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共133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12.40 MB
- 文档页数:133
对现代西方哲学的简介 理学院张兵 1091110202在活生生的希望和恐惧面前,不确定充满痛苦,但是如果我们不愿依赖安慰人心的神话故事生活,那么就必须忍受······告诉人们离开确定性如何生活,又不因怀疑而寸步难行,在我们的时代可能是哲学为那些研究它的人可做的主要贡献了.——波特兰·罗素现代西方哲学泛指十九世纪中期以来在西方各国产生和流传的非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哲学的传统在黑格尔哲学中达到顶峰,黑格尔建立了历史上最庞大,最全面的体系,但这一庞大体系在黑格尔去世之后不久便崩溃了,这也标志者西方传统哲学的终结,从此西方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现代哲学阶段.现代西方哲学思潮按其本质特征可分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按阶段则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是两大思潮的形成阶段,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是两大思潮对立发展的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两大思潮则开始出现合流的趋势。
两大对立思潮的形成科学主义思潮最早产生于近代西方哲学中的经验主义,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经历了从培根,霍布斯的唯物主义转向贝克莱的主观经验主义,有转化为休谟的不可知论的演进过程.现代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就是休谟不可知论的直接继承和发展.早期的科学主义思潮包括实证主义,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在论以及批判实在论。
实证主义就广义而言,即对于任何种类的哲学体系,只要求知于经验材料,拒绝排斥先验或形而上学的思辩,都可称为实证主义.狭义而言,则是指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哲学,认为对现实之认识只有靠特定科学及对寻常事物的观察才能获得.其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实证主义的目的是希望建立知识的客观性。
亦名经验批评主义,本质上是一个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流派。
19世马赫主义,“”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产生并流行于德国,奥地利以及其他国家的唯心主义哲学流派。
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西方哲学思潮中的人本观念,实用观念和多元观念已经对我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正确认识这些观念及其对我国的影响,肯定其中包含合理因素及其产生的积极作用,批判其中包含的错误观点并清除其消极影响,这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尤其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现代西方哲学思潮是在全面反对以往一切哲学理论中而竖起自己的思想旗帜的,这一思潮一般分为两大哲学思潮即人本主义思潮和科学主义思潮,两大哲学思潮主旨方面体现了时代的一种进步.无论是科学主义还是人本主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特征:那就是反对理性主义.反对理性主义、倡导实证主义和极力推崇唯意志论、"超人"哲学等,无疑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但不足也是非常明显的.首先,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社会背景下反对所有理性主义有其合理的一面,但逻辑上自己首先就陷入一种悖论之中.其次,理性的优于非理性是人类的一大进步,如果抛开片面地强调理性的极端作用这一错误观点的话,这种理解应该说是科学的,但西方现代哲学思潮中全面贬抑理性的观点无疑忽视了对于理性的正确理解.最后,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中有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分.现代西方哲学是19世纪中期以来流行于西方社会的各种哲学派系的一个总称。
他们思想各异,流派纷呈。
