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领导人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2
苏联领导人的接班制度作为过去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和实力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苏联拥有一套严格的领导人接班制度。
下面将介绍苏联领导人接班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苏联领导人接班的原则苏联领导人接班的原则主要是选举和推荐制度。
而其中,以选举为主要方式。
苏联国家几乎所有的领导人都是在社会主义共产党的代表大会上选举产生的。
而在代表大会上,正式的选举人和候选人名单一经公布,所有的投票者都有权投票;同时选举结果必须经过全体代表的公告和确认才是有效的,从而保证了领导人接班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二、苏联领导人接班的程序通常情况下,苏联领导人接班程序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领导人提名:国家领导人的提名以党内领导人会议为主要方式。
在会议上,党内领导人会根据候选人的政治思想、工作能力、行业经验等方面设想,综合选出若干突出的领导人备选人。
2. 候选人公示:公示期一般需要在一个月以内,期间,所有的领导人候选人均应在党的各级组织、媒体和公众面前公布自己的简历、思想观点等,以方便党内和社会各个方面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3. 代表大会选举:代表大会选举是苏联领导人接班程序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由代表大会选出新一届的主席和执行委员会成员,代表大会投票进行秘密投票,新旧领导人交替进行。
在选举结果公布后,由联邦委员会主持典礼仪式。
新任领导人将表示自己对前任领导人的承诺,并宣布国家新政策。
三、苏联领导人接班的变化然而,随着历史的演变和莫斯科政治力量之间的角逐,苏联领导人接班制度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尤其是苏联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治国新政策——“改革开放”,打破了原有的体制和体系。
这种变革在许多方面都对接班制度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甚至可以说,苏联整个体制的崩溃正是由于苏联领导人接班制度的破损所导致的。
四、苏联领导人接班制度的启示苏联领导人接班制度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其所带来的思考和启示却至今仍然不可忽视。
人民对领导人的选举和接班可以保证党和政府及其领导人与人民之间保持密切联系,同时也能帮助保护政府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苏联历任领导人苏联,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在1991年解体了他虽说已不在江湖,但江湖上还有他的传说。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江湖传说中的国家的那些老大到底是谁呢?第一位领导者:列宁列宁这个被称为人类伟大的导师,是苏联的缔造者。
1917年11月8日―1924年1月21日,这段时间内是苏联的最高领导人。
他最伟大功绩就是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并且打败了当时俄国境内的白军,还有十四国干涉。
从而巩固了国家的政权。
让这个新生的政权没有像当年的巴黎公社那样夭折。
列宁在位的时候初期为了战争的需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期发现问题所在就是纠正,实行新经济政策。
当然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毕竟是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前进的道路只有自己摸索,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借鉴。
1924年1月21日因病去世。
第二位领导人:斯大林斯大林斯大林是格鲁吉亚人,他上位有点来路不正,当年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列宁指定的接班人是托洛茨基。
不过列宁去世后斯大林很快就掌握了所有的权利,托洛茨基被驱逐了,最后在墨西哥被刺杀。
斯大林总的来说争议非常大的大。
他在为期间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人民公社,实行计划经济。
推展五年计划,把苏联由一个农业国建成了工业国,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之后实行了大清洗运动,清洗了几百万人口。
在二战期间可以说前期是以一国之力抵抗德国。
最终取得胜利。
使得苏联的国际地位急剧上升,成为了当时的超级大国,唯一一个可以和美国抗衡的国家。
开始了两极争霸。
二战之后继续实行之前的政策,短时间内国家迅速恢复。
不过为日后苏联的发展埋下祸根,一直到苏联解体都没解决掉。
第三位领导人;赫鲁晓夫赫鲁晓夫赫鲁晓夫的上位和斯大林一样来路不正,斯大林死后接班人是马林科夫,最后被赫鲁晓夫夺取了。
这哥们在1956年赫鲁晓夫主持召开苏共二十大之后开始彻底的否定斯大林,开始进行改革。
在苏共第22次代表大会上提出“全民国家”、“全民党”,还提出到1980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但是这一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苏联领导人列宁的历史故事1917年的俄罗斯,是一个处于政治动荡和社会混乱中的国家。
在这个时期,一个伟大的领导人崛起,他就是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苏联共产党的创始人和首任领导人。
列宁的历史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成长和奋斗,更是一场彻底改变了俄罗斯历史进程的革命。
一、列宁的早年经历弗拉基米尔·列宁于1870年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中。
他的父亲是一位学者,母亲则是一位教育家。
这个家庭环境培养了列宁的卓越才华和对知识的渴望。
在他年少时,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在观察到农民和工人阶级的困境后,决定将自己的一生献给推翻压迫和剥削的斗争。
于是,他投身于马克思主义运动,开始了他的政治活动之路。
二、列宁的斗争与革命列宁在斗争和革命中展现出非凡的领导能力和坚定的决心。
