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苏联历届领导(1)
- 格式:ppt
- 大小:111.00 KB
- 文档页数:45
苏联历任领导人苏联,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在1991年解体了他虽说已不在江湖,但江湖上还有他的传说。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江湖传说中的国家的那些老大到底是谁呢?第一位领导者:列宁列宁这个被称为人类伟大的导师,是苏联的缔造者。
1917年11月8日―1924年1月21日,这段时间内是苏联的最高领导人。
他最伟大功绩就是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并且打败了当时俄国境内的白军,还有十四国干涉。
从而巩固了国家的政权。
让这个新生的政权没有像当年的巴黎公社那样夭折。
列宁在位的时候初期为了战争的需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期发现问题所在就是纠正,实行新经济政策。
当然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毕竟是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前进的道路只有自己摸索,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借鉴。
1924年1月21日因病去世。
第二位领导人:斯大林斯大林斯大林是格鲁吉亚人,他上位有点来路不正,当年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列宁指定的接班人是托洛茨基。
不过列宁去世后斯大林很快就掌握了所有的权利,托洛茨基被驱逐了,最后在墨西哥被刺杀。
斯大林总的来说争议非常大的大。
他在为期间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人民公社,实行计划经济。
推展五年计划,把苏联由一个农业国建成了工业国,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之后实行了大清洗运动,清洗了几百万人口。
在二战期间可以说前期是以一国之力抵抗德国。
最终取得胜利。
使得苏联的国际地位急剧上升,成为了当时的超级大国,唯一一个可以和美国抗衡的国家。
开始了两极争霸。
二战之后继续实行之前的政策,短时间内国家迅速恢复。
不过为日后苏联的发展埋下祸根,一直到苏联解体都没解决掉。
第三位领导人;赫鲁晓夫赫鲁晓夫赫鲁晓夫的上位和斯大林一样来路不正,斯大林死后接班人是马林科夫,最后被赫鲁晓夫夺取了。
这哥们在1956年赫鲁晓夫主持召开苏共二十大之后开始彻底的否定斯大林,开始进行改革。
在苏共第22次代表大会上提出“全民国家”、“全民党”,还提出到1980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但是这一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二战苏联20位战略和关键性战役领导人的功勋与结局展开全文2002年5月,俄罗斯军事科学院根据苏联军事领导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和所起的作用,对苏军将帅名次排序进行了重新评定。
评委会将苏联军事领导人分为9级,分别是:国家领导人兼最高统帅1人、战略和关键性战役领导人20人、海军舰队司令6人、军兵种负责人10人、参谋长9人、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司令33人、坦克集团军司令6人、航空兵集团军司令5人、炮兵部队司令3人。
本文介绍第2级(战略和关键性战役领导人)苏联军事领导人的结局,这一级中共有20人入选,其中13人是元帅,7人是大将,具体情况介绍如下: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第一位: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苏联元帅)朱可夫,贫民出身,历任方面军司令、最高统帅部副统帅、驻德苏军总司令、苏联国防部长等职,四次荣获苏联英雄称号,1943年获苏联元帅军衔。
朱可夫被誉为二战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他是苏联施行战略和战役计划的最高决策者之一,主要功勋是指挥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柏林等战役。
朱可夫在卫国战争期间居功至伟,圆满地完成了统帅部赋予的各种任务。
他是苏联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1974年病逝,享年78岁。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第二位: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苏联元帅)华西列夫斯基,出身神父之家,历任苏军总参谋长、武装力量部部长、国防部总监等职,他是苏军三驾马车外最具才华的将领,1943年获元帅军衔。
华西列夫斯基是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成员,他与朱可夫一起制定了苏军诸多重要的战略和战役计划,协调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性战役,如斯大林格勒、克里米亚等战役。
赫鲁晓夫上任后,华西列夫斯基退居二线,在国防部总监组担任总监一职,1977年病逝,享年82岁,他是苏联杰出的军事家。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第三位: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苏联元帅)罗科索夫斯基,出身中产之家,历任苏联集团军司令、方面军司令、国防部总监,波兰国防部长等职,他与朱可夫、科涅夫并称为苏联陆军的三驾马车。
二战结束时苏联的十大方面军司令,曾为卫国战争立下汗马功
劳
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朱可夫主要成就:四次荣膺苏联英雄荣誉称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指挥斯大林格勒战役、列宁格勒战役、柏林战役
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罗科索夫斯基主要成就获金星奖章两枚、列宁勋章7枚,苏联陆军的三驾马车之一
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司令:华西列夫斯基主要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军总参谋长,斯大林格勒反攻作战的指导者,克里米亚的收复者和加里宁格勒的解放者,参与指挥、筹划了苏联卫国战争中的所有战役。
波罗的海沿岸第一方面军:巴格拉米扬主要成就:苏联军事统帅,苏联元帅,苏联英雄。
获列宁勋章6枚,十月革命勋章1枚,红旗勋章3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2枚
