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输液器减少输液反应的疗效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5
精密过滤输液器在临床应用中的体会标签:精密过滤输液器,体会随着医疗技术和临床药物学的不断发展,静脉输液疗法不仅成为现代医疗极为有效的措施,同时也是现代微创医疗中无以替代的重要手段。
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在大量药学研究中发现,药液中存在着不溶性微粒,这些微粒通过输液器进入人体后,会对人体造成潜在的或长期的危害,给护理工作带来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将有效药物准确,及时的输入患者体内,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减少不良反应,提高药物疗效。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精确的控制输液速度,均匀的将药物输入到人体内。
因为如何降低静脉注射不溶性药物微粒对患者的危害正愈来愈被重视。
1 不溶性微粒的来源与危害1.1 不溶性微粒是指生产或应用过程中经各种途径污染的微小杂质,其粒径在1-50UMM之间,是一种不溶于水,肉眼看不见的存在于液体中非代谢性颗粒杂质[1]。
主要包括尘埃、炭黑、橡胶屑、玻璃颗碎片、药物结晶等。
其来源:药品在生产、储存过程中混入的异物和微粒;药液配置过程中,配置室空气污染、安瓿割据产生的玻璃碎屑和脱落沙粒;临床普遍使用的一次性塑料输液管也有引入微粒现象。
此外,输液时配伍药物越多,微粒增加越明显[2]。
1.2 不溶性微粒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引起肉芽肿和肺水肿:微粒进入肺微血管引起巨噬细胞增殖而形成肺部肉芽肿和肺水肿。
2)引起静脉炎:输液引起静脉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输液剂渗透压高、药物本身对血管的刺激,但更重要的是输液剂中微粒太多引起血栓,造成局部堵塞和供血不足,致组织缺氧产生水肿和炎症【3、4】。
3)引起过敏反应:微粒可引起抗原作用,另外载体输液含的药液结晶微粒、聚合物、降解物及其他异物,都可在注射部位与组织蛋白发生反应,而引起过敏反应。
4)引起局部组织血栓和坏死:肺毛细血管直径最小的仅为6~8UMM,如输入的微粒直径超过肺毛细血管直径,可直接堵塞毛细血管。
不溶性微粒在脑、肺、肾、眼等部位的小血管内较引起堵塞,造成不同程度的坏死和损伤。
两种不同输液器对减少输液反应的效果研究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类型的输液器对减少输液反应的影响及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2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30gt v min的滴速为患者进行静脉注射,观察组患者采用1.2?m孔径的精密输液器,对照组患者采用15.0?m孔径的普通输液器。
观察两组患者使用不同输液器的输液反应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输液的滴速均达标,观察组患者输液时没有出现静脉炎的症状。
结论:采用1.2?m孔径的精密输液器可以有效降低输液反应,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几率。
标签:精密输液器;普通输液器;静脉炎;孔径静脉输液是临床对患者进行治疗过程的重要措施之一,输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病情的转归。
在对患者进行输液的过程中,时常会发生输液反应,包括细菌感染、热原反应、微粒污染等,输液反应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1]。
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分别采取精密输液器以及普通一次性输液器给240例患者进行输液,并观察输液反应,现进行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2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者138例,女患者102例,患者年龄为24~83岁,平均年龄为(42.3±4.5)岁,住院平均天数为(16.5±6.0)d。
其中高血压患者77例,冠心病患者66例,心肌炎患者51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3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4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输注药物等基线资料相比较,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24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1.2?m孔径的精密输液器,对照组患者采用15.0?m孔径的普通输液器。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操作方式进行药物的配置,并且预留出50ml的初液用作微粒的检测,之后按照正常的输液方式进行排气,再预留50ml进行微粒检测。
应用精密过滤输液器静脉注射化疗药物的疗效观察目的:探讨分析如何做好肿瘤化疗病人的护理工作,旨在为减轻肿瘤化疗病人的痛苦、降低各种毒副反应的发生率,提供理论依据。
目前临床中应用精密过滤输液器静脉注射化疗药物时,患者皮肤、血管及全身反应情况的效果。
方法将2013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0例癌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普通输液器静脉注射化疗药物;将2013年12月~2014年5月收治的30例癌症患者为实验组,应用精密过滤输液器静脉注射化疗药物。
