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10.1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97.50 KB
- 文档页数:5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10.1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来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十章第一节,主要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杠杆的概念和类型;2. 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 = F2L2;3. 学习如何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杠杆的概念和类型,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2. 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推导和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测力计、钩码等;2. 学具:笔记本、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杠杆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杠杆是如何平衡的?2. 讲解:介绍杠杆的概念和类型,解释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 = F2L2)。
3. 演示:使用测力计和钩码,现场演示杠杆的平衡条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
4.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自己动手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
5. 讲解:分析实验结果,进一步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6. 练习: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
六、板书设计1. 杠杆的概念和类型;2. 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 = F2L2;3. 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杠杆的两端分别挂着2N和3N的钩码,杠杆的长度分别为10cm和15cm,求杠杆的平衡点位置。
答案:杠杆的平衡点位置为7.5cm。
2. 题目:一个杠杆的两端分别挂着5N和10N的钩码,杠杆的长度分别为20cm和40cm,求杠杆的平衡条件。
答案:杠杆的平衡条件为F1L1 = F2L2。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杠杆的平衡条件,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注意杠杆的弯曲、摩擦等因素。
2. 拓展延伸: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在工程、生产中的应用,如剪刀、钳子等工具的原理。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10.1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方案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幼儿园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实践。
我认为,幼儿园教学应该以游戏为主,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想象力。
因此,在我的教学活动中,我总是尽可能地设计丰富多样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游戏化的教学思路,通过孩子们熟悉的游戏活动,引导他们探索杠杆的平衡条件。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力与力臂的乘积相等。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模型、 weights、尺子。
学具:记录表格、画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以一个简单的杠杆游戏开始,让孩子们观察并描述杠杆的平衡状态。
2. 探索:让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使用不同的力臂和力,观察杠杆的平衡状态,并记录实验结果。
4. 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孩子们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5. 拓展:引导孩子们思考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翘板、剪刀等。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次活动,我发现孩子们对杠杆的平衡条件有了基本的理解,但在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设计更多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拓展延伸:我会让孩子们在家中寻找杠杆的例子,并观察它们是如何实现平衡的。
同时,我还会引导孩子们思考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翘板、剪刀等,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的教学活动中,我认为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引入环节的游戏设计。
我选择了简单的杠杆游戏来引入课题,让孩子们观察并描述杠杆的平衡状态。
教案:八年级物理下学期《10.1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一、教学内容1. 杠杆的定义及其分类2. 杠杆的平衡状态3. 杠杆的平衡条件4. 力臂的概念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杠杆的定义及其分类,能够判断各种生活中的杠杆类型。
2. 使学生掌握杠杆的平衡状态,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判断杠杆是否平衡。
3. 引导学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理解力臂的概念,并能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力臂的判断。
2. 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和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测力计、绳子、钩码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如撬棍、剪刀、钳子等,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工作原理。
2. 知识讲解:介绍杠杆的定义、分类和平衡状态,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
5.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其他符合杠杆平衡条件的实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杠杆的平衡条件1. 定义:能在支点两侧绕着同一轴线转动的硬棒。
2. 分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
3. 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转动。
4. 平衡条件:F1 L1 = F2 L2F1:作用在杠杆左侧的力L1:作用在杠杆左侧的力的力臂F2:作用在杠杆右侧的力L2:作用在杠杆右侧的力的力臂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1)杠杆的平衡状态是指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
