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护理学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371.05 KB
- 文档页数:34
课程名称:护理学基础授课对象:护理专业学生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定义、范畴、重要性;掌握急危重症患者的评估、急救原则及常见急危重症的护理措施。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评估、急救及护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与应急处理能力。
3. 态度目标:树立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的理念,培养严谨、细致、负责的护理态度。
教学内容:一、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1. 定义及范畴2. 重要性及发展现状3. 急危重症患者的特点二、急危重症患者的评估1. 生命体征评估2. 意识状态评估3. 病情评估三、急危重症急救原则1. 优先救治原则2. 安全原则3. 快速反应原则四、常见急危重症的护理措施1. 心肺复苏术(CPR)2. 急性心肌梗死3. 脑血管意外4. 创伤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护理学基础知识,提出急危重症护理学的重要性。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讲授新课1. 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 讲解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定义、范畴、重要性及发展现状。
- 分析急危重症患者的特点。
2. 急危重症患者的评估- 讲解生命体征评估、意识状态评估及病情评估的方法。
3. 急危重症急救原则- 讲解优先救治原则、安全原则及快速反应原则。
4. 常见急危重症的护理措施- 讲解心肺复苏术(CPR)、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及创伤的护理措施。
三、案例分析1. 分析典型急危重症病例,让学生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应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急救和护理。
四、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心肺复苏术(CPR)的操作练习。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不规范的地方。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3. 教师解答学生疑问,总结课程。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参与度。
2. 操作技能: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技能掌握程度。
《急危重症护理学》计划教案教学内容: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介绍学生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帮助学生掌握急危重症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其应对急危重症护理的能力。
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讲: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1.急危重症定义及分类2.急危重症危险因素及常见疾病3.急危重症护理的基本原则第二讲:急危重症患者评估与监测1.急危重症患者评估的原则和方法2.急危重症患者常规监测项目及意义3.急危重症患者基本生命支持第三讲:心肺复苏与危急症护理1.心肺复苏的基本原则和技能2.危急症患者的护理要点3.预防和处理危急症的措施第四讲:急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1.急危重症患者的营养需求2.急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方法3.营养支持在急危重症护理中的作用第五讲:急危重症患者的药物治疗1.急危重症患者的药物管理原则2.常用急危重症患者的药物及作用3.药物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第六讲:急危重症患者的并发症护理1.急危重症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2.并发症的早期识别与处理3.并发症护理的注意事项第七讲:急危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1.急危重症患者的心理特点2.心理护理的基本原则3.心理护理在急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课程要求:学生需认真听讲,课后复习并完成相关练习,掌握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在实验室实践中,学生需遵循操作规范,提高急危重症护理的实践能力。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操作、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
考核方式:期末考试、实验操作考核、课堂表现等。
教学评估:通过考核和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情况。
同时,学生能否在急危重症护理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也是评估的重要指标。
教材:《急危重症护理学教程》教学反馈:每节课结束后,教师进行反馈,询问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情况,并收集学生对课程的建议和意见,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案教师姓名张英课程名称急重症护理学班级09高职护理1、3、6、7班授课日期2012年9月3日第1周授课顺序第1次章节名称第一章绪论课堂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急重症护理学的范畴和EMSS概念技能目标: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于院外急救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明了急救护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重点和难点重点:急重症护理学的范畴难点:急重症护理学发展史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导入新课 5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急重症护理学的概念和范畴 20分一、概念二、研究范畴一院外急救二院内急诊救护三危重病救护四灾难救护五急救护理人才的培训和科研工作第二节急重症护理学的发展简史 25分第三节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20分第四节急救护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15分课堂小结 5分教学资源教材《急重症护理学》主编:谭进作业 1.