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3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一、导入观看视频:秦始皇焚书坑儒设问:秦始皇为何要焚书坑儒?秦朝是如何灭亡的? 二、整体感知阅读本课课题、小标题,思考秦末为什么爆发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推翻秦朝的统治了吗?三、秦的暴政 1.表现任务一:阅读材料,观察图片,反映了秦朝统治的什么问题?材料一:秦朝税收20倍于古代,三分之二的收成交给国家。
出现“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的现象。
材料二: 秦朝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了50万士卒,北击匈奴及修筑长城征派了40万人。
当时全国人口约 2000万,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左右。
秦始皇先后进行 5次大规模的巡游,在名山胜地刻石记功,耗费大量财力和人力。
观频、思考问题阅读教材标题,制作知识框架研料,总结材料一:赋税沉重材料二:徭役、兵役繁重点拨提升:民众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成千上万的农民被迫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任务二:观察图片阅读史料、教材内容,归纳秦朝暴政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图一:秦朝刑具图二:秦坑儒谷碑材料一:始皇为人......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
......上乐以刑杀为威。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材料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诗书弃市......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图一、材料一:法律严苛图二、材料二、材料三:焚书坑儒,禁锢思想任务三:你能讲讲指鹿为马的故事吗?结合教材内容,反映了秦二世怎样的统治?指鹿为马归纳观片,阅读史料,概括秦朝暴政的表现指鹿为马:秦二世的时候,赵高驾着一头鹿随从二世出行,二世问他说:“丞相为什么驾着一头鹿呢?”赵高说:“这是一匹马啊!”二世说:“丞相错了,把鹿当做马了。
”赵高说:“这确实是一匹马啊!(如果)陛下认为我的话不对,希望(陛下允许我)问一问群臣。
一、教案简介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陈胜、吴广等起义领袖,掌握秦朝暴政和农民起义的相关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传承民族精神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秦朝的建立与灭亡1. 秦朝的建立: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2. 秦朝的灭亡:秦始皇死后,秦朝迅速衰落,爆发农民起义。
第二章:秦朝的暴政1. 秦始皇的暴政:严酷的法律、苛捐杂税、徭役和兵役。
2. 民众的生活困苦:农民生活困苦,难以忍受。
第三章:陈胜、吴广起义1. 陈胜、吴广起义的背景:秦朝暴政,民不聊生。
2. 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陈胜、吴广领导起义,各地响应。
第四章:起义军的斗争1. 起义军的斗争:陈胜、吴广起义军与秦军的斗争。
2. 各地起义:其他地区的农民起义,如张耳、陈余起义。
第五章:秦朝的崩溃1. 秦朝的崩溃:起义军逐渐壮大,秦朝统治土崩瓦解。
2. 汉朝的建立:刘邦攻占咸阳,秦朝灭亡,汉朝建立。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知识。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过程。
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知识的掌握。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分析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楚汉争霸1. 楚汉争霸的背景:秦朝灭亡后,各路诸侯争夺天下。
2. 楚汉争霸的过程:楚国和汉国的争霸战争。
第七章:刘邦与汉朝的建立1. 刘邦的崛起:刘邦攻占咸阳,成为楚汉争霸的主角。
2. 汉朝的建立:刘邦称帝,建立汉朝。
第八章:楚汉争霸的影响1. 楚汉争霸的影响:战争频繁,民众疾苦。
2. 社会动荡:诸侯割据,民不聊生。
秦末农民起义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秦末农民起义,了解秦朝的暴政和民众的生活状况。
通过分析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和过程,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的暴政表现,认识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和过程。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第二章:秦朝的暴政2.1 秦朝的政治制度了解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等。
2.2 秦朝的法制学习秦朝的法制建设,如《秦律》的特点和影响。
2.3 秦朝的徭役和赋税了解秦朝对民众的徭役和赋税政策,分析其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第三章:民众的生活状况3.1 农民的生活状况通过资料了解秦朝农民的生活状况,包括土地制度、农业生产等方面。
3.2 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生活状况分析秦朝对手工业者和商人的政策,了解其生活状况。
3.3 民众的怨声载道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分析秦朝民众的不满情绪。
第四章:陈胜、吴广起义4.1 起义的背景回顾秦朝的暴政和民众的生活状况,分析起义的必然性。
4.2 起义的过程详细介绍陈胜、吴广起义的经过,包括起义的发起、发展和结局。
4.3 起义的影响分析陈胜、吴广起义对秦朝的影响,以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秦末农民起义的启示5.1 农民起义的原因分析总结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农民起义的必然性。
5.2 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探讨秦末农民起义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包括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封建制度的确立等。
5.3 农民起义的启示引导学生从秦末农民起义中汲取启示,认识民众的力量,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第六章:秦朝的灭亡6.1 起义的蔓延学习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其他地区的农民起义如何蔓延开来,秦朝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
6.2 各路义军的崛起介绍在秦末农民起义过程中,各路义军的首领如项羽、刘邦等是如何崛起的。