(√)(2)动力臂越长,杠杆越省力。
(×)(3)阻力臂越短,杠杆越费力。
(×)2. 选择题:(1)下列哪个选项是省力杠杆?(A. 撬棍 B. 剪刀 C. 钳子 D. 轮轴)答案:A3. 计算题:一根杠杆,左侧作用力为10N,力臂为2m,右侧作用力为15N,力臂为1m,求杠杆是否平衡?答案: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 L1 = F2 L2,代入数据得10N 2m = 15N 1m,计算得20N·m = 15N·m,因此杠杆不平衡。
第十章机械与人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杠杆及支点、动力臂、阻力臂等概念。
2.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3.会确认并画出力臂。
4.了解杠杆的一些运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杠杆的运用,进一步认识物理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运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力臂的概念及其画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阿基米德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杰出的科学家,他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你认为他能做到吗?二、教学步骤探究点1认识杠杆[思考]观察图10—1,有没有发现它们的特点?[提示]它们都有一根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思考]生活中与此类似,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物体有哪些?[提示]撬棒、跷跷板、钓鱼竿等。
[小结]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称为杠杆。
[思考]观察图10—2,用撬棒撬动物体,分析撬棒除受自身重力外,还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提示]手给撬棒一个动力,石头给撬棒一个阻力。
[思考]动力和阻力在作用效果上有什么特点?[提示]从力的作用效果角度分析,一个力使得杠杆朝顺时针方向转动,另一个力使得杠杆朝逆时针方向转动。
[小结]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做动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做阻力。
[注意]动力和阻力是相对的,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动力和阻力是杠杆受到的力,作用点在杠杆上。
[思考]什么叫做力臂?[小结]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叫做力臂。
动力的力臂叫做动力臂,阻力的力臂叫做阻力臂。
[思考]如何正确作出图10—2(a)中的力臂呢?[归纳提升]画力臂的一般步骤:①确定支点;②画出力的作用线(过F1、F2的直线,一般画为虚线);③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垂足在力的作用线上;④标出力臂。
[习题]如图所示,O是轻质杠杆的支点,l1是使杠杆保持水平平衡的动力F1的力臂,请你画出动力F1的示意图(要求保留作图痕迹)。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10.1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的第十章第一节,主要内容包括:1. 杠杆的定义及其分类;2. 杠杆的平衡状态;3. 杠杆的平衡条件;4. 力臂的概念及其画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杠杆的定义及其分类,掌握杠杆的平衡状态和力臂的概念。
2. 能够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难点:1. 杠杆的平衡状态的判断;2. 力臂的画法;3. 杠杆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实验器材一套(包括杠杆、支架、钩码等);PowerPoint课件。
学具:学生实验报告册;笔记本;签字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如撬棍、剪刀、钳子等,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平衡条件。
2. 知识讲解:介绍杠杆的定义、分类和平衡状态,讲解力臂的概念及其画法。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杠杆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记录实验数据。
4. 例题讲解:运用杠杆原理讲解实例,如“撬棍原理”、“剪刀原理”等,让学生明白杠杆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杠杆平衡条件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解答,检验学习效果。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杠杆平衡条件的作业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杠杆的平衡条件:1. 杠杆的定义及其分类2. 杠杆的平衡状态3. 力臂的概念及其画法4. 杠杆的平衡条件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判断题:(1)杠杆的平衡状态是指杠杆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
()(2)力臂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与杠杆支点的连线段。
()(3)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2. 选择题:A. 撬棍撬起石头B. 剪刀剪断纸张C. 杠杆静止不动D. 杠杆以匀速转动A. 图1B. 图2C. 图3D. 图4答案:1. (1)√(2)×(3)√2. (1)D(2)C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实验,让学生掌握了杠杆的平衡条件和力臂的概念,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会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2)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教学难点(1)对力臂概念的理解。
(2)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杠杆、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工具,如撬棍、天平、剪刀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工具的共同特点,从而引出杠杆的概念。
2、认识杠杆(1)结合图片和实物,讲解杠杆的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2)介绍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各要素的含义,并学会画出杠杆的力臂。
3、提出问题展示一个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实验装置,提出问题:杠杆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平衡?4、猜想与假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对杠杆的平衡条件提出猜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猜想:猜想一: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猜想二:动力 ×动力臂=阻力 ×阻力臂猜想三:动力/阻力=阻力臂/动力臂5、设计实验(1)介绍实验器材:杠杆、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等。
(2)制定实验方案: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是便于测量力臂。