结果2组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精密输液器可虑过药业中的微粒,减轻患者在化疗中的不良反应,化疗性静脉炎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精密过滤输液器在预防化疗性静脉炎方面存在优势,同时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标签:精密过滤输液器;化疗性静脉炎;护理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0例患者均为我院接受化疗的患者,现已分为两组,对照组共30男11例,女19例,实验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最小的41岁,最大的68岁,平均年龄54.5岁,患者在未接受化疗前均无特异性不适疼痛。
1.2方法实验组应用精密过滤输液器(智迅创源牌WEO-BG-32B-3.0)静脉注射化疗药物。
对照组应用普通输液器静脉注射化疗药物。
1.3静脉炎的判断标准(1度)穿刺点红或者肿,但周围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
(2度)穿刺点红肿,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
(3度)穿刺点红肿,有条索状改变,能触及硬结。
1.4统计方法将全部病人信息输入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2.1穿刺处皮肤局部反应及血管周围反应对比: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对照组共20例,有17例发生发应,有2例为皮肤周围红肿,5例为皮肤兼血管反应,10例为血管反应。
实验组共30例,5例有反应,其中1例皮肤局部反应,3例皮肤及血管反应,3例为血管反应。
2.2实验组及对照组均未发现高热寒战等不良反应。
2.3药物的种类与发生反应的关系:实验组发生反应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效果明显。
精密输液器用于食道癌术后患者的效果观察[ 11-03-28 14:13:00 ] 编辑:studa20作者:任晓东章春芝付伟金凤仙莫薇薇【摘要】目的:观察精密输液器降低静脉炎发生率的效果。
方法:将食道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56例),观察组应用一次性精密输液器输液,对照组应用一次性普通输液器输液,观察两组静脉炎发生率及静脉炎严重度。
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9.4%,Ⅱ级以上静脉炎发生率0%,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57.1%,Ⅱ级以上静脉炎发生率16.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使用一次性精密输液器可有效降低静脉炎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食管肿瘤;静脉;补液疗法;静脉炎静脉输液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医疗技术及临床药物学的不断发展,静脉输液也成为现代医疗极为有效的措施。
尤其对于食管癌患者,因术前进食困难,术后病情需要短期禁食,因此,静脉输液是补充水分、营养和电解质的主要途径。
而连续几天输注含钾溶液及脂肪乳、氨基酸等营养药液,患者常会发生穿刺部位或沿静脉走向疼痛、条索状改变。
我们采用精密输液器给食道癌术后患者补液,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610—200808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食管癌患者,男87例,女33例;年龄38~74岁,平均53岁。
所有患者均有认知能力及正常表达能力。
随机分为观察组(应用一次性精密输液器输液)及对照组(应用一次性普通输液器输液),观察组64例,男48例,女16例;对照组56例,男39例,女17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使用药物及血管状况方面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选择上肢手及前臂血管穿刺。
观察组应用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精密过滤输液器输液,执行标准:GB18458.12001,过滤介质孔径3.0μm;对照组应用该公司生产的一次性普通输液器输液,进行观察比较。
精密输液器减少输液反应的疗效观察[摘要] 目的探讨精密输液器减少输液反应的效果和使用安全性。
方法实验组120例患儿使用精密滤过输液器,对照组120例患儿使用普通输液器。
结果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4例,占3.1%,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23例,占21.7%,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精密输液器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比普通输液器使用更加安全。
[关键词] 精密输液器;不良反应;静脉输液
[中图分类号] r47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8-196-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儿在疾病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选择快捷方便的门诊输液治疗。