急重症护理学的研究范畴?2.急重症护理学发展史。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急重症护理学的概念和范畴一、概念二、研究范畴 ★一 、 院外急救 二 、 院内急诊救护三 、危重病救护 四 、灾难救护五 、急救护理人才的培训和科研工作第二节 急重症护理学的发展简史第三节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一、 概念★二、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管理第四节 急救护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课后记板板书书设设计计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案教师姓名张英课程名称急重症护理学班级09高职护理1、3、6、7班授课日期2012年9月4日第1周授课顺序第2次章节名称第二章院前急救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院前急救的模式课堂目标知识目标:掌握院前急救概念原则能力目标:能够正确运用院外急救原则急救病人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伤护伤观念重点和难点重点:院前急救概念原则难点:院前急救原则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导入新课 5分第二章院前急救第一节概述一、概念 10分二、院前急救的特点 15分三、院前急救的任务 10分四、院前急救的原则 10分第二节院前急救的模式一、西方国家院外急救的组织体系 20分二、我国院外急救的组织体系 15分课堂小结 5分教学资源教材《急重症护理学》主编:谭进作业复习相关内容第二章 院前急救第一节 概述一、概念二、院前急救的特点三、院前急救的任务四、院前急救的原则第二节 院前急救的模式一、西方国家院外急救的组织体系二、我国院外急救的组织体系课 后 记教案附页板板书书设设计计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案教师姓名张英课程名称急重症护理学班级09高职护理1、3、6、7班授课日期2012年9月5日第1周授课顺序第3次章节名称第二章院前急救第三节院前急救护理第四节灾难现场救护课堂目标知识目标:掌握院外急救护理要点和伤情分类标记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正确的运送技术运送急救病人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伤护伤观念重点和难点重点:院外急救护理要点和伤情分类标记难点:急救病人的运送技术:运送方法颇多,且适合不同人群,比较繁杂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导入新课 5分第三节院前急救护理一、现场评估 20分二、急救护理措施 20分第四节灾难现场救护一、概述 5分二、常见灾害的特点与急救 20分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护 15分课堂小结 5分教学资源教材《急重症护理学》主编:谭进作业复习相关内容院前急救护理一、现场评估(一)环境评估(二)病情评估1. 初步评估2. 进一步评估二.急救护理措施(一)紧急呼救(二)检伤、分类和分流★(三)现场救护要点(四)转运与途中监护 ★第四节 灾难现场救护二、概述三、常见灾害的特点与急救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护课 后教案附页板板书书设设计计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案教师姓名张英课程名称急危重症护理学班级09高职护理1、3、6、7班授课日期2012年9月10日第2周授课顺序第4次章节名称第三章急诊科的管理与护理课堂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急诊护理工作的主要特点;掌握急诊护理工作流程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的进行预检分诊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稳定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急诊工作的要求重点难点重点:急诊科护理工作程序难点:急诊科护理工作程序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复习前课,导入新课 5分第一节急诊科的设置一、急诊科设置原则 10分二、急诊科的设置 10分三、急救绿色通道 10分第二节急诊护理工作流程一、接诊 5分二、分诊 5分三、急诊护理 5分四、转诊 5分第三节急诊科护理管理一、急诊科的护理人员要求 5分二、急诊科的护理管理制度 10分三、涉及法律问题的患者的处理 5分观看视频 10分课堂总结 5分教学资源教材《急危重症护理学》主编谭进作业请同学利用休息时间去医院看下急诊科的设置巩固所学知识。
《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相关知识,包括急救技术、护理操作、病情观察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急救技能和护理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在紧急情况下应对危重症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本次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急危重症护理的基本概念、常见急危重症的护理方法、急救技术、护理操作等方面的知识。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由于学生对于生命安全和健康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加强生命教育和价值观教育。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案例分析法:通过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急危重症护理的实际情况,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
3. 情境模拟法: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亲身实践急救技术和护理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 多媒体展示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形象生动地展示急危重症护理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环节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真实案例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出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授:介绍急危重症护理的基本概念、常见急危重症的护理方法、急救技术、护理操作等方面的知识。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急危重症护理中常见的难点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4. 情境模拟:组织学生进行情境模拟,亲身实践急救技术和护理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5. 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评价,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1. 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教学,学生是否掌握了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相关知识,是否提高了急救技能和护理操作能力,是否树立了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2. 不足之处:本次教学中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等,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
