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
- 格式:ppt
- 大小:742.50 KB
- 文档页数:19
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的报告奖励措施一、背景与目的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是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药物与其作用无关的、对患者有害的反应。
药害事件是指由于药品质量问题或者不当使用药品导致的严重后果的事件。
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害事件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为了加强医院临床用药的安全监管,规范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监测报告管理程序,鼓励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等积极参与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的报告,制定本奖励措施。
本奖励措施旨在提高药品安全性监测水平,促进药品安全信息的共享与交流,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减少药害事件的发生,推动我国药品监管工作的发展。
二、奖励对象与条件(一)奖励对象1. 医疗机构: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并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2. 药品生产企业: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并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的药品生产企业。
3. 药品经营企业: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并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的药品经营企业。
4. 个人:指在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工作的从事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监测报告的工作人员。
(二)奖励条件1. 及时、准确、完整地报告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符合国家和地方药品监管部门的规定和要求。
2. 主动参与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的调查、分析和评价,为药品安全监管提供重要信息。
3. 积极开展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用药安全意识。
4. 遵守法律法规,诚实守信,不存在故意隐瞒、谎报、漏报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的行为。
三、奖励措施(一)奖励方式1. 物质奖励:根据报告的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和调查结果,给予一定的奖金奖励。
2. 荣誉奖励: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单位,给予表彰和颁发荣誉证书。
3. 政策支持:对积极参与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报告的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在药品审批、监管和政策制定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引言药品作为人们维护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医学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然而,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害事件却时有发生,给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本文将从定义、原因、分类、预防和应对等方面探讨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害事件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改进和措施。
一、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指的是使用药物后,无论是在使用过程中还是停药后,所出现的对药物作用以外的不良反应。
其中包括剂量副作用、预期不良反应、药物过敏和不良药物反应综合征等。
二、药品不良反应的原因药品不良反应的产生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1. 药物化学特性药物的性质和化学结构决定了其促成不良反应的概率。
具有高毒性、不稳定性或易发生代谢产物的药物更容易产生不良反应。
2. 个体因素个体患者的因素也是影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因素。
包括遗传因素、年龄、性别、营养状况、肝肾功能等。
3. 用药方法药品使用方法的不合理性也常常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例如药物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不当的用药途径等。
三、药品不良反应的分类根据药物不良反应的性质和临床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预期不良反应预期不良反应是指药物在正常剂量下所能产生的已知不良反应,包括药理学不良反应、药物滥用和药物滥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2. 非预期不良反应非预期不良反应是指药物在正常剂量下所无法预测的不良反应,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识别。
3. 药物过敏药物过敏是由于免疫系统对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产生过敏反应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包括药物过敏症、药物过敏-性伴发综合征等。
4.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更多药物联合应用时,其中一种药物改变了另一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或药效学,导致不良反应或降低疗效。
四、药品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应对为了预防和应对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需要统筹考虑药品研发、使用过程及监管机制:1. 加强药品监管药品监管机构应加强对药品质量和安全的监管力度,加强对药品投入市场前的评估和审批,以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药品不良反应及药害事件报告处理流程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是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
药害事件是指由于药物使用不当或者药物本身的问题,导致的严重不良反应或者群体性事件。
为了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我国建立了。
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流程1. 发现药品不良反应在药品使用过程中,医护人员、药师、患者及其家属等发现药品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2. 初步判断发现药品不良反应的人员应初步判断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关联性等因素。
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致命。
关联性分为肯定、很可能、可能、可能无关、待评价和无法评价。
3. 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发现药品不良反应的人员应立即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内容包括患者信息、药物信息、不良反应信息等。
4. 上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填写完成后,由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分别上报至当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5. 审核与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后,进行审核、分析,对严重不良反应进行调查、核实。
6. 反馈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将对不良反应的调查结果、分析结论等反馈给上报单位。
7.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利用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将用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药品再评价和药品政策制定等。
二、药害事件报告处理流程1. 发现药害事件在药品使用过程中,医护人员、药师、患者及其家属等发现药害事件,应立即报告给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
