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143.00 KB
- 文档页数:10
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课下提能一、选择题1.有关群落演替的表述错误的是()A.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B.保留植物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C.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演替很难形成森林D.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但不能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解析]选D人类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自然因子,因为人类生产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所以人类活动不仅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也可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
2.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
在此过程中()A.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B.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化C.群落优势种无明显变化D.森林形成后苔藓会消失[解析]选B弃耕的农田进行的是次生演替;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会增加,群落中的食物链增加,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优势种会发生更替,这也是演替的本质;森林群落形成以后,苔藓植物会减少,一般不会消失。
3.在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过程中,苔藓之所以能代替地衣,是因为()A.苔藓能进一步使岩石分解,使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B.苔藓比地衣的进化地位高,适应性比地衣强C.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D.苔藓比地衣需要的有机物少,更适合于在裸岩上生存[解析]选C在裸岩上首先定居的是地衣,它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这样,使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在此基础上,苔藓才能生长起来。
因为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于是就逐渐取代了地衣。
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土壤中微生物群落也越来越丰富。
4.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B.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以发生C.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D.沙丘、火山岩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农田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解析]选B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均存在竞争,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更容易形成森林。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测试题(附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所举实例中不能体现群落结构的是( )A.温带落叶林的外貌随季节变化B.草原上的植物形成斑块状和镶嵌状的分布状态C.田间的玉米有高有矮D.森林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分层分布解析:选C 田间的玉米有高有矮体现的是种群的特征。
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森林火灾后和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类型相同B.从光裸的岩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营养结构逐渐趋于复杂C.任何区域内的群落经过演替最终都会形成森林生态系统D.人类活动一定会使群落演替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解析:选B 森林火灾后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从光裸的岩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是初生演替,该过程中营养结构逐渐趋于复杂;群落演替最终是否形成森林生态系统要受环境条件的制约;人类活动有可能会使群落演替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
3.下列有关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蝉吸取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寄生关系B.两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C.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竞争关系D.互利共生的关系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解析:选B 蝉吸取树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关系;研究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在食物上不存在竞争关系,但二者在生存空间上会存在竞争关系;互利共生属于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的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4.如果进行菜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土壤小动物的采集与调查B.可能用到解剖针、放大镜或实体显微镜等实验用具C.可依据土壤小动物趋光、趋热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D.可用记名计算法来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解析:选C 土壤小动物常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等特性,故设计诱虫器时应注意根据这些特点设计。
第4章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习题一、判断正误。
(1)池塘中的全部动物和植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2)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生物个体的数目。
()(3)一般情况下,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越高。
()(4)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森林。
()(5)冰川泥上和弃耕农田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答案:3.(1)×(2)×(3)√ 〔4〕×提示:森林形成必须有适宜的气候条件。
〔5〕×二、选择题1.(2012·某某卷,4)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表示,正确的答案是()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解析: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展采集、调查。
由于不同的土壤层面为不同的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地,土壤中的群落也存在垂直分布,所以A错。
土壤中动物的种间关系,除了互利共生之外,还有捕食、寄生、竞争,这些无主次之分,所以B错。
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C正确。
土壤表层只有一局部小动物分布,应该选择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小动物的丰富度,所以D错。
答案:C2.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A.竞争B.共生C.寄生D.捕食解析: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从“欺〞入手,苗和草不同种,但是会争夺阳光、营养,反映的是种间关系中的竞争。
