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河历史名镇保护规划
- 格式:ppt
- 大小:134.85 MB
- 文档页数:45
研究四川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利用与保护2013年4月成龙决定将自己曾购买的徽派古建筑中的四幢捐赠给新加坡的科技设计大学而一石激起千层浪,他坦言到自己曾联系过一些地方的政府希望将古建筑捐赠出去但回音却遥遥无期。
他也说到他相信古建筑在新加坡会得以很好的保护因为他看到了新加坡的重视。
泱泱大国中无处安放的古建筑该何去何从。
徽派的建筑只有在生地才能熠熠生辉,此例也是给其他地区的古城、古镇的保护敲响警钟。
四川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与众不同的四川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好这些名镇,让古镇在青山绿水的怀抱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清幽古雅的环境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出它的旅游价值,是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
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及其意义(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古镇是指保护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特别重大历史价值的城镇。
[1]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则是从2003年起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发起不定期评选的,截止2012年已经公布了五批共有25个省份的181座古镇位列其中。
它们的共性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
我国历史悠久不缺乏古镇,这181座古镇能脱颖而出除了共性更多的是自身的与众不同,按照地域位置分为太湖流域的水乡古镇群、皖南古村落群、川黔渝交界古村镇群、晋中南古村镇群、粤中古村镇群。
按照历史赋予的特色又分为山水类、革命历史类、军事交通类、民族特色类、商业贸易类。
(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的意义1.保护历史遗留的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如今在普遍大众的意识中都知道要保护历史遗存,在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的评定标准中,这些古镇都是具有浓郁的人文氛围和深厚的历史价值。
选择它们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古镇就是要保护它们和认可它们存在的价值。
2.作为表率展示我国古遗存的风貌作为众多古镇的表率可以从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从历史年代、建筑艺术、文化涵养和存在价值都能够更全面的展示出我国古代乡镇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蜀河历史文化名镇活化发展策略研究作者:王葆华项明来源:《艺术科技》2021年第05期摘要:历史文化名镇是地方文化演变、景观风貌变迁的真实载体,保留了民居的变迁痕迹,反映了地区的发展脉络,是文化、艺术、历史价值与内涵的直接外在体现。
在陕南地区现代城镇的开发与建设中,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名镇的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实现陕西省民间地域文化与经济繁荣的关键在于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发展。
本文在分析蜀河历史文化名镇的居民生活现状与古镇发展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推动蜀河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传承与活化发展,旨在平衡动态保护与活化发展之间的矛盾,使历史文化名镇摆脱发展困境。
关键词:蜀河历史文化名镇;古镇保护;活化发展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5-0-02蜀河历史文化名镇位于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东部山区,镇域面积和区面积分别约143.5平方千米、3.3平方千米。
蜀河历史文化名镇在1000多年的漫长发展史中,形成了独特的景观风貌和地方传统文化。
1 保护与活化发展的意义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名镇有其独特的历史文脉、风俗文化、传统建筑等,因此它们互相区别、独具特色。
目前,陕南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发展问题的相关研究比南方地区的个案研究较少,在分析现状和参考类似历史文化名镇的案例的基础上,提出蜀河古镇顺应时代发展的保护与活化发展策略,可以为陕南地区其他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发展提供相关借鉴。
对于当地居民来说,想要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共同发展,必须合理有效地利用和充分发挥蜀河古镇景观资源优势。
本文对蜀河历史文化名镇景观的保护与发展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当地将保护行为落实在日常工作中,加深当地人对蜀河历史文化名镇的价值认同,唤醒其对生活地的保护意识,同时,对协调蜀河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2 蜀河历史文化名镇现状与活化发展问题2.1 缺乏与时俱进的景区发展规划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发生转变。
蜀河古镇再展千年风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记全国特色景观名镇旬阳县蜀河古镇作者:暂无来源:《法治与社会》 2017年第6期蜀河古镇位于安康市旬阳县城以东53 公里汉江与蜀河交汇处,镇域面积181.5平方公里,辖22个村(社区),148个村(居)民小组,12372户38658人。
境内黄州馆、杨泗馆、清真寺、三义庙等明清时期古建筑景态各异;八家巷、乾益巷、永安巷、沈家楼等古街小巷幽深静谧;厘金局、电报局、当铺、钱庄、王公馆和古民居等见证昔日繁荣;水文石刻、千年五指柏、巨象伸鼻、古井甘泉、岩碥城门、村野绣楼等古迹别具一格,蜀河“八大件”、烧狮子、双彩车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具特色,回、汉民族相融而居,自古以来就是汉江黄金水道上的水陆码头,素有“小汉口”之美誉。
近年来,先后被中央文明委、住建部命名为“全国文明村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和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镇”“省级重点镇”和“文化旅游名镇”。