他毫不畏惧地面对当时沙皇专制政权的镇压,积极组织党派,宣传共产主义思想。
1905年,俄罗斯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革命浪潮,列宁看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机会。
他积极推动工人罢工运动,并在革命的高潮中发表了《祖国的命运》等一系列重要著作。
虽然这次革命最终未能成功,但列宁成功地将共产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三、十月革命:苏联的诞生1917年10月,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发动了一场决定性的政变,推翻了临时政府,取得了俄罗斯革命的胜利。
这一事件被后世称为“十月革命”。
在新的政权掌握之后,列宁开始了一系列改革以实现社会主义建设。
他实行了土地革命,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他也推动了国有化运动,把工厂和企业转为国有,以消除私有制度下的剥削关系。
四、列宁对世界的影响列宁的思想和行动不仅仅改变了俄罗斯,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革命思想鼓舞了全世界的工人阶级,激励了其他国家的革命斗争。
此外,列宁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为全球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他的著作《国家与革命》等成为了共产主义运动的经典文献。
苏联历届领导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苏联领导人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1917年10月6日- 1922年4月3日(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1922年4月3日 - 1953年3月5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1953年9月7日 - 1964年10月14日(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64年10月14日- 1982年11月10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64年10月14日至1966年4月8日为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 1982年11月12日 - 1984年2月9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1984年2月13日- 1985年3月10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1985年3月11日 - 1991年12月25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国家元首列夫.鲍里索维奇.加米涅夫 1917年11月9日 - 1917年11月21日(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雅科夫.米哈伊洛维奇.斯维尔德洛夫1917年11月21日- 1919年3月16日(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弗拉基米尔斯基1919年3月16日- 1919年3月30日(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 1919年12月30日 - 1938年7月19日(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1922年12月30日至1938年1月12日为苏联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1938年1月17日至1946年5月9日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什维尔尼克 1946年5月9日 - 1953年3月1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克莱门特.叶夫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 1953年3月15日 - 1960年5月7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1960年5月7日 - 1964年7月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阿纳斯塔斯.伊万诺维奇.米高扬 1964年7月5日 - 1965年12月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尼古拉.维克托罗维奇.波德戈尔内1965年12月9日- 1977年6月1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1977年6月16日 - 1982年11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2年11月10日 - 1983年6月1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1983年6月16日- 1984年2月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4年2月9日 - 1984年4月1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1984年4月11日- 1985年3月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5年3月5日 - 1985年7月27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安德列.安德列耶维奇.葛罗米柯1985年7月27日- 1988年8月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1988年8月1日 - 1989年5月25日(1989年5月25日至1990年3月15日为最高苏维埃主席,1990年3月15日至1991年12月25日为苏联总统)政府首脑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1917年11月8日 - 1924年1月23日(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李可夫 1924年1月23日 - 1930年12月19日(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1930年12月19日- 1941年5月6日(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1941年5月6日 - 1946年3月19日(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1946年3月19日至1953年3月5日为部长会议主席)格里高利.