《急危重症护理学》计划教案教案标题: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目标:1.了解急危重症的定义、分类和常见疾病。
2.熟悉急危重症患者的评估和监护技术。
3.掌握急危重症护理的基本操作和护理技巧。
4.培养学生的护理团队合作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教学内容:1.急危重症的定义和分类。
2.常见的急危重症疾病,如心肌梗死、脑卒中、外伤等。
3.急危重症患者的评估和监护技术,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动脉导管插管、中心静脉导管插管等。
4.急危重症护理的基本操作,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机操作等。
5.急危重症护理的护理技巧,如药物计量、输入输出监测等。
6.护理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和急危重症患者的应急处理能力的提高。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介绍急危重症的定义、分类和常见疾病。
2.示范法:通过模拟患者情况,演示急危重症患者的评估和监护技术的操作。
3.实践法:让学生参与到实际护理操作中,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4.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和分享在护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导入:介绍急危重症的定义和分类,引发学生对急危重症护理的兴趣。
2.讲授:详细介绍常见的急危重症疾病,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包括其病理生理过程和护理要点。
3.示范:通过视频或幻灯片演示监护技术的操作流程和要点。
4.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布置学生课后阅读相关文献。
第二课时:1.复习:学生回答第一课时课后阅读的问题,巩固和复习所学内容。
2.讲授:介绍急危重症患者的评估技术,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动脉导管插管等操作流程和要点。
3.讨论:学生小组讨论,分享实际护理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4.练习:学生分组进行评估技术的模拟操作,互相观摩和点评。
5.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布置学生课后任务。
第三课时:1.复习:学生回答第二课时课后任务的问题,巩固和复习所学内容。
2.讲授:详细介绍急危重症护理的基本操作,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技术操作要点。
急危重症护理学教案急危重症护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技能。
2、学生能够运用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知识,对急危重症病人进行有效的护理。
3、学生能够了解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最新发展,并能够根据病人情况,选择合适的护理方法。
二、教学内容1、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技能。
2、急危重症病人的评估、诊断和护理方法。
3、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最新发展。
三、教学策略1、采用讲解、演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全面了解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知识和技能。
2、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入理解急危重症病人的评估、诊断和护理方法。
3、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最新发展,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
四、教学材料1、教材:《急危重症护理学》。
2、课件: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最新发展。
3、教具:演示用具、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介绍急危重症护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2、讲解基本概念:通过讲解、演示等方法,使学生理解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基本概念。
3、讲解评估、诊断和护理方法:通过讲解、演示等方法,使学生理解急危重症病人的评估、诊断和护理方法。
4、小组讨论: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急危重症病人的评估、诊断和护理方法。
5、总结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最新发展: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最新发展,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
六、教学评价1、测试:通过课堂测试,检查学生对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2、小组讨论:对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急危重症病人的评估、诊断和护理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急危重症护理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教学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
2、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3、对教学策略和教学活动进行评估,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最新急危重症护理学教案急危重症护理是护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应对急性和危重疾病的高级护理技术。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急危重症护理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和拓展。