答案:A3.(2013·某某卷,10)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展移栽,其他实验条件一样,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
如下分析合理的是()边坡处理方式植被覆盖率(%)小型土壤动物土壤有机质(g/kg)物种数个体数甲种植植物97 37 260乙不干预8 9 28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解析:种植植物与不干预相比,生物数量与种类都明显提高,因此移栽植物会提高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A错误;种植植物后小型土壤动物的明显增多,B 正确;边坡甲实验时没有移栽乔木,但也有可能发生群落的演替自然长出乔木,C错误;群落演替过程达到相对稳定阶段后不会再继续加剧,D错误。
群落的组成与演替过程例题和知识点总结一、群落的组成群落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各种生物种群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群落的组成包括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优势种等方面。
(一)物种组成物种组成是群落的基本特征之一。
不同的群落有着不同的物种组成。
例如,热带雨林中的物种丰富多样,而沙漠中的物种相对较少。
(二)物种丰富度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通常用“物种丰富度指数”来表示。
计算物种丰富度指数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香农威纳指数等。
(三)优势种优势种是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优势种的个体数量可能不一定很多,但它们的存在和作用对群落的稳定性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二、群落的演替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一)初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例如,在火山岩、冰川泥等地方进行的演替。
例 1:一块火山喷发后的裸地,经过漫长的时间逐渐长出了苔藓、草本植物、灌木,最终形成了森林。
这一过程属于()A 次生演替B 初生演替C 竞争D 捕食答案:B解析:因为火山喷发后的裸地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过,所以这种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二)次生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比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度砍伐的森林等。
例 2:一片森林被砍伐殆尽后,经过一段时间又逐渐恢复成森林。
这属于()A 初生演替B 次生演替C 物种入侵D 物种灭绝答案:B解析:森林被砍伐后,土壤条件基本保留,还有可能保留植物的种子等繁殖体,所以属于次生演替。
三、群落演替的过程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一般都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一)侵入定居阶段在这个阶段,一些先锋物种开始侵入演替区域并定居下来。
(二)竞争平衡阶段随着物种的增加,不同物种之间开始竞争资源,逐渐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
1.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人类活动不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解析:该群落的演替应是次生演替;人类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同时也有水平结构。
答案:C2.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 )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解析:灌木高大,能够获得较多的阳光,在竞争过程中处于优势,而草本植物处于劣势,部分喜阳草本植物被淘汰,久而久之,草本植物被灌木取代。
答案:D3.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A.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B.河流因为堵塞而成为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C.弃耕的农田先长出一年生的杂草,接着又长出多年生的杂草D.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解析:初生演替为在从来没有植被或者曾经有过,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发生的演替,A正确;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不存在,但土壤条件保留,还保留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B、C、D为次生演替。
答案:A4.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活动影响着生物群落的演替B.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C.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D.人类不可能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解析: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A、B正确,D错误。
人类可以建立农田等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C正确。
答案:D5.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
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编者:顾鹏审核:陆德平一、群落演替1.演替的类型2.演替的过程(1)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____→→______;(2)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弃耕的农田→_________ ______杂草→杂草→灌木丛→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进行。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的危害:水土流失,是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对此应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练习】1.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A.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树林D.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不大B.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C.演替过程中灌木取代草本的主要原因是草本较低等2.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3.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D.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方法分别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4.一个湖泊经过一系列的演替,可以变成一个森林,其过程大致为A.湖泊一湿地一草原一森林B.湖泊一草原一湿地一森林C.湖泊一湿地一森林一草原D.湖泊一草原一森林一湿地5.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的演替类型和物种的变化情况依次为①初生演替②次生演替③物种的种类增加④物种的种类减少A.①③B.②③C.①④ D.②④6.下列各项属于初生演替的是A.藓一地衣一草本植物B.地衣一草本植物一藓C.地衣一苔藓一草本植物D.草木植物一苔藓一地衣7.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 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 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8.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A.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小于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C.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D.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9.在裸岩阶段,能够使岩石加速风化为土壤的生物是A.草本植物B.苔藓植物C.地衣植物D.灌木10.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