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 1953年3月5日 - 1955年2月8日(部长会议主席)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布尔加宁 1955年2月8日 - 1958年3月27日(部长会议主席)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958年3月27日- 1964年10月15日(部长会议主席)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柯西金 1964年10月15日 - 1980年10月23日(部长会议主席)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吉洪诺夫 1980年10月23日 - 1985年9月27日(部长会议主席)尼古拉.伊万诺维奇.雷日科夫1985年9月27日- 1991年1月14日(部长会议主席)瓦连京.谢尔盖耶维奇.帕夫洛夫1991年1月14日- 1991年8月24日(苏联总理)。
与肃苏运动相关的苏联领导人有哪些?一、约瑟夫·斯大林约瑟夫·斯大林作为苏联领导人,对于肃苏运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在苏联大清洗期间,通过政治手段铲除了大批被认为是“敌对分子”的人员,以巩固他的个人权力。
斯大林以铁腕手段镇压肃苏运动中的反对派,使苏联进一步深陷高压统治之下。
然而,斯大林的做法也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动荡和动乱。
二、列昂尼德·布列日涅夫肃苏运动对苏联的政治格局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列昂尼德·布列日涅夫在该运动中崭露头角。
在斯大林去世后,他接替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布列日涅夫通过政治改革和打击腐败现象,试图消除斯大林时期的恐怖氛围,促进社会的发展。
然而,布列日涅夫的政策变革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苏联社会面临着更加严重的问题,肃苏运动的阴影延续至今。
三、弗拉基米尔·普京在肃苏运动的背景下,弗拉基米尔·普京成为了苏联在新纪元里的领导人。
普京通过重塑苏联形象和提升国家实力,试图使苏联重获国际社会的尊重。
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提升了国家的国际地位。
然而,普京的政策也受到了争议,一些人认为他过于强调国家的军事力量,而忽视了国内社会问题的解决。
四、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肃苏运动对于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则在该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
戈尔巴乔夫作为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实施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试图打破苏联长期以来的僵化体制。
他提倡的“新思维”政策使苏联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引发了社会动荡和国家分裂的风险。
总结起来,与肃苏运动相关的苏联领导人有约瑟夫·斯大林、列昂尼德·布列日涅夫、弗拉基米尔·普京和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
这些领导人在肃苏运动的背景下,各自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和措施,对苏联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内外压力,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走向了瓦解。
苏联至俄罗斯的历届领导人分别是1.列宁(1917年12-1922年4月)、2.斯大林(1922年4月-1953年3月)、3.3.马林科夫(1953年3月-1955年2月)、4.赫鲁晓夫(1953年9月-1964年10月)、5.勃列日涅夫(1964年10月-1982-11月)、6.安德罗波夫(1982年11月-1984年2月)、7.契尔年科(1984年2月-1985年5月)、8.戈尔巴乔夫(1985年5月-1991年12月)、9.叶利钦(1991年12月-2000年1月)、10.普京(2000年1月-至今)11.梅德韦杰夫马林科夫目录简介人物生平马林科夫的改革展开编辑本段简介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Гео?ргийМаксимилиа?новичМаленко?в,1902年1月8日-1988年1月14日),苏联政治家,也是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人,斯大林死后曾于1953年3月到1955年2月担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相当于总理)。
马林科夫于1919年担任红军政战官,1920年加入苏联共产党,之后成为斯大林的心腹;二十世纪30年代马林科夫曾经与贝利亚共同进行对苏联党政军的大清洗。
马林科夫一直都与贝利亚有着良好的私交,但是之后马林科夫却在最后抛弃了贝利亚。
卫国战争中任国防委员会委员。
1946年马林科夫成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在日丹诺夫死后成为斯大林决策的核心人物。
1953年斯大林死后,马林科夫成为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一度兼苏联共产党中央书记,而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但是有意形成集体领导的马林科夫将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让位给赫鲁晓夫。
而马林科夫也于此时清除与其政策不合的贝利亚。
马林科夫担任部长会议主席的两年内,曾经对外表示“核武会导致世界毁灭”,反对继续制造核子武器并探索与美国的和解之道;但是这样的行为都引发党内强硬派的反对。
苏联——俄罗斯各届国家元首(领袖)名录列宁列宁(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Ульянов,1870---1924):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为其笔名。
