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A版】2020年高考数学一轮教案:第四章 第7节
- 格式:doc
- 大小:883.00 KB
- 文档页数:18
2020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精品学案(人教版A版)――数列概念及等差数列数列概念及等差数列一.【课标要求】1.数列的概念和简单表示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列表、图像、通项公式〕,了解数列是一种专门函数;2.通过实例,明白得等差数列的概念,探究并把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 项和的公式;3.能在具体的咨询题情境中,发觉数列的等差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咨询题。
体会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二.【命题走向】数列在历年高考都占有专门重要的地位,一样情形下差不多上一至二个客观性题目和一个解答题。
关于本今后讲,客观性题目要紧考察数列、等差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前n 项和公式等差不多知识和差不多性质的灵活应用,对差不多的运算技能要求比较高.推测2018年高考:1.题型既有灵活考察基础知识的选择、填空,又有关于数列推导能力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咨询题的解答题;2.知识交汇的题目一样是数列与函数、不等式、解析几何、应用咨询题联系的综合题,还可能涉及部分考察证明的推理题.三.【要点精讲】1.数列的概念〔1〕数列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个数都叫那个数列的项。
记作n a ,在数列第一个位置的项叫第1项〔或首项〕,在第二个位置的叫第2项,……,序号为n 的项叫第n 项〔也叫通项〕记作n a ;数列的一样形式:1a ,2a ,3a ,……,n a ,……,简记作 {}n a 。
〔2〕通项公式的定义:假如数列}{n a 的第n 项与n 之间的关系能够用一个公式表示,那么那个公式就叫那个数列的通项公式.例如,数列①的通项公式是n a = n 〔n ≤7,n N +∈〕,数列②的通项公式是n a = 1n〔n N +∈〕。
讲明:①{}n a 表示数列,n a 表示数列中的第n 项,n a = ()f n 表示数列的通项公式;② 同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形式不一定唯独。
第四节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统计案例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统计案例 1.变量间的相关关系(1)会作两个有关联变量的数据的散点图,会利用数点图认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2)了解最小二乘法的思想,能根据给出的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2.统计案例了解下列一些常见的统计方法,并能应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独立性检验了解独立性检验(只要求2×2列联表)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简单应用. (2)回归分析了解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简单应用. 知识点一 回归分析 1.变量间的相关关系(1)常见的两变量之间的关系有两类:一类是函数关系,另一类是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不同,相关关系是一种非确定性关系.(2)从散点图上看,点分布在从左下角到右上角的区域内,两个变量的这种相关关系称为正相关,点分布在左上角到右下角的区域内,两个变量的相关关系为负相关.2.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1)从散点图上看,如果这些点从整体上看大致分布在通过散点图中心的一条直线附近,称两个变量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这条直线叫回归直线.(2)回归方程为y ^=b ^x +a ^,其中b ^=∑ni =1x i y i -n x y∑ni =1x 2i -n x 2,a ^=y -b ^x . (3)通过求Q =∑ni =1(y i -bx i -a )2的最小值而得出回归直线的方法,即求回归直线,使得样本数据的点到它的距离的平方和最小,这一方法叫作最小二乘法.(4)相关系数:当r >0时,表明两个变量正相关; 当r <0时,表明两个变量负相关.r 的绝对值越接近于1,表明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性越强.r 的绝对值越接近于0时,表明两个变量之间几乎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通常|r |大于0.75时,认为两个变量有很强的线性相关性.易误提醒1.易混淆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两者的区别是函数关系是一种确定的关系,而相关关系是一种非确定的关系,函数关系是一种因果关系,而相关关系不一定是因果关系,也可能是伴随关系.2.回归分析中易误认为样本数据必在回归直线上,实质上回归直线必过(x ,y )点,可能所有的样本数据点都不在直线上 .3.利用回归方程分析问题时,所得的数据易误认为准确值,而实质上是预测值(期望值).[自测练习]1.已知x ,y 的取值如下表,从散点图可以看出y 与x 线性相关,且回归方程为y ^=0.95x +a ^,则a ^=( )x 0 1 3 4 y2.24.3 4.86.7A.3.25 B .2.6 C .2.2D .0解析:∵回归直线必过样本点的中心(x ,y ),又x =2,y =4.5,代入回归方程,得a ^=2.6.答案:B2.(2016·镇江模拟)如图所示,有A ,B ,C ,D ,E 5组(x ,y )数据,去掉________组数据后,剩下的4组数据具有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解析:由散点图知呈带状区域时有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故去掉D . 答案:D知识点二 独立性检验 独立性检验假设有两个分类变量X 和Y ,它们的取值分别为{x 1,x 2}和{y 1,y 2},其样本频数列联表(称为2×2列联表)为:y1y2总计x1 a b a+bx2 c d c+d总计a+c b+d a+b+c+dK2=n(ad-bc)2(a+b)(a+c)(b+d)(c+d)(其中n=a+b+c+d为样本容量).易误提醒(1)独立性检验是对两个变量有关系的可信程度的判断,而不是对其是否有关系的判断.(2)独立性检验得出的结论是带有概率性质的,只能说结论成立的概率有多大,而不能完全肯定一个结论,因此才出现了临界值表.在分析问题时一定要注意这点,不可对某个问题下确定性结论,否则就可能对统计计算的结果做出错误的解释.[自测练习]3.下面是2×2列联表:y1y2总计x1 a 2173x2222547总计 b 46120则表中a,b的值分别为()A.94,72B.52,50C.52,74 D.74,52解析:∵a+21=73,∴a=52,又a+22=b,∴b=74.答案:C考点一相关关系的判断|1.对四组数据进行统计,获得如图所示的散点图,关于其相关系数的比较,正确的是()A.r2<r4<0<r3<r1B.r4<r2<0<r1<r3C.r4<r2<0<r3<r1D.r2<r4<0<r1<r3解析:易知题中图(1)与图(3)是正相关,图(2)与图(4)是负相关,且图(1)与图(2)中的样本点集中分布在一条直线附近,则r2<r4<0<r3<r1.答案:A2.(2015·高考湖北卷)已知变量x和y满足关系y=-0.1x+1,变量y与z正相关.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A.x与y正相关,x与z负相关B.x与y正相关,x与z正相关C.x与y负相关,x与z负相关D.x与y负相关,x与z正相关解析:因为y=-0.1x+1,x的系数为负,故x与y负相关;而y与z正相关,故x与z 负相关.答案:C相关关系的判断的两种方法(1)散点图法.(2)相关系数法:利用相关系数判定,当|r|越趋近于1相关性越强.考点二回归分析|(2015·高考全国卷Ⅰ)某公司为确定下一年度投入某种产品的宣传费,需了解年宣传费x(单位:千元)对年销售量y(单位:t)和年利润z(单位:千元)的影响.对近8年的年宣传费x i和年销售量y i(i=1,2,…,8)数据作了初步处理,得到下面的散点图及一些统计量的值.xyw∑8i =1(x i -x)2∑8i =1(w i -w)2∑8i =1(x i -x )(y i-y )∑8i =1(w i -w )(y i -y ) 46.6 563 6.8 289.8 1.6 1 469108.8表中w i =x i ,w =18∑i =1w i.(1)根据散点图判断,y =a +bx 与y =c +d x 哪一个适宜作为年销售量y 关于年宣传费x 的回归方程类型?(给出判断即可,不必说明理由)(2)根据(1)的判断结果及表中数据,建立y 关于x 的回归方程;(3)已知这种产品的年利润z 与x ,y 的关系为z =0.2y -x .根据(2)的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①年宣传费x =49时,年销售量及年利润的预报值是多少? ②年宣传费x 为何值时,年利润的预报值最大?附:对于一组数据(u 1,v 1),(u 2,v 2),…,(u n ,v n ),其回归直线v =α+βu 的斜率和截距的最小二乘估计分别为β^=∑ni =1 (u i -u )(v i -v )∑ni =1(u i -u )2,α^=v -β^ u . [解] (1)由散点图可以判断,y =c +d x 适宜作为年销售量y 关于年宣传费x 的回归方程类型.(2)令w =x ,先建立y 关于w 的线性回归方程.由于 d ^=∑8i =1(w i -w )(y i -y )∑8i =1 (w i -w )2=108.81.6=68, c ^=y -d ^w =563-68×6.8=100.6,所以y 关于w 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 ^=100.6+68w ,因此y 关于x 的回归方程为y ^=100.6+68x .(3)①由(2)知,当x =49时,年销售量y 的预报值 y ^=100.6+6849=576.6, 年利润z 的预报值 z ^=576.6×0.2-49=66.32.②根据(2)的结果知,年利润z 的预报值 z ^=0.2(100.6+68x )-x =-x +13.6x +20.12. 所以当x =13.62=6.8,即x =46.24时,z ^取得最大值.故年宣传费为46.24千元时,年利润的预报值最大.回归直线方程的求法(1)利用公式,求出回归系数b ^,a ^.(2)待定系数法:利用回归直线过样本点中心求系数.1.(2016·银川一中模拟)下表提供了某厂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后生产甲产品过程中记录的产量x (吨)与相应的生产能耗y (吨标准煤)的几组对照数据.x 3 4 5 6 y2.5344.5(1)请根据上表提供的数据,用最小二乘法求出y 关于x 的线性回归方程y ^=b ^x +a ^. (2)已知该厂技改前,100吨甲产品的生产能耗为90吨标准煤,试根据(1)求出的线性回归方程,预测生产100吨甲产品的生产能耗比技改前降低了多少吨标准煤?(参考数值:3×2.5+4×3+5×4+6×4.5=66.5)解:(1)由对照数据,计算得∑4i =1x 1y 1=66.5,∑4i =1x 21=32+42+52+62=86,x =4.5,y =3.5,b ^=66.5-4×4.5×3.586-4×4.52=66.5-6386-81=0.7,a ^=y -b ^x =3.5-0.7×4.5=0.35,所求的回归方程为y ^=0.7x +0.35.(2)x =100,y ^=100×0.7+0.35=70.35,预测生产100吨甲产品的生产能耗比技改前降低90-70.35=19.65(吨标准煤).考点三 独立性检验|(2016·邯郸模拟)为了解少年儿童的肥胖是否与常喝碳酸饮料有关,现对30名六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到如下列联表.平均每天喝500 mL 以上为常喝,体重超过50 kg 为肥胖.常喝 不常喝 合计 肥胖 2 不肥胖 18 合计30已知在全部30人中随机抽取1人,抽到肥胖的学生的概率为415.(1)请将上面的列联表补充完整.(2)是否有99.5%的把握认为肥胖与常喝碳酸饮料有关?说明你的理由.(3)设常喝碳酸饮料且肥胖的学生中有2名女生,现从常喝碳酸饮料且肥胖的学生中抽取2人参加电视节目,则正好抽到一男一女的概率是多少?参考数据:K 2≥k 0 0.15 0.10 0.05 0.025 0.010 0.005 0.001 k 02.0722.7063.8415.0246.6357.87910.828参考公式:K 2=n (ad -bc )(a +b )(c +d )(a +c )(b +d ),其中n =a +b +c +d .[解] (1)设常喝碳酸饮料肥胖的学生有x 人,x +230=415,解得x =6.常喝 不常喝 合计 肥胖 6 2 8 不肥胖 4 18 22 合计102030(2)由已知数据可求得K 2=30×(6×18-2×4)210×20×8×22≈8.523>7.879.因此有99.5%的把握认为肥胖与常喝碳酸饮料有关.(3)设常喝碳酸饮料的肥胖男生为A ,B ,C ,D ,女生为E ,F ,任取两人的取法有AB ,AC ,AD ,AE ,AF ,BC ,BD ,BE ,BF ,CD ,CE ,CF ,DE ,DF ,EF ,共15种.其中一男一女的取法有AE ,AF ,BE ,BF ,CE ,CF ,DE ,DF ,共8种.故抽出一男一女的概率是P =815.解独立性检验的应用问题的关注点(1)两个明确: ①明确两类主体; ②明确研究的两个问题. (2)两个关键:①准确画出2×2列联表; ②准确理解K 2.