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讲-地形和地势.说课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2.53 MB
- 文档页数:39
《地形和地势》说课稿《地形和地势》说课稿1一、说教材1、本节教材地位和作用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
在这个基础上学习__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既是中国地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中国地理其它章节的重要知识基础---中国地形特征对中国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让学生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A、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
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B、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3、教学重点:本节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势的整体特征,因此中国地势特征是本节的重点。
4、教学难点:中国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
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所经历现象跟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相接。
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总结出来。
二、说教法本节课应注重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可以展示更多资料,使教学更生动、直观。
通过画面的动静结合、问题的设置和填图练习,最后达到在图上巩固知识的目的。
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初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互动时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说学情、学法1、学生特点分析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因此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地形和地势说课稿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授课内容为第一课时,我只选择了一个框题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做为本节的授课内容。
本节是“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区域分析方法对学习中国地理仍然适用,教材这种顺序上的安排体现了这一点。
本节课的教学,我依然是采用“小板块”教学推进,将本节课分成了两个板块。
每个板块相对的独立,包括学生自学,教师点拨,学生巩固和反馈检测等环节。
学习小版块有利于分散重点、分散难点,有利于学生学习时减小障碍,各个击破,逐步理解、形成和掌握知识;有利于调动老师严密组织教学,改变拖沓和无效的环节,加快授课节奏。
第一板块的内容安排为地势特点分析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和主要地形与海拔。
这部分的内容通过地图呈现之后,学生可以比较轻松的通过地图和课本自主掌握。
在分析我国地势特点部分,我特别注意到让学生在归纳我国地势特点的同时,掌握分析的方法,比如:通过河流流向或者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颜色或者海拔高度等等来得出地势特点,一定不能把目标停留在知道我国的地势特点就可以。
所以我选择通过学生复习旧知:亚洲的地势特点及原因切入这个知识点,学生掌握起来就相对比较容易。
在分界线和各级阶梯的地形海拔这部分,我安排了一个画图内容,让学生在地图上把分界线定位,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比单纯的背诵记忆效果更好,在画图中,注意纠正巫山和雪峰山的位置。
2023年《地势》说课稿(通用6篇)《地势》说课稿1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今日我为大家讲的课选自人教版教材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其次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在讲授新课之前,我先就我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重点难点的确立等方面的内容作简洁的说明。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地形和地势》是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其次章第一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相识过世界不同区域、国家。
对所涉及的地区和国家的地形地势已有所探讨,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一般来讲,我们在探讨一个地区和国家时,都会先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因为自然环境是人文环境形成的基础,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才会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文环境。
中国地形和地势学问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相识和学习其它中国地理学问的基础,与其它章节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
它不仅干脆关系到中国的气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学问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到农业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城市规模和分布、交通、贸易以及旅游等人文地理学问的学习。
可见,中国的地形地势这一内容在中国地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同时,通过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探讨,学生可以更深化的了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其它地理学问,驾驭地理学问的学习方法,学会利用地图去认知地理环境。
为其他学科和今后中学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内容本节是中国自然环境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势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
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对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材从结构上分为三个标题,教学内容的支配从宏观到微观,由形象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是一种形象的比方,利于学生驾驭中国的地势特征,并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探讨这种地势特点对中国气候、河流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形困难多样则须要学生在阅读地图的基础上加以分析,进而认知地形特征,这样的支配不仅能熬炼学生阅读地图、运用地图的实力,也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由详细形象到抽象逻辑的过渡。
《地形和地势》学情分析一、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准备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疆域与人口等基本国情。
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顺理成章,而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因素,它既影响着其他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又受到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