从思想倾向上来看,可分为两股思潮:一个是人本主义思潮,另一个是科学主义思潮。
实证主义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孔德,他认为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根据,以可以观察和实验的事实及知识为内容,摒弃神学和思辨形而上学所研究的那些所谓绝对的、终极的,然而却无法证明的抽象本质,也就是用实证的知识来代替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思辩概念。
他宣称实证哲学及一切实证科学的任务,就是要“精确的发现”自然规律。
这在一定程度上承认自然规律的存在,承认人的思想必须服从外部世界的规律,具有合理因素,甚至与唯物主义相近。
但是,孔德的自然规律不是指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内部规律性、必然性、本质,而是指现象之间的外部联系。
浅析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道德,是苏格拉底哲学的精髓。
他把研究道德看作是哲学的主要任务,从崇尚自然转向追问人生幸福,建立了伦理学,开启了哲学思想上的“苏格拉底转向”。
“ 苏格拉底第一次将哲学从天空召唤下来,使它立足于城邦,并将它引入家庭之中,促使它研究生活、伦理、善和恶。
”[1]“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关于理性的人的品质的论述,也是关于道德伦理的论述。
它大致具有三重意思: 首先,苏格拉底认为人贵在“自知”,且要困而学,因此,对智慧,对理性知识的追求是人必须具有的美德。
第二,苏格拉底认为,从道德伦理本身来说,“无人故意为恶”,人们之所以恶是因为不具备“善”的知识,而具有了道德知识的人必定会选择“善”的行为,也即是说,有理性知识的人必定会是道德的,有道德的“知”就必然会导致道德的“行”。
第三,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就是美德”,是要求人们对道德的理性把握,更具有践行美德的智慧,这里的理性已不仅是道德知识。
[2]苏格拉底不仅向人们传播善与美德,而且对美德身体力行,严格恪守他所传教的美德。
成为古希腊智慧、勇敢、自制、公正等美德的化身。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就是美德”,而不道德便是无知的同义词。
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永恒的、普遍的、绝对不变的概念的知识。
美德即关于善的概念的认知。
美德一词,希腊文为 arete,其含义相当广泛,它不仅指人的优秀品质,也指任何事物的优点、长处和美好的本性。
苏格拉底将人在生活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所有的优良的品格诸如智慧、勇敢、自制、正义等都称为人的 arete。
[3]柏拉图在他的《斐德罗篇》中引述了苏格拉底的话语:“我认为‘智慧’这个太大了,它只适合于神,但是‘爱智’这个词倒适合于人。
”苏格拉底还认为,“爱智”是人的自然倾向。
由此可以看出,它肯定了对智慧的追求无疑是人的本性。
苏格拉底承认并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是无知的,所以要不断地学习知识,“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追求真知,追求真理,在追求真知的基础上要努力成为一个美德的人,在追求并努力实现美德的过程中达到“至善的人生境界”。
非理性主义转向一、叔本华:悲观哲学1.人无法逃避死亡,人生最大的恐惧就是面对死亡的忧虑。
2.痛苦的根源在于人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是无意识的,是一种盲目的、不可遏止的欲望和冲动,而人的主观认识形式和现象界的种种规律并不能勇于把我意志。
3.欲望具有短暂性,不满足时产生痛苦,暂时满足又会产生新的欲望,欲望完全满足就会产生无聊和空虚,比欲望的不到满足更痛苦。
人生就是在欲望和实现欲望之间循环往复,人生有如钟摆,摆动与痛苦和无聊之间。
4.叔本华认为佛说的涅槃境界可以解除痛苦,永恒的解脱就是彻底的否定生命意志。
无欲是人生的最后目的。
彻底地禁欲,甚至可以断绝生命之源,不惜绝食而死。
5.叔本华哲学开启了非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先河。
叔本华对理性主义的批判,对人生问题的关注,对生命意志的倡导标志着一个新的哲学时代的开始。
二、尼采:酒神精神1.酒神精神是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出的重要思想。
2.个体生命稍纵即逝,但是隐藏在个体生命背后的生命本体,即生命意志是不断再生的。
个体生命必然包含着痛苦和毁灭,但要肯定生命,就必须肯定生命所包含的痛苦和毁灭。
酒神精神要求个人站在生生不息的生命本体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个体生命,肯定生命的全体。