在杠杆的两侧分别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改变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
记录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数据。
改变动力和阻力的大小及力臂的长度,多次实验,获取多组数据。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教案:10.1杠杆的平衡条件我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非常荣幸能够为大家分享我设计的一堂幼儿园课程教案。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思路,目的是通过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想象力。
活动中,孩子们将了解到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够运用这一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理解杠杆原理。
2. 培养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力和想象力。
3. 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让孩子们理解杠杆原理,并能够通过实践操作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重物、测量工具。
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把尺子,一张纸,彩色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述一个关于杠杆的故事,如“翘翘板的故事”,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2. 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向孩子们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力与力的作用点距离杠杆支点的距离相等。
3. 实践操作:孩子们分组进行实践操作,使用杠杆模型,尝试找出杠杆的平衡点。
4. 观察与记录:孩子们用尺子测量力与力的作用点距离杠杆支点的距离,并记录在纸上。
6. 解决问题:给孩子们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用杠杆原理打开一瓶饮料?”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的杠杆原理解决问题。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让孩子们理解杠杆原理,并能够通过实践操作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孩子们积极参与实践操作,通过观察和讨论,基本掌握了杠杆的平衡条件。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孩子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后进一步指导和辅导。
拓展延伸:1. 邀请家长参与,让孩子们在家中尝试运用杠杆原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用杠杆原理打开一罐食品?”2. 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孩子们使用杠杆原理搭建一个简易的翘翘板,并尝试保持平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10.1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探究式学习,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自主发现杠杆的平衡条件。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培养团队协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实验器材一套学具:记录本、笔活动过程一、引入(5分钟)二、实验观察(10分钟)我将一套杠杆实验器材摆在学生面前,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有一根杠杆、一个重物和一个支点。
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杠杆的平衡状态,并记录实验数据。
四、应用拓展(5分钟)我出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
如:一个10N的力作用在离支点1m的地方,另一个力作用在离支点0.5m的地方,问这两个力是否平衡?如何调整力的大小或位置使杠杆平衡?活动重难点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杠杆的平衡条件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自主发现了杠杆的平衡条件,达到了教学目标。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分组讨论,培养了团队协作的能力。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或周围的杠杆,如剪刀、钳子等,并尝试解释它们的平衡原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验观察环节的设计:我选择了杠杆实验器材一套,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杠杆的平衡状态。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直观地感受到杠杆的平衡条件,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实验过程中,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 解决实际问题:在应用拓展环节,我出示了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10.1《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始终秉持着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孩子的理念,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教学设计——沪科版八年级物理10.1《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一、设计意图我的设计思路是以实践情景引入,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操作、讨论,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物理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孩子们能够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孩子们对物理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难点:如何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模型、钩码、测量工具学具:笔记本、彩笔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孩子们观察杠杆模型,并提问:“杠杆是如何平衡的?”2. 观察与操作:让孩子们亲自动手调整钩码的位置和重量,观察杠杆的平衡状态,并记录下来。
4. 讲解与解答:我来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解答孩子们提出的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孩子们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如何使杠杆平衡?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难点:如何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次活动的效果,并根据孩子们的反馈进行调整。
同时,我会鼓励孩子们在课后继续探索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进行相关的拓展延伸活动。