列宁格勒方面军:戈沃罗夫主要成就:组织了坚守列宁格勒,解放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
卡累利亚方面军:梅列茨科夫主要成就:歼灭了日本关东军主力,获得苏联英雄称号,7次获得列宁勋章
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科涅夫主要成就:苏联元帅(1944),军事统帅、军事家,二战中和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并称的苏联陆军的野战三驾马车之一。
乌克兰第二方面军:马利诺夫斯基主要成就:获得红旗勋章、苏
联人民英雄勋章,指挥布达佩斯战役,领导苏联红军消灭日本关东军
乌克兰第三方面军:托尔布欣主要成就:米乌斯河和莫洛奇纳亚河战役,以及顿巴斯和克里木的解放作战。
乌克兰第四方面军:叶廖缅科。
苏联历届领导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苏联领导人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1917年10月6日- 1922年4月3日(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1922年4月3日 - 1953年3月5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1953年9月7日 - 1964年10月14日(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64年10月14日- 1982年11月10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64年10月14日至1966年4月8日为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 1982年11月12日 - 1984年2月9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1984年2月13日- 1985年3月10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1985年3月11日 - 1991年12月25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国家元首列夫.鲍里索维奇.加米涅夫 1917年11月9日 - 1917年11月21日(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雅科夫.米哈伊洛维奇.斯维尔德洛夫1917年11月21日- 1919年3月16日(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弗拉基米尔斯基1919年3月16日- 1919年3月30日(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 1919年12月30日 - 1938年7月19日(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1922年12月30日至1938年1月12日为苏联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1938年1月17日至1946年5月9日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什维尔尼克 1946年5月9日 - 1953年3月1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克莱门特.叶夫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 1953年3月15日 - 1960年5月7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1960年5月7日 - 1964年7月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阿纳斯塔斯.伊万诺维奇.米高扬 1964年7月5日 - 1965年12月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尼古拉.维克托罗维奇.波德戈尔内1965年12月9日- 1977年6月1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1977年6月16日 - 1982年11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2年11月10日 - 1983年6月1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1983年6月16日- 1984年2月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4年2月9日 - 1984年4月1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1984年4月11日- 1985年3月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5年3月5日 - 1985年7月27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安德列.安德列耶维奇.葛罗米柯1985年7月27日- 1988年8月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1988年8月1日 - 1989年5月25日(1989年5月25日至1990年3月15日为最高苏维埃主席,1990年3月15日至1991年12月25日为苏联总统)政府首脑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1917年11月8日 - 1924年1月23日(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李可夫 1924年1月23日 - 1930年12月19日(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1930年12月19日- 1941年5月6日(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1941年5月6日 - 1946年3月19日(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1946年3月19日至1953年3月5日为部长会议主席)格里高利.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 1953年3月5日 - 1955年2月8日(部长会议主席)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布尔加宁 1955年2月8日 - 1958年3月27日(部长会议主席)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958年3月27日- 1964年10月15日(部长会议主席)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柯西金 1964年10月15日 - 1980年10月23日(部长会议主席)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吉洪诺夫 1980年10月23日 - 1985年9月27日(部长会议主席)尼古拉.伊万诺维奇.雷日科夫1985年9月27日- 1991年1月14日(部长会议主席)瓦连京.谢尔盖耶维奇.帕夫洛夫1991年1月14日- 1991年8月24日(苏联总理)。