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布尔什维克党创建者、苏联缔造者。
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理论。
被全世界共产主义者广泛认同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革命导师和领袖”,也被世人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国籍:俄罗斯帝国/俄罗斯共和国/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苏联民族:俄罗斯族出生地:俄罗斯帝国辛比尔斯克信仰:马克思主义主要成就:创建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十月革命,缔造苏联政党:布尔什维克党斯大林全名: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1879年12月21日—1953年3月5日),原名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朱加什维利。
苏联领导人,曾任联共(布)中央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1928年,他放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全力进行工业化,通过几个五年计划使苏联这个落后国家迅速改变了面貌。
1934年底开始,斯大林发动了一场政治恐怖风暴。
1945年6月获最高军衔─苏联大元帅称号。
著有:《斯大林全集》、《论苏联伟大卫国战争》、《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等。
国籍:苏联民族:格鲁吉亚族出生地:俄罗斯帝国第比利斯省哥里市信仰:共产主义主要成就:领导卫国战争胜利政党:布尔什维克党全名: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俄语:НикитаСергеевичХрущёв,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
苏联重要领导人,曾担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等职务。
赫鲁晓夫于1956年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中发表了“秘密报告”,对约瑟夫·斯大林展开全面批评,震动了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引发东欧的一系列骚乱。
苏联历代领袖列表1、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夫(Vladimir Ilyich Lenin),1870年出生于俄罗斯,是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建立的领导人。
他发起了1917年10月革命,利用社会主义原理制定了新政权体制,发起了新中央政府,组成苏联并制定了宪法,他在1924年逝世,是苏联历史上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
2、约瑟夫·斯大林(Joseph Stalin),1878年出生于格鲁吉亚,是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他1940年起担任总理,1941年5月至1943年11月担任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45年至1953年11月担任苏联联邦共和国元首。
斯大林彻底改造了苏联政治经济格局,使苏联从一个地方性帝国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3、芮•马斯克(Leonid Brezhnev),1906年出生于乌克兰,1964年至1982年担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联邦共和国元首,他在1965至1982年间推进苏联经济建设,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建立了社会主义模式国家体系。
4、马哈茨拉·戈尔巴乔夫(Mikhail Gorbachev),1931年出生于俄罗斯,1985年至1991年担任苏联联邦共和国元首,他在1985年至1991年间创立了改革思想和改革政策,推进了市场经济,改善了人民生活,取消了专制统治,建立了民主体制,为苏联走向自由而作出了重大贡献。
5、基里亚·科歇(Kirill Kocho),1906年出生于俄罗斯,1964年至1982年担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联邦共和国总理,他努力促进中苏友好,提高国际地位,改善内部经济,阻止西方主义的侵略,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生,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建立了社会主义模式国家体系。
6、伊万·里扎达利(Ivan Y. Ligachev),1920年出生于俄罗斯,1985年至1990年担任劳动政策部长、政治准备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委员会副总书记,他实行了大量经济改革,包括新农村经济改革和重组国有企业等,开放了有利于发展的新型市场。
约瑟夫斯大林故事苏联领导人的权力与残酷约瑟夫斯大林故事:苏联领导人的权力与残酷约瑟夫斯·斯大林(Joseph Stalin),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的领导人,是20世纪最具争议性和威权主义的历史人物之一。
他在苏联执政期间,用铁腕手段推动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崛起为超级大国。
然而,斯大林的统治也伴随着大规模的政治迫害和暴力行为,使数百万无辜人民丧生。
一、斯大林的权力掌握与巩固斯大林在苏联领导层迅速崛起,利用自己的才能和政治手段争夺权力。
在列宁去世后的派系斗争中,他通过掌握党内高层职位,并借助军队和秘密警察(克格勃)等手段来清除异己,最终控制了党和政府的最高权力。
二、斯大林的工业化计划为了实现苏联的工业化梦想,斯大林推行了一系列的五年计划。
这些计划使苏联从一个农业社会迅速转变为一个工业国家,为后来的战争做好了准备。
然而,这个过程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包括贫困农民的剥夺和工人的激烈剥削。
三、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为加强国家对农民的掌控,斯大林实施了农业集体化政策。
这一政策导致了农民的土地被没收并合并为集体农庄,农民失去了对土地的所有权。