通过这次教学设计,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并在实践中运用出来。
更希望他们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物理的乐趣,培养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一、实践情景引入实践情景引入是本次教学活动的开始,我选择了杠杆模型作为教具,让孩子们观察杠杆的平衡状态。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够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杠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四、教学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教学PPT;•实验装置:杠杆实验仪器,测力计,秤盘等;•实验材料:不同质量的物体。
六、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引入杠杆的概念,提问学生已了解的杠杆使用场景,引发学生对杠杆的认知。
2.展示杠杆原理图,介绍杠杆的基本构成和分类,并让学生观察杠杆的平衡状态。
第二步:实验观察1.向学生展示杠杆实验仪器,让学生熟悉和了解其使用方法。
2.要求学生分组进行杠杆实验,实验装置包括杠杆、测力计和秤盘等。
3.实验内容:在杠杆上选择不同位置放置物体,记录下所需的力和杠杆的长度。
4.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第三步:杠杆的平衡条件1.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
2.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平衡时,力的乘积相等。
3.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
4.提供练习题,让学生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第四步:实例分析1.给出实际生活中杠杆的应用场景,引导学生分析并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2.让学生讨论和分享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第五步:归纳总结1.整理杠杆的平衡条件,并强调其应用场景。
2.向学生提问,巩固对杠杆平衡条件的掌握。
第六步:作业布置1.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提醒学生复习和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七、板书设计# 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平衡条件:力的乘积相等- 杠杆的分类:一级杠杆、二级杠杆、三级杠杆- 杠杆的应用:平衡物体、助力、分离物体等八、教学评价1.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学生能够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课堂所学的知识。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十章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十章第一节2. 详细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杠杆的平衡条件,包括杠杆的分类、杠杆的平衡状态以及杠杆的平衡条件。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杠杆的概念,掌握杠杆的分类和杠杆的平衡状态。
2. 能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实验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撬棍的使用,引出杠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理论讲解:介绍杠杆的分类(一类杠杆、二类杠杆、三类杠杆)和杠杆的平衡状态。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杠杆的平衡条件,学会使用杠杆实验器材。
5.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具体的例题,解释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应用。
6. 随堂练习: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知识拓展:介绍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如吊车、翘板等。
六、板书设计1. 杠杆的分类一类杠杆二类杠杆三类杠杆2. 杠杆的平衡状态静止状态匀速转动状态3. 杠杆的平衡条件力与力矩的关系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平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含义。
分析一个生活中的杠杆实例,说明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如何应用的。
2. 答案: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指在杠杆的平衡状态下,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平衡关系,即力与力矩的关系。
举例:如翘板,当两边的力的大小和方向相同时,翘板保持平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是否掌握了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否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杠杆的动态平衡条件,了解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如吊车、翘板等。
10.1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当堂达标一、填空题1.一根硬棒,在 下能绕着 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支点是;动力是 ;阻力是 ;阻力臂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的工具属于杠杆的有跷跷板、、 等.2.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如果杠杆的动力臂是阻力臂的5倍,当杠杆平衡时,动力是阻力的 倍.3.如果作用在杠杆上的动力是80 N ,动力臂是40 cm ,阻力臂是10 cm ,杠杆平衡时,阻力是 .4.在下列日常生活使用的工具中:省力的杠杆有_________________;费力的杠杆有_________________; 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有_________________.①撬棒②天平③筷子④铡刀⑤脚踏 刹车⑥镊子⑦ 起子⑧钓鱼杆5.一条扁担长1.5 m ,前端挂200 N 重的货物,后端挂300 N 重的货物,肩膀应离扁担的前端_____ m 才能使其刚好平衡.6.如图12—6所示,用一个小小的弹簧秤,竟然称出了大象的重,他用了一根10 m 长的槽钢,当槽钢呈水平平衡时,弹簧秤和大象到悬挂点的距离分别是9.54 m 和0.06 m ,若弹簧秤指示着20 kg 的重量,则大象和铁笼共重约_____t.二、选择题7.在图12-7中,杠杆有可能平衡的是( )A.甲图的杠杆B.乙图的杠杆C.丙图的杠杆D.丁图的杠杆8.两个小孩坐在跷跷板上,恰好处于平衡,此时( )图12—6图12—7A.两个小孩重力一定相等B.两个小孩到支点的距离一定相等C.两个小孩质量一定相等D.两边的力臂与小孩重力的乘积相等9.一个杠杆已经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在这个杠杆上再施加一个作用力,则()A.杠杆仍有可能平衡,只要这个力加在动力一边B.杠杆仍有可能平衡,只要这个力加在阻力一边C.杠杆仍有可能平衡,只要这个力的作用线通过支点D.杠杆不可能平衡,因为多了一个力10.如图12—8所示要使杠杆平衡,作用在A点上的力分别为F1、F2、F3,其中最小的力是()A.沿竖直方向的力F1最小B.沿垂直杠杆方向的力F2最小C.沿水平方向的力F3最小D.无论什么方向用力一样大11.如图12—9所示,把一根均匀的米尺,在中点O支起,两端各挂四个钩码和两个钩码,恰好使米尺平衡,按下列方式增减钩码或移动钩码,下列几种方式仍能保持米尺平衡的是()A.