提醒:准确计算K 2的值是正确判断的前提.2.通过随机询问110名性别不同的行人,对过马路是愿意走斑马线还是愿意走人行天桥进行抽样调查,得到如下的列联表:男 女 总计 走天桥 40 20 60 走斑马线 20 30 50 总计6050110K 2=n (ad -bc )2(a +b )(c +d )(a +c )(b +d ),n =a +b +c +d .附表:P (K 2≥k 0)0.050 0.010 0.001 k 03.8416.63510.828A .有99%以上的把握认为“选择过马路的方式与性别有关”B .有99%以上的把握认为“选择过马路的方式与性别无关”C .在犯错误的概率不超过0.1%的前提下,认为“选择过马路的方式与性别有关”D .在犯错误的概率不超过0.1%的前提下,认为“选择过马路的方式与性别无关” 解析:K 2=110×(40×30-20×20)260×50×60×50≈7.8.P (K 2≥6.635)=0.01=1-99%,∴有99%以上的把握认为“选择过马路的方式与性别有关”,故选A.答案:A12.独立性检验与概率交汇综合问题的答题模板【典例】(12分)(2016·保定调研)某高校为调查学生喜欢“应用统计”课程是否与性别有关,随机抽取了选修课程的55名学生,得到数据如下表:(1)判断是否有(2)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喜欢统计课程的学生中抽取6名学生做进一步调查,将这6名学生作为一个样本,从中任选2人,求恰有1个男生和1个女生的概率.下面的临界值表供参考:(参考公式:K2=n(ad-bc)(a+b)(c+d)(a+c)(b+d),其中n=a+b+c+d)[规范解答](1)由公式K2=55×(20×20-10×5)230×25×25×30≈11.978>7.879,(3分) 所以有99.5%的把握认为喜欢“应用统计”课程与性别有关.(6分)(2)设所抽样本中有m个男生,则630=m20,得m=4,所以样本中有4个男生,2个女生,分别记作B1,B2,B3,B4,G1,G2.从中任选2人的基本事件有(B1,B2),(B1,B3),(B1,B4),(B1,G1),(B1,G2),(B2,B3),(B2,B4),(B2,G1),(B2,G2),(B3,B4),(B3,G1),(B3,G2),(B4,G1),(B4,G2),(G1,G2),共15个,(9分)其中恰有1个男生和1个女生的事件有(B1,G1),(B1,G2),(B2,G1),(B2,G2),(B3,G1),(B3,G2),(B4,G1),(B4,G2),共8个.(11分)所以恰有1个男生和1个女生的概率为815.(12分)[模板形成]分析2×2列联表数据↓利用K 2公式计算K 2值↓对分类变量的相关性作出判断↓求相应事件的概率↓反思解题过程,注意规范化[跟踪练习] 某班主任对全班50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加社团活动情况进行调查,统计数据见下表所示:(1)加社团活动且学习积极性一般的学生的概率是多少?(2)运用独立性检验的思想方法分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加社团活动情况是否有关系?并说明理由.附:K 2=n (ad -bc )2(a +b )(c +d )(a +c )(b +d );其中n =a +b +c +d .解:(1)随机从该班抽查一名学生,抽到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的概率是2250=1125;抽到不参加社团活动且学习积极性一般的学生的概率是2050=25.(2)因为K 2=n (ad -bc )2(a +b )(c +d )(a +c )(b +d )=50×(17×20-5×8)225×25×22×28≈11.688>10.828,所以大约有99.9%的把握认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加社团活动情况有关系.A 组 考点能力演练1.根据如下样本数据得到的回归方程为y ^=b ^x +a ^,则( )A.a ^>0,b ^>0 B.a >0,b <0 C.a ^<0,b ^>0D.a ^<0,b ^<0解析:把样本数据中的x ,y 分别当作点的横、纵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作出散点图(图略),由图可知b ^<0,a ^>0.故选B.答案:B2.已知变量x 与y 正相关,且由观测数据算得样本平均数x =3,y =3.5,则由该观测数据算得的线性回归方程可能为( )A.y ^=0.4x +2.3 B.y ^=2x -2.4 C.y ^=-2x +9.5D.y^=-0.3x +4.4解析:依题意知,相应的回归直线的斜率应为正,排除C ,D.且直线必过点(3,3.5),代入A ,B 得A 正确.答案:A3.春节期间,“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之风悄然吹开,某市通过随机询问100名性别不同的居民是否能做到“光盘”行动,得到如下的列联表:附表及公式K 2=n (ad -bc )(a +b )(c +d )(a +c )(b +d ),其中n =a +b +c +d .则下面的正确结论是( )A .有90%以上的把握认为“该市居民能否做到‘光盘’与性别有关”B .在犯错误的概率不超过1%的前提下,认为“该市居民能否做到‘光盘’与性别无关”C .在犯错误的概率不超过1%的前提下,认为“该市居民能否做到‘光盘’与性别有关”D .有90%以上的把握认为“该市居民能否做到‘光盘’与性别无关”解析:由2×2列联表得到a =45,b =10,c =30,d =15,则a +b =55,c +d =45,a +c =75,b +d =25,ad =675,bc =300,n =100,计算得K 2的观测值k 0=100×(675-300)255×45×75×25≈3.030.因为2.706<3.030<3.841,所以有90%以上的把握认为“该市居民能否做到‘光盘’与性别有关”,故选A.答案:A4.根据如下样本数据:得到的回归方程为y =b x +a .若样本点的中心为(5,0.9),则当x 每增加1个单位时,y 就( )A .增加1.4个单位B .减少1.4个单位C .增加7.9个单位D .减少7.9个单位解析:依题意得,a +b -25=0.9,故a ^+b ^=6.5①;又样本点的中心为(5,0.9),故0.9=5b ^+a ^②,联立①②,解得b ^=-1.4,a ^=7.9,则y ^=-1.4x +7.9,可知当x 每增加1个单位时,y 就减少1.4个单位,故选B.答案:B5.已知x 与y 之间的几组数据如下表:假设根据上表数据所得线性回归直线方程为y =b x +a ,若某同学根据上表中的前两组数据(1,0)和(2,2)求得的直线方程为y =b ′x +a ′,则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b ^>b ′,a ^>a ′ B.b ^>b ′,a ^<a ′ C.b ^<b ′,a ^>a ′D.b ^<b ′,a ^<a ′解析:由两组数据(1,0)和(2,2)可求得直线方程为y =2x -2,b ′=2,a ′=-2.而利用线性回归方程的公式与已知表格中的数据,可求得b ^=∑6i =1x i y i -6x ·y ∑6i =1x 2i -6x2=58-6×72×13691-6×⎝⎛⎭⎫722=57,a ^=y -b ^x =136-57×72=-13,所以b ^<b ′,a ^>a ′.答案:C6.(2016·忻州联考)已知x ,y 的取值如下表:从散点图分析,y 与x 线性相关,且回归方程为y =1.46x +a ,则实数a ^的值为________. 解析:x =2+3+4+54=3.5,y =2.2+3.8+5.5+6.54=4.5,回归方程必过样本的中心点(x ,y ).把(3.5,4.5)代入回归方程,计算得a ^=-0.61.答案:-0.617.为了解某班学生喜爱打篮球是否与性别有关,对该班5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到了如下的2×2列联表:(请用百分数表示).解析:K 2=n (ad -bc )2(a +b )(c +d )(a +c )(b +d )=50×(20×15-5×10)225×25×30×20≈8.333>7.879.答案:0.5%8.已知下表所示数据的回归直线方程为y ^=4x +242,则实数a =________.解析:回归直线y ^=4x +242必过样本点的中心点(x ,y ),而x =2+3+4+5+65=4,y =251+254+257+a +2665=1 028+a 5,∴1 028+a 5=4×4+242,解得a =262.答案:2629.(2015·东北三校联考)某学生对其亲属30人的饮食习惯进行了一次调查,并用下图所示的茎叶图表示30人的饮食指数.(说明:图中饮食指数低于70的人,饮食以蔬菜为主;饮食指数高于70的人,饮食以肉类为主)(1)根据以上数据完成下列2×2列联表:主食蔬菜主食肉类合计 50岁以下 50岁以上 合计(2)能否有99% 解:(1)2×2列联表如下:主食蔬菜主食肉类合计 50岁以下 4 8 12 50岁以上 16 2 18 合计201030(2)因为K 2=30×(8-128)212×18×20×10=10>6.635,所以有99%的把握认为其亲属的饮食习惯与年龄有关.10.(2015·高考重庆卷)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的储蓄存款逐年增长.设某地区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如下表:年份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时间代号t12345(1)求y 关于t 的回归方程y =b t +a ;(2)用所求回归方程预测该地区2015年(t =6)的人民币储蓄存款. 附:回归方程y ^=b ^t +a ^中, b ^=∑ni =1t i y i -n t y ∑ni =1t 2i -n t2,a ^=y -b ^t .解:(1)列表计算如下这里n =5,t =1n ∑n i =1t i =155=3,y =1n ∑n i =1y i =365=7.2. 又l tt =∑ni =1t 2i -n t2=55-5×32=10,l ty =∑ni =1t i y i-n t y =120-5×3×7.2=12,从而b ^=l ty l tt =1210=1.2,a ^=y -b ^t =7.2-1.2×3=3.6,故所求回归方程为y ^=1.2t +3.6.(2)将t =6代入回归方程可预测该地区2015年的人民币储蓄存款为y ^=1.2×6+3.6=10.8(千亿元).B 组 高考题型专练1.(2015·高考福建卷)为了解某社区居民的家庭年收入与年支出的关系,随机调查了该社区5户家庭,得到如下统计数据表:根据上表可得回归直线方程y =b x +a ,其中b =0.76,a =y -b x .据此估计,该社区一户年收入为15万元家庭的年支出为( )A .11.4万元B .11.8万元C.12.0万元D.12.2万元^=0.76,∴a^=8-0.76×10=0.4,∴回归方程为y^=0.76x 解析:∵x=10.0,y=8.0,b+0.4,把x=15代入上式得,y^=0.76×15+0.4=11.8(万元),故选B.答案:B2.(2015·高考北京卷)高三年级267位学生参加期末考试,某班37位学生的语文成绩、数学成绩与总成绩在全年级中的排名情况如图所示,甲、乙、丙为该班三位学生.从这次考试成绩看,(1)在甲、乙两人中,其语文成绩名次比其总成绩名次靠前的学生是________;(2)在语文和数学两个科目中,丙同学的成绩名次更靠前的科目是________.解析:(1)由题图分析乙的语文成绩名次略比甲的语文成绩名次靠前,但总成绩名次靠后,所以甲、乙两人中语文成绩名次比总成绩靠前的是乙;(2)丙同学的数学成绩名次位于中间稍微靠后,而总成绩名次相对靠后,所以丙同学的语文成绩名次比较靠后,所以丙同学的成绩名次靠前的科目是数学.答案:乙数学。
2019-2020年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正确理解和熟练掌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垂直问题。
【知识梳理】1.斜线长定理从平面外一点向这个平面所引的垂线段和斜线段中,①射影相等的两条斜线段相等,射影较长的斜线段也较长;②相等的斜线段的射影相等,较长的斜线段的射影也较长;③垂线段比任何一条斜线段都短.2.重要公式如图,已知OB ⊥平面α于B ,OA 是平面α的斜线,A 为斜足,直线AC ⊂平面α,设∠OAB =θ1,又∠CAB =θ2,∠OAC =θ.那么cos θ=cos θ1cos θ2.3.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①平面斜线与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角,是这条斜线和这个平面内任一条直线所成的角中最小的角.②一个平面的斜线和它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的夹角,叫做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或斜线和平面的夹角).如果直线和平面垂直,那么就说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是直角;如果直线和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那么就说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是0的角.三垂线定理和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的主要应用是证明两条直线垂直,尤其是证明两条异面直线垂直,此外,还可以作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和二面角的平面角.在应用这两个定理时,要抓住平面和平面的垂线,简称“一个平面四条线,线面垂直是关键”.【点击双基】1.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A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B )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C )平面的一条斜线可以垂直于这个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D )a 、b 在平面外,若a 、b 在平面内的射影是两条相交直线,则a 、b 也是相交直线2.