此外,对抵制这一政策的农民进行了大规模的镇压,导致了农村地区的饥荒和大量人口的死亡。
四、斯大林的大清洗与政治迫害斯大林通过发起大规模的政治迫害活动,清除了他认为是政治敌人的人,并对党内和军队的高级干部进行了镇压。
这一时期被称为“大清洗”,数百万人被迫害、囚禁和处决。
这种大规模的恐怖和迫害氛围导致了苏联社会的恐惧和不稳定。
五、斯大林的外交政策与战争斯大林在外交政策上采取了强硬立场,试图通过扩张苏联的领土和影响力来保护国家的利益。
他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在德国发动突袭苏联并引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加入了盟军,并最终在战争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总结:约瑟夫斯·斯大林的统治时期是苏联历史上的一个复杂时期。
他对国家的现代化和军事实力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使苏联从一个农业国家崛起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
苏联最高领导人列表1.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俄苏)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它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有一系列的领导人,他们在苏维埃联邦的发展和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回顾和介绍苏联最高领导人的列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苏联的历史发展。
2.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Vladimir Ilyich Lenin)俄国的bolshie(不多解释)1917年底 - 1924年列宁是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者,也是苏维埃联邦的创始人之一。
他推动了布尔什维克党在俄国的胜利,并宣布成立了苏联。
列宁的政治思想和经济理论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 约瑟夫·斯大林(Joseph Stalin)1924年 - 1953年斯大林是苏联历史上最具争议性的领导人之一。
他在苏联执政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改革,包括集体化运动和大清洗等。
尽管他的领导方式带有极权主义的色彩,但他也为苏联带来了一定的工业化和农业发展。
4. 尼基塔·赫鲁晓夫(Nikita Khrushchev)1953年 - 1964年赫鲁晓夫在斯大林去世后接任苏联最高领导人。
他主导了苏联政府的农业和经济改革,提出了“和平共处”和“去斯大林化”的政策。
他还是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关系的重要人物之一,参与了苏美峰会和古巴导弹危机的处理。
5.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Leonid Ilyich Brezhnev)1964年 - 1982年勃列日涅夫继任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他的执政期间经历了一段相对稳定而保守的时期,被称为“勃列日涅夫时代”。
该时期苏联继续扩大军备,并与美国展开了冷战对峙。
然而,苏联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也逐渐浮现。
6. 尤里·安德罗波夫(Yuri Andropov)1982年 - 1984年安德罗波夫是苏联最高领导人的短暂继任者之一,他在勃列日涅夫去世后接任苏联最高指挥官。
苏联(俄罗斯)十一名领导人盘点,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在十月革命之后,身处地缘边缘地带的俄罗斯,逐渐成长为了一个世界级的强国。
时至今日,俄罗斯依旧对全球格局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而这与俄罗斯(苏联)历史上的历代领导人的努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今天,本期节目就为您盘点苏联(俄罗斯)历史上的十一名领导人。
第一任:列宁(1917—1924)(列宁)佛拉基米尔·列宁是苏俄(联)的第一代领导人,更是世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被我党誉为“革命的导师”。
1903年,列宁一手缔造了“布尔什维克党”,这个党正是后来苏联共产党的前身。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沙皇俄国作为协约国的一方参战。
因为前线的失利,经济的危机,俄罗斯国内百姓的生活在沙皇的苛政压迫之下步履维艰。
1917年2月革命爆发,沙皇的统治被俄罗斯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联手推翻。
1917年底,列宁提出了“一切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在同年11月,也就是俄历的诗月发动革命,推翻俄罗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功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苏俄,史称“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期间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不仅解放了俄罗斯人民,更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
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红军击败了由英、法、美、日等多国组成的干涉联军,成功捍卫了新生的红色政权。
1922年,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签署条约,成立联合体国家,苏联正式诞生,列宁任首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
在此之后,列宁便开始组织起苏联的战后经济恢复与重建工作,在此期间列宁倡导的“新经济”政策,也给予了我国改革开放诸多的借鉴和启示,成为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一次有益尝试。
1924年,列宁因病与世长辞,享年54岁。
第二任:斯大林(1922—1952)(斯大林)在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击败党内的竞争对手,树立威信,最终成为了继列宁之后的苏联第二任领导人。