本教案旨在介绍最新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提高护理人员在急危重症护理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一、教学目标:1.了解最新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
2.掌握最新急危重症护理的评估方法和操作技能。
3.熟悉最新急危重症护理中的常见护理问题和处理方法。
4.提升护理人员处理急危重症护理的能力和水平。
二、教学内容:1.急危重症护理的概念和分类。
2.最新急危重症护理的评估方法和指标。
3.最新急危重症护理的操作技能和护理措施。
4.最新急危重症护理中的常见护理问题和处理方法。
5.最新急危重症护理的团队合作和协调。
三、教学手段:1.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最新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2.临床演示:通过护理人员模拟临床操作,展示最新急危重症护理的操作技能。
3.病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病例,讨论最新急危重症护理的评估和处理方法。
4.小组讨论:组织学员进行小组讨论,分享经验和疑难问题,促进互相学习和交流。
四、教学流程:1.概念和分类的讲解:介绍急危重症护理的概念、分类和相关特点。
2.评估方法和指标的讲解:详细介绍最新急危重症护理的评估方法和指标。
3.操作技能和护理措施的演示:通过实操演示,展示最新急危重症护理的操作技能和护理措施。
4.护理问题和处理方法的分析:结合真实病例,分析最新急危重症护理中的常见问题和处理方法。
5.团队合作和协调的讲解:介绍最新急危重症护理中的团队合作和协调,强调护理团队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知识测试:通过小测验,检测学员对最新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技能演示评估:通过实操演示,评估学员对最新急危重症护理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
3.病例分析讨论:通过学员的病例分析和讨论,评估学员在最新急危重症护理中的问题分析和处理能力。
成都大学教案
学院(部):医护学院系(教研室):外科教研室
授课教师:李夏卉职称:助教
注:此页针对课程整体内容进行填写
成都大学教案
注:此页针对具体授课内容填写
成都大学教案
注:此页针对具体授课内容填写
成都大学教案
注:此页针对具体授课内容填写
成都大学教案
成都大学教案
总学时第11、12 学时
成都大学教案
成都大学教案
成都大学教案
自学
注:此页针对具体授课内容填写
成都大学教案
注:此页针对具体授课内容填写
成都大学教案
成都大学教案
成都大学教案
自学。
《急危重症护理》教学教案章节一:急危重症护理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急危重症护理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掌握急危重症患者的特点和护理原则。
3. 了解急危重症护理的流程和团队合作。
教学内容:1. 急危重症护理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急危重症患者的特点和护理原则。
3. 急危重症护理的流程和团队合作。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急危重症护理的定义和重要性,急危重症患者的特点和护理原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急危重症护理的案例,讨论护理流程和团队合作。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急危重症护理的定义和重要性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急危重症护理流程和团队合作的掌握。
章节二:急救技能教学目标:1. 掌握急救技能的基本操作。
2. 学会判断和处理紧急情况。
3. 熟悉急救设备的应用。
教学内容:1. 急救技能的基本操作,如心肺复苏、止血、搬运等。
2. 判断和处理紧急情况的方法和原则。
3. 急救设备的应用,如自动体外除颤器、呼吸机等。
教学方法:1. 演示法:演示急救技能的基本操作和急救设备的应用。
2. 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练习急救技能,教师指导并及时纠正错误。
教学评估:1. 操作考核:评估学生对急救技能的掌握程度。
2. 模拟紧急情况:检查学生判断和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
章节三:循环系统急症护理教学目标:1. 了解循环系统急症的特点和护理原则。
2. 掌握循环系统急症的诊断和治疗。
3. 学会处理循环系统急症患者的紧急情况。
教学内容:1. 循环系统急症的特点和护理原则。
2. 循环系统急症的诊断和治疗,如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
3. 处理循环系统急症患者的紧急情况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循环系统急症的特点和护理原则,循环系统急症的诊断和治疗。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循环系统急症护理的案例,讨论处理紧急情况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循环系统急症的特点和护理原则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循环系统急症诊断和治疗的掌握。
急危重症护理学知识点总结以及教案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护理学科,主要研究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管理。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知识点涵盖了急危重症的病情评估、呼吸支持、心脏监护、神经监护、消化系统护理、肾脏护理等方面。
下面是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知识点总结以及教案。
一、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知识点总结:1.病情评估:(1)生命体征监测:包括呼吸频率、心率、体温和血压的监测,及时发现异常和变化。
(2)神经系统评估:包括意识水平、瞳孔反应、肌力等方面的评估,判断患者是否有神经系统损伤。
(3)肺部评估:包括呼吸音、呼吸困难程度、气道管理等方面的评估。
(4)心脏评估:包括心率、心律、心音的评估,及时发现心脏问题。
2.呼吸支持:(1)氧气给予:根据患者的氧饱和度和呼吸状态决定给氧方式和浓度。
(2)呼吸机辅助通气:根据患者的呼吸状态和氧饱和度决定是否需要机械通气。
(3)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对呼吸道阻塞严重患者进行气道管理。
3.心脏监护:(1)心电图监测:监测心电图变化,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和缺血。
(2)血钾监测:监测血钾水平,及时发现高钾或低钾情况。
4.神经监护:(1)瞳孔监测:监测瞳孔大小和光反应,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等情况。