直线a 、b 在平面α内的射影分别为直线a 1、b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A )若a 1⊥b 1,则a ⊥b (B )若a ⊥b ,则a 1⊥b 1(C )若a 1//b 1,则a 与b 不垂直(D )若a //b ,则a 1与b 1不垂直3.直线a 、b 在平面外,若a 、b 在平面内的射影是一个点和不过此点的一条直线,则a 与b 是()(A )异面直线(B )相交直线(C )异面直线或相交直线(D )异面直线或平行直线4.P 是△ABC 所在平面外一点,若P 点到△ABC 各顶点的距离都相等,则P 点在平面ABC 内的射影是△ABC 的()C αD A B OC A PBD M N Q l (A )外心(B )内心(C )重心(D )垂心5.P 是△ABC 所在平面外一点,若P 点到△ABC 各边的距离都相等,且P 点在平面ABC 内的射影在△ABC 的内部,则射影是△ABC 的()(A )外心(B )内心(C )重心(D )垂心6.P 是△ABC 所在平面外一点,连结PA 、PB 、PC ,若PA ⊥BC ,PB ⊥AC ,则P 点在平面ABC 内的射影是△ABC 的()(A )外心(B )内心(C )重心(D )垂心7.从平面外一点向这个平面引两条斜线段,它们所成的角为θ.这两条斜线段在平面内的射影成的角为α(90︒≤α<180︒),那么θ与α的关系是()(A )θ<α(B )θ>α(C )θ≥α(D )θ≤α8.已知直线l 1与平面成30角,直线l 2与l 1成60角,则l 2与平面所成角的取值范围是()(A )[0,60](B )[60,90](C )[30,90](D )[0,90]【典例剖析】例1.如果四面体的两组对棱互相垂直,求证第三组对棱也互相垂直.已知:四面体ABCD 中,AB ⊥CD ,AD ⊥BC ;求证:AC ⊥BD ;证法一:作AO ⊥平面BCD 于O ,连OB 、OC 、OD ,∵AB ⊥CD ,∴OB ⊥CD ,同理,由AD ⊥BC 得OD ⊥BC ,∴O 是△BCD 的垂心,∴OC ⊥BD ,从而AC ⊥BD .证法二:设=a ,=b ,=c ,则=b a ,=c a ,=c b ,∵AB ⊥CD ,AD ⊥BC ,∴a (c b )=0,c (b a )=0,则a c =a b ,a c =cb .∴a b =c b ,即a b c b =0,从而有b (c a )=0,故⊥.例2.如图,在三棱锥P ABC 中,ACB =90,ABC =60,PC 平面ABC ,AB =8,PC =6,M 、N 分别是PA 、PB 的中点,设△MNC 所在平面与△ABC 所在平面交于直线l .(1)判断l 与MN 的位置关系,并进行证明;(2)求点M 到直线l 的距离.解:(1)l //MN ,证明如下:∵M 、N 分别是PA 、PB 的中点,∴MN AB ,MN 平面ABC ,AB 平面ABC ,∴MN 平面ABC .又∵MN 平面MNC ,平面MNC 平面ABC =l ,∴MN l .(2)取AC 的中点Q ,连MQ ,则MQ PC ,而PC 平面ABC ,∴MQ 平面ABC .作QD 直线l 于D ,连MD ,则MD 直线l .线段MD 的长即为M 到直线l 的距离.在Rt△ABC 中,可求得AC =4,∴QC =2.又MQ =PC =3,∠QCD =30︒,∴QD =QC =.于是MD ==2.D C O B A abcN MPCBA例3.如图,P 是ΔABC 所在平面外一点,且PA⊥平面ABC。
第5节函数y=A sin(ωx+φ)的图象与性质考试要求 1.结合具体实例,了解y=A sin(ωx+φ)的实际意义;能借助图象理解参数ω,φ,A的意义,了解参数的变化对函数图象的影响;2.会用三角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可以利用三角函数构建刻画事物周期变化的数学模型.知识梳理1.用五点法画y=A sin(ωx+φ)一个周期内的简图时,要找五个关键点,如下表所示.x -φω-φω+π2ωπ-φω3π2ω-φω2π-φωωx+φ0π2π3π22πy=A sin(ωx+φ)0 A 0-A 0 2.函数y=A sin(ωx+φ)的有关概念y=A sin(ωx+φ)(A>0,ω>0),x∈[0,+∞)表示一个振动量时振幅周期频率相位初相A T=2πωf=1T=ω2πωx+φφ3.函数y=sin x的图象经变换得到y=A sin(ωx+φ)的图象的两种途径4.三角函数应用(1)用正弦函数可以刻画三种周期变化的现象:简谐振动(单摆、弹簧等),声波(音叉发出的纯音),交变电流.(2)三角函数模型应用题的关键是求出函数解析式,可以根据给出的已知条件确定模型f(x)=A sin(ωx+φ)+k中的待定系数.(3)把实际问题翻译为函数f(x)的性质,得出函数性质后,再把函数性质翻译为实际问题的答案. [微点提醒]1.由y =sin ωx 到y =sin(ωx +φ)(ω>0,φ>0)的变换:向左平移φω个单位长度而非φ个单位长度.2.函数y =A sin(ωx +φ)的对称轴由ωx +φ=k π+π2(k ∈Z )确定;对称中心由ωx +φ=k π(k ∈Z )确定其横坐标.3.音叉发出的纯音振动可以用三角函数表达为y =A sin ωx ,其中x 表示时间,y 表示纯音振动时音叉的位移,|ω|2π表示纯音振动的频率(对应音高),A 表示纯音振动的振幅(对应音强).4.交变电流可以用三角函数表达为y =A sin(ωx +φ),其中x 表示时间,y 表示电流,A 表示最大电流,|ω|2π表示频率,φ表示初相位.基 础 自 测1.判断下列结论正误(在括号内打“√”或“×”)(1)将函数y =3sin 2x 的图象左移π4个单位长度后所得图象的解析式是y =3sin ⎝ ⎛⎭⎪⎫2x +π4.( ) (2)利用图象变换作图时“先平移,后伸缩”与“先伸缩,后平移”中平移的长度一致.( )(3)函数y =A cos(ωx +φ)的最小正周期为T ,那么函数图象的两个相邻对称中心之间的距离为T2.( )(4)由图象求解析式时,振幅A 的大小是由一个周期内图象中最高点的值与最低点的值确定的.( )解析 (1)将函数y =3sin 2x 的图象向左平移π4个单位长度后所得图象的解析式是y =3cos 2x .(2)“先平移,后伸缩”的平移单位长度为|φ|,而“先伸缩,后平移”的平移单位长度为⎪⎪⎪⎪⎪⎪φω.故当ω≠1时平移的长度不相等.答案 (1)× (2)× (3)√ (4)√2.(必修4P56T3改编)y =2sin ⎝ ⎛⎭⎪⎫12x -π3的振幅、频率和初相分别为( )A.2,4π,π3B.2,14π,π3C.2,14π,-π3D.2,4π,-π3解析 由题意知A =2,f =1T =ω2π=14π,初相为-π3. 答案 C3.(必修4P62例4改编)某地农业监测部门统计发现:该地区近几年的生猪收购价格每四个月会重复出现.下表是今年前四个月的统计情况:月份x 1 2 3 4 收购价格y (元/斤)6765选用一个正弦型函数来近似描述收购价格(元/斤)与相应月份之间的函数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设y =A sin(ωx +φ)+B (A >0,ω>0),由题意得A =1,B =6,T =4,因为T =2πω,所以ω=π2, 所以y =sin ⎝ ⎛⎭⎪⎫π2x +φ+6.因为当x =2时,y =7,所以sin(π+φ)+6=7,即sin φ=-1,则φ=-π2+2k π(k ∈Z ),可取φ=-π2.所以y =sin ⎝ ⎛⎭⎪⎫π2x -π2+6=6-cos π2x .答案 y =6-cos π2x4.(2019·北京通州区模拟)函数y =2cos ⎝ ⎛⎭⎪⎫2x +π6的部分图象是( )解析 由y =2cos ⎝ ⎛⎭⎪⎫2x +π6可知,函数的最大值为2,故排除D ;又因为函数图象过点⎝ ⎛⎭⎪⎫π6,0,故排除B ;又因为函数图象过点⎝ ⎛⎭⎪⎫-π12,2,故排除C. 答案 A5.(2016·全国Ⅰ卷)若将函数y =2sin ⎝ ⎛⎭⎪⎫2x +π6的图象向右平移14个周期后,所得图象对应的函数为( ) A.y =2sin ⎝ ⎛⎭⎪⎫2x +π4 B.y =2sin ⎝ ⎛⎭⎪⎫2x +π3 C.y =2sin ⎝ ⎛⎭⎪⎫2x -π4D.y =2sin ⎝ ⎛⎭⎪⎫2x -π3解析 函数y =2sin ⎝ ⎛⎭⎪⎫2x +π6的周期为π,将函数y =2sin ⎝⎛⎭⎪⎫2x +π6的图象向右平移14个周期即π4个单位,所得函数为y =2sin ⎣⎢⎡⎦⎥⎤2⎝ ⎛⎭⎪⎫x -π4+π6=2sin ⎝ ⎛⎭⎪⎫2x -π3,故选D. 答案 D6.(2018·济南模拟改编)y =cos(x +1)图象上相邻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解析 相邻最高点与最低点的纵坐标之差为2,横坐标之差恰为半个周期π,故它们之间的距离为π2+4. 答案π2+4考点一 函数y =A sin(ωx +φ)的图象及变换【例1】 某同学用“五点法”画函数f (x )=A sin(ωx +φ) ⎝ ⎛⎭⎪⎫ω>0,|φ|<π2在某一个周期内的图象时,列表并填入了部分数据,如下表:(1)请将上表数据补充完整,并直接写出函数f (x )的解析式;(2)将y =f (x )图象上所有点向左平行移动θ(θ>0)个单位长度,得到y =g (x )的图象.若y =g (x )图象的一个对称中心为⎝ ⎛⎭⎪⎫5π12,0,求θ的最小值.解 (1)根据表中已知数据,解得A =5,ω=2,φ=-π.数据补全如下表:且函数解析式为f (x )=5sin ⎝ ⎛⎭⎪⎫2x -π6.(2)由(1)知f (x )=5sin ⎝ ⎛⎭⎪⎫2x -π6,得g (x )=5sin ⎝ ⎛⎭⎪⎫2x +2θ-π6. 因为函数y =sin x 图象的对称中心为(k π,0)(k ∈Z ). 令2x +2θ-π6=k π,k ∈Z ,解得x =k π2+π12-θ(k ∈Z ).由于函数y =g (x )的图象关于点⎝ ⎛⎭⎪⎫5π12,0成中心对称,所以令k π2+π12-θ=5π12(k ∈Z ),解得θ=k π2-π3(k ∈Z ).由θ>0可知,当k =1时,θ取得最小值π6.规律方法 作函数y =A sin(ωx +φ)(A >0,ω>0)的图象常用如下两种方法: (1)五点法作图,用“五点法”作y =A sin(ωx +φ)的简图,主要是通过变量代换,设z =ωx +φ,由z 取0,π2,π,32π,2π来求出相应的x ,通过列表,计算得出五点坐标,描点后得出图象;(2)图象的变换法,由函数y =sin x 的图象通过变换得到y =A sin(ωx +φ)的图象有两种途径:“先平移后伸缩”与“先伸缩后平移”.【训练1】 (1)(2017·全国Ⅰ卷)已知曲线C 1:y =cos x ,C 2:y =sin ⎝ ⎛⎭⎪⎫2x +2π3,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A.把C 1上各点的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2倍,纵坐标不变,再把得到的曲线向右平移π6个单位长度,得到曲线C 2B.把C 1上各点的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2倍,纵坐标不变,再把得到的曲线向左平移π12个单位长度,得到曲线C 2C.把C 1上各点的横坐标缩短到原来的12倍,纵坐标不变,再把得到的曲线向右平移π6个单位长度,得到曲线C 2D.把C 1上各点的横坐标缩短到原来的12倍,纵坐标不变,再把得到的曲线向左平移π12个单位长度,得到曲线C 2(2)(2018·青岛调研)若把函数y =sin ⎝ ⎛⎭⎪⎫ωx -π6的图象向左平移π3个单位长度,所得到的图象与函数y =cos ωx 的图象重合,则ω的一个可能取值是( ) A.2B.32C.23D.12解析 (1)易知C 1:y =cos x =sin ⎝ ⎛⎭⎪⎫x +π2,把曲线C 1上的各点的横坐标缩短到原来的12倍,纵坐标不变,得到函数y =sin ⎝ ⎛⎭⎪⎫2x +π2的图象,再把所得函数的图象向左平移π12个单位长度,可得函数y =sin ⎣⎢⎡⎦⎥⎤2⎝⎛⎭⎪⎫x +π12+π2=sin ⎝ ⎛⎭⎪⎫2x +2π3的图象,即曲线C 2,因此D 项正确.(2)y =sin ⎝ ⎛⎭⎪⎫ωx +ω3π-π6和函数y =cos ωx 的图象重合,可得ω3π-π6=π2+2k π,k ∈Z ,则ω=6k +2,k ∈Z . ∴2是ω的一个可能值. 答案 (1)D (2)A考点二 求函数y =A sin(ωx +φ)的解析式【例2】 (1)(一题多解)函数f (x )=A sin(ωx +φ)(A >0,ω>0,|φ|<π)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则函数f (x )的解析式为________.(2)(2019·长郡中学、衡阳八中联考)函数f (x )=sin(ωx +φ)⎝ ⎛⎭⎪⎫ω>0,|φ|<π2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已知A ⎝ ⎛⎭⎪⎫5π12,1,B ⎝ ⎛⎭⎪⎫11π12,-1,则f (x )图象的对称中心为( )A.⎝ ⎛⎭⎪⎫k π2+5π6,0(k ∈Z ) B.⎝ ⎛⎭⎪⎫k π+5π6,0(k ∈Z ) C.⎝ ⎛⎭⎪⎫k π2+π6,0(k ∈Z ) D.⎝ ⎛⎭⎪⎫k π+π6,0(k ∈Z ) 解析 (1)由题图可知A =2, 法一 T 4=7π12-π3=π4, 所以T =π,故ω=2, 因此f (x )=2sin(2x +φ),又⎝ ⎛⎭⎪⎫π3,0对应五点法作图中的第三个点, 因此2×π3+φ=π+2k π(k ∈Z ),所以φ=π3+2k π(k ∈Z ).又|φ|<π2,所以φ=π3.故f (x )=2sin ⎝ ⎛⎭⎪⎫2x +π3.法二 以⎝ ⎛⎭⎪⎫π3,0为第二个“零点”,⎝ ⎛⎭⎪⎫7π12,-2为最小值点, 列方程组⎩⎪⎨⎪⎧ω·π3+φ=π,ω·7π12+φ=3π2,解得⎩⎪⎨⎪⎧ω=2,φ=π3,故f (x )=2sin ⎝ ⎛⎭⎪⎫2x +π3. (2)T =2⎝ ⎛⎭⎪⎫11π12-5π12=π=2πω,∴ω=2,因此f (x )=sin(2x +φ).由五点作图法知A ⎝ ⎛⎭⎪⎫5π12,1是第二点,得2×5π12+φ=π2,2×5π12+φ=π2+2k π(k ∈Z ),所以φ=-π3+2k π(k ∈Z ),又|φ|<π2,所以φ=-π3,∴f (x )=sin ⎝ ⎛⎭⎪⎫2x -π3.由2x -π3=k π(k ∈Z ),得x =k π2+π6(k ∈Z ).∴f (x )图象的对称中心为⎝ ⎛⎭⎪⎫k π2+π6,0(k ∈Z ).答案 (1)f (x )=2sin ⎝ ⎛⎭⎪⎫2x +π3 (2)C规律方法 1.