高考生物《群落的演替》真题练习含答案1.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答案:C解析:植物群落演替常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A正确;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弃耕农田具备一定的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正确;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一般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弃耕农田具备一定的土壤条件,其上的演替不需要经历苔藓阶段,C错误;在演替过程中,通常群落中生物种类逐渐增多,群落一般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D正确。
2.近年来,我省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在一些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区域会发生变化。
退耕之初发展到顶极群落期间的变化趋势是() A.生态系统稳定性越来越强B.群落的净生产量越来越大C.草本层对垂直结构的影响越来越明显D.群落中植物个体总数越来越多答案:A解析:在次生演替过程中,物种数目会增多,食物链和食物网结构变复杂,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来越强,A正确;净生产量通常是指从无机营养生物(自养生物)的光合成生产量以及化学合成生产量中减去呼吸消耗量而言,在该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净初级生产量变化趋势是增加后减少再稳定,B错误;随着演替的进行,灌木和乔木逐渐占据优势,草本植物因为对光照的竞争不占优势,故其对垂直结构的影响越来越小,C错误;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数目会增多,但植物个体总数不一定越来越多,D错误。
3.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D.火山岩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答案:D解析: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A正确;群落的演替是指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优势群落代替另一个优势群落的演变现象,群落的物种组成及优势种都在不断变化,B正确;次生演替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演替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C正确。
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1.(2022南京六校高二期末联合调研)下列关于自然界中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群落演替中,在弃耕农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是地衣B.破坏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可使种群密度降低C.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D.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2.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能形成树林B.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草本植物受光照条件的影响C.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发生在沙丘、火山岩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3.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物种在发生更替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顺序大致为: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D.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4.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A.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B.河流因为堵塞而成为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C.弃耕后的农田长出杂草,几年后又长出多年生植物D.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5.(2021全国甲卷)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6.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B.甲的演替比乙的演替速度慢、历时长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7.(2022南通海安质检)一块玉米田间的优势杂草主要是喜旱的狗尾草、藜等,改变灌溉模式实施膜下滴灌之后,一年生浅耕阔叶杂草呈增多趋势,成为主要的杂草种类。
第4章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同步练测(人教版必修3)45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 1.下图是一温带地区在初生演替过程中两种量值的变化曲线,这两条曲线分别表 示( )A.A 植被的生物量B.A 表示整个群落的生物量,B 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C.A 表示土壤中腐殖质总量,B 表示整个植被的种类数量D.A 表示肉食动物的种类数量,B 表示肉食动物的生物量2.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并形成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苔原或沙漠等顶极群落。
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与演替之初相比,顶极群落的结构更为复杂和稳定B.形成哪种顶极群落与年平均气温和年降雨量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C.顶极群落一旦形成,将永远保持原状D.热带雨林较草原、沙漠等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更大3.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和冰川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B.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C.群落演替是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D.发展工农业生产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4.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
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该生态系统在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5.下图表示某弃耕农田中植物种类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硬木林阶段找不到生活在草地阶段的植物种类B.在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动物种类也会随之改变C.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水平结构未变D.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 6.在废弃的池塘中长出树林,大约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其中演替的正确顺序是( ) ①干涸池塘阶段 ②灌木阶段 ③乔木阶段 ④草本植物阶段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①→②→④→③D.①→④→②→③7.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
第4节群落的演替【知识梳理】一、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另一个群落的过程,叫做演替。