两边各加一个钩码B.两边钩码各向外移动一格C.左边增加一个钩码,右边向外移动一格D.左右两边的钩码各减少一个12.如图12—10所示,一直杆可绕O点转动,杠杆下端挂一重物,为了提高重物,用一个始终跟杠杆垂直的力使杠杆由竖直位置慢慢转到水平位置,在这个过程中直杆()A.始终是省力杠杆B.始终是费力杠杆C.先是省力的,后是费力的D.先是费力的,后是省力的三、作图题1.画出图中各力的力臂:当堂达标答案一、填空题图12—8图12—9 图12—101.力的作用固定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使杠杆转动的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台秤剪刀钳子2.F1L1=F2L2 0.23.320 N4.①④⑤⑦③⑥⑧②5.0.9 m6.3.18二、选择题7.D 8.D 9.C 10.B 11.C 12.C三、作图题。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10.1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设计了这节《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科学探究活动。
设计意图在于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能够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以实际操作为主,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目标是通过这节课,让孩子们能够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掌握杠杆的分类和特点,以及能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让孩子们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如何运用这个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则是让孩子们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为了进行这节课,我准备了杠杆模型、重物、尺子等教具和学具。
在活动过程中,我向孩子们介绍了杠杆的概念和分类,然后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验,观察和记录杠杆的平衡条件。
在实验过程中,我引导他们发现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让他们运用这个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在活动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对杠杆的平衡条件有一定的理解,但难点在于如何运用这个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我在课后反思中决定,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我还想拓展延伸这节课的内容。
比如,可以让孩子们自己设计一个杠杆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杠杆的理解。
还可以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杠杆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总的来说,这节课让我感受到了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我会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更多的孩子喜欢科学,热爱科学。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次《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我发现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让孩子们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整个活动的教学难点。
如何让孩子们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教学难点之一。
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实践,观察和记录杠杆的平衡条件的过程也需要重点关注。
关于让孩子们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我认为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实例来进行讲解。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10.1杠杆平衡条件一、教学内容1. 了解杠杆的定义和分类,掌握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
2. 学习杠杆平衡的定义,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3. 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杠杆平衡条件的验证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识别杠杆的五要素,并能画出简单的杠杆图。
2. 掌握杠杆平衡条件,并能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实验操作的技巧。
2. 重点:杠杆平衡条件的记忆和应用,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剪刀、测力计、绳子、钩码等。
2. 学具:笔记本、笔、测量工具(如卷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如剪刀、撬棍等,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工作原理。
2. 理论讲解:介绍杠杆的五要素,讲解杠杆平衡条件的含义,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利用教具进行杠杆平衡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杠杆平衡条件。
4. 例题讲解: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钩码在杠杆上的位置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10.1 杠杆平衡条件2. 板书内容: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验证方法七、作业设计(1)一根杠杆长度为2米,一端悬挂一个10N的物体,另一端悬挂一个5N的物体,求杠杆平衡时,10N物体距离支点的距离。
(2)一根杠杆长度为3米,一端悬挂一个15N的物体,另一端悬挂一个10N的物体,求杠杆平衡时,15N物体距离支点的距离。
2. 答案:(1)10N物体距离支点的距离为1米。
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各种用具和机械图片,提取出杠杆的概念。
2.通过科学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3.应用杠杆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会提出猜想、从实验数据中归纳结论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
2.结合我国古代对杠杆的研究,激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和通过抗震救灾的知识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重点难点】重点:杠杆的概念及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杠杆的概念及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法与学法】1.教法设计:(1)用图片、实物展示引入杠杆。
(2)通过探究实验得出平衡条件。
(3)用图片、实物展示不同种类的杠杆,图片展示说明古代人类利用机械的历史。
2.学法指导:(1)杠杆支点的辨识:杠杆转动时(瞬间)唯一不动的点。