(2)神经系统评估:评估患者的意识水平、肌力、反射等,判断神经系统功能。
5.消化系统护理:(1)肠内营养:对于不能口服的患者,给予肠内营养以维持营养平衡。
(2)胃肠减压:对于胃肠道积气或肠梗阻的患者,进行胃肠减压以缓解症状。
6.肾脏护理:(1)尿量监测:监测患者尿液输出情况,及时发现尿量减少或增多的情况。
(2)肾功能监测:监测血尿素氮和肌酐水平,判断肾功能是否正常。
二、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体系。
2.掌握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评估方法和护理技术。
3.能够正确使用常见的急危重症护理设备和药物。
教学内容:1.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述:(1)定义和范围(2)重要性和应用领域2.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评估方法:(1)生命体征监测:呼吸频率、心率、体温和血压的监测方法和意义。
急危重症护理学教案教案标题: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目标:1.掌握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了解常见的急危重症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3.掌握急危重症护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4.培养学生对急危重症患者护理的能力和责任感。
5.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急危重症护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a.急危重症护理的概念和历史发展b.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c.急危重症护理学的专科特点2.常见急危重症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a.心脏急危重症: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b.呼吸系统急危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支气管哮喘、肺栓塞等c.中枢神经系统急危重症:脑卒中、颅脑损伤、癫痫等d.多器官功能衰竭:脓毒症、休克等3.急危重症护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a.急危重症护理的目标和任务b.生命体征监测与评估c.重症患者的气道管理与机械通气d.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支持e.营养支持和内外科护理措施f.急危重症护理中的感染预防与抗生素应用g.急危重症患者的疼痛管理与精神护理教学方法:1.授课讲解: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急危重症护理的重要性和应用。
2.案例分析:以常见急危重症疾病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并设计相应的护理措施。
3.临床实习:安排学生到临床科室进行实习,与临床护士一起参与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工作,提高护理实践能力。
4.讨论研究:开展小组讨论或研究项目,让学生深入了解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前沿知识和研究进展。
教学评估:1.课堂提问:通过提问学生对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进行回答,检查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
2.案例分析报告:要求学生撰写指定的急危重症疾病的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疾病护理的理解和护理措施的设计能力。
3.实习评估:通过导师或临床辅导员的评估,考察学生在临床实习中的表现和护理技能。
教学参考资料:1.《急危重症护理学》(第4版),陈建平,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年。
大学急重症护理教案大学急重症护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急重症患者的情况评估和护理方法;2. 学习各种急重症病情的特点及其护理处理;3. 掌握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如ECG监测仪器、呼吸机等;4. 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和应急处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急重症患者的病情评估(1)对生命体征的监测,包括心率、呼吸、血压、体温等;(2)对意识、瞳孔等神经系统的评估;(3)对肺部、心脏、肝肾等各系统的评估。
2. 急性心肌梗塞急诊护理(1)了解心肌梗塞的病情特点;(2)掌握ECG检查方法,了解心肌梗塞的ECG诊断;(3)掌握紧急抢救措施,如立即行溶栓治疗、给予血管扩张剂等;(4)掌握后续护理方法,包括心理疏导、药物治疗、预防二次发作等。
3. 呼吸衰竭的急救处理(1)了解呼吸衰竭的病情特点,掌握诊断方法;(2)掌握呼吸机使用,进行呼吸支持;(3)掌握氧疗的相关操作;(4)掌握支护疗法,如镇静、咳痰、胸部物理治疗等。
4. 中枢神经系统突发病的急救处理(1)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突发病的病情特点,如脑出血、脑梗死等;(2)掌握紧急抢救措施,如给予神经保护剂、降压降脑压等;(3)掌握后续护理方法,包括对神经系统的护理、预防并发症等。
5. 严重感染的急救处理(1)了解严重感染的病情特点;(2)掌握抗感染治疗,如采用抗生素等药物;(3)掌握血流动力学支持的相关方法,如液体复苏、利尿、补充电解质等;(4)掌握对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6. 休克的紧急抢救处理(1)了解休克的病情特点,掌握诊断方法;(2)掌握血流动力学支持的相关方法,如液体复苏、心脏支持药、利尿、补充电解质等;(3)掌握休克抢救的时间节点及疏导患者家属等方法。
三、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模拟操作、小组讨论、多媒体课件讲解等。
四、评价方法:学生出勤、参与课堂讨论、模拟操作评分、结合本学期学习成果设计策略、教案设计等。
五、教学资源:ECG监测仪器、呼吸机、模拟人体模型等。
1. 使学生掌握急危重症学的基本概念、特点及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急救意识和急救技能。
3. 增强学生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能力,提高救治成功率。