在演替中,群落的结构不断发生着变化,所以,群落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生命系统。
二、演替的类型:按发生的起始条件,演替分为和两种类型。
1、初生演替:(1)概念:在一个,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发生的演替。
(2)过程(以裸岩上的演替为例):裸岩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例:如在、、上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1)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过程(以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例):弃耕农田→→→→灌木丛→乔木(树林)。
(3)实例:如、、上进行的演替。
三、人类活动群落演替的影响:1、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很大。
人类有目的、有意识进行的生产活动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2、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和进行。
①、、等生产活动,使群落向不良方向演替,不利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
②、、等生产活动,使群落演替向良性方向发展,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退耕还林、还草、还湖:1、我国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
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
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
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
过度垦荒造成水土严重流失,江河排洪能力下降及土地严重沙化。
2、措施:2003年1月20日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明确提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
群落的演替练习题一、选择题1. 下列哪项是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A. 种内斗争B. 种间竞争C. 生物群落的内部环境变化D. 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2. 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在于:A. 发生地点不同B. 演替速度不同C. 演替过程不同D. 演替类型不同3. 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群落演替?A. 森林火灾后的植被恢复B. 河流改道形成的三角洲植被变化C. 人工林逐渐取代天然林D. 所有的上述现象4. 关于群落演替的正确描述是:A. 演替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B. 演替是一个无限进行的过程C. 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与环境达到动态平衡D. 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和数量不断减少二、填空题1. 群落演替包括______演替和______演替两种类型。
2.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______和物种______是相互影响的。
3. 初生演替的起点是______,而次生演替的起点是______。
4. 群落演替的结果是生物群落与环境达到______平衡。
三、判断题1. 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 初生演替的速度比次生演替慢。
()3. 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和数量会不断增加,直至达到动态平衡。
()4. 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四、简答题1. 简述群落演替的概念及其意义。
2. 比较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异同。
3. 请举例说明群落演替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五、案例分析题某地区发生了一场大火,烧毁了原有的森林植被。
请分析在大火后,该地区群落演替的过程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
六、名词解释题1. 初生演替2. 次生演替3. 生物群落4. 顶级群落七、连线题请将下列群落演替过程中的阶段与相应的描述进行连线:A. 地衣阶段B. 草本植物阶段C. 灌木阶段D. 森林阶段1. 生物群落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低2. 植被逐渐覆盖地面,土壤开始形成3. 植物种类增多,高度增加,竞争加剧4. 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丰富八、问答题1. 描述群落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
[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从光裸的岩地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所需的时间相对较短,其原因是( )①草本植物阶段,土壤中有机物较丰富,通气性好②灌木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③灌木更高大,具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④灌木阶段,群落内竞争激烈A.①②③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由草本植物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中,由于草本植物阶段,土壤中有机物较丰富,通气性好、灌木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和灌木更高大,具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因此该演替阶段所需时间相对较短。
答案:A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B.不同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是相同的C.群落经过演替会达到一相对稳定的阶段D.群落演替导致生物种类的不断改变解析:不同生物群落的起点不同,因而演替的过程也不尽相同。
答案:B3.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并形成热带雨林、温带雨林、苔原或沙漠等顶级群落。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与演替之初相比,顶级群落的结构更为复杂和稳定B.形成哪种顶级群落与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C.顶级群落一旦形成,将永远保持原状D.热带雨林较草原、沙漠等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高解析:生物群落的演替是不断进行的,顶级群落一旦形成,在没有受到影响的条件下会较长时间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
答案:C4.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丘陵地带地震后会发生初生演替B.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C.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有关解析:丘陵地带地震后,没有彻底消除原有的土壤条件,应该发生次生演替;在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叫初生演替,此种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的营养结构变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稳定性增强;初生演替速度缓慢;光照既可影响植物的分布与生理繁殖,也可影响动物的生理繁殖,故可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动物群落的演替。
答案:A5.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解析: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
答案:D6.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 )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中进行的演替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解析:乙的物种丰富度从0开始,故乙是初生演替,而甲是次生演替。