斯大林对苏联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均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约瑟夫斯大林苏联历史上的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苏联历史上的伟大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Joseph Stalin)是20世纪苏联历史上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
他在苏联执政期间,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事务产生了深远影响。
斯大林被认为是一个充满争议性的人物,他同时被崇拜和批评。
本文将从他的早期生活、党内崛起、政治思想和对苏联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斯大林的领导才能。
一、早年生活与崛起约瑟夫·斯大林于1878年12月18日出生在俄罗斯帝国格鲁吉亚地区一个贫困的家庭。
尽管成长环境艰苦,斯大林通过勤奋努力在学业上表现出众。
他曾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俄共)并积极参与了革命活动。
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斯大林开始在布尔什维克党内崭露头角。
二、政治思想与理论建构斯大林发展了自己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
他强调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以及国家的集中统一,主张通过计划经济来实现苏联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还提出了“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内的建设”理论,反对国际主义,并指导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和政治改革。
三、领导才能与政治实践斯大林在苏联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通过政治手段巩固了个人的权力并消除了党内的竞争对手,最终成为了苏联的领导人。
斯大林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其中包括农业集体化、工业化以及大清洗等。
这些政策对苏联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加快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推动了工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却也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农业产量下降、大量农民丧失土地和财产,以及政治镇压等。
四、斯大林的国际影响斯大林不仅对苏联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领导苏联参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在东线战场上对抗纳粹德国。
斯大林的军事战略和领导能力被广泛认可。
然而,斯大林的统治方式以及战后对东欧国家的干涉也引起了一些质疑和批评。
结论约瑟夫·斯大林是苏联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一位领导人。
约瑟夫斯大林苏联的领导人与主义革命家约瑟夫·斯大林:苏联的领导人与主义革命家约瑟夫·斯大林(Josef Stalin)是20世纪苏联的重要领导人和主义革命家。
他以其强力领导和鲜明的主义政策塑造了苏联的未来,并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斯大林的领导风格、主义思想及其影响进行探讨。
一、斯大林的领导风格斯大林的领导风格可以被描述为强硬、威严和高度集权。
他在苏联建立了一种独裁体制,通过集中决策和铁腕执行来实现国家的目标。
斯大林对党内外的影响力巨大,他通过政治精明和权力集中,控制了苏联的方方面面。
斯大林善于运用一党专政的手段来巩固自己的权力,采取镇压异己的方式来消除敌对势力。
他以大胆而无情的手段清除了与他意见不合的反对派,确保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斯大林的这种领导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批评,他被指责滥用权力,对苏联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二、斯大林的主义思想斯大林致力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苏联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了自己的主义理论,即斯大林主义。
斯大林主义强调无产阶级专政、集体化农业和五年计划等重要概念。
首先,斯大林提倡无产阶级专政,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共产主义建设的目标。
他将苏联社会主义革命与国家建设紧密结合,通过政治手段巩固无产阶级的地位,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其次,斯大林推行了农业的集体化,认为这是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一环。
斯大林通过合作化和集体农庄的建设,将农民的土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业产量。
最后,斯大林推行了五年计划体制。
这是苏联在1928年至1941年期间进行的一系列经济发展计划,旨在迅速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五年计划集中了国家资源和力量,推动了苏联迅猛的经济增长,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劳动强度的加大和资源的过度集中。
三、斯大林的影响斯大林的领导和主义思想给苏联和国际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苏联国内,斯大林的领导推动了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使苏联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苏联领导人(按时序排列)