教学对象:护理专业学生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一、第一课时1. 知识点讲解(1)急危重症学的概念、特点及重要性(2)急危重症患者的分类与评估(3)常见急危重症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2.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学生听讲、记录(2)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二、第二课时1. 技能培训(1)心肺复苏(CPR)(2)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3)创伤急救基本技能2.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示范,学生模仿(2)练习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练习一、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急危重症学的基本概念,强调其在临床护理中的重要性。
2. 讲解知识点:讲解急危重症学的概念、特点及重要性,急危重症患者的分类与评估,常见急危重症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3.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能力。
二、第二课时1. 技能培训(1)心肺复苏(CPR):讲解CPR的步骤、注意事项,并示范操作。
(2)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讲解AED的使用方法,并示范操作。
(3)创伤急救基本技能:讲解创伤急救的基本原则和技能,如止血、包扎、固定等。
2. 学生实际操作练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CPR、AED使用和创伤急救基本技能的操作练习。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如提问、讨论等。
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提问、案例分析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技能操作水平:通过实际操作练习,评估学生的急救技能水平。
教学总结: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技能培训,使学生掌握了急危重症学的基本知识和急救技能,提高了学生的急救意识和护理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教学效果。
急危重症护理教案第一部分绪论第一节概述(2学时)一、教学目标及要求熟悉:急救护理学研究范畴。
掌握:1.现场急救的原则;2.院前急救的概念;3.急症医疗体系的主要参与人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现场急救的原则,急症医疗体系的主要参与人员。
(二)教学难点: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急救组织,急诊医疗体系管理。
三、主要教学内容(一)主要内容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于发展、研究范畴、学科特点与要求(二)主要内容定义:是以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病人健康,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范畴:院前急救、急诊科救护、危重病救护、灾难救护、战地救护、中毒救护、急危重症护理教学、管理和科研。
(三)实践教学内容本章节无四、考核知识、技能点本章节课后思考题第二节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一、教学目标及要求:熟悉:急救护理学研究范畴。
掌握:1.现场急救的原则;2.院前急救的概念;3.急症医疗体系的主要参与人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现场急救的原则,急症医疗体系的主要参与人员。
(二)教学难点: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急救组织,急诊医疗体系管理。
三、主要教学内容(一)主要内容1.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ICU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
2.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管理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管理:建立灵敏的通讯网络;改善院前急救的运输工具;加强急救专业人员培训;普及社会急救;完善卫生法律法规组建布局合理的急救网络和合理的组织体系:扩大社会急救队伍和急救站;科学管理急诊科工作;对突发性的重大事故组织及时抢救;战地救护(二)实践教学内容本章节无四、考核知识、技能点本章节课后思考题第二部分院前急救第一节概述(2学时)一、教学目标及要求了解:急救指挥系统与网络化管理。
《急危重症护理》教学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急危重症护理的定义、范围和重要性。
掌握急危重症护理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1.2 教学目标理解急危重症护理的概念和特点。
掌握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流程和注意事项。
1.3 教学方法讲授:介绍急危重症护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讨论急危重症护理的应对策略。
1.4 教学内容急危重症护理的定义和范围。
急危重症护理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流程和注意事项。
1.5 作业与评估课堂参与: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性和理解能力。
第二章:急救护理2.1 教学目标掌握急救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熟悉急救护理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2.2 教学方法讲授:介绍急救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技能培训:进行急救护理的实践操作培训。
2.3 教学内容急救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急救护理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2.4 作业与评估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急救护理的知识和技能。
技能考核: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3.1 教学目标掌握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知识和技能。
熟悉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流程和注意事项。
3.2 教学方法讲授:介绍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知识和技能。
案例分析:分析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案例,讨论护理策略。
3.3 教学内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知识和技能。
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流程和注意事项。
3.4 作业与评估课堂参与: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性和理解能力。