蜀河古镇在拥有如此优厚的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还面临着作为秦巴山区脱贫攻坚的核心战区,有12 个村2651户7914 贫困人口这一脱贫压力,怎样将好“风景”变为好“钱景”,成为当地党委政府思考的一个重大命题!一、整合资源,全面推进保护、修复与开发。
为了让蜀河古镇的发展更具核心竞争力,该镇针对蜀河古镇古建古迹留存较多的现状,坚持保护和开发并举,采取原状修整、标牌标识、灾害预防等工程措施,对古建遗存实施了保护修复,完成了4 处省保单位保护修复和286 户民居仿古修复改造,骡马古道至北门明清古建南北贯通,蜀河古镇的古风古韵初步展现。
同时,加快对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挖掘提炼,多元文化的多样性传承展示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鼓励乡土艺人从事民间演艺活动,传播民间技艺。
在传统节日举办蜀河烧狮子、双彩车、汉剧等演出活动,尊重并支持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正常开展节庆、礼拜信仰活动,逐渐形成了古镇与乡村联动、一段一主题、一步一幽奇的多元文态。
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工作的意见正文:----------------------------------------------------------------------------------------------------------------------------------------------------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工作的意见武政〔2014〕88号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为进一步保护好我市镇村历史文化遗存,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524号)、《武汉市城乡规划条例》、《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武汉市历史镇村保护名录规划》的相关要求,经研究,现就加强我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和利用,进一步推进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程,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文化强市的重要举措,对于继承和发扬名镇名村特色风貌和文化内涵,打造地域文化品牌,推动镇村经济和社会协调、科学、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全市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保护管理力度,不断强化监督检查,扎实推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
二、加强组织领导(一)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要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宣传力度,制定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
区人民政府是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主体,并负责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保护规划编制等工作。
各乡镇(街)具体负责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实施工作。
重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
陆镇余
【期刊名称】《群众》
【年(卷),期】2002(000)004
【摘要】自1982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以来,人们对保护并开发利用名城名镇的意识逐渐增强。
由于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文物、城建部门的不懈努力,名城名镇队伍不断扩大,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的不断鉴定和公布,古老的中国大地掀起了一股“申报热”。
【总页数】2页(P56-57)
【作者】陆镇余
【作者单位】江苏省政协;委员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
【相关文献】
1.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须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住房城乡建设部下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J], 孙晓璐
2.河南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和利用研究 [J], 王放
3.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村(镇)名单 [J],
4.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体系规划研究 [J], 刘学
5.广西特色名镇名村建设案例展示⑤ 特色文化名镇——黄姚镇——留住历史文化名镇的根——从大圩古镇文化遗产的保护谈起 [J], 宾长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合肥市:立法保护历史文化名镇
吴星
【期刊名称】《江淮法治》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本刊讯记者在日前召开的《合肥市三河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条例》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合肥市三河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条例》于2010年8月27日在合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通过,
【总页数】1页(P38-38)
【作者】吴星
【作者单位】《江淮法治》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13
【相关文献】
1.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中的建筑分类策略研究——以三亚崖城历史文化名镇与山东朱家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为例 [J], 张弓;霍晓卫;张杰
2.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机制的再认识——重庆市首批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十年回顾与总结 [J], 戴彦;李云燕
3.转型期历史文化名镇的整体保护与特色发展——以苏州市历史文化名镇浏河为例[J], 潘之潇