戈尔巴乔夫夫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语:МихаилСергеевичГорбачёв,拉丁化:Mihail Sergeevich Gorbachev 听(帮助·信息),1931年3月2日-),前苏联政治家,曾于1985年至1991年间担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也是最后一位苏联最高领导人。
他是惟一一位在苏联共产党统治时期出生的总书记。
戈尔巴乔夫的头上有一个显著的胎记,为其广为人知的外貌特征。
早年经历[编辑]戈尔巴乔夫前往东德巡视一座养猪场,摄于1966年6月10日。
戈尔巴乔夫出生于斯塔夫罗波尔的一个农民家庭。
他的父亲谢尔盖·安德烈耶维奇·戈尔巴乔夫是一位联合收割机的操作员,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退役军人。
母亲在集体农场工作。
戈尔巴乔夫1955年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的法律专业,并在那里认识了他后来的妻子赖莎(又译雷莎,她因患白血病而于1999年去世)。
1953年9月他们结婚,1955年戈尔巴乔夫毕业,两人一同回到戈尔巴乔夫的故乡。
在大学期间,戈尔巴乔夫加入了苏联共产党并且很快成为了其中的一名积极分子。
1952年21岁的戈尔巴乔夫加入苏联共产党,1966年他35岁的时候他以函授学习的方式获得了农业经济硕士的学位,从此他青云直上。
1970年他已成为农业部部长,次年被选入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1972年他带领一个代表团赴比利时,两年后他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以及青少年事务执行委员会主席。
1979年他加入苏共政治局。
在政治局内他认识了他的同乡、克格勃首领尤里·安德罗波夫。
安德罗波夫在此后数年内成为戈尔巴乔夫的主要提拔者。
他在党内的地位给予他更多出国的机会,这些旅行很深地影响了他的政见和对社会的看法。
上台后推动民主化改革[编辑]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与美国总统雷根合摄于美国白宫图书馆。
契尔年科死后,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3月11日以54岁之龄,当选为苏联最年轻的共产党总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苏联领导人(按时序排列)苏联共产党领导人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1917年10月6日- 1922年4月3日(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1922年4月3日- 1953年3月5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953年9月7日- 1964年10月14日(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64年10月14日- 1982年11月10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64年10月14日至1966年4月8日为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1982年11月12日- 1984年2月9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1984年2月13日- 1985年3月10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1985年3月11日- 1991年12月25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人在俄罗斯取得了政权,随即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随后的几年里,由托洛茨基指挥的红军通过残酷的内战击败了白军和协约国的干涉。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了苏联。
苏联的缔造者列宁于1924年逝世。
约瑟夫·斯大林获得政权。
他通过残酷的手段清洗了所有的政治对手,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同时以肃反的方式对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展开了大清洗。
虽然斯大林被西方国家和一部分苏联人视为一个屠杀各民族人民的暴君,但是他成功地把苏联改成了一个工业和军事强国。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苏联军事也比以前强出好几倍。
1939年苏联与纳粹德国签订了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双方结成貌合神离的同盟,同时秘密划分了双方在波兰、波罗的海国家、芬兰和罗马尼亚的势力范围。
苏联历代领导人一览!1、列宁(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在位时间1917-1924年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联邦、南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后扩至15个加盟共和国)。
所以准确的说列宁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的时间应该从1922年12月30日开始,在这之前其是苏俄的最高领导人。
列宁在位时的职位称之为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即苏联总理)。
2、斯大林(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在位时间1924-1953年其在位时的职务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总理)、苏联大元帅。
斯大林是苏联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领导人。
3、赫鲁晓夫(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在位时间1953年-1964年1964年10月,当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度假时,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发动了政变,赫鲁晓夫“被退休”,从此被迫淡出政坛至1971年逝世。