第四章:急性循环衰竭患者的护理4.1 教学目标掌握急性循环衰竭患者的护理知识和技能。
熟悉急性循环衰竭患者的护理流程和注意事项。
4.2 教学方法讲授:介绍急性循环衰竭患者的护理知识和技能。
案例分析:分析急性循环衰竭患者的案例,讨论护理策略。
4.3 教学内容急性循环衰竭患者的护理知识和技能。
急性循环衰竭患者的护理流程和注意事项。
4.4 作业与评估课堂参与: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性和理解能力。
第五章:急性中毒患者的护理5.1 教学目标掌握急性中毒患者的护理知识和技能。
急危重症护理学教案【篇一:09急重症护理学教案】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案12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案34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案5【篇二: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设计】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设计文案【篇三:《危急重症护理学》教学大纲】《危急重症护理学》教学大纲《急危重症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学习《急危重症护理学》有助于学生适应现代护理发展的需要,建立整体护理观念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强化学生急诊、急救意识,掌握急诊知识和急救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基础护理知识以及各专科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
通过学习目的使学生系统掌握急救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常用急救护理技术及各种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的急救护理知识,熟悉急救护理的工作范围与特点,为今后从事和发展急救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护理学专业学生使用,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大纲,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后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是章节中的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相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并采用演示、讨论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1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14学时,实验0学时。
四教材:《急危重症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周秀华,2版,2008年4月第2版。
Ⅱ正文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通过同学们的学习使之初步形成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框架,领会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内涵,掌握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范畴,熟悉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构成,了解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急危重症护理学知识点总结以及教案第一章:绪论1.1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定义和发展1.2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重要性和任务1.3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专业组织和认证1.4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基本原则和目标第二章:急危重症患者的评估与监测2.1 患者的初步评估和评估2.2 监测方法和设备的使用2.3 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和解读2.4 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观察和报警处理第三章: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技术3.1 气道管理和呼吸支持技术3.2 循环支持和血管通道建立3.3 急性疼痛管理和疼痛评估3.4 患者的营养支持和代谢管理第四章:急危重症患者的常见疾病护理4.1 心跳呼吸骤停和紧急复苏4.2 急性呼吸衰竭和呼吸支持4.3 急性心脏骤停和心脏急救4.4 严重创伤和创伤护理第五章:急危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社会支持5.1 急危重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需求5.2 心理护理技巧和沟通方法5.3 患者家属的支持和护理5.4 急危重症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第六章:急危重症患者的药物治疗6.1 急危重症患者药物治疗的特殊性6.2 常用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护理要点6.3 药物治疗监测和不良反应的处理6.4 药物过敏和紧急药物过敏反应的护理第七章:感染控制与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7.1 急危重症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预防策略7.2 常见感染病的护理和治疗要点7.3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监控7.4 感染控制措施在急危重症护理中的应用第八章:急危重症护理的质量管理8.1 急危重症护理质量的重要性8.2 护理质量指标和评价体系8.3 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和步骤8.4 患者安全和护理风险管理第九章:急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和代谢管理9.1 急危重症患者营养评估和营养需求9.2 营养支持和代谢管理的护理措施9.3 营养支持和代谢管理的并发症护理9.4 营养支持和代谢管理的监测和调整第十章:急危重症护理的持续专业发展和教育10.1 持续专业发展的意义和目标10.2 继续教育和学术研究的资源和方法10.3 临床教学和模拟培训的应用10.4 急危重症护理领域的最新发展和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急危重症患者的评估与监测难点解析:准确、迅速地评估患者的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生命危险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