已知f (x )=A sin(ωx +φ)(A >0,ω>0)的部分图象求其解析式时,A 比较容易看图得出,利用周期性求ω,难点是“φ”的确定. 2.y =A sin(ωx +φ)中φ的确定方法(1)代入法:把图象上的一个已知点代入(此时要注意该点在上升区间上还是在下降区间上)或把图象的最高点或最低点代入.(2)五点法:确定φ值时,往往以寻找“五点法”中的特殊点作为突破口. 【训练2】 (1)(2019·衡水中学一模)已知函数f (x )=-2cos ωx (ω>0)的图象向左平移φ⎝ ⎛⎭⎪⎫0<φ<π2个单位,所得的部分函数图象如图所示,则φ的值为( )A.π6B.5π6C.π12D.5π12(2)(2019·山东省重点中学质检)已知函数f (x )=A sin(ωx +φ)⎝ ⎛⎭⎪⎫A >0,|φ|<π2,ω>0的图象的一部分如图所示,则f (x )图象的对称轴方程是________.解析 (1)由题图知,T =2⎝ ⎛⎭⎪⎫11π12-5π12=π,∴ω=2πT =2,∴f (x )=-2cos 2x , ∴f (x +φ)=-2cos(2x +2φ),则由图象知,f ⎝ ⎛⎭⎪⎫512π+φ=-2cos ⎝ ⎛⎭⎪⎫56π+2φ=2. ∴5π6+2φ=2k π+π(k ∈Z ),则φ=π12+k π(k ∈Z ).又0<φ<π2,所以φ=π12. (2)由图象知A =2,又1=2sin(ω×0+φ),即sin φ=12, 又|φ|<π2,∴φ=π6.又11π12×ω+π6=2π,∴ω=2,∴f (x )=2sin ⎝ ⎛⎭⎪⎫2x +π6, 令2x +π6=π2+k π(k ∈Z ),得x =k π2+π6(k ∈Z ).∴f (x )=2sin ⎝ ⎛⎭⎪⎫2x +π6的对称轴方程为x =k π2+π6(k ∈Z ).答案 (1)C (2)x =k π2+π6(k ∈Z )考点三 y =A sin(ωx +φ)图象与性质的应用 多维探究角度1 三角函数模型的应用【例3-1】 如图,某大风车的半径为2米,每12秒旋转一周,它的最低点O 离地面1米,点O 在地面上的射影为A .风车圆周上一点M 从最低点O 开始,逆时针方向旋转40秒后到达P 点,则点P 到地面的距离是________米.解析 以圆心O 1为原点,以水平方向为x 轴方向,以竖直方向为y 轴方向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根据大风车的半径为2米,圆上最低点O 离地面1米,12秒转动一周,设∠OO 1P =θ,运动t (秒)后与地面的距离为f (t ),又周期T =12,所以θ=π6t ,则f (t )=3+2sin ⎝ ⎛⎭⎪⎫θ-π2=3-2cos π6t (t ≥0),当t =40 s 时,f (t )=3-2cos ⎝ ⎛⎭⎪⎫π6×40=4.答案 4角度2 三角函数性质与图象的综合应用【例3-2】 已知函数f (x )=2sin ωx cos ωx +23sin 2ωx -3(ω>0)的最小正周期为π.(1)求函数f (x )的单调递增区间;(2)将函数f (x )的图象向左平移π6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得到函数y =g (x )的图象,若y =g (x )在[0,b ](b >0)上至少含有10个零点,求b 的最小值. 解 (1)f (x )=2sin ωx cos ωx +3(2sin 2ωx -1) =sin 2ωx -3cos 2ωx =2sin ⎝ ⎛⎭⎪⎫2ωx -π3. 由最小正周期为π,得ω=1, 所以f (x )=2sin ⎝ ⎛⎭⎪⎫2x -π3,由2k π-π2≤2x -π3≤2k π+π2(k ∈Z ),整理得k π-π12≤x ≤k π+5π12(k ∈Z ),所以函数f (x )的单调递增区间是⎣⎢⎡⎦⎥⎤k π-π12,k π+5π12(k ∈Z ).(2)将函数f (x )的图象向左平移π6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得到y =2sin 2x +1的图象;所以g (x )=2sin 2x +1.令g (x )=0,得x =k π+7π12或x =k π+11π12(k ∈Z ),所以在[0,π]上恰好有两个零点,若y =g (x )在[0,b ]上有10个零点,则b 不小于第10个零点的横坐标即可. 所以b 的最小值为4π+11π12=59π12.规律方法 1.三角函数模型的应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已知函数模型求解数学问题,二是把实际问题抽象转化成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再利用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2.方程根的个数可转化为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个数.3.研究y =A sin(ωx +φ)的性质时可将ωx +φ视为一个整体,利用换元法和数形结合思想进行解题.【训练3】 (1)某城市一年中12个月的平均气温与月份的关系可近似地用函数y =a +A cos ⎣⎢⎡⎦⎥⎤π6(x -6)(x =1,2,3,…,12)来表示,已知6月份的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8 ℃,12月份的月平均气温最低为18 ℃,则10月份的平均气温为________℃.解析 因为当x =6时,y =a +A =28;当x =12时,y =a -A =18,所以a =23,A =5, 所以y =f (x )=23+5cos ⎣⎢⎡⎦⎥⎤π6(x -6),所以当x =10时,f (10)=23+5cos ⎝ ⎛⎭⎪⎫π6×4=23-5×12=20.5. 答案 20.5(2)已知函数f (x )=5sin x cos x -53cos 2x +523(其中x ∈R ),求:①函数f (x )的最小正周期; ②函数f (x )的单调区间;③函数f (x )图象的对称轴和对称中心.解 ①因为f (x )=52sin 2x -532(1+cos 2x )+532 =5(12sin 2x -32cos 2x )=5sin ⎝ ⎛⎭⎪⎫2x -π3,所以函数的最小正周期T =2π2=π.②由2k π-π2≤2x -π3≤2k π+π2(k ∈Z ), 得k π-π12≤x ≤k π+5π12(k ∈Z ), 所以函数f (x )的递增区间为⎣⎢⎡⎦⎥⎤k π-π12,k π+5π12(k ∈Z ). 由2k π+π2≤2x -π3≤2k π+3π2(k ∈Z ),得k π+5π12≤x ≤k π+11π12(k ∈Z ), 所以函数f (x )的递减区间为⎣⎢⎡⎦⎥⎤k π+5π12,k π+11π12(k ∈Z ). ③由2x -π3=k π+π2(k ∈Z ),得x =k π2+5π12(k ∈Z ),所以函数f (x )的对称轴方程为x =k π2+5π12(k ∈Z ).由2x -π3=k π(k ∈Z ),得x =k π2+π6(k ∈Z ),所以函数f (x )的对称中心为⎝ ⎛⎭⎪⎫k π2+π6,0(k ∈Z ).[思维升华]1.五点法作图及图象变换问题(1)五点法作简图要取好五个关键点,注意曲线凸凹方向;(2)图象变换时的伸缩、平移总是针对自变量x 而言,而不是看角ωx +φ的变化. 2.由图象确定函数解析式解决由函数y =A sin(ωx +φ)的图象确定A ,ω,φ的问题时,常常以“五点法”中的五个点作为突破口,要从图象的升降情况找准第一个“零点”和第二个“零点”的位置.要善于抓住特殊量和特殊点. [易错防范]1.由函数y =sin x 的图象经过变换得到y =A sin(ωx +φ)的图象,如先伸缩再平移时,要把x 前面的系数提取出来.2.复合形式的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的求法.函数y =A sin(ωx +φ)(A >0,ω>0)的单调区间的确定,基本思想是把ωx +φ看作一个整体.若ω<0,要先根据诱导公式进行转化.3.求函数y =A sin(ωx +φ)在x ∈[m ,n ]上的最值,可先求t =ωx +φ的范围,再结合图象得出y =A sin t 的值域.逻辑推理与数学运算——三角函数中有关ω的求解数学运算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手段,通过运算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逻辑推理是得到数学结论、构建数学体系的重要方式.运算和推理贯穿于探究数学问题的始终,可交替使用,相辅相成. 类型1 三角函数的周期T 与ω的关系【例1】 为了使函数y =sin ωx (ω>0)在区间[0,1]上至少出现50次最大值,则ω的最小值为( ) A.98πB.1972πC.1992πD.100π解析 由题意,至少出现50次最大值即至少需用4914个周期,所以1974T =1974·2πω≤1,所以ω≥1972π. 答案 B评析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条件弄清周期T =2πω与所给区间的关系,从而建立不等关系.类型2 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与ω的关系【例2】 若函数f (x )=sin ωx (ω>0)在区间⎣⎢⎡⎦⎥⎤π3,π2上单调递减,则ω的取值范围是( ) A.0≤ω≤23 B.0≤ω≤32 C.23≤ω≤3D.32≤ω≤3解析 令π2+2k π≤ωx ≤32π+2k π(k ∈Z ),得π2ω+2k πω≤x ≤3π2ω+2k πω,因为f (x )在⎣⎢⎡⎦⎥⎤π3,π2上单调递减,所以⎩⎪⎨⎪⎧π2ω+2k πω≤π3,π2≤3π2ω+2k πω,得6k +32≤ω≤4k +3.又ω>0,所以k ≥0,又6k +32<4k +3,得0≤k <34,所以k =0. 故32≤ω≤3. 答案 D评析 根据正弦函数的单调递减区间,确定函数f (x )的单调递减区间,根据函数f (x )=sin ωx (ω>0)在区间⎣⎢⎡⎦⎥⎤π3,π2上单调递减,建立不等式,即可求ω的取值范围.类型3 三角函数对称性、最值与ω的关系【例3】 (1)(2019·枣庄模拟)已知f (x )=sin ωx -cos ωx ⎝ ⎛⎭⎪⎫ω>23,若函数f (x )图象的任何一条对称轴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都不属于区间(π,2π),则ω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结果用区间表示)(2)已知函数f (x )=2sin ωx 在区间⎣⎢⎡⎦⎥⎤-π3,π4上的最小值为-2,则ω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解析 (1)f (x )=sin ωx -cos ωx =2sin ⎝ ⎛⎭⎪⎫ωx -π4,令ωx -π4=π2+k π(k ∈Z ),解得x =3π4ω+k πω(k ∈Z ).当k =0时,3π4ω≤π,即34≤ω,当k =1时,3π4ω+πω≥2π,即ω≤78.综上,34≤ω≤78.(2)显然ω≠0,分两种情况:若ω>0,当x ∈⎣⎢⎡⎦⎥⎤-π3,π4时,-π3ω≤ωx ≤π4ω.因函数f (x )=2sin ωx 在区间⎣⎢⎡⎦⎥⎤-π3,π4上的最小值为-2,所以-π3ω≤-π2,解得ω≥32.若ω<0,当x ∈⎣⎢⎡⎦⎥⎤-π3,π4时,π4ω≤ωx ≤-π3ω,因函数f (x )=2sin ωx 在区间⎣⎢⎡⎦⎥⎤-π3,π4上的最小值为-2,所以π4ω≤-π2,解得ω≤-2.综上所述,符合条件的实数ω≤-2或ω≥32.答案 (1)⎣⎢⎡⎦⎥⎤34,78 (2)⎩⎨⎧⎭⎬⎫ω|ω≤-2或ω≥32 评析 这类三角函数题除了需要熟练掌握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单调性外,还必须知晓一个周期里函数最值的变化,以及何时取到最值,函数取到最值的区间要求与题目给定的区间的关系如何.基础巩固题组 (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函数y =A sin(ωx +φ)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则( )A.y =2sin ⎝ ⎛⎭⎪⎫2x -π6 B.y =2sin ⎝ ⎛⎭⎪⎫2x -π3C.y =2sin ⎝ ⎛⎭⎪⎫x +π6D.y =2sin ⎝ ⎛⎭⎪⎫x +π3解析 由题图可知,A =2,T =2⎣⎢⎡⎦⎥⎤π3-⎝ ⎛⎭⎪⎫-π6=π,所以ω=2,由五点作图法知2×π3+φ=π2+2k π(k ∈Z ),所以φ=-π6,所以函数的解析式为y =2sin ⎝ ⎛⎭⎪⎫2x -π6. 答案 A2.(2019·杭州期中)将函数y =sin ⎝ ⎛⎭⎪⎫x +φ2·cos ⎝ ⎛⎭⎪⎫x +φ2的图象沿x 轴向左平移π8个单位后,得到一个偶函数的图象,则φ的取值不可能是( )A.-3π4B.-π4C.π4D.5π4 解析 将y =sin ⎝ ⎛⎭⎪⎫x +φ2cos ⎝ ⎛⎭⎪⎫x +φ2=12sin(2x +φ)的图象向左平移π8个单位后得到的图象对应的函数为y =12sin ⎝ ⎛⎭⎪⎫2x +π4+φ,由题意得π4+φ=k π+π2(k ∈Z ),∴φ=k π+π4(k ∈Z ),当k =-1,0,1时,φ的值分别为-3π4,π4,5π4,φ的取值不可能是-π4. 答案 B3.(2019·咸阳模拟)已知点P (32,-332)是函数y =A sin(ωx +φ)(ω>0)图象上的一个最低点,M ,N 是与点P 相邻的两个最高点,若∠MPN =60°,则该函数的最小正周期是( ) A.3 B.4 C.5 D.6解析 由P 是函数y =A sin(ωx +φ)(ω>0)图象上的一个最低点,M ,N 是与P 相邻的两个最高点,知|MP |=|NP |,又∠MPN =60°,所以△MPN 为等边三角形.由P (32,-332),得|MN |=2×3323×2=6. ∴该函数的最小正周期T =6. 答案 D4.(2018·天津卷)将函数y =sin ⎝ ⎛⎭⎪⎫2x +π5的图象向右平移π10个单位长度,所得图象对应的函数( )A.在区间⎣⎢⎡⎦⎥⎤-π4,π4上单调递增B.在区间⎣⎢⎡⎦⎥⎤-π4,0上单调递减C.在区间⎣⎢⎡⎦⎥⎤π4,π2上单调递增D.在区间⎣⎢⎡⎦⎥⎤π2,π上单调递减解析 y =sin ⎝ ⎛⎭⎪⎫2x +π5=sin 2⎝ ⎛⎭⎪⎫x +π10,将其图象向右平移π10个单位长度,得到函数y =sin 2x 的图象.由2k π-π2≤2x ≤2k π+π2,k ∈Z ,得k π-π4≤x ≤k π+π4,k ∈Z .令k=0,可知函数y =sin 2x 在区间⎣⎢⎡⎦⎥⎤-π4,π4上单调递增.答案 A5.