气候适宜的情况下,甲、乙均可演替为森林,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
答案:C7.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中一些生物消失了,另一些生物来占据它们的空间,就属于演替B.光裸的岩石上最先出现的是地衣C.群落的演替是普遍现象,有一定的规律性D.火灾过后的草原发生着次生演替解析:在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随之而兴起,最后这个群落会达到稳定阶段,原来的群落就被新的群落取代,称为演替。
在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指优势取代,并不完全是取而代之。
答案:A8.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B.农田被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演替的起点是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C.火山岩上的演替和过量砍伐森林上进行的演替过程不完全相同D.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破坏后能演替为森林解析:西北干旱地区缺乏水,植物生长受到限制,不会演替成森林。
答案:D9.我国在某些地区进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当地森林、草原等的面积B.改变产业方向,提高经济效益C.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增强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D.增加植被解析:我国的某些地区这样做是为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只有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才能可持续发展。
答案:C10.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一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乙不干预89289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解析:根据表格中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边坡甲比边坡乙物种数目多,因此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增加物种数目,从而提高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导致生境改变的结果;边坡甲虽没有移栽乔木,但随着演替的进行,将来也会出现乔木;边坡甲的群落演替最终会达到相对稳定,因此不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因此B项分析最为合理。
答案:B11.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
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在弃耕农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生物的种类逐渐增多后相对稳定。
由草本植物到森林的演变过程中,总光合量逐渐增多,后因森林叶面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叶片互相遮挡,总光合量达到相对稳定。
在演替的过程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逐渐增多,生物呼吸量也逐渐增加,但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相对稳定,生物的呼吸量也不再增加。
答案:D12.为了研究某降水丰沛、气温较高的山区群落演替的规律,生态学家利用把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群落当作同一群落在不同演替阶段的原理,研究了灌草丛、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4个群落的相关特征,结果如下表(叶面积指数是指每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其叶面积指数逐渐减小B.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前期植被的干物质量增长迅速,后期增长缓慢C.4个群落中灌草丛和常绿阔叶林有垂直结构,其余两个群落则没有D.植被干物质的量只与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解析: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群落演替过程是灌草丛→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群落演替过程中,叶面积指数越来越大,故A项错误;从灌草丛到针叶林植被干物质的量增长了184.74-6.65=178.09(t/hm2),从针叶林到针阔叶混交林植被干物质的量增长了377.52-184.74=192.78(t/hm2),从针阔叶混交林到常绿阔叶林植被干物质的量增长了398.57-377.52=21.05(t/hm2),故B项正确;垂直结构是群落的空间结构之一,任何群落都具备这一结构,故C项错误;植被干物质的量不仅与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也与植被的种类等有关,故D项错误。
答案:B二、非选择题13.某地实施退耕还林多年后,原有耕地变为林地。
科研人员对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发现阳坡和阴坡植被差异明显。
对阳坡的物种生态位重叠(即两个物种在同一资源状态上的相遇频率,见表中数据)变化进行分析,其结果如下:(1)耕地逐渐过渡为林地的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调查该林地山桃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____________法。
(3)据表中数据可知,阳坡群落物种中竞争最激烈的是______________。
造成阳坡和阴坡植被差异明显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___。
解析:(1)耕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2)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所用的方法是样方法。
(3)两种生物重叠越大说明它们之间的资源竞争就越激烈,分析表可知油松和刺槐的重叠度最大,即油松和刺槐的竞争最激烈;阳坡和阴坡的主要区别是阳光。
答案:(1)群落演替(或“次生演替”) (2)样方(3)油松和刺槐阳光14.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量的统计,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调查时间1969年1989年2000年2012年调查项目叶面积指数 2.48 6.6111.2817.76光能截获率(%)20.342.388.995.9总初级生产量17.4355.50116.61150.81[t/(hm2·a)]净初级生产量1.5014.5223.8826.00[t/(hm2·a)](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从数据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下面相应坐标图中绘出生产者的呼吸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曲线。
(4)下图是1969~2012年间该生态系统生物量(有机物量)统计图,据图你可以得出的生物量演变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于该地区开始有生物成分存在,所以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从数据中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是逐渐增加。
(2)据表可知,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是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
(3)生产者呼吸量的计算公式为: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据表中数据进行描点并连线即可。
(4)据图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是逐渐增加的,最终趋于稳定。
答案:(1)次生演替逐渐增加(2)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或呈正相关)(3)(4)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是逐渐增加的,最终趋于稳定15.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2)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