【教学方案】秦末农民大起义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教学难点: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和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史料分析:分析相关史料,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农民起义的历史地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秦朝的统治状况,引发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和意义,分享各组的学习成果。
4. 史料分析:呈现相关史料,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农民起义的历史地位。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五、课后作业2. 推荐阅读:《史记·陈涉世家》、《汉书·食货志》等史料,深入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3. 思考题:讨论农民起义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六、教学拓展1. 比较秦末农民起义与其他历史时期的农民起义,如汉朝黄巾起义、唐朝安史之乱等,分析其异同。
2. 探讨秦末农民起义对后世农民起义的影响,如明朝李自成起义、清朝太平天国运动等。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评价: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内容完整性、观点明确性、论述合理性等。
3. 历史知识测试:通过书面测试或口头提问等方式,检验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方案】秦末农民大起义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原因和过程,认识秦朝暴政和农民起义的关系。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 引导学生认识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秦朝的暴政、徭役繁重、赋税沉重。
2. 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起义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3. 各地起义响应: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斗争。
4. 秦朝的灭亡:巨鹿之战、秦二世自杀、秦朝覆灭。
5. 农民起义的影响:推翻秦朝暴政,为汉朝的建立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教学难点:分析秦朝暴政与农民起义的关系,评价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秦朝暴政与农民起义的关系,评价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3. 案例分析法:通过陈胜、吴广起义等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农民起义的斗争过程。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秦朝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的兴趣。
2. 讲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分析秦朝的暴政、徭役繁重、赋税沉重等原因。
3. 讲述陈胜、吴广起义:介绍大泽乡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4. 分析各地起义响应:讲述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斗争。
5. 讲解秦朝的灭亡:介绍巨鹿之战、秦二世自杀等事件,说明秦朝覆灭的过程。
6. 讨论农民起义的影响:引导学生评价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为汉朝的建立奠定基础。
7. 总结本课:强调秦末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弘扬民族精神。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分析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运用和理解能力。
4. 学生小论文:通过论文了解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的深度理解和思考。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板块三秦朝的灭亡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1页,梳理秦朝灭亡的过程。
提示: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
巨鹿之战后,秦朝统治者内部矛盾加深,刘邦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
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
强盛一时的秦朝,仅存在十几年就灭亡了。
2.教师请学生分享有关这一时期的历史故事或者成语。
提示:指鹿为马、揭竿而起、约法三章、破釜沉舟等。
板书
设计
当堂达标1.【新情境·成语典故】(广东河源东源期末)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
其中“破釜沉舟”与下列哪一场战役有关? ( D )
A.牧野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2.(江苏淮安淮阴期中)《史记》中记述陈胜、吴广因“失期,法皆斩”而起义,而根据考古发现的《云梦秦简》记载,在秦律中失期并不是死罪。
下列据此进行的历史推测中较为合理的是( D )
A.陈胜、吴广起义只是历史传说
B.秦朝法律制度已形同虚设
C.历史著作比考古发现科学合理
D.秦有法律但民众不甚了解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诗词及提问的方式导入,激起学生对秦朝灭亡学习的欲望。
对于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通过对教材的探究,得到结论,这样更能让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设计了小组讨论的环节,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利用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
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教学方案】秦末农民大起义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原因和过程,认识到秦朝暴政和农民起义的历史必然性。
2. 通过分析陈胜、吴广等起义领袖的事迹,培养学生对他们英勇斗争精神的敬佩。
3. 引导学生思考农民起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认识农民阶级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原因、过程及影响。
2. 教学难点:陈胜、吴广起义的意义,以及农民起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述法、讨论法、比较法等,引导学生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原因和过程。
2.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陈胜、吴广等起义领袖的敬佩之情。
