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和等压线
- 格式:ppt
- 大小:3.27 MB
- 文档页数:22
热力环流等压线画法一、介绍热力环流等压线画法是气象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用于描述大气中的温度和气压分布。
通过绘制等温线和等压线,可以直观地展示出大气中的温度和气压分布的特征和变化规律。
本文将详细介绍热力环流等压线画法的原理、步骤和应用。
二、原理热力环流等压线画法基于气体的热力学性质和大气的运动规律。
在大气中,温度和气压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等温线是连接同一温度的点的曲线,等压线是连接同一气压的点的曲线。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气温和气压满足以下关系:p=R⋅ρ⋅T其中,p为气压,R为气体常数,ρ为气体密度,T为温度。
根据这个关系,我们可以推导出等压线和等温线的性质。
三、步骤热力环流等压线画法的具体步骤如下:1. 收集观测数据首先需要收集一定数量的气温和气压观测数据。
观测数据可以通过气象站、卫星等途径获取,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2. 绘制等温线根据观测数据,可以计算出不同温度的等压线。
绘制等温线时,需要选择一定的温度间隔,例如每隔10°C绘制一条等温线。
根据计算结果,将每条等温线上的点连接起来,形成一条曲线。
3. 绘制等压线根据观测数据,可以计算出不同气压的等温线。
绘制等压线时,需要选择一定的气压间隔,例如每隔100 hPa绘制一条等压线。
根据计算结果,将每条等压线上的点连接起来,形成一条曲线。
4. 填充色彩为了使绘制出的等温线和等压线更加直观,可以为其填充色彩。
可以选择不同的色彩表示不同的温度和气压区域,以便更好地观察大气的温度和气压分布。
四、应用热力环流等压线画法在气象学和大气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分析天气系统的形成和演变过程,预测天气变化趋势,评估天气对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此外,热力环流等压线画法还可以用于研究气候变化、气候模拟和气候预测等方面。
五、总结热力环流等压线画法是一种重要的气象学方法,通过绘制等温线和等压线,可以直观地展示出大气中的温度和气压分布的特征和变化规律。
第三讲热力环流与等压面判读一、知识框图二、基础考点梳理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1)大气最根本的能量来源:A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B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1)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的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表现形式:a选择性吸收、散射和b反射。
②削弱强度: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
具体图解如下:【特别提醒】大气逆辐射并非只在晚上存在,白天也存在,并且白天辐射比晚上更强。
大气逆辐射最强时为大气温度最高时,即午后两小时左右,并不是在夜晚。
[深度思考]1.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CO2、CH4、O3)等→排放增多→吸收地面辐射增多→气温升高→全球变暖(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题组递进]2.(2018·北京文综,5)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大气中()。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B.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解析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大气吸收太阳紫外线的能力下降;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下降,会使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可吸入颗粒物增多,会导致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会使地面吸收减少;出现雾霾,会导致大气逆辐射在夜间增加。
专题37 地理过程类综合题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方法指导】1.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来实现的。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1)当地面受热均匀时,空气无明显上升或下沉运动(2)当地面受热不均匀时,空气有明显上升或下沉运动,A地受热较多,上升;B、C地受热较少,下沉•先有空气垂直运动,再有水平运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3)热力环流等压线特点:A.同一水平面:高压向高处凸,低压向低处凹;B.同一地点垂直方向: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近地面的气压值永远大于高空)C.高空和近地面的气压属性相反。
D.近地面气压低气温高,气压高气温低。
(热低压,冷高压)E.所谓“高压”“低压”,必须在同一水平面上比较(4)图示如下:垂直运动:近地面冷热不均,受热地区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
受冷地区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压。
热上升,冷下沉,大气的垂直运动是形成热力环流的第一步。
水平运动: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同一水平面上空气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水平运动。
先有垂直运动,再有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共同组成热力环流。
3.常见的热力环流热力环流的实质是同一水平面的两个区域冷热不均引起气压差异和空气运动,所以只要是冷热不均或存在热力差异的两地,就可以形成热力环流。
常见的热力环流有:(1)海陆风A.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B.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A.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B.影响与应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
高中地理复习:解读热力环流原理及应用热力环流【背诵要点】1.热力环流的概念、形成原因、形成过程、示意图、原理应用2.海陆风(湖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的形成原因、示意图、影响3.等压面(等温面)的判读:判断气压(气温)值大小、冷热、气流运动方向(风向)、天气状况、下垫面状况4.气压的概念、影响因素;高压和低压的概念、形成原因【基础知识】一、热力环流原理(一)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二)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三)形成过程(四)示意图【思考探究】是不是气温越高热力环流越旺盛?答案:不是。
热力环流的旺盛程度取决于地区间冷热差异。
地区间温差越大,空气垂直运动越旺盛,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热力环流越旺盛。