4.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分层次保护体系的建构研究——以三亚崖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为例 [J], 张弓;胡平平;霍晓卫
5.区域旅游开发背景下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发展研究
——以桃花潭历史文化名镇为例 [J], 李森;朱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中的特色文化保护与传承--以重庆市巫
溪县宁厂古镇盐文化为例
朱猛
【期刊名称】《重庆建筑》
【年(卷),期】2006(000)004
【摘要】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中,不考虑特色城市文化遗存而大拆大建,破坏原有文物建筑,制造假古董等现象屡见不鲜,其结果是:地方文化特色逐渐被吞噬,历史环境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各处皆似曾相识的环境景象.虽然,历史文化名镇皆进行了保护规划,但大多数是物质层面的探讨,对城镇特有的文化特征与内涵未能加以发掘与诠释,导致了特色文化在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中被架空.本文以宁厂古镇保护为例,对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中如何保护与传承地方特色文化作出探讨.【总页数】6页(P31-36)
【作者】朱猛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1
【相关文献】
1.基于生态文化要素的历史古镇保护规划——以重庆市万州区罗田古镇保护规划为例 [J], 谷啸川;谢岩磊
2.快速城镇化下的古镇保护与发展探析——以黄姚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为例
[J], 唐荣荣;罗宁昌
3.城镇化进程中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发展分析--以巫溪县宁厂古镇为例 [J], 郑德芸
4.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分层次保护体系的建构研究——以三亚崖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为例 [J], 张弓;胡平平;霍晓卫
5.广西特色名镇名村建设案例展示⑤ 特色文化名镇——黄姚镇——留住历史文化名镇的根——从大圩古镇文化遗产的保护谈起 [J], 宾长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 博导王景慧2011.11.08一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形势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3800美圆,新的形势下人们对生活将有新的追求,政府也应有新的目标。
过去一个时期城镇领导工作重心多是物质层面的改善,现在转变为追求生态、环境、文化的提升,实施文化发展战略。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已成为全社会相当普遍的舆论,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名城保护创建了物质基础, 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为名城保护建立了良好的大环境,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决定为我们提出明确的任务。
六中全会公报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的里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壮大发展提供了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公报还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要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筑,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当前,在发展经济的大潮中,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也是相当普遍的,甚至是空前的。
最近,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进行历史文化名城的检查,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1,不当的文物维修是破坏文物的真实性,2,用旧城改造的方法对待历史文化街区,以至有的名城已经找不到一条历史文化街区了。
3,高层建筑破坏文物古迹的历史环境,“保护性”改造,破坏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格局和风貌。
4,混淆旅游建设与名城保护差别,错以为以景点建设为文物保护。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认识问题需要去提高,有实际问题需要解决,也有方法问题需要去改进,关键还是认识问题。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提高认识增强保护的意识,也要讲究科学的方法,了解有关保护的知识。
ON THE W AY论 道区域治理新时代古镇依托资源发展旅游的现状和建议——以陕西蜀河古镇为例王昊1,张鑫琳21.西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西北大学哲学学院蜀河古镇,是古蜀国所在地,今属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
古镇凭借天然优良水道成为鄂陕川等地重要的物流汇散地,引得各地商贾纷至沓来,逐渐演变成了汉江上游地区的金融重镇,因此又被称为“小汉口”“汉江小都会”。
古镇而今,仍有一些建筑遗址保存较好,民风民俗仍能循迹历史韵味,各地闻名雅兴者时而寻访。
目前,蜀河古镇评级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也是陕西省重点推荐的游览景地。
本文将从蜀河古镇的旅游景点、价值分析和发展问题及相关建议出发,进一步探讨蜀河古镇的旅游文化底蕴。
一、蜀河古镇旅游资源(一)黄州馆黄州馆地处蜀河古镇下街后坡,面朝蜀河,俯瞰蜀河老街,至今有280年历史,系黄帮集资修建而成。
黄州会馆,原名“黄州帝主宫”,为传统宫殿式格局,具有浓重的南派建筑特色。
馆内建筑由外向内呈台阶式上升,依次是门楼、乐楼、拜殿和正殿。
黄州馆全部殿宇均为清代砖木结构建筑,旖旎美观,庄重大方,馆内以中轴线为基准,左右对称,层次分明,风格统一协调。
[1]黄州馆历经三次修建,费几代人数百年精力终得完成,是安康境内规模最大、工艺最为精美的南派宫殿式建筑。
[2]黄州馆兼娱乐、办公议事和居住三重用途,在联络乡情、公正裁决和安排公共事项上意义非凡,故当地顺口溜曰:“杨泗庙一枝花,黄州馆胜过它”。
(二)杨泗庙杨泗庙位于蜀河镇古渡口上崖,实际上是船帮会馆。
杨泗庙正门两侧青瓷嵌贴一副对联,昭祷祥水携来八方财。
内有戏楼,称“明德楼”,再往里走,就是正殿。
正殿居中原有杨四爷像,约数丈高。
杨泗庙大门以右,是朝阳古洞,据传于乾隆年间修建,曾有名医汪海峤隐居于此并著有《倡医雅言》,古洞深不可测,民间传说此洞通江河底可达四川,绵延千余里,因此名曰“陕南第一洞”。