(2019·张家界模拟)将函数f (x )=3sin 2x -cos 2x 的图象向左平移t (t >0)个单位后,得到函数g (x )的图象,若g (x )=g ⎝ ⎛⎭⎪⎫π12-x ,则实数t 的最小值为( )A.5π24B.7π24C.5π12D.7π12解析 由题意得,f (x )=2sin ⎝ ⎛⎭⎪⎫2x -π6,则g (x )=2sin ⎝ ⎛⎭⎪⎫2x +2t -π6, 从而2sin ⎝ ⎛⎭⎪⎫2x +2t -π6=2sin ⎣⎢⎡⎦⎥⎤2⎝ ⎛⎭⎪⎫π12-x +2t -π6=-2sin(2x -2t )=2sin(2x -2t +π),又t >0,所以当2t -π6=-2t +π+2k π(k ∈Z )时,即t =7π24+k π2(k ∈Z ),实数t min =724π. 答案 B 二、填空题6.将函数y =sin x 的图象上所有的点向右平移π10个单位长度,再把所得各点的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2倍(纵坐标不变),所得图象的函数解析式是________________.―————————―→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2倍y =sin ⎝ ⎛⎭⎪⎫12x -π10.答案 y =sin ⎝ ⎛⎭⎪⎫12x -π107.(2018·沈阳质检)函数f (x )=A sin(ωx +φ)(A >0,ω>0,0<φ<π)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则f ⎝ ⎛⎭⎪⎫π4=________.解析 由图象可知A =2,34T =11π12-π6=3π4,∴T =π,∴ω=2. ∵当x =π6时,函数f (x )取得最大值,∴2×π6+φ=π2+2k π(k ∈Z ),∴φ=π6+2k π(k ∈Z ),∵0<φ<π,∴φ=π6,∴f (x )=2sin ⎝ ⎛⎭⎪⎫2x +π6,则f ⎝ ⎛⎭⎪⎫π4=2sin ⎝ ⎛⎭⎪⎫π2+π6=2cos π6= 3.答案38.已知f (x )=sin ⎝ ⎛⎭⎪⎫ωx +π3(ω>0),f ⎝ ⎛⎭⎪⎫π6=f ⎝ ⎛⎭⎪⎫π3,且f (x )在区间⎝ ⎛⎭⎪⎫π6,π3上有最小值,无最大值,则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依题意,x =π6+π32=π4时,y 有最小值,∴sin ⎝⎛⎭⎪⎫π4·ω+π3=-1,∴π4ω+π3=2k π+3π2 (k ∈Z ). ∴ω=8k +143 (k ∈Z ),因为f (x )在区间⎝ ⎛⎭⎪⎫π6,π3上有最小值,无最大值,所以π3-π4≤πω,即ω≤12,令k =0,得ω=143.答案 143 三、解答题9.某实验室一天的温度(单位:℃)随时间t (单位:h)的变化近似满足函数关系:f (t )=10-3cos π12t -sin π12t ,t ∈[0,24). (1)求实验室这一天上午8时的温度; (2)求实验室这一天的最大温差.解 (1)f (8)=10-3cos ⎝ ⎛⎭⎪⎫π12×8-sin ⎝ ⎛⎭⎪⎫π12×8 =10-3cos 2π3-sin 2π3=10-3×⎝ ⎛⎭⎪⎫-12-32=10. 故实验室上午8时的温度为10 ℃.(2)因为f (t )=10-2(32cos π12t +12sin π12t )=10-2sin ⎝ ⎛⎭⎪⎫π12t +π3,又0≤t <24,所以π3≤π12t +π3<7π3,-1≤sin ⎝ ⎛⎭⎪⎫π12t +π3≤1.当t =2时,sin ⎝ ⎛⎭⎪⎫π12t +π3=1;当t =14时,sin ⎝ ⎛⎭⎪⎫π12t +π3=-1.于是f (t )在[0,24)上取得最大值12,取得最小值8.故实验室这一天的最高温度为12 ℃,最低温度为8 ℃,最大温差为4 ℃. 10.已知函数f (x )=3sin(ωx +φ)⎝ ⎛⎭⎪⎫ω>0,-π2≤φ<π2的图象关于直线x =π3对称,且图象上相邻最高点的距离为π. (1)求f ⎝ ⎛⎭⎪⎫π4的值;(2)将函数y =f (x )的图象向右平移π12个单位后,得到y =g (x )的图象,求g (x )的单调递减区间.解 (1)因为f (x )的图象上相邻最高点的距离为π, 所以f (x )的最小正周期T =π,从而ω=2πT =2. 又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x =π3对称, 所以2×π3+φ=k π+π2(k ∈Z ),因为-π2≤φ<π2,所以k =0,所以φ=π2-2π3=-π6,所以f (x )=3sin ⎝ ⎛⎭⎪⎫2x -π6, 则f ⎝ ⎛⎭⎪⎫π4=3sin ⎝ ⎛⎭⎪⎫2×π4-π6=3sin π3=32.(2)将f (x )的图象向右平移π12个单位后,得到f ⎝ ⎛⎭⎪⎫x -π12的图象,所以g (x )=f ⎝ ⎛⎭⎪⎫x -π12=3sin ⎣⎢⎡⎦⎥⎤2⎝⎛⎭⎪⎫x -π12-π6=3sin ⎝ ⎛⎭⎪⎫2x -π3. 当2k π+π2≤2x -π3≤2k π+3π2(k ∈Z ),即k π+5π12≤x ≤k π+11π12(k ∈Z )时,g (x )单调递减.因此g (x )的单调递减区间为⎣⎢⎡⎦⎥⎤k π+5π12,k π+11π12(k ∈Z ).能力提升题组 (建议用时:20分钟)11.(2019·天津和平区调研)已知x =π12是函数f (x )=3sin(2x +φ)+cos(2x +φ)(0<φ<π)图象的一条对称轴,将函数f (x )的图象向右平移3π4个单位长度后得到函数g (x )的图象,则函数g (x )在⎣⎢⎡⎦⎥⎤-π4,π6上的最小值为( )A.-2B.-1C.- 2D.- 3解析 ∵x =π12是f (x )=2sin ⎝ ⎛⎭⎪⎫2x +π6+φ图象的一条对称轴,∴π3+φ=k π+π2(k ∈Z ),即φ=k π+π6(k ∈Z ).∵0<φ<π,∴φ=π6,则f (x )=2sin ⎝ ⎛⎭⎪⎫2x +π3,∴g (x )=-2sin ⎝ ⎛⎭⎪⎫2x -π6在⎣⎢⎡⎦⎥⎤-π4,π6上的最小值为g ⎝ ⎛⎭⎪⎫π6=-1. 答案 B12.函数f (x )=220sin 100πx -220sin ⎝ ⎛⎭⎪⎫100πx +2π3,且已知对任意x ∈R ,有f (x 1)≤f (x )≤f (x 2)恒成立,则|x 2-x 1|的最小值为( ) A.50πB.1100πC.1100D.440解析 f (x )=220sin 100πx -220sin ⎝ ⎛⎭⎪⎫100πx +2π3=220⎣⎢⎡⎦⎥⎤sin 100πx -⎝ ⎛⎭⎪⎫sin 100πx ·cos 2π3+cos 100πx sin 2π3 =220⎝ ⎛⎭⎪⎫sin 100πx +12sin 100πx -32cos 100πx=2203⎝ ⎛⎭⎪⎫32sin 100πx -12cos 100πx=2203×sin ⎝ ⎛⎭⎪⎫100πx -π6,则由对任意x ∈R ,有f (x 1)≤f (x )≤f (x 2)恒成立得当x =x 2时,f (x )取得最大值,当x =x 1时,f (x )取得最小值,所以|x 2-x 1|的最小值为12T =12×2π100π=1100(T 为f (x )的最小正周期),故选C. 答案 C13.(2019·广东省际名校联考)将函数f (x )=1-23·cos 2x -(sin x -cos x )2的图象向左平移π3个单位,得到函数y =g (x )的图象,若x ∈⎣⎢⎡⎦⎥⎤-π2,π2,则函数g (x )的单调递增区间是________.解析 ∵f (x )=1-23cos 2 x -(sin x -cos x )2=sin 2x -3cos 2x -3=2sin ⎝ ⎛⎭⎪⎫2x -π3-3, ∴g (x )=2sin ⎣⎢⎡⎦⎥⎤2⎝ ⎛⎭⎪⎫x +π3-π3-3=2sin ⎝ ⎛⎭⎪⎫2x +π3-3, 由-π2+2k π≤2x +π3≤π2+2k π(k ∈Z ),得-5π12+k π≤x ≤π12+k π(k ∈Z ),∵x ∈⎣⎢⎡⎦⎥⎤-π2,π2, ∴函数g (x )在⎣⎢⎡⎦⎥⎤-π2,π2上的单调递增区间是⎣⎢⎡⎦⎥⎤-5π12,π12. 答案 ⎣⎢⎡⎦⎥⎤-5π12,π12 14.已知函数f (x )=A sin(ωx +φ)(A >0,ω>0,|φ|<π2)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1)求函数f (x )的解析式;(2)将函数y =f (x )的图象上各点的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缩短到原来的12倍,再把所得的函数图象向左平移π6个单位长度,得到函数y =g (x )的图象,求函数g (x )在区间⎣⎢⎡⎦⎥⎤0,π8上的最小值. 解 (1)设函数f (x )的最小正周期为T ,由题图可知A =1,T 2=2π3-π6=π2,即T =π,所以π=2πω,解得ω=2,所以f (x )=sin(2x +φ),又过点⎝ ⎛⎭⎪⎫π6,0,由0=sin ⎝ ⎛⎭⎪⎫2×π6+φ可得π3+φ=2k π(k ∈Z ), 则φ=2k π-π3(k ∈Z ),因为|φ|<π2,所以φ=-π3,故函数f (x )的解析式为f (x )=sin ⎝ ⎛⎭⎪⎫2x -π3. (2)根据条件得g (x )=sin ⎝ ⎛⎭⎪⎫4x +π3, 当x ∈⎣⎢⎡⎦⎥⎤0,π8时,4x +π3∈⎣⎢⎡⎦⎥⎤π3,5π6, 所以当x =π8时,g (x )取得最小值,且g (x )min =12.新高考创新预测15.(多填题)已知函数f (x )=23sin ωx 2cos ωx 2+2cos 2ωx 2-1(ω>0)的最小正周期为π,当x ∈⎣⎢⎡⎦⎥⎤0,π2时,方程f (x )=m 恰有两个不同的实数解x 1,x 2,则x 1+x 2=________,f (x 1+x 2)=________.解析 函数f (x )=23sin ωx 2cos ωx 2+2cos 2ωx 2-1=3sin ωx +cos ωx =2sin ⎝ ⎛⎭⎪⎫ωx +π6. 由T =2πω=π,可得ω=2,∴f (x )=2sin ⎝ ⎛⎭⎪⎫2x +π6. ∵x ∈⎣⎢⎡⎦⎥⎤0,π2,∴π6≤2x +π6≤7π6,∴-1≤f (x )≤2. 画出f (x )的图象(图略),结合图象知x 1+x 2=π3,则f (x 1+x 2)=f ⎝ ⎛⎭⎪⎫π3=2sin ⎝ ⎛⎭⎪⎫2π3+π6=2sin 5π6=1. 答案 π3 1。
高考总复习2025第7节 抛物线课标解读1.掌握抛物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2.掌握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范围、对称性、顶点、离心率).3.掌握抛物线的简单应用.强基础 固本增分知识梳理1.抛物线的定义(1)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 和一条定直线l(l 不经过点F )的距离__________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点F 叫做抛物线的焦点,直线l 叫做抛物线的__________.(2)数学表达式:P ={M ||MF |=d }(d 为点M 到准线l 的距离).微思考抛物线的定义中,为什么要强调l 不经过点F ?相等 准线提示 若直线l 过点F ,则到点F 与到直线l 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过点F 且与l 垂直的直线.2.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和简单几何性质等于焦点到抛物线顶点的距离取决于一次项变量(x或y)的取值范围微点拨1.求抛物线方程时,要依据题设条件,弄清抛物线的对称轴和开口方向,正确选择抛物线的标准方程.2.由y2=mx或x2=m y(m≠0)求焦点坐标时,只需将x或y的系数除以4,再确定焦点位置即可.3.抛物线的通径过焦点且垂直于对称轴的弦叫做通径,它的长等于2p,通径是过焦点最短的弦.p越大,通径越大,抛物线的开口就越大;p越小,通径越小,抛物线的开口就越小.常用结论设AB是过抛物线y2=2px(p>0)焦点F的弦,α为弦AB所在直线的倾斜角,若,y1),B(x2,y2),如图所示,则A(x自主诊断题组一 思考辨析(判断下列结论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 和一条定直线l 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一定是抛物线.( )2.直线与抛物线有一个交点,说明直线与抛物线相切.( )3.抛物线y 2=4x 的焦点到准线的距离是4.( )4.“直线与抛物线有一个交点”是“直线与抛物线相切”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 × × √题组二回源教材5.(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3.3.1节练习第1题改编)已知抛物线的准线方D程为x=1,则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 )A.x2=-4yB.x2=4yC.y2=4xD.y2=-4x解析由题知,抛物线的准线方程为x=1,所以抛物线开口向左,设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y2=-2px(p>0),则=1,即p=2,所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y2=-4x.6.(人教B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习题2-7A第5题改编)石拱桥是世界桥梁史上出现较早、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一种桥型.如图,这是一座石拱桥,桥洞弧线可近似看成是顶点在坐标原点,焦点在y轴负半轴上的抛物线C的一部分,当水距离拱顶4米时,水面的宽度是8米,则抛物线C的焦点到准线的距离是( )A.1米B.2米C.4米D.8米B解析设抛物线C:x2=-2py(p>0),由题意可知点(4,-4)在抛物线C上,则-2p×(-4)=42,解得p=2,故抛物线C的焦点到准线的距离是2米.7.(人教B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2.7.1节练习B第5题改编)已知点M到点F(4,0)y2=16x的距离比它到直线l:x+6=0的距离小2,则点M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__. 解析因为点M到点F(4,0)的距离比它到直线l:x+6=0的距离小2,所以点M到点F(4,0)的距离与它到直线l1:x+4=0的距离相等,即点M的轨迹是以F(4,0)为焦点,直线l1:x+4=0为准线的抛物线,设抛物线方程为y2=2px(p>0),则=4,即p=8.