但门诊输液室地方相对狭小,病种复杂,人员流动性大,患儿接触各种病菌的机会多,护士工作量大,在配液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不溶性颗粒;加上患儿血管管径相对细,免疫功能相对低下等,所以输液过程中容易产生一些输液反应。
但自从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6月部分改用精密过滤输液器以来,输液反应明显减少,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0年6月~2011年8月门诊输液患儿240例,均为支气管炎,其中观察组120例,男65例,女55例,1~3岁60例,
4~6岁35例,7~11岁25例,平均(5.0±1.2)岁,病程3~5 d,平均(4.0±0.7) d。
对照组120例,男65例,女55例,1~3岁62例,4~6岁34例,7~11岁24例,平均(5.0±1.0)岁,病程
3~5 d,平均(4.0±0.8) d。
两组患儿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药物治疗
输入的药物:阿奇霉素和沐舒坦或者是头孢类抗生素和沐舒坦。
部分发热的患儿或者白细胞不高的患儿,除了上述药物外加用了炎琥宁静点。
发热超过38.5℃给予来比林退热。
1.3?方法
对照组采用普通输液器,观察组采用北京伏尔特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精密过滤输液器,过滤介质孔径为5.0μm。
观察并记录输液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寒颤、发热、荨麻疹、恶心、呕吐等情况。
除外了药物本身所致的不良反应,两组患儿均在严格执行静脉输液操作规程下进行的观察。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组与对照组在输液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经卡方检验,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使用精
密过滤输液器在预防输液反应中明显优于普通一次性输液器。
表1??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对照
3?讨论
静脉输液是临床救治患者最常用的手段之一,输液时发生的不良反应也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一旦发生输液反应,由于家长的不理解,医患、护患之间很可能发生冲突,所以应尽最大可能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
造成输液时不良反应的发生,除了环境污染之外,护士在配药、加药过程中,不溶性微粒的产生和输液器的质量,也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本研究中患儿输液时使用的是塑料软包装,整个输液过程中液体不与空气接触,从而排除了输液过程中空气污染造成输液反应的因素;而静脉输液过程中不溶微粒产生的原因:在药物生产过程中;药液的临床准备中和添加药物的步骤中;因各种药物的配伍而引起的;因使用不合格输液器所引起[1]。
静脉输液中加入针剂后不溶性微粒增加的原因:粉针剂溶解不完全;针剂在生产过程中因污染而形成微粒;针剂加入输液中因溶媒的ph值等条件改变;造成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在储存过程中发生变化;溶解药物时操作污染而产生微粒等[2]。
而人体毛细血管最细处的直径只有6~8μm,婴儿毛细血管仅3μm,所以这些不溶性微粒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内可能产生静脉炎、肺水肿、变态反应、局部组织栓塞和坏死、肿瘤形成和肿瘤样反应[3],其中热源样反应最多见[4]。
本研究中只出现了发热、寒战、荨麻疹、恶心呕吐等不良反
应,这可能与患儿输液时用药较单一有关。
另外在临床药学研究中发现,药物中存在大量不溶性微粒,这些不溶性微粒经静脉输液进入人体后会产生潜在和长期的危害,有时甚至危及生命[1]。
一次性普通输液器采用纤维素滤膜,过滤介质孔径一般为15μm,对直径<15μm的微粒几乎没有截留作用,而药液中>10μm的微粒仅占1%左右,小于10μm的微粒占98%左右,故发生输液不良反应与输液远期影响在所难免。
而精密过滤输液器选用的滤膜是核孔膜,特点是使用量大、去污能力强、过滤精度高、药物吸附率低、微粒滤出率达95%,可有效防止微粒对人体的伤害。
精密过滤输液器的过滤介质的孔径是5μm,某些专用的输液过滤器滤膜孔径可达到1.0μm,可以显著提高输注液体的纯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5]。
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应用精密输液器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使用普通输液器的对照组,保证了患儿的输液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冰,张海英.防范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危害的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2009,9(1):63-66.
[2] 金鹤.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对人体的危害及控制[j].上
海护理,2007,7(5):55-57.
[3] 董莉,卢敏,陈少蕴.精密输液器和留置针联合应用对输注脂肪乳所致静脉炎和疼痛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4):
121-122.
[4] 李玉平,陈良珠,周权英,等.精密过滤输液器减少输液反应的临床探讨[j].现代护理,2005,11(7):533.
[5] 谢凤香.输液操作中两种排气法的比较[j].实用护理杂志,2009,19(11):234.
(收稿日期:2012-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