清初蜀河成为汉江水道要塞,许多船工经停此处,集资修建杨泗庙,作为议事、往来聚会和休息的场所,同时祭拜杨四爷,祈求水运往来平安。
历史古镇的保护和规划研究——以四川平昌县白衣古镇为例摘要:历史古镇是我国古代传统村落自然演化的区域性政治文化中心,它们代表着我国各地不同的民俗文化、历史传统、建筑风格、行为艺术,也是反映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具有丰富的保护和研究价值。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历史古镇在生态环境、历史风貌、居住条件上逐渐恶化,对其进行研究和保护已刻不容缓。
本文从四川平昌县白衣古镇的保护和规划入手,分析历史古镇发展面临的问题,并在规划层面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我国各地的历史古镇保护提供参照。
关键字:历史古镇、保护、规划1.历史古镇保护和研究的意义1.历史古镇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见证,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我国不同区域的城镇的发展历程,代表着当地不同的文化习俗、建筑风貌等特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第二,不同区域的历史古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民族具有自己的传统习俗和民族风情,研究和保护历史古镇,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意义;第三,不同区域的历史古镇,因其地理环境和自然风貌的不同,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城镇风貌,反应了各地历史发展的区域特性;第四,历史古镇有着丰富的传统建筑,其自然的发展逐步与古镇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是各地的一个城市文化的代表,对我国传统建筑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第五,历史古镇一般是区域的政治文化中心,其政治、文化、宗教、军事、商贸、交通等方面的发展往往起着重要作用,对研究我国区域交通有着深刻意义。
1.白衣古镇的保护和规划2.1规划背景。
白衣古镇位于四川东北巴中市平昌县,距离平昌县城25公里,距离巴中市94公里,距离达州80公里。
白衣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传统村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作为汉中古道上的柳州故城,古镇历史遗存众多,宫庙林立、大宅恢宏、商铺高敞、氛围古朴,周边自然环境独特。
保护好白衣古镇,并处理好古镇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将使其成为巴中地区乃至巴蜀地区标志性的古镇节点。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布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通知正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布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通知(建规[2014]27号)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文物局(文化厅),直辖市规划局(建委、建设交通委、农委)、文物局:根据《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建村[2003]199号)等规定,在各地推荐的基础上,经专家评审并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审核,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决定公布河北省武安市伯延镇等71个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见附件1)、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等107个村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见附件2)。
请你们抓紧制定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切实做好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要加强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规划建设工作的指导,认真编制保护规划,制定和落实保护措施,加强督查和责任追究,杜绝违反保护规划的建设行为,严格禁止将历史文化资源整体出让给企业用于经营。
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对已经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对保护不力使其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影响的,将依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进行查处。
附件:1.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单2.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2014年2月19日附件1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单1.河北省武安市伯延镇2.河北省蔚县代王城镇3.山西省泽州县周村镇4.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隆盛庄镇5.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库伦镇6.辽宁省东港市孤山镇7.辽宁省绥中县前所镇8.上海市青浦区金泽镇9.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新镇10.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11.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12.江苏省东台市富安镇13.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14.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15.江苏省宜兴市周铁镇16.江苏省如东县栟茶镇17.江苏省常熟市古里镇18.浙江省嵊州市崇仁镇19.浙江省XXX市芝英镇20.浙江省松阳县西屏镇21.浙江省岱山县东沙镇22.安徽省泾县桃花潭镇23.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24.安徽省铜陵市郊区大通镇25.福建省永定县湖坑镇26.福建省武平县中山镇27.福建省安溪县湖头镇28.福建省古田县杉洋镇29.福建省屏南县双溪镇30.福建省宁化县石壁镇31.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安源镇32.