果性说明的。
而意向性的社会科学通常是通过提出说明性假设来理解人的行为,在找出相关证据后评估其价值的。
在一点上,两者存在相似之处。
然而,意向性的社会科学背后还隐藏着与自然科学截然不同的地方,比如,社会科学通常对意向性的、
信念―期望说明是以普通的因果性说明为基础展开的;观察最为有力的科学证据在这里需要的是与自然科学截然不同的背景知识作为支撑,其中包括对主体信念的理解、解释主体所说的内容等。
由此,哈克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所有经验探究的更好的办法:自然科学探究所使用的基本模式对于所有经验探究都是适用的,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最佳方法。
4、价值问题:意向性的社会科学是不涉及价值的吗?
社会科学家们经常研究的是与我们道德、政治相关的敏感性问题,因此意向性的社会科学不是完全价值无涉的。
然而,意向性的社会科学作为日常经验探究的一种,同样追求真理、尊重证据。
哈克在这里将祛私利性描述为一个理想,因为社会科学探究总是不可避免地揭露统治阶级不为人知的真相。
最后,哈克指出做出诚实的、被很好引导的意向性的社会科学探究不是不可能,只是很困难而已。
5、进步问题:为什么意向性的社会科学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取得令人印象深刻的进步?
由于人类本性和社会固有的复杂性使得人们总是以一种悲观的眼光来看待意向性的社会科学所带来的成就,因此才会造成其取得的进步不像自然科学那样令人印象深刻。
究其原因如下:首先,意向性的社会科学通常一昧地模仿物理学而太少关注探究的根本要求;其次,在某些方面,自身肩负的任务比自然科学更为困难、苛刻;再次,需要处理的基本都是公众或政府急需解决的刻不容缓的问题,这使得社会科学家们更难保持无偏见的状态。
另外,对于其作出的主张和预测,公众和政府可以对其作出回应,而且大多会造成强烈情感和政治偏见的影响。
因此,意向性的社会科学并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用单纯通过观察和逻
辑推断就做出科学预测。
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
哈克认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不应只有科学家独行,社会学家也应该加入这一探索行列,因为科学不仅是一种理性的事业,更是一种社会性事业。
在论述了她的意向性的社会科学这一概念后,又创造性地将科学研究的视角延伸到了其他领域,包括社会学、文学、法律、宗教等。
哈克意向性的社会科学这一概念以及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是作为其批判常识主义理论的一部分的。
在这里,借用刘大椿教授对哈克批判常识主义理论的点评,“苏珊・哈克提出了一种折中的批判常识主义,认为批判科学的观点往往违背常识,所以要回到常识,但是又不能简单地回到常识,要吸取批判观点中的长处。
”③由此可见,哈克在对于意向性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问题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并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