3. 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等,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历史资料、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内容,了解秦朝暴政的表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秦朝暴政的表现,引发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的兴趣。
1.2 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导入新课。
2. 讲授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2.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秦朝统治者的暴政,分析农民起义的必然性。
2.2 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索。
3. 讲述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3.1 教师详细讲述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突出起义领袖的英勇斗争精神。
3.2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陈胜、吴广起义的意义。
4. 分析秦末农民起义的影响4.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农民起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认识农民阶级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作用。
4.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陈胜、吴广等起义领袖的英勇斗争精神。
5.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6. 作业布置6.2 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秦末农民起义为什么会失败?2. 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讨论,分析秦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如缺乏统一领导、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等。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目标】①知道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
(史料实证)②了解陈胜吴广起义和刘邦项羽起义的基本史实及历史意义。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③知道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唯物史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
教学难点:秦的暴政与农民大起义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看图猜成语,大家知道这是哪一成语典故么?答案提示:指鹿为马教师指导:赵高想要篡夺秦朝的政权,恐怕各位大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圈套设法试探。
于是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
”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您把鹿说成是马。
”问身边的大臣,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在暗中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
果然,这件事以后,朝中上下莫不噤声,都看赵高的眼色行事,任其为所欲为。
指鹿为马这件事给摇摇欲坠的秦王朝一个沉重的打击,敲响了秦朝灭亡的钟声,下面让我们走入本课,一起来了解秦末农民大起义。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结合本课子目录思考,秦末的农民大起义指什么?起义的原因是什么?最终结果如何?答案提示: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秦的暴政1、自主学习:【史料实证】阅读史料,归纳秦朝暴政的表现。
①材料一:......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至于始皇......收泰半之赋...... ——《汉书·食货志》答案提示:赋税沉重教师指导:材料一解析:要向官府交纳的田租、人头税,以及花在盐铁上的钱(因为秦代盐铁价贵),这些是以前的二十倍。
有的人耕种豪民的田地,交纳十分之五的税。
所以贫困的人常穿牛马的衣服,食猪狗的食物。
材料二解析:至秦始皇时,国家征收的田赋超过百姓收入的半数。
②材料一:......又加月为更卒(劳役),已复为正(正卒),一岁屯戍(戍卒),一岁力役(郡兵),三十倍于古——《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史记·七十列传·张耳陈馀列传》答案提示:徭役、兵役繁重教师指导:材料一解析:人民每年给官府服一个月徭役,即“月为更卒”;服完徭役之后又连月轮番服兵役,一年或充任卫士以保卫京师,守卫京师诸官府,或为戍卒戍守边境,另一年服役于本郡县,边服役,边训练,以上所有的服役是以前的三十倍;材料二解析:北部边境有修筑万里长城的苦役,南边广征兵丁戍守五岭,国内国外动荡不安,百姓疲惫不堪。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原因和过程;(2)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3)引导学生认识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2)运用史料对比分析法,理解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3)采用角色扮演、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秦朝暴政和人民反抗的必然性;(2)培养学生尊重史实、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品质;(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和平稳定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原因和过程;(2)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秦朝暴政的表现及其与农民起义的关联;(2)农民起义对秦朝统治的影响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秦朝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秦朝末期的关注;(2)提问:“你们认为,秦朝为什么会灭亡?”引导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原因和过程;(2)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的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分享讨论成果;4. 史料对比分析:(1)展示秦朝暴政的相关史料,让学生了解秦朝的统治状况;(2)对比分析秦朝暴政与农民起义的关联,引导学生认识到农民起义的必然性。
