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逻辑性与经验性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173.81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指在执行刑事法律时,既要宽容体谅,给予犯罪者一定程度的宽大处理,同时也要严格惩处罪犯,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这一政策的核心是平衡,旨在实现犯罪惩罚与社会修复的双赢。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强调了对犯罪者的人道主义关怀。
犯罪者往往有各种不同的背景和原因,如家庭环境、教育水平、心理健康等。
宽大处理犯罪者,可以给予他们机会改过自新,重塑人生。
对于一些初犯或犯罪行为较轻的人,可以采取缓刑、社区服务等方式,帮助他们重返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也注重了对罪犯的惩罚与社会安全的保护。
在保障犯罪者合法权益的刑事政策亦应确保社会公共利益不受侵害。
对于那些犯罪行为严重、危害社会安全的犯罪分子,必须严格依法惩处,并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体现了刑法的灵活性和程序的公正性。
宽大处理犯罪者可以减少人员、资金和时间的浪费,兼顾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
而对于那些罪行严重的犯罪分子,必须按照法律程序限制其权利、处罚其行为,维护正义和法治。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还体现了法律的可操作性和刑罚的积极作用。
通过制定合理的刑罚措施,可以有效地震慑犯罪行为,保护社会秩序和人民安全。
在执行刑罚的过程中,也应当注重刑罚的教育和矫治功能,帮助犯罪者认识自身错误,改邪归正,回归社会。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一种在执行刑事法律时兼顾犯罪分子个体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政策。
在宽容与严惩间寻求平衡,既注重对犯罪者的人道关怀,给予其改过自新的机会,又重视对罪犯的严厉惩罚,保护社会安全和正义。
只有宽严相济,才能保证刑事法律的公正与人道,实现社会和犯罪者的双赢。
实施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一、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对重罪实行严打政策的基础上完善了对轻刑宽松的一面,渗透了罪刑相适应的原则、无罪推定原则、疑罪从无原则、从宽处理轻罪原则等内容,它的精神实质,就是要求我们对待不同的犯罪行为人,坚持区别对待的策略思想,该宽的宽,该严的严,宽严适度,宽严有据。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集中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司法工作的根本政治主张,蕴涵着符合司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深刻的政治要求,是刑事执法的灵魂,它是我们党和国家在长期同敌对势力和犯罪分子进行斗争中形成并逐步发展完善的,是长期历史经验的总结。
要正确理解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的内涵及实质,必须了解我国刑事司法政策的沿革。
新中国建立初期到1982年,我国实行‚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1979年刑法第1条开宗明义地将‚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作为刑法的立法依据之一。
1983年以来,根据转型时期社会治安形势严峻的实际,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制定了‚从重从快‛的‚严打‛方针,此时,虽然刑法确立的是‚疑罪从无‛的原则,但司法实践中‚有罪推定‛的情况仍时有发生。
进入新世纪,我国继续开展了为期两年的‚严打‛斗争,但所处的时代背景与1983年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实际司法运用过程中,此时的‚严打‛已经与1983年的‚严打‛大不相同,整个司法运作更加冷静、理性,司法体系的程序意识已经明显提高。
2004年12月22日,罗干同志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指出:‚正确运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活动严厉打击,绝不手软,同时要坚持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法律和社会效果。
‛2006年的‚两高‛报告明确规定我国现阶段实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其主要内容是:‚坚持区别对待,对严重刑事犯罪坚决严厉打击,依法快捕快诉,做到该严则严,对主观恶性较小、犯罪情节轻微的未成年人初犯、偶犯和过失犯,贯彻教育、感化、挽救方针,慎重逮捕和起诉,可捕可不捕的不捕,可诉可不诉的不诉,做到当宽则宽。
浅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运行问题近年来,我国不断强调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即在打击犯罪的保护人权,依法处理犯罪嫌疑人和罪犯。
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运行中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和探讨。
一、司法资源分配不均衡在执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时,必然需要相应的司法资源来支持,包括检察机关、法院、司法警察等。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使得一些地区的司法资源严重匮乏,导致司法公正和效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些偏远地区的法官、检察官等司法从业人员数量稀缺,司法设施和设备也相对简陋,这就给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执行带来了挑战。
在这些地区,保护人权、依法处理犯罪的政策落实效果会受到局限。
二、法律适用的统一性和灵活性问题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法律适用方面面临着统一性和灵活性的问题。
在不同的案例中,由于案情复杂度、社会影响力等不同因素,可能会导致法律的适用产生差异性。
有些犯罪嫌疑人和罪犯可能会受到过于严厉或者过于宽松的处理,这就需要法律适用的统一性和灵活性。
在执行刑事政策时,需要在保护人权的前提下,对法律进行统一性解释和灵活性适用,以便更好地实现刑事政策的宽严相济。
三、司法公正的保障问题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要求司法机关在处理案件时,维护司法公正,确保每个犯罪嫌疑人和罪犯都能够享有公平的审判和对待。
在现实中,由于一些司法机关的管理不善、腐败现象的存在,司法公正受到了影响。
有些案件可能会受到腐败分子的干扰和操纵,导致司法公正无法得到保障。
这就给执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带来了严重的挑战,也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四、改进刑事政策执行工作机制针对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司法机关需要通过改进刑事政策执行工作机制来解决。
首先要通过加大对司法资源的配置投入,促进各地区的司法设施和设备建设,提高司法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执法水平。