所以点M的轨迹方程为y2=16x.题组三连线高考8.(2023·北京,6)已知抛物线C:y2=8x的焦点为F,点M在C上.若M到直线x=-3D的距离为5,则|MF|=( )A.7B.6C.5D.4解析因为抛物线C:y2=8x的焦点为F(2,0),准线方程为x=-2,点M在C上,所以M到准线x=-2的距离为|MF|.又M到直线x=-3的距离为5,所以|MF|+1=5,故|MF|=4.9.(2023·全国乙,理13)已知点A(1, )在抛物线C:y 2=2px上,则A到C的准线的距离为__________.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2025第1课时 抛物线的定义、方程与性质研考点 精准突破考点一 抛物线的定义及应用例1(1)(2024·浙江绍兴模拟)设抛物线y 2=2px (p >0)的焦点为F ,若点P (1,m )在抛物线上,且|PF |=3,则p =( )A .1B .2C .4D .8C(2)设P 是抛物线y 2=4x 上的一个动点,F 是抛物线y 2=4x 的焦点,若B (3,2),则|PB |+|PF |的最小值为( )A .2B .4C .3D .5B 解析 如图,过点B 作BQ 垂直准线于点Q ,交抛物线于点P 1,则|P 1Q|=|P 1F|.则有|PB|+|PF|≥|P1B|+|P 1Q|=|BQ|=4,即|PB|+|PF|的最小值为4.变式探究1(变条件)将本例(2)中的点B的坐标改为(3,4),则|PB|+|PF|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解析由题意可知点B(3,4)在抛物线的外部.∵|PB|+|PF|的最小值即为B,F两点间的距离,F(1,0),变式探究2(变条件变结论)已知抛物线y2=4x,P是抛物线上任意一点,则P到直线l:x=-12的距离与点P到直线3x+4y+7=0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解析易知直线l:x=-1为抛物线的准线,抛物线y2=4x与直线3x+4y+7=0不相交.由抛物线的定义可知,点P到准线l的距离等于点P到焦点F的距离,∴点P到直线l的距离与点P到直线3x+4y+7=0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为点F(1,0)到直线3x+4y+7=0的距离,[对点训练1](2024·北京房山模拟)已知圆C的圆心在抛物线y2=4x上,且此圆AC过定点(1,0),则圆C与直线x+1=0的位置关系为( )A.相切B.相交C.相离D.不能确定解析抛物线y2=4x的焦点为(1,0),准线方程为x=-1,根据抛物线的定义可知,圆心C到焦点的距离等于到准线的距离,所以圆C与直线x+1=0相切.考点二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例2(1)已知抛物线y 2=2px (p >0)上一点M 的纵坐标为-4 ,该点到准线的距离为6,则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 )A .y 2=-16xB .y 2=8x 或y 2=4xC .y 2=-8xD .y2=16x 或y 2=8xD(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O x y中,已知F(1,0),点M到直线x=-3的距离比到点F的y2=4x距离大2,记M的轨迹为C,则C的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由点M到直线x=-3的距离比到点F的距离大2,可转化为点M到直线x=-1的距离等于到点F(1,0)的距离.所以M的轨迹是以F(1,0)为焦点,以x=-1为准线的抛物线,可得=1,所以p=2,所以曲线C的方程为y2=4x.(3)在水平地面竖直定向爆破时,在爆破点炸开的每块碎片的运动轨迹均可近似看作是抛物线的一部分.这些碎片能达到的区域的边界和该区域轴截面的交线是抛物线的一部分(如图中虚线所示),称该条抛物线为安全抛物线.若某次定向爆破中碎片达到的最大高度为40米,碎片距离爆炸中心的最远水平距离为80米,则在这次爆破中,安全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x2=-160y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以抛物线最高点为坐标原点,过该点且平行于地面的直线(该直线与抛物线共面)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设抛物线方程为x2=-2py,p>0,由题意得抛物线过点(80,-40),将其代入抛物线方程得6 400=80p,解得p=80,故安全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x2=-160y.[对点训练2]已知抛物线C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①C的顶点在坐标原点;②C的对称轴为坐标轴;③C的焦点F在圆(x-2)2+y2=9上.则C的方程可以为__________.(写出一个满足题意的即可)(答案不唯一)考点三 抛物线的几何性质例3(1)(2024·福建安溪一中模拟)抛物线y 2=2px 绕其顶点逆时针旋转90°之后,得到的图象正好对应抛物线y=2x 2,则p =( )B(2)(2024·山东青岛模拟)已知O为坐标原点,在抛物线y2=2px(p>0)上存在两点E,F,使得△OE F是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则p=__________.规律方法应用抛物线的几何性质解题时,常结合图形思考,通过图形可以直观地看出抛物线的顶点、对称轴、开口方向等几何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解题的直观性.C。
【教学目标】1. 了解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直线在平面内,直线与平面相交,直线与平面平行).2. 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并能灵活运用它们解题. 【知识梳理】一、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二、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方法:①a ∩α=ф⇒a ∥α(定义法); ②判定定理; ③b ⊥a, b ⊥α, a ⇒a ∥α; ④∥,a ⊂ ⇒a ∥ ⑤空间向量怎么证线面平行? 【点击双基】1.设有平面α、β和直线m 、n ,则m ∥α的一个充分条件是A.α⊥β且m ⊥βB.α∩β=n 且m ∥nC.m ∥n 且n ∥αD.α∥β且m β 答案:D2.(xx 年北京,3)设m 、n 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γ是三个不同的平面.给出下列四个命题,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①若m ⊥α,n ∥α,则m ⊥n ②若α∥β,β∥γ,m ⊥α,则m ⊥γ ③若m ∥α,n ∥α,则m ∥n ④若α⊥γ,β⊥γ,则α∥β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①②显然正确.③中m 与n 可能相交或异面.④考虑长方体的顶点,α与β可以相交. 答案:A3.一条直线若同时平行于两个相交平面,那么这条直线与这两个平面的交线的位置关系是βP lm A.异面 B.相交 C.平行 D.不能确定解析:设α∩β=l ,a ∥α,a ∥β, 过直线a 作与α、β都相交的平面γ, 记α∩γ=b ,β∩γ=c , 则a ∥b 且a ∥c , ∴b ∥c .又b α,α∩β=l ,∴b ∥l .∴a ∥l .答案:C4.(文)设平面α∥平面β,A 、C ∈α,B 、D ∈β,直线AB 与CD 交于点S ,且AS =8,BS =9,CD =34,①当S 在α、β之间时,SC =_____________,②当S 不在α、β之间时,SC =_____________.解析:∵AC ∥BD ,∴△SAC ∽△SBD ,①SC =16,②SC =272. 答案:①16 ②272(理)设D 是线段BC 上的点,BC ∥平面α,从平面α外一定点A (A 与BC 分居平面两侧)作AB 、AD 、AC 分别交平面α于E 、F 、G 三点,BC =a ,AD =b ,DF =c ,则EG =_____________.解析:解法类同于上题. 答案:5.在四面体ABCD 中,M 、N 分别是面△ACD 、△BCD 的重心,则四面体的四个面中与MN 平行的是________.BD解析:连结AM 并延长,交CD 于E 于F ,由重心性质可知,E 、F 重合为一点,且该点为CD 的中点E ,由==得MN ∥AB ,因此,MN ∥平面ABC 且MN ∥平面ABD . 答案:平面ABC 、平面ABD 【典例剖析】例1. 如果平面α和这个平面外的一条直线l 同时垂直于直线m ,求证:l //α.证法一:设m α=A , 过A 和直线l 作平面β, 设β α=a ,∵m ⊥α, ∴m ⊥a .l 和a 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平行两种情况, 若l 和a 相交,∵m ⊥a ,m ⊥l ,则m ⊥β.又m ⊥α, 且α和β同过点A ,∴α和β重合.∵l ⊂β,∴l ⊂α,与已知l ⊄α矛盾.∴l //a ,又l ⊄α,a ⊂α,∴l //α.注:由m ⊥a ,m ⊥l ,不能直接推出l //a ,∵尽管l 和a 同在平面β内,但m 不一定在β内.“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此结论只有当这三条直线都在同一平面内时才成立.证法二:在直线l 上任取一点P ,过P 作直线n //m .a Aα l βm∵m ⊥α, m ⊥l , ∴n ⊥α, ∴n ⊥l . 过l 和n 作平面β,设β α=a , ∵n ⊥α,∴n ⊥a ,又n ⊥l ,且l 、a 、n 都在平面β内. ∴l //a , 又l ⊄α, a ⊂α, ∴l //α.注:此证法中,先将直线m 平移到与直线l 相交,然后再过两条相交直线作平面β,这样所得交线a 、直线l 以及直线n 都在同一平面β内,且l 和a 都与直线n 垂直,便可得l //a .将两条异面直线中的一条平移,得到两条相交直线,是对异面直线的常见处理方式,请同学们结合此例仔细体会证法二的妙处.证法三:设a ,b 是平面内的一组基底,l 、m 分别是l 、m 上的一个非零向量, ∵m ⊥α,∴m a =m b =0,又m ⊥l ,∴m ⋅l =0.以a 、b 、m 为空间基底,则存在实数x ,y ,z ,使得l =x a +y b +z m . ∴m ⋅l =m (x a +y b +z m )=x m a +y m b +z m 2=0+0+z m 2=0.∵m 2≠0,∴z =0,则l =x a +y b ,∴l 与a 、b 共面. 又已知直线l 不在平面内,∴l //α.变式一:若a ∥,b ⊥,则b ⊥a 。
函数思想【高考展望】函数知识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每年高考必考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分析历年高考函数试题,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1.常常通过选择题和填空题,全面考查函数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图象.2.在解答题的考查中,常常与不等式、导数、数列,偶尔也与解析几何等结合命题,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3.从数学具有高度抽象性的特点出发,没有忽视对抽象函数的考查.4.每年高考题中都会涌现出一些函数新题型,但考查的重点仍然是对函数有关知识的深刻理解. 【知识升华】1.了解映射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并能在简单的问题中应用.2.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的方法,并能利用函数的性质简化函数图象的绘制过程.3.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掌握某些简单函数的图像变换.4.理解分数指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5.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6.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高考冲刺第3讲 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368992知识要点】【典型例题】类型一:函数的定义域及其求法函数的定义域及其求法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这里主要帮助考生灵活掌握求定义域的各种方法,并会应用用函数的定义域解决有关问题.例1.函数y =( )(A )(3,+∞) (B )[3, +∞) (C )(4, +∞) (D )[4, +∞)【思路点拨】此为复合函数的定义域求解,对数、根式等不能漏【解析】由24.log 20x x x >⎧⇒≥⎨-≥⎩,故选D. 举一反三:【变式1】函数2()f x =的定义域为 .【答案】[3,)+∞【解析】由210x --≥且10x ->且11x -≠得3x ≥例2.若函数f (x )=log a (x +1)(a >0,a ≠1)的定义域和值域都是[0,1],则a 等于A.31 B.2 C.22D.2【思路点拨】因为底数不确定,需要讨论.【解析】f (x )=log a (x +1)的定义域是[0,1],∴0≤x ≤1,则1≤x +1≤2. 当a >1时,0=log a 1≤log a (x +1)≤log a 2=1,∴a =2;当0<a <1时,log a 2≤log a (x +1)≤log a 1=0,与值域是[0,1]矛盾. 综上,a =2. 【答案】D 举一反三:【变式1】函数y = )A .{}|0x x ≥B .{}|1x x ≥C .{}{}|10x x ≥D .{}|01x x ≤≤【答案】C.【解析】由()10x x -≥且0x ≥得1x ≥或0x =.类型二:复合函数问题复合函数问题属于偏难些的内容.此类题目往往分为两类:一是结合函数解析式的求法来求复合函数的值.二是应用已知函数定义域求复合函数的定义域.例3.若函数()y f x =的值域是1[,3]2,则函数1()()()F x f x f x =+的值域是( )A .1[,3]2 B .10[2,]3 C .510[,]23 D .10[3,]3【思路点拨】对于复合函数的很多问题都是可以通过换元法来解决的.【答案】B【解析】令()t f x =,则1[,3]2t ∈,110()[2,]3F x t t =+∈ 举一反三:【变式1】函数()f x 对于任意实数x 满足条件()()12f x f x +=,若()15,f =-则()()5f f =__________.【答案】15-【解析】由()()12f x f x +=,得()()14()2f x f x f x +==+,所以(5)(1)5f f ==-,则()()115(5)(1)(12)5f f f f f =-=-==--+.高考冲刺第3讲 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368992 例1】例4.已知132(0)()(01)log (1)xx f x x x x ⎧<=≤≤>⎪⎩ 求((()))f f f a 。