【特别提醒】1、一个关键“一个关键”是确定近地面两地点的冷热。
热容量大的地球表面,白天气温较低,夜晚气温较高;热容量小的地球表面,白天气温较高,夜晚气温较低。
两地温差越大,热力环流越旺盛。
2、两个气流运动方向:((先有垂直运动,后有水平运动))①垂直运动:与冷热差异有关,受热上升,冷却下沉。
②水平运动:与气压差异有关,从高压流向低压。
3、三个关系:(1) 等压面的凹凸关系:(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类型相反)受热:低空下凹、高空上凸。
变冷:低空上凸、高空下凹。
通常所说的高压、低压是相对同一水平面气压状况而言的。
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2)温压关系:热低压、冷高压(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
注意:关于热力环流,具有“气温越高,气压越低”的规律,切记该规律只适用于热力条件下的下垫面,受动力因素影响的大气环流或者高空不适用于该规律。
(3)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五)常见热力环流形式1、海陆风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海洋的比热容大于陆地)②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空气较湿润。
2、山谷风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1、热力环流的形成:
2、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3、气压大小及等压线的判断
(1)在水平方向上:高压大于低压,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
(2)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3)等压面变化:高压处向上凸,低压处向下凸。
高空与近地面凸向相反。
4、热力环流实例
(1)海陆风
(2)山谷风
【补充】:谷底多夜雨
原因:谷底夜晚气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水汽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产生降水。
(3)城市风-城市热岛效应
【补充】:城市的气温和降水均高于周边地区
原因:城市的凝结核较多,且盛行上升气流,容易产生降水。
影响与应用:一般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
5、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力(2)各种风的受力作用分析与风向(以北半球为例)(3)风向和风速的判读
①风向定律A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后方,低压在左前方;B在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左后方,低压在右前方。
②风向判读A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B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
C近地面风向偏转角度小于45°,高空风向偏转90°。
【结论】:近地面风向斜穿等压线,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③风向的表示方法
④
风速的判读A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密集风速越大;等压线越稀疏风速越小。
B在不同地图中,相同图幅相同等压距时,比例尺越大,风速越大;比例尺越小,风速越小。
热力环流等压线画法
热力环流等压线画法是用于描述大气环流和温度分布的一种绘图方法。
它基于维尔诺特理论,假设大气在等压面上的水平运动满足质量连续性方程和环流等压线方程。
以下是一种绘制热力环流等压线图的方法:
1. 根据所选等压面的数据,画出地图的底图,包括陆地与海洋的分布。
2. 根据气象观测资料或计算数据,确定等压面上的温度分布。
通常,等压面上的温度分布用等温线表示,即连接相同温度的点。
3. 根据维尔诺特理论,画出等压面上的等压线。
等压线是连接相同气压的点,通常是一个闭合曲线。
4. 在等压线之间,根据温度分布画出等温线。
等温线是自封闭曲线,形状和分布与温度分布有关。
5. 标上气温、气压等等重要信息,如地表高度、大气压强、冷暖气团边界等。
6. 用箭头表示风向,并在箭头上标注风速。
箭头的方向与风的方向一致,箭头的长度与风速成正比。
7. 根据气象学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图上的气温、气压、风向等信息,推断大气的运动特征和天气形势。
需要注意的是,绘制热力环流等压线图需要有相关的气象数据和绘图工具,同时也需要对气象学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根据所绘图的目的和要求,还可以选择不同的投影方式和绘图风格。
热力环流与等压线(面)姓名_____________ 2009-12-____下图是一个长、宽、高分别是2米、1米和1米且六面都封闭的透明玻璃柜,柜内底面两侧分别放置一个电炉(有导线连到柜外)和一大盆冰块。
在玻璃柜顶部和下部悬垂纸片A、B(如图所示)。
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可以模拟验证某一地理原理。
据此完成1-3题。
[ ]1.该实验模拟的是A.大气温室效应B.大气热力环流C.地壳物质循环D.海陆间水循环[ ]2.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后,两纸条的偏动方向是A.A、B都向左偏B.A向左偏,B向右偏C.A、B都向右偏D.A向右偏,B向左偏[ ]3.该实验的主要缺陷是A.不能模拟地壳内循环物质的种类 B.不能模拟物体受地转偏向力后的运动情况C.不能显示造成气温上升的主要气体 D.不能模拟地下径流的运动情况读我国某地区年雾日天数等值线图(图中②③④均为省级中心城市)。
回答4~5题。
[ ]4.“晚见江山雾,宵闻夜雨来”能形象写照图中A.城市①② B.城市②③ C.城市③④ D.城市①④[ ]5. 图示地区“夜雨”现象的形成主要是因为A.锋面气旋 B.台风 C.地形雨 D.热力环流读下图回答6—7题。
[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谷地 B.山顶气温日变化最小C.山顶冬季日温差大于夏季日温差 D.山谷冬季日温差远大于夏季日温差[ ]7.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的主要原因是A.山谷地形闭塞,降温快 B.夜间吹谷风,谷地散热快C.夜间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集聚在谷地 D.谷地多夜雨,降温快沃克环流是指正常情况下发生在赤道附近太平洋洋面上的一种热力环流。
若某些年份赤道太平洋东部(秘鲁附近)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则称为“拉尼娜”现象。
读沃克环流示意图,回答8~10题。
[ ]8.图中海平面上的丙气压是A.副热带高气压B.赤道低气压C.夏威夷高压D.副极地低气压[ ]9.在沃克环流中A.甲地为高压 B.水平气流由乙吹向甲C.乙地为低压 D.甲地垂直方向气流下沉[ ]10.若乙地海水温度持续异常升高,则降水可能增加的地区是A.印度尼西亚B.澳大利亚东部C.非洲南部D.秘鲁沿海读某区域等压面垂直剖面图,完成11—13题:[ ]11.图中气温最高的是A.甲 B.乙C.丙 D.丁[ ]12.空气流动方向正确的是A.乙—>甲 B.甲—>丙C.丁—>丙 D.丁—>乙[ ]13.关于甲、乙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气压比乙地低 B.乙地的昼夜温差比甲地小C.乙地此时为晴朗天气 D.甲地盛行上升气流暑期,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