5. 角色扮演:(1)让学生分组扮演农民起义领袖和秦朝官员,进行情景再现;(2)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强调农民起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和平稳定对社会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2. 让学生思考:农民起义对秦朝统治的影响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3. 选做: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他朝代的农民起义,与秦末农民起义进行对比分析。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课程标准】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知道秦朝的灭亡。
【学习目标】1.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了解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秦朝灭亡、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识。
2.通过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
3.知道秦的暴政是激起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根本原因,以及在楚汉之争中刘邦为什么会战胜项羽,从而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重点:秦末农民大起义。
难点:秦朝灭亡前后,项羽和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发生的变化。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秦帝国无疑是最富有神秘色彩的朝代之一。
它开创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长城,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等。
但如此伟大的一个朝代,一个想代代相传直至万世的帝国,竟然只存在了15年就灰飞烟灭了!是什么原因断送了始皇帝的梦想?让我们在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中找寻答案。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秦的暴政1.酷刑展示:当时在秦国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或只买单只,拐杖却是抢手货。
问题:秦国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生试说。
展示:秦朝刑具。
教师:秦朝有一种刑罚,犯了罪要切去单脚,所以鞋子没人买,拐杖抢手呀。
揭开谜底:“行者相伴于道,而死人日积于市”,“劓鼻盈蔂(luó),断足盈车”,即使免去死罪,也往往要割去鼻子或砍断双腿,挖去膝盖。
所以买鞋的人少,买拐杖的人多。
当时有人曾形容秦朝时“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说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像市场一样拥挤。
2.重役学生:讨论秦朝除了刑罚残酷之外,还有哪些不合理的制度呢?材料:新婚的范喜良被抓去修长城,当孟姜女寻夫找到长城边上时,却被告知范喜良已经死了。
闻此噩耗,孟姜女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
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丈夫血肉模糊的脸上。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以下是以秦末农民大起义为主题的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秦末农民大起义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对历史的感悟。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秦末农民大起义的主要原因和重要事件。
2. 难点:理解秦末农民大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准备
相关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秦末农民大起义。
大家知道秦朝末年为啥会有农民起来反抗吗?
生:是不是秦朝的统治太残暴啦?
师:对啦!秦朝的赋税、徭役都特别重,老百姓生活得很苦。
那大家知道最先起来反抗的是谁吗?
生:陈胜吴广!
师:没错!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喊出了什么口号呀?
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师:非常好!那后来还有谁也加入了起义的队伍呢?
生:项羽、刘邦。
师:对呀,他们的势力越来越大。
那同学们想想,秦末农民大起义最后结果怎么样啦?
生:推翻了秦朝。
师:没错,但是最后刘邦又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
那同学们觉得秦末农民大起义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生: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师:对,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也为后来汉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五、教学反思
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较好地掌握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相关知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细节问题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让学生有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可以增加一些小组讨论环节,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闫佳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秦朝暴政;大泽乡起义的过程;张楚政权的建立;项羽的巨鹿之战;刘邦进逼咸阳和秦的灭亡;楚汉之争及其后果。
2.能力与过程:从众多的史实中分析战争发生的原因以及分析战争胜败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爱国、爱民的教育,体会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统治的经过。
教学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三、课前准备学生自主预习本课并收集与本课有关资料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温故知新(提问):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是哪个朝代?生答:秦朝师: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强大的秦帝国,嬴政自称秦始皇。