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可以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过了世界地理,学习了各大洲、部分区域和部分国家的自然地理特征,对地形特征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已经初步掌握了解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基本方法,区域分析方法对学习中国地理仍然适用。
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读图能力以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在空间概念和读图用图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地形地势特征评价方面还需教师进一步的引导培养。
二、学生学习难度分析学生在六年级时,已经储备了世界区域地理自然环境要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地形和地势”教学内容是中国自然环境开篇的第一节,在学习时,抓住区域共性特征基础上的个性特征即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因此,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学内容难度不大。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基础,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联系,把教材内容作为学生探究的素材,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对我国的地形和地势特点,预计95%的学生能够当堂掌握。
山脉、地形区的名称与分布,要想完全掌握,对于60%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此教学中设计了绘图、填图、抢答等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它们的名称及相对位置。
在之后的章节的学习中,地形的分布还将与气候、河流等许多要素的分布相互交叉重叠,所现在打牢基础很重要。
当然,山脉及地形区的名称不要求学生一次性记住,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扩大,它们还会反复出现,继续得到强化。
地形对当地民俗的影响,不少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给予及时的激励性评价。
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
地形和地势说课稿(实用6篇)地形和地势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1. 教材内容本节的内容是这样安排的:首先通过活动来认识“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接着展示大量不同地形区的景观图片,并设计了认识山脉网格中地形区位置分布的活动帮助学生总结“地形复杂多样”的特征;最后通过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计算得出“山区面积广大”。
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节的知识点有三个:分别是地势特点及影响,地形种类与分布以及地形特点及影响。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
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教材把本节作为中国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来讲,充分体现了本节的重要性。
它是学习第二节气候、第三节河流的基础。
同时为今后学习高中自然地理打下了基础。
3.三维目标知识技能:(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特征。
(2)尝试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3)学会运用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4)阅读统计图表,总结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分析山区开发、利用有利和不利条件。
过程与方法:(1)增强通过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加工提取的能力。
(2)通过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影响的过程。
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2)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观念;(3)通过认知地势、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加强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
2、认识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人教版初二地理《地形和地势》说课稿范例
人教版初二地理《地形和地势》说课稿范例
提前做好规划对于做好一件事情可以较高的提高效率,下文为大家带来了地形和地势说课稿范例,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1、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的第二课时,本节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对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教与学的活动应重视对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总结出我国地势、地形基本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影响的主要方法指导。
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表面上看起来平行的三个特点,但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
上节课主要介绍了地势呈阶梯状的内容,这一节课是在建立了地势西高东低的系统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地形复杂多样的微观知识,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时应围绕这种关系步步展开,引导学生层层探究。
2、说学情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求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发。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中国地形图,学生能够找出我国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地形名称;2.了解山脉的走向,知道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地形中的“骨架”作用;3.知道并能在地形图中指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4.说出我国地形的特点,分析地形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中国主要山脉的名称、位置和分布;2.运用地形图,说出中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运用地形图和数据统计图,概括我国地形的特点,分析地形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地形是主要且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也是学习气候、河流等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基础。
本节作为“中国自然环境”的开篇,教材紧扣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选择了地形和地势两个方面的内容——“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本课时为第1课时,重点介绍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在教学策略上,通过我国各类地形的自然景观视频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出主题内容。
本节出现的地形类型和名称较多,所以在课件中添加了景观图,各大地形区的分布落实在图上,使学生建立丰富的地形表象,建立空间概念,增强对我国“基本地形国情”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形的兴趣,以及对我国不同地形的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教学流程响。
五、当堂练习1.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我国地形分布的是()A.a图B.b图C.c图D.d图右图为我国各类地形面积比较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2题。
