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T第一讲教学教材
- 格式:ppt
- 大小:2.81 MB
- 文档页数:50
心理辅导课说课稿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承受了越来越多的压力。
因此,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当代社会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
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管理情绪、缓解焦虑并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本节课将介绍一种以认知行为治疗为基础的心理辅导方法。
一、认知行为治疗简介认知行为治疗(CBT)是目前应用最广泛且经验证效果显著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
它主要关注个体对事件的看法和思维方式,并试图通过改变负性或不合理的思维模式来达到改善情绪和行为的目标。
1. CBT原理及过程CBT基于以下两个核心原则:认知决定情感与行为,改变认知可以改变情感与行为。
CBT通常分为四个阶段:- 评估阶段:收集相关信息,包括患者的问题、目标和当前状况。
- 目标设定阶段:与患者明确具体可量化的治疗目标。
- 治疗阶段:通过认知重构、行为实验和技能训练等方式,帮助患者改变负性思维并应对问题。
- 结束阶段:评估治疗效果,总结治疗过程并提供未来的建议。
2. CBT适用范围CBT可以广泛应用于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情绪与心理疾病的治疗中。
此外,它也被应用在日常生活压力管理和个人成长领域。
二、心理辅导课设计方案本节课旨在向学生介绍CBT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以下是具体的授课安排:1. 简要介绍CBT的定义与基本原理(5分钟)在这一部分,我会向学生解释什么是认知行为治疗以及它的基本原理。
我将强调思维决定情绪和行为,并解释改变思维方式对我们的情感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2. 示范案例引入(10分钟)通过一个简单而具有代表性的示范案例,讲解CBT方法如何应用于实际情景中。
学生可以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更好地理解CBT的核心概念。
3. 小组讨论与活动(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交流并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情绪问题。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来介绍,并针对该问题提出可行的CBT治疗方案。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将能够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并培养彼此之间的合作和沟通技巧。
认知行为治疗基本技术示范教程你有没有过那种,明明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但就是做不出来的困境?比如,明明知道吃快餐对身体不好,但每次肚子饿了就忍不住去排队;或者有时候明明知道自己很累了,但就是怎么也停不下来,一直在忙碌。
这种情况就是咱们的思维和行为出了点问题,可能根本不是缺乏自制力,而是我们脑袋里的那套“自动驾驶”模式搞错了方向。
认知行为治疗(CBT)就能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改变不太合适的思维方式,进而改善行为。
你看,不难吧!咱们平时很多反应是下意识的,觉得“哎呀,累了,吃个零食”,脑袋里其实没经过什么深思熟虑。
这个时候,我们的大脑就像是开启了自动驾驶,直接按照老习惯走了。
认知行为治疗就是要让你从“自动驾驶”中醒过来,学会“手动操作”,让自己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背后的根源,做出更合理的选择。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让你成为自己生活的“司机”?没错,就是这么简单。
首先啊,认知行为治疗会教我们去观察自己的思维。
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是“黑白”的,要么就是一切都很完美,要么就觉得一切都完蛋了。
比如,今天工作不顺心,你就会想:“完了,我怎么这么没用啊?”这就是典型的“灾难化思维”。
CBT会帮你识别这种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告诉你其实并不需要把事情看得那么极端,换个角度看,你会发现问题根本没那么严重。
就像可能你只是在想“我一定做不好”,其实你完全可以做得很好。
认知行为治疗教你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不再用极端的眼光去评判自己和周围的事情。
认知行为治疗还特别强调行动的重要性。
你以为认知治疗就只是坐在沙发上思考吗?错!它其实是非常行动导向的。
如果你只停留在“想一想”阶段,那就永远只能在脑袋里打转。
CBT要求你把自己从想法变成行动,把那些负面的思维转化成实际的行为,才能让你真的改变。
比如,如果你总觉得自己不够自信,认知行为治疗的一个方法就是让你去做一些小的挑战,比如主动跟陌生人打个招呼,或者去参加一个自己有点怕的社交活动。
CBT (case-based teaching)教学模式在《预防医学》公共课中的应用[摘要] 预防医学是医学生的基础必修课,但针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公共课知识点多、课时短,单纯传授法教学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难达到教学目的要求。
Case-based teaching(CBT)教学模式通过对精选案例的分析讨论,将“单纯传授”变为“引导学习”,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CBT 预防医学教学方法CBT教学模式,又称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1]。
1. 预防医学公共课教学采用CBT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1.1 预防医学公共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预防医学是当代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群中疾病发生、发展和预防的科学。
当代医学的目的是增进健康,而不仅是诊治疾病。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医学科学的进步、医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主动要求了解改善环境、预防疾病、保持营养平衡、改变不良行为生活方式的方法。
人们与医护工作者的接触机会多于其他卫生工作者,故医护工作者应成为传播相关知识的主渠道。
这就要求这些来源于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医学生也能树立预防为主和三级预防的新概念,建立群体观念、环境观念及为预防战略服务的思想。
因此,在医学教学中,预防医学是各专业医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必修课。
预防医学公共课主要是针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设置的,主要涉及临床、护理、口腔、心理、药学等专业。
在这些专业学生当中,绝大多数学生还存在着“轻预防”的观念,学习效果不佳,学习这门课程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这严重影响着将来的临床预防服务,更不能满足现代人对临床服务的需求[2]。
这种学习现况与教学方式也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