(2)力臂的确定:延长力的作用线,过支点作力的作用线的垂线,量取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即为力臂。
(3)动力和阻力没有绝对的分别,具体分析时可以认为以使杠杆朝某个方向转动的力为动力,反之则为阻力。
(4)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前先调整杠杆平衡,注意记录数据,应用表格(P186)分析数据归纳关系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教学课件、天平、支架、杠杆、钩码等。
学生准备:学案。
【教学设计】②认识杠杆的五要素教师指出固定点叫支点。
依据下图(投影)依次给出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
做如下介绍:教师以一实例详细说明力臂的画法。
步骤如下:a.找到支点O及力的作用点。
b.作出力的作用线。
c.作O点到力作用线的垂线段即为力臂。
教师介绍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一个使杠杆转动,另一个阻碍杠杆的转动。
(2) 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
总是想使杠杆向相反方向转动。
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静止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请同学们猜想: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介绍学生面前的器材:铁架台、钩码、杠杆(带刻度)。
10.1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其共同特征,来认识杠杆。
2.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会画力臂
4.能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实验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以及关注历史、关注科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力臂概念的建立,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及认识过程
教学难点:力臂的画法及杠杆的运用
【导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玩过跷跷板吗?我们欣赏一段动画,
(学生热情高涨,兴趣大增)
师:欣赏完动画,我们来动动手,比赛拔钉子,介绍提供的各种器材,看那组用的方法的最多,最省力的是哪种方法?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借助一些工具就能容易的完成一些活动
投影:日常生活中使用工具的画面(撬棒、压水井手柄,羊角锤撬钉子)
师:结合你看到的动画及使用的工具找到这些工具的共同点
【自主预习案】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够饶着转动的叫杠杆。
2、五要素:支点指;动力是;
阻力是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是到的距离;阻力臂是到的距离。
3.作杠杆五要素示意图的步骤:先明确___________,再作出使杠杆转动的力和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即___________力和_________力,要注意,这两个力都是杠杆受到的力,作用点就都应在__________上;再由支点向这两个力的作用线作_______线,分别标志出________到两个垂足的距离,即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4.杠杆平衡是指杠杆处于__________________状态。
5.杠杆平衡条件又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早是由古希腊学者_____________总结出来的,其内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为______________.
6.根据杠杆使用活力情况,可将杠杆分为三类:
省力杠杆:动力臂_____阻力臂,动力____阻力,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费力杠杆:动力臂_____阻力臂,动力____阻力,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臂杠杆:动力臂_____阻力臂,动力____阻力,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案】
探究点1:力臂的画法
关于力臂的概念,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力臂的数学模型就是点到直线的距离。
其中“点”为杠杆的支点;“线”是力的作用线,即通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千万不能把力臂理解为“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长度”。
(2)作用在同一个点上的几个力,若它们的方向不同,那么力臂一般不同。
(3)若力的作用线通过支点,那么这个力的力臂就一定为零。
力臂的作法:欲作力臂找支点,再作二力延长线,经过支点作垂线,动阻力臂再分辨。
可简记为:一找点,二划线,三作垂线段,四标符号。
具体方法:
(1)首先在杠杆的示意图上,确定支点。
(2)画好动力作用线及阻力作用线,画的时候要用虚线将力的作用线适当延长。
(3)在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在垂足处画出直角,从支点到垂足的距
离就是力臂。
用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力的作用线重合,让另一条直角边通过交点,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画垂线,作出动力臂和阻力臂。
(4)把支点到垂足的距离用大括号括出或带有箭头的线段勾出,分别用和表示。
例:下列关于的力臂的作
图中,正确的是()
分析:A图是从支点到
力的作用点的连线,不是力
臂;B图是从支点到力的末
端点的连线,也不是力臂;
D图是垂足到力的作用点
的连线,更不是力臂。
因为
它们都不符合力臂的定
义。
答案:C
探究点2:探究杠杆平衡条
件:
.⑴什么是杠杆的平衡状态:________________
⑵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为什么要在水平位置平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多次测量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前没有挂钩码时,小明发现杠杆右端下倾,则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调,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
○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①小明用如图甲所示进行第3次实验,弹簧测力计的所示如图乙所示,则动力
F 1= N
②分析三次实验数据,发现第3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示数偏大,检测弹簧测力计
发现完好无损,原因可能
是 。
(3)小明通过实验
探究,得出了杠杆平衡条件,内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训练案】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一根硬棒就是杠杆( )
(2)杠杆可以是直的、弯的或者其他形状的( )
(3)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
(4)动力、阻力只能分别作用在杠杆支点的两侧( )
2.关于力臂,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支点到动力作用点之间的距离叫做动力臂
B .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做
动力臂
C .力臂一定在杠杆上
D .力臂的大小不可能为零
3.如图中,杠杆刚好平衡,若要使A 端下降,B 端上升,可采用的办法是:
(每个钩码的质量相同)
A .两边各减少一个钩码
B .两边各增加一个钩码
C .两边都向左移动相同距离
D .两边都向内侧移动相
同距离
4.如图所示的两个杠杆,O 是支点,请你判断一下哪个
杠杆能够平衡?如果不平衡,它将顺时针转动,还是逆时
针转动?