2. 报告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应在发现药害事件后24小时内,将事件基本情况报告至当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3. 调查与核实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接到药害事件报告后,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核实,收集相关资料。
4. 分析与评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对药害事件进行深入分析、评估,确定事件的原因、严重程度、影响范围等。
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报告奖励措施精编版一、引言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简称ADR)与药害事件报告是药品安全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提升药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报告奖励制度,旨在鼓励医疗机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公众积极参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药品风险,促进我国药品安全监管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奖励措施内容及标准1. 医疗机构奖励(1)医疗机构设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专门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2)对报告药品不良反应的医务人员,按照报告数量和质量给予一定的奖金奖励。
具体标准如下:报告110例药品不良反应,奖励500元;报告1120例药品不良反应,奖励1000元;报告2130例药品不良反应,奖励2000元;报告31例以上药品不良反应,奖励3000元。
(3)对报告药害事件的医疗机构,给予500010000元的奖金奖励。
2.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奖励(1)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设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部门,配备专职监测人员,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2)对报告药品不良反应的企业,按照报告数量和质量给予一定的奖金奖励。
具体标准如下:报告110例药品不良反应,奖励1000元;报告1120例药品不良反应,奖励2000元;报告2130例药品不良反应,奖励3000元;报告31例以上药品不良反应,奖励5000元。
(3)对报告药害事件的企业,给予1000020000元的奖金奖励。
3. 公众奖励(1)鼓励公众积极报告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害事件,对报告者给予一定的奖金奖励。
(2)报告药品不良反应的公众,奖励10002000元;报告药害事件的公众,奖励500010000元。
三、奖励措施实施流程1. 医疗机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公众向所在地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报告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害事件。
2.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对报告内容进行审核,确定奖励资格。
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监测报告管理制度范本一、目的和背景1.目的本制度的目的在于规范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监测报告的管理工作,加强对药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公众的用药安全和权益。
2.背景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的发生可能对患者和公众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监测和报告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制度的制定旨在加强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的监测和报告工作,推动药品监管体系的完善和提升。
二、报告管理1.报告对象本制度适用于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使用或接触药品的过程中发现或遭遇药品不良反应或药害事件的情况。
2.报告责任2.1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对自己生产的药品进行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的监测和报告,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2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积极主动地对患者使用的药品进行监测和报告,并提供相关的支持和协助。
2.3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处理和解决相关问题。
3.报告流程3.1报告发现: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使用或接触药品的过程中,一旦发现或遭遇药品不良反应或药害事件的情况,应立即向上级报告人员或有关单位报告。
3.2报告受理:上级报告人员或有关单位应及时受理报告,并进行初步调查和确认。
3.3报告核实:药品生产企业、医疗卫生机构、监管部门等有关单位应加强对报告情况的核实工作,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3.4报告处理:根据报告情况的严重程度和紧急程度,相关单位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患者和公众的健康和权益。
三、报告要求和内容管理1.报告要求1.1报告及时性:任何单位或个人发现或遭遇药品不良反应或药害事件,应当及时向上级报告人员或有关单位报告。
1.2报告全面性:报告应包含详尽的事件描述、受伤程度评估、用药情况、病史等相关信息,以便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核实。
1.3报告准确性:报告人员应当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并保证所提供的信息真实可靠。
2.报告内容2.1基本信息:包括报告人员的姓名、联系方式、报告单位等基本信息。
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的奖惩措施药品不良反应(ADRs)和药害事件对患者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使药品安全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了加强药品安全管理,提高药品质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奖惩措施来鼓励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和研究人员积极报告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害事件,同时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
一、奖励措施1. 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报告奖励为了鼓励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和研究人员积极报告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害事件,我国政府设立了一系列奖励政策。
例如,红河州第四人民医院鼓励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报告,对报告数量多、质量高的个人或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
此外,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的基金,用于奖励报告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害事件的个人或单位。
这些奖励措施有助于提高药品安全监测水平,及时发现和处理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害事件。
2. 科研资助和政策支持政府对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害事件的研究给予了大力支持。
对于从事药品安全研究的科研团队,政府提供资金资助,支持他们开展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害事件的研究工作。
同时,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励药品生产企业、医疗机构和研究人员积极参与药品安全监测和研究,为提高药品质量提供技术支持。
3. 人才培养和交流政府重视药品安全领域的人才培养,通过设立专门的培训项目,提高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害事件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
此外,政府还鼓励国内外药品安全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提高药品安全监测和处理水平。
二、惩罚措施1. 违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规定的处罚根据《药品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药品生产企业、医疗机构和研究人员有义务及时报告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害事件。