他妄想自己的帝国千秋万代,但是帝国却仅仅存在了短短的15年,秦王朝为什么昙花一现、迅速走向灭亡了呢?一、秦的暴政情景: 当时在秦朝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由此情景引出秦朝的刑罚(1)刑法的严苛死刑:坑杀、腰斩、车裂、醢(音海,即剁成肉酱)等十多种肉刑:割鼻、断腿、挖膝盖等秦法还规定:族诛连坐等(2)赋税和徭役繁重多媒体出示秦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等一组图片,让学生感受要修这些规模宏大的建筑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出示数据材料: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
据估计,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50万,南戍五岭50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70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
计算:秦朝全国总人口有2000万人妇女人数有1000万人男子中的老弱病残、小孩650万人青壮劳动力还有多少?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300万人耕田种地的还有多少?通过计算让学生感同身受,不到50万的人口,需要种地养活2000万人。
教师对于历史知识的传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积极探究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
设计一场以“秦末农民大起义”为主题的活动教案,旨在通过让学生参与到历史中,感受和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
一、教学目标:1.了解秦汉时期的农民起义以及背后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原因。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3.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讲解秦汉时期农民起义背后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原因。
2.组建学生小组,每个小组需自行设计和制作一个关于秦末农民起义的展板,展板内容包含:起义原因、领袖人物、起义过程、成果和影响等内容。
3.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朗读和背诵历史文献,了解并探究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实际意义。
三、教学过程:1.教师讲解秦末农民起义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原因。
2.分组讨论,组建小组并确定研究方向。
3.小组内部讨论,分配任务,开始设计和制作展板。
4.对于展板的制作,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5.小组开始撰写文献和图表,积极展示农民大起义的相关内容。
6.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和评价,随时调整课程进度,保证教学效果。
7.学生展示各自设计的展板,交流经验和感受。
8.总结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提出进一步的提高建议。
四、教学任务与要求:1.学生需要独立设计并制作展板,展板内容需要准确、详实,并具有较强的可视性和吸引力。
2.学生需要多方面的参考和阅读课外书籍和文献,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究。
3.学生需要积极参与活动,主动交流和贡献,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五、教学资料:1.秦汉历史文献。
2.历史书籍和各种历史关联性材料。
3.设计展板需要的废弃材料和相关工具。
六、教学反思:本次活动教案的设计旨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研究的方式,让学生对于历史和社会事件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探究。
课堂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创造力,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表达和思辨能力。
同时,在实践中,让学生知道了历史资料的重要性和真实性,也深刻理解了历史事件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历史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秦末农民大起义教科书书名:中国历史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24年8月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史料,使学生能够了解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
2.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说出陈胜、吴广起义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史识。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知道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统治的经过。
教学难点:知道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认真观看视频并思考视频中老师提出的问题。
看完视频,相信同学们心中会有疑惑,声名显赫的秦王朝为什么会如此短命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课件显示标题: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史料,使学生能够了解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
2.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说出陈胜、吴广起义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史识。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知道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二、讲授新课(一)秦的暴政1.提问: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子目的内容,思考老师之前提到的问题:为什么赫赫一时的秦王朝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呢?(嗯,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王朝。
)2.引导:那农民为什么要发动起义呢?(因为秦朝推行暴政,迫使农民不得不起来反抗。
)3.引导:很好。
那么秦的暴政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我们结合材料一起来分析一下:我们先来看材料一:秦朝法律规定男子从17岁到60岁都必须为国家服役。
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人,被抓去服役的人加起来就不下300万。
就是说每20个人中,就至少有3个人需要去服役,而这20个人中只有三四个才是青壮年男子,其他的都是老弱病残、妇女小孩。