2019-2020年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函数关于点(或直线)的对称函数解析式的求法;2.让学生了解函数图象的自对称和两函数图象之间的相互对称问题.【教学重点】函数(或曲线)关于点(或直线)的对称问题的解法 【教学难点】自对称和相互对称的区别【例题设置】例1、例2、例3(函数(或曲线)关于点(或直线)的对称问题的解法),例4(函数的对称问题)【教学过程】一、函数关于点(或直线)的对称函数解析式的求法 〖例1★ 点评:将点改为函数图象或曲线解法类似,其步骤大致如下:将所求曲线上的任意一点,求其关于点(或直线)的对称点,再将点的坐标代入原方程,即可得到所求的轨迹方程.因此所有的对称问题最终都将归结为点的对称问题,只要记住对称点的写法,问题便迎刃而解.〖例2〗 已知函数,则其关于原点对称的函数解析式为 ;关于直线对称的函数解析式为 . 答案:;当对称轴斜率为1时,点坐标符合口诀:用代,用代.〖例3〗 已知定义在上的奇函数的图象与函数的图象关于点对称,且当时,,求的解析式.解:① 设()为的图象上的任意一点,则其关于点的对称点()必在的图象上,故 ∴当时, ② 当时,,且为奇函数∴33()()()f x f x x x =--=--= 综上所述, .〖例4〗 设函数的定义域为,则下列命题中: ① 若为偶函数,则的图象关于轴对称; ② 若是偶函数,则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 ③ 若,则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 ④ 若,则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 ⑤ 与图象关于直线对称. ⑥ 与图象关于直线对称.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为: . 答案:④⑥★点评:其中注意④⑤的区别,指的是的图象自身的一种对称关系;而与是函数通过复合变换后得到的两个新的函数图象,要求的应是这两个函数图象的对称关系.二、函数图象本身的对称性(自身对称)命题1:设函数的定义域为,若对于一切的,都有,则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 推 论:设函数的定义域为,若对于一切的,都有,则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22a xb x a bx ++-+==对称.命题2:设函数的定义域为,若对于一切的,都有,则函数的图象关于点对称. 推 论:设函数的定义域为,若对于一切的,都有,则函数的图象关于点对称.三、两个函数的图象对称性(相互对称)(利用解析几何中的对称曲线轨迹方程理解) 命题3:函数与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 命题4:函数与的图象关于点成中心对称.下面只给出命题1的证明,其它命题及推论的证明类似. 证法一:由知函数为偶函数,其图象关于轴对称思考: 情形一中的范围是如何给出的,为何要限定其范围?另一方面,将的图象向右()或向左()平移个单位得到的图象,故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证法二:由知点与点都是函数上的点,而的中点为,即点关于直线对称,由点的任意性可知,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证法三:设点为函数的图象上的任意一点,其关于直线对称的点为. ∵对于一切的,都有∴0000(2)[()]()f a x f a a x f x y -=--==即点也在函数的图象上 由点的任意性可知,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四、函数的周期性命题5:设函数的定义域为,若对于一切的,都有,则函数是以为周期的周期函数. 命题6:设函数的定义域为,若对于一切的,都有,则函数是以为周期的周期函数.【课堂小结】1.所有的对称问题最终都将归结为点的对称问题,要牢记例1的结论;2.给出的如果是函数自身的一个关系,则:若前系数互为相反数,则是有关对称性;若前系数相同,则有关周期性.3.自对称和相互对称的区别:第一类,是反映函数自身内部的对称关系;第二类中,是研究由函数复合变换后得两个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教后反思】2019-2020年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数列的求和方法及应用[素质教育目标] 一、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等差、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的公式及一个数列求前n 项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第7节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考试要求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知识梳理1.仰角和俯角在同一铅垂平面内的水平视线和目标视线的夹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上方叫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下方叫俯角(如图1).2.方位角从正北方向起按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叫做方位角.如B点的方位角为α(如图2).3.方向角:正北或正南方向线与目标方向线所成的锐角,如南偏东30°,北偏西45°等.4.坡度: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的正切值.[微点提醒]1.不要搞错各种角的含义,不要把这些角和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弄混.2.解决与平面几何有关的计算问题关键是找清各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应用正、余弦定理求解.基础自测1.判断下列结论正误(在括号内打“√”或“×”)(1)东北方向就是北偏东45°的方向.()(2)从A处望B处的仰角为α,从B处望A处的俯角为β,则α,β的关系为α+β=180°.()(3)俯角是铅垂线与视线所成的角,其范围为⎣⎢⎡⎦⎥⎤0,π2.( )(4)方位角与方向角其实质是一样的,均是确定观察点与目标点之间的位置关系.( )解析 (2)α=β;(3)俯角是视线与水平线所构成的角. 答案 (1)√ (2)× (3)× (4)√2.(必修5P11例1改编)如图所示,设A ,B 两点在河的两岸,一测量者在A 所在的同侧河岸边选定一点C ,测出AC 的距离为50 m ,∠ACB =45°,∠CAB =105°后,就可以计算出A ,B 两点的距离为()A.50 2 mB.50 3 mC.25 2 mD.2522 m解析 由正弦定理得AB sin ∠ACB =ACsin ∠ABC,又∵∠ABC =30°,∴AB =AC sin ∠ACBsin ∠ABC=50×2212=502(m).答案 A3.(必修5P15练习T3改编)如图所示,D ,C ,B 三点在地面的同一条直线上,DC =a ,从C ,D 两点测得A 点的仰角分别为60°,30°,则A 点离地面的高度AB =________.解析 由已知得∠DAC =30°,△ADC 为等腰三角形,AD =3a ,所以在Rt △ADB 中,AB =12AD =32a .答案 32a4.(2018·济南月考)如图,两座灯塔A 和B 与海岸观察站C 的距离相等,灯塔A 在观察站南偏西40°,灯塔B 在观察站南偏东60°,则灯塔A 在灯塔B 的( )A.北偏东10°B.北偏西10°C.南偏东80°D.南偏西80°解析 由条件及图可知,∠A =∠CBA =40°, 又∠BCD =60°,所以∠CBD =30°, 所以∠DBA =10°,因此灯塔A 在灯塔B 的南偏西80°. 答案 D5.(2017·浙江卷)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创立的“割圆术”可以估算圆周率π,理论上能把π的值计算到任意精度.祖冲之继承并发展了“割圆术”,将π的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其结果领先世界一千多年.“割圆术”的第一步是计算单位圆内接正六边形的面积S 6,S 6=________.解析 如图,连接正六边形的对角线,将正六边形分成六个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从而S 6=6×12×12×sin 60°=332.答案3326.(2019·天津和平区调研)如图,在△ABC 中,已知点D 在BC 边上,AD ⊥AC ,sin ∠BAC =223,AB =32,AD =3,则BD 的长为________.解析 因为sin ∠BAC =223,且AD ⊥AC ,所以sin ⎝ ⎛⎭⎪⎫π2+∠BAD =223,所以cos ∠BAD =223,在△BAD 中,由余弦定理, 得BD =AB 2+AD 2-2AB ·AD cos ∠BAD =(32)2+32-2×32×3×223= 3. 答案3考点一 求距离、高度问题 多维探究角度1 测量高度问题【例1-1】 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西行驶,到A 处时测得公路北侧一山顶D 在西偏北30°的方向上,行驶600 m 后到达B 处,测得此山顶在西偏北75°的方向上,仰角为30°,则此山的高度CD =________m.解析 由题意,在△ABC 中,∠BAC =30°,∠ABC =180°-75°=105°,故∠ACB =45°.又AB =600 m ,故由正弦定理得600sin 45°=BC sin 30°, 解得BC =3002(m).在Rt △BCD 中,CD =BC ·tan 30°=3002×33=1006(m). 答案 100 6规律方法 1.在处理有关高度问题时,要理解仰角、俯角(它是在铅垂面上所成的角)、方向(位)角(它是在水平面上所成的角)是关键.2.在实际问题中,可能会遇到空间与平面(地面)同时研究的问题,这时最好画两个图形,一个空间图形,一个平面图形,这样处理起来既清楚又不容易搞错.3.注意山或塔垂直于地面或海平面,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训练1】 如图,测量河对岸的塔高AB 时可以选与塔底B 在同一水平面内的两个测点C 与D ,测得∠BCD =15°,∠BDC =30°,CD =30,并在点C 测得塔顶A 的仰角为60°,则塔高AB 等于( )A.5 6B.15 3C.5 2D.15 6解析 在△BCD 中,∠CBD =180°-15°-30°=135°. 由正弦定理得BC sin 30°=30sin 135°, 所以BC =15 2.在Rt △ABC 中,∠ACB =60°, AB =BC tan ∠ACB =152×3=15 6. 答案 D角度2 测量距离问题【例1-2】 如图所示,某旅游景点有一座风景秀丽的山峰,山上有一条笔直的山路BC 和一条索道AC ,小王和小李打算不坐索道,而是花2个小时的时间进行徒步攀登,已知∠ABC =120°,∠ADC =150°,BD =1 km ,AC =3 km.假设小王和小李徒步攀登的速度为每小时1 250米,请问:两位登山爱好者能否在2个小时内徒步登上山峰?(即从B 点出发到达C 点)解 在△ABD 中,由题意知,∠ADB =∠BAD =30°,所以AB =BD =1 km ,因为∠ABD =120°,由正弦定理得ABsin ∠ADB=ADsin ∠ABD,解得AD= 3 km,在△ACD中,由AC2=AD2+CD2-2AD·CD·cos 150°,得9=3+CD2+23×32CD,即CD2+3CD-6=0,解得CD=33-32km,BC=BD+CD=33-12km,两个小时小王和小李可徒步攀登1 250×2=2 500米,即2.5千米,而33-12<36-12=52=2.5,所以两位登山爱好者可以在两个小时内徒步登上山峰.规律方法 1.选定或确定要创建的三角形,首先确定所求量所在的三角形,若其他量已知则直接求解;若有未知量,则把未知量放在另一确定三角形中求解. 2.确定用正弦定理还是余弦定理,如果都可用,就选择更便于计算的定理.【训练2】海轮“和谐号”从A处以每小时21海里的速度出发,海轮“奋斗号”在A处北偏东45°的方向,且与A相距10海里的C处,沿北偏东105°的方向以每小时9海里的速度行驶,则海轮“和谐号”与海轮“奋斗号”相遇所需的最短时间为________小时.解析设海轮“和谐号”与海轮“奋斗号”相遇所需的最短时间为x小时,如图,则由已知得△ABC中,AC=10,AB=21x,BC=9x,∠ACB=120°.由余弦定理得:(21x)2=100+(9x)2-2×10×9x×cos 120°,整理,得36x2-9x-10=0,解得x=23或x=-512(舍).所以海轮“和谐号”与海轮“奋斗号”相遇所需的最短时间为23小时.答案 23考点二 测量角度问题【例2】 已知岛A 南偏西38°方向,距岛A 3海里的B 处有一艘缉私艇.