2.由图可知,我国()A.地形类型多样B.平原丘陵为主C.人均林地广阔D.山地比例最小答案:B;A六、课程小结七、板书设计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类型: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形特征山脉分布:网格状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专题12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1课地形和地势)●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地形的特征。
考点一: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1、 主要的山脉:山脉走向 主要山脉东西走向 东北—西南走向 南北走向 西北—东南走向 弧形山脉2.主要地形区【易错警示】塔里木盆地是海拔最高的、面积最大的盆地。
( × )主要地形区 特点青藏高原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高原。
世界屋脊, 广布、雪山连绵。
黄土高原 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黄土分布区, 。
云贵高原 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 。
内蒙古高原 我国第二大高原,地面 、一望无垠。
塔里木盆地 面积最大盆地,有我国最大沙漠—— 沙漠和我国最大内流河— 河。
准噶尔盆地 我国面积第二大盆地,多风蚀地貌,如雅丹地貌 柴达木盆地 我国地势最高的盆地,有“ ”之称四川盆地 也称“紫色盆地”,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有“ ”的美誉 东北平原 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地势坦荡, 广布 华北平原 我国第二大平原,又称“ 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最低的平原,河湖密布,著名的“ 之乡”知识梳理课标解读【解析】塔里木盆地是面积最大的盆地,内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是柴达木盆地。
3.地形区的分界线两侧的地形区山脉西侧东侧横断山脉巫山太行山脉大兴安岭两侧的地形区山脉北侧南侧天山山脉昆仑山脉4.山区面积广大:(1)我国地形类型多样,面积广大(约占总面积的2/3。
一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作山区。
【易错警示】山地和山区:山地是山区中的一种地形,而山区包括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
(2)山区发展经济的优势和劣势优势:山区有利于发展业等。
劣势: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耕地少,不利于发展业。
(3)山区生态环境特点: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常见自然灾害: 等。
(4)保护措施:①在山区开发利用中,要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②把经济活动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③预防和控制自然灾害的发生。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课题:中国的自然环境——地势和地主备人课型新授验收结果:合格/需完善分管领导课时2课时第3周第1课时总第5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
2、能够在图上标出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
3、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4.让学生知道我国地形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和特点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地形剖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景观图等地图的读图方法,学会从这些图中抽取多种信息,归纳分析相关地理特征的方法。
2.加强学生对地形特征及其意义、影响的理解能力3.掌握通过列表记忆地理事的方法4.建立辨证分析地理事物利弊的思路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念,正确理解地理现象的利弊优劣和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2.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地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点,三级阶梯分界线山脉名称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因素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主要地形区及特点教学难点: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因素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改意见导入新课:图片引入:幻灯片投影出我国不同地形区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图片资料,讲授新课:板书:第一节地势和地形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打开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通过让学生观察图中不同颜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国热情。
先回顾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海拔高度,以一幅地形色代表不同海拔高度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部高东部低。
板书:1、总趋势:西部高东部低同学们会发现一方面,我们发现我国地形总趋势是自西向东降低;另一方面,我们还发现:这种降低的趋势并不是均匀的,而是呈阶梯状下降,这也是我国地形的一个重要特征。
1、同学们好,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的地形和地势的第二部分内容——中国的地势。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我们一起来看看一句耳熟能详的汉乐府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这句诗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而且对它的意思也能信手拈来,但我们今天不探讨它的意思和韵律美,我们要探讨的是为什么“百川东到海”?2、很好!有同学已经知道了,是地势!我们知道一个生活常识“水往低处流”,河流的流向与地理要素中的地势密不可分,那什么是地势呢?同学们先阅读一下课本,把书本中对地势概念的描述找出来。
........大家一起来看一下地势的概念: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就是地势。
3、我们知道了地势的概念含义之后,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我国的地势是怎样的?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探究。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地形图(分层设色图,课件展示),从图中,我们可以很直观地发现,我国的西部以高原山地地形为主,东部以低矮的丘陵平原地形为主,根据我们初一所学的五大地形相关知识可知,我们的地势特点之一就是“西高东低”,相信这一点,大家已经有了一个很直观的认识了。
4、通过分析判读中国地形图后,我们总结了我国的地势特点之一“西高东低”,那我国的地势特点是不是就这一个特点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两幅地图,分析讨论一下。
(课件展示我国沿32°N、36°N纬线剖面图)。
5、同学们,我们知道,要确定某一地区的地势起伏状况特点,最直观的就是阅读地形剖面图。
我们阅读完沿32°N、36°N纬线附近剖面图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一目了然,而且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并不是逐渐降低的,呈现了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我国地势特点的第二个特征:呈阶梯状分布。
综合来看,我们可以得出总结:我国的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6、我们分析总结出了我国地势的特征,知道了我国地势分三级阶梯,那这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又在什么位置呢?让我们一起读中国地形图讨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