4、勃列日涅夫(1906年12月19日—1982年11月10日),在位时间1964年-1982年勃列日涅夫一生之中总计获得了114枚各类勋章被1991年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所收录,使勃列日涅夫获得了“世界获奖章最多的人”的称号,而他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勋章之王”。
5 、安德罗波夫(1914年6月15日-1984年2月9日),在位时间1982年-1984年安德罗波夫仅在位1年零三个月就因病去世。
在其执政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工作,大刀阔斧地进行人事调整,为发展苏联经济和提高人民福利事业方面取得的进展作出了贡献。
在整顿劳动纪律和完善经济机制的试验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在这方面采取的措施获得了苏联群众的支持。
6、契尔年科(1911年9月24日-1985年3月10日),在位时间1984年-1985年其在位仅一年零一个月7、戈尔巴乔夫(1931年3月2日-),在位时间1985年-1991年1990年10月15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苏联至俄罗斯的历届领导人分别是1.列宁(1917年12-1922年4月)、2.斯大林(1922年4月-1953年3月)、3.3.马林科夫(1953年3月-1955年2月)、4.赫鲁晓夫(1953年9月-1964年10月)、5.勃列日涅夫(1964年10月-1982-11月)、6.安德罗波夫(1982年11月-1984年2月)、7.契尔年科(1984年2月-1985年5月)、8.戈尔巴乔夫(1985年5月-1991年12月)、9.叶利钦(1991年12月-2000年1月)、10.普京(2000年1月-至今)11.梅德韦杰夫马林科夫目录简介人物生平马林科夫的改革展开编辑本段简介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Гео?ргийМаксимилиа?новичМаленко?в,1902年1月8日-1988年1月14日),苏联政治家,也是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人,斯大林死后曾于1953年3月到1955年2月担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相当于总理)。
马林科夫于1919年担任红军政战官,1920年加入苏联共产党,之后成为斯大林的心腹;二十世纪30年代马林科夫曾经与贝利亚共同进行对苏联党政军的大清洗。
马林科夫一直都与贝利亚有着良好的私交,但是之后马林科夫却在最后抛弃了贝利亚。
卫国战争中任国防委员会委员。
1946年马林科夫成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在日丹诺夫死后成为斯大林决策的核心人物。
1953年斯大林死后,马林科夫成为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一度兼苏联共产党中央书记,而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但是有意形成集体领导的马林科夫将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让位给赫鲁晓夫。
而马林科夫也于此时清除与其政策不合的贝利亚。
马林科夫担任部长会议主席的两年内,曾经对外表示“核武会导致世界毁灭”,反对继续制造核子武器并探索与美国的和解之道;但是这样的行为都引发党内强硬派的反对。
苏联历任陆军总司令1946年,苏联对军兵种武装力量划分调整为陆,海,空三大军种,并分别成立了总司令部。
苏联陆军总司令部有:摩托化步兵,坦克兵,火箭兵,炮兵,空降兵以及陆军防空兵,通信兵,工程兵诸兵种。
实行“军政”,“军令”分开体制。
在苏联国防部,武装力量总参谋部统一领导下,负责陆军所辖各兵种的训练、编制,装备给养,行政管理等工作,无作战指挥权。
陆军平时编有军团、军、师、旅、团、营等单位,战时编有方面军。
陆军总司令是一员行政官,基本上由苏联元帅担任,陆军各兵种司令同样都是行政官。
陆军总司令部曾被二度撤销。
首任苏联陆军总司令是朱可夫元帅(1946年上任,3个月后由科涅夫元帅接任),共10任9人。
担任陆军总司令的是朱可夫、科涅夫(2任)、马利诺夫斯基、格列奇科、崔可夫、巴甫洛夫斯基(在任时间最长)、彼得罗夫、伊万诺夫斯基,瓦连尼科夫1、1946年3月-6月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苏联元帅2、1946年7月-1950年3月伊万.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苏联元帅1950年3月-1955年3月,陆军总司令部撤销;3、1955年3月-1956年3月伊万.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元帅;4、1956年3月-1957年11月罗季翁.雅科夫列维奇.马利诺夫斯基苏联元帅5、1957年11月-1960年4月安德烈.安东诺维奇.格列奇科苏联元帅6、1960年4月-1964年6月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苏联元帅1964年6月-1967年11月陆军总司令部撤销;7、1967年11月-1980年12月伊万.格里戈里耶维奇.巴甫洛夫斯基大将8、1980年12月-1985年瓦西里.伊玩诺维奇.彼得罗夫苏联元帅9、1985年-1989年叶夫根尼.菲利波维奇.伊万诺夫斯基大将10、1989年-1991年瓦连京.伊万诺维奇.瓦连尼科夫大将。
苏联历代领袖列表1、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夫(Vladimir Ilyich Lenin),1870年出生于俄罗斯,是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建立的领导人。
他发起了1917年10月革命,利用社会主义原理制定了新政权体制,发起了新中央政府,组成苏联并制定了宪法,他在1924年逝世,是苏联历史上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
2、约瑟夫·斯大林(Joseph Stalin),1878年出生于格鲁吉亚,是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他1940年起担任总理,1941年5月至1943年11月担任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45年至1953年11月担任苏联联邦共和国元首。
斯大林彻底改造了苏联政治经济格局,使苏联从一个地方性帝国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3、芮•马斯克(Leonid Brezhnev),1906年出生于乌克兰,1964年至1982年担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联邦共和国元首,他在1965至1982年间推进苏联经济建设,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建立了社会主义模式国家体系。