江西省铅山县河口镇33.江西省广昌县驿前镇34.江西省金溪县浒湾镇35.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36.江西省铅山县石塘镇37.山东省微山县南阳镇38.河南省遂平县嵖岈山镇39.河南省滑县道口镇40.河南省光山县白雀园镇41.湖北省钟祥市石牌镇42.湖北省随县安居镇43.湖北省麻城市歧亭镇44.湖南省洞口县高沙镇45.湖南省花垣县边城镇46.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47.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48.广东省梅县松口镇49.广东省大埔县茶阳镇50.广东省大埔县三河镇51.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界首镇52.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恭城镇53.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54.广西壮族自治区鹿寨县中渡镇55.重庆市开县温泉镇56.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57.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艾叶镇58.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牛佛镇59.四川省平昌县白衣镇60.四川省古蔺县二郎镇61.四川省金堂县五凤镇62.四川省宜宾县横江镇63.四川省隆昌县云顶镇64.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65.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镇66.陕西省神木县高家堡镇67.陕西省旬阳县蜀河镇68.陕西省石泉县熨斗镇69.陕西省澄城县尧头镇70.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镇7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富蕴县可可托海镇附件2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1.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2.河北省沙河市柴关乡王硇村3.河北省蔚县宋家庄镇上苏庄村4.河北省井陉县天长镇小龙窝村5.河北省磁县陶泉乡花驼村6.河北省阳原县浮图讲乡开阳村7.山西省襄汾县新城镇丁村8.山西省沁水县嘉峰镇郭壁村9.山西省高平市马村镇大周村10.山西省泽州县晋庙铺镇拦车村11.山西省泽州县南村镇冶底村12.山西省平顺县阳高乡奥治村13.山西省祁县贾令镇谷恋村14.山西省高平市寺庄镇伯方村15.山西省阳城县润城镇屯城村16.吉林省图们市月晴镇白龙村17.上海市松江区泗泾镇下塘村18.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革新村19.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杨湾村20.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东村21.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郑陆镇焦溪村22.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三山村23.江苏省高淳县漆桥镇漆桥村24.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余西村25.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杨柳村26.浙江省苍南县桥墩镇碗窑村27.浙江省浦江县白马镇嵩溪村28.浙江省缙云县新建镇河阳村29.浙江省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30.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31.浙江省磐安县盘峰乡榉溪村32.浙江省淳安县浪川乡芹川村33.浙江省苍南县矾山镇福德湾村34.浙江省龙泉市西街街道下樟村35.浙江省开化县马金镇霞山村36.浙江省遂昌县焦滩乡独山村37.浙江省安吉县鄣吴镇鄣吴村38.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雅溪镇西溪村39.浙江省宁海县深甽镇龙宫村40.安徽省泾县榔桥镇黄田村41.安徽省绩溪县瀛洲镇龙川村42.安徽省歙县雄村乡雄村43.安徽省天长市铜城镇龙岗村44.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灵山村45.安徽省祁门县闪里镇坑口村46.安徽省黟县宏村镇卢村47.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万安镇竹贯村48.福建省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49.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50.福建省龙海市东园镇埭尾村51.福建省周宁县浦源镇浦源村52.福建省福鼎市磻溪镇仙蒲村53.福建省霞浦县溪南镇半月里村54.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忠山村55.福建省将乐县万全乡良地村56.福建省仙游县石苍乡济川村57.福建省漳平市双洋镇东洋村58.福建省平和县霞寨镇钟腾村59.福建省明溪县夏阳乡御帘村60.江西省婺源县思口镇思溪村61.江西省宁都县田埠乡东龙村62.江西省吉水县金滩镇桑园村63.江西省金溪县琉璃乡东源曾家村64.江西省安福县洲湖镇塘边村65.江西省峡江县水边镇湖洲村66.山东省招远市辛庄镇高家庄子村67.湖北省利川市谋道镇鱼木村68.湖北省麻城市歧亭镇杏花村69.湖南省永顺县灵溪镇老司城村70.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芋头村71.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坪坦村72.湖南省绥宁县黄桑坪苗族乡上堡村73.湖南省绥宁县关峡苗族乡大园村74.湖南省江永县兰溪瑶族乡兰溪村75.湖南省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村76.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77.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良溪村78.广东省台山市斗山镇浮石村79.广东省遂溪县建新镇苏二村80.广东省和平县林寨镇林寨村81.广东省蕉岭县南磜镇石寨村82.广东省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83.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白沙镇旧县村84.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青狮潭镇江头村85.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福溪村86.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漠川乡榜上村87.