其次要加强对法律适用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确保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能够得到统一的解释和灵活的适用,从而更好地保护人权,依法处理犯罪。
浅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一种治理社会犯罪的理念,它强调在惩罚犯罪的同时,也要考虑
人道主义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因素,注重在尽量减少犯罪的同时保障被判刑者的权利和尊严。
这种政策的实施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安全和权利,推进社会发展,产生良好
的治安环境,促进社会稳定与繁荣。
宽严相济的核心是平衡。
在实际的刑事司法中,应该平衡惩罚犯罪的重要性和保护人
权尊严的必要性,平衡社会利益和被判刑者的权益,平衡效果和成本,以达到有效防止犯罪,达到惩罚和保护的平衡点。
此外,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也强调刑事制度的公正和透明,保证每一个案件都按照制度程序公正、公平、公开地进行。
近些年来,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中国得到了较好地实施和效果。
一方面,在惩治严
重的犯罪活动方面,严厉打击犯罪分子,强化刑案侦破和起诉力度,尤其是对于涉黑涉恶
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等犯罪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另一方面,对于轻微的犯罪行为,不
一定采取刑事处罚,可以通过社会和法律手段进行解决,尤其是在未成年人犯罪、初犯、
自首、重要的犯罪线索提供者等情况下,可以适当减轻处罚或采取非刑事手段。
总之,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施需要政府、司法机关、警察和公民等多个方面的共同
努力。
只有在平衡公正和效果的前提下才能够产生最好的社会效益,为国家及其公民带来
更好的未来。
“宽严相济”执法理念的思考“宽严相济”是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是在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践行执法为民宗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与时俱进,提出的一种刑事司法政策。
它不是对“严打”刑事政策的简单否定,也不是对和谐社会理念的简单理解或机械贯彻,而是在依法的前提下,力求宽与严的相济相成,进而促进、保障和谐社会建设,体现了一种辨证执法观与理性执法观,具有在刑事执法以外的其它执法领域包括海关执法工作中推广贯彻的价值与意义。
在进出境活动日益增加、复杂,监管相对人权益意识日益强化,海关监管与执法难度日益增大的当前,对承载着为国把关、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重大职责使命的海关而言,在执法过程中如何贯彻好宽严相济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宽严相济的涵义。
宽严相济的基本涵义是:针对犯罪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该宽则宽,该严则严,有宽有严,宽严适度;“宽”不是法外施恩,“严”也不是无限加重,而是要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根据具体的案件情况来惩罚犯罪,做到“宽严相济,罚当其罪”。
具体而言,宽严相济的“宽”,是指宽大、宽缓和宽容。
一是该轻而轻,二是该重而轻。
该轻而轻,是指对轻微犯罪应当处以轻缓的刑罚。
这既是罪刑均衡原则的题中之义,也是刑罚公正的要求。
该重而轻,是指所犯罪行较重,但被告人具有坦白、自首或者立功等法定和酌定情节的,法律上应予从宽处理,判处较轻的刑罚。
该重而轻,体现的是刑法对于犯罪人的攻心和感化作用。
宽严相济的“严”,是指严格、严厉和严肃。
严格是指法网严密,有罪必罚。
严厉是指刑罚苛厉,从重惩处。
严肃是指司法活动循法而治,不徇私情。
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储槐植先生曾经归纳了四种刑罚模式:严而不厉、厉而不严、不严不厉、又严又厉。
严而不厉是指法网严密,刑罚却并不苛厉;厉而不严则是指刑罚苛厉,法网却并不严密;不严不厉是指法网也不严密,刑罚也不苛厉;又严又厉是指法网严密,刑罚也很苛厉。
按照储先生的分析,我国刑罚的现状属于厉而不严。
显然,宽严相济所追求的目标正是严而不厉,所摈弃的正是厉而不严。
检察机关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思考[摘要]宽严相济作为一项重要的刑事政策,对克服当前刑事司法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具有重大的导向功能,而且对检察业务工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而正确认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内涵是认真贯彻该政策的前提。
[关键词]检察机关;宽严相济;对策对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内涵,学者说法不一,但主流观点体现在:该宽则宽,该严则严,宽严适度,宽严有据。
①陈兴良教授通过对“宽”、“严”和“济”这三个关键词进行语义学上的分析,揭示了其基本含义。
“宽”是指宽大、宽缓和宽容。
“严”是指严格、严厉和严肃。
“济”是指救济、协调、结合,达到刑事司法的宽严平衡。
②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有着丰富的内涵、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为了更好地在实践中贯彻落实,本文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来研究探讨检察机关如何在实践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一、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一)增强检察工作中对政策的宣传功能检察事业承担着“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神圣使命,在检察工作中,办案人员不仅要履行法律监督的职责,还要向人民群众进行释法说理的工作。
人民群众由于对政策的了解不深、理解不透,往往会对检察工作或者检察工作人员产生误解,这就更需要办案人员在工作中对政策进行宣传,使人民群众对相关问题有进一步了解,从而在工作中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在司法活动中努力营造尊重人、爱护人、帮助人的良好氛围,宽严相济,宽严有度,有利于尊重和保护人权,使办案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得到有机结合。
③(二)加强与其他单位的沟通协调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贯彻落实,不是一个部门或者几个部门就能完成的,需要不同的单位之间相互沟通协调,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实施。
因此,在检察机关执法办案过程中,要想更好地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必须加强与其他单位的沟通协调。
要在不同单位或部门之间相互交流信息,统一思想,形成合力。
要从制度上加强和促进政策执行组织之间的协作,抑制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增强其抵抗外部干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