岛A 处的一艘走私船正以10海里/时的速度向岛屿北偏西22°方向行驶,问缉私艇朝何方向以多大速度行驶,恰好用0.5小时能截住该走私船? ⎝ ⎛⎭⎪⎫参考数据:sin 38°≈5314,sin 22°=3314解 如图,设缉私艇在C 处截住走私船,D 为岛A 正南方向上一点,缉私艇的速度为每小时x 海里,则BC =0.5x ,AC =5,依题意,∠BAC =180°-38°-22°=120°,由余弦定理可得BC 2=AB 2+AC 2-2AB ·AC cos 120°, 所以BC 2=49,所以BC =0.5x =7,解得x =14.又由正弦定理得sin ∠ABC =AC ·sin ∠BAC BC =5×327=5314,所以∠ABC =38°,又∠BAD =38°,所以BC ∥AD ,故缉私艇以每小时14海里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行驶,恰好用0.5小时截住该走私船. 规律方法 1.测量角度问题的关键是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画出表示实际问题的图形,并在图形中标出有关的角和距离,再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三角形,最后将解得的结果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解.2.方向角是相对于某点而言的,因此在确定方向角时,必须先弄清楚是哪一个点的方向角.【训练3】 如图,两座相距60 m 的建筑物AB ,CD 的高度分别为20 m ,50 m ,BD 为水平面,则从建筑物AB 的顶端A 看建筑物CD 的张角∠CAD 等于( )A.30°B.45°C.60°D.75°解析 依题意可得AD =2010 m ,AC =30 5 m , 又CD =50 m ,所以在△ACD 中,由余弦定理得cos ∠CAD =AC 2+AD 2-CD 22AC ·AD =(305)2+(2010)2-5022×305×2010=6 0006 0002=22,又0°<∠CAD <180°,所以∠CAD =45°, 所以从顶端A 看建筑物CD 的张角为45°. 答案 B考点三 正(余)弦定理在平面几何中的应用【例3】 (2019·洛阳二模)如图,已知扇形的圆心角∠AOB =2π3,半径为42,若点C 是AB ︵上的一动点(不与点A ,B 重合).(1)若弦BC =4(3-1),求BC ︵的长; (2)求四边形OACB 面积的最大值.解 (1)在△OBC 中,BC =4(3-1),OB =OC =42, 所以由余弦定理得cos ∠BOC =OB 2+OC 2-BC 22OB ·OC =32,所以∠BOC =π6,于是BC ︵的长为π6·42=223π.(2)设∠AOC =θ,θ∈⎝ ⎛⎭⎪⎫0,2π3,则∠BOC =2π3-θ,S 四边形OACB =S △AOC +S △BOC =12×42×42sin θ+12×42×42·sin ⎝ ⎛⎭⎪⎫2π3-θ=24sinθ+83cos θ=163sin ⎝ ⎛⎭⎪⎫θ+π6,由于θ∈⎝ ⎛⎭⎪⎫0,2π3,所以θ+π6∈⎝ ⎛⎭⎪⎫π6,5π6,当θ=π3时,四边形OACB 的面积取得最大值16 3.规律方法 1.把所提供的平面图形拆分成若干个三角形,然后在各个三角形内利用正弦、余弦定理求解.2.寻找各个三角形之间的联系,交叉使用公共条件,求出结果,求解时要灵活利用平面几何的性质,将几何性质与正弦、余弦定理有机结合起来.【训练4】 (2019·临沂检测)如图,在平面四边形ABCD 中,已知A =π2,B =2π3,AB =6.在AB 边上取点E ,使得BE =1,连接EC ,ED .若∠CED =2π3,EC =7.(1)求sin ∠BCE 的值; (2)求CD 的长.解 (1)在△BEC 中,由正弦定理,知BE sin ∠BCE=CEsin B ,因为B =2π3,BE =1,CE =7, 所以sin ∠BCE =BE ·sin B CE =327=2114.(2)因为∠CED =B =2π3,所以∠DEA =∠BCE , 所以cos ∠DEA =1-sin 2∠DEA =1-sin 2∠BCE =1-328=5714.因为A =π2,所以△AED 为直角三角形,又AE =5,所以ED =AE cos ∠DEA =55714=27.在△CED 中,CD 2=CE 2+DE 2-2CE ·DE ·cos ∠CED =7+28-2×7×27×⎝ ⎛⎭⎪⎫-12=49.所以CD =7.[思维升华]利用解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时:(1)要理解题意,整合题目条件,画出示意图,建立一个三角形模型;(2)要理解仰角、俯角、方位角、方向角等概念;(3)三角函数模型中,要确定相应参数和自变量范围,最后还要检验问题的实际意义. [易错防范]在三角形和三角函数的综合问题中,要注意边角关系相互制约,推理题中的隐含条件.基础巩固题组 (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在相距2 km 的A ,B 两点处测量目标点C ,若∠CAB =75°,∠CBA =60°,则A ,C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 ) A. 6 kmB. 2 kmC. 3 kmD.2 km解析 如图,在△ABC 中,由已知可得∠ACB =45°,∴AC sin 60°=2sin 45°, ∴AC =22×32=6(km).答案 A2.如图所示,为了测量某湖泊两侧A ,B 间的距离,李宁同学首先选定了与A ,B不共线的一点C (△ABC 的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记为a ,b ,c ),然后给出了三种测量方案:①测量A ,C ,b ;②测量a ,b ,C ;③测量A ,B ,a .则一定能确定A ,B 间的距离的所有方案的序号为(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解析 对于①③可以利用正弦定理确定唯一的A ,B 两点间的距离,对于②直接利用余弦定理即可确定A ,B 两点间的距离. 答案 D3.一艘海轮从A 处出发,以每小时40海里的速度沿南偏东40°的方向直线航行,30分钟后到达B 处,在C 处有一座灯塔,海轮在A 处观察灯塔,其方向是南偏东70°,在B 处观察灯塔,其方向是北偏东65°,那么B ,C 两点间的距离是( )A.102海里B.103海里C.203海里D.202海里 解析 如图所示,易知,在 △ABC 中,AB =20,∠CAB =30°,∠ACB =45°, 根据正弦定理得BC sin 30°=AB sin 45°, 解得BC =102(海里). 答案 A4.(2019·深圳模拟)一架直升飞机在200 m 高度处进行测绘,测得一塔顶与塔底的俯角分别是30°和60°,则塔高为( ) A.4003 m B.40033 mC.20033 mD.2003 m解析 如图所示.在Rt △ACD 中可得CD =20033=BE ,在△ABE 中,由正弦定理得AB sin 30°=BEsin 60°,则AB =2003,所以DE =BC =200-2003=4003(m).答案 A5.如图,从气球A 上测得正前方的河流的两岸B ,C 的俯角分别为75°,30°,此时气球的高是60 m ,则河流的宽度BC 等于( )A.240(3-1)mB.180(2-1)mC.120(3-1)mD.30(3+1)m解析 如图,∠ACD =30°,∠ABD =75°,AD =60 m ,在Rt △ACD 中,CD =AD tan ∠ACD =60tan 30°=603(m),在Rt △ABD 中,BD =AD tan ∠ABD =60tan 75°=602+3=60(2-3)(m),∴BC =CD -BD =603-60(2-3)=120(3-1)(m).答案 C 二、填空题6.如图,在△ABC 中,B =45°,D 是BC 边上一点,AD =5,AC =7,DC =3,则AB =________.解析 在△ACD 中,由余弦定理可得 cos C =49+9-252×7×3=1114,则sin C =5314.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可得AB sin C =ACsin B , 则AB =AC sin C sin B =7×531422=562.答案5627.如图,某住宅小区的平面图呈圆心角为120°的扇形AOB ,C 是该小区的一个出入口,且小区里有一条平行于AO 的小路CD .已知某人从O 沿OD 走到D 用了2分钟,从D沿DC 走到C 用了3分钟.若此人步行的速度为每分钟50米,则该扇形的半径为________米.解析 连接OC ,由题意知CD =150米,OD =100米,∠CDO =60°.在△COD 中,由余弦定理得OC 2=CD 2+OD 2-2CD ·OD ·cos 60°,即OC =507. 答案 5078.如图所示,位于A 处的信息中心获悉:在其正东方向相距40海里的B 处有一艘渔船遇险,在原地等待营救.信息中心立即把消息告知在其南偏西30°、相距20海里的C处的乙船,现乙船朝北偏东θ的方向沿直线CB前往B处救援,则cos θ的值为________.解析在△ABC中,AB=40,AC=20,∠BAC=120°,由余弦定理得BC2=AB2+AC2-2AB·AC·cos 120°=2 800⇒BC=207.由正弦定理,得ABsin∠ACB =BC sin∠BAC⇒sin∠ACB=ABBC·sin∠BAC=21 7.由∠BAC=120°,知∠ACB为锐角,则cos∠ACB=27 7.由θ=∠ACB+30°,得cos θ=cos(∠ACB+30°)=cos∠ACB cos 30°-sin∠ACB sin 30°=21 14.答案21 14三、解答题9.如图,航空测量组的飞机航线和山顶在同一铅直平面内,已知飞机的飞行高度为10 000 m,速度为50 m/s.某一时刻飞机看山顶的俯角为15°,经过420 s后看山顶的俯角为45°,则山顶的海拔高度为多少米?(取2=1.4,3=1.7)解如图,作CD垂直于AB的延长线于点D,由题意知∠A=15°,∠DBC=45°,所以∠ACB=30°,AB=50×420=21 000(m).又在△ABC中,BCsin A=ABsin∠ACB,所以BC=21 00012×sin 15°=10 500(6-2).因为CD⊥AD,所以CD=BC·sin∠DBC=10 500(6-2)×22=10 500(3-1)≈7 350(m).故山顶的海拔高度为10 000-7 350=2 650(m).10.在△ABC中,A=3π4,AB=6,AC=32,点D在BC边上,AD=BD,求AD的长.解设△ABC的内角A,B,C所对边的长分别是a,b,c,由余弦定理,得a2=b2+c2-2bc cos∠BAC=(32)2+62-2×32×6×cos 3π4=18+36-(-36)=90,所以a=310.又由正弦定理,得sin B=b sin∠BACa=3310=1010,由题设知0<B<π4,所以cos B=1-sin2B=1-110=31010.在△ABD中,因为AD=BD,所以∠ABD=∠BAD,所以∠ADB=π-2B.由正弦定理,得AD=AB·sin Bsin(π-2B)=6sin B2sin B cos B=3cos B=10.能力提升题组(建议用时:20分钟)11.(2018·衡水质检)某气象仪器研究所按以下方案测试一种“弹射型”气象观测仪器的垂直弹射高度:在C处(点C在水平地面下方,O为CH与水平地面ABO 的交点)进行该仪器的垂直弹射,水平地面上两个观察点A,B两地相距100米,∠BAC=60°,其中A到C的距离比B到C的距离远40米.A地测得该仪器在C处的俯角为∠OAC =15°,A 地测得最高点H 的仰角为∠HAO =30°,则该仪器的垂直弹射高度CH 为( )A.210(6+2)米B.1406米C.2102米D.20(6-2)米解析 由题意,设AC =x 米,则BC =(x -40)米,在△ABC 内,由余弦定理:BC 2=BA 2+CA 2-2BA ·CA ·cos ∠BAC ,即(x -40)2=x 2+10 000-100x ,解得x =420(米).在△ACH 中,AC =420米,∠CAH =30°+15°=45°,∠CHA =90°-30°=60°, 由正弦定理:CH sin ∠CAH =AC sin ∠AHC .可得CH =AC ·sin ∠CAHsin ∠AHC =1406(米).答案 B12.(2019·潍坊模拟)校运动会开幕式上举行升旗仪式,旗杆正好处在坡度为15°的看台的某一列的正前方,从这一列的第一排和最后一排测得旗杆顶部的仰角分别为60°和30°,第一排和最后一排的距离为10 6 m(如图所示),旗杆底部与第一排在一个水平面上.若国歌时长为50 s ,升旗手应以________m/s 的速度匀速升旗.解析 依题意可知∠AEC =45°,∠ACE =180°-60°-15°=105°,∴∠EAC =180°-45°-105°=30°.由正弦定理可知CE sin ∠EAC =AC sin ∠CEA ,∴AC =CEsin ∠EAC·sin ∠CEA =20 3 m.∴在Rt △ABC 中,AB =AC ·sin ∠ACB =203×32=30 m.∵国歌时长为50 s ,∴升旗速度为3050=0.6 m/s. 答案 0.613.某人为测出所住小区的面积,进行了一些测量工作,最后将所住小区近似地画成如图所示的四边形,测得的数据如图所示,则该图所示的小区的面积是________km 2.解析 如图,连接AC ,由余弦定理可知AC =AB 2+BC 2-2AB ·BC ·cos B =3,故∠ACB =90°,∠CAB =30°,∠DAC =∠DCA =15°,∠ADC =150°, 由AC sin ∠ADC =AD sin ∠DCA , 得AD =AC sin ∠DCA sin ∠ADC=32-62,故S 四边形ABCD =S △ABC +S △ADC =12×1×3+12×⎝ ⎛⎭⎪⎫32-622×12=6-34(km 2).答案6-3414.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DAB =π3,AD ∶AB =2∶3,BD =7,AB ⊥BC .(1)求sin ∠ABD 的值; (2)若∠BCD =2π3,求CD 的长.解(1)∵AD∶AB=2∶3,∴可设AD=2k,AB=3k(k>0).又BD=7,∠DAB=π3,∴由余弦定理,得(7)2=(3k)2+(2k)2-2×3k×2k cos π3,解得k=1,∴AD=2,AB=3,sin∠ABD=AD sin∠DABBD=2×327=217.(2)∵AB⊥BC,∴cos∠DBC=sin∠ABD=21 7,∴sin∠DBC=277,∴BDsin∠BCD=CDsin∠DBC,∴CD=7×2773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