广西壮族自治区灌阳县文市镇月岭村88.重庆市涪陵区青羊镇安镇村89.四川省泸县兆雅镇新溪村90.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乐道街村91.贵州省江口县太平镇云舍村92.贵州省从江县丙妹镇岜沙村93.贵州省黎平县茅贡乡地扪村94.贵州省榕江县栽麻乡大利村95.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金鸡乡金鸡村96.云南省弥渡县密祉乡文盛街村97.云南省永平县博南镇曲硐村98.云南省永胜县期纳镇清水村99.西藏自治区吉隆县吉隆镇帮兴村100.西藏自治区尼木县吞巴乡吞达村101.西藏自治区工布江达县错高乡错高村102.陕西省三原县新兴镇柏社村103.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街亭村104.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新阳镇胡家大庄村105.青海省班玛县灯塔乡班前村106.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清水乡大庄村107.青海省玉树县安冲乡拉则村——结束——。
宜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宾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实施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宜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2.03.07•【字号】宜府办发〔2012〕8号•【施行日期】2012.05.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宜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宾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实施办法的通知各区县人民政府,临港开发区管委会,市级有关部门:《宜宾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实施办法》已经市政府四届八次常务会议审议原则同意,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一二年三月七日宜宾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实施办法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申报第三章保护内容第四章保护规划第五章保护措施第六章监督管理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继承和发展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含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建筑等)的申报、规划、保护、管理与利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应当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依法管理的原则,正确处理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保护与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四条县级以上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设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管理委员会负责所辖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指导和协调工作。
由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牵头,住房城乡建设、文物管理、林业园林、旅游、环境保护、民族宗教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政府设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专项资金,用于申报、规划、修缮、维护和管理等工作,专款专用,并接受财政、审计、监察部门的监督。
陕南地区古村镇环境景观与历史文化分析——以蜀河古镇为例作者:王旭晨张蔚萍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5年第11期王旭晨张蔚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5)摘要:在如今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时代背景下,陕南地区古村镇众多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对陕南古村镇资源进行保护的同时也急需进行经济建设。
关键词:环境景观;文化遗产;地域文化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有着许多历史悠久、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迹。
各种各样的古村镇就是其中相当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这些古镇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民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见证,同时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家。
其传统的建筑风貌、优秀的建筑艺术、原始的空间格局、极具特色的环境景观及传统风俗习惯都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利用价值,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 蜀河古镇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1)通过国内外对古村镇的相关综述,以蜀河古镇的环境景观的调研为基础,对蜀河古镇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以及现状进行分析,解析它独特的自然、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因素,为蜀河古镇的保护以及它的发展明确方向。
(2)通过具体的调研,了解古镇的基本情况,对蜀河古镇的整体景观、各个景观节点、建筑以及街道环境进行分析,同时对古镇的环境景观进行深入研究。
分析当地环境景观与历史文化之间深层次的联系,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3)分析蜀河古镇的保护与当地社会发展的矛盾和影响,找到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必要性。
(4)基于对蜀河古镇环境景观的保护和发展的思考:提出相应的的保护方法,明确保护方向。
(5)基于蜀河古镇的研究和分析结合相似地域及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其他陕南古村镇,寻找对陕南地区汉水流域环境下古村镇的保护和发展策略。