甲乙
5、如图中,杠杆的一端A 为支点,在它
的另一端B 用力F 将挂在C 点的物体抬起
使杠杆处于水平状态.已知AC =15cm ,
CB =60cm ,则动力F 跟物重G 之比是( )
A .1∶4
B .4∶1
C .1∶5
D .5:1
四、达标检测:
1、在①钓鱼竿②天平 ③羊角锤 ④理发剪刀 ⑤缝纫机踏板 ⑥铡刀 ⑦瓶
盖扳子等简单的机械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有 ,属于费力杠杆的
有 ,属于等臂杠杆的有 .
2、下列关于杠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杠杆只可以是直的
B 、杠杆一定有支点
C 、杠杆的支点可以不在杠杆上
D 、杠杆的长度等于动力臂与阻力臂之和
3、在用扳手拧生锈的螺母时,工人师傅在扳手柄上套一节铁管,这样就能比较
容易地拧下螺母,这样做的物理原理是:( )
A 、减小阻力
B 、增大动力
C 、增大动力臂以增大动力
D 、增大动力臂减小动力
5、一支刻度准确的杆秤,若换了质量较小的秤砣,用它来称量物体质量的结果:
( )
A 、比实际的大
B 等
C 、比实际质量小
D 、无法判断
6、已知轻杠杆AOCB ,支点为O ,OA=CB=40cm ,OC=30cm ,且OA ⊥OC ,OC ⊥CB ,如在A 点悬挂一重49牛的重物,则在B 点
至少要加 牛的力才能使杠杆AO 保持水平,这个力的方向应
该 。
7、一根粗细不均匀的木棒用细绳吊在O 点处木棒恰能在水平位置平衡,若在O
点处把棒锯成两段,则( )
A 、细的一端较重
B 、粗的一端较重
C 、两端一样重
D 、可能细的一端重,也可能粗的一端重,也可能两端一样重
8、一杠杆正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在这个杠杆上再施加一个作用力那么该杠杆:
A 、仍有可能平衡,只要这个力加在阻力这一边
B 、仍有可能平衡,只要该力加在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之间
C 、仍有可能平行,只要这个力的作用线通过支点
D 、杠杆不可能平衡,因为多了一个力
9、关于力臂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叫动力臂
B. 从动力作用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
C.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阻力臂
D. 从阻力作用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叫阻力臂
10、所谓杠杆平衡是指杠杆处于 状态或 状态。
杠杆的平衡条件
是 ,字母表示式为 。
11、地面上有一根大木杆,抬起A 端需用300N ,抬起B 端需用200N ,这条木
杆的端较粗。
12、已知物体在月球上的重力大约是地球上重力的六分之一。
做生意时,用同一杆秤在月球上称质量,和在地球上相比()
A. 买方吃亏B. 卖方吃亏
C. 双方都不吃亏D. 双方都吃亏
13、一个杠杆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这两个力的大小一定相等
B. 这两个力的力臂一定相等
C. 力臂较长的那个力较大
D. 两个力和各自力臂的乘积一定相等
6、如图,拉力F作用在杠杆中点B处,已知AC=1.8m, G=100N, 求拉力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