3.酒神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宣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
4.酒神精神是在肯定人生悲剧性的前提下,提出如何肯定人生的问题。
旨在确定一种对待人生悲剧的积极立场。
三、尼采:超人哲学1.在传统价值全面崩溃的时代,如何重新确立生活的意义,尼采提出超人哲学,来挽救人类自身可悲的退化。
2.超人是关于人的进化,人的健全发展的理想象征,超人是充实丰富伟大而完全的人,是人类进一步发展的希望。
3.超人与末人相反,有着强烈的创造欲望与能力和健全的生命本能,旺盛的强力意志,充沛的酒神精神。
超人是人类能够且必须创造的最高价值的人格代表。
4.超人哲学用意是给人的生存提供一个目标,一种意义。
但是由于脱离人的社会历史进程来考察人性,因而不能为人性的自我超越提供一个现实的方向。
1“世界是我的表象”的真实内涵是什么?世界并非自在之物,它作为表象而存在,世界就是它对我们表象的那个样子。
世界只是相对于一个进行“表象者”的关系来说的世界,这个进行“表象者”就是人自己。
这句话并不是说世界是由我创造的,也不是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而只是说它对我们呈现,为我们所表象,世界就是它对我们表象的那个样子。
他认为一直是世界的物自体,是世界的本质,现象界的万事万物都只是意志的不同表现。
他说一切客体都是现象,唯有意志是自在之物,但他认为人的主观认识形式与现象界的种种规律并不能用于把握意志。
这种意志又称为生存意志,它是无意识的,是一种盲目的不可遏制的欲求和冲动,其基本特点就是求生存,意志与表象完全不同,表象只是意志外在现象的表现,是其客观化。
人的真正本质是意志,整个世界的本质也是意志。
意志高于理性。
在理性与意志的关系中,理性不过是意志雇佣的向导,理性是满足意志的手段,意志才是认识的基础和动力。
能解开世界之谜的只能是意志。
在叔本华看来一直是物自体,是内在内容,是世界的本质。
生命、可见的世界、现象只是意志的反映。
2如何理解叔本华的生存意志。
他认为一直是世界的物自体,是世界的本质,现象界的万事万物都只是意志的不同表现。
他说一切客体都是现象,唯有意志是自在之物,但他认为人的主观认识形式与现象界的种种规律并不能用于把握意志。
这种意志又称为生存意志,它是无意识的,是一种盲目的不可遏制的欲求和冲动,其基本特点就是求生存,意志与表象完全不同,表象只是意志外在现象的表现,是其客观化。
人的真正本质是意志,整个世界的本质也是意志。
意志高于理性。
在理性与意志的关系中,理性不过是意志雇佣的向导,理性是满足意志的手段,意志才是认识的基础和动力。
整个事件的本质是意志,世界的一切都是意志冲动的表现,都是意志的客体化。
意志的客体化最低一级表现为最普遍的自然力,较高一级表现为生命,客体化的最高等级是人。
能解开世界之谜的只能是意志。
在叔本华看来一直是物自体,是内在内容,是世界的本质。
1.试比较中西文化中的宗教精神。
宗教精神西方的理论,中国人没有一个本质上的神,这是儒家思想代表的皇权所决定了的,中国历来是皇权大于神权,不象西方中世纪就出现神权大于王权的,所以你所谓的宗教精神中国就不曾发生过。
只有每一个教的教理,教义。
东方的宗教,比如佛教和中国的道教,这类宗教带有典型的东方特色,因为东方人喜欢求人办事先送礼,所以佛道教的寺院香火比较旺盛,求神保佑的信众都购买大量的香烛元宝以及各类贡品,先上贡,然后磕头拜神,进而提要求。
西方的宗教没有送礼一说,一般就是像西方的交往一样,去了先认错,然后请求谅解,再提出庇佑。
西方人信宗教那是心的归依,而中国人总要的点实际的好处,不管是物质或精神方面的,也可以说中国人根本不信神。
西方宗教中的神是由超人类的终极之神所赋予,其宗教的原始动力是“罪感“,故而其人神关系是单向的皈依,其宗教态度是膜拜,其价值张力是远离世俗;中国宗教中的神则是由现实中的杰出人物经过修炼而成的,其宗教的原始动力是“畏感“,故而其人神关系是双向的交换,其宗教态度是恭敬,其价值张力是固着世俗。
文中还以此解释了中西宗教中其他一些方面(如对异教的态度、宗教的地位、屋顶选型以及不朽观等)的不同。
摘要中国宗教和西方基督教的基本精神有很大的不同。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中国宗教以人为中心, 强调依靠人自身的努力得到解脱; 基督教以神为中心, 强调神对人的拯救, 把人的活动视为神的意志的体现, 以荣耀神为人生的使命。
第二, 在对人生的关注上, 中国宗教追求现世苦难的解脱和现世幸福的获得, 注重实际; 基督教追求彼岸的幸福, 强调对于现世苦难的忍受、顺从。
第三, 中国宗教具有一种宽容精神; 基督教则具有强烈的独断性、排他性。
2.为什么当代西方会出现“基督教复兴”。
一在转型时期,基督教为信仰者提供终极关怀模式基督教有作为宗教和作为文化的两个层面,宗教是基督教的本质层面,也是她的真正魅力所在。
基督教作为宗教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的模式,她针对的是普遍的人性,因此她是没有国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