对于无故不参加药品不良反应及药害事件监测报告培训、未完成全年上报任务的单位和个人,政府将对其进行处罚,如罚款、取消评优资格等。
2. 药品质量不合格的处罚对于生产、销售不合格药品的企业,政府将依法进行处罚,包括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吊销药品生产许可证等。
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及药害事件报告、处置流程一、引言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在正常用法用量下,药品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严重药品不良反应(Serious ADR)是指可能导致死亡、危及生命、致残、致癌、致畸或者对器官功能产生严重损害的ADR。
药害事件是指由于药品质量问题或者药品使用不当,导致患者受到严重伤害或者死亡的事件。
在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工作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根据《药品管理法》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评价办法》等相关法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等应当对严重药品不良反应进行报告,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本文旨在阐述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及药害事件的报告、处置流程。
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及药害事件报告流程1. 发现和报告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及药害事件的发现和报告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重要环节。
当发现疑似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或药害事件时,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并向所在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 审核和评价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对报告的内容进行审核和评价。
必要时,可以要求医疗机构提供相关病历资料,以进一步核实和评估药品不良反应或药害事件的真实性和严重性。
3. 调查和取证对于确认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或药害事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立即启动调查,收集相关证据,查明事件原因,并根据调查结果对相关药品进行风险评估。
4. 风险沟通和信息发布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调查结果和风险评估报告及时向公众发布,提醒医务人员和患者注意药品使用安全,并采取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
三、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及药害事件处置流程1. 停用疑似药品当医疗机构发现疑似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或药害事件时,应当立即停用疑似药品,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2. 开展内部调查医疗机构应当对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或药害事件进行内部调查,查明事件原因,并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
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检测报告管理制度及程序图一、前言为了加强药品管理,做好药品的安全监测工作,保证病人用药的有效和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旨在规范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的监测、报告工作,确保药品上市后监管的有效性,保障公众健康。
二、监测范围与内容1. 药品安全危害事件(以下简称药害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损害的重大药品质量事件群。
2.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范围包括:a) 涉及生命、致残直至丧失劳动力或死亡的不良反应;b) 疑为药品所致的突变、癌变、畸形;c) 各种类型的过敏反应;d) 药物依赖性;e) 疑为药品间相互作用导致的不良反应;f) 新药投产使用后发生的各种不良反应;g) 其他一切意外的不良反应。
三、管理制度与程序1. 目的: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规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及时、有效地控制药品安全风险。
2. 检测和报告:a) 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人员应相互协作,发现可能与用药有关的不良反应,详细记录、调查、分析、评价、处理。
b) 发现新的或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应立即报告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c) 药品生产企业应密切追踪本企业药品,特别是新药监测期内药品的安全有效问题。
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
d) 药品生产企业每季度集中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药品不良反应事件。
e) 药品生产企业应按照相关规定,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和《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定期汇总表》。
3. 报告程序:a) 基层单位(包括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发现的可疑不良反应病例应填写《药品不良反应 / 事件报告表》,按相关规定报告省级ADR 监测中心。
b) 省级 ADR 监测中心进行核实,作出客观、科学、全面的分析,提出关联性评价后上报国家 ADR 监测中心。
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监测报告管理制度I目的规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及时、有效控制药品风险。
II范围适用于全院各临床科室、药学部、医务科、护理部。
III制度一、定义:(一)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二)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E):指药物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任何不利的医疗事件,该事件并非一定与该药有因果关系。
(三)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指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
说明书中已有描述,但不良反应发生的性质、程度、后果或者频率与说明书描述不一致或者更严重的,按照新的药品不良反应处理。
(四)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指因使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应:导致死亡;危及生命;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导致显著的或者永久的人体伤残或者器官功能的损伤;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导致其他重要医学事件,如不进行治疗可能出现上述所列情况的。
(五)罕见的不良反应:根据国际医学组织委员会(CIOMS)推荐,不良反应率为0.01%--0.1%的。
(六)药品群体不良事件,是指同一药品在使用过程中,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区域内,对一定数量人群的身体健康或者生命安全造成损害或者威胁,需要予以紧急处置的事件。
二、组织机构(一)成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领导小组,直接管理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领导小组成员见附件1。
(二)成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报告网络,药学部设专职监测员,各临床科室设置药品不良反应兼职监测员。
(三)专职监测员职责:1.负责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日常工作,收集、整理、分析、网络上报、反馈药品不良反应信息,为评价或淘汰药品提供科学依据。
2.对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专职监测员要深入临床,与临床医师沟通,积极采取处置措施,将用药风险降到最低。
同时,查找不良事件发生的关联性因素,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引发药品不良事件。
3.对上报的每一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认真评析发生的关联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