2 对蜀河古镇研究的最终目的2.1 兼顾“保护”与“发展”,最终形成良性循环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在古镇里面的人也希望提高生活水平。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叙永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0.07.28•【字号】川府函〔2020〕150号•【施行日期】2020.07.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风景名胜、世界遗产与历史名城保护正文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叙永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批复川府函〔2020〕150号泸州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审批叙永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7—2030)的请示》(泸市府〔2020〕17号)收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叙永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7—2030)》(以下简称《保护规划》)。
二、你市要严格按《保护规划》对叙永县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与文物古迹进行系统性保护。
其中,叙永历史城区面积为157公顷,西至环城中路(国道321)、陶环路和西外新街,北至永宁河北岸,东至规划川黔高速防护绿带生态路,南至永宁大道、鱼凫路;历史文化街区包括下街桥、宝珠街、东外街3处街区,核心保护范围面积分别为2.7公顷、1.1公顷、7.3公顷。
三、你市要整体保护叙永“双城”格局和历史环境要素,严格控制历史城区及周边建筑高度和空间视廊,疏解人口密度,优化交通系统,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和综合防灾体系,不断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要加大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古树名木等的保护力度,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优秀传统文化。
四、《保护规划》是指导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管理的重要依据,要将《保护规划》主要内容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抓紧编制完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加快历史建筑公布、挂牌、测绘建档工作,依法合理适度利用历史文化遗存,努力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五、你市要依法将《保护规划》予以公告并组织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要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备案工作。
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文物局要加强对《保护规划》实施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吴江市同里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2.15•【字号】苏政复[2012]10号•【施行日期】2012.02.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吴江市同里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的批复(苏政复〔2012〕10号)吴江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上报江苏省吴江市同里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的请示》(吴政发〔2011〕202号)悉。
经研究,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你市上报的《吴江市同里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
二、同意同里历史镇区保护范围为:东至肖家浜、南至南荒圩、西至南板桥、北至后港,面积约54公顷。
同意划定的三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为:以太平桥、吉利桥、长庆桥为核心,东至嘉荫堂、南至闵家湾、西至广仁桥、北至石皮弄,面积4.6公顷。
三、望你市按照保护规划要求,完善政策措施,切实加强管理,重点保护好镇域及古镇周边五湖环绕、圩岛河网交织的自然环境,历史镇区的“九圩”空间结构、古镇街巷肌理、传统风貌以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古树名木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存。
同时,依法推进历史镇区周边区域保护和整治工作,优化调整用地布局,完善交通和市政设施,不断提升空间品质和人居环境。
四、抓紧编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和重要节点地区的详细规划,进一步明确保护要求,全面落实各项保护措施。
五、正确处理历史文化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做好规划实施管理工作,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存,努力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二○一二年二月十五日。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巫溪县宁厂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发展规
划的批复
【法规类别】文物与古迹保护
【发文字号】渝府[2005]32号
【发布部门】重庆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5.02.06
【实施日期】2005.02.0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1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巫溪县宁厂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发展规划的批复
(渝府[2005]32号)
巫溪县人民政府:
你县《关于审批巫溪县宁厂古镇保护与发展规划的请示》(巫溪府文〔2004〕66号)收悉。
市政府原则同意巫溪县宁厂古镇保护与发展规划。
现批复如下:
一、同意巫溪县宁厂镇城市性质为:宁厂镇域经济、文化中心,以旅游观光、地域文化博览为支柱产业,具有良好人居环境的历史文化名镇。
二、同意巫溪县宁厂镇的城镇规模为:近期(2008年)1800人,建设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