苏联共产党领导人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1917年10月6日- 1922年4月3日(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1922年4月3日- 1953年3月5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953年9月7日- 1964年10月14日(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64年10月14日- 1982年11月10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64年10月14日至1966年4月8日为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1982年11月12日- 1984年2月9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1984年2月13日- 1985年3月10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1985年3月11日- 1991年12月25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人在俄罗斯取得了政权,随即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随后的几年里,由托洛茨基指挥的红军通过残酷的内战击败了白军和协约国的干涉。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了苏联。
苏联的缔造者列宁于1924年逝世。
约瑟夫·斯大林获得政权。
他通过残酷的手段清洗了所有的政治对手,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同时以肃反的方式对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展开了大清洗。
虽然斯大林被西方国家和一部分苏联人视为一个屠杀各民族人民的暴君,但是他成功地把苏联改成了一个工业和军事强国。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苏联军事也比以前强出好几倍。
1939年苏联与纳粹德国签订了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双方结成貌合神离的同盟,同时秘密划分了双方在波兰、波罗的海国家、芬兰和罗马尼亚的势力范围。
苏联采取亲德政策,敌视英国、法国和其他盟国,并努力破坏他们抵抗德国的战争。
1941年6月22日,阿道夫·希特勒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进攻。
在同盟国的大力援助下,苏联红军和盟军在1945年攻占了纳粹德国全境,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后,斯大林与其他社会主义盟国建立了华沙公约,同美国和北约相抗衡,冷战时期开始。
1953年斯大林逝世。
苏联共产党高层领导人之间进行了几年的政治斗争。
随后赫鲁晓夫掌握了政权。
他在1956年苏共二十一大上的秘密报告批判了斯大林及其个人崇拜的严重后果,苏联的政治斗争从此向更加人道的方式转变。
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从1959年开始,苏共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一系列的辩论和争吵。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获得政权。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苏关系处于低谷,只存在名义上的外交关系,并发生过诸如珍宝岛事件和铁列克提事件的边境冲突。
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这两次行动都遭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
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对外推行扩张政策,除了东欧集团和蒙古之外,又把越南、南也门、古巴、安哥拉、埃塞俄比亚等国纳入苏联阵营,或在这些国家建立军事基地。
勃列日涅夫提出了“有限主权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是有限的,他提出这个理论实际上是为了剥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将别国变成苏联的附庸国。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被视为苏联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的橱窗,但是由于入侵阿富汗,却变成了有史以来抵制国家最多的一次奥运会。
1985年,共产党改革派人物戈尔巴乔夫接掌政权。
他改变了许多陈腐的旧观念。
戈尔巴乔夫试图改进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治国方法,在国内实行改革和公开化政策,对历史错误进行清算。
他试图在苏联建设“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
但另一方面,他的改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
随着中央权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开始寻求更大的自主权力。
随着“公开化”的日益深入,苏共的历史问题和历史罪行得到揭露的同时,导致其失去民心。
尤其是在1989年,共产主义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积累的错误发生了总爆发,共产党及其政治目标在东欧国家日益不得人心,东欧国家的共产党政权纷纷倒台。
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政府也纷纷效法东欧诸国,意图脱离苏联而独立。
1991年 8月19日,苏共中的保守派发动了一场不成功的政变,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
但是在人民、军队和大多数苏共党员的联合反对下,政变仅仅维持3天便宣告失败。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苏联境内的活动。
在1991年年底,他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从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苏联。
苏联其他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
苏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正式停止存在。