4、马哈茨拉·戈尔巴乔夫(Mikhail Gorbachev),1931年出生于俄罗斯,1985年至1991年担任苏联联邦共和国元首,他在1985年至1991年间创立了改革思想和改革政策,推进了市场经济,改善了人民生活,取消了专制统治,建立了民主体制,为苏联走向自由而作出了重大贡献。
5、基里亚·科歇(Kirill Kocho),1906年出生于俄罗斯,1964年至1982年担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联邦共和国总理,他努力促进中苏友好,提高国际地位,改善内部经济,阻止西方主义的侵略,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生,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建立了社会主义模式国家体系。
6、伊万·里扎达利(Ivan Y. Ligachev),1920年出生于俄罗斯,1985年至1990年担任劳动政策部长、政治准备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委员会副总书记,他实行了大量经济改革,包括新农村经济改革和重组国有企业等,开放了有利于发展的新型市场。
苏联40位元帅的最终结局(上篇)苏联的元帅军衔比较特殊,有四个级别,从高到低依次是苏联大元帅、苏联元帅(或苏联海军元帅)、军兵种主帅及军兵种元帅四等。
实际上,军兵种元帅与大将军衔一样,不应算入元帅级别。
本文所讲的元帅是指第二级的苏联元帅,从1935年到1990年,共有40人获苏联元帅军衔。
那么,这40位苏联元帅的最终结局如何呢?请看下文(因篇幅过长,本文将分上下两篇)。
克利缅特·叶夫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克利缅特·叶夫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1881~1969)伏罗希洛夫,出身于工人家庭。
俄国内战中表现出色,二战中很平庸,先后担任北高加索军区司令、莫斯科军区司令、游击运动总司令、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等职。
伏罗希洛夫有“红色元帅”之称,大清洗运动的主要参与者,后来被赫鲁晓夫批判过。
他与布琼尼、图哈切夫斯基、叶戈罗夫、布柳赫尔同在1935年获元帅军衔。
伏罗希洛夫晚年很少参加活动,1969年在莫斯科病逝,享年88岁。
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柳赫尔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柳赫尔(1890~1938)布柳赫尔,出身于农民家庭。
他参加过一战、苏俄内战等,尤其在内战中表现卓越,屡立战功,这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红色战将,全身曾负伤多达18处。
布柳赫尔擅长突击战和夜战,曾率部队50多天行军1500公里,五元帅中只有图哈切夫斯基能与其媲美。
他曾两次来华,指导过南昌起义,担任过政府军事顾问。
1935年,布柳赫尔获元帅军衔。
他先后担任乌克兰军区副司令、远东特别集团军司令、远东方面军司令等职,与奉军较量过,参与了苏日张鼓峰事件。
1938年,布柳赫尔在大清洗中以间谍罪被秘密处决,享年48岁,1956年平反。
谢苗·米哈伊洛维奇·布琼尼谢苗·米哈伊洛维奇·布琼尼(1883~1973)布琼尼,出身于贫农家庭,参加过日俄战争、苏俄内战、苏德战争等,担任过第1骑兵集团军司令、莫斯科军区司令员、北高加索方向总司令、农业部副部长等职。
苏联(俄罗斯)十一名领导人盘点,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在十月革命之后,身处地缘边缘地带的俄罗斯,逐渐成长为了一个世界级的强国。
时至今日,俄罗斯依旧对全球格局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而这与俄罗斯(苏联)历史上的历代领导人的努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今天,本期节目就为您盘点苏联(俄罗斯)历史上的十一名领导人。
第一任:列宁(1917—1924)(列宁)佛拉基米尔·列宁是苏俄(联)的第一代领导人,更是世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被我党誉为“革命的导师”。
1903年,列宁一手缔造了“布尔什维克党”,这个党正是后来苏联共产党的前身。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沙皇俄国作为协约国的一方参战。
因为前线的失利,经济的危机,俄罗斯国内百姓的生活在沙皇的苛政压迫之下步履维艰。
1917年2月革命爆发,沙皇的统治被俄罗斯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联手推翻。
1917年底,列宁提出了“一切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在同年11月,也就是俄历的诗月发动革命,推翻俄罗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功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苏俄,史称“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期间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不仅解放了俄罗斯人民,更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
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红军击败了由英、法、美、日等多国组成的干涉联军,成功捍卫了新生的红色政权。
1922年,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签署条约,成立联合体国家,苏联正式诞生,列宁任首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
在此之后,列宁便开始组织起苏联的战后经济恢复与重建工作,在此期间列宁倡导的“新经济”政策,也给予了我国改革开放诸多的借鉴和启示,成为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一次有益尝试。
1924年,列宁因病与世长辞,享年54岁。
第二任:斯大林(1922—1952)(斯大林)在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击败党内的竞争对手,树立威信,最终成为了继列宁之后的苏联第二任领导人。
斯大林对苏联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均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