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抽去最主要的劳动力之后,农业会受到何等打击,剩下的人们的生活是何等困苦!秦始皇修筑那么多工程,除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之外,当然还需要大量钱财。
第十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材分析】
《秦末农民大起义》一课上承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的建立,下启民富国强的西汉王朝的建立,处于秦统一和西汉统一这两段大统一历史时期中间的过度阶段。
专门用一整棵介绍一个朝代的灭亡,这在全册章节中十绝无仅有的。
秦朝以后的历代统治者吸取秦灭亡的历史教训,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从这一点上来看,本课对以后的内容来说,又是一个转折点,所以本课再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主要地位。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
2、知道陈胜、吴广起义,分析农民起义的原因;
3、理解秦的暴政和农民起义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
突破方法:通过史料分析法和合作探究
难点:分析秦朝灭亡原因
【教法】
1、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历史资料后自己得出结论;
2、地图描述法:在讲经过时,让学生结合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边指图边讲用简练语言,叙述清楚整个农民战争的简单经过。
【学法】
1、自主合作探究法,由于秦末农民大起义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农民战争,在学习中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学习农民战争的方法,如掌握农民战争的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经过,影响)
2、年代尺:训练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的能力,从宏观上把握整个秦朝历史的发展线索。
课前:放自制的视频配自己的照片,学校照片,本课相关图片配《相逢是首歌》(目的是为了和学生拉近距离,缓和气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问:谁在什么时候统一中国的?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强大的秦帝国,嬴政自称秦始皇。
他妄想自己的帝国千秋万代,但是帝国却仅仅存在了短短的15年,秦王朝为什么昙花一现、迅速走向灭亡了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共同学习学习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使新旧知识很好衔接)二、新课学习:
(一)出示学习目标(同时写板书第十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二)自主学习(一)
1、时间:3分钟任务:请同学们快速的阅读课本有P47---P48关“秦朝暴政”的大小文字,然后思考:秦朝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2、3分钟过后老师以启发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回答。
(三)史料实证,多媒体出示材料:
材料一:“田租、口赋、盐铁之利,20倍于古。
”农民要将收获物的2/3上缴国
-----《汉书·食货志》
从材料一学生得出暴政特点:赋税沉重
从材料一过渡材料二秦始皇伟大的功绩不仅统一中国,还干了五大工程。
那五大工程那?出示五大工程。
问:大家想想那需要多少人啊?具《汉书》记载导入材料二材料二:材料二:秦人口约两千万,长年服役者约三百万;
——《汉书·食货志》
从材料二学生得出暴政特点:繁重的徭役
材料三:“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汉书·刑法志》
(译文:秦朝时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
当时在秦朝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从材料三学生得出暴政特点:兴奋残酷
材料四:“刑者相半於道,而死人日成积於市。
杀人众者为忠臣……
——《史记·李斯列传》
从材料四学生得出暴政特点:秦二世更加昏庸残暴
(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得出结论的能力,树立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让学生懂得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要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依据,引导学生体会历史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过渡:综合以上分析秦的暴政,使老百姓苦秦久矣,老百姓痛恨秦统治者,阶级矛盾激化,人民的出路在哪里?学生答起义,出示大泽乡起义,过渡到陈胜,吴广起义。
(四)自主学习(二)
1、(1)时间:5分钟,任务:快速的阅读课本有关“陈胜吴广起义”的文字;
(2)分组完成“陈胜吴广起义”以下知识点(时间,地点,领导人,口号,原因,经过,结果,意义。
小组自主选择问题);
(3):完成方法:自主阅读,再小组讨论,选出发言人。
2、大显身手:
(1)学生回答问题
(2)将讲经过同学上讲台讲经过。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3)师问:(拓展延伸)如果陈胜吴广在前行渔阳戍边的途中没遇雨,秦末的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启动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讨论)
(老师视情况而定,多引导学生展开辩论,深入的探讨)
过渡:陈胜吴广虽然失败了,但是反秦的浪潮并没有平息,谁又领导继续领导农民起义
反秦?结合陈胜吴广起义,我们可以将秦末秦末农民大起义分为几个阶段?学生回答:两个。
下面我们来学习来学习项羽刘邦起义。
(五)自主学习(三)
1、时间:1分钟任务:请阅读P49第三段和P50知识拓展文字,同时注意思考①、消灭秦军主力的是谁?②、推翻秦朝的又是谁?
2、1分钟之后,找1-2个学生起来回答第①题
师提问:巨鹿之战有一成语?
生答:破釜沉舟。
让学生讲一讲
(六)小结:秦朝推翻了,秦末农民起义的任务完成了,本课我们页讲完了,现在同学们回顾一下本课学习内容,讲了两个问题第一秦的暴政,暴政是什么?第二个讲了秦末农民大起义,起义分几个阶段?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大起义是什么关系?
(七)家国情怀----联系现实
设问:秦朝灭亡留给我没什么启示或者感想?(鼓励贴近生活实际,鼓励学生多角度创造性思考,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从学习和思考历史中汲取智慧,彰显教育功能,强调学以致用,以史为鉴发的功能)
生可能答:失民心者,失天下。
关注民生,关注三农问题,公平,正义。
(八)课堂练习:考查时序性,再年代尺上对应上相应事件。
(九)布置作业:(课外延伸,学习不仅45分钟,课外又延伸,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十)布置作业:
提问:本课涉及得成语:
指鹿为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鱼腹丹书,
篝火狐鸣,破釜沉舟,约